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 B玻璃破碎 C冰雪融化 D干冰升华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食物腐败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玻璃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玻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C、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D、干冰升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二氧化碳的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A 考点:化
2、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取一定质量的 CaCO3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0 g,剩余固体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 50.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生成 2.0 gCO2气体 B原来 CaCO3的质量为 14.3 g C生成了 5.6 gCaO D剩余 CaCO3的质量为 3.0 g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碳酸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CaCO3 CaO+CO2,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反应前后钙元素的质量相等,所以反应后剩余物质中钙元素
3、的质量即为反应前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可以据此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解答。 根据题意可知,钙元素的质量 =8.0g50.0%=4.0g, 所以反应前碳酸钙的质量 =4.0g 100%=10.0g,故 B错误;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10.0g-8.0g=2.0g,故 A正确; 设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 x,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为 y CaCO3 CaO + CO2 100 56 44 y x 2.0g = = 解得, x=2.55g, y=4.55g 故 C错误;则剩余的碳酸钙的质量 =10.0g-4.55g=5.45g,故 D错误。故选 A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解
4、答本题的关键有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利用钙元素的质量求原碳酸钙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结合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求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数据见下表。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 8g 35g 5g 8g 反应后质量 2g X 5g 42g A丁可能是化合物 B在该反应中,丙物质一定做催化剂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3 l4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反应前与反应后的质量关系可知,反应前甲的质量是 8g,反应后是 2g,则说明反应掉了 6g
5、;由于丙的质量没变,所以丙要么没有参加反应,要么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丁则是由 8g变成 42g,即反应生成了 34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乙应为反应物,且其参加反应的质量为 34g-6=28g,故该反应可表示为甲 +乙 丁。 A、由于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生成物丁一定是化合物,错误; B、由于丙的质量没变,故要么没有参加反应,要么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不一定,错误; C、由于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故属于化合反应,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 6g:28g=3:14,但由于不知道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故无法确定其化学计量数之比,错误。故选 C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6、及其应用 点评: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判断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增大的物质为反应的生成物、质量减小的物质为反应的反应物;解答本题还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判断,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下列图像与所对应操作不相符的是 A 是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B 是将镁片和铁片(均足量)分别和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 C 是向 HCl与 Na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 Ba(OH)2溶液 D 是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具体变化时的物质量的关系,结合图像分析判断。 A、由于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
7、氢氧化钙,所以饱和氢氧化钙溶液的溶剂质量会减少,则其溶质会析出,所以溶液仍饱和;而由于生石灰与水反应时会放出热量,故在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但当反应结束后冷却,温度又会降低,则溶解度又增大,当温度变回原来的温度,溶解度也变回原溶解度,再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可知其质量分数会先变小,再变大,最后变回原来的数值,正确; B、等质量的(足 量)镁、铁分别与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由于镁的活动性比铁强,故镁比铁反应的快,即相同时间内镁产生的氢气多,镁的图像更靠近纵轴;又由于金属均足量,故硫酸都会完全反应,则相同的硫酸产生的氢气相同,正确; C、向 HCl与
8、Na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 Ba(OH)2溶液, Na2SO4即与 Ba(OH)2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由于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盐酸,所以反应开始时即有沉淀,即生成的沉淀要从零开始增大,直至反应结束,错误; D、由于催化剂只是改变反应的速率,与生成的产物多少无关,故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 取氧气时,加催化剂的反应快,不加的反应慢,但最终生成的氧气的质量相同,正确。故选 C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碱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
9、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 某物质可以导电,该物质不一定是金属单质; 将氯化铵与草木灰混合施用来提高肥效; 某物质和酸 反应能生成气体,该物质一定是金属; 某物质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该物质一定是碱性溶液 发现天然气泄漏,点火检查泄漏处; 回收利用废旧金属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具有导电性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单质,也可以是石墨等非金属单质,正确; 草木灰显碱性,若将氯化铵与草木灰混合施用,二者会反应产生氨气,致使肥
10、效降低,错误; 能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错误; 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故某物质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该物质一定是碱性溶液,正确; 天然气是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故发现天然气泄漏,要及时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切不可点火检查泄漏处,否则可能发生爆炸,错误; 回收利用废旧金属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正确。故选 A 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碱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常见易燃易爆物安全知识,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 点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又反映 物质的性质,解答
11、本题要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下列描述或判断错误的是 A金属镁在空气中比铝更易点燃,说明镁比铝活动性强 B金属铝比金属铁更耐腐蚀,说明铁比铝活动性强 C硫酸铜、石灰水配制农药波尔多液,不宜用铁制容器 D实验室制取氢气选用锌粒而不选用其他金属,是因为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适中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 A在相同的条件下,金属与氧气反应时,反应条件越简单,说明该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金属镁在空气中比铝更易点燃,说明镁比铝活动性强,正确; B金属铝更耐腐蚀,是由于其化学性质活泼,在常温下就可以和氧气反
12、应而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了进一步被氧化,而不是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铝强,错误; C铁的活动性比铜强,所以铁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故不能用铁桶来配制波尔多液,正确; D实验室制取氢气选用锌粒而不选用其他金属,是因为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适中,正确。故选 B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的考查,是中考的热点之一,理解和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 关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u(NO3)2溶液 AgNO3溶液 加入适量的铁粉,过滤 B KNO3 溶液 Ba(NO3)2 滴加
13、过量 K2SO4溶液、过滤 C CO2气体 CO气体 点燃 D NaCl固体 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的不同来分析。 A、由于铁比铜、银都活泼,故主要物质 Cu(NO3)2溶液和杂质 AgNO3溶液,都能与铁粉反应,故不能用铁粉除去 Cu(NO3)2溶液中的杂质 AgNO3溶液,错误; B、杂质 Ba(NO3)2能与 K2SO4溶液反应,而主要物质 KNO3溶液与 K2SO4溶液不反应,但由于所加 K2SO4溶液过量,故反应后会剩余,即带入新杂质 K2SO4,错误; C、由于 CO2气体不可燃,不助燃,故能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所以其中的杂质 C
14、O气体很难被点燃,故不能被除去,错误; D、由于主要物质 NaCl固体易溶于水,而杂质泥沙不溶于水,故可先加水溶解,然后过滤除去泥沙,并将溶液蒸发结晶即可,正确。故选 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点评:一 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图是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后,将变成不饱和溶液 B t1 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 t2 时将 70g甲物质加入 100g水中,可得到 170g溶液 D将甲、乙饱和溶液从 t2 降到
15、 t1 ,析出甲的质量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可以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等。 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故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后,将有溶质析出,仍为饱和溶液,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在 t1 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可知 t1 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 t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60g,即将
16、70g甲物质加入 100g水中,只有 60g能溶解,有 10g不溶解,故可得到 160g溶液,错误;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和乙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故降温后,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变小,其饱和溶液都会有溶质析出,且从 t2 降到 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更大,故若为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则甲析出溶质更多,但由于溶液质量不确定,故无法判断,错误。故选 B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 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17、 过氧化苯甲酰是面粉增白剂,可以改变面粉外观,却能破坏面粉中叶酸等微量营养素,增加人的肝脏负担,过氧化苯甲酰的分子式为 C14H10O4。下列关于过氧化苯甲酰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过氧比苯甲酰由三种元素组成 B过氧化苯甲酰属于有机物 C过氧化苯甲酰中含有 14个碳原子、 10个氢原子和 4个氧原子 D过氧化苯甲酰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69.4%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过氧化苯甲酰的分子式为 C14H10O4来分析。 A、由过氧化苯甲酰的分子式为 C14H10O4,可知该物质是由 C、 H、 O三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B、过氧化苯甲酰 C14H10O4中含有碳元素,又不是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盐
18、等,故属于有机物,正确; C、过氧化苯甲酰是由过氧化苯甲酰分子构成的,而 1个过氧化苯甲酰分子中含有 14个 C原子、 10个 H原子和 4个 O原子,错误; D、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可知,过氧化苯甲酰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69.4%,正确。故选C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从组成上识别有机物,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为防止骨质疏松,应补充的元素是 A铁 B锌 C钙 D碳 答案: C 试题分析:一些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非常大,人体每天都应摄取适量的微量元素,否则会
19、患各种疾病,可根据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A、铁元素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错误; B、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儿童摄入不足会导致发育停滞、智力低下,错误; C、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幼儿和青少年缺乏会患佝偻病,老年人缺乏会患骨质疏松,正确; D、碳是形成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元素,与骨质疏松无关,错误。故选 C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点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掌握人体化学元素的分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
20、关键,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 注意积累相关知识。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测定溶液 pH C称取 7.5gNaOH D稀释浓硫酸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慢慢倾倒,错误; B、测定溶液 pH,要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置于洁净表面皿的 pH试纸上,半分钟内根据试纸呈现颜色,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不能将试纸插入待测液,否则会污染整瓶试剂,错误; C、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 ,一般药品要放到纸上称量,易潮解或有腐蚀性的药品要放到玻璃器皿
21、中称量,由于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要放在烧杯中称量,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散失,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否则酸液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正确。故选 D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点燃羊毛纤维能闻到烧焦羽毛的气味 C加热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看到有黑色物质生成 D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大量白雾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有关实验现象分析。 A细铁丝在氧气中
22、剧烈燃烧的现象是: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是对反应产物的描述,不是现象,错误; B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正确; C加热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时,由于其易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故可见有黑色固体(氧化铜)生成,同时管壁会出现小水珠,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易与 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盐酸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正确。故选 A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氢氧化铜的受热分解,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
23、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烟 ”与 “雾 ”, “光 ”与“火焰 ”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图是铝元素的部分信息,图 2是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铝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13 B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98g C铝原子的核外电子分三层排布 D铝元素的化学性质与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的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 A.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且原子序数 =质子数,故铝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13,正确 B.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是相对原子质量
24、,且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 “1”,可省略不写,但不是 “g”,故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98,错误;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铝原子的核外电子分三 层排布,正确; D.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的关系,正确。故选 B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破裂,形成新的分子 B “酒香不怕巷子深 ”,说明了分
25、子在不断运动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D 20mL水与 2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 40mL,是因为分子数目减少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微粒的性质分析。 A、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化学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新的分子,正确; B、由于酒精分子通过不断的运动,而扩撒到空气中,并最终进入人体的鼻腔,故能闻到酒香,正确; C、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由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正确; D、 20mL水与 2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 40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水分子和酒精分
26、子进入相互间隔中去了,不是分子数目减少了,错误。故选 D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 “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下列关于家庭小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食盐除去热水瓶内胆壁上的水垢 B用食品级的小苏打和柠檬酸等可自制汽水 C用淬火后的钢针制钓鱼钩 D用加热的方法修补电木等热固性塑料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分析。 A热水瓶内胆壁上的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
27、氧化镁,它们都不能与食盐反应,错误; 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能与柠檬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可用于自制汽水,正确; C淬火能使钢铁变得硬而脆,如用淬火后的钢针制钓鱼钩,容易拉断,错误; D热固性塑料,在加热时不能软化和反复塑制,故不能用加热的方法修补电木等热固性塑料,错误。故选 B 考点: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生铁和钢,塑料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填空题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1)下面是两种常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品的标签,请回答下列问题: 胃酸的 pH 7(填 “ ”、
28、 “ ”或 “ ”); 氢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碳酸氢钠属于 (填 “酸 ”、 “碱 ”、 “盐 ”或 “氧化物 ”) 患有胃溃疡的患者不能选择 B药品,理由是 ( 2)现有 “C、 H、 O、 N、 Na”五种元素,请按下列要求用化学式填空: 可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 葡萄糖 注射液中的溶质是 常温下呈液态且易挥发的碱 广泛用于玻璃和洗涤剂生产的盐是 答案:( 1) +3 盐 碳酸氢钠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 CO2气体,加重病情 ( 2) CO2 C6H12O6 NH3 H2O Na2CO3 试题分析:( 1) 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故其溶液呈酸性,则其 pH 7; 根据化合价的原则, “
29、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已知氢氧根的化合价为 -1价,设氢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有 x+( -1) 3=0,解得 x=+3价,即氢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3;碳酸氢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的,故属于盐。 由于碳酸氢钠能与胃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会加重胃溃疡病情,所以患有胃溃疡(胃黏膜溃烂)的病人胃酸过多时,不宜服用 B药品。 ( 2)根据常见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分析。 干冰为固体二氧化碳,故化学式为 CO2; 葡萄糖注射液中的溶质是葡萄糖,故化学式为 C6H12O6; 常温下呈液态,且易挥发的碱是氨水,故化学式为 NH3 H2O; 广泛用于玻璃和洗涤剂
30、生产的盐是碳酸钠,故化学式为 Na2CO3。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之间的关系,有关元素化合价的 计算,物质的分类,酸碱盐以及氧化物的概念,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第二问的关键。 按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在题后括号中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 1)硫在空气中燃烧 ( ) ( 2)木炭还原氧化铜 ( ) ( 3)氧化铝是一种两性氧化物,既可以和酸反应又可以和碱反应,生成水和盐。请你写出氧化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
31、成偏铝酸钠( NaAlO2)和水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 S+O2 SO2 化合反应; ( 2) C+2CuO 2Cu+CO2 置换反应; ( 3) Al2O3+2NaOH=2NaAlO2+H2O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 1)硫在空气中燃烧,是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O2 SO2,由于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故属于化合反应; ( 2)木炭在高温的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CuO 2Cu+CO2, 由于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
32、物,故属于置换反应; ( 3)根据题意,氧化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 NaAlO2)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l2O3+2NaOH=2NaAlO2+H2O。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类型的判定 点评:在解此类方程式的书写题时,首先确定反应原理,然后再依据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书写方程式。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 ( 2)实验室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 作为发生装置,装置 A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 (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用小明同学用装置 D收集气体,验满的方法是 。
33、 ( 4)已知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是: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若用右图所示装置测量生成氯气的体积,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为 a d。 答案:( 1)长颈漏斗 ( 2) 2KMnO4 K2MnO4 +MnO2 + O2 试管口应加一团棉花 ( 3)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 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 ( 4) C Cb(两空共 1分) 试题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回答,图中仪器 是长颈漏斗; ( 2)由于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同时,还生成了
34、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 K2MnO4 +MnO2 + O2;由于高锰酸钾颗粒易随氧气流进入导气管,甚至进入水槽中,故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阻挡; ( 3)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同时还生成氯化钙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由于二氧化碳既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当木条熄灭时,可证明瓶口处已经有 CO2了,即证明此时瓶内也充满了 CO2; ( 4)根据题意,实验室是用固体 MnO2和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制取氯气的,故发生装置应选 C;若用右图所示装置测量生成氯气的体积
35、,则需要用氯气将洗气瓶中的水排入右边的量筒中,即通过用量筒测量排出的水的体积,从而测得氯气的体积,由于气体的密度小于水,因此要从较短的导管 c通入,从上面向下将水从长管 b排出,并通过 d进入量筒,故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cbd。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本题题目难度不大,熟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此外,关于对氯气的制取装置的选择,学会比对另两种气体的制取装置即可。 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 Fe2O3、 Fe3O4、 FeO等)是工业生产硫酸
36、的废渣,利用硫铁矿烧渣制备铁红(氧化铁)等产品的部分流程如下图所示: ( 1)请你写出还原剂 CO与 Fe3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溶液 D中的溶质主要是 (填化学式); ( 3)操作 的名称是 ; ( 4)气体 C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你认为对气体 C最佳的处理方法是 。 答案:( 1) 4CO+ Fe3O4 3Fe+4CO2; ( 2) FeSO4、 H2SO4(多写或漏写均扣 1分) ( 3)过滤 ( 4) CO 作为还原剂重复利用(答案:合理即可) 试题分析:( 1) CO具有还原性,在高温下能与 Fe3O4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CO+ Fe
37、3O4 3Fe+4CO2; ( 2)根据题意,结合反应炉中的反应可知,从反应炉中出来的固体 A主要为Fe,向其中加入稍过量的硫酸后,二者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逸出),又因为硫酸过量,故会有剩余,所以过滤后的溶液 D中含有的溶质为生成的FeSO4,以及剩余的 H2SO4; ( 3)操作 是将固体碳酸亚铁和溶液 E进行分离的方法,故为过滤; ( 4)根据题意,结合反应炉中的反应可知,由反应炉中出来的气体 B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和未反应的一氧化碳气体,再将其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后,二氧化碳被反应除去,故气体 C为一氧化碳,由于一氧化碳有毒,若排放到空气中, 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故要将其处理,如将
38、其点燃或收集等。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点评:理解和熟记常见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和制备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对常见物质的性质的识记,并熟练掌握它们间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以便在实际的解答中能够灵活运用。 探究题 过氧化钠( 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在一次科技活动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包有 Na2O2固体的棉花放入了如图 1的实验装置中,当倾倒二氧化碳时,发现了 现象;同时也惊奇地发现棉花团燃烧了起来。 【提出问题】棉花团为什么会燃烧起来呢? 【查阅资料】 ( 1)在常温下 Na2O2能和 CO2反应生成一种气体和碱性物质。 ( 2)在常温
39、下 Na2O2能和水发生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 3)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吸水后变为蓝色。 【设计实验】经过讨论后,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 2的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 把相关的试剂放入对应的仪器内( D 装置的 U 型管内放有足量的 Na2O2固体,烧杯内盛有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并按图 2组装整套实验仪器; 用力推动针筒的活塞,把稀盐 酸注入试管内; 一段时间后,在 P处放置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观察现象。 注:整个实验中不考虑稀盐酸的挥发和空气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现象】 无水硫酸铜 ; 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 【实验分析】 ( 1) “
40、小木条复燃 ”说明 Na2O2和 CO2反应生成了 ;实验现象 说明该反应放出了热量;同时棉花团是可燃物,棉花团因为同时满足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所以燃烧起来了。 ( 2)请你写出 Na2O2和 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拓展提高】 同学们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放置了较长时间的过氧化钠粉末,已知发生了部分变质,同学们取 3.00g变质粉末决定探究其中的成分及其质量。 【提出问题】变质的过氧化钠粉末中有哪些成分,它们的质量是多少? 【猜想与假设】( 1)粉末成分是 Na2O2和 NaOH的混合物 ( 2)粉末成分是 _的混合物 ( 3)粉末成分是 Na2O2、 NaOH 和 Na2CO3的混合物 【设计
41、实施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取 15 g变质粉末于一支大试管内,加入适量的水,共收集到 1.6g气体 ,然后用带火星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 固体完全溶解,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继续向上述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石灰水,充分反应。 有白色沉淀生成 将 中物质过滤,得到滤渣,将其洗涤、干燥并称量,得固体5g。 【解释与结论】同学们经过认真计算分析,确定了粉末中含有的成分及质量 计算过程: 【反思与评价】 ( 1)实验室在保存过氧化钠时应注意密封保存。 ( 2)有同学提出把第 步实验中足量的石灰水改为足量氯化钙溶液,至沉淀不再生成时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液体变红,则证明原粉末中有Na
42、OH。你认为该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答案:合理即可) 【实验现 象】 不变蓝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 1) O2 ( 2) 2Na2O2+2CO2=2Na2CO3+O2 【猜想与假设】 Na2O2、 Na2CO3(多写或漏写均扣 1分) 【解释与结论】 m(Na2O2)=7.8g( 1分) m(Na2CO3)=5.3g( 1分) m(NaOH)=1.9g( 1分) 【反思与评价】不合理,因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也能生成氢氧化钠,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所以,不能证明原粉末中有 NaOH。 试题分析:由于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
43、大,故可见烧杯内的蜡烛,会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实验现象】 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经过装置 B的气体中一定不含水,所以无水硫酸铜不会变蓝色; 根据下面的实验分析 “ 实验现象 说明该反应放出了热量 ”判断, 由于反应放出热量,故溶液温度会升高,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饱和的石灰水中会有溶质的析出,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 1)由实验现象 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可知, Na2O2和 CO2反应生成了 O2; ( 2)根据题意,在常温 下 Na2O2能和 CO2反应生成一种气体( O2)和碱性物质,再结合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可知,该碱性物质中一定含有钠、碳元素,可能含
44、有氧元素,故该碱性物质为碳酸钠,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猜想与假设】( 2)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 Na2O2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 Na2CO3和氧气,所以部分变质的过氧化钠粉末中可能含有 Na2O2、 Na2CO3; 【解释与结论】根据用带火星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结果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说明加水后反应生成了氧气,且氧气质量为 1.6g,则根据生成氧气的质量,可计算出未变质的过氧化钠的质量;再根据加入足量的石灰水,充分反应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可知变质的粉末中含有碳酸钠,且根据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 5g),可计算出变质生成的碳酸钠的质量;最后
45、,用总质量减去过氧化钠质量,再减去碳酸钠的质量就是氢氧化钠的质量。 解,设要生成 1.6g氧气,需参加反应的过氧化钠的质量为 X, 2Na2O2+2H2O4NaOH+O2 156 32 X 1.6g 156: 32=X: 1.6g 解得, X=7.8g 设要生成 5g碳酸钙沉淀,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 Y, Na2CO3+Ca(OH)2=CaCO3+2NaOH 106 100 Y 5g 106:100=Y:5g 解得 Y=5.3g 所以 ,混合物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 =15g-7.8g-5.3g=1.9g。 【反思与评价】不合理,因为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液体变红,不能证明原粉末中就有 NaOH,因为过氧化钠也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所以不能说明原来是否存在氢氧化钠。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