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甘肃省镇原县九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30471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甘肃省镇原县九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甘肃省镇原县九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甘肃省镇原县九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甘肃省镇原县九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甘肃省镇原县九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甘肃省镇原县九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解答,空气中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含量如下: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故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故选 A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记住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含量是解答本题关健。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D小苏打用于

2、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是利用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误;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正确;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是利用铁能与氧气、水分反应生成铁锈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误;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

3、误。故选 B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过滤 C稀释浓硫酸 D称量固体 答案: A 试题分 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要注意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1/3,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地方,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正确; B、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没有,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散失,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否则酸液会沸

4、腾溅出,可能伤人,错误; D、称量时要 “左物右码 ”,物质和砝码的位置正好放反了,错误。故选 A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下列是人体中几种体液的正常 pH,酸性最强的是 A胆汁( ) B唾液( ) C血液( ) D胃液( )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分析,当溶液的 pH等于 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pH小于 7时,呈酸性,且 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 pH大于 7时,呈碱性,且 pH越大,碱性越强。分析以上选项, D胃液的 pH小于7,且最小,

5、故酸性最强。故选 D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和熟练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A间隔增大 B质量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答案: A 试题分析: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由于高原地区的气压较低,而包装袋内的气压较大,故包装袋会鼓起;而气体体积膨胀,是气体分子间隔变大造成的,分子本身是不变的,故袋中分子的体积,质量和个数都不变。故选 A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熟练掌握微观粒子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即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6、很小,粒子之间有间隙,粒子都是不断运动的,且粒子间的间隔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质量会减小的是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氢氧化钠 D氯化钠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给物质的性质分析。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水蒸气,故溶液质量增加,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质量会减小,正确; C、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易潮解,且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生成碳酸钠,质量会变大,错误; D、氯化钠在空 气中没有什么变化,故质量不变,错误。故选 B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点评:理解和熟记常见酸碱盐的正确存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

7、键;对于易挥发的酸(浓盐酸和浓硝酸)和易吸水的酸(浓硫酸)都要密闭保存;由于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会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所以也要密闭保存。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 /g 20 m 8 6 反应后质量 /g 4 待测 28 2 对该反应,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待测 ”数值一定为 2 g B. 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 1:7 D. 该反应可能是铜与氧气的反应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反应前与反应后的质量关系可知,反应前甲的质量是 20g

8、,反应后是 4g,则说明反应掉了 16g;丙则是由 8g变成 28g,即反应生成了 28g -8g=20g,丁则是由 6g变成 2g,即反应掉了 4g。由此可知,甲、丁为反应物,且它们的质量之和为 16g+4g=20g;丙为生成物,反应中生成了 20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乙要么没有参加反应, 要么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该反应可表示为甲 +丁 丙。 A、由于乙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或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其质量不变,仍为 m,错误; B、乙要么没有参加反应,要么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不一定,错误; C、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 16:20=4:5,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反应中甲、丁、丙的质量比为 4:

9、1:5,而在 2Cu+O2 2CuO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恰好相反,故有可能,正确。故选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判断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增大的物质为反应的生成物、质量减 小的物质为反应的反应物;解答本题还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判断,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 t2 降到 t1 ,析出乙的质量大 C将 t2 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 D t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 1

10、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可以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等。 A、不同物质的溶解度要在同一温度下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题目中没有说明温度,故不能比较,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和乙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故降温后,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变小,其饱和溶液都会有溶质析出,且从 t2 降到 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更大,故析出溶质更多,错误; C、由于甲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故要将 t2 时 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高温

11、度,或增加溶剂的方法,错误; D、 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在 t1 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可知 t1 时,它们的各 100g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正确。故选 D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下列图像能 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

12、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具体变化时的物质量的关系,结合图像分析判断。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但由于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其质量不变,错误;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会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中二氧化锰是生成物,故其质量会随反应的进行而增大,错误;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随着金属的不断加入,稀盐酸最终会完全反应,故它们最后生成的氢气应相等,错误;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生成的氢氧气体的体积比为 2:1,正确。故选 D 考点:催

13、化剂与催化作用,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金属的化学性质,水的电解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 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核外电子数 B中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质子数 答案: D 试题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故元素种类取决于原子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故选 D 考点:元素的概念 点评: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对元素概念的理

14、解与熟练掌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牙膏中的含氟化合物对牙齿有保护作用。一种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 9个质子和 10个中子,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A 7 B 9 C 10 D 19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判断,由于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 9个质子,则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9。故选 B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点评: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 =核内质子数 +核内中子数,要熟记这两个等式。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空气 B MnO2 C CO2 D H2O2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分析、判断。 A、空气

15、中含有氧气,氧气是由 O2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故空气中一定含有氧分子,正确; B、二氧化锰是由 MnO2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 MnO2分子,不含有氧分子,错误; C、二氧化碳是由 CO2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 CO2分子,不含有氧分子,错误; D、双氧水是由 H2O2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 H2O2分子,不含有氧分子,错误。故选 A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熟练掌握物质的微观构成,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构成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 元素是 A硅 B氧 C铝 D铁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的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其中前

16、两位为非金属元素,后两位为金属元素,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选 C 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点评:熟记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的排序,并能灵活应用到解题当中去,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 B冰雪融化 C香水挥发 D干冰升华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C、香水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香水的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

17、变化; D、干冰升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二氧化碳的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 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 A钻石( C) B水晶( SiO2) C食盐( NaCl) D钟乳石( CaCO3) 答案: B 试题分析: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钻石是由 C元素组成的单质,故不属于氧化物; B SiO2是由 Si、 O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 C NaC

18、l是由 Na、 Cl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不属于氧化物; D CaCO3是由 Ca、 C、 O 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不属 于氧化物。故选 B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了解氧化物的概念方面的含义,只有掌握了氧化物的含义才能对各种物质是否属于氧化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 A红磷 B木炭 C甲烷 D铁丝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化学反应的现象分析判断。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由于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故现象为产生大量的白烟,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白光,其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故没有固体生成,错误; C、甲

19、烷在氧气中燃烧,其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和水,也没有固体生成,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故选 D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点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烟 ”与 “雾 ”, “光 ”与 “火焰 ”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 “铁 ”、 “锌 ”是指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的丰富的 “铁 ”和 “锌 ”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这些物质中的,不能以单质

20、、分子、原子的形式存在,故都是指元素。故选 C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牛奶 B豆浆 C冰水 D糖水 答案: D 试题分析: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A、牛奶属于混合物,但是不均一、不稳定,属于 乳浊液,不属于溶液; B、豆浆属于混合物,但是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不属于溶液; C、冰水其实就是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 D、糖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属于溶液。故选 D 考点:溶液的概

21、念、组成及其特点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溶液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A用淘米水浇花 B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 C隔夜的白开水直接倒掉 D洗手打肥皂时暂时关闭水龙头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节约用水的方法分析。 A、用淘米水浇花,属于一水多用,可以节约用水; B、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属于一水多用,可以节约用水; C、隔夜的白开水还能喝,直接倒掉是浪费水,不利于节约用水; D、洗手打肥皂时暂时关闭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故选 C 考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点评:节约用水,就是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益,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

22、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是不同种元素 B 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 +1价 C 的化学性质相似 D 表示的是离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判断。 A、由于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图中 粒子的核内质子数相同,都是 17,故表示同种元素,错误 B、 表示的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1,故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1个电子而带 1个单位正电荷,故在化合物中通常显 +1价,正确; C、由于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图中 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错误; D、图中 微粒为原子,因为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23、错误。故选 B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 化,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元素的概念 点评:熟练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和联系,了解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掌握元素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填空题 ( 4分)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 1) 2个硅原子 ; ( 2)保持甲烷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 3)硝酸亚铁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 ;( 4)标出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 。 答案: 2Si CH4 Fe2+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 1)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 2个硅原子表示为 2Si; (

24、 2)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故保持甲烷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甲烷分子,即 CH4; ( 3)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由于硝酸亚铁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是亚铁离子,而亚铁离子带 2个单位正电荷,故可表示为 Fe2+; ( 4)根据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中该元素的正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且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由于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5价,故可表示为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

25、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 4分)金属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 1)下列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 _(填字母序号)。 A黄金饰品 B铝蒸锅 C铜导线 ( 2)铁制品在沙漠地区不易锈蚀的原因是 _。 ( 3)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炼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答案: (1)C ( 2)没有水分 ( 3) 3CO+Fe2O3 2Fe+3CO2 试题分析:( 1)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分析。 A、黄金饰品是利用金属的延展性来制得的,错误; B、铝蒸锅是利用金属的导热性来蒸熟食物的,错误; C、铜导线利用金属的导电性,正确。故选 C ( 2)铁锈蚀的条件

26、是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所以铁制品在沙漠地区不易锈蚀的原因是空气干燥,少有水分。 ( 3)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一氧化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CO+Fe2O3 2Fe+3CO2。 考点:金属的物理 性质及用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点评:本题较简单,熟记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以及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原理,即可正确解答。 ( 6分)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 (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

27、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 (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 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2分) 将 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 答案:( 1)天然气 C H2O CO H2 ( 2) 置换反应 1: 1 ( 3) 14: 3 4NH3 3O2 6H2O 2N2 试题分析:( 1)化石燃料亦称矿石燃料,它们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形成的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天然资

28、源。 ( 2)根据微粒的微观模拟 示意图可知, A 为 C, B为 H2O, C 为 CO, D 为 H2;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O+C=CO+H2。 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置换反应; 根据 H2O+C=CO+H2可知,该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1: 1。 ( 3) 元素的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所以 NH3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 =14: 3; 由于反应物中有 4个氮原子、 12个氢原子、 6个氧原子;而生成物中有 12个氢原子, 6个氧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可知,生成物中少 4个氮原子,所以另一种生成

29、物是氮气,方程式为 4NH3 3O2 6H2O2N2。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反应类型的判定,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 7分)钙元素对人类生命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 1)在元素周期表中,钙元素的信息如右图所示。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 2)儿童缺钙可能会导致 (填 “贫血症 ”或 “佝偻病 ”)。 ( 3)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此反应可用

30、于 (填字母序号)。 A吸收水分 B制熟石灰 C加热食物 ( 4)熟石灰的化学式为 ,它可用于制备补碘剂 ,其中碘元素的化学价为 。 ( 5) “冰洲石 ”(主要成分为 )制成的工艺品不能与盐酸接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 答案:( 1) 40.08 ( 2)佝偻病 ( 3) ABC ( 4) Ca( OH) 2 5 ( 5) CaCO3 2HCl CaCl2+H2O+CO2 试题分析:( 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 一个单元格提供的信息分析,元素名称的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所以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40.08; ( 2)钙元素在人体内主要以羟基磷酸钙晶体的形式存在,它能使得骨骼和牙

31、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 ( 3)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熟石灰),故氧化钙可以作为干燥剂来使用;由于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收集其产生的热量能够给食物进行加热,故选 ABC; ( 4)熟石灰为氢氧化钙,故其化学式 Ca(OH)2;在 中,已知 Ca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 O 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可以设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有:( +2) +x+( -2) 32=0,解得x=+5; ( 5)碳酸钙能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水和氯化钙,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2HCl CaCl2+H2O+CO2。

32、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涉及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间的相关问题等,既是社会热点,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所以同学们在日 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 计算题 ( 4分) 2011年 12月,网上报道某公司非法使用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草甘膦(化学式为 C3H8NO5P)是一种有机磷除草剂,白色结晶,易溶于水、乙醇等,不可燃,常温下稳定。计算: ( 1)草甘膦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 2)草甘膦中磷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 01

33、.%) ( 3) 33.8克草甘膦中含有多少克磷元素?(写出计算步骤,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 9:20 18.3 33.8g18.3 =6.2g 试题分析:根据草甘膦的化学式 C3H8NO5P分析。 ( 1)元素的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草甘膦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123):( 165) =9: 20; ( 2)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则草甘膦中磷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18.3; ( 3)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该化合物的质量 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则 33.8克草甘膦中含有磷元素的质量 =33.8g18.3 =6.2g。 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

34、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只要学会根据化学式中原子的个数和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即可。 ( 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黄铜(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取 10克样品放入烧杯中,再取 60克稀硫酸分六次加入烧杯中,俊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 g) 10 10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 g) 9.35 8.7 8.05 7.4 6.75 6.75 ( 1)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步骤,下同) ( 2)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答案:( 1) 3

35、2.5 ( 2) 9.8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将稀硫酸加入铜锌合金中,锌能与稀硫酸反应,而铜不反应,故随着硫酸的加入,固体的质量会减小;根据表格可知,前五次每次消耗固体(锌)的质量为 0.65g,所以第五次加入的硫酸被完全反应掉,比较第五次和第六次的数据可以知道,剩余固体的质量都为 6.75g,即第六次加入的稀硫酸没有反应。 由表中数据知该合金中铜的质量为 6.75g,则锌的质量为 10g-6.75g=3.25g, 所以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 100 =32.5; 设稀硫酸中溶质质量为 x Zn + H2SO4 =ZnSO4 + H2 65 98 3.25g x 65: 98=3.25

36、g: x 解得, x=4.9g 所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 =9.8 答:( 1)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32.5%;( 2)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8%。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点评: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主要是利用图表及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第几次加入稀硫酸后是恰好完全反应,然后根据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注意解题要规范。 简答题 ( 4分)下列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

37、1) A实验中集气瓶内预先装少量水的目的是 。 ( 2) B实验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是 (只写一个)。 ( 3) C实验中该操作将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 分数 (填 “偏大 ”、 “偏小 ”或 “不变 ”)。 ( 4) D实验中待 时,应停止加热。 答案: 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将集气瓶炸裂 答案:合理即可 偏大 蒸发皿中出现较大量固体 试题分析:( 1)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熔融的黑色固体物质,为了防止高温的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的瓶底,通常会在集气瓶中放些水或是细沙。 ( 2)反应中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尽可能的准确,通常要放入足量的红磷,以确保使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尽,否则会

38、使测量结果偏小;另外,若集气瓶还没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由于此时瓶内气体仍在膨胀,故进入的水偏少,也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 3)由于俯视读数偏大,而实际量取的液体(水)的体积偏少,所以会导致配制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大。 ( 4)为了防止固体受热迸溅,所以在蒸发至有较多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即可。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空气组成的测定,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蒸发的操作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探究题 ( 7分) 2012年 1月,广西河池宜州市境内龙江河发生了镉浓度超标事件。根据该事件

39、某化学活动小组开展了一次关于金属镉与铜、银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及镉污染事故处理方法的研讨活动。 查阅资料: 镉( Cd)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在化合物中通常表现为 +2价 水体中镉元素通常以氯化镉的形式存在 氯化镉能溶于水,氢氧化镉难溶于水 (一)金属镉与铜、银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适量镉、铜、银于试管中,加入足量 镉表面有气泡产生,铜、银表面无气泡产生 镉的活动性顺序大于铜与银 取适量铜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 , 。 铜的活动性顺序大于银 实验结论:活动性顺序:镉铜银 (二)对镉污染事故处理方法的讨论 小聪认为可用向受污染河段抛撒过量烧碱固体的方法除去氯化镉,反应原

40、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小敏认为该方案虽然有效,但有缺陷,原因是 。受小聪与小敏启发,你认为可以用 (写俗称)代替烧碱。 答案: HCl(或稀硫酸) 铜表面覆盖了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CdCl2+ 2NaOH =Cd(OH)2+ 2NaCl 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 (答案:合理即可 ) 熟石灰 试题分析:(一)根据实验现象 “镉表面有气泡产生,铜、银表面无气泡产生 ”,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H前活泼金属能和稀盐酸或是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 H后金属不能)分析,取适量镉、铜、银于试管中,应加入的是足量的稀盐酸或是稀硫酸,并由现象可判断镉的活动性顺序大于铜与银; 由于铜的活动性比

41、银强,故将适量铜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可观察到铜表面会产生银白色物质,且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二)根据题意可知,氯化镉与烧碱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镉沉淀和氯 化钠,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dCl2+ 2NaOH =Cd(OH)2+ 2NaCl;由于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所以可以用熟石灰来代替烧碱溶液。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 16 分)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根据给出的装

42、置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F G H ( 1)指出编号仪器名称: ; 。 ( 2)实验室利用 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利用 C装置收集氧气的最佳时刻是 。用收集到的氧气完成硫粉燃烧实验后,还需向集气瓶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3)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 (从 AE 中选择),使用该套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 ,该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若改用 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 端进入。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欲使个 G、 H 装置将以上杂质气体除去,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混合气体 (用端

43、口字母表示)。 ( 4)将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蒸馏水的洗气瓶一段时间后,测得该装置中溶液的 pH、 (填 “ ”、 “ ”或 “=”) 7,对该现象的合理解释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 铁架台 长颈漏斗 2KClO3 2KCl+ 3O2 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 2NaOH + SO2 = Na2SO3 + H2O BE (1分 )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发生或停止 (1分 ) CaCO3+2HCl=CaCl2 + H2O +CO2(2分 ) b efcd (或 efc) H2O +CO2 = H2CO3 试题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回答,图中仪器 是铁架台, 是长颈漏斗;

44、( 2)由 A装置可知,此装置是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装置,如制取氧气,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 2KCl+ 3O2;由于试管中本身存在一定量的空气,要获取纯净的氧气,需要排尽试管中的空气后再收集,如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则其最佳时刻是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由于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害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故可利用其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性质将其吸收掉 ,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OH+SO2=Na2SO3+H2O; ( 3)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的状态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故属于 “固液不加热型

45、 ”,应选用发生装置 B;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且能溶于水,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应选用收集装置 E;由于 B装置中有个带孔的隔板,能起到隔绝固液体的作用,故使用该套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发生或停止;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 H2O +CO2;若改用 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b 端进入(从下面往上排空气);要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应先将氯化氢气体除去(用饱和碳酸氢钠),再除去水蒸气(用

46、浓硫酸),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混合气体 efcd; ( 4)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所以溶液的 pH小于 7,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H2O+CO2=H2CO3。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气体的净化(除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熟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此外,本题的重点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要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