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 T 3113-2019 东北虎野外种群及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1499311 上传时间:2021-03-09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LY T 3113-2019 东北虎野外种群及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LY T 3113-2019 东北虎野外种群及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LY T 3113-2019 东北虎野外种群及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LY T 3113-2019 东北虎野外种群及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LY T 3113-2019 东北虎野外种群及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020.099 B 65 LY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林业 行 业 标 准 LY/T 31132019 东北虎野 外 种群 及栖息地 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wild population and habitat monitoring of Siberian Tiger (发布稿) 2019 - 10 - 23 发布 2020 - 04 - 01 实 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布 LY/T 31132019 I 目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人员要求及职责

2、 . 2 4.1 人员要求 . 2 4.2 职责 . 3 5 东北虎种群监测方法 . 3 5.1 网络监测 . 3 5.2 样线法 . 3 5.3 红外相机监测 . 4 6 栖息地监测 . 5 6.1 监测技术路线 . 5 6.2 监测时间及频次 . 5 6.3 监测因子 . 6 6.4 监 测方法 . 6 7 东北虎个体特征识别 . 6 7.1 东北虎特征识别 . 6 7.2 足迹判定 . 6 7.3 抓痕识别 . 7 7.4 花纹判别 . 7 7.5 DNA 鉴定 . 7 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7 8.1 分布区确定 . 7 8.2 种群状况及动态分析 . 7 8.3 有蹄类丰富度评价

3、. 7 9 监测报告编制 . 8 9.1 监测报告正文 . 8 9.2 监测报告附件 . 8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东北虎监测信息记录表 . 9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相机布设、维护、相片记录统计表 . 13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栖息地监测记录表 . 14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东北虎外观与足迹识别 . 16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 . 17 LY/T 3113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 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与经营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

4、/TC369)归口。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田家龙、李林、 黄海娇、 孙海义、卢向东、于洪伟、张明明、 鞠 丹、杨娇。 LY/T 31132019 1 东北虎野外 种群 及栖息地 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监测 人员要求 与职责 、 东北虎种群监测方法、栖息地监测、东北虎个体特征识别、 数 据统计与分析、监测报告编 制等 技术内容 。 本标准适用于东北虎 野 外 种群及栖息地监测, 东北豹 、 东北虎野化放归种群 及栖息地 监测可参照使 用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

5、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845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 LY/T 2199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东北虎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东北虎 Siberian Tiger 东北虎 也称 西伯利亚虎 、 阿穆尔虎、远东虎 。 属 哺乳纲( Mammalia) 食肉目 (Carnivora)猫科 (Felidae) 豹属 (Panthera), 虎种( Panthera tigris ),东北虎亚种 (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 是现存体 型 最大的猫科动物 。 注

6、:学名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3.2 野外 监测 网络 the field monitoring network 由专业技术人员、野生动物保护 管理人员 和监测 人 员组成 网络节点,在东北虎分布 区域内各监测单 元协同收集 及 核查信息的 监测方法 。 3.3 样线 transect line 按照统计学要求布设的 调查线路 , 调查人员在线路上行进, 观察并记录 线路 两侧野生动物或其活动 痕迹以及距离 线路 中 心线的垂直距离 。 3.4 动物痕迹 animal traces LY/T 31132019 2 动物活动过程中留下的,可用以鉴别物种或个体印记和剩余物

7、。如 足迹 链 、粪便、尿斑、抓痕、卧 迹、毛、食痕和食物残骸等。 3.5 栖息地 habitat 野生动物赖以生存 的环境条件的有机组合 ,由一定的地理空间、植物和其他生物 及非生物 构成。 3.6 微生境 micorhabiat 生态环境中最适合野生动物生存 的具体环境条件 , 是动物取食、活动 、营巢、隐蔽 等行为发生 具体 地点 的 自然环境。 3.7 监测区 monitoring area 依据山系、地形等自然条件,确定的监测范围。 3.8 监测单元 monitoring unit 根据自然条件及行政管辖范围划定的监测区域。 以县或林业局为基准单位 。 3.9 监测 样点 monit

8、oring sample point 具体实施监测的区域, 要求至少包括一个林场或 一个 乡 、 镇。 3.10 足迹链相对丰富度 relative abundance of footprint chains 野外调查中一定样线长度所发现某物种足迹链数量 。 4 人员要求 及职责 4.1 人员 要求 4.1.1 人员组成 监测人员应由专业技术人员、省、市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人员、乡镇、林场(所)监测 人员组成,其中乡镇、林场(所)监测人员统一为基层监测人员。 4.1.2 基层监测 人员要求 4.1.2.1 具有野外工作经验,熟悉当地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习性。 4.1.2.2 能够正确使用

9、野外监测常用仪器设备,准确识别 东北虎 及其它野生动物足迹 或 活动痕迹 。 4.1.2.3 准确测量野生动物足迹及痕迹信息数据,填写监测表格 。 4.1.2.4 具备广泛获取当地 东北虎 信息的能力 。 LY/T 31132019 3 4.1.2.5 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条件好,能够及时通报监测信息。 4.2 职责 4.2.1 基层监测员负责一个 监测 单 元或相邻几个 监测 单元的野外监测任务。 4.2.2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人员负责信息收集、沟通与监督工作。 4.2.3 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全面工作。 5 东北虎种群 监测方法 5.1 网络监测 5.1.1 建立 监测 网络 监测网络由监

10、测区、监测单元、监测样点构成。按照行政区以市、县(林业局)为单位划分监测单 元。在监测单元内依据东北虎分布的林场(所)确定监测样点。 5.1.2 信息收集 5.1.2.1 收集 监测区域 自然概况、社会经济 状况等相关资料, 通过访问调查、样线调查 方法 获得 东北 虎 信息。 5.1.2.2 信息收 集以一年为一个监测周期。 5.1.3 信息核查 5.1.3.1 除监测员及专 业技术人员发现的信息外,其它途径获得的信息应 进行现场 勘察核实。 5.1.3.2 发现痕迹信息,应由 2 人以上组成核查小组 进行 现场 勘察核实信息,并做好 核查 人员安全防 护工作。 5.1.3.3 根据足迹或其

11、他痕迹 和遗留物判别 物种,也 可以根据测量数据特征分析进行个体识别 。 5.1.3.4 足迹测量 指标 包括前足足迹大小、掌垫宽度和步距,测量数据不少于 4 个,取其平均值。填 写野外信息核查记录表( 参 见 附录 A 中 表 A.1)。 5.1.3.5 测量前对清晰足迹或其它痕迹进行标尺拍照,质地坚硬的足迹,在测量完成后宜对足迹进行 石膏模拓印。 5.1.3.6 通过与信息发现人交谈或访问获得信息,填写访问信息调查表( 参 见 附录 A 中 表 A.2)。 5.1.3.7 获得监测物种造成人( 畜)伤害或捕食地信息,进行现地核查填写野生动物捕食与伤害人(畜) 调查表( 参 见 附录 A 中

12、 表 A.3)。 5.2 样线 法 5.2.1 样线布设 5.2.1.1 样线布设尽量穿越监测区各种生境类型。 5.2.1.2 样线长度 以 6km 8km 为 宜;样线间距不少于 2km。 LY/T 31132019 4 5.2.1.3 样线起始点及经过路线应标记在 1:10 万地形图或 1:5 万林相图上。 5.2.1.4 样线布设应均匀,每一个监测样点内布设样线不少于 2 条,每一个监测区内布设样线不多于 30 条。 5.2.1.5 样线布设 强度 采用 每 100km2面积 ,布设 样线 总 长度不少于 36km。 5.2.2 时间与频率 每年 12月初翌年 3月 为野外调查期 ,每

13、个 调查期内 至少 进行 1次 样线 调查 。 5.2.3 记录 5.2.3.1 步行调查行进速度 宜为 2.0km/h,记录 新鲜 足迹和其它活动痕迹、 地理坐标( GPS 点)。填写 野外样线调查记录表( 参 见 附录 A 中 表 A.4)。 5.2.3.2 调查中遇到多只(群)动物足迹或足迹不清晰时,应 跟踪足迹链,直到能够准确识别 东北虎 及其猎物足迹,分清足迹 数量为止。 5.3 红外相机监测 5.3.1 相机选定与模式设置 5.3.1.1 相机选定 选定相机像素 应不低于 1200 万, 耐受低温 性能 达到 -30 , 连续拍照张数不低于 3 张,时间间隔 为 相机允许的最小数值

14、,录像长度不低于 15s。 5.3.1.2 相机设置 系统选项功能 设置为拍照模式、录像模式、定时模式、照片 /影片混合 拍摄。图像尺寸: smp;定时 设置:关;密码设置:无;两侧 PLR:开;灵敏度:中。 5.3.2 相机布设 5.3.2.1 布设原则 原则如下: a) 在 东北虎分布区 内 布设 相机 ,每 10km2面积内 布设相机不少于 1 对。 (分别设置为录像、拍照 模式); b) 相机 布设遵循均匀等距原则,布设距离不低于 3km, 可依据山系、地形、海拔等具体因素适当 调整布设间距; c) 东北虎活动信息较多或较集中 及有东北虎捕食活动 的 区域适当增加 布设 台数。 5.3

15、.2.2 选择布设地点 选择有 东北虎出现或 疑似东北虎 活动痕迹 的区域,优先选择 东北虎 及其猎物经常行走的小道以及水 源地、山脊、运材道 等 位置布设相 机。 5.3.3 相机安装 5.3.3.1 位置 LY/T 31132019 5 两台相机分别安装在 动物 可能 出现和 活动 路径及场 所 两侧,安置相机时需 把传感器对应动物可能经 过的地点。 5.3.3.2 高度 以在监测相机取景器内能够看清动物活动路径为基准。 一般采取距地面 垂直高度 (60 10)cm 为宜。 受环境条件限制 ,需安 置 90cm 以上高度时 ,相机镜头 应 采取俯视角拍摄 。 5.3.3.3 拍摄距离 相机

16、应安放在 距离 动物可能经过地点的 (5.0 2.0)m 处。 5.3.3.4 相机固定 用相机捆扎带将红外 相机固定在树干或自然物体上,宜选择胸径大于 16cm 的树木 。 5.3.3.5 调试 在 红外相机 安装完毕后,应对相机进行测试,包括相机性能、 参数 设置 、拍摄距离与拍摄角度等 。 5.3.3.6 编号与记录:安放前对相机进行编号, 填写记录表,注明具体安放地点与环境状况等信息。 ( 参 见附录 B 中 表 B.1) 5.3.3.7 现场清理 相机安装完毕后,清除相机装置前方遮挡物,保证相机续航能力及拍摄效果。 5.3.4 数据采集 5.3.4.1 数据收集及维护 每 间隔三 个

17、月进行一次 信息 收集与 相机 维护, 检查相机是否损毁或丢失,对拍摄角度及位置进行调 整,更换电池及数据存储卡 。清除杂草及遮挡物。 5.3.4.2 数据判读与分析 将采集信息逐一查看,保留拍摄到东北虎及其他动物 的 照片 和录像 资料 ,建立东北虎信息数据库。 填写照片记录及统计表。( 参 见附 录 B中 表 B.2) 6 栖息地监测 6.1 监测技术路线 以 3S( GPS、 GIS、 RS)技术及样方法、样线法、资料收集等技术方法相结合方式,采集东北虎栖息 地状况信息,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方式,构建科学、规范、可行的监测技术体系。 6.2 监测时间及频次 6.2.1 栖息地

18、植被及植物群落每 5 年开展一次,监测时间 宜选择每年 6 月 8 月 ,每一次监测应在规 定的时间段内完成,持续时间不得超过 30d。 6.2.2 每 2 年开展 1 次,时间为 4 月 5 月, 采集上一年度社会经济信息。 LY/T 31132019 6 6.3 监测因子 6.3.1 植被、 植物 群落 植被:地理位置、植被类型。植物群落:地理位置 、 立地条件 。 6.3.2 保护管理及威胁因素 管理机构建设状况、自然保护区运营状况、社区 共管 状况; 人为 威胁 因子、其它 威胁 因子。 6.3.3 自然因素指标 植被类型 : 分布面积、面积比例。植物群落:群系类型、群系结构、乔木和灌

19、木郁闭度、物种丰 富度 、 平均高度、平均胸径。 6.3.4 社会因素指标 管理机构数量、人员编制、在岗人员情况、培训状况 等;自然保护区数量、面积、执法情况、宣传 教育、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情况 ,受威胁栖息地位置、干扰类型、干扰程度等。 6.4 监测方法 6.4.1 植被监测 采用遥感判读法进行植被类型监测,采用样方法进行 植物群落监测。 填写记录表( 见附录 C 中 表 C.1、表 C.2)。 6.4.2 管理状况及威胁因素 监测 6.4.2.1 采用 问卷及实地走访 、 二手资料收集 方法, 分类统计 管理状况,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了解监 测区域社会经济动态变化情况 。 6.4.2.2 通过

20、遥感判读、样方及实地走访进行栖息地威胁状况监测, 利用 GIS 软件,绘制各类干扰分 布点位图,采用实地访谈法,收集监测区域内各种干扰因子时空变化信息,作为补充资料,参与 栖息地 监测结果分析。 ( 参 见附录 C 中 表 C.3、表 C.4、表 C.5)。 7 东北虎 个体特征 识别 7.1 东北虎 特征 识别 东北虎 外观 特征及量度指标( 参 见附录 D) 。 7.2 足迹 判定 7.2.1 以测量数据 分析个体时, 前足掌垫宽度为 10cm 10.5cm, 判定 为雄性亚成体 ;前足掌垫宽度为 9.5cm 10cm,可 判定 为雄性 亚成体 或 雌虎 ,应依据其他 指标 进一步 判定

21、。 (雄虎、雌虎、幼虎判定标 准 参 见附录 D 中 表 D.1)。 7.2.2 监测到 2 只 及 以上个体一起活动 信息 ,并且一大一小或一大二小,可判定为成年雌虎和幼虎, 如果在 12 月 3 月繁殖交配期,发现 2 只虎一起活动,并且掌垫宽度 分别 超过 10.0cm 和超过 11.5cm, 可判定 是一雌一雄 。 7.3 抓痕 识别 LY/T 31132019 7 通常情况下,雄性虎尿斑痕迹 相对集中,雌虎比较分散;抓痕高度大于 3.0m 为雄性虎,其余为雌 虎或亚成年虎 。 7.4 花纹 判别 利用软件扫描东北虎照片体侧花纹,与原有照片花纹进行比对分析,确定东北虎个体特征。并通过

22、其他辅助信息确定性别、成幼等相应指标。 7.5 DNA 鉴定 将获得粪便、毛 等 样品进行 DNA检测,获取样品基因组 DNA数据,通过样品基因型比对分析确定物种 和个体。 8 数据统计与分析 8.1 分布区确定 8.1.1 监测过程中记录到 东北虎 信息 的区域确定为 活动 区。 8.1.2 以监测到 东北虎 活动信息外围 GPS 位点连线确定分布区范围。如果生境相似 GPS 位点可向外移 动 10km 15km。 8.2 种群 状况及动态分析 8.2.1 按 东北虎 分布区直接统计分析分布数量,不同分布区数量总和即监测区的种群数量。 ( 计算方 法 参 见附录 E) 8.2.2 野外监测数

23、据资料分别按不同山系监测区域,统计填写物种监测原始数据统计表( 参 见附录 A. 表 A5)。 8.2.3 不同山系监测区域分别统计分析所监测物种的数量。 8.2.4 根据足迹测量数据,如东北虎掌垫宽度、足迹大小、步幅、足迹发生时间、足迹走向、 GPS 位 点、间隔距离,辅助粪便、毛、尿迹、卧迹、食物残骸等,综合花纹比对、 DNA 分析进行个体辨别,排 除重复统计分析个体,确定监测区内的数量。 8.2.5 根据捕食性动物的领域性、家族群、游荡个体、迁移与扩散等生态学 特性,排除重复统计,分 析监测数据资料辅助鉴别个体数量。 8.2.6 允许统计分析存在不确定个体,不确定个体可以作为统计数量的区

24、间估计;不确定个体越少, 统计的精度越高。 8.2.7 依据种群状况统计结果, 分析 种群动态变化趋势。 统计分析 监测数据资料, 应 舍去重复监测到 的数据 ,并 说明依据和理由。 8.3 有蹄类丰富度评价 8.3.1 统计方法根据样线调查结果统计监测区域有蹄类动物相对丰富度,相对丰富度以单位长度记录 到有蹄类新鲜足迹链数量 。 LY/T 31132019 8 8.3.2 有蹄类猎物丰富度是栖息地评价的重要指标,比较不同监测区域有蹄类相对丰富度,可以划分 级别,衡量有蹄类相对丰富度水平。 8.3.3 计算每一个监测区域各种有蹄类动物相对丰富度,获得各种有蹄类区域相对丰富度。用总的相 对丰富度

25、值评价监测区可捕食猎物丰富度状况。 (统计方法 参 见附录 E) 9 监测报告 编制 9.1 监测报告正文 监测报告包括前言、监测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监测方法、监测结果、栖息地 监测与 评价、结论 与分析、保护管理建议。其中: a)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土地利用状况、交通、人口等; a) 监测方法为 采用的具体监测方法,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方法并用 ; b) 监测 结果包括 东北虎 分布、数量、 栖息地状况、东北虎种群及栖息 地变动趋势、社会经济状 况 及变动趋势、东北虎食物 资源 状况及变动趋势等; c) 结论与分析应对监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东北虎分布区与种群数

26、量 动态 变化趋势等 内容 ; d) 保护管理建议包括管理现状 及评价 、存在问题和建议。 9.2 监测报告附件 监测报告附件包括: 东北虎发现位点图、东北虎痕迹发现位点图、猎物发现位点图、东北虎 分布图、 有蹄类分布图、野外监测数据统计表等。有蹄类 资源 分布图 , 宜选择 1:100000地形图。 A LY/T 31132019 9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东北虎 监测信息 记录 表 表 A.1 东北虎 监测痕迹信息记录表 物种 时间 年 月 日 天气 雪深 地点 县(林业局) 林场 林班 乡 村 地理坐标 N: E: 海拔 m 坡位 坡向 坡度 居民点 距离 km 公路 级别 距离

27、km 林相 优势树种 最近降雪日期 项目 N1 N2 N3 N4 平均值 备 注 足迹长宽 发现过程: 微生境: 痕迹留下时间: 个体推测: 前足掌垫宽 后足掌垫宽 常态步幅 爪痕宽度 挂爪高度 卧迹长宽 尿斑 粪便(堆) 毛 (根 ) 食物残骸 其它 信息发现人 信息核实人 LY/T 31132019 10 表 A.2 东北虎监测访问信息调查表 时间 地点 调查人 被 访者姓名 职业 性别 年龄 对当地野生动物了解程度 1 狩猎 1.1 遇见套子数量 套子新旧 估计下套时间 下套的人是增多还是减少? 1.2 其它猎具种类和数量 1.3 是否有持枪狩猎? 1.4 偷猎的猎物种类与数量 2 森林

28、采伐 2.1 样地最后一次采伐时间 2.2 样地与当年采伐作业区距离 2.3 当年采伐方式、强度与面积 2.4 是否发生过森林火灾?时间、过火面积 3 物种状况 3.1 当地有哪些珍稀濒危物种? 3.2 估计数量、变化趋势,近些年是减少还是增多? 3.3 主要原因 4 道路 4.1 道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4.2 道路的等级、密度与利用 5 珍稀物种死亡情况 6 林下产品采集 7 保护与管理状况 LY/T 31132019 11 表 A.3 东北虎捕食及伤害事件 调查表 物种 时间 地点 县(局) 乡(场) 村(林班) 地理坐标 N: E: 海拔 林相 1 伤害发生时间 年 月 日 2 伤害发生

29、地点 3 受害者情况 姓名 年龄 职业 住址 电话 4 受害基本情况 4.1 受害经过 4.2 受伤害类型 4.3 受伤害程度 4.4 经济损失估算 4.5 附照片说明及张数 5 补偿情 况 5.1 受害者要求 5.2 事件处理结果 5.3 受害人对事件的态度 6 造成伤害物种的认定:种类 数量 个体特征 在当地停留时间 7 捕食地点 GPS 位点 N: E: 被捕食物种 数量 林相 主要树种 与居民点距离 与公路距离 海拔 坡位 坡向 坡度 8 其它说明 LY/T 31132019 12 表 A.4 样线 法 监测 东北虎及其猎物 记录表 样线编号 植被类型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样

30、线位置 县(林业局 ) 乡(林场) 村(林班) 地理坐标 始点 N 终点 N E E 中点 N 中点 N (拐点) E (拐点) E 样线长度( km) 样线均宽( m) 样线面积( km2) 调查方式 足迹基底类型 最近降雪日期 雪深 种类 足迹链数量 (条) 痕迹 实体数 (只) 备 注 (生境、植被) 卧迹 粪便 食痕 样线 统计 种 类 足迹链数量 调查人员 联系方式 表 A.5 监测原始数据统计表 序 号 日 期 地 点 GPS 点坐标 足迹 其它痕迹 痕迹 新旧 ( d) 雌雄 成幼 个体 分析 备注 足迹 ( L*W) 掌垫宽 步距 雪深 LY/T 31132019 13 附 录

31、 B (资料性附录) 相机布设、维护、相片记录统计表 表 B.1 相机布设、信息采集与维护记录表 相机编号 布设时间 布设区域 布设地点(经纬度) 信息采集(换卡)时间 撤销时间 栖息地类型 表 B.2 相机照片记录及统计表 拍摄区域 拍摄地点(经纬度) 拍摄时间 动物 名称 数量 备注 LY/T 31132019 14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栖息地监测记录表 表 C1:东北虎栖息地植被监测记录表 调查时间: _年 _月 _日 _时 _分 天气状况: _ 调查人 _ 位置 样地号 : 地名: 地理坐标: N:_ _ _;E:_ _ _ 海拔高度 : m 植 被类型 建群(共建)种 :_:

32、 优势种: _ 植被型: _ 备注 备注:样地编号省代码、地区代码、样地序号 表 C2:东北虎栖息地植物群落监测记录表 监测时间: _年 _月 _日 天气状况: _ 监测人 _ 地理位置 地名 : 地理坐标: N:_ _ _;E:_ _ _ 海拔高度 m 立地条件 地貌:高山;中山;低山 坡度: 0 5; 6 15; 16 25; 26 35; 36 45; 45 坡向:东;西;南;北;东北; 东南;西北;西南;无 坡位:脊;上;中;下;谷; 平地 群落特征 群落结构类型: 乔木层; 灌木层; 草 本层 森林起源类型:天然林;人工林;天 然林 -人工林 森林自然度:原始;人为影响很小; 有明显人为影响;人为影响很大 干扰类型 _ 无 乔木层郁闭度: 0.70; 0.40 0.69; 0.20 0.39; 0.20 灌木层郁闭度: 70%; 50% 69%; 30% 49%; 30% 胸径 18cm 的乔木或 5cm的 n灌木 基本特征 序号 样地编号 树种名 高度 (cm) 胸径 (cm) 定位 方位角 () 距离 (m) : _ : _ 备注:样地编号省代码、地区代码、样地序号;落在样方西南两条边线上的符合记录标准的乔木、灌木按照样方内 定位测量 ;落在东北两条边线上的符合记录标准的乔木、灌木按照样方外处理。胸径方位角精确到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LY林业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