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武汉卷)语文.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29725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武汉卷)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武汉卷)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武汉卷)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武汉卷)语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武汉卷)语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武汉卷)语文 其他 根据要求完成 17-19题。 中国的 “老玩意儿 ”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的沉淀。为了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学校组织同学们参与以 “走近中国的 老玩意儿 ”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小题 1】 .请你为 “探访家乡的 老玩意儿 ”的调查问卷设计一个调查问题,并写明相应的调查对象。(不要出现家乡的真实名称)( 2分) 【小题 2】 .下面是某小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你围绕 “中国的 老玩意儿 得以传承的原因 ”整理出两条主要信息。( 4分) 【材料 1】中国的年画色彩鲜艳,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在 室内门

2、上张贴年画,借此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家室安泰的祈盼。 【材料 2】中国各地的灯彩花色众多,风格各异:冰灯晶莹剔透,纱灯流光溢彩,宫 灯端庄稳重 它们无不具有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灯彩为婚寿吉庆营造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象征物。 【材料 3】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活泼,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剪纸往往选择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谷丰登等题材,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题 3】 .活动过程中,同桌小明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对本组的研究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大家推荐他在全班展示学习成果,胆小的他却反复推辞。你鼓励他说: “_。 ”小明终于点了点头。( 2分)

3、 答案: 【小题 1】【示例】问题:您见过我们老家的哪些 “老玩意儿 ”?对象:家中长辈 【小题 1】( 1) “中国 老玩意儿 ”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2) “中国 老玩意儿 ”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或 “中国 老玩意儿 ”是吉祥象征物) 【小题 1】【示例】小明,不要害怕,你有优势的。你搜集这么多资料,可以先在小组里试试,然后再到班上 展示,我们给你加油。大胆一点,好吗? 选择题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宽容猝( c)然销魂钟灵毓( y)秀 B雾霭荒谬( mi)恻隐吹毛求疵( c) C顿挫尴( gn)尬狡黠悲天悯( mn)人 D揣摩幽咽( yn)聪惠踉( l

4、ng)踉跄跄 答案: D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成熟的麦穗在阳光下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 ;忙碌的蜜蜂在田野里采集花粉,那是在教我们 ;柔弱的水珠在四季轮回中滴穿顽石,那是在教我们 。 A谦虚勤劳坚韧 B谦让勤劳坚强 C谦让勤俭坚韧 D谦虚勤俭坚强 答案: A 下面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省广大干部和群众团结一心,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奋力抗旱。 B今年,我市将投入 230亿元打造 “幸福武汉 ”。 C李文英数十年扎根基层,用智慧为棉农造福,人们亲切地称她为 “棉花奶奶 ”。 D通过加强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使学生的人生安全得到了保障。 答案: A 将 “不仅皇家建筑如

5、此,民间建筑中也频繁出现狮子的形象 ”这句话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A在古代小品建筑中,人们最熟悉的形象莫过于狮子。 B我们参观北京故宫,从天安门进去,首先见到的是天安门前金水桥左右的两只石雕狮子;进了紫禁城,在太和门两旁又可以见到两只铜铸的狮子;内廷的入口乾清门左右也有镀金的铜狮子。 C在民间,稍微富有的人家总喜欢在门口的抱鼓石上雕两只小石狮子。各地城乡的寺庙、衙署,农村的祠堂门口,都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狮子。 D狮子为什么折磨受欢迎呢?大概是因为人们喜欢狮子守门所带来的喜庆与安详,喜爱 “狮子狮子,事事如意 ”所蕴含的意义吧。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5-7题

6、。 天空的表情 诗经里说: “ 在东 ,崇朝其雨 ”,意思是说若东方见虹,立刻就要下雨。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虹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虹的中心在地平线下,所以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不过一个小半圆。虹的颜色捉摸不定,时常更变。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 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公厘,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 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 结成冰。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古人有 “

7、月晕而风 ”之语,晕无论大小,都是风暴将临的预兆。太阳旁的晕,不但比月晕多,而且颜色亦更美丽,不过因阳光刺目,普通人不注意罢了。晕也有红、黄、青、绿各色,大的晕青色在外,红色在内,小的晕则相反。 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宋代范成大诗 “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 ”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同一 现象早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气象学上可以这样解释,在日中的时候,对流很盛,空中湿气易于凝结成云,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是空中湿气很重,云层一定很厚,不能见霞。晚上见霞,乃是空中 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

8、将下雨的征兆了。 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可以为天气晴雨 的预兆。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带帽,平地安灶。庐山紧腰,平地造桥 ”,这谚语是很准确的。凡山岭的区域,云慢慢上升就是天晴的预兆,若是慢慢地下降,就是将下雨的预兆。夏天中午以前,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有雷雨。苏东坡诗 “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 ”,但大块白色的积云,若不十分浓厚,虽满布天空,亦不降雨。 所以俗谚叫 “楼梯天,晒破砖 ”,盖满天都是积云的时候,虽是一样高低,但看来总觉得近者高而远者低,形似楼梯,这是久晴的预兆。云行之方向亦可觇风雨,俗谚说 “云行东,马车通;云行西,马溅泥 ”,这也是很灵验的。

9、但以天的颜色和一处的风云来做预告的根据总嫌不足,要预告精确,必得多设气象台,各处用无线电联络起来,每天制图才能有效。 (选自竺可桢全集第二卷,有删改。) 【注释】 :音当地 ddng,虹。 公厘:毫米的旧称。 【小题 1】 .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从虹的颜色、形状可推知天气情况。 B天空 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C晕的大小、颜色都可以预报天气。 D云呈现的高低、方向、厚薄与天气的关系。 【小题 2】 .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形成的。 B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 C晕有大小之分,大晕是低云所成,小

10、晕是高云所成。 D云向东移,预示着晴天;云向西移,预示着阴雨天。 【小题 3】 .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情境中四个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上,妈妈说: “孩子,上学时带上雨伞,昨晚我看见月晕了,可能会下雨。 ” B在阳台上,爸爸看见天边的晚霞,对妈妈说: “快要下雨了,我们就不到公园散步了。 ” C一群游客登上庐山,看见云慢慢上升,像戴了一顶帽子似的。其中一位高兴地说: “明天也许是 好天气,我们可以好好欣赏庐山的风景了! ” D体育中考前两天,班主任看见满天都是积云,像楼梯似的,于 是对同学们说: “我估计,体育中考那天不会下雨。 ”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1、1】 B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6题。 萧萧池塘暮 最早知道 “池塘 ”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蓄积了一冬的 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

12、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鸭儿不时地 “呱呱 ”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 “春江水暖鸭先知 ”,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孩子们排成队列,挨 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

13、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 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 “啊,水好凉呀! ”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

14、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水凉好个秋。 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 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两层楼房,粗粝的土 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处没不了

15、 8岁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只剩一线了;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长满肥美杂草,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莲花塘深居田畈 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 在,被房子取代了 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如果每年有人罱塘 ,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 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6、 ”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 “池塘 ”的注释。 “烟锁池塘柳 ”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 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陈志宏 /文,有删改。) 【注释】 田畈( fn):田地。 罱( ln)塘:意思是用农具将塘里的淤泥、杂草等清理出来。 【小题 1】 .本文作者按照 _的顺序写出了多年以前故乡池塘 _的特点。( 4分) 【小题 2】 .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

17、表达效果。( 4分)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 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小题 3】 .作者曾经说自己是 “怀着痛苦的心情 ”来写池塘的。面对迟暮的池塘,作者有哪几方面的 “痛苦 ”?( 6分) 【小题 4】 .作者忆过去的池塘,看今天的 “池塘 ”,想未来的 “池塘 ”,是为了唤醒我们关注哪些问题?( 4分) 答案: 【小题 1】第一空:季节(或时间,或四季,或春夏秋冬) 第二空:鲜活(或充满活力,或充满快乐) 【小题 1】【示例 1】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池塘具有灵性、充满活力的特

18、点,表明了池塘与故人 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示例 2】这句话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池塘的动态美,突出它鲜活而有灵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小题 1】答案:要点: ( 1)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生态的恶化。 ( 2)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永远失去了。 ( 3)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古典乡村之美永远逝去了。 【小题 1】答案:要点: ( 1)关注环境问题,提醒我们保护好生存的家园。 ( 2)关注保护美好事物的问题,提醒我们保护好曾经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事物。 ( 3)关注发展和传承的问题,提醒我们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

19、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10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 大业,优文 征仪。吕蒙图袭关羽, 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 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黄武 中,遣仪之皖 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后从太子还建业。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 “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 ”据实答问。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

20、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 “似 是仪家也。 ”权曰: “仪俭,必非也。 ”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 ,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选自三国志 是仪胡综传第十 七,有删改。) 【注释】 承摄:继承掌管。 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 黄武:年号。 皖:地名。下文 “建业 ”也是地名。 进达:举荐人才。 【小题 1】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定荆州,都武昌既:既然 B后从太子还建业从:跟从,跟随 C权遂舍之 遂:于是 D左右对曰: “似是仪家也。 ”左右:身边的人,近臣 【小题 2】 .下

21、面语句中加点的 “之 ”与例句中的 “之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休到,大破之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吾欲之南 海 D彼竭我盈,故克之 【小题 3】 .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仪被派遣到皖县见将军刘邵,准备引曹休出战。 B当众官因害怕吕壹而诬蔑刁嘉诽谤国政时,是仪不畏权势,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C是仪置办家产私业,拥有一栋大宅,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惠赐。 D是仪经常举荐人才,勤政为国数十年,不曾有过失。 【小题 4】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 3分) ( 1)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 2)权以问仪,仪善其计,

22、劝权听之。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题 1】( 1)是仪自己认为没有才能,坚决推辞而没有接受。 ( 2)孙权把(吕蒙图袭关羽)这件事拿来问是仪,是仪认为这个计谋很好,就劝孙权听他的。 默写 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关语句。( 8分,每空 2分) ( 1)三顾频烦天下计, _。(杜甫蜀相) ( 2) _,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曹刿论战) ( 3)在龟虽寿中,曹操表达对 理想执着追求的句子是: “烈士暮年,_。 ” ( 4)中秋佳节,不能与亲人相聚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起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心灵便得到了抚慰。 答案:( 1)

23、两朝开济老臣心 ( 2)一鼓作气 ( 3)壮心不已 ( 4)人有悲欢离合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王羲之学 “书 ”,在广袤平原中感受 “横 ”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 “竖 ”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 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 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 李时珍学医,在质疑声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 超越医术本身。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 以上材料引起你哪些回忆?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拟问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