2015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真题物理.docx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138799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真题物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5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真题物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5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真题物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5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真题物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5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真题物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5 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真题物理 一、选择题 (共 7 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 21 分 ) 1.如图所示是蹦床运动员表演的情景,运动员从最低点到达最高点的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变化情况分别是 ( ) A.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B.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C.动能先增大后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先减小后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运动员从最低点开始向上时,先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当运动员与蹦床脱离时,动能达到最大,再上升到达最高点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大;速度减小,动能减小。故整个过程中,动能先增大后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2、。 答案: C 2.月球上没有大气,适合在月球上使用的 “ 月球车 ” 的动力装置是 ( ) A.汽油机 B.电动机 C.空气喷气发动机 D.风力装置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理常识。 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状态。 A、汽油机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工作过程中需要吸入空气,汽油机无法再月球上工作。不符合题意; B、电动机工作过程中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能可以从太阳能获得,所以电动机可以作为月球车的动力装置。符合题意; C、空气喷气发动机靠空气的反作用力获得动力,在月球上无法获得空气的反作用力。不符合题意; D、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没有风,因此风力装置无法使用。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3.在甲

3、、乙两艘遮蔽门窗的船上,分别观察到小球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 (小球原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中央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船向左做匀速运动,乙船静止 B.甲船向右做匀速运动,乙船静止 C.甲船可能静止也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乙船可能静止也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惯性现象。 根据小球原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中央,由此可知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因此由图中,甲船:小球向右运动,根据惯性知识可知,甲船可能向左加速或向右减速; 乙船:小球静止,说明乙船可能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 ABC 错误, D 正确。 答案: D 4.甲铁棒能吸引小磁针,乙铁棒能排斥小磁针,若甲、乙铁棒相

4、互靠近,则两铁棒 ( ) A.一定互相吸 引 B.一定互相排斥 C.可能无磁力的作用 D.可能互相吸引,也可能排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用甲去靠近小磁针,甲能吸引小磁针,说明甲可能没有磁性,也可能具有的磁性和小磁针靠近的磁极的磁性相反; 乙能排斥小磁针,说明乙一定有磁性,且和小磁针靠近的磁极的磁性相同。由于小磁针有两个不同的磁极,所以甲、乙铁棒相互靠近,可能相互吸引,也可能相互排斥。 答案: D 5.下列四幅图是描述一轻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受水平拉力 F 作用下发生形变后静止时的情景,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弹簧测力计及其原理。

5、一轻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受水平拉力 F 作用下发生形变后静止时应该是均匀拉伸,图中只有 D 图是均匀拉伸的。 答案: D 6.如图所示,一个木块在光滑水平面上以 v0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冲上粗糙斜面后最终静止在 A 点。以下关于木块在斜面上受到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木块在斜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始终不变 B.木块在 A 点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等于木块的重力 C.木块在斜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始终沿斜面向下 D.木块在斜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会发生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 的是摩擦力的大小。 A、木块在斜面上运动时,压力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摩擦力不变,当木块在斜面上静止时,所受的摩擦力

6、为静摩擦力,大小与滑动时的摩擦力不相等,故 A 错误; B、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而木块在 A 点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等于木块的重力,故 B 错误;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有沿斜面下滑的趋势,因此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故 C 错误。 D、木块冲上粗糙斜面的过程中沿斜面向下,当静止在斜面上有沿斜面下滑的趋势,因此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 向上,故摩擦力在斜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会发生改变,故 D 正确。 答案: D 7.生活中人们发现,如不小心被同样温度的液态水和水蒸气烫伤,往往是被水蒸气烫伤更严重。对这种现象的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

7、是 ( ) A.水蒸气液化时会放出更多热量 B.水蒸气与液态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C.水蒸气液化时,水的内能减少 D.水蒸气与液态水烫伤都可能导致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液化及液化现象。 A、水蒸气液化时会放出更多热量,故 A 正确 B、水蒸气与液态水是同种物质,化学性质相同,故 B 错误; C、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故 C 正确; D、水蒸气与液态水烫伤会造成皮肤损伤,都可能导致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故 D 正确。 答案: B 二、解答题 (共 7 小题,满分 48 分 ) 8.(6 分 )小明同学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 (如图所示 )。然

8、后从漏斗尖嘴处向上用力吸气,并将手指移开,看到的现象是 _,原因是_;小王看到小明的实验后说,朝漏斗尖嘴处向下持续用力吹气也能达到类似的实验效果,原因是 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1)从漏斗尖嘴处向上用力吸气,并将手指移开,看到的现象是乒乓球不会掉落,这是因为吸气时,乒乓球将下面的管口封住,漏斗细管内的气压减小,小于下方的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乒乓球不会掉落; (2)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乒乓球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乒乓球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乒乓球受到向上的压强大于向下的压强,乒乓球不会掉下来,这个小实验说明气体流速大处压强较小。 答案:乒乓球

9、不会掉落;大气压的作用;气体流速越大的位 置压强越小。 9.(6 分 )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 (即图中 “ 反应过程 ” 所用时间 )是 0.4s。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 72km/h 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 33m,则经过 _m 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 72km/h 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 _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 _。 (选填 “ 变快 ”“ 变 慢 ” 或 “ 不变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速

10、度与物体运动。 (1)反应时间是 0.4s,此时的速度是 72km/h,即 20m/s, 所以此时运动的距离是: S=vt=20m/s0.4s=8m , 故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 33m,则经过 8m 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 (2)据 (1)可知,汽车的司机反应后的距离是 s=33m 8m=25m,故当司机打电话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 39m,即汽车司机从发现情况到刹车运动的距离是 S1=39m 25m=14m,故据 v= 得,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 t= = =0.7s; 故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变慢。 答案: 8; 0.7;变慢。 10.(9 分 )实验室

11、购买了一捆长度为 100m 的铜导线,某同学想通过实验测定其实际长度。该同学首先测得导线横截面积为 1.0mm2,查得此类导线每 1m 的电阻为 1.710 2 ,再利用图甲所示电路测出整捆铜导线的电阻 Rx,从而确定导线的实际长度。 可供使用的器材有:电流表 (0 0.6A)、电压表 (0 3V)、滑动变阻器 R1(“5 , 1A”) 、滑动变阻器 R2(25 , 1A)、电源 (电压 6V)、开关、导线若干。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选 _(选填 “R 1” 或 “R 2”) ,闭合开关 S 前应将滑片移至_端 (选填 “a” 或 “b”) 。 (2)请在图甲中用笔画线代替

12、导线完成剩余部分的连接。 (3)调节滑动变阻器,当电流表的读数为 0.50A 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_V。 (4)导线实际长度为 _m, (保留 1 位小数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欧姆定律的应用。 (1)因为导线长度大约 100m,每 1m的电阻为 1.710 2 ,所以导线的总电阻为 R线 =1.7 , 当电路中电流最 大为 I=0.6A 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最小阻值: R 滑 = = =8.3 5 ,答案:择 R2; (2)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阻两端,连接电路如图: (3)电压表接入的是 0 3V 量程,分度值为 0.1V,此时示数为 U=0.8V ; (4)由

13、 (3)可知此时的电流为 I=0.50A , 由 I= 得导线的电阻为: R 线 = = =1.6 , 由于每 1m 的电阻为 1.710 2 ,则导线的实际长度为: L= 94.1m 答案: (1)R2; a; (2)如上图; (3)0.8; (4)94.1。 11.(6 分 )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_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_cm。 (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测量物距和像距的过程中, _(选填 “ 物距 ” 或 “ 像距 ”) 的测量误差较大,原因是 _

14、。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1)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会聚的这一点就是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根据图示中光屏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可以读出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1.0 厘米。 (2)在测量过程中,要移动光屏位置,使上面的像最清晰时位置,可能在确定像的位置时会不太准确,造成误差较大。 答案: (1)会聚; 11.0; (2)像距;光屏上不是最清晰的像,像的位置确定不够准确。 12.(7 分 )某同学根据如图所示电路进行实验,先用夹子夹住电动机转轴使其不能转动,闭合开关 S,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记下电压表读数 和电流表读数;后松开

15、夹子,使电动机转轴转动,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记下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数据记录如表: / U(V) I(A) W(J) Q(J) 不转动 0.2 0.2 W1 Q1 转动 3.0 1.2 W2 Q2 利用如表数据计算和解析: (1)电动机不转动时,通电 10s,电动机所做的电功 W1和所产生的热量 Q1。 (2)电动机转动时,通电 10s,电动机所做的电功 W2和所产生的热量 Q2。 (3)试比较 W1和 Q1的大小关系以及 W2和 Q2的大小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电功与热量的综合计算。 (1)电动机不转动时,电动机不做功,此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先根据 I= 的变形求出电

16、动机的电阻,根据 Q=I2Rt 计算所产生的热量 Q1。 (2)电动机转动时,根据电功率公式 W=UIt 计算,根据 Q=I2Rt 计算所产生的热量 Q1。 (3)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比较 W1和 Q1的大小关系以及 W2和 Q2的大小关系。 答案: (1)电动机不转动时,电动机不做功,所以 W1=0J; 因为 I= ,所以电动机不转动时电阻 R= = =1 , 电动机所产生的热量 Q1=I12Rt=(0.2A)2110s=0.4J ; (2)因为 I= ,通电 10s,电动机所做的电功 W2=U2I2t=3.0U1.2A10s=36J , 电动机转动时电阻 R 与电动机不转动时的电阻相等, 电动

17、机所产生的热量 Q2=I22Rt=(1.2A)2110s=14.4J ; (3)通过上述计算可得, W1 Q1, W2 Q2,其原因是电动机不转动时,全部转化为内能,电动机转动时,有一部分转化为动能,有一部分转化为内能。 答: (1)电动机所做的电功 W10J,所产生的热量 Q1是 0.4J; (2)电动机转动时,通电 10s,电动机所做的电功率 W2是 36J,所产生的热量 Q2是 14.4J; (3)W1 Q1, W2 Q2,其原因是电动机不转动时,全部转化为内能,电动机转动时,有一部分转化为动能,有一部分转化为内能。 13.(6 分 )如图所示,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木棒,质量为 m,长度为

18、 L,竖直悬挂在转轴 O 处,在木棒最下端用一方向始终水平向右的拉力 F 缓慢将木棒拉动到与竖直方向夹角为 的位置 (转轴处摩擦不计 ),问: (1)在图中画出 =60 时拉力 F 的力臂 l,并计算力臂的大小。 (2)木棒的重力作用点在其长度 二分之一处,随拉开角度 的增加,拉力 F 将如何变化?并推导拉力 F 与角度 的关系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1)力臂: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作出 F 的力臂,并求出其大小。 (2)随拉开角度 的增加,分析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变化情况,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拉力的变化; 根据三角函数,表示出力臂,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表示出 F 与

19、的关系式。 答案: (1)由题 O 为支点,沿力 F 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从 O 点作其垂线,垂线段长即 F 的力臂,如图所示: ; 由题 =60 ,所以 l= L。 (2)由题做出木棒这一杠杆的示意图如图: , 由图可知随拉开角度 的增加, l 变小, LG变大,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阻力不变,所以动力 F 变大; 由图 l=cosL , LG= sinL ,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 FcosL=G sinL , 即: F= Gtan 。 答: (1)F 的力臂 l 见上图,力臂的大小为 L; (2)木棒的重力作用点在其长度二分之一处,随拉开角度 的增加,拉力 F 将变

20、大, F 与角度 的关系式为 F= Gtan 。 14.(8 分 )有一足够大的水池,在其水平池底竖直放置一段圆木 。圆木可近似看作一个圆柱体,底面积 0.8m2,高 5m,密度 0.710 3kg/m3。 (g=10N/kg) (1)未向水池内注水时,圆木对池底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多大? (2)向水池内缓慢注水,在水位到达 1m 时圆木受到水的浮力和圆木对池底的压力分别为多大? (3)当向水池内注水深度达到 4m 时,圆木受到的浮力又为多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阿基米德原理。 (1)求出圆木的体积,利用 m=V 求圆木的质量,利用 G=mg 求圆木重力;未向水池内注水时,圆

21、木对池底的压力等于圆木重力,知道底面积 (受力面积 ),利用 p= 求圆木对池底的压强; (2)水位达到 1m 时,求出排开水的体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圆木受到的浮力,圆木对池底的压力等于圆木重力减去浮力; (3)求出当圆木对池底的压力为 0 时,圆木受到的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排开水的体积,进而求出浸入深度 (水深 ),和 4m 比较得出圆木的浮沉情况,再根据物体的漂浮条件求此时受到的浮力。 答案: (1)圆木的体积: V=0.8m2 5m=4m3, 由 = 得圆木的质量 m= 木 V=0.710 3kg/m34m 3=2.810 3kg, 圆木重力: G=mg=2.810 3kg10N/

22、kg=2.810 4N, 未向水池内注水时,圆木对池底的压力: F=G=2.810 4N, 圆木对池底的压强: p= = =3.510 4Pa; (2)水位达到 1m 时, V 排 1=0.8m21m=0.8m 3, 圆木受到的浮力: F 浮 1= 水 V 排 g=110 3kg/m30.8m 310N/kg=810 3N, 圆木对池底的压力: F 压 =G F 浮 =2.810 4N 810 3N=210 4N; (3)当圆木对池底的压力为 0 时, F 浮 2=G=2.810 4N, 即 F 浮 2= 水 V 排 2g=110 3kg/m30.8m 2h 210N/kg=2.810 4N, 解得水深 h2=3.5m, 当水位达到 4m 时,圆木静止时漂浮在水面上, 圆木受到的浮力: F 浮 3=G=2.810 4N。 答: (1)未向水池内注水时,圆木对池底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 2.810 4N、 3.510 4Pa; (2)向水池内缓慢注水,在水位到达 1m 时圆木受到水的浮力和圆木对池底的压力分别为810 3N、 210 4N; (3)当向水池内注水深度达到 4m 时,圆木受到的浮力又为 2.810 4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