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福建省福州市)(带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29991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福建省福州市)(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福建省福州市)(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福建省福州市)(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福建省福州市)(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福建省福州市)(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福建省福州市)(带解析) 选择题 关于 “舌尖上的化学 ”,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 ) A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均衡膳食 B为预防缺碘性疾病,可食用适量海带 C为延长食品保质期,在食品中添加大力防腐剂 D为使发面食品松软可口,制作时可添加适量碳酸氢钠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只有均衡膳食,才能合理地摄入保证人体健康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此项正确。 B、海带中含有较丰富的碘元素,可为人体补充碘元素。此项正确。 C、加入的防腐剂的量过大,则会影响人体的健康,此项错误。 D、碳酸氢钠可在加热的情况下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加热时膨胀从而使食品松软。此项正确。所以应选

2、 C项。 考点:化学与健康 将铁丝、铜丝分别伸入盛有同种试剂的两支试管中,下列试剂能迅速比较出铁、铜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 A蒸馏水 B稀硫酸 C硫酸钠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铁和铜均不和水反应,无法区分;此项不正确。 B、铁的活动性在氢的前面,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无明显变化。此项正确。 C、铁和铜的活动性均在钠的后面,均无法和硫酸钠溶液反应。此项不正确。 D、铁和铜均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此项不正确。所以应选 B项。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鉴别下列物质所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 A硬水和软水 观察颜色 B纯铝和硬铝 比较硬度 C

3、碳酸钠和氯化钠 稀盐酸 D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 点燃闻气味 答案: A 试题分析: A、硬水和软水均是无色的液体,不能通过观察颜色来区分;此项不正确。 B、纯铝的硬度比硬铝的硬度小。此项正确。 C、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观察到有气泡生成 ;氯化钠与盐酸不反应,无明显变化。此项正确。 D、羊毛纤维中含蛋白质,燃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不含蛋白质,燃烧时无此气味。此项正确。所以应选 A项。 考点:物质的鉴别 实验室用蔗糖配制 5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的蔗糖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 5.0g蔗糖 B用量程为 10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C溶解蔗糖时,

4、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配制 50.0g 质量分数为 10蔗糖溶液,需要蔗糖的质量为 50.0g 10 =5.0g 。此项正确。 B、配制 50.0g 质量分数为 10蔗糖溶液,需要水的体积为 45.0ml;应用 50ml的量筒。此项不正确。 C、可在烧杯中溶解蔗糖,用玻璃棒搅拌以加快固体溶解,此项正确。 D、配制后的溶液状态为液态,可装入细口瓶中待用,需要盖好瓶塞并写好标签保存。此项正确。所以应选 B 项。 考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某物质的分子模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物质属于有机物

5、 B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CH4 C该物质的 1个分子中含有 5个原子 D该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1: 4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模型图可知,该物质为甲烷。 A、甲烷为结构最简单的有机物。此项正确。 B、甲烷的每个分子中含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化学式为 CH4;此项正确。 C、甲烷的每个分子中含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共 5个原子。此项正确。 D、甲烷中碳、氢两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1: 4;其质量比为( 121):( 14) =3: 1;此项不正确。所以应选 D项。 考点:化学式的意义 下列事实和解释相符的是( ) A铜丝作导线 铜有良好的导电性 B盐酸清除铁锈 盐酸能与铁反应 C

6、汽油清洗油污 汽油起乳化作用 D活性炭净水 活性炭能与水中杂质反应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铜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作导线;此项正确。 B、盐酸能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可用于除铁锈。此项不正确。 C、油。类物质可溶解汽油,原理不是乳化。此项不正确 D、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于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此项不正确。所以应选 A项。 考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用分子观点解释 “干冰升华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间隔变大 C分子体积急剧增大 D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干冰为固态二氧化碳,当受热时它其中的分子会因得到能量而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物质

7、会由固态变为气态。这个过程中分子本身并没有变化,分子的体积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应选 C项。 考点:微粒的基本性质 下列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错误的是( ) A为防治空气污染,应加强工业废气处理 B为节约用水,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 C为节约化石燃料,应开发和使用新能源 D为防止铁制品生锈,常在其表面覆盖保护层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工业废气中 含有大量的可造成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此项正确。B、工业废水中往往含有酸、碱、盐、有毒物质、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可使农作物被污染,不能用于浇灌农田。此项不正确。 C、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此项正确。 D、在铁制品表面覆盖保护层,可将铁制品与

8、空气中的氧气和水隔离,从而达到防止铁制品生锈的目的。此项正确。所以应选 B项。 考点:空气污染、水污染、节约意识、铁制品的防锈 下列化学式表示的物质是某化学肥料的主要成分,其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 KNO3 B K2CO3 C CO( NH2) 2 D Ca( H2PO4) 2 答案: A 试题分析:氮磷钾这三种元素中只含有氮元素的是氮肥。只含有钾元素的是钾肥,只含有磷元素的是磷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化肥是复合肥。 A、KNO3含有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此项正确。 B、 K2CO3只含有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属于钾肥,此项不正确。 C、 CO( NH2) 2只含有营养

9、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故此项不正确。 D、 Ca( H2PO4) 2只含有营养元素中的磷元素属于磷肥,此项不正确。所以应选 A项。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取用高锰酸钾这种小颗粒状药品时应用药匙或纸槽,步骤:将试管平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缓缓直立起来;此项不正确。 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药品平铺于试管底部,试管口一般应略向下倾斜,以免湿存水或生成水倒流,使试管炸裂;此项不正确。 C、氧气不和空气中的成分反应,且其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此项正确。D、氧气的验满方

10、法: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 明集气瓶内已收集满氧气;此项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是不正确的。所以应选 C项。 考点:实验基本操作 二氧化锡( SnO2)可用作液晶元件电极,其中氧元素为 2 价,则锡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1 B +2 C +3 D +4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二氧化锡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 -2,则可列式为:锡元素的化合价 1+( -2) 3=0解得锡元素的化合价 =+4故选 D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铁锅 B瓷碗 C塑料

11、盆 D玻璃杯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铁锅中的铁属于金属材料; B、瓷碗是瓷器,属于硅酸材料; D、玻璃杯中的玻璃属于硅酸盐材料;三项中的材料都属于无机材料。 C、塑料盆中的塑料是聚乙烯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所以应选 C项。 考点:化学与材料 计算题 ( 14分)某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流程制取氧气(反应原理: 2KClO32KCl+3O2),并回收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回答下列问题: (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 0.1g) 解: ( 2)在回收提纯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原因有 (填标号)。 A提高实验效率 B保证固体 1全部溶解 C节约

12、能源 ( 3) 写出下图中仪器 a、 b的名称: A , b 。 步骤 中的操作 m应选择图 11中 (填 “甲 ”或 “乙 ”)装置,该操作中玻璃棒 的作用是 。 步骤 中用酸化的硝酸银( AgNO3)溶液检验洗出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钾,该检验方法的原理 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4)实验结束后,称得回收到的氯化钾的质量比理论值小, 可能的原因有 (写一点)。 答案:( 1) 5.9g( 2) AC( 3) a铁架台 b酒 精灯 甲 引流 KCl+AgNO3=AgCl+KNO3( 4)蒸发过程中,氯化钾固体飞溅(合理均可) 试题分析: ( 1)根据题意可知:题目中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

13、ClO3MnO2 2KCl+3O2。已知量为氯酸钾的质量为 15.0g;未知量为可制得氧气的质量。所以解题思路为:利用氯酸钾和氧气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进行求解。 解题过程: 解题步骤: 解:设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为 x 设未知量 2KClO3MnO2 2KCl+3O2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45 96 标出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 15.0g x 标出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245: 96 =15.0g: x 列比例式 x=5.9 g 求解未知量 答: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为 5.9 g。 写出答案: ( 2)在操作过程中,固体 1的成分为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二氧化锰不

14、溶解于水,所以加入水只能使氯化钾溶解而不能使二氧化锰溶解。因此 B项错误。控制水的用量是为了减少因过滤和烘干、蒸发过程中由于水太多而影响实验的效率和浪费能源。所以应选 AC。 ( 3) 图示中的仪器 a为铁架台; b为酒精灯。 操 作 m将原混合物分离为固体和液体,所以应为过滤。应选甲操作。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如有氯化钾存在,则会和加入的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钾,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出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KCl+AgNO3=AgCl+KNO3。如无氯化钾存在,则反应不发生,不会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出现。 ( 4)在实验结束后,发现氯化钾固体减少,则可能是蒸发过程中,氯化钾

15、固体飞溅(或转移过程中溶液洒出合等多种原因)。 考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常见的仪器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简答题 ( 16分 )( 1)根据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将下图方框内 - 项内容补充完整: ( 2)硝酸钾与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t1 时,两物质中溶解度较大的是 。 t2 时,两物质的等质量饱和溶液降温至 t1 ,析出固体质量较大的是 的溶液。 t2 时,将 100g水加入盛有 50g氯化钾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氯化钾的 (填 “饱和 ”或 “不饱和 ”)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往该烧杯中再加入 10g水,充分搅拌后,氯化钾溶液的溶质的质

16、量分数 (填 “变大 ”、 “不变 ”或 “变小 ”)。 欲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0%的硝酸钾溶液,应满足的温度范围是 。 ( 3)某同学进行下图所示实验,证明酸碱发生反应的现象为:试管中溶液由 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后测得试管中溶液的 pH=2,该溶液中的溶质有 (写名称)。 答案:( 1) 22.99 11 1 失 Na+( 2) 氯化钾 硝酸钾 饱和 不变 温度不低于 t1 ( 3)红 HCl+NaOH=NaCl+H2O 氯化钠、氯化氢和酚酞 试题分析:( 1)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左上角的数值为其原子序数(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右上角的符号为其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为

17、该元素的元素名称,最下方的数值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所以 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 在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值 X为该原子的质子数,可根据前面的图知道其质子数为 11; Y表示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因为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即 11=2+8+Y;所以 Y 为 1; 因为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1,小于 4个,所以易失 1个电子。 钠离子是由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 1个电子形成的,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根据离 子符号的书写特点(先写出元素的元素符号,然后再右上角标明该离子所带的电量及电性),所以钠离子的符号为 Na+。 ( 2) 根据二者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在 t1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

18、要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根据图示可知:当温度由 t2 降温到 t1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的变化值要选大于氯化钾的溶解度的变化值。所以当温度由 t2 降温到 t1 时,两物质的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溶液中析出的固体的质量大。 根据图示可知,在 t2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 40g。即在 t2 温度下,氯化钾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 40g。因此题目中向 100g水里 50g氯化钾时,最多溶解 40g加入溶剂。所以溶液为饱和溶液。 向溶液中再加入 10g水,则水的总质量为 110g,最多可溶解氯化钾的质量为 44g,所以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9、 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硝酸钾溶液,则要求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小于25g。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可知,温度范围为:温度不低于 t1 。 ( 3)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变红。所以溶液原来为红色。随着加入的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溶液碱性逐渐减弱;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为 中性,此时酚酞呈无色;再加入盐酸,则溶液呈酸性,溶液仍为无色。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l+NaOH=NaCl+H2O 实验后测得试管中溶液的 PH值为 2,即溶液呈酸性。所以所含的溶质为氯化钠(为反应的生成物)、氯化氢(加入的过量的盐酸中的溶质)和原有的酚酞。 考点:元素周期表、原子的构成、溶解度曲线、

20、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和反应 ( 15分)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 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 (填 “元素 ”、 “原子 ”或 “分子 ”,下同)组成。 从微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 构成。 ( 2)认识物质的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纳米铁粉在氧气中可自燃生成氧化铁,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 。 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后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如图)。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由此可推知的灭火原理是 。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操作方法是 。 ( 3)认识

21、物质的制法 某同学用软塑料瓶自制气体发生装置,通过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 (如图 4)。若利用该装置制氧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若利用该装置制二氧化碳,无纺布包内药品为 (写名称)。 工业上常用液化空气制氧气,该过程发生 (填 “物理变化 ”或 “化学变化 ”)。 ( 4)辩证地认识物质 量变引起质变。例如: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 (写化学式)。 功过相对论。从 “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 ”的事实分析, “过 ”: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 “功 ”: (举一例)。 答案:( 1) 元素 分子( 2) 4Fe+3O2= 2Fe2O3 二氧化

22、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合理均可) ( 3) 2H2O2MnO22H2O+O2(合理均可) 大理石(合理均可) 物理变化 ( 4) CO( CO或 CO2) 使地球的气温保持在适宜生物生存的的温度范围(合理均可) 试题分析:( 1) 从宏观上看,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可以说氧气和二氧化碳是由元素组成。 从微观上来看,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所以可以说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分子构成的。 ( 2) 根据题意可知:反应物为铁粉和氧气,生成物为氧化铁。由于发生的是自燃现象, 所以条件为常温。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3、为: 4Fe+3O2= 2Fe2O3 二氧化碳能倒入烧杯中,且底部的火焰先熄灭,均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火焰熄灭同时还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其原理为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使棉线与空气(或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 要使底部的棉线燃烧只需使其与空气(或氧气)再接触即可,所以可以使用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的方法。 ( 3) 该装置可通过捏塑料瓶使瓶中的液体药品与包中的固体药品接触,从而使反应开始;当放开塑料瓶时,液体药品回到瓶中,与包中的固体药品分离,从而 使反应停止。如采用此装置制取氧气,则所使用的药品为液体和固体,反应条件为常温,所以所用药品应为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固体。反

24、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MnO22H2O+O2。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则药品为液体的稀盐酸和固体的大理石(或石灰石)。所以包中放置的为固体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 工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利用了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属于物理变化。 ( 4) 在氧气量不充足的时候,碳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或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混合物。如氧气量充足,碳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 温室效应的好 处在于: a使地球的气温保持在适宜生物生存的的温度范围; b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等。 考点: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方法、碳与氧气的反应、温室效应 探究题 ( 10分)为探究气体 X的组成,

25、某兴趣小组进行图 12所示实验(固定装置未画出)。 【资料在线】 ( 1)加热条件下,气体 X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氮气。 ( 2)碱石灰为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不与气体 X反应。 无水氯化钙可吸收气体 X。 ( 3)本实验条件下,氮气密度为 1.15g L-1,装置内空气中的水与二氧化碳对相关数据测定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 ( 1)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 2)取一定量氧化铜,准确称得其质量为 2.40g。 ( 3)按图 12所示装入药品,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见表 1)。 ( 4)连接 A、 B、 C装置, 将气体 X缓缓通入一段时间后,连接上 D装置,读数后

26、开始加热。当 A装置中氧化铜反应完全,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气体 X至玻璃管冷却,再次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见表 1)。 【实验装置】 【相关数据】 【回答问题】 ( 1) B装置中氧化钙吸水的原理为 (用化学方程 式表示)。 ( 2)实验过程中,当观察到 ,说明氧化铜已反应完全,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气体 X至玻璃管冷却的目的是 。 ( 3)分析实验测量的数据,生成水的质量为 g,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g。 由此推知,气体 X中一定 (填 “有 ”或 “没有 ”)氧元素。 ( 4)通过计算推导出气体 X的化学式。 答案:( 1) CaO+H2O=Ca(OH)2 ( 2)量气管内液面不再下降 防止灼

27、热的铜被氧化 ( 3) 0.54 0. 48 没有 ( 4) NH3 试题分析:( 1)氧化钙吸水是因为氧化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 2)根据资料在线中的内容可知:因气体 X可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反应生成铜、水蒸气和氮气;当所有的气体通过 B装置时,水蒸气被吸收;再通过 C装置时,多余的 X气体被吸收;则进入 D装置内的气体为反应生成的氮气。随着氮气进入 D装置,可造成其中的气体增多,气压变大,会观察到液面下降。所以当观察到量气管内液面不再下降时,说明不再生成氮气,即可说明氧化铜已反应完全。继续能入气体 X是防止灼热的铜与其它物质反应而被

28、氧化。 ( 3)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表 1可知:装置 B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的水,所以装置 B的质量增加值则为生成水的质量;即 102.54g102.00g=0.54g 。在玻璃管中原为氧化铜,反应结束后其成分为铜单质, 所以其质量减少值则为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即为 52. 40g51.92g= 0.48g (也可根据氧化铜的质量求出氧元素的质量)。进一步可根据装置 B 测出的水的质量,结合水的化学式( H2O),可求出其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0.54g( ) =0.48g。二者求出的氧元素的质量相同,可说明在气体 X中没有氧元素。 ( 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气体中只含氮元素和氢元素,且可根据氮气

29、的质量求出其中氮元 素的质量;可根据生成水的质量求出其中氢元素的质量。然后可根据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求出气体中氮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即可确定其化学式。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解:设该气体的化学式为 NxHy,根据题意可知: 14x: 1y=( 0.2435L1.15g/L):( 0.54g0.48g ) x: y=1: 3 所以该气体的化学式为 NH3 考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推断题 ( 9分)化学变化中,同种元素可在不同物质中 “旅行 ”。(注: “” 表示某种物质通过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 1) 按甲、乙物质所含元素种类递增的规律,完成图 5所

30、示的 “旅行 ”。 若图为碳元素的 “旅行 ”路线,其中甲为二氧化碳,乙为碳酸钙, 写出路线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一个),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若上图为氢元素的 “旅行 ”路线,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从单质、碱、盐中分别选择一种物质,完成下图所示的 “旅行 ”。写出一组甲、乙、丙物质的化学式。 甲 ,乙 ,丙 。 答案:( 1) CaCO3+2HCl=CaCl2+H2O+CO2(合理均可)复分解反应(合理均可) 2H2O 通电 2H2+O2 2H2+O2点燃 2H2O(合理均可) ( 2) Cu、 Cu(NO3)2、 Cu(OH)2(合理均可) 试题分析:

31、( 1)路线 是由碳酸钙生成二氧化碳,可通过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实现,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也可通过高温锻炼石灰石实现,化学方程式为: CaCO3高温 CaO+CO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 2)若图 5为氢元素的 “旅行 ”,则甲乙两物质中均含氢元素。方法为 2H2O 通电 2H2+O2或 2H2+O2点燃 2H2O (也可通过其他含氢元素的物质相关的反应实现)。 ( 2)若从单质、碱和盐中分别选一种物质,完成图 6的 “旅行 ”。根据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可知该单质可为金属单质。因金属单质大多不直接形成碱,但可通过与盐溶液的反应形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金属单质,所以乙可为该金属元素的盐;盐溶液可与碱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碱,所以丙可为碱。所以三种物质可依次选择 Cu、 Cu(NO3)2、 Cu(OH)2(合理均可) 考点: 物质间的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