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所 恶 ( ) 一 箪 食 ( ) 一豆 羹 ( ) 蹴 ( ) 苟 得 ( ) 不 屑 ( ) 答案: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 “之 ”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 A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答案: C 文言文阅读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小题 1】二者不可得 兼 ( ) 【小题 2】 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 【小题 3】此之谓失其 本心 ( ) 【小题 4】贤者能勿 丧 耳 ( ) 【小题 5】故 患 有所不辟也 (
2、) 【小题 6】呼尔而 与 之 ( ) 答案: 【小题 1】同时占有 【小题 1】假使,假如 【小题 1】天性、天良 【小题 1】遗失、丢掉 【小题 1】祸患、突难 【小题 1】助词 根据课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题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 【小题 2】生,亦我所欲, ,二者不可得兼, 。 【小题 3】呼尔而与之, , ; ,乞人不屑也。 答案: 【小题 1】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也 【小题 1】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题 1】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3、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 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
4、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 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小题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蹴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 万 钟 于我何加焉 !( ) 贤者能勿 丧 耳 ( ) 此之谓失其 本心 ( ) 【小题 3】下列 “而 ”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小题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 5】填空: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
5、能勿丧耳。 ”中的 “是心 ”是指 “此之谓失其本心。 ”中的 “此 ”指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 “鱼与 “熊掌 ”在文中分别比喻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用脚践踏 古代的一种量器 丢掉、遗失 天性、天良 【小题 1】 B 【小题 1】如果是高官厚禄,就不讲礼义而接受它,这高官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 【小题 1】 指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 “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受 “万钟 ”。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 “义 ”与 “不义 ”之
6、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 “贤者 ”,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 善心罢了。 “鱼 ”比喻 “生 ”, “熊掌 ”比喻 “义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 “生 ”与 “义 ”孰轻孰重的关系。 【小题 1】本题考查学生识别通假字的能力。 A:“与 ”为通假字,通 “欤 ”,助词,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 “吗 ”“ 么 ”;B:“辟 ”同 “避 ”,躲避; D:乡,同 “向 ”,从前。 【小题 1】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字词的能力。解释文言字词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注意一些文言字词的特
7、殊用法。 “蹴 ”动词作状语,用脚践踏。 【小题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 “而 ”的辨析能力。 C:表转折关系; A、 B、D三项为顺承关系。 【小题 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注意一些特殊字的意思, “则 ”意思为 “如果 ”; “于 ”意思为 “对 ”。 【小题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本题时要联系前后文,了解上下句之间的关系。本题可从前一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找到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本题时要联系前后文,了解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答案:可以从前面的论述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8、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中归纳到。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能力。文中指出在 “生 ”和 “义 ”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着一句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 “贤者 ”才能做到 “舍生取义 ”,是因为 “贤者 ”能够保有 “本心 ”而已。 这是一道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中运用比喻论证的目的。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
9、得到, 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 “舍生取义 ”的中心论点,同时暗含 “生 ”与 “义 ”孰轻孰重的关系。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荆宣王问群臣曰: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如何 ”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 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
10、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 【小题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群臣莫 对 ( ) 虎 求 百兽而食之 ( ) 子 无敢食我也 天帝 使 我长百兽 ( ) 兽见 之 走 ( ) 虎以为 然 ( ) 【小题 2】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实 畏王之甲兵也 叶徒相似, 其实 味不同 B.今子 食 我 谨 食 之,时而献焉 C.故 北方之畏奚恤也 公问其 故 D.今王之地 方 五千里 方 七百里,高万仞 【小题 3】由文中的寓言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什么成语 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小题 4】江一对荆宣王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小题 1】 回答 寻
11、找 你 派 它们,代老虎和狐狸 对的 【小题 1】 D 【小题 1】狐假虎威 意思是狐狸凭借老虎摆威风,比喻倚仗别人的威势吓唬人 【小题 1】说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并非真地怕昭奚恤,而是怕大王的军队 【小题 1】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字词的能力。解释文言字词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注意一些文言字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之 ”和 “然 ”在文言句中就有多个意项。 【小题 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字词意思的能力。 A:实际上 它们果实; B:吃 通 “饲 ”喂养; C:所以 原因; D:两个 “方 ”都是 “方圆 ”的意思。 【小题 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成语故事的能力。学生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了解成语故事中的寓意。 【小题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江一是在 “群臣莫对 ”的情况下讲狐假虎威得故事的,其用意是用类比的方法得出 “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这样的结论。 语言表达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小题 1】乡为生死而不受 通 词义: 【小题 2】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通 词义: 【小题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通 词义: 【小题 4】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 ,词义: 答案: 【小题 1】乡通向;从前。 【小题 1】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 【小题 1】辩通辨;辨别。 【小题 1】辟通避;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