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职业资格】口腔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三)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1422898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类职业资格】口腔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三)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医学类职业资格】口腔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三)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医学类职业资格】口腔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三)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医学类职业资格】口腔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三)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医学类职业资格】口腔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三)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口腔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三)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34,分数:54.00)1.对病毒生物学性状的描述, 不正确 的是(分数:1.00)A.测量大小的单位为纳米(nm)B.含有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C.以复制方式增殖D.必须寄生于活细胞内E.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2.病毒的基本结构为(分数:1.00)A.核心B.衣壳C.包膜D.核衣壳E.刺突3.有关病毒体的概念, 错误 的是(分数:1.00)A.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B.细胞外的病毒结构C.具有感染性D.含有核衣壳结构E.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病毒的组装成分4.下列描述病毒的基本性状中,错误

2、的是(分数:1.00)A.专性细胞内寄生B.只含有一种核酸 DNA 或 RNAC.形态微小,可通过滤菌器D.结构简单,非细胞型结构E.均对脂溶剂敏感5.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周期包括(分数:1.00)A.吸附和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B.吸附和脱壳、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C.吸附和结合、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D.特异性结合、脱壳、复制、组装与释放E.结合、复制、组装与释放6.下列病毒的基因组可直接作为 mRNA 的一组病毒是(分数:1.00)A.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B.脊髓灰质炎病毒、HIV、麻疹病毒C.脊髓灰质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埃柯(ECHO)病毒D.脊髓

3、灰质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甲型肝炎病毒7.朊粒的化学成分是(分数:1.00)A.核酸、蛋白质B.核酸、蛋白质、糖脂C.核酸D.脂质E.糖蛋白8.不能 通过垂直传播的病原体为(分数:1.00)A.艾滋病病毒(HIV)B.乙型肝炎病毒(HBV)C.梅毒螺旋体D.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风疹病毒9.病毒的水平传播是指病毒(分数:1.00)A.在细胞与细胞间的传播B.从侵入门户向血液中的传播C.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D.通过血液向其他组织中传播E.母婴传播10.垂直传播是指病毒通过(分数:1.00)A.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给子代B.性接触由带毒者传给其配偶C.带毒蚊

4、虫叮咬人群的传播D.输入被病毒污染血液的传播E.孪生兄弟姐妹间的传播11.儿童期感染水痘病毒引起水痘,至成人可发生带状疱疹的感染称为(分数:1.00)A.慢性感染B.急性感染C.潜伏感染D.隐性感染E.慢发感染12.胚胎期发生子宫内病毒感染后, 不可能 导致的后果是(分数:1.00)A.胎儿宫内死亡B.分娩出正常新生儿C.胎儿器官发育障碍或畸形D.流产E.胎儿性别发生改变13.不能用 紫外线照射法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原因是(分数:1.00)A.抗原性弱B.易诱发被接种者患癌瘤C.杀伤力弱不能灭活所有的病毒D.经可见光照射可复活病毒E.接种后引起机体副反应大14.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是(分数:1

5、.00)A.作用于受染细胞,间接性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B.直接作用于病毒,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C.破坏细胞表面病毒易感受体D.阻止成熟病毒体向细胞外释放E.诱导细胞产生中和病毒的抗体15.病毒中和抗体的主要作用是(分数:2.00)A.直接杀伤病毒B.阻止病毒吸附C.阻止病毒脱壳D.阻止病毒复制E.阻止病毒的生物合成16.预防一般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分数:2.00)A.应用化学药物B.注射免疫血清C.接种疫苗D.应用干扰素E.早期使用抗生素17.下列有关病毒疫苗的描述, 错误 的是(分数:2.00)A.减毒活疫苗是病毒已失去致病力,但仍有使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能力B.减毒活疫苗有病毒回复毒力的可能

6、C.灭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 IgG 抗体而起到保护性免疫作用D.灭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黏膜分泌 IgA 抗体E.减毒活疫苗有活化机体内潜伏病毒的可能18.有关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描述, 不正确 的是(分数:2.00)A.病毒有毒力回复的可能B.可引起并发症C.可能活化其他潜伏病毒D.疫苗可置室温下长期保存E.免疫力低下患者不宜服用19.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病原体是(分数:2.00)A.肺炎衣原体B.军团菌C.肺炎支原体D.副黏病毒E.新型冠状病毒20.引起普通感冒最多见的呼吸道病毒是(分数:2.00)A.流感病毒B.副流感病毒C.鼻病毒D.呼吸道合胞病毒E.冠状病毒21.下列

7、关于流感病毒及其致病性的描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分数:2.00)A.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转变,而使人群对新病毒株缺乏免疫力B.丙型流感病毒不发生变异,抗原性稳定C.流感病毒不能进行组织细胞培养,因此只能依靠血清学试验进行病原学诊断D.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E.甲型流感较乙型及丙型流感病情严重,且易酿成流行或大流行22.预防易感儿童患麻疹最有效的措施是(分数:2.00)A.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B.注射麻疹灭活疫苗C.注射入血清丙种球蛋白D.注射干扰素E.预防服药23.下列对腮腺炎的描述, 错误 的一项是(分数:2.00)A.腮腺炎病毒经被患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也能传播B

8、.引起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一般 12 周自愈C.约 20%/6 男性患儿合并睾丸炎,可导致男性不育症D.不会导致女性患儿卵巢炎及影响成年后的生育功能E.可并发脑膜炎和耳聋,是儿童后天获得性耳聋的最常见病因24.在我国腺病毒引起的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疾病是(分数:2.00)A.百日咳综合征B.胃肠炎C.生殖系感染D.流行性角膜结膜炎E.皮肤感染25.下列病毒中,可引起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的病毒是(分数:2.00)A.EB 病毒B.脊髓灰质炎病毒C.柯萨奇病毒D.单纯疱疹病毒E.巨细胞病毒26.下列有关甲型肝炎的特征中, 不正确 的一项是(分数:2.00)A.甲型肝炎病毒(HAV)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可

9、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毛蚶等)、食具等,而引起甲型肝炎的暴发、流行及散发B.HAV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输血传播C.在患者血清 ALT 升高后 56 天即发病中期,才开始从患者的粪便中排出病毒D.HAV 在患者肝组织复制高峰时,肝脏病变并不最严重,或者说患者黄疸最重时,不是 HAV 复制的高峰之时E.甲肝患者发病 2 周后,其血清抗 HAV IgG 阳转,此时患者基本停止从粪便中排出病毒27.对乙肝病毒(HBV)的描述, 错误 的是(分数:2.00)A.Dane 颗粒是完整的 HBV,直径为 42 nmB.病毒的外衣壳(包膜)由 HBsAg 镶嵌于脂质双层构成C.病毒的内衣壳由 HB

10、Ag 组成D.HBAg 仅存在于感染的肝细胞膜和胞浆内,很难在血清内发现E.病毒的核心含有完整双链 DNA 和 DNA 多聚酶,在正股 5末端连接一小段 RNA,作为合成引物28.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不引起(分数:2.00)A.急性肝炎B.慢性肝炎C.重症肝炎D.肝豆状核变性E.肝细胞癌29.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描述, 错误 的一项是(分数:2.00)A.大多数 HCV 感染者呈不显性感染,一旦发病,则已是慢性肝炎B.肝组织内因长期存在 HCV 而导致淋巴细胞浸润及肝细胞坏死C.HCV 的抗原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肾小球肾炎D.HCV 感染可导致

11、肝细胞癌E.感染 HCV 后,机体可依次出现血清抗-HCV 中和抗体,病后免疫力稳固,可预防再次感染 HCV30.关于狂犬病病毒, 不正确 的描述是(分数:2.00)A.狂犬病病毒为单股负链线状 RNA 病毒B.感染中枢神经细胞,可形成嗜酸性内基小体C.狂犬病的病死率几乎达 100%,注射入用狂犬病灭活纯化疫苗可用于暴露前或暴露后预防D.病毒可经血循环扩散到脑干而致病E.该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30min 即可杀灭31.与鼻咽癌发病有关的病毒是(分数:2.00)A.鼻病毒B.单纯疱疹病毒C.EB 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E.巨细胞病毒32.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筛查试验与确证试验方法是(

12、分数:2.00)A.ELISA 法检测 P24 抗原及抗-HIV 筛查与蛋白印迹(WB)试验确证B.ELISA 法检测抗 HIV 抗体筛查与 PCR 试验确证C.间接免疫荧光抗体吸收试验筛查与病毒分离确证D.RT-PCR 筛查与蛋白印迹试验(WB)确证E.明胶颗粒凝集试验与 PCR 试验3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后,作用的靶细胞是 A.CD4+T 淋巴细胞 B.CD8+T 淋巴细胞 C.B 淋巴细胞 D.NK 细胞 E.CTL 细胞(分数:2.00)A.B.C.D.E.34.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中, 错误 的是(分数:2.00)A.鼠弓形体病等寄生虫感染B.鸟结核分枝杆菌及

13、星形放线菌等细菌感染C.卡氏肺孢子菌、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等真菌感染D.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腺病毒等病毒感染E.艰难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等厌氧芽孢梭菌感染二、B1 型题(总题数:8,分数:46.00) A.性接触传播 B.眼结膜接触传播 C.呼吸道传播 D.虫媒传播 E.消化道传播(分数:6.00)(1).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分数:2.00)A.B.C.D.E.(2).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分数:2.00)A.B.C.D.E.(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是(分数:2.00)A.B.C.D.E. A.汉坦病毒 B.人乳头瘤病毒 C.脊髓灰质

14、炎病毒 D.冠状病毒 E.巨细胞病毒(CMV)(分数:8.00)(1).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毒是(分数:2.00)A.B.C.D.E.(2).通过直接接触或性接触传播的病毒是(分数:2.00)A.B.C.D.E.(3).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是(分数:2.00)A.B.C.D.E.(4).可通过垂直传播的病毒是(分数:2.00)A.B.C.D.E. A.乙型脑炎病毒 B.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C.流行性感冒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麻疹病毒(分数:6.00)(1).急性感染后,不引起慢性病及后遗症的病毒是(分数:2.00)A.B.C.D.E.(2).可引起慢发病毒感染的病毒是(分数:2.00)A

15、.B.C.D.E.(3).可引起潜伏感染的病毒是(分数:2.00)A.B.C.D.E. A.BCG B.DPT C.MMR D.OPV E.TAT(分数:6.00)(1).属于主动免疫用于儿童预防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的三联疫苗称(分数:2.00)A.B.C.D.E.(2).属于被动免疫用于紧急预防破伤风的免疫制剂称(分数:2.00)A.B.C.D.E.(3).用于预防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的联合疫苗称(分数:2.00)A.B.C.D.E. A.血清抗-HAV IgG B.血清抗-HAV IgM C.局部分泌型 IgA D.血清 HAV-RNA E.粪便中 HAV 颗粒或 HAV 抗原(分数:4.0

16、0)(1).甲型肝炎诊断常用的血清学标志物是(分数:2.00)A.B.C.D.E.(2).甲型肝炎恢复后期或预防接种后,出现的中和抗体是(分数:2.00)A.B.C.D.E. A.仅血清 HBsAg 阳性 B.血清 HBsAg、HBeAg 阳性或抗-HBe 阳性,抗-HB 阳性 C.血清抗-HBs 和抗-HB 阳性,HBsAg 阴性,抗-HBe 阴性或阳性 D.血清 HBsAg 和抗-HB 阳性,而 HBeAg 一直为阴性 E.仅血清抗-HBs 阳性(分数:6.00)(1).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已完全康复者的标志是(分数:2.00)A.B.C.D.E.(2).感染

17、HBV 后,处于恢复期或趋向好转的标志是(分数:2.00)A.B.C.D.E.(3).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无症状 HBV 携带者的标志是(分数:2.00)A.B.C.D.E. A.人血清高效价抗-HBs 免疫球蛋白(HBIg) B.乙型肝炎血源性疫苗(0、1、3 月龄,三次注射) C.乙肝基因工程疫苗(0、1、3 月龄,三次注射) D.人血清球蛋白 E. 干扰素(分数:4.00)(1).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是在出生 24 小时之内,给新生儿注射(分数:2.00)A.B.C.D.E.(2).当伤口意外接触或被 HBsAg 阳性血污染的针头刺入皮肤时,应紧急注射(分数:2.00

18、)A.B.C.D.E. A.孢子出芽增殖 B.复制增殖 C.二分裂方式增殖 D.分枝生长方式增殖 E.有性增殖(分数:6.00)(1).病毒的增殖方式为(分数:2.00)A.B.C.D.E.(2).真菌的增殖方式为(分数:2.00)A.B.C.D.E.(3).细菌的增殖方式为(分数:2.00)A.B.C.D.E.口腔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三)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34,分数:54.00)1.对病毒生物学性状的描述, 不正确 的是(分数:1.00)A.测量大小的单位为纳米(nm)B.含有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 C.以复制方式增殖D.

19、必须寄生于活细胞内E.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解析:2.病毒的基本结构为(分数:1.00)A.核心B.衣壳C.包膜D.核衣壳 E.刺突解析:3.有关病毒体的概念, 错误 的是(分数:1.00)A.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B.细胞外的病毒结构C.具有感染性D.含有核衣壳结构E.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病毒的组装成分 解析:4.下列描述病毒的基本性状中,错误的是(分数:1.00)A.专性细胞内寄生B.只含有一种核酸 DNA 或 RNAC.形态微小,可通过滤菌器D.结构简单,非细胞型结构E.均对脂溶剂敏感 解析:5.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周期包括(分数:1.00)A.吸附和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 B.吸

20、附和脱壳、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C.吸附和结合、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D.特异性结合、脱壳、复制、组装与释放E.结合、复制、组装与释放解析:6.下列病毒的基因组可直接作为 mRNA 的一组病毒是(分数:1.00)A.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B.脊髓灰质炎病毒、HIV、麻疹病毒C.脊髓灰质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埃柯(ECHO)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甲型肝炎病毒解析:7.朊粒的化学成分是(分数:1.00)A.核酸、蛋白质B.核酸、蛋白质、糖脂C.核酸D.脂质E.糖蛋白 解析:8.不能 通过垂直传播的病原体为(分数:1.00)A.

21、艾滋病病毒(HIV)B.乙型肝炎病毒(HBV)C.梅毒螺旋体D.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E.风疹病毒解析:9.病毒的水平传播是指病毒(分数:1.00)A.在细胞与细胞间的传播B.从侵入门户向血液中的传播C.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D.通过血液向其他组织中传播E.母婴传播解析:10.垂直传播是指病毒通过(分数:1.00)A.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给子代 B.性接触由带毒者传给其配偶C.带毒蚊虫叮咬人群的传播D.输入被病毒污染血液的传播E.孪生兄弟姐妹间的传播解析:11.儿童期感染水痘病毒引起水痘,至成人可发生带状疱疹的感染称为(分数:1.00)A.慢性感染B.急性感染C.潜伏感染 D.隐性感染E.慢发

22、感染解析:12.胚胎期发生子宫内病毒感染后, 不可能 导致的后果是(分数:1.00)A.胎儿宫内死亡B.分娩出正常新生儿C.胎儿器官发育障碍或畸形D.流产E.胎儿性别发生改变 解析:13.不能用 紫外线照射法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原因是(分数:1.00)A.抗原性弱B.易诱发被接种者患癌瘤C.杀伤力弱不能灭活所有的病毒D.经可见光照射可复活病毒 E.接种后引起机体副反应大解析:14.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是(分数:1.00)A.作用于受染细胞,间接性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 B.直接作用于病毒,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C.破坏细胞表面病毒易感受体D.阻止成熟病毒体向细胞外释放E.诱导细胞产生中和病毒的抗体解析

23、:15.病毒中和抗体的主要作用是(分数:2.00)A.直接杀伤病毒B.阻止病毒吸附 C.阻止病毒脱壳D.阻止病毒复制E.阻止病毒的生物合成解析:16.预防一般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分数:2.00)A.应用化学药物B.注射免疫血清C.接种疫苗 D.应用干扰素E.早期使用抗生素解析:17.下列有关病毒疫苗的描述, 错误 的是(分数:2.00)A.减毒活疫苗是病毒已失去致病力,但仍有使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能力B.减毒活疫苗有病毒回复毒力的可能C.灭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 IgG 抗体而起到保护性免疫作用D.灭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黏膜分泌 IgA 抗体 E.减毒活疫苗有活化机体内潜伏病毒的可能解析:18

24、.有关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描述, 不正确 的是(分数:2.00)A.病毒有毒力回复的可能B.可引起并发症C.可能活化其他潜伏病毒D.疫苗可置室温下长期保存 E.免疫力低下患者不宜服用解析:19.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病原体是(分数:2.00)A.肺炎衣原体B.军团菌C.肺炎支原体D.副黏病毒E.新型冠状病毒 解析:20.引起普通感冒最多见的呼吸道病毒是(分数:2.00)A.流感病毒B.副流感病毒C.鼻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E.冠状病毒解析:21.下列关于流感病毒及其致病性的描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分数:2.00)A.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转变,而使人群对新病毒株缺乏免疫力B

25、.丙型流感病毒不发生变异,抗原性稳定C.流感病毒不能进行组织细胞培养,因此只能依靠血清学试验进行病原学诊断 D.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E.甲型流感较乙型及丙型流感病情严重,且易酿成流行或大流行解析:22.预防易感儿童患麻疹最有效的措施是(分数:2.00)A.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 B.注射麻疹灭活疫苗C.注射入血清丙种球蛋白D.注射干扰素E.预防服药解析:23.下列对腮腺炎的描述, 错误 的一项是(分数:2.00)A.腮腺炎病毒经被患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也能传播B.引起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一般 12 周自愈C.约 20%/6 男性患儿合并睾丸炎,可导致男性不育症D.不会导致

26、女性患儿卵巢炎及影响成年后的生育功能 E.可并发脑膜炎和耳聋,是儿童后天获得性耳聋的最常见病因解析:24.在我国腺病毒引起的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疾病是(分数:2.00)A.百日咳综合征B.胃肠炎C.生殖系感染D.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E.皮肤感染解析:25.下列病毒中,可引起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的病毒是(分数:2.00)A.EB 病毒B.脊髓灰质炎病毒C.柯萨奇病毒 D.单纯疱疹病毒E.巨细胞病毒解析:26.下列有关甲型肝炎的特征中, 不正确 的一项是(分数:2.00)A.甲型肝炎病毒(HAV)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可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毛蚶等)、食具等,而引起甲型肝炎的暴发、流行及散发B.HAV 主

27、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输血传播C.在患者血清 ALT 升高后 56 天即发病中期,才开始从患者的粪便中排出病毒 D.HAV 在患者肝组织复制高峰时,肝脏病变并不最严重,或者说患者黄疸最重时,不是 HAV 复制的高峰之时E.甲肝患者发病 2 周后,其血清抗 HAV IgG 阳转,此时患者基本停止从粪便中排出病毒解析:27.对乙肝病毒(HBV)的描述, 错误 的是(分数:2.00)A.Dane 颗粒是完整的 HBV,直径为 42 nmB.病毒的外衣壳(包膜)由 HBsAg 镶嵌于脂质双层构成C.病毒的内衣壳由 HBAg 组成D.HBAg 仅存在于感染的肝细胞膜和胞浆内,很难在血清内发现E.病毒

28、的核心含有完整双链 DNA 和 DNA 多聚酶,在正股 5末端连接一小段 RNA,作为合成引物 解析:28.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不引起(分数:2.00)A.急性肝炎B.慢性肝炎C.重症肝炎D.肝豆状核变性 E.肝细胞癌解析:29.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描述, 错误 的一项是(分数:2.00)A.大多数 HCV 感染者呈不显性感染,一旦发病,则已是慢性肝炎B.肝组织内因长期存在 HCV 而导致淋巴细胞浸润及肝细胞坏死C.HCV 的抗原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肾小球肾炎D.HCV 感染可导致肝细胞癌E.感染 HCV 后,机体可依次出现血清抗-HCV 中和

29、抗体,病后免疫力稳固,可预防再次感染 HCV 解析:30.关于狂犬病病毒, 不正确 的描述是(分数:2.00)A.狂犬病病毒为单股负链线状 RNA 病毒B.感染中枢神经细胞,可形成嗜酸性内基小体C.狂犬病的病死率几乎达 100%,注射入用狂犬病灭活纯化疫苗可用于暴露前或暴露后预防D.病毒可经血循环扩散到脑干而致病 E.该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30min 即可杀灭解析:31.与鼻咽癌发病有关的病毒是(分数:2.00)A.鼻病毒B.单纯疱疹病毒C.EB 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E.巨细胞病毒解析:32.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筛查试验与确证试验方法是(分数:2.00)A.ELISA 法检测

30、P24 抗原及抗-HIV 筛查与蛋白印迹(WB)试验确证 B.ELISA 法检测抗 HIV 抗体筛查与 PCR 试验确证C.间接免疫荧光抗体吸收试验筛查与病毒分离确证D.RT-PCR 筛查与蛋白印迹试验(WB)确证E.明胶颗粒凝集试验与 PCR 试验解析:3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后,作用的靶细胞是 A.CD4+T 淋巴细胞 B.CD8+T 淋巴细胞 C.B 淋巴细胞 D.NK 细胞 E.CTL 细胞(分数:2.00)A. B.C.D.E.解析:34.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中, 错误 的是(分数:2.00)A.鼠弓形体病等寄生虫感染B.鸟结核分枝杆菌及星形放线菌等细菌感染C.

31、卡氏肺孢子菌、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等真菌感染D.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腺病毒等病毒感染E.艰难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等厌氧芽孢梭菌感染 解析:二、B1 型题(总题数:8,分数:46.00) A.性接触传播 B.眼结膜接触传播 C.呼吸道传播 D.虫媒传播 E.消化道传播(分数:6.00)(1).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分数:2.00)A. B.C.D.E.解析:(2).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分数:2.00)A.B.C.D.E. 解析:(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是(分数:2.00)A.B.C.D. E.解析: A.汉坦病毒 B.人乳头瘤病毒 C.

32、脊髓灰质炎病毒 D.冠状病毒 E.巨细胞病毒(CMV)(分数:8.00)(1).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毒是(分数:2.00)A.B.C.D. E.解析:(2).通过直接接触或性接触传播的病毒是(分数:2.00)A.B. C.D.E.解析:(3).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是(分数:2.00)A.B.C. D.E.解析:(4).可通过垂直传播的病毒是(分数:2.00)A.B.C.D.E. 解析: A.乙型脑炎病毒 B.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C.流行性感冒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麻疹病毒(分数:6.00)(1).急性感染后,不引起慢性病及后遗症的病毒是(分数:2.00)A.B.C. D.E.解析:(2)

33、.可引起慢发病毒感染的病毒是(分数:2.00)A.B.C.D.E. 解析:(3).可引起潜伏感染的病毒是(分数:2.00)A.B. C.D.E.解析: A.BCG B.DPT C.MMR D.OPV E.TAT(分数:6.00)(1).属于主动免疫用于儿童预防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的三联疫苗称(分数:2.00)A.B. C.D.E.解析:(2).属于被动免疫用于紧急预防破伤风的免疫制剂称(分数:2.00)A.B.C.D.E. 解析:(3).用于预防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的联合疫苗称(分数:2.00)A.B.C. D.E.解析: A.血清抗-HAV IgG B.血清抗-HAV IgM C.局部分泌型

34、IgA D.血清 HAV-RNA E.粪便中 HAV 颗粒或 HAV 抗原(分数:4.00)(1).甲型肝炎诊断常用的血清学标志物是(分数:2.00)A.B. C.D.E.解析:(2).甲型肝炎恢复后期或预防接种后,出现的中和抗体是(分数:2.00)A. B.C.D.E.解析: A.仅血清 HBsAg 阳性 B.血清 HBsAg、HBeAg 阳性或抗-HBe 阳性,抗-HB 阳性 C.血清抗-HBs 和抗-HB 阳性,HBsAg 阴性,抗-HBe 阴性或阳性 D.血清 HBsAg 和抗-HB 阳性,而 HBeAg 一直为阴性 E.仅血清抗-HBs 阳性(分数:6.00)(1).接种过乙型肝炎疫

35、苗或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已完全康复者的标志是(分数:2.00)A.B.C.D.E. 解析:(2).感染 HBV 后,处于恢复期或趋向好转的标志是(分数:2.00)A.B.C. D.E.解析:(3).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无症状 HBV 携带者的标志是(分数:2.00)A.B. C.D.E.解析: A.人血清高效价抗-HBs 免疫球蛋白(HBIg) B.乙型肝炎血源性疫苗(0、1、3 月龄,三次注射) C.乙肝基因工程疫苗(0、1、3 月龄,三次注射) D.人血清球蛋白 E. 干扰素(分数:4.00)(1).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是在出生 24 小时之内,给新生儿注射(分数:2.00)A.B.C. D.E.解析:(2).当伤口意外接触或被 HBsAg 阳性血污染的针头刺入皮肤时,应紧急注射(分数:2.00)A. B.C.D.E.解析: A.孢子出芽增殖 B.复制增殖 C.二分裂方式增殖 D.分枝生长方式增殖 E.有性增殖(分数:6.00)(1).病毒的增殖方式为(分数:2.00)A.B. C.D.E.解析:(2).真菌的增殖方式为(分数:2.00)A. B.C.D.E.解析:(3).细菌的增殖方式为(分数:2.00)A.B.C. D.E.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61000-6-4-2011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 Part 6-4 Generic standards - Emission standard for industrial environments (IEC 61000-6-4 2006 + A1 2010) German version.pdf DIN EN 61000-6-4-2011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 Part 6-4 Generic standards - Emission standard for industrial environments (IEC 61000-6-4 2006 + A1 2010) German version.pdf
  • DIN EN 61006-2004 Electrical insulating materials - Methods of test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IEC 61006 2004) German version EN 61006 2004《电气绝缘材料 玻.pdf DIN EN 61006-2004 Electrical insulating materials - Methods of test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IEC 61006 2004) German version EN 61006 2004《电气绝缘材料 玻.pdf
  • DIN EN 61007-1998 Transformers and inductors for use in electronic and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 Measuring methods and test procedures (IEC 61007 1994 modified) German version .pdf DIN EN 61007-1998 Transformers and inductors for use in electronic and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 Measuring methods and test procedures (IEC 61007 1994 modified) German version .pdf
  • DIN EN 61010-1-2011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IEC 61010-1 2010 + Cor 2011) German versi.pdf DIN EN 61010-1-2011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IEC 61010-1 2010 + Cor 2011) German versi.pdf
  • DIN EN 61010-2-030-2011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 Part 2-030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testing and measuring circu.pdf DIN EN 61010-2-030-2011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 Part 2-030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testing and measuring circu.pdf
  • DIN EN 61010-2-032-2013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 Part 2-032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hand-held and hand-manipula.pdf DIN EN 61010-2-032-2013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 Part 2-032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hand-held and hand-manipula.pdf
  • DIN EN 61010-2-033-2012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 Part 2-033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hand-held multimeters and o.pdf DIN EN 61010-2-033-2012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 Part 2-033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hand-held multimeters and o.pdf
  • DIN EN 61010-2-091-2013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 Part 2-091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cabinet X-ray systems (IEC .pdf DIN EN 61010-2-091-2013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 Part 2-091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cabinet X-ray systems (IEC .pdf
  • DIN EN 61010-2-101-2003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 Part 2-101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in vitro diagnostic (IVD) m.pdf DIN EN 61010-2-101-2003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 Part 2-101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in vitro diagnostic (IVD) m.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