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北京市昌平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28962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北京市昌平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3届北京市昌平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3届北京市昌平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3届北京市昌平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3届北京市昌平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北京市昌平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让同学们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百姓生活现状有一个整体了解,某校举办了 “认识国情,了解民生 ”的专题展览。在参观的过程中,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小题 1】下面是第一块展板的内容,请你提取材料一的主要信息,再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4分) 【材料一】 主要信息: 【材料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3年至 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 10.7%,而同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为 3.9%。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 2

2、002年的 4.4%提高到 2011年的 10%左右;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从 2002年的第 6位,上升至 2010年的第 2位, 2011年依然保持着这一位置。 现状: 【小题 2】下面是第二块展板中展示的几段新闻采访记录,请你分别概括出百姓的生活发生 了哪些变化。 (限 6个字以内)( 3分) 村民马女士:我的母亲去年查出患有肺癌,随后开始进行药物治疗。一个月算下来至少要几千元药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政府给予了我们适当的经济补贴,现在扣除每 月 500元基本医疗费用后,药费最多可以报销 70%,大大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 蔬菜批发商:由于国家支农政策好,现在农民种植的蔬菜品种多

3、了,因此 10年来,我批发的蔬菜品种已由原来的大葱、大蒜发展到数十个品种。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了,可以说想吃啥都能买得到 市民吴大爷:我们一家三口原来同住在人均不足 6平方米的平房中,由于住房问题,儿子 30多岁还没有谈对象。全国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后,像我们这种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才有机会住进这么宽敞的楼房。现在,儿子的婚姻问题也解决了。 答 : 【小题 3】在 参观完展览之后,学校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编写成一副对联,一位同学写出了下联,请你根据以上材料补出上联。( 3分) 上联: _下联:了解民生,百姓生活日新月异 答案: 【小题 1】主要信息: 2007年至 2011年间,

4、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 2008年到 201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基本保持平稳。 现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共 4分。主要信息 2分,现状 2分) 【小题 2】 医疗有保障 菜篮子丰富了 住房有保障 【小题 3】认识国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共 3分。与上句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小题 1】试题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是图表的标题,我们一定看清这一点,这样才知道图片所显示的内容是有关什么的。接着要在审清题目的基础上看图表,图表显示了 “2007年至 2011年 ”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的情况,根据曲线可知,呈下降趋势。另外,除 2007年外,其它

5、部分的曲线基本上平稳的。即: 2008年到 2011年几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基本保持平稳。第二小步提取关键语句 “中国经济年均增长 10.7%,而同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为 3.9%”“ 中国经济总量 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 2002年的 4.4%提高到2011年的 10%左右 ”“ 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从 2002年的第 6位,上升至 2010年的第 2位, 2011年依然保持着这一位置 ”,总体看这些内容和数据可知,我国的经济增长迅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图表,一定要注意整体感知图表的标题和内容,结合题干要求做综合考量后写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

6、 2】试题分析: “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是审题的关键点, “限 6个字以内 ” 是拟答案:的具体要求,这样审题之后到语段中去提取概括,可知三人各 说了一个方面,即 医疗、菜篮子、住房。运用正确的词句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提取概括能力。 点评:理解语段内容,找到所说的事件及其性质、特征即可。 【小题 3】试题分析:题目的要求是 “根据以上材料补出上联 ”,上面的材料主要谈到了两方面问题,一是国家经济的发展,二是百姓的生活状况。所以上联应补 “国家,国情 ”。并且要注意对联的相关知识,上下联要结构一致,内容相关,严格的还要注意平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能力。

7、点评:对联要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称,词性一致,节奏相应(到哪儿停顿要一致),平仄相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恐 吓 ( h)霉 菌 ( jn) 剔 除( t)深 恶 痛疾( w) B星 宿 ( s)消 耗 ( ho)造 诣 (y)孜 孜不倦( z) C阔 绰 ( chu) 惩 罚( chng) 栈 桥 (zhn)轩 然大波( xun) D拮 据 (j)活 泼 ( p)呜 咽 ( y) 锲 而不舍( q)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菌 ”应读 jn ;B“宿 ”应读 xi;D“锲 ”应读 qi.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 汉字的认读能力,主要是字音。 点评:学习和

8、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的积累,我们平时要经常把积累的内容拿出来读一读,写一写。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漫漫人生路,有谁能说自己是踏着一路鲜花,一路阳光走过来的?又有谁能够放言自己以后不会再遭到挫折和打击?成功的背后往往布满了荆棘和激流险滩。有的人为时受挫就轻易地退出 “战场 ”而懊悔不已;有的人一味沉溺于失败而在人生的泥潭越陷越深;有的人因害怕失败而与成功渐行渐远。这些人,永远不会追求到心中的梦想。是退却,还是前行?我想朋友们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 A文段开头连用

9、两个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的时候,也会有逆境的时候。 B文段中把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比作 “荆棘 ”和 “激流险滩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困难和挫折之壮美,具有挑战性。 C文段中运用 “有的人 ” 的排比句式,加强了语势,突出了不能正确面对挫折的后果。 D文段结尾是个设问句,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指出应该勇敢面对人生的挫折。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基本正确,但是结合语段意思所用的壮美一词不当。因为语段并不是在赞美困难与挫折,而是意在告诉人们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应具有的态度,所以应把原句改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困难之多和挫折之大,表明了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 考点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修辞)的赏析能力。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 拟人 夸张 反问 设问 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 动作 心理 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结合语境,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江秋水,依旧是澄蓝澈底。两岸的秋山,依旧在袅娜迎人。苍江几曲,就有 , 几弯村落,在那里点缀。你坐在轮船舱里,只须抬一抬头, 和去天不远的青山向你招呼。 A 几簇苇丛 迎面就有岸边乌桕树的叶子 B 苇丛几簇 劈面 就有岸边乌桕树的红叶 C 苇丛几簇 迎面就有岸边乌桕树的叶

11、子 D 几簇苇丛 劈面就有岸边乌桕树的红叶 答案: D 试题分析:第一个空要与空后面的 “几弯村落 ”一致,所以应选 A或 D,第二个空要注意体会 “迎面 ”“劈面 ”两词的区别, “劈面 ”相比 “迎面 ”所表示的程度更强烈,与前面的 “只须 ”相照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辨析能力及语言的整体感知能力。 点评:选词填空也是语感考查的形式之一。做题时,除了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语段内容的整体理解外,还要注意词语间的搭配。这样,注意所选词语与主语、谓语、宾语、修饰语等的搭配要恰当。做题时,还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将最有把握的空先确定下来,再将其它空斟酌着落实。 下列句子中有语

12、病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不再发生,我区开展了学校食堂十项监督检查工作。 B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在家长不喜欢运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是个四体不勤的懒虫。 C在一次次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化学实验过程中 ,我们增长了知识 ,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D中日关系能否尽快回到正常轨道上来,要看日方是否能够正视中方的严正立场 ,能否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做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防止 ”“不再 ”同时使用,使语意变反了。应去掉 “不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常见病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

13、不当、结构混乱等。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语病的发生;还可以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作文互评中,要按以上病因把句子加以衡量,给彼此寻找病句。这样 语感会逐渐增强。如果在考试中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就要静下心来按以上常见病因一一加以衡量,只要多读几遍,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的名字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 ,他的文艺思想是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他在论及文艺问题时,不是就文艺论文艺,而是把它放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时代天平上进行全方位 ,因而体现出了 、宏观把握的气势和特点。 A家喻户晓 关照 高瞻远瞩 B

14、家喻户晓 观照 高屋建瓴 C脍炙人口 关照 高屋建瓴 D脍炙人口观照 高瞻远瞩 答案: B 试题分析:第一个空 “脍炙人口 ”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称美。所以应选 “家喻户晓 ”,表人人知道。第二个空 “关照 ”指关心照顾,而 “观照 ” 指仔细观察,审视的思考。考虑第二个空前面的 “把它放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时代天平上 ”相契合,应选 “观照 ”。第三个空就更应选 “高屋建瓴 ”,读一读语意通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辨析能力及语言的整体感知能力。 点评:选词填空也是语感考查的形式之一。做题时,除了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语段内容的整体理解外,还要注意词语间的搭配。这样,注意

15、所选词语与主语、谓语、宾语、修饰语等的搭配要恰当。做题时,还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将最有把握的空先确定下来,再将其它空斟酌着落实。 依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有误的一项是 A妙峰山是北京盛产玫瑰的宝地。每年春末夏初,涧沟村的千亩玫瑰盛开,万紫千红,芳香扑鼻,为京都的一大(盛、胜)景。 “盛 ”有 “盛大、隆重 ”的意思, “胜 ”有 “优美的景物或境界 ”的意思 ,横线处应填“胜 ”。 B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储蓄我们的人生资本,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厉),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的最好方法。 “历 ”有 “经历过的事情 ”的意思, “厉 ”有 “严格、严肃 ”的意思,横线处应填

16、 “历 ”。 C大赛在紧张而激烈的气氛中井然有(绪、序)地进行着,选手们一一表现自我 极力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绪 ”本指丝的头儿,有时借指 “事情的开端 ”, “序 ”有次序的意思,横线处应填 “序 ”。 D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可强求,一味追求两全(齐、其)美的结果可能是两手空空。 “齐 ”有 “一块、同时 ”的意思, “其 ”有时作代词,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横线处应填 “齐 ”。 答案: D 试题分析:两全其美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 “其 ”作代词,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所以应是 “两全其美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17、点评:对于词语既要会读会写,还要加以理解,万不可犯顾名思义的错误。平时要把易写错的词语进行比较,把易混的原因查清楚,并经常的练写和运用,这样就不会 出现误用误写的错误了。 现代文阅读 近来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 “中国式过马路 ”。什么意思?有人描述为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便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骑电动车、三轮车的年轻人。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也正因为其司空见惯,甚至为人所不觉,所以一旦被贴上 “中国式过马路 ”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

18、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 “中国式跨栏 ”;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 进车,可称为 “中国式上车 ”;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 “中国式并线 ”。类似现象还有不少。集纳到一起,着实令人吃惊,原来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 “中国式 ”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感到不这么做,反而会觉得不正常。 这种现象,一则存在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一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 “潜规则 ”。有规不行,违规成风,潜规迭出。由此看

19、 来, “中国式过马路 ”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为什么会这样? 。以 “中国式过马路 ”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破解 “中国式过马路 ”,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 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

20、与和监督。因此,只有人人行动起来,不断完善规则,共同遵守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商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 【小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答: 【小题 2】分析文章 - 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4分) 首先 ,其次 ,接着 ,然后 ,最后提出如何破解 “中国式过马路 ”。 【小题 3】请依据第 段所举事例,在横线上补写作者的观点。( 2分) 答: 答案: 【小题 1】:只有人 人行动起来,不断完善规则,共同遵守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共 2分。) 【小题 2】 列举 “中国式过马路 ”的现象 ;阐述这种不文

21、明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剖析这种现象的实质是陷入一种 “规则困境 ”;又进一步分析 “规则困境 ”产生的原因。(共 4分。) 【小题 3】这既有规则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规则本身不完善的因素。(共 2分) 【小题 1】试题分析:选文没有题目,开篇就指出了论题,即议论的话题 “中国式过马路 ”,中间部分是论证过程,结尾才总结出论点,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即“因些 ”,所以 “因此 ”引导的语句才是论点,即 “只有 人人行动起来,不断完善规则,共同遵守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点的把握能力。 点评:概括(寻找)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对

22、所谈论话题的看法,观点。先看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再看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寻找原句,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用标题概括回答的。 【小题 2】试题分析:整体感知文章,根据题目中的提示,实际是要求概括出一至四段的主要内容,在概括时要抓住语段中的关 键语句,如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 ”“中国式过马路 ”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为什么会这样 ”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过程的理解。 点评:论证过程即用议论展开的过程。一般将文章根据其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概括其大意即可。

23、 【小题 3】试题分析:根据语段中的 “以 “中国式过马路 ”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 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句子可知,作者认为原因有两方面:一 “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 ”,二 “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 点评:细读语段内容,抓信有效信息。 影壁 ,是立于传统建筑大门里或者大门外的一堵装饰性墙壁。由于出入大门的人们都会与这堵墙壁打上一个照面 ,因此影壁又称 “照壁 ”;又

24、因为它曾经是古代天子、诸侯宫室的 “肃敬 ”之墙 ,也曾被称为 “萧墙 ”。 作为附属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壁出现早、式样多,成为普通民居、皇家宫苑、庙宇道观等传统建筑的重要构件。 在陕西省的西周一建筑遗址中,有一座影壁残迹,东西长 240厘米,残高 20厘米,这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影壁。这说明至迟在殷商时代 ,就已经出现了影壁。从材质上说,影壁可以分为砖影壁、石影壁、琉璃影壁和木影壁等几种,样式也随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样貌。 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影壁之所以能够固化为传统建筑的重要构件,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们的不同需要。 从务实的角度说,中国传统建筑一贯

25、讲究内敛性、私密性与防御性的建筑原则: “家,居也 ”, “户,防也 ”。以传统民居 四合院为例,其特点 是,院落四面皆有墙壁,墙壁之上不设窗子,家人的活动均在院墙内进行,仅有日启夜闭的大门与外面相通。如果大门开启,门外的行人很容易窥探到庭院内的活动,因此,影壁便担纲起了防人窥探、以别内外的务实之用。除此之外,在寒冷的冬季,影壁还能阻断院外的大风,御抵院外的寒气。 从审美角度讲,影壁又有借门外之地界定建筑空间、突出门庭气势、传递美好期盼的作用。官署、庙观大门前设有影壁,则愈显森严、肃穆。典型者如北京紫禁城宁寿宫前的九龙壁,它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 1771 年),总长 29.4 米,总高 3.5

26、米,巨大的壁身上装饰有九条 巨龙。九条巨龙姿态各异,盘身展爪,既华贵又威严,把皇家的气派彰显得淋漓尽致。居民建筑的影壁也不例外,在水磨青砖砌成的墙面上,或装点以吉祥花卉,或雕饰以 “福 ”、 “寿 ”、 “鸿喜 ”、“纳福吉祥 ”、 “开门见喜 ”等吉祥字样,在营造居所祥和氛围的同时,也充满了美好的寄寓。 【小题 1】从全文看,说一说文章 两段不能互换位置的理由。( 2分) 答: 【小题 2】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说乔家大院 “百寿图 ”影壁印证了 文章中的什么内容,为什么?( 5分) 【材料】 乔家大院大门正对面的影壁中心是 1.9米见方的砖面, 上有精工雕刻的 “百寿图 ”

27、,一百个寿字无一雷同,每个寿字各具形态,有百种象征意义,可谓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之集大成。百寿图照壁顶上刻有万字拐 “万字不到头 ”,与下面百寿图结合在一起。影壁两旁是一副对联,上联 “损人欲以复天理 ”,下联 “蓄道德而能文章 ”,上面的横额 “履和 ” 。 这幅对联一语道出乔家的经商理念。 【注】 履 履行。 和 和谐、和睦、和气。 答: 答案: 【小题 1】其一、第 段内容与第 段中影壁出现早和式样多的特点相对应,而第 段的内容与第 段影壁成为传统建筑的重要构件这个内容相对应。其二、第 段又与后面 的 两段联系紧密, 两段对影壁固化为传统建筑重要构件的原因进行了具体说明。因此 两段不能互换位

28、置。(共 2分。每个要点1分) 【小题 2】 乔家大院 “百寿图 ”影壁印证了文章中的 “在营造居所祥和氛围的同时,也充满了美好的寄寓 ” (或突出门庭气势、传递美好期盼)这一内容。 “百寿图 ”的 “寿 ”字营造了居所祥和的氛围,同时与壁顶上刻有万字拐 “万字不到头 ”结合在一起名为 “百寿无疆 ”;影壁两旁的对联及横额,道出乔家主人信奉 “出入平安、和气生财 ”的经商真谛。 【小题 1】试题分析:读二、三段内容可知,这两段是对第一段中 “作 为附属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壁出现早、式样多,成为普通民居、皇家宫苑、庙宇道观等传统建筑的重要构件 ”这一内容的具体说明,第 段内容说明了第 段中

29、影壁 “出现早和式样多 ”的特点,第 段的内容说明了 “影壁成为传统建筑的重要构件 ”这个内容,所以不能互换。另外从全文看,第三段还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关系的理解能力。 点评:分析两个语句能否调换,一般从语意、语句内容、与上下文的照应、语句作用的角度。 【小题 2】试题分析:读材料可知, “一百个寿字无一雷同,每个寿字各具形态,有百种象征意义 ”,即印证 了原文中的 “在营造居所祥和氛围的同时,也充满了美好的寄寓 ” 这一说法。原因可根据材料的段介绍提取,如 “百寿图照壁顶上刻有万字拐 “万字不到头 ”,与下面百寿图结合在一起。影壁两旁是一副对联,上联 “损人欲以复天理

30、 ”,下联 “蓄道德而能文章 ”,上面的横额 “履和 ” 。 这幅对联一语道出乔家的经商理念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提炼、概括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要抓住语段(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提取出切题的答案:,并根据相应内容写出理由(根据) 卖白菜 莫言 1967年冬天,我 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 ,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社斗,今天是大集

31、,去找个篓子来吧 ”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包饺子的 ” 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母亲的 眼睛湿漉漉的 ,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 “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 她靠近我,掀起 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一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

32、,站在篓边,哭着说: “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 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看到我哭得真诚,母亲的脸色缓和 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她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老太太蹲下身,开始翻动我们那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

33、不紧。老太太开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 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 “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 ”母亲也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她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 “俺可是不会算账。 ”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 “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 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

34、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 ”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 ”我说。 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 生了。母亲抬起头, 眼睛红红地 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

35、一毛钱呢? ” “娘, ”我哭着说, “我 ”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 ” 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有删改) 【小题 1】文章围绕 “卖白菜 ”展开故事情节,请你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5 分) 故事情节 “我 ”的心情 不舍 我不小心摔白菜 老太太挑白菜 气愤 白菜被老太太退回 【小题 2】文章结尾写到 “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请你说说作者 “依然沉痛 ”的原因是什么。( 4分) 答: 【小题 3】文中两处对母亲的眼睛进行了描写,请你通过这两处细节描写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不少于 150字)( 7分) 答: 答案: 【

36、小题 1】 母亲决心卖白菜 自责 厌恶 我赌气卖白菜 沉痛 【小题 2】 由于看不惯老太太的做法, “我 ”赌气多收了老太太一毛钱,结果事情败露,白菜被退回,这让母亲在人前丧失了诚信,失去了尊严。 这使一向坚强的母亲万分痛苦,首次流泪。 “我 ”为给母亲带来如此大的伤害而懊悔、自责不已。 【小题 3】 “眼睛湿漉漉的 ”写出了母亲因为不能让孩子在过年时吃上一顿白菜馅饺子而深深自责,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但她并没有哭,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不屈不挠,执着坚强。 “眼睛红红 ”表明母亲已经哭了很久,这充分展现了母亲在人前丧失了诚信与尊严的痛苦,表现了母亲讲究诚信、自尊自爱、正直善良的高尚人格。 【小题

37、 1】试题分析:此表格是文章从开头到结尾内容的概括和理解。通读全文,不难知道故事情节分别是决定卖白菜过年,我不小心摔白菜,老太太挑白菜、我算帐卖掉白菜、白菜被老太太退回,由此可知一、四个空的答案:了。第二、三、五个 空要填 “心情 ”,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已知三、五个空的答案:,因为原文中有相关词语,第四个空根据文章内容, “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 ”“ 哭得真诚 ”等可知,是自责的,是害怕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一定要抓住关键信息,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提取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 2】试题分析: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

38、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放到原句中可知, “沉痛 ”的原因是 “我 ”给母亲带来如此大的伤害,使一向坚强的母亲万分痛苦并首次流泪,我因此很懊 悔。 “沉痛 ”的根源是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 ” 结合全文可知,是因为算错了帐,多收了老太太一毛钱,在人家面前失了诚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并善于比较作答。 【小题 3】试题分析: “两处对母亲的眼睛 ”是审题的关键,首先要找到 “两处 ”写母亲眼睛的句子,即文中画横线的 “眼睛湿漉漉的 ”和 “眼睛红红 ”,结合语境分析可知,前者是因为不能让孩子在过年时吃上一顿白菜馅饺子而自责、伤

39、心。后者则表明母亲已经哭了很久。可见,母亲是一个爱子女的人,但她更注重诚信与尊严, 是一个正直的善良的女性的形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词)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词句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放到语境中,放到原文中加以分析。 文言文阅读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 蹋 窀右病!惫 唬骸拔 癫 壹右玻 匾孕拧!倍栽唬骸靶 盼存冢 窀病!惫 唬骸靶笾 洳荒懿欤 匾郧椤!倍栽唬骸爸抑 粢病

40、?梢砸徽健皆蚯氪印! br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小题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2分) ( 1)肉食者 鄙 鄙: ( 2)小惠未 /u 蹋 u 【小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翻译: 【小题 3

41、】分析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曹刿的 “远谋 ”具体表现在哪些 方面? (3分 ) 答: 答案: 【小题 1】( 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 2) 掏 氨椤保 榧埃 毡椤 br【小题 2】 ( 1)大大 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够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按照实情来办理(判断)。( 2)(齐是)大国,很难推测(它的情况),害怕他们在此有埋伏。 【小题 3】 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 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小题 1】试题分析: “鄙 ”是古今异义的字, “獭笔侵氐愕耐 僮郑 氐慵亲 ! br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

42、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 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 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狱 ”“ 测 ”。 “狱 ”“ 测 ”都是古今异义的字,分别译为 “案件 ”、 “估计 ”,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

43、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 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 3】试题分析:根据选文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对话,我们可以知道,一段是曹刿在政治 方面的远谋之处,即:懂得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二、三段是曹刿在军事方面的远谋 之处,即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提取概括能力。 点评:理解语段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把语段划分整合,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 3分)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 特点和社会风

44、貌。其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如 一文中,就紧紧围绕 这一事件,展开对话描写,成功塑造了唐雎这一有胆有识的谋臣形象。运用语言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主要人物,有时几句点染也使次要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对 三个人的语言描写就精彩至极。 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用五百里地易安陵 妻、妾、客 试题分析:这是对战国策这部名著的考查,考查较为深入但考查到的两文都是课本上的文章,所以一般应能轻易作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

45、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对于课本上有关名著的内容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默写 默写( 5分) 【小题 1】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 1分) 【小题 2】辛弃疾在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生动写出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 。( 2分) 【小题 3】在出师表中表现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担重任的语句是: , 。( 2分) 答案: 【小题 1】燕然未勒归无计 【小题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小题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试题分析:默写时,除了要注意计、霹雳、于等易错字外;有时还

46、要注意句中的标点、题干中的提示语言,如小题二中的 “视觉和听觉 ”,这样才能使整个默写保持准确性。 考点:本体考察学生古诗文名句的背诵默写的能力。 作文 聆,听也。聆听,指专注地听。我们聆听鸟儿的轻吟,松涛的欢唱,高山流水的雅韵 聆听是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聆听父母的忠 告,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劝慰 聆听是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汇。 请以 “聆听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 1)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 3)字数 6001000 之间。 (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 试题分析:这则作文是半命题作文。由提

47、示语和题目两部分组成。 提示语是启迪思维,打开思路的重要部分。我们在分析提示语时不难发现,提示语提示我们,补充题目的范围很广泛,可以聆听自然中的鸟儿的轻吟,松涛的欢唱,高山流水的雅韵 也可以 聆听人类生活中的父母的忠告,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劝慰 可见,只要是有真感受、真想法、真发现的,表现出你的真性情,体现出真善美的事物(事件)都可以拿来抒写。 这样分析提示语之后,补题就有了方向。文章的内容就不难完成了。如我们可以聆听父爱,表达对亲情的歌颂;可以聆听雨声,表达对自然的感悟;我们可以聆听心跳,表达对成长的渴求等。 总之,只要我们动脑筋搜索库存,一定能找到让自己满意的素材,也一定能写出让读者满意的好文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点评:半命题作文的补题很关键,补出的题目显示了作文的选材、立意 、情感态度及语言能力,同时也决定作文成败。 补全题目常用方法: .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