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398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3,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2,分数:32.00)1.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标准在于(分数:1.00)A.是否承认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D.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2.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分数:1.00)A.地理条件B.人口条件C.资源条件D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3.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分数:1.00)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4.把自然和社会既相区别又相统一起来的基础和纽带是(分数:1.00)A.劳动B.自然C人D.社会5.唯物史观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是(分数:1.00)A.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C.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6.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分数:1.00)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B.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固有的,
3、社会规律是人造的C.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通过人的活动实现出来D.自然规律无法废弃和改变,社会规律可以废弃和改变7.“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这一观点反映的是(分数:1.00)A.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创造的结果B.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C.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D.工业和人的环境是像人的心理一样的存在8.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分数:1.00)A.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B.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C.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9.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
4、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是指(分数:1.00)A.物质资料生产高度发达B.科学技术C.生产关系D.经济体制10.社会关系是由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家庭关系等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分数:1.00)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11.唯物史观把全部社会关系划分为社会物质关系和社会思想关系,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分数:1.00)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12.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
5、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这表明(分数:1.00)A.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区分是相对的13.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分数:1.00)A.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B.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C.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D.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14.在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中,上层建筑属于(分数:1.00)A.思想关系B.物质关系C.经济关系D.财产关系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分数:1.00)A.人和自然的矛盾B.个人和社会的矛盾C.自然界和社会的矛盾D.生
6、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分数:1.00)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则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消极被动的因素17.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分数:1.00)A.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性质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根本方向D
7、.生产关系可以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18.“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分数:1.00)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C.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D.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1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其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分数:1.00)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2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分数:1.00)A.根本动力B.唯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
8、力21.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分数:1.00)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阶级斗争发展的规律22.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分数:1.00)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C.它是否能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分数:1.00)
9、A.改革就是否定社会的一切B.改革就是社会形态的质变C.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改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途径24.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进步最深刻的根源是(分数:1.00)A.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B.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C.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5.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其实质是(分数:1.00)A.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政治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B.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思想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C.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的发展D.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26.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是指(分数
10、:1.00)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7.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必然性和人们的主体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所表现的自主性、目的性。这个“可能性空间”(分数:1.00)A.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等既定条件决定的B.是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多种随机现象构成的C.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的重要作用D.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28.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分数:
11、1.00)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C.人的自然属性D.人的社会关系29.恩格斯说,人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成为人。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分数:1.00)A.人的劳动B.人具有理性C.人具有自由D.人的意志30.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分数:1.00)A.人的意识在历史活动中有能动作用B.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突出作用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知识分子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3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分数:1.00)A.人民群众占人口大多数B.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
12、史发展的规律32.“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分数:1.00)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历史辩证法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历史机械论观点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33.下列观点包含有唯物主义认识思想的是(分数:2.00)A.“行而后知”B.“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则行”C.“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D.“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34.老渔工伏在船舱里听水声,可以分辨水下有何种鱼群。有本事的猎人,晚上能从野兽眼睛里反射出的不同光点,判断来的是野猪还是狐狸。蛇医看见被蛇咬过的伤口,能够立刻指出作恶的是眼镜蛇还是蝮蛇。这
13、些实事说明(分数:2.00)A.经验决定认识B.实践决定认识C.认识来源于实践D.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和人本身智力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35.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分数:2.00)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3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研究和解决的基本矛盾是(分数:2.00)A.主体和客体的矛盾B.认识和实践的矛盾C.物质和意识的矛盾D.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37.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
14、运动。”这段话说明(分数:2.00)A.革命运动的成功只需要革命的理论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先进的革命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D.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来源和决定力量38.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是(分数:2.00)A.知先行后B.知行合一C.行先知后,知行终始不相离D.知之不若行之39.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分数:2.00)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C.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
15、界的伟大力量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40.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分数:2.00)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B.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C.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D.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分数:2.00)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C.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42.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因此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分数:2.00)A.同一客体对
16、不同主体的价值不同B.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不同C.价值选择是主观随意的,不具有客观性D.价值能否实现是主观确定的43.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阐释,又强调了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归宿。这表明(分数:2.00)A.真理既具主观性,又具价值性B.真理是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C.真理的客观性是其价值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D.真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44.下列观点正确表述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关系的是(分数:2.00)A.真理尺度强调客体性原则,价值尺度强调主体性原则B.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完全一致的C.真理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的D.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相互补充45.马克思主义认
17、识论认为,自由和必然的关系表现在(分数:2.00)A.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也是自由的根据C.在实践中驾驭了客观必然性,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自由D.只有完全摆脱了必然性的制约,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46.人在实践中要改造客观世界,又要改造主观世界,二者的关系是(分数:2.00)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促进改造主观世界B.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促进改造客观世界C.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础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分数:2.00)A.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B.
18、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C.它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D.对二者关系的回答决定对其他历史观问题的解决4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旧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分数:2.00)A.夸大了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B.没有看到精神因素背后起决定作用的物质因素及其规律的作用C.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认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D.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49.列宁指出,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存在的缺陷是(分数:2.00)A.没有认识到阶级斗争的作用B.没有认识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对历史的作用C.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看作是社会关系产生、变化的根源D.没有
19、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50.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分数:2.00)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B.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化D.生产方式决定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发挥作用的大小三、分析题(总题数:4,分数:32.00)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 克的最少,110 克的稍多,0.11 克和 0.1
20、 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 16 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 年 2 月 21 日)材料 2 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
21、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那是一株地莓,它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
22、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了!当86 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
23、朵!” 摘编自扬子晚报(2011 年 6 月 27 日)(分数:8.01)(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分数:2.67)_(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分数:2.67)_(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分数:2.67)_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
24、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焚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转移到空中,产生二嗯英等有害物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但变废为“宝”的前提是垃圾的有效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何谓放错?到处乱扔是放错,不同的垃圾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在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投放避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它们分出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久
25、,今年 5 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理念,开展以“提升更绿色的上海”为主题的“绿色账户活动”。何为“绿色账户”?这是居民对垃圾分类回收,积分换取环保小礼品:再生纸笔记本,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账户”实现模式,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的垃圾问题不比哪个国家小,我们只能“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分数:8.00)(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分数:4.00)_(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分数:4.00)_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26、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请回答:(分数:8.01)(1).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什么原理?阐述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分数:2.67)_(2).根据材料说明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分数
27、:2.67)_(3).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分数:2.67)_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 1 晋文公问箕郑怎样救灾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他进一步解释说:“在名位上讲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善恶就不会逾越,各种事就不会怠慢;在政事上讲信用,就不会错过季节,老百姓就不会逾越本分;在义理上讲信用,亲近的人就会互相勉励,远方的人就会回来归顺。” 材料 2 “天下至诚,国家将兴。” 材料 3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胡锦涛材料 4 (分数:8.01)(1).材料 1 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分数:2.67)_(2).结合材料 2,试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28、分析“天下至诚,国家将兴”的观点。(分数:2.67)_(3).结合材料 3 和材料 4,试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分数:2.67)_考研政治-398 答案解析(总分:100.03,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2,分数:32.00)1.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标准在于(分数:1.00)A.是否承认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D.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划分标准的确认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作为两种根本对立
29、的历史观在许多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比如,是否承认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但是这些分歧都产生于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也就是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两种历史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从这一前提出发,必须承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必须承认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也就必须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都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
30、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和区别,但是作为单项选择的限制,即作为划分两种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只能是 B 项。本题对于那些对两种历史观的分歧和对立理解模糊的考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很可能误选 A 项或 D 项。2.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分数:1.00)A.地理条件B.人口条件C.资源条件D.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31、三大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条件、生产方式。它们各自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关系和社会思想关系,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生产方式决定“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考生解答本题难点在于理解恩格斯这段话上。其实,对于恩格斯这段话懂不懂都没关系。既然题干已经说明是恩格斯的论断,这就意味着题干的观点是正确的。最后问的是,恩格斯所说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什么?一般考生都会清楚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主要的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因此能轻松地选出 D 项为正
32、确答案。3.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分数:1.00)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生产方式所体现、反映的关系的把握和确认。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生产方式反映双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考生不懂得将生产方式分解开来思考,仅仅就生产方式这个层面选择的话,肯定会有一大批考生误选 A 项。像这种可以分解的哲学概念经常出选择题,因此,在复习时要力争全面、到位。4.把自然和社会
33、既相区别又相统一起来的基础和纽带是(分数:1.00)A.劳动 B.自然C人D.社会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劳动在自然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把握。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中产生出来的,社会依赖于自然又是对自然的超越。把社会与自然联系起来又区别开来的中介和基础就是劳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本题正确答案为 A 项。5.唯物史观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是(分数:1.00)A.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C.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的表现。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前提条
34、件。它为人类提供了活动的原料和场所;它制约着社会经济部门的发展与分布;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生产发展速度;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地理环境对社会的这种作用的影响既不是“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也不是“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更不能“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而是“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因此,正确答案为 A。6.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分数:1.00)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B.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固有的,社会规律是人造的C.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通过人的活动实现出来 D.自然规律无法废弃和改变,社会规律可以废弃和改
35、变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的区别。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但是规律的实现则是不同的。自然规律是盲目、自发地起作用,而人类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出来。分析四个选项: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都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所固有的,都是无法废弃和改变的,所以 ABD 三个选项都是错误的,只有 C 项是正确答案。7.“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这一观点反映的是(分数:1.00)A.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创造的结果B.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C.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 D.工业和人的环境是像
36、人的心理一样的存在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人的实践活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表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是人们有意识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所以“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喻指工业和人的环境这些物质成果就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它既不是说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创造的结果,也不是指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更不是指工业和人的环境是像人的心理一样的存在,这样将 ABD 三项排除,正确答案为 C。8.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
37、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分数:1.00)A.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B.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C.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的确认。首先看 A 项的内容,“生产工具”是包括在“劳动资料”之中的,因此 A 项错误;B 项和 C 项的内容,由于生产资料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不是“劳动过程”,所以也是错误的选项,这样采用排除法将 ABC 三项排除,正确答案就是 D 项。选择本题要紧紧抓住“劳动”这个主词,就是凭直觉经验也应选对。9.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生产力发
38、展的社会条件是指(分数:1.00)A.物质资料生产高度发达B.科学技术C.生产关系 D.经济体制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的确认。题中所给定的四个选项,A 项和 B 项都属于生产力自身的范畴,D 项的内容是经济基础范畴。这样将 ABD 项排除,只有 C 项是正确答案。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社会条件、社会前提,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本题有一定难度,如果考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部关系不是非常清楚的话,想答对本题是比较困难的。10.社会关系是由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家庭关系等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分数:1.00)A.生产关系
39、 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解析:解析 该题考查对生产关系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的确认和把握。人类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种具体社会关系构成。题中所给定的四个选项都是社会关系范畴。但是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因为生产关系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物质利益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所以 A 项是正确答案。11.唯物史观把全部社会关系划分为社会物质关系和社会思想关系,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分数:1.00)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解析:解析
40、 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为社会物质关系和社会思想关系两大类。而确定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究竟属于哪一种社会关系,不是看它是否具有实物载体,而是看它是否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如果一种社会关系、社会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即便它有物质载体,它也属于社会思想关系。所以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不由人自由选择的社会物质利益关系。题中的四个选项,A 项的内容是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B 项和 C 项的内容是上层建筑所体现的关系,这样将 ABC 项排除,只有 D 项正确反映了生产关系所体现的关系。本题有一定难度,考生必须将全部社会关系所包含的内容,以
41、及划分各种具体社会关系的标准搞清楚,不然也是难以选择的。12.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这表明(分数:1.00)A.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区分是相对的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社会意识本质的确认。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精神现象,不是主观自生的,归根到底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社会存在的主观映像。“长征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恰恰“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
42、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即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正确答案为 C。A 项的内容明显是错误的,B 项和 D 项的内容是正确的观点,但与题干的要求不符。13.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分数:1.00)A.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B.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C.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 D.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社会意识形态概念的确认。题中所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社会意识范畴,回答本题必须清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这三个概念的区别。社会意识是一切意识思想等精神现
43、象的总和,当然包括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是有理论、有系统的观点体系;而社会意识形态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这样分析 ABCD 四个选项,A 项不符合题意,B 项是指社会意识这个大范畴,D 项不是观点体系,都应该排除。只有 C 项才符合题意要求。本题中 AD 两项有很大的干扰迷惑性,所以考生一定要非常明确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这三个概念的界定和区别。14.在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中,上层建筑属于(分数:1.00)A.思想关系 B.物质关系C.经济关系D.财产关系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上层建筑的社会性质。全部社会关系分为社会思想关系和社
44、会物质关系两大类。断定一种社会现象是物质关系还是思想关系,不是看它是否有物质载体,而是看它是否以人的意志,在阶级社会是否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以此为依据,如果某种社会现象、社会关系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它就是思想关系,相反就是物质关系。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思想关系,因为它是以人的意志、在阶级社会中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题中的四个选项,B 项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社会性质,C 项和 D 项是属于经济基础本身的内容,这样将 BCD 项排除,A 项是正确答案。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分数:1.00)A.人和自然的矛盾B.个人和社会的矛盾C.自然界和社会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45、筑之间的矛盾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确认。本题是最基本的考点,一般考生都能把握,没有任何难点和误点,正确答案为 D 项。1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分数:1.00)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则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消极被动的因素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解和掌握。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不是相反。因为“生产力是
46、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这是非常确定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是大部分考生在复习中往往只停留在第一层面的理解上,对层次深一点的问题掌握得不够。像本题,面对这四个似乎没有多大区别的选项,在不知所措中就很有可能误选 C 项或D 项。这又一次说明考生在复习时要全面、到位,包括广度和深度的问题都尽量把握。17.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分数:1.00)A.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性质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根本方向D.生产关系可以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侧重于考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理解和把握。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可以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即先进的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就加速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