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1389155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试卷 1 及答案解析(总分:5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 )的统一发展。(分数:2.00)A.形式和内容B.物质和精神C.内在和表面D.学习和实践3.下面属于正确的社会规范学习的顺序的是( )。(分数:2.00)A.遵从、认同、内化B.遵从、内化、认同C.内化、认同、遵从D.内化、遵从、认同4.( )的领会是使受教育者了解具体的行为准则以及为什么要执行这一准则,要正确领会道德概

2、念、原则和观点。(分数:2.00)A.社会规范B.道德情感C.道德知识D.道德意念5.在领会过程中容易产生( ),即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心理因素,阻碍了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的接受。(分数:2.00)A.观念阻碍B.理解障碍C.意义障碍D.态度转变6.产生意义障碍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已形成的道德认知和已有的( )以及学生关于现实和他自己的看法。(分数:2.00)A.道德需要B.道德情感C.道德知识D.道德意念7.道德知识在被理解后还应被接受,成为指导自己分析、判断别人和自己的道德行动的标尺,这就是( )能力的发展。(分数:2.00)A.道德需要B.道德情感C.道德评价D.道德意

3、念8.( )能力的发展取决于环境教育对评价能力的影响、道德情境与评价的对象以及个人的年龄发展水平和对道德情境的理解水平。(分数:2.00)A.道德需要B.道德情感C.道德评价D.道德意念9.( )就其形式看分为直觉的情绪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三种。(分数:2.00)A.道德需要B.道德情感C.道德评价D.道德意念10.( )是指一个人为了实现道德要求,战胜利己的动机作出合理的决定和排除内外障碍坚持道德行为的能力。(分数:2.00)A.社会规范B.道德情感C.道德知识D.道德意念11.家庭缺乏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健全的生活方式,如父母不全、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

4、、父母两地分居等,对孩子缺乏关心和照顾等。这是品德不良的成因中的( )。(分数:2.00)A.学生的内部心理原因B.家庭的不良影响C.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D.社会方面的原因12.教育观念失误是品德不良的成因中的( )。(分数:2.00)A.学生的内部心理原因B.家庭的不良影响C.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D.社会方面的原因13.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矛盾、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内部心理结构动力的矛盾等属于品德不良的成因中的( )。(分数:2.00)A.学生的内部心理原因B.家庭的不良影响C.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D.社会方面的原因14.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属于品德不良的成因中的( )。(分数:2.00)A.

5、学生的内部心理原因B.家庭的不良影响C.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D.社会方面的原因15.教育方法不得当属于品德不良的成因中的( )。(分数:2.00)A.学生的内部心理原因B.家庭的不良影响C.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D.社会方面的原因16.通过集体进行教育时,特别要着眼于提高学生( )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分数:2.00)A.模仿他人B.认清事实C.辨别是非D.习得品德二、辨析题(总题数:6,分数:12.00)17.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18.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包括社会规范的遵从和社会规范的内化。(分数:2.00)_19.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取决于儿童对自身的

6、认识状况。(分数:2.00)_20.社会规范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分数:2.00)_21.社会规范的认同阶段的个体形成了稳定的道德品质。(分数:2.00)_22.教师只要对学生充分的信任与爱,就能纠正学生品德不良的状况。(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23.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和过程。(分数:2.00)_24.怎样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分数:2.00)_25.怎样矫正学生不良的品德?(分数:2.00)_26.怎样形成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分数:2.00)_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27.必答题(

7、分数:2.00)_28.如果学生存在品德不良的现象,那么作为教师应当怎样看待和矫正?(分数:2.00)_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试卷 1 答案解析(总分:5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 )的统一发展。(分数:2.00)A.形式和内容 B.物质和精神C.内在和表面D.学习和实践解析:3.下面属于正确的社会规范学习的顺序的是( )。(分数:2.00)A.遵从、认同、内化 B.遵从、内化、认同C.内化、

8、认同、遵从D.内化、遵从、认同解析:4.( )的领会是使受教育者了解具体的行为准则以及为什么要执行这一准则,要正确领会道德概念、原则和观点。(分数:2.00)A.社会规范B.道德情感C.道德知识 D.道德意念解析:5.在领会过程中容易产生( ),即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心理因素,阻碍了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的接受。(分数:2.00)A.观念阻碍B.理解障碍C.意义障碍 D.态度转变解析:6.产生意义障碍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已形成的道德认知和已有的( )以及学生关于现实和他自己的看法。(分数:2.00)A.道德需要 B.道德情感C.道德知识D.道德意念解析:7.道德知识在被理解后还

9、应被接受,成为指导自己分析、判断别人和自己的道德行动的标尺,这就是( )能力的发展。(分数:2.00)A.道德需要B.道德情感C.道德评价 D.道德意念解析:8.( )能力的发展取决于环境教育对评价能力的影响、道德情境与评价的对象以及个人的年龄发展水平和对道德情境的理解水平。(分数:2.00)A.道德需要B.道德情感C.道德评价 D.道德意念解析:9.( )就其形式看分为直觉的情绪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三种。(分数:2.00)A.道德需要B.道德情感 C.道德评价D.道德意念解析:10.( )是指一个人为了实现道德要求,战胜利己的动机作出合理的决定和排

10、除内外障碍坚持道德行为的能力。(分数:2.00)A.社会规范B.道德情感C.道德知识D.道德意念 解析:11.家庭缺乏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健全的生活方式,如父母不全、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父母两地分居等,对孩子缺乏关心和照顾等。这是品德不良的成因中的( )。(分数:2.00)A.学生的内部心理原因B.家庭的不良影响 C.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D.社会方面的原因解析:12.教育观念失误是品德不良的成因中的( )。(分数:2.00)A.学生的内部心理原因B.家庭的不良影响C.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 D.社会方面的原因解析:13.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矛盾、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内部心理结构动力的矛盾等属于品德

11、不良的成因中的( )。(分数:2.00)A.学生的内部心理原因 B.家庭的不良影响C.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D.社会方面的原因解析:14.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属于品德不良的成因中的( )。(分数:2.00)A.学生的内部心理原因B.家庭的不良影响C.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D.社会方面的原因 解析:15.教育方法不得当属于品德不良的成因中的( )。(分数:2.00)A.学生的内部心理原因B.家庭的不良影响C.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 D.社会方面的原因解析:16.通过集体进行教育时,特别要着眼于提高学生( )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分数:2.00)A.模仿他人B.认清事实C.辨别是非 D.习得品德解

12、析:二、辨析题(总题数:6,分数:12.00)17.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解析:18.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包括社会规范的遵从和社会规范的内化。(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包括: (1)社会规范的遵从:社会规范的遵从是社会规范学习的第一阶段,习得社会规范,首先会体现在遵从和服从社会规范方面。个体从表面上接受了社会规范,从行为上表现出了遵从性,但是对社会规范仍然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盲目性和被动性的特点。 (2)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的认同是社会规范学习过程的第二阶段,进人这一阶段,个体从心理上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约束,认为理应

13、遵循社会规范,即将社会规范转化为对自身的内在要求,并在行为上试图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能够主动和自觉地遵循社会规范,但是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学习仍然还有不足之处。 (3)社会规范的内化:社会规范的内化是社会规范学习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对社会规范能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对社会规范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观念,使社会规范成为自己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将它与自己的价值观一体化,此时的遵从行为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由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驱使的,形成了稳定的道德品质。)解析:19.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取决于儿童对自身的认识状况。(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道德认知形成

14、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取决以下几个条件:环境教育对评价能力的影响;道德情境与评价的对象;个人的年龄发展水平和对道德情境的理解水平。)解析:20.社会规范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1)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是区别于认知学习与技能学习的特殊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要求,形成对人对是对己的基本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交往经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

15、过程。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规范学习中实现的。(2)品德是个体现象,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解析:21.社会规范的认同阶段的个体形成了稳定的道德品质。(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1)社会规范的认同是社会规范学习过程的第二阶段,进入这一阶段,个体从心理上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约束,认为理应遵循社会规范,即将社会规范转化为对自身的内在要求,并在行为上试图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能够主动和自觉地遵循社会规范,但是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学习仍然还有不足之处。 (2)社会规范的内化是社会规范学习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对社会规范能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6、,并且对社会规范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观念,使社会规范成为自己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将它与自己的价值观一体化,此时的遵从行为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由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驱使的,形成了稳定的道德品质。)解析:22.教师只要对学生充分的信任与爱,就能纠正学生品德不良的状况。(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纠正学生品德不良的状况的措施包括: (1)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与爱,从而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 (2)改变外界环境。通过集体教育、集体活动改变原有环境和伙伴,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使外部的环境内化为心理因素,从而逐渐改变其原有的消极的心理结构。(3)通过集体进行教育时,特

17、别要着眼于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 (4)要培养学生与诱因作斗争的能力,增强道德意志,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教育。)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23.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和过程。(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含义: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是区别于认知学习与技能学习的特殊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要求,形成对人对事对己的基本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参与社会生活

18、的交往经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规范学习中实现的。 (2)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社会规范的遵从 社会规范的遵从是社会规范学习的第一阶段,习得社会规范,首先会体现在遵从和服从社会规范方面。个体从表面上接受了社会规范,从行为上表现出了遵从性,但是对社会规范仍然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盲目性和被动性的特点。 社会规范的认同 社会规范的认同是社会规范学习过程的第二阶段,进入这一阶段,个体从心理上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约束,认为理应遵循社会规范,即将社会规范转化为对自身的内在要求,并在行为上试图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能够主动和自觉地遵循社会规范,

19、但是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学习仍然还有不足之处。 社会规范的内化 社会规范的内化是社会规范学习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对社会规范能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对社会规范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观念,使社会规范成为自己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将它与自己的价值观一体化,此时的遵从行为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由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驱使的,形成了稳定的道德品质。)解析:24.怎样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道德情感就其形式看分为直觉的情绪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三种。道德情感的培养,既应注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丰富其道德观念,并要注意充分利用艺

20、术作品、文艺形象,而且要把这二者结合起来,要在学生的具体情感的基础上不断概括、深化,使具体的情感上升到高级的与道德理论相联系的情感。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所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解析:25.怎样矫正学生不良的品德?(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要纠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与爱,从而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 (2)改变外界环境。通过集体教育、集体活动改变原有环境和伙伴,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使外部的环境内化为心理因素,从而逐渐改变其原有的消极的心理结构。

21、(3)通过集体进行教育时,特别要着眼于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 (4)要培养学生与诱因作斗争的能力,增强道德意志,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教育。)解析:26.怎样形成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道德知识的领会 道德知识的领会是使受教育者了解具体的行为准则以及为什么要执行这一准则,要正确领会道德概念、原则和观点。在领会过程中容易产生意义障碍,即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心理因素,阻碍了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的接受。产生意义障碍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已

22、形成的道德认知和已有的道德需要以及学生关于现实和他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本身的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与对专业方面的造诣都是消除意义障碍的关键。 (2)道德评价能力和信念 道德知识在被理解后还应被接受,成为指导自己分析、判断别人和自己的道德行动的标尺,这就是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我国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是: 从他律到自律;从对效果的评价到对行为动机的评价;从对别人的评价到对自己的评价;从片面到全 面;从依据道德情境进行评价到依据道德原则进行评价。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道德认知形成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取决以下几个条件:环境教育对评价能力的影响;道德

23、情境与评价的对象;个人的年龄发展水平和对道德情境的理解水平。)解析: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27.必答题(分数:2.00)_解析:28.如果学生存在品德不良的现象,那么作为教师应当怎样看待和矫正?(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首先要了解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 (1)含义:品德不良主要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有的甚至处在犯罪的边缘或已经有轻微的犯罪行为。 (2)类型:分为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两种类型。过错行为是指学生经常会产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性、有意性差,具有情绪性和不经常性的特点,它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和集体活动,

24、是品德不良行为的开端和基础。品德不良行为受不良道德认识和错误思想的支配,动机是有意的,目的是明确的,出现的频率高,次数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直接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有较严重的扰乱性和破坏性。 (二)其次要明了品德不良的成因: 品德不良的成因包括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的客观因素和学生内部心理原因。 (1)家庭的不良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品行的不良影响主要有:家庭结构不良:家庭缺乏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健全的生活方式,如父母不全、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父母两地分居等,对孩子缺乏关心和照顾。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父母教育不当,缺乏管教子女的方法。父母品德修养差,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一言一

25、行所产生不良后果,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 (2)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教育观念失误。教育方法不得当。教师素质不高。学校教育环境不佳。 (3)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庸俗低级社会文化的影响。 (4)学生品德不良的内部心理原因: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包括生理和心理的矛盾、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内部心理结构动力的矛盾等。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道德意志薄弱。反常的道德情感。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三)充分了解了以上内容后,就付诸实践,着手纠正与教育品德不良的学生: (1)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与爱,从而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 (2)改变外界环境。通过集体教育、集体活动改变原有环境和伙伴,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使外部的环境内化为心理因素,从而逐渐改变其原有的消极的心理结构。 (3)通过集体进行教育时,特别要着眼于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 (4)要培养学生与诱因作斗争的能力,增强道德意志,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教育。)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