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安徽铜陵第三中学八年级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以下物品应用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是( ) A照相机 B投影机 C穿衣镜 D放大镜 答案: C 试题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穿衣镜是平面镜,掌握平面镜成像现象 知道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的构造特点,知道它们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在物距大于 2f时,成缩小、倒立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所以 A不符合题意 投影仪是根据物距处于 f、 2f之间时,成放大、倒立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属于凸透镜成像所以 B不符合题意 穿衣镜是平面镜,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所以 C符合题意 放大镜是根据凸透镜在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放
2、大、正立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所以 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的制作原理,考查了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的区别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 图中正确表示了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的光路图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的内容进行分析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并且入射光 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故选项 B、 C、D错误,正确选项为 A 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点评:会根据折射定律画出正确的光路图,会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在下面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3、是:( ) A潜水艇利用潜望镜观察水面情况 B光线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物体后面形成影子 C站在河水中的同学看到水中的腿变短了 D汽车司机通过观后镜看到汽车后面的物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光的折射分析 A、潜水艇利用潜望镜观察水面情况,利用了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B、光线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物体后面形成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站在河水中的同学看到水中的腿变短了,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汽车司机通过观后镜看到汽车后面的物体,利用了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平面镜对光
4、的作用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各种现象的物理实质 小杨学了 “平面镜成像 ”和 “凸透镜成像 ”后,总结出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 错误 的是:( ) A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B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 C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 D实像一定可以用光屏承接 答案: C 试题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成实像时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成虚像时,则一定是正立的、放大的根据这些相关的特点来对选项中的描述做出判断 A、凸透镜成实像时,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这取决于物距的大小,故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B、虚像不是光线的实际会
5、聚,故不能用光屏承接,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C、无论是平 面镜成的虚像还是凸透镜成的虚像,都是正立的,不会出现倒立的像,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实像是光线的实际会聚,故可以用光屏来承接,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点评:熟知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那就是说像的倒与正是相对于物体的放置来讲的,比如:平面镜成的像就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无论物体如何放置 在 小孔成像, 平面镜成像, 放大镜成像, 照相机成像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属于反射成像的是 B属于折射成像的是 C成实像的是 D成虚像的是 答案: A 试题分析:首
6、先明确这 4种事物的成像规律,哪些是成实像的,哪些是成虚像的,哪些是反射现象,哪些是折射现象,然后方可作出判断, 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放大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照相机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利用 u 2f,在底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所以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只有 ,属于折射成像的是 ,成实像的是 ,成虚像的是 故选 A 考 点: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光现象的知识点,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是此题的难点 “五 四 ”
7、青年节那天,学校请来摄影师给学生拍毕业照,列好队后,摄影师发现有几位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这时他重新调整照相机的正确方法是( ) A照相机向前移,镜头向前伸 B照相机向前移,镜头向后缩 C照相机向后移,镜头向前伸 D照相机向后移,镜头向后缩 答案: D 试题分析: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则像要变小一些,像要变小,则像距变小,物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是要把成的像变小点,就要像距变小,物距变大,故应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凸透镜成像时的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像变小,则像距变小,物距
8、变大 室内温度为 20 ,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装有酒精的瓶中抽出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有酒精,这些酒精会蒸发,蒸发吸热会导致玻璃泡的温度降低但酒精蒸发后,受周围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因室内温度为 20 ,所以温度计开始示数是 20 ,排除选项 D;当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有少量酒精,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排除选项 A;但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最终与室温相同,排除选项 C 考点:本题考查蒸发及其现象 点评:此题通过图象和文字相结合
9、的方式考查了蒸发特点和现象,要注意分析;大部分学生知道酒精蒸发吸热,使 温度计温度降低,没有考虑酒精蒸发完毕后温度的回升,从而错选了 C,因此在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再做题 以下温度中最接近 26 的是( ) A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 B铜陵县冬季最冷的室外温度 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D冰熔化时的温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我们对生活中的一些温度有所熟悉和了解 A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为 25 左右,最接近 26 ,符合题意 B、铜陵市冬季最冷的室外温度为 0 以下,不符合题意 C健康成年人的正常体温为 37 ,不符合题意 D冰熔化时的温度为 0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
10、:本题考查温度 点评:温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一些温度的掌握和了解,平时要多记一些温度值 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分别为 a、 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 ( ) A a、 b两块玻璃外侧均有小水珠 B a、 b两块玻璃内侧均有小水珠 C a块玻璃内侧, b块玻璃外侧有小水珠 D a块玻璃外侧, b块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答案: D 试题分析:当杯内温度低,杯外温度高,杯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表面液化成小水珠,沾在外表面当杯内温度高,杯外温度低,杯内空气中的水蒸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表面 a杯中放的是冰块,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
11、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液化及液化现象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液化,分析时注意是哪里的水蒸气液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 B照相机拍摄物体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像 C近视眼不戴眼镜时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面 D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物镜得到的是放大的像 答案: D 试题分析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凸透镜的应用、眼睛和眼镜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
12、键是熟知凸透镜的应用,凹透镜和凸透镜的区分。 实验题 在做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的实验中: ( l)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 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 cm。 ( 2)在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清晰但不完整(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心成像,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 _(选填 “上 ”或“下 ”)调节。 (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1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_(选填 “放大 ”或 “缩小 ”)清晰的实像,应用这一原理制成了_(举一例即可)。 ( 4)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透镜上有一
13、只小虫在爬动,则光屏上的像的大小将 (选 填 “变大 ”、 “变小 ”或 “不变 ”),像的明暗将 (选填“变亮 ”、 “变暗 ”或 “不变 ”)。 答案:( l) 10);( 2)上;( 3)放大, 幻灯机;( 4)不变,变暗。 试题分析:距为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的点到光心的距离;要知道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要理解实像的含义,即像与物体的左右和上下都相反;( 1)根据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定义,由题干距透镜 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可以判断 10cm是焦距; ( 2)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因为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所以是因为烛焰相对于凸透镜靠下,因此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可
14、以向上移动烛焰或向下移动凸透镜,或向上移动光屏(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15cm 处,由于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所以 f u 2f,此时成像的特点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幻灯机。( 4)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透镜上有一只小虫在爬动,则光屏上的像的大小将不变,由于光被挡住一部分,所以像会变暗。 考点: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点评:此题主要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通过让学生评估甲乙丙丁的方案,考查了实验中逐步改变物距的目的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成倒立实像的理解要知道倒立指像与物 体的上下、左右正好相反 小明探究 “水的沸腾 ”时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
15、按图甲由 (选填 “上至下 ”或 “下至上 ”)安装实验装置,石棉网的高度应根据 (选填 “铁圈 ”、 “酒精灯的外焰 ”或 “温度计的玻璃泡 ”)的高度适当调整。 (2) 本实验需要的测量仪器:温度计和 _。 (3) 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_ 。 (4) 分析如图丙所示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_。 (5) 小明看到,从水温达 到 90 到水沸腾共用时 1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你给小明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 答案:下至上,酒精灯的外焰,钟表, 94,温度不变 ,减少水量(或多个酒精灯同时加热) 试题分析:温度计读数时,先确定是零上还是零下,认
16、清分度值,再读数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不变的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很多,可从提高水温和减少水的质量角度考虑 (1) 按图甲由下至上安装实验装置,石棉网的高度应根据酒精灯的外焰的高度适当调整。 (2) 本实验需要的测量仪器: 温度计和钟表( 3)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 ,此时是零上,液柱上表面对准了 90 上面第 4个小格处,读作 94 ( 4)液体沸腾的图象,横坐标代表时间,一个小格代表 1分钟,纵坐标代表温度一个小格代表 1 ,从第 10 分钟开始沸腾,在这个过程中,水尽管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就是水的沸点,大小为
17、 98 ( 5)这是开放题,提高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等都是可以的 (答案:合理均可得分)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点评:使用温度计读数时注意是零上还是零下,认清分度值本题考查结合图象分析液体沸腾的特点,会看液体沸腾的图象,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温度还要明确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填空题 桥在河里的 “倒影 ”和 “立竿见影 ”的影,前者是由光的 引起的;后者是由光的 引起的。从岸上看到游泳池的水比实际的浅,这是由于光的 _造成的。 答案:反射; 直线传播; 折射 试题分析:桥在河里的 “倒影 ”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立
18、竿见影 ”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照射到不透明的竿上而形成的影子 游泳池底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游泳池底变浅了 考点:本题考查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点评: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光从水中斜射到水面上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 _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贮存在钢罐里的
19、;在揭开沸水锅的锅盖时,有水珠从锅盖上滴下,这是用 _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的,若不小心被 沸水烫伤或 水蒸气烫伤,_(填 或 )情况更严重,其道理是 _。 答案:压缩体积,降低温度, ,液化放热 试题分析: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其中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的气体液化,而压缩体积可以使一部分气体在常温下液化日常生活中用的液化石油气,因为是在常温下使用的,不可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其液化,所以采用的是 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液化之后贮存在钢罐中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较冷的锅盖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锅盖上,掀开锅盖会看到有水从锅盖上滴下,这是降低温度的方法液化的被热水烫伤时,主要
20、是热水的温度高对人体造成伤害;而被相同温度的水蒸气烫伤时,除了温度的伤害外,水蒸气在皮肤上发生液化,而液化放热,造成第二次伤害 考点:本题考查液化方法及其应用 点评:记住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会辨别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是采用的哪种方法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_km/s. 某人看到闪电后 8 秒钟才听到雷声,打雷 处和某人间的距离是 。 答案: 105, 2720m 试题分析:闪电和打雷是同时发生的,之所以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 3108m/s)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340m/s),求距离利用公式 s=vt进行计算。 v=340m/s, t=8s 打雷处距人的距离: s=
21、vt=340m/s8s=2720m。 考点:本题考查速度与物体运动、声速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速度公式的运用,会利用光速远远大于声速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入射光线与镜面成 30入射角,反射角为 ;反射光 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 60时,入射角为 . 答案: , 60, 30 试题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指的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与镜面的夹角,两角是互余关系;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30,因此入射角是 90-30=6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 60时,入射角是 30 。
22、考点: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定义,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雨后初晴的夜晚,地上有积水,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积水,这是因为地上暗处是光发生 _反射, 地上发亮处是光发生 _(以上两空填写 “镜面 ”或 “漫 ”)反射。在光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 _(选填 “等于 ”或 “不等于 ”)入射角 答案:漫,镜面,等于 试题分析:人看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物体发的光或反射的光线能进入人的眼睛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 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
23、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人感觉物体的亮暗,关键是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多就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少就感觉暗;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平静的水面,能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凹凸不平,地面发生漫反射;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水面亮;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黑 ( 2)镜 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在光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考点:本题考查镜面反射、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 点评:要知道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正确
24、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小华在一商场通过光亮瓷砖地面看到挂在天花板上吊灯她看到是吊灯的_(填 “虚 ”或 “实 ”)像如果吊灯到地面的距离是 6m,则像到地面距离为 _m小华发现通过地毯就看不到吊灯像,这是因为光照射到地毯时发生了 _(填 “镜面 ”或 “漫 ”)反射 答案:虚 , 6 ,漫 试题分析:光亮 瓷砖相当于平面镜,在瓷砖上成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是虚像;如果吊灯到地面的距离是 6m,则像到地面距离为 6m,因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小华发现通过地毯就看不到吊灯像,这是因为光照射到地毯时发生了漫反射。 考点: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平
25、面镜成像特点并会熟练应用。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隐形物质,当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射到该物质表面上时会顺着衣服 “流走 ”,从而无法让光在其表面发生 _ ,人看不到它。 答案:反射 试题分析: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光的反射浸入人眼造成的;这种特殊的隐形物质,当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射到该物质表面上时会顺着衣服 “流走 ”,从而无法让光在其表面发生反射,所以没有光线浸入人眼,所以人看不到它。 考点:本题考查光的反射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知道人为什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原因是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光的反射浸入人眼造成的。 上海世博会五月一日开幕时。为了保障上海世博会幕式安全
26、,上海安保工作中采用了人脸识别系统,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以自动将镜头前 1m处的人脸拍摄成数码照片传递给计算 机识别。此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 _ _透镜,它的焦距应小于 _ _cm。 答案:凸透镜 , 50 试题分析:人脸在摄像机镜头前 1m处被拍摄成数码照片,则物距为 1m,由于摄像机镜头属于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可判断凸透镜焦距的大小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已知物距为 1m,则焦距应小于 0.5m 考点: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对凸透镜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条件的了解 检修工人在
27、查看线路密集的电路板时 ,为了看清线路的连接情况,常透过一个较大的透镜进行观察,这个透镜应该是 _透镜 (填 “凸 ”或 “凹 ”),工人看到的是放大的 _(填 “实 ”或 “虚 ”)像,电路板到透镜的距离应 _;检修时还用到了照明灯,这是为了照亮 _ (填 “透镜 ”或 “电路板 ”) 答案:凸,虚,小于 1倍焦距,电路板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由于线路比较密集,所以为了看清楚,必须使它放大,所以使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电路板到凸透镜的距离必须小于一倍焦距;检修时还用到了照明灯,这是为了照亮电路板,使人 能够看清楚。 考点: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28、u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应用是测焦距; f u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 u=f,不成像; u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物理学中,把物体的 叫做温度;常用温度计上的符号 表示采用的是 温标,这种温标 的温度为 0度, 的温度为 100度。 答案:冷热程度,摄氏,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纯水沸腾的。 试题分析: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标准大气压下,冰 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 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 度;把 0摄氏度与 100摄氏度之间,分成 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 1摄氏度温度是
29、表示表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物理学中,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将 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摄氏度,在 0摄氏度与 100摄氏度之间,分成 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 1 考点:本题考查温度、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点评:熟记温度的定义、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摄氏温度的规定等基础知识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 简答题 为什么从圆形玻璃鱼缸的上方看水显得浅?从旁边看鱼显得大? 答案:从鱼缸上方看鱼缸,鱼缸底上的光通过水射向空气发生了折射,故看起来显得浅;从旁边看,凸形的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金鱼游到鱼缸边附近时,处在这个凸透镜的焦点之内,凸透镜起放大镜的作用,我们实
30、际上看到了金鱼的放大的虚像。 在江南的春季, 每当 “回暖天气 ”到来时,教室的墙壁、黑板和地板都非常潮湿,甚至会 “出水 ”。 (“回暖天气 ” 是指天气比较闷热,且空气湿度大 ) ( 1)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些 “水 ”是如何形成的 ( 2)提出一个防止教室内 “出水 ”的方法 答案:( 1)回暖天一般发生在天气比较闷热,且空气湿度大(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比较多)的时候。较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地砖、墙壁、黑板,放热 液化成水。 ( 2)如果教室里有空调的,可 以关起门窗来抽湿;如果教室里没有空调的,同样是尽可能少开门窗,可以在地面上、墙壁上铺一些报纸; 试题分析:根据课室的墙壁、黑板和
31、地板都非常潮湿,甚至会 “出水 ”,可知它们是液态的小水滴,再思考它们形成的原因,结合南方春季气候的特点作出合理的解释;液化满足的条件是水蒸气遇冷才会液化,因此防止课室内 “出水 ”的方法可从两个方面考虑: 可以减少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降低水蒸气的温度( 1)课室内潮湿甚至 “出水 ”,原因是广州地处我国的南方,春季南风吹来温暖的带有大量水蒸气的空气,这些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墙壁、黑板和地板就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课室的墙壁、黑板和地板上造成的; 故答:春天到来,气温上升较快,墙壁、黑板、地板温度上升较慢,南风吹来温暖的带有大量水蒸气的空气,这些水蒸气在墙壁、黑板、地板上遇冷液化形成
32、小水珠,大量的水珠使得地面非常潮湿 ( 2)根据此现象属于液化现象,而液化满足的条件是水蒸气遇冷,因此防止课室内 “出水 ”的方法是可以减少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或降低水蒸气的温度; 考点:本题考查液化及液化现象 点评:此题联系生活实际考查了液化的形成原因,以及防止液化的方法,答题时要抓住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变化过程以及水蒸气遇冷才会液化来分析 作图题 在下图所示的 AB、 CD,是同一发光点 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用作图方法确定发光点 S的位置 答案: 试题分析:首先要知道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
33、于入射角;其次能根据反射定律作出两 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确定交点为发光点 S的位置两个反射点垂直镜面作出两条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两条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交点为发光点 S所在的位置 考点:本题考查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点评: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能根据入射光线作出反射光线,也能根据反射光线作出入射光线 本题也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如图: 如图所示 ,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 ,光屏上所得到的像 .请你在图上大致画出其所对应的物体 . 答案: 试题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设凸透镜的焦距为 f,物距为 u,则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当 u 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 f v 2f 当 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 v=2f当 f u 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 v 2f 当 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当 u 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由图知,像在 2倍焦距之外,所以此时物体在 1倍和 2倍焦距之间,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如图 考点: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一定要掌握物距、像距、物体、像大小之间的关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