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CCS B 05 37 山东省 地方标准 DB37/T 1337 2020 代替 DB37/T 1337 2009 绿色食品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een food production of Pleurotus ostreatus 2020-12-04 发布 2021-01-01 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7/T 1337 2020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产地环境 . 1 5 生产原料 . 1 5.1 培养基质 .
2、1 5.2 生产用水 . 2 5.3 肥料 . 2 6 生产技术要求 . 2 6.1 栽培季节 . 2 6.2 栽培设施 . 2 6.3 品种选择和菌种生产 . 2 6.4 培养料配方 . 2 6.5 原料处理 . 3 6.6 装袋 . 3 6.7 灭菌 . 4 6.8 接种培养 . 4 6.9 发菌培养 . 4 6.10 出菇管理 . 4 6.11 采收及后潮菇管理 . 4 7 包装与运输 . 5 7.1 分级包装 . 5 7.2 贮藏和运输 . 5 8 病虫害防治 . 5 8.1 主要病虫害 . 5 8.2 防治原则 . 5 8.3 防控方法 . 5 9 生产档案管理 . 6 附录 A(规
3、范性) 绿色食品 平菇生产记录 . 7 DB37/T 1337 2020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 DB37/T 1337 2009无公害食品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与 DB37/T 1337 2009相比, 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变化如下: a) 修订了标准名称,由无公害食品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改为绿色食品 平菇生产技术规 程; b) 修改了产地环境要求(见 4); c) 修改了生产原料要求(见 5); d) 修改了 原料处理要求(见 6); e) 修改了出菇管理方式(见 6.10)
4、; f) 删除了质量安全控制部分(见 2009 版第 7 章); g) 修改了病虫害防治管理要求,增加了农药的使用执行 NY/T 393 的规定(见 8.3); h) 将资料性附录 A 内容进行修改,删除资料性附录 B、资料性附录 C。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 与环境研究所、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聊城市东昌府区万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崔慧、张燕、高霞、赵淑芳、
5、周学政、万鲁长、郑华美、许万昌、司元明、韩 建东、刘敏、黄雪、兰孝帮、吕彦霞、彭玮航 、 高士龙 。 本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9年第一次发布为 DB37/T 1337 2009。 DB37/T 1337 2020 1 绿色食品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绿色食品平菇( Pleurotus ostreatus)的产地环境、生产原料、生产技术、包装运 输、病虫害防治和生产档案管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绿色食品平菇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
6、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9172 平菇菌种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 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749 绿色食品 食用菌 NY/T 1731 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 2715 平菇等级规格 3 术
7、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产地环境 生产场地清洁卫生、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产地环境应符合 NY/T 391的规定。 5 生产原料 5.1 培养基质 栽培基质有玉米芯、棉籽壳、木糖醇渣、豆饼和麸皮等,要求无霉变、无虫蛀,不含农药或其他有 害化学药品,质量应符合 NY/T 391和 NY/T 1935的要求。 DB37/T 1337 2020 2 5.2 生产用水 用水包括培养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可用清洁的自来水、泉水、井水、湖水等。应符合 GB 5749 的要求。 5.3 肥料 肥料的使用应符合 NY/T 394中肥料使用准则要求。 6 生产技术要求
8、 6.1 栽培季节 据当地温度合理安排栽培季节,生料栽培一般在 8月 10月进行,发酵料栽培一般在 8月 11月进行, 夏季宜选用熟料方式栽培。 6.2 栽培设施 6.2.1 栽培设施选择 栽培设施可采用冬暖式塑料大棚、简易栽培棚、林地拱棚、地沟拱棚、闲置大棚、空闲房屋及通气 条件良好的人防工程设施等栽培。所用的建筑材料、构件制品及配套设备等,不应对环境和平菇产品造 成污染。 6.2.2 栽培设施处理 栽培设施内要求土地平整 ,使用前应清洁整理 ,清除杂物、杂草等,应晒棚、闷棚,撒一层石灰粉消 毒灭菌。栽培用具应及时刷洗干净,可用石灰水清洗擦拭消毒。 6.3 品种选择和菌种生产 6.3.1 品
9、种选择 选择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菌丝生长健壮,出菇齐,子实体生长快,产量高而稳定的优良菌株。 从具有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且种性清楚。引种后 应进 行适应性出菇试验验证。 6.3.2 菌种生产 菌种生产过程应符合 NY/T 528和 NY/T 1731的要求。菌种质量应符合 GB 19172的要求。 6.4 培养料配方 6.4.1 生料栽培配方 宜选用以下配方: i) 配方 1:棉籽壳 28 %、玉米芯 28 %、豆秸 28 %、麸皮 8 %、豆饼 3 %、生石灰 3 %、石膏粉 1 %, 磷酸氢二铵 1 %; j) 配方 2:棉籽壳 46 %、玉米芯 46 %、豆饼粉 3 %、生石灰 3
10、%、石膏粉 1 %,磷酸氢二铵 1 %。 6.4.2 熟料栽培配方 宜选用以下配方: a) 配方 1:玉米芯 92 %、豆饼粉 3 %、生石灰 3 %、石膏粉 1 %,磷酸氢二铵 1 %; DB37/T 1337 2020 3 b) 配方 2:木糖醇渣 84 %、豆饼粉 3 %、生石灰 3 %、麸皮 8 %、石膏粉 1 %,磷酸氢二铵 1 %; c) 配方 3:玉米芯 52 %、阔叶树木屑 30 %、麸皮 10 %、豆饼粉 3 %、石膏粉 1 %、生石灰 3 %,磷 酸氢二铵 1 %。 6.4.3 发酵料栽培配方 宜选用以下配方: a) 配方 1:玉米芯 92 %、豆饼 3 %、生石灰 3 %
11、、石膏粉 1 %,磷酸氢二铵 1 %; b) 配方 2:玉米芯 44 %、木糖醇渣 40 %、豆饼面 3 %、麸皮 8 %、生石灰 3 %、石膏粉 1 %,磷酸氢 二铵 1 %。 6.5 原料处理 6.5.1 生料 按照配方取料,先将干料混匀,然后逐渐加水,含水量达 65 %左右、 pH 7.5 8.0左右为止,加水 量约为干料的 1.4倍。 6.5.2 熟料 按照配方取料,先将干料混匀,然后逐渐加水,含水量达 65 %左右、 pH 7.5 8.0左右为止,加水 量约为干料的 1.4倍。 6.5.3 发酵料 6.5.3.1 拌料 按照配方取料,先将干料混匀,然后逐渐加水,培养料含水量达 70
12、%左右。 6.5.3.2 建堆 将培养料堆制成宽 1.2 m 1.5 m,高 1.0 m 1.4 m,长度不限,每隔 20 cm 30 cm在堆面从上到下打 一通气孔,孔直径 5 cm左右,再在料堆两侧的中部和下 部各横向斜打 1行透气孔,间距 30 cm左右,孔道 深度要分别到达料堆底部和料堆中心部位,在料堆中插入长柄温度计,覆盖农膜保温。 6.5.3.3 翻堆 当料中心温度达到 65 ,保持 24 h,第一次翻堆,以后每隔 2 d 3 d翻一次,共翻 2次 3次。第一 次翻堆后可加入适当水调节料内含水量,第二次之后不可再加水。发酵结束后播种前散堆降温,并用石 灰粉调整 pH 7 8。 6.
13、5.3.4 发酵要求 发酵好的培养料呈黄褐色至深褐色,遍布适量白色粉状嗜热放线菌菌丝,具有特殊香味,含水量在 65 %左右,手感料软松散,不发粘。 6.6 装袋 6.6.1 料袋规格 生料、发酵料栽培用 47 cm 27 cm 0.003 cm的聚乙烯袋。熟料栽培用厚度 0.003 cm的聚丙烯袋,筒 袋宽度和长度的选择取决于季节,一般夏季、早秋应选用( 20 22) cm 40 cm为宜,中秋及晚秋选用 (22 25) cm 45 cm为宜。 DB37/T 1337 2020 4 6.6.2 装袋 用手工或机械装入培养料,料松紧适度、一致,装到离袋口 8 cm 10 cm处压平表面,袋口直接
14、封扎 或套颈圈封扎。 6.7 灭菌 熟料栽培装袋后马上灭菌,温度升到 100 后,维持 15 h 20 h,冷却后接种。 6.8 接种培养 熟料接种前应严格检查菌种是否污染,在无 菌条件下两头接种。发酵料和生料栽培采用层播,四层 菌种三层料或者三层菌种两层料。 6.9 发菌培养 培养期适宜的温度为 22 28 ,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 70 %左右,注意通风,避光。发菌过程中, 待两头走菌 5 cm以上后,用直径 1 cm左右带尖木棒粘生石灰粉从两头向袋内扎 3个孔,深度 20 cm左右, 增加透气性,促进发菌。此时的通气孔即出菇期的定位出菇孔。各级菌包培养期间应定期检查,及时拣 出不合格菌包。
15、6.10 出菇管理 6.10.1 开口 采用墙式立体排袋,小孔定位出菇方式。菇棚内畦背上码垛菌袋 6层 9层,反季节栽培每 1层 2 层菌袋间用 竹竿隔开。发菌时扎孔的菌袋不再开口,未扎孔的菌袋,用消毒刀片每菌袋两端各划 2道长 3 cm 4 cm、深 1.5 cm 2 cm的竖划口,使用套环的菌袋将封口遮盖物去掉即可。 6.10.2 原基形成期 菇棚内相对湿度 85 % 90 %,温度 5 20 ,给予一定的散射光,每天通风 2次,每次 3 h。 7 d左 右原基形成,严禁直接向原基喷水。 6.10.3 子实体生长期 菇棚内环境温度 5 20 ,空气相对湿度 90 %左右,散射光光照强度为
16、150 lx 1 500 lx,每天通 风时间不少于 12 h,通风时注意温湿度变化,避免强风直吹菇体,发现子实体不开片时适 当延长通风时 间并加大通风量。通过微喷设施增加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喷水后及时通风,禁止喷关门水。 6.11 采收及后潮菇管理 6.11.1 采收 子实体八成熟、菌盖达到 4 cm 6 cm,菌盖边缘没有完全平展时采收。采收时拿住子实体旋转掰下 即可。 6.11.2 后潮菇管理 采完第一潮菇,停水 3 d后补充菌袋水分,再遮盖薄膜保湿催蕾。每潮菇间隔约 10 d 12 d,一般可 出 3潮 5潮菇。 6.11.3 出菇场地清理 DB37/T 1337 2020 5 出菇结束
17、后,菇棚应彻底清理,及时清除废弃培养料、杂物等,运离产地集中处理,并进行清洁卫 生和消毒灭虫工作。处理后,菇棚通风干燥至下次使用。 7 包装与运输 7.1 分级包装 采收后,整齐切除菇根,及时整理分级、保鲜、包装或加工处理。产品分级应符合 NY/T 2715的要 求,产品包装应符合 NY/T 658的要求。鲜菇包装纸箱无受潮、离层 现象。塑料箱和内包装塑料膜符合 GB 4806.7的要求。产品在包装前进行检测,产品质量应符合 NY/T 749的要求。 7.2 贮藏和运输 平菇以鲜销为主。鲜品包装后在 0 3 进行贮藏。贮藏仓库应当干净、无虫害和鼠害,无有害 物质残留。长途运输宜采用冷藏车运输。
18、 8 病虫害防治 8.1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褐腐病、黄腐病、褐斑病、锈斑(点)病、线虫病;主要杂菌有胡桃肉状菌、木霉、青 霉、曲霉、毛霉、脉孢霉等:主要虫害有眼菌蚊、瘿蚊、跳虫、菇螨等。 8.2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 辅的原则,实施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8.3 防控方法 8.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性好、抗逆力强、适应性广的良种;选用优质培养基质;采用科学的培养料配方;适时栽 培;科学管理;搞好菇房及周围环境卫生。 8.3.2 物理防治 菇棚内采用安装黑光灯、杀虫灯、粘虫板或设置糖醋药液、毒饵诱杀等措施进行防治害虫
19、。菇棚通 风口封两层阻隔网,外层为防鼠的金属网,内层为 60目孔径的防虫纱网,菇棚门口挂封窗纱,避免栽培 袋和子实体被咬破蛀伤并诱发杂菌污染。出菇期间进出菇棚应做到随手闭门,门口设置消毒防虫隔离带。 8.3.3 生物防治 使用植物源农药和生物农药等防治病虫害。 8.3.4 化学防治 产前结合场地整理进行药剂消毒与灭虫,生产过程中应定期消毒与灭虫。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 药剂或已在食用菌上登记、允许使用的药剂进行有针对性地防治,出菇期不得向子实体上喷药。农药使 用应 按照 NY/T 393的规定执行。 DB37/T 1337 2020 6 9 生产档案管理 建立绿色食品平菇生产技术档案,对平菇的
20、产地环境、栽培设施 、投入品、生产管理过程、病虫害 防治和采收等各环节所采取的措施应有详细、完整的记录。记录内容应按附录 A执行。生产记录档案应 保存 3年以上,以备查阅。 DB37/T 1337 2020 7 A A 附录 A (规范性) 绿色食品 平菇生产记录 A.1 产地环境条件 A.1.1 空气质量 A.1.2 水源质量 A.1.3 菇棚(房)土壤环境质量 A.1.4 菇棚(房)设施材料、结构及配套设备、器具 A.2 生产投入品使用情况(包括栽培料配方中原辅材料、肥料、所用菌种等) A.2.1 名称 A.2.2 来源 A.2.3 用法、用量 A.2.4 使用、停用的日期 A.3 生产技术管理措施(从灭菌、接种、发菌到出菇)及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情况 A.3.1 灭菌 A.3.2 菌袋进菇棚(房)前后消毒杀虫 A.3.3 发菌期间 A.3.4 出菇期间 A.4 采收日期、采收数量、商品菇等级 A.5 生产场所(菇棚、菇房)名称、栽培数量、记录人、入档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