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28940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卷与答案 其他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 1)鸟 臀 ( 2) 褶 皱 ( 3)潮 汐 ( 4) 劫 难 ( 5)追 溯 ( 6)遗 骸 答案:( 1) tn( 2) zh( 3) x( 4) ji( 5) s( 6) hi 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小题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小题 2】例如,在 1986年 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小题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小题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

2、即 “撞击说 ”和 “火山说 ”。 答案: 【小题 1】作比较 【小题 1】举例子 【小题 1】打比方 【小题 1】分类别 【小题 1】作比较。拿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 ”和 “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 ”作比较。 【小题 2】举例子。抓住 “例如 ”一词,可看出是举例子。 【小题 3】打比方。把 “南极洲 ”比作 “大冰箱 ”。 【小题 4】分类别。 “撞击说 ”和 “火山说 ”。 给划线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 1)天衣无缝( ) _ ( 2)褶皱( ) _ ( 3)追溯( ) _ ( 4)劫难( ) _ 答案:( 1) fng;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 ( 2) zh zhu;由于

3、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 3) s;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 4) ji;灾难;灾祸。 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小A尘埃 B至密 C繁盛 D熔化() 题1】 A膨胀 B陨石 C流逝 D砥达()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D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 1)鸟 tn( )目 ( 2) chn ch( )( ) ( 3) xi( )带 ( 4)潮 x( ) ( 5)领 y( ) ( 6) yn( )射 ( 7)二氧化 gu( ) ( 8)排 ch( ) 答案:( 1)臀 ( 2)蟾蜍 ( 3)携 ( 4)汐 ( 5)域 ( 6)

4、衍 ( 7)硅 ( 8)斥 【小题 1】两篇短文选自 _国 _作家 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 【小题 2】我国的 “恐龙之乡 ”是四川 _(地名)。 答案: 【小题 1】美国 科普作家 阿西莫夫 科普作品 【小题 1】自贡 【小题 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平时注意积累、牢记,回答此题就很容易了。 【小题 1】此题考查的是课外知识,平时多读一些课外书籍,此题就不难回答了。 解释词语。 ( 1)遗骸: ( 2)追溯: ( 3)劫难: ( 4)致密: ( 5)天衣无缝: 答案: ( 1)遗体、遗骨 ( 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 3)灾难、灾祸 ( 4)细致精密 (

5、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 “赤潮 ”的记载。 ( 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原来是海水中的 一些 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 40多属、 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 ( 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

6、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 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 “臭水 ”、 “厄水 ”。 ( 4)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 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

7、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因此,这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 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 2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 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 这是海洋对人类 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 “垃圾站 ”和 “污水桶 ”。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8、(选自化石,有删改) 【小题 1】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赤 ”是红的意思,但 “赤潮 ”时海水并不一定都呈红色。 B “赤潮 ”对海洋鱼类、贝类甚至人类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C造成 “赤潮 ”的生物种类不少,它们都是微型或小型的原生动物,都生活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所以才引起了水色的改变。 D “赤潮 ”发生时,海水常常会变粘并伴有腥臭味。 【小题 2】第( 7)节画线句子中 “这样的方式 ”是指 _。 “向我们敲响警钟 ”中的 “警钟 ”是指 _。 【小题 3】第( 2)节中划线词语 “一些 ”能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 4】从建国初到 6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

9、仅发生过 4次赤潮, 70年代达 15次, 80年代以来达到了 260次。请运用选文中的相关知识解释我国赤潮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赤潮频繁出现 保护海洋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小题 1】 不能。 去掉 “一些 ”便表明所有的浮游生物都会形成赤潮,这不符合实际。 【小题 1】我国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小题 1】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A项中 “都是 ”与文意不符,故选 A 【小题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仔细阅读,把握关键词句。 【小题 3】此题的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从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上分析即可。说明文的特点:准

10、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 【小题 4】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仔细分析文章把握关键语句,逐条答出来即可。 课文阅读。 【小题 1】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 么? 【小题 2】你还知道多少 “恐龙 ”的情况?请说一说。 答案: 【小题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小题 1】可从恐龙的种类和其他的灭绝说法来谈,答案:略。 【小题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文章,把握关键词句,才能得出。 【小题 2】要求学生多读一些关于恐龙的科普类文章,对此类型的题目就很好作答了。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

11、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 ”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 “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

12、多亿年的地球发 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 2 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小题 1】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一句中 “漂移 ”与 “迁移 ”能否互换?为什么? 【小题 2】 “板块构造 ”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小题 3】什么是泛大陆? 【小题 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 _。 【小题 5】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 ”那时指 _。 【小题 6】试分析下列句中

13、划线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 1) “板块构造 ”理论很快为地质界 几乎 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 2)所有陆地 似乎 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答案: 【小题 1】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 “移动 ”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小题 1】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 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小题 1】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

14、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 【小题 1】逻辑顺序 【小题 1】泛大陆时期 【小题 1】( 1) “几乎 ”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 “板块构造 ”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 ( 2) “似乎 ”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 “似乎 ”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大陆漂移 人类在古代就(甲) “地可动山可摇 ”。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乙)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认为较轻的大陆地壳可以在较重的

15、大洋地壳上做大尺度的水平漂移,遂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海陆分布。到了 20世纪 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丙)了海底扩张说。(丁)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说,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其平均厚度约 50千米)和上地幔(厚度 100多千米)一起组成地球坚固的外层 岩石圈,其下是易于发生蠕变的软流 圈(大约到 700千米深处)。岩石圈并非是完整的一块,它被一些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

16、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知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边界两边 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兼而有之。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孤岛、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小题 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懂得提出出现参照 B发现创立形成参照 C发现提出形成

17、结合 D懂得创立出现结合 【小题 2】 “板块构造说 ”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小题 3】 “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 ”,从全文看,这句话是指 A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移动。 B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C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小题 4】本文拟分成三层,用 “”在文中标记出来。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和上地幔组成岩石圈,岩石圈被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 【小题 1】 D 【小题 1】第一层:从开头到 “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 ”。第二层:从 “这种假说认为 ”到 “或兼而有之 ”。第三层:从 “板块构造说是

18、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 ”到结束。 【小题 1】此题考查下学生的词语辨析能力,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懂得词语搭配。 【小题 2】此题的答案:就在文中,可以用原文回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 【小题 3】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分析,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小题 4】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按照层意分层,仔细阅读,。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 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 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

19、约为 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 2270 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 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 为 6880 ,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 2700 3700 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 5760 还高。而以前对

20、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 程中缓慢 沸腾 ,在 沸腾 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

21、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 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小题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解词。 地 幔 ( ): 地 核 ( ): 蜕 变( ): 【小题 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小题 3】 “大陆移动 ”、 “大陆漂移 ”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 ,是什么? 【小题 4】第五段中画线的词 “沸腾 ”,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小题 5】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 2700 3700 ,一个是 6880 ,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22、【小题 6】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 以仍呈固态。 【小题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案: 【小题 1】 mn,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 h,地球的中心部分。 tu,发生质变。 【小题 1】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之所以选用铁来进行实验,是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 【小题 1】 “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 ”。 【小题 1】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

23、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 【小题 1】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 【小题 1】 D 【小题 1】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 【小题 1】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 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小题 2】此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能力,答案:就在文中,需要学生仔细阅读。 【小题 3】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课文,把握关键句子。 【小题 4】此题的问题和答案:是伴生的,就在问题所处的上下文中。 【小题 5】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读此文,会得出后者可信,具体原因,需要仔细阅读,就能

24、得到正解。 【小题 6】通过阅读课文, D项不存在争议。 【小题 7】常考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语言表达 文章的作者提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其实我们中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请你从自己的体会入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不少于 200字) 答案:略(例子切合要求,语言畅达即可) 名著导读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 “”,错误的划 “”。 【小题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 “被压扁的沙子 ”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小题 2】

25、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小题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小题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的道理。 答案: 【小题 1】 【小题 1】 【小题 1】 【小题 1】 【小题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熟悉了很容易判断。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 “被压扁的沙子 ”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这 个判断是正确的。 【小题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熟悉了很容易判断。“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小题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熟悉了很容易判断。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所以判断是错误的。 【小题 1】此题考查的是对两篇文章比较阅读的能力,对两篇文章内容熟悉了很容易判断。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 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的道理。此判断是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