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面列举的语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从物理学角度来解读,也别有生趣,其中分析不正 确的是( ) A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此过程中铁棒的质量减小 B “蜡炬成灰泪始干 ”,蜡烛燃烧时的体积减小 C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镂后金石的密度不变 D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流的过程中密度减小 答案: D 试题分析:质量是指物体所含有物质的多少,只要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改变,则物体的质量不变;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要是同一种物质,同种状态下,其密度一般是相同的, D选项中,水往下流,在流
2、动的过程中,水并没有改变其性质,因此密度不变,故本题说法中,不正确的为 D选项。 考点 :质量、密度 如图所示,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选项日食、 D选项手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 B选项模拟望远镜是透过两个透镜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光的折射现象; C凸面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能扩大视野范围,属于光 的反射现象。故本题选 C. 考点:光的反射现象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真空不能传声,宇航员在太空中即使离得很近也要通过电磁波相互通话, A选项说法错误; B.拉小提琴时,手在琴弦的不同位置按压,改变了弦的长度,使弦发出不同
3、音调的声音,改变的音调而不是响度, B选项说法错误; C.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选项说法错误; D.声音能传播信息,利用 B超检查身体就是利用声音传播的信息来反映检查者身体的状况,D选项说法正确。 考点:声音的传播、乐音的三要素、减弱噪声的途径、声现象的应用 为了研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有 A、 B、 C、 D四组同学各自做了研究实验(实验材料是相同的胡萝卜),如下图所示,这四组实验中,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答案: ABD 试题分析: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表面积、表面
4、空气的流动速度,在研究某一些因素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时,要采取控制变量法即控制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A 选项中,改变的液体的温度,其他因素均相同;B选项中,改变的是蒸发的表面积,其他因素均相同; D选项中,改变的是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其他因素均相同; C选项中,所有因素都相同,无法研究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故本题选 ABD. 考点: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下表给出了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阅读后请判断下面一些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一般不同 B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大 C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 D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铜块的体积比铅块小 答案: BCD
5、 试题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纯水和冰的密度不同,说明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时,密度不相同;水银 在常温常压下为液态,而它的密度比许多物质的密度都要大,因此不能说固体的密度就一定大于液体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但也有相同的,如酒精和煤油;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由于铅的密度大于铅的密度,所以,铜的体积会大于铅的体积。故本题中说法不正确的为BCD. 考点:密度 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 39.5 ,有关三人的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体温一定是 39.5 B三人体温都是 39.5 C乙、
6、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 39.5 D三人的体温都不是 39.5 答案: A 试题分析:因为先测量甲,甲的体温一定为 39.5 ,在不甩回的情况下,乙、丙温度即使低于或等于 39.5 也显示 39.5 ,故只能确定甲的体温为 39.5 ,而乙、丙有可能达到 39.5 ,也可能低于 39.5 。故选 A。 考点: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题 请将下图中各测量结果填入相应空格中: (1)甲中,某木块的长度为 cm; (2)乙中,某同学跑 400m的成绩为 s; (3)丙中,冬天某地的温度为 。 答案: (1)2.36-2.38cm; (2)99.8s; (3)-18 . 试题分析:( 1)测此木块的长度时,
7、测量的起点为 12.00cm,木块右端所对刻度为 14.36cm左右,因此木块的长度应该记为 2.36cm左右;( 2)乙图中,秒表分针所指应读为 1min,秒针所指应读为 39.8s,故此位同学跑 400m的成绩为99.8s;( 3)由此温度计的刻度值特点(上小下大)可知,此时的气温应是在 0以下,故此温度值应读为 -18 . 考点:测量工具的读数 小聪在探究 “冰熔化过程的规律 ”实验中,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图线 . (1)实验中选取的测量 工具是 ; (2)分析图像可知: 冰的熔化规律是 ; 冰的熔化共用了 min,在第 6min该物质处于 (填 “固态 ”、 “液态 ”或
8、“固液共存状态 ”)。 答案: (1)温度计和钟表; (2) 吸热而且温度保持不变; 8;固液共存状态 . 试题分析:( 1)在探究 “冰熔化过程的规律 ”实验时,需要测量出不同时刻冰的温度值,以了解冰在熔化过程中的规律,因此要选取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钟表;( 2) 由图像中对冰进行加热时温度先上升到 0 后,温度保持不变,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冰完全熔化成水,温度再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冰的熔化规律为:不断地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冰在第 2min开始熔化到第 10min完全熔化完,冰熔化共用了 8min;在第 6min时,冰正处于熔化过程中,因此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考点:探究晶体的熔化规律 小
9、伟利用光具座进行了凸透镜成像的探究实验: ( 1)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要调整三者的位置,使它们的中心_,可是在实验中他发现光屏上的像偏下,那么他应该把凸透镜向 _(填 “上 ”或 “下 ”)调节,使像 最终成在光屏的中央。 ( 2)通过实验他得到了凸透镜的像距 v和物距 u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_cm;当物距为 30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_ (填 “照相机 ”、 “投影仪 ”或 “放大镜 ”)。 ( 3)他按照如图所示: 将眼镜甲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只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时,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将另一只眼镜乙放在蜡烛与凸
10、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也变得模糊了,只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时,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分析实验现象可 知:甲乙两个眼镜中, _是凸透镜, _是凹透镜。在实验现象 和 中,属于近视眼矫正原理的是 _,属于远视眼矫正原理的是 _。 答案:( 1)在同一高度;上;( 2) 10;照相机;( 3)乙;甲; ; . 试题分析:(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需要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的同一直线上;实验中 “光屏上的像偏下 ”说明凸透镜的位置偏低,将凸透镜向上调节一些,就可以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在凸透镜成实像的前期下,只有当物距等于两倍焦
11、距时,像距才会等于物距,因此从 “凸透镜的像距 v和物距 u关系图像 ”中可找出, 2f=20cm,f=10cm;若 U 30cm,则 U 2f,应用这一原理成像的仪器为照相机;( 3)“将眼镜甲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只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时,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说明眼镜甲对光具有发散作用,使像成在更远处,眼镜甲为凹透镜; “将另一只眼镜乙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也变得模糊了,只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时,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 像 ” 说明眼镜乙对光具有会聚作用,使像成在更近处,眼镜甲为凸透镜;近视眼的成因是由于晶状体过厚,对光的折射能力
12、强,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需要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远视眼的成因是由于晶状体过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弱,使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需要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故属于近视眼矫正原理的是 ;故属于远视眼矫正原理的是 . 考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在 “观察水的沸腾 ”的实验中,小明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中 a、 b所示,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 90 92 94 96 98 98 96 98 98 98 则:( 1)图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 是水在沸腾时的情
13、况。 (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2所示:其中第 min的数据记录错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应该是 ,选用 温度计来测量(选填 “水银 ”或 “酒精 ”, 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凝固点和沸点分别为 -39 和 357 ,酒精的凝固点和沸点分别为 -117 和 78 )。 ( 3)实验得到的结论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100 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 。 ( 4)小明同学在做完 “观察水沸腾 ” 实验后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他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记录表 时间 /min 0 5 10 15 25 35 45 55 65
14、 70 温度 / 98 71 55 45 35 28 24 22 22 22 小明通过描点法画出如图所示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根据表 3中的实验数据可推知,小明做上述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 _ 左右。 根据图所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沸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 。 答案:( 1) b a ( 2) 6 98 水银 ( 3)此时当地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4) 22 在高温时温度开始下降得很快,随着温度降低,温度下降得越来越慢 . 试题分析:( 1)水沸腾前气泡内含有热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上方冷的水,会液化,因此上升高过程中气泡会变小;沸腾时,水内部各个位置的
15、水都在剧烈地汽化,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不断融合,形成更大的气泡到达水面时破裂。因此图 b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 a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2)水 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因此从表中可以看出第 6min的数据记录错误;从实验记录表格中可知,水在达到 98 时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可见水的沸点为 98 ;水银的沸点为 357 ,酒精的沸点为 78 ,水的沸点为 98 ,因此本实验中要测沸水的温度要选用水银温度计;( 3)要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 ,而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98 ,由于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大气压越低,水的沸点越低,因此原因可能是当地的气压低于大气压;( 4)沸水自然冷却时,温
16、度最低降至与周围的环境温度相同,从表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环境温度为 22左右; 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开始时水温下降得快,后来水温度下降得慢。 考点:探究液体的沸腾规律 今年小明家种植柑橘获得了丰收。小明想:柑橘的密度是多少呢?于是,他将柑橘带到学校实验室,用天平、杯子来测量柑橘的密度。他用天平测出一个柑橘的质量是 114g,测得装满水的杯子的总质量是 360g;然后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杯中,当杯子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接着用抹布把杯子外壁的水擦净,再测得杯子的总质量是 240g。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 1)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多大?( 2分) ( 2)这个柑橘的体积是多大?
17、( 2分) ( 3)这个柑橘的密度是多大?( 2分) ( 4)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这个柑橘的密度与它的实际密度比较,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2分) 答案:( 1) 120g ( 2) 120cm3 ( 3) 0.95g/cm3 ( 4)偏小 因为取出柑橘时,它会带出一点水,造成测出柑橘的体积偏大,而它的质量是一定的,根据密度的公式可知测出的柑橘的密度偏小。 试题分析:解:依题意可按如下图所示进行分析: (1)对比三幅图可知:杯中排出水的质量为 m排 m1-m3=360g-240g=120g; (2)由于柑橘浸没在杯中,所以柑橘的体积就等于排开水的体积: V柑 V排m排 / 水 120cm3
18、. (3)柑橘的密度为 柑 m柑 /v 柑 =114g/120cm3=0.95g/cm3; (4)因为取出柑橘时,它会带出一点水,造成测出柑橘的体积偏大,而它的质量是一定的,根据密度的公式可知测出的柑橘的密度偏小 .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小刚家准备建一栋新房,爸爸买了一堆材料相同的石子,小刚选取一块石子在实验室测它的密度: (1)小刚把托盘天平放在 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 处,指针如图所示,将平 衡螺母向 调 (选填 “左 ”或 “右 ”),使天平平衡。 (2)小刚按图甲所示的方法测石子的质量,请指出操作中的两个错误: ; (3)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当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天平平
19、衡,则此石子的质量为 g在量筒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该石子放入前、后的情况如图丙所示,则石子的体积是 cm3,此石子的密度是 kg/m3 答案:( 1)水平台 标尺的零刻度线 右 ( 2) 用手取了砝码 物体和砝码放反了 ( 3) 23.4g 9 2600 试题分析:( 1)测量质量时,先调节托盘天平水平平衡,调节的步骤是先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栋梁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若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左侧,则应该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往右调节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红线处或在中央红线两侧摆动的幅度相等; ( 2)按图甲所示的方法测石子的质量,则错误之处在于 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正确的操作应
20、该为左物右码); 用手直接拿砝码(正确的操作应该用镊子夹取砝码); ( 3)标尺上的最小分度值为 0.2g,石子的质量 m=m砝 +m游 =20g+3.4g=23.4g,量杯的最小分度值为 1 cm3,石子的体积是 V V2-V1 9cm3,石子的密度. 考点:测量物质的密度 填空题 下图中,是一定质量的水,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象。由此可知在严寒的冬天,河面封冻,较深的河底水却保持 的水温,鱼儿仍然可以自由自在地游,而冰层下接触冰的水的温度却是 _ 。 答案: ; 0 . 试题分析:因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当河面结冰时,冰接触的河水温度即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从曲线可看出曲线的最低处为 4 。
21、 考点:熔化规律 唐诗夜泊枫桥中的诗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通过 传到人耳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来的是 “钟声 ”而不是 “鼓声 ”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别的。 答案:空气;音色 . 试题分析:钟声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产生后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不同的发声体所产生的声音音色不同。 考点:声音的传播、乐音的三要素 下图中, OA、 OB和 OC是射到空气和玻璃界面上的入射线、反射线和折射线三条光线,则 _是法线,反射角为 _度,折射角为 _度,界面的 _边是玻璃。 答案: XX; 30度; 60度;右 . 试题分析:概括光
22、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图可知: XX为法线, CO为入射光线、 OB为反射光线、 OA为折射光线,因此反射角为 30度,折射角为 60度,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界面的右面为玻璃,即光线是从玻璃中入射到空气中的。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炖汤 ”因味道好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炖汤 ”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 “白气 ”,这 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 (填 “会 ”或 “不会 ”)沸腾。 答案:液化;不会 . 试题分析:大煲内的水沸腾过
23、程中,产生大量的水蒸气,从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大量的小水滴,悬浮在周围形成大量的 “白气 ”;由于水沸腾时,从外界吸收到热量,温度保持沸点不变,因此里面的汤能达到沸点,但由于周围水的温度正好等于沸点,无法从外界吸收到热量,因此不会沸腾。 考点:汽化与液化、液体沸腾规律 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固的是 ;属于升华的是 ;其中 中的冰花是形成在窗户的 (填 “外 ”或 “内 ”)表面上。 、凉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 、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 “白汽 ” 、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 “消失 ”了 、严冬的深夜,教室窗户玻璃上有
24、一层冰花 、铺柏油马路时,将沥青块放在铁锅中加热 答案: ; ;内 . 试题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题中所给事例中, 属于汽化过程、 属于液化过程、 属于凝固过程、 属于升华过程、 属于凝华过程、 属于熔化过程, 判断属于哪一种物态变化过程,需要知道物质原来的状态是什么状态,现在的状态是什么状态,从而确定所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严冬深夜,外界的气温很低,而室内的气温相对较高,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与外界相连的窗户玻璃时,遇冷直接凝华成冰花附着在窗户玻璃的内表面上。 考点:物态变化过程 2011年 11月,美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世界上重量最轻的固体
25、金属材料。这种新材料可以放在蒲公英上面而不会压坏它的籽。这里说的 “重量最轻 ”用确切的物理语言来说是指这种材料的 很小。纳米材料是由纳米颗粒经过特殊制备得到的,室温下外形相同的纳米 铜比普通铜可多拉长 50倍而不断裂,这一事例表明纳米铜具有较好的 (选填 “硬度 ”、 “延展性 ”或 “磁性 ”),纳米是 (选填 “长度 ”、 “时间 ”或 “质量 ”)单位。 答案:密度;延展性;长度 . 试题分析: “重量最轻的固体金属材料 ”是指这种金属材料的密度很小,而不是指质量很小; “纳米铜比普通铜可多拉长 50倍而不断裂 ”说明纳米铜具有较好的延展性,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考点:物质的属性 体积
26、为 0.5m3的钢瓶内装有密度为 6kg/m3的氧气,某次电焊中用去了其中1/3,则钢瓶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 kg,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kg/m3。 答案:; 4. 试题分析:本题中要注意的是,用去了氧气的 1/3,是指用去了氧气质量的 1/3,氧气储存在钢瓶内,体积如终不变,由剩余氧气的质量为原来的 2/3,体积等于原来的体积,因此剩余氧气的密度为原来的 2/3,等于 4 kg/m3。本题要特别注意气体密度和固体、液体密度的区别。 考点:物质的密度 陈陈用一刻度尺对某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多次测量,测量值分别是 36.3cm、36.4cm、 36.4cm,则他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是 ,此物体的长度应记
27、作 。 答案: cm;36.4cm. 试题分析:用刻度尺进行测量,读数时,要求要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从三次测量值可以看出,陈陈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 1cm;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测量误差,故物体的长度应该记为: ;要特别注意的是,求出的值不能改变了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 . 考点:长度测量、测量误差 计算题 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 “液体体积 V”和 “液体与量筒的总质量 m”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求:( 1)量杯的质量是多大?( 1分) ( 2)该液体的密度是多大?( 3分) ( 3)通过上题表对照知该液体可能是什么?( 1分) ( 4)如果量杯中装入了体积为 50
28、mL的冰,当它熔化成水后体积为多少?( 3分) 答案:( 1) 20g;( 2) 1g/cm3;( 3)可能是水 ;( 4) 45ml. 试题分析:解:( 1)依题意并结合题图可知,当在量杯中没有加入液体时的质量即为量杯的质量 m杯 20g; ( 2)当在量杯中加入 60ml的这种液体时,总质量为 80g,则这种液体的质量为 m 液 m 总 -m 杯 80g-20g=60g,这种液体的密度为 液 m 液 /v 液 =1.0g/cm3;( 3)查上题密度表可知,这种液体可能是纯水;( 4)量杯中装入了体积为 50mL的冰,熔化后水的 质量与原来冰的质量相等: m水 m冰 冰 V 冰 0.9g/c
29、m350 cm3 45g,水的体积为 V 水 m水 / 水 45cm3 45ml.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作图题 ( 1)在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 A 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 2)完成图中的光路图。 ( 3)在图中,发光点 S发出一束光投射到水面上,其中一条光线反射后经过 A点,请作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 答案:如下答题图所示 试题分析:( 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利用对称作图法作出 AB的像,要特别注意的是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应用虚线连接;( 2)经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平行于主光轴射出,要特别注意经过两倍焦距位置的光线经折射后,是偏向凸透镜的中间,经过两倍焦距的位置;( 3)先作出 S 点的像 S,连接 AS,与水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 S与入射点的连线为入射光线 . 考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光的反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