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南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30364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南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南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南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南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南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南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国际单位中,密度的单位是 A摄氏度( ) B千克( kg) C米 /秒( m/s) D千克 /米3( kg/m3) 答案: D 试题分析: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复合而成的,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单位是立方米,由公式 可得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 /米 3,常用的有克 /厘米 3 故选 D 考点:密度及其特性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单位的了解与掌握,要注意识记 一只空瓶子装满水时总质量是 400g,装满酒精时的总质量是 350g。已知酒精的密度为水密度的 0.8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2、空瓶的质量为 150g B瓶子的容积为 300cm3 C空瓶的质量为 100g D瓶子的容积为 250cm3 答案: AD 试题分析:容积设为 V,瓶的质量设为 M,已知水的密度为 1g/cm3,则酒精密度为 1g/cm30.8=0.8g/cm3,有: 1g/cm3V+M=400g 0.8g/cm3V+M=350g 解出: V=250cm3, M=150g 故选 AD。 考点:密度的计算;密度公式的应用 点评:考查了密度的公式的应用的知识点 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实像一定是缩小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 C实像一定是倒立的,虚像一定是正立的 D实像与物体分居在

3、透镜的两侧,虚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侧 答案: ACD 试题分析: A、实像是实际的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承接,该选项正确; B、凸透镜在成像时,实像可放大、可缩小、可等大;而虚像只能是放大的,故错误 C、;在凸透镜成像时,实像一定是倒立的、虚像一定是正立的,故该选项正确; D、实像与物体分居透镜的两侧,虚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故正确 故选 ACD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注意实像和虚像的不同:除了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出,而虚像则不能以外,还有实像时,物体与像一定分居透镜的两侧虚像时,物体与像分居

4、透镜的同一侧 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同 B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不改变 C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 铝的质量 D铜的密度是 8.9103kg/m3,表示体积是 1m3的铜其质量为 8.9103kg 答案: BD 试题分析: A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一般情况下不会改变,而质量是由密度和体积决定的,故 A错误; B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不随体积和质量而变化,故 B正确; C密度是单位体积内物体的质量,而质量是由密度和体积决定的,所以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是错误的; D密度是单位体积内物体的质量,铜的密度 8

5、.9103kg/m3,表示体积是 1m3的铜其质量为 8.9103kg是正确的; 故选 BD。 考点:密度及其特性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密度的知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密度公式 只能求出物质的密度而不能决定物质的密度 关于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B速度越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越大 C速度越大的物体,一定跑得越快 D跑的路程越长的物体,用的时间一定越多 答案: AC 试题分析: A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是一个很基本的特征,正确; B物体通过的路程是由速度和时间共同决定的,所以速度越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越大错误; C速度表示的物体运

6、动的快慢,所以速度越大的物体,一定跑得越快正确; D物体运动所需要时间由路程和速度两个量决定,所以跑的路程越长的物体,用的时间一定越多错误; 故选 AC。 考点:运动和静止;速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意义,熟练掌握速度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分别用铝和铜各制成一个实心球,已知铜的密度大于铝的密度。则下列判断不可能的是 A铝球的质量和体积都比铜球小 B铝球的质量和体积都比铜球大 C铝球质量大于铜球质量,但铝球体积小于铜球体积 D铝球质量小于铜球质量,但铝球体积大 于铜球体积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当铝球的体积小于铜球的体积时,根据 可知铝球的质量小于铜球的质量,故 A正

7、确,不符合题意; B、当铝球的体积远大于铜球的体积时,根据 m=V可知:实心铝球的质量可能大于铜球的质量,故 B可能,不符合题意; C、铝球的质量大于铜球的质量时,因铝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根据 可知:铝球的体积一定大于铜球的体积,故 C不正确,符合题意; D、铝球的质量小于铜球的质量时,因铝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根据 可知,铝球的体积可能大于铜球的体积,故 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 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知道铝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是关键 三种燃料的密度见下表。三辆完全相同的油罐车分别装满这三种燃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柴油 煤油 汽油 密度 油罐车编

8、号 甲 乙 丙 A. 甲车质量最大 B. 乙车质量最大 C. 丙车质量最大 D. 三车质量相同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表格中可知三车燃料密度大小关系: 甲 乙 丙 ,故根据可得三车燃料重量大小关系: 丙 ,又因三车是完全相同的,故可知甲车质量最大 故选 A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点评:本题已知是三辆完全相同的油罐车,即三空车重量完全相同,故只需判断三车燃料重量关系因本题为选择题,故也可根据三车燃料密度关系直接得出答案:,而不必逐一书写判断过程 下列关于图中所示的四种光学现象,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孔成像时所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图丙中,色散现象

9、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符合实像的特征,不是虚像,此项错误; B、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此项不正确; C、白光由七色光组成,不同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偏折角度不同,所以被分解成七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此项正确; D、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此项错误 故选 C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漫反射;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点评:本题考查对简单

10、光现象的理解,要 求掌握的知识有小孔成像、两种反射、色散、近视远视的矫正 以下说法中,与实际生活相符的是 A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 100dm B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 260mm C一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500kg D一瓶 1.25升的可口可乐质量约为50g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普通课桌的高度约 100dm=10m,不符合实际; B.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 260mm=26cm,符合实际; C.一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500kg 太大了,正常应该是 50kg左右,不符合实际; D.一瓶 1.25升的可口可乐质量应该为 1.25kg左右,所以不符合实际; 故选 B。 考点:生活中的高度、长度

11、、质量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和估测的能力,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是一道好题 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 A用电吹风机吹头发 B给墨水瓶加盖 C把新鲜的草莓放入冰箱 D把苹果装入塑料袋 答案: A 试题分析: A、电吹风吹头发既可增加空气流动,同时也能提高温度和蒸发面积,可使蒸发变快,符合题意; B、给瓶子加盖既减小了蒸发面积,更控制了空气流动,可使蒸发变慢,不合题意; C、把新鲜的草莓放入冰箱,降低了温度,同时控 制了空气流动,可使蒸发变慢,不合题意; D、苹果装入塑料袋后减小了蒸发面积,同时控制了空气流动,可使蒸发变慢,不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2、 点评:回答此类问题时,先要明确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再逐一进行分析,判断出哪是加速蒸发,哪是减慢蒸发 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A黑板 B书包 C太阳 D投影屏幕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黑板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 B、书包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 C、太阳是一颗恒星自身能发光,是光源; D、投影屏幕自身不能够发光,不是光源; 故选 C 考点:光源 点评:本题考查了判断各物体是否是光源,是一道基础题,知道光源的概念即可正确解题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答案: A 试题分析: A、河底石块看起来更浅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属于光的折射; B、世博会中国馆的灯光是光的直线传播形

13、成的,不属于光的折射; C、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不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D、 “三点一线 ”是光的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不属于光的折射 故选 A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点评:一般来说:见到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就 联系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见到镜子、倒影、潜望镜就联系到光的反射原理;见到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就联系到光的折射原理 小明说: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在高空中是静止不动的,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太阳 B月亮 C火星 D地球 答案: D 试题分析:因为同步卫星的转动和地球的转动是同步的,地球怎么转卫星也怎么转,所以它相对地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14、而地球上的人观察卫星自然是以地球为参照物,所以地球同步通讯卫星 “在高空中静止不动 ” 故选 D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点评:解答时要注意抓住参照物这个中心,进行灵活处理和分析,理解 “同步 ”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A响度 B音调 C振幅 D音色 答案: B 试题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就吉他来说,弦的松紧、长短、粗细都可以改变音调调整

15、琴弦的松紧程度,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快慢,故这样可以改变音调的高低 故选 B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点评:此题考查了生活中改变声音的音调的方法,结合实际和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可解答此题 小丽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 1m处,当她靠近平面镜时,则镜中她的像的大小会 A变 大 B不变 C变小 D无法确定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小丽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和小明的大小有关,跟小丽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所以小明靠近平面镜时,小丽像的大小不变 故选 B。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

16、象及其实验方案 点评:人靠近平面镜时,感觉像变大,实际上像的大小不变,是眼睛看像的视角增大,感觉像在变大,是一种错觉 如图所示,是道路交通 “禁止鸣笛 ”的标志,主要目的是为 了控制城市的噪声污染,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是 A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B阻断噪声传播 C防止声源产生噪声 D以上方式都有 答案: C 试题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利用上述知识分析即可确定答案:禁止鸣笛,即让发声体不再发声,故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选 C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点评:真正的理解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实验题 ( 1)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_cm。

17、 ( 2)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_ 。 答案:( 1) 3.9(或 3.90);( 2) -14 试题分析:( 1)图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末端刻度值为 3.90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 3.90cm。 ( 2)温度计 10 之间有 10个小格,所以 1个小格代表 1 ,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 ;示数越往下越小,所以温度低于 0 ,为 -14 。 考点:( 1)刻度尺的使用 ( 2)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点评:( 1)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 度值的下一位 ( 2)读取温度表温度时,一定先

18、明确液柱最高处在零上还是零下,然后进行读数 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得斜面长 0.9m,用来计时的秒表每格表示 5s。小车沿斜面从顶端滑到底端,秒表指针如图(指针转动未超过一周)。则:小车从斜面顶端到达底端所用时间是 _s,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cm/s。 答案:( 1) 15;( 2) 6。 试题分析: 秒表每格表示 5s,秒表的指针转动了 3个格, 小车运动时间 t=35s=15s 考点: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 点评:本题为平均速度的 实验,平均速度应该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是关键 小亮为了测量盐水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天平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

19、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 _向 _端移动。 ( 2)小亮将盛有适量盐水的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 _内,测出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为 128g。然后将杯中盐水 _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_cm3。 ( 3)再将盛有剩余盐水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内,这时出现了如图丙所示的情况,小亮应进行的操作是: _和 _,使天平横梁再次 _,读出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则杯子及杯内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 _g。 ( 4)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为 _kg/m3 答案:( 1)平衡螺母;右;( 2)左盘;一部分; 60;( 3

20、)向右盘中加砝码;移动游码;在水平位置平衡; 62;( 4) 1.1103。 试题分析:(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应调节横梁左右两端的平衡螺母,发现天平指针偏左,应当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至平衡 ( 2)盛有适量盐水的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测出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杯中盐水一部分倒入量筒中,量筒的分度值为 1cm3,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60cm3; ( 3)出现了如图丙所示的情况,应进行的操作是向右盘中加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横梁再次平衡,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刻度值相加,则杯子及杯内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 62g; ( 4)盐水的密度 考点:液体密度的测量 点评:测

21、液体密度的基本方法是:先用天平测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 m1,再将适量液体倒入量筒,读出体积为 V,并用天平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 m2,再求液体的密度。 在研究声音是否能够在水中传播的实验中,小林将一个正在发声的物体 A放入水槽的水中,如图所示,物体 A下沉到容器底部,这时小林能够听到物体A发出的声音。于是他得到结论:水能够传声。同学小丽认为通过小林的实验不能得到上述结论。请你根据观察与分析,指出小林的实验中关键问题是:_;应如何改进: _。 答案:小林所听到的声 音不能排除是固体传声;使用能浸没在水中且不沉底的发声体 试题分析:能够听到物体 A发出的声音。于是他得到结论:水能够传声,因为他

22、听到的声音也可能是通过固体传来的,所以小林所听到的声音不能排除是固体传声;应该使用能浸没在水中且不沉底的发声体改进本实验。 考点:声音的传播 点评:实验中应特别注意到传播声音的介质,要清楚传播声音的可能是液体也可能是固体。 在探究水的沸腾、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加热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石蜡的温度 /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59 海波的温度 /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56 水的温度 / 92 93

23、94 95 96 97 98 99 99 99 99 99 99 ( 1)在上述三个探究实验中,都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和 _; ( 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海波属于 _;(选填 “晶体 ”或“非晶体 ”) ( 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此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_ 。 答案:( 1)温度计;( 2)晶体;( 3) 99 试题分析:( 1)探究水的沸腾、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规律时,需要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除了需要测量温度的温度计,还需要记录时间的秒表 ( 2)由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海波在 4到 9分钟时间内温度保持 48 不变,所以海波属于晶体; ( 3)由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水在 7到 12

24、分钟时间内温度保持 99 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 99 。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对晶体的熔点和熔化过程中物 理规律的正确理解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 ( 1)该实验通常采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这样较方便确定_,也方便比较蜡烛 A的像与蜡烛 B的大小。 ( 2)该实验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 A和 B,是为了观察蜡烛 B是否与蜡烛A_。 答案:( 1)蜡烛 A像的位置;( 2)所成的像重合。 试题分析:(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

25、置,确定出像的位置,才能测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物像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 2)该实验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 A和 B,是为了观察蜡烛 B是否与蜡烛 A所成的像重合,即像与物大小相等。 考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点评: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常是中考出题的热点,总结考点,请同学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 1)小华同学通过学习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如图甲),看到手指 _的像;再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乙),看到房屋 _的像。(选填 “放大 ”、 “等大 ”或 “缩小 ”) ( 2)他猜想:凸透镜成像大小可能

26、与蜡烛到透镜距离有关。于是,他在如图所示的光具座上,固定凸透镜在 50cm处,逐渐改变蜡烛到透镜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 _。 物体到凸透镜 的距离 /cm 光屏上像到凸透镜 的距离 /cm 光屏上像的大小 3.00 光屏上没有像 5.00 光屏上没有像 12.00 60.00 放大 20.00 20.00 等大 25.00 16.67 缩小 30.00 15.00 缩小 ( 3)小华所在班级照毕业像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摄影师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还应 _(选填 “增长 ”、 “缩短

27、”或 “不变 ”)照相机的暗箱长度,才会在取景框内得到清晰满意的画面。 答案:( 1)放大;缩小;( 2)小;( 3)缩短 试题分析:( 1)当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时,此时手指在凸透镜的焦点之内,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若看远处的物体,此时物体在凸透镜的 2倍焦距之外,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2)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成实像时,物距越大,成的像越小; ( 3)要想使所 有的景物都进入取景框,需要增大物距,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要减小像距所以应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并缩短暗箱的长度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考查了实验的探究过程及成像规律的应用此题看似复

28、杂,其实只要用心,仔细审题,并不难 利用一支温度计、一个小烧杯、一瓶酒精,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酒精蒸发过程中吸热。请你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答案:( 1)用温度计测量室温,记录温度计的示数; ( 2)将适量酒精倒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酒精的温度,待酒精温度与室温相同时,记录温度计的示数; ( 3)再将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随着酒精的蒸发,可以看到温度计的示数逐渐减小,这一实验现象说明酒精蒸发过程中吸热。 试题分析:酒精在常温下比较容易蒸发,我们可以拿一个温度计,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蘸些酒精,若酒精蒸发吸热,温度计的示数就会降低 考点:蒸发及其现象 点评:这是一道实验设计题,我们要能够根据生活中

29、常见的物体作为实验器材设计出实验方案 填空题 如图是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分析图像可知,若甲物质的质量为 88g,则相同体积的乙物质的质量为 _g。答案: 试题分析:分析图像可知: ; ; 88g甲物质的体积为: ; 所以:相同体积的乙物质的质量为: 。 考点:密度的计算;密度公式的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要分析质量、密度、体积三者的关系,必须保持一个量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的关系,一定学会应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还要学会识图,从图中得出有用的数据 已知冰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为 9: 10。则 质量为 54g的冰完全熔化成水后,它的体积减少了 _m3 答案:

30、 10-6 试题分析:冰完全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冰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为 9: 10,根据公式 可知,减少的体积为。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要知道解题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量是谁,本题保持不变的是质量,因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小刚想利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装置比较它们焦距的大小,实验时三个凸透镜和蜡烛火焰的距离都相等,蜡烛通过三个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记录如下表,则 _透镜的焦距最大,_透镜的焦距最小。 像的性质 甲 倒立 缩小 实像 乙 倒立 放大 实像 丙 正立 放大 虚像 答案:丙;甲 试题分析:保持各凸透镜跟烛焰距离相等

31、可知物距相等,然后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来分析,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甲成倒立缩小实像可知物距大于甲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乙成成倒立放大实像可知物距大于乙凸透镜的焦距小于二倍焦距,丙成正立放大虚像可知物距小于丙凸透镜的焦距,因为物距相等,所以丙凸透镜的焦距最大,乙次之,甲最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能灵活运用分析实际问题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题通 过例举一些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数据总结结论,考查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请你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 1) 50mm=_m ( 2

32、) 50m/s=_km/h ( 3) 720min=_h ( 4) 900kg=_mg 答案: 510-2; 180 12; 9108 试题分析:( 1) 50mm=50m10-3m=510-2m ( 2) 50m/s=503.6km/h=180 km/h ( 3) 720min=72060h=12h ( 4) 900kg=900106mg=9108 mg 考点:单位换算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知道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再看如果是由大单位化到小单位就乘进率,反之就除以进率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 _传播。光在 _中传播的最快。 答案:直线;真空 试题分析: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其数值是 3108m/s

33、,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考点:光的传播速度;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速度,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 如图所示,在草叶上的 “露珠 ”,属于 _现象,在此过程中需要_热。 答案:液化;放 试题分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草叶时,会变成液态小水珠,发生的是液化现象;在液化过程中会向周围放出热量;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液化现象的理解能力,会判断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现象 夏天的夜晚,小明听到某种昆虫的叫声。昆虫是靠翅的 _发声的。小明的爸爸说: “这是蟋蟀在叫。 ”爸爸是以声音的

34、 _分辨是哪种昆虫的。 答案:振动;音色 试题分析: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所以小明听到某种昆虫的叫声。昆虫是靠翅的振动发声的;音色代表发声体特有的声音特征,所以可以根据音色来辨别声源的不同, “这是蟋蟀在叫。 ”爸爸是以声音的音色分辨是哪种昆虫的 考点:声音的产生,音色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音色的掌握情况,是一道声学基础题 物体所含 _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_、位置、状态、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答案:物质;形状 试题分析: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 属性,只有在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如果只是改变了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质量则不

35、会发生改变 考点:质量及其特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的概念、性质的了解和掌握,质量是最基本的物理学概念,理解时,要特别注意它不会随着一些外部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属性 如图所示,是一款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它通过摄像镜头捕捉人脸信息,并将所拍图像与系统数据库中预先录入的人脸照片模板进行比对。该摄像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它对光线有 _作用。若镜头的焦距为 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 的距离应为 _cm。 答案:会聚;大于 20 试题分析: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对光线不会聚作用,当 U 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当人脸和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

36、,也就是大于 20cm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和应用,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搞清每种情况下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寻找规律,学着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它在前 2s的平均速度是 6m/s,后 4s内的平均速度是 3m/s,则该物体在 6s内的平均速度是 _m/s。 答案: 试题分析:由 知, ; 考点:速度的计算;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的大小与选定的时间或路程有关,在计算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哪段时间切记: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小丽从自由市场购买了一箱牛奶

37、,她想知道在牛奶中是否掺了水。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牛奶中掺水后,掺水含量与牛奶密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小丽取 50mL这种牛奶,测得它的质量为 51.2g,则这种牛奶掺水含量为_。 牛奶中掺水含量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牛奶密度( g/cm3) 1.030 1.027 1.024 1.021 1.018 1.015 1.012 1.009 1.006 1.003 1.000 答案: % 试题分析:根据公式,计算出牛奶样品的密度 对照表中数据可知,这种牛奶的掺水含量 20%。 考点:液体密度的测量 点评:熟练运用密度的公式求取物质的

38、密度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同时,还要学会利用相关的信息,对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判断 计算题 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 4s 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 72km/h。求:( 1)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 答案: m, 640m 试题分析:如下图所示, A为汽车鸣笛的位置, C为高山, B为司机听到回声的位置。 s1表示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行驶的距离; s2是听到回声时距高山的距离。 v=s/t; s=vt s1=v车 t=20m/s4s=80m s 声 =v声 t=340m/s4s=1360m 又 2s=s1+s 声 =8

39、0m+1360m=1440m s=1440m/2=720m s2=s-s1=720m-80m=640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 2倍 将一个容器内装满水后总质量为 78g,再往此容器内装入 20g沙石后总质量为 90g。求: ( 1)加入容器内的沙石的体积;( 2)沙石的密度。 答案: cm3, 2.5g/cm3 试题分析: m水 +m器 =m总 1 m剩水 +m器 +m沙 =m总 2 - 式得: m沙 -m排水 =m总 2-m总 1 m排水 =m沙 -( m总 2-m总 1) =2

40、0g-( 90g-78g) =8g V 排水 =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点评:利用方程或方程组求解物理问题是常用的方法,好处是减少运算,简单,列出方程或方程组的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 作图题 按要求完成下列作图: ( 1)如图所示, OB是平面镜上的一条反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OB的入射光线 AO。 ( 2)请根据图中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中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的透镜符号。 答案: ( 1) ( 2) 试题分析:( 1)过 O点做垂直于平面镜的法线,在法线右侧画出入射光线,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 2)折射光线比起入射光线更加远离主光轴,所以该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填凹透镜如图: 考点:( 1)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 2)透镜的光路图 点评:( 1)画入射光线时,先确定入射点和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内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入射光线 ( 2)在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学性质的前提下,明确经过 透镜折射后,光线变得发散了还是会聚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