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一)及答案解析(总分:11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依据和内在力量时,就成为( )(分数:2.00)A.道德判断B.道德需要C.道德动机D.道德信念2.掌握道德概念的条件不包括( )(分数:2.00)A.依赖于形象的事件和感性的经验B.有赖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的发展C.有赖于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3.把道德认知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2.00)A.科尔伯格B.皮亚杰C.维果茨基D.弗洛伊德4.
2、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 )的发展(分数:2.00)A.道德情感B.道德认知C.道德意志D.道德评价能力5.下列属于品德不良的主观方面原因的是( )(分数:2.00)A.养而不教,重养轻教B.只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C.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D.自己同教师、父母和其他一些关心自己的人情感对立、存有戒心6.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分数:2.00)A.道德信念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C.价值内化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7.学生理解道德要求,也理解执行要求的意义,就是不能付诸行动,甚至对教育要求还有对立情绪和拒绝接受,这种现象称之为( )(分数:2.00)A.道德意志薄
3、弱B.意义障碍C.品德问题行为D.言行不一致8.以下不属于儿童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的是( )(分数:2.00)A.家教不严,家长自身作风不良B.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C.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太过复杂D.学生自身意志薄弱9.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2.00)A.弗洛伊德B.斯腾伯格C.艾里克森D.科尔伯格10.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在校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中,存在较普遍、分布较广的是( )(分数:2.00)A.过错行为B.品德不良行为C.品德问题行为D.犯罪行为11.品德是一种( )(分数:2.00)A.社会现象B.意识形态C.道德准则D.个体心理特征12.“内化”最初
4、由( )等人提出,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分数:2.00)A.杜克海姆B.科尔伯格C.拉斯D.皮亚杰13.通过对认同及其特点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认同不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B.认同是规范内化的一种较低的接受水平C.认同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D.认同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14.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出现品德不良行为的高峰年龄在( )(分数:2.00)A.1315 岁B.1013 岁C.1518 岁D.1822 岁15.社会规范学习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分数:2.00)A.遵从抗拒妥
5、协B.遵从认同内化C.抗拒认同遵从D.认同遵从内化16.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从( )开始的,因为他认为这之前儿童没有道德(分数:2.00)A.1 岁B.2 岁C.3 岁D.5 岁17.品德的结构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 )(分数:2.00)A.动机部分和行为部分B.认知部分和结果部分C.认知部分和行为部分D.动机部分和结果部分18.品德不良的纠正一般经历哪些阶段?( )(分数:2.00)A.执拗醒悟改变B.醒悟再犯顿悟C.醒悟转变自新D.转变自新醒悟二、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20.00)19.当前学校德育建设要以社会规范学习为核心。(分数:10.00)_20.学生的品德不良是因为社会风气
6、败坏造成的。(分数:10.00)_三、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30.00)21.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分数:15.00)_22.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分数:15.00)_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30.00)23.针对我国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的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分数:30.00)_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一)答案解析(总分:11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依据和内在力量时,就成为( )(分数:2.00)A.道德判断B.道德需要C.道德
7、动机D.道德信念 解析:解析 道德信念不是单纯的一种道德认识,它是坚定的道德观点、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合金”。它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地改变。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可以引起、推动和维持人的道德行动,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2.掌握道德概念的条件不包括( )(分数:2.00)A.依赖于形象的事件和感性的经验B.有赖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的发展C.有赖于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 解析:3.把道德认知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2.00)A.科尔伯格B.皮亚杰 C.维果茨基D.弗洛伊德解析:解析 皮亚杰用
8、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把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他律期、自律期。4.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 )的发展(分数:2.00)A.道德情感 B.道德认知C.道德意志D.道德评价能力解析:5.下列属于品德不良的主观方面原因的是( )(分数:2.00)A.养而不教,重养轻教B.只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C.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D.自己同教师、父母和其他一些关心自己的人情感对立、存有戒心 解析:6.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分数:2.00)A.道德信念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C.价值内化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解析:7.学生理解道德要求,也理解执行要求的意义,就是不能付
9、诸行动,甚至对教育要求还有对立情绪和拒绝接受,这种现象称之为( )(分数:2.00)A.道德意志薄弱B.意义障碍 C.品德问题行为D.言行不一致解析:解析 道德概念的掌握对道德认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只有掌握了道德概念,才摆脱行为规范的具体情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适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要求。题中属于对道德概念意义的不明确,属于意义障碍。8.以下不属于儿童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的是( )(分数:2.00)A.家教不严,家长自身作风不良B.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C.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太过复杂D.学生自身意志薄弱 解析:解析 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包括:家庭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的
10、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D是主观原因。9.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2.00)A.弗洛伊德B.斯腾伯格C.艾里克森D.科尔伯格 解析:解析 识记性知识。10.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在校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中,存在较普遍、分布较广的是( )(分数:2.00)A.过错行为 B.品德不良行为C.品德问题行为D.犯罪行为解析:解析 过错行为分布较广。11.品德是一种( )(分数:2.00)A.社会现象B.意识形态C.道德准则D.个体心理特征 解析:解析 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手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12.“内化”最初由( )等人提出,指社会意识向
11、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分数:2.00)A.杜克海姆 B.科尔伯格C.拉斯D.皮亚杰解析:13.通过对认同及其特点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认同不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B.认同是规范内化的一种较低的接受水平C.认同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 D.认同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解析:解析 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认同社会规范的过程。认同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认同不是规范内化的一种较低的接受水平;内化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14.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出现品德
12、不良行为的高峰年龄在( )(分数:2.00)A.1315 岁B.1013 岁C.1518 岁D.1822 岁 解析:解析 常识性知识。15.社会规范学习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分数:2.00)A.遵从抗拒妥协B.遵从认同内化 C.抗拒认同遵从D.认同遵从内化解析:解析 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包括:社会规范的遵从;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的内化。16.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从( )开始的,因为他认为这之前儿童没有道德(分数:2.00)A.1 岁B.2 岁C.3 岁D.5 岁 解析:解析 皮亚杰认为,5 岁以前是“无律期”,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还谈不上道德发展。17.品德的结构包含两个组成
13、部分,即( )(分数:2.00)A.动机部分和行为部分 B.认知部分和结果部分C.认知部分和行为部分D.动机部分和结果部分解析:解析 品德的结构包含动机部分和行为部分。18.品德不良的纠正一般经历哪些阶段?( )(分数:2.00)A.执拗醒悟改变B.醒悟再犯顿悟C.醒悟转变自新 D.转变自新醒悟解析:解析 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二、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20.00)19.当前学校德育建设要以社会规范学习为核心。(分数:10.00)_正确答案:(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
14、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是德行产生的内因,又称为德性。品德的实质就是人际交往经验结构,根本内容为对人、对事、对己方面的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既然品德是人际交往的经验结构,那么品德就应该是在人际交往经验获得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交往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约束下进行的,个体对于人际交往经验的总结过程,就是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通过接受社会规范,执行社会规范,并从行为结果的反馈中强化个体对规范的必要性认识,获得执行规范行为的体验,确立自觉执行规范的动机,从而使品德得以形成和发展。这就是品德发展的实质。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构建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完成个体的交往适应的过程。社
15、会规范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认同社会规范的过程。人的社会生活体现的是与人交往的生活内容,这种交往生活不是个体的随意行为,而是以社会规范为指导的社会交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对交往情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境的社会性适应。因此,个体的社会适应是通过学习与认同社会规范来实现的。社会规范学习是通过规范的“内化”过程实现的。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体现为一种内化过程。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解析:20.学生的品德不良是因为社会风气败坏造成的。(分数:10.00)_正确答
16、案:(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1)因为,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中,客观原因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启蒙学校,家庭环境中的某些不当教育和环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是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关;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的。但是,如果教育者思想不端正,教育措施不力,教育方法不当,都可能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从而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恶化。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总体看,我们社会主义的社会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品德健康成长的,但是,对于那些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
17、不正之风对学生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也不能低估。(2)主观原因有: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不良品德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或无知常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学生分不清是非、善恶,甚至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总之,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有的是从认识开始的,有的是从情感、意志开始的,有的则是从行动开始的。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品德不良的学生缺乏道德情感,他们往往是爱憎不分,好恶颠倒。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因此,把原因只归为社会一个方面是有失偏颇的。)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30.00)21.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分数:15.00)_正确答案:(社会规范的学习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
18、阶段:(1)社会规范的遵从。首先,社会规范学习是逐步积累交往经验的过程。教育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经验传递系统,其基本职能是传递社会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动作经验与交往经验,形成个体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使之学会做人。社会交往是个体社会生活的基础。个体要在群体中生存、发展,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所确立的交往规则。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构建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完成个体的交往适应的过程。社会规范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2)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认同社会规范的过程。人类的生存环境有两种,一为自然环境,二为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现实和法则,
19、社会环境则为人类提供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现实和法则。这样,人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也就包括了适应自然现实与法则的生物适应和适应人与人交往的社会现实与法则的社会适应。人的社会生活体现的是与人交往的生活内容,这种交往生活不是个体的随意行为,而是以社会规范为指导的社会交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对交往情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境的社会性适应。因此,个体的社会适应是通过学习与认同社会规范来实现的。(3)社会规范的内化。社会规范学习是通过规范的“内化”过程实现的。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体现为一种内化过程。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首先,
20、社会规范是由社会组织制定的,用以约束其成员的社会行为,从而维持一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控制的思想工具。这样,规范本身就成为一种外在于主体而存在的一种行为要求(行为标准)。其次,把规范的接受看成一种内化过程,就必须了解内化这一概念的含义。“内化”最初由法国社会学派杜克海姆等人提出,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指出社会规范的内化,即从社会或一个参照组接受行为的标准或准则。再次,规范接受或内化是发生于主体头脑内部、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的一种内在过程。这种内在过程的存在,只能依据其外在标志进行推断。这就是主体的规范行为。)解析:22.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分数
21、:15.00)_正确答案:(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赖于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三个维度。(1)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在丰富的道德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而形成的。道德概念的掌握对道德认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只有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摆脱行为规范的具体情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适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要求。同时,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实现的。掌握道德概念的条件:它依赖于形象的事件和感性的经验。道德概念的掌握,有赖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的发展。道德
22、概念的掌握,有赖于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2)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信念指人们将道德知识作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则,当人们坚信它并决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不是单纯的一种道德认识,它是坚定的道德观点、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合金”。它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地改变。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可以引起、推动和维持人的道德行动,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因此,它是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关键因素。(3)道德评价的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道德评价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在评价中不断地深化道
23、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的体验,确定合理的行动,为道德行为定向。道德评价起着道德裁判的作用,它有助于道德信念的形成。通过道德评价谴责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褒奖合乎道德的思想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加强对道德概念及其意义的理解,使道德认识成为个人行动的自觉力量。)解析: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30.00)23.针对我国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的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分数:30.00)_正确答案:(1)当前我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是:从总体上看,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较好,能够符合社会和学校的要求,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2)采取的策略:使得学生
24、了解有关社会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相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每一个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都需要运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自觉地练习才能形成,这是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这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利用表扬和批评的武器,促使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良好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所提供的榜样应和观察者的条件相近似,要有丧好的声誉,并能显示出热情的态度和有教养的举止,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观察者产生模仿的意向。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各种有益活动使学生在有意练,习申明确练习的目的与阶段要求,要不间断地进行练习,并且让学生知道练习的成效,及时给予强化与反馈。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注意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与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