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泉州第三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30474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福建泉州第三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福建泉州第三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福建泉州第三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福建泉州第三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福建泉州第三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福建泉州第三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物体的各种长度最接近 10cm的是( ) A物理课本的宽度 B成人拳头的宽度 C铅笔盒的厚度 D课桌的高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是米,常用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和纳米。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对每一个长度单位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更要建立一个感性的认识,要有一个形象的认知。与身边的物体结合去理解。例如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为 18cm,一个中学生的身高大约是 165cm等等。 A 物理课本的宽度应该是 20cm左右,所以不合适。 B 成人拳头的宽度大约是 10cm,合

2、适。 C 铅笔盒的厚度,一般为 5cm左右, 10cm厚的铅笔盒不合理了。 D 课桌的高度应该是 75cm左右,不合适 故答案:选择 B 考点:考查长度的测量 点评:对此类习题,学生应该对基本的长度单位比较熟悉,还要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有大体的了解,有基本的经验。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月亮是一个巨大的光源 B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340m s C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D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知识点比较综合,需要学生的综合能力比较强。 A 月亮是一个巨大的光源 此答案:不正确;光源是物体自己能够发光,而月亮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 B 光在真空中

3、的速度是 340m/s 此答案:不正确,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108m/s, 340m/s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 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此答案:不正确,漫反射是反射的一个种类,同样遵循反射定律。 故答案:选择 C 考点:有关光的基本知识 点评:本题是一个光学的比较综合的题目,考察光源、光的传播速度、光的传播规律等知 识。学生解决此题需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如图是小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的电子钟的示数如图所示 ,这时的实际时间是( ) A 10:21 B 21:10 C 10:51 D 12:01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平面镜所

4、成的像与物体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根据这个特点,学生可以根据对称的理论,从试卷的反面来看这个表的示数,结果就是正确的。故答案:选择 C 考点:平面镜成像规律 点评:解决此类习题,学生要对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掌握的比较熟练。 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若入射角逐渐减小,则折射角( ) A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B逐渐减小,且总小于入射角 C逐渐增大,且总大于入射角 D逐渐减小,但总大于入射角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过着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根据这一规律,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根据光路可逆原理,折射角大于入 射角。其余的规律不变。 故选择答案: D 考点:光的折射定律 点评:解决此题,学生要折射定律掌握熟练,还要能够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对定律能够创新性的应用到解题中。 2005年 5月 23日,在 “人间仙境 ”蓬莱阁以东海域上空出现了 88年以来最为清晰的 “海市蜃楼 ”奇观,远处望去楼房林立,还有葱绿茂盛的热带森林等。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景物经过海面反射所成的像 C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发生了漫反射 D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发生了折射 答案: D 试题分析:光在传播过程中

6、有很多现象,例如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光的反射的现象,光的折射的现象等。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由于大气的密度不均匀,光线在空气中传播时,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作用下,就会形成海市蜃楼现象。故答案:应该选择 D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 点评:解决此类习题,学生要对光的三种传播方式的现象有所了解,才能正确的进行解答。 以下不是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光路的是( ) A战士在战壕里所用的潜望镜 B把阳光反射到井下达到照明目的的平面镜 C古代妇女用来梳妆打扮的铜镜 D医生用来观察患 者口腔内情况的小平面镜 答案: C 试题分析:光的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的多,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比如激光准直等;光的反射

7、的应用比如平面镜成像等;光的折射的应用比如各种透镜,眼镜等。 A 战士在战壕里所用的潜望镜 这是利用平面镜的反射来改变光路的,符合题意 B 把阳光反射到井下达到照明目的的平面镜 也是利用平面镜反射改变光路,符合题意 C 古代妇女用来梳妆打扮的铜镜 “用来梳妆打扮的 ”很显然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不符合题意 D 医生用来观察患者口腔内情况的小平面镜 也是利用平面镜反射改变光路,符合题意 故 答案:选择 C 考点:光的反射的应用 点评:解决题,学生要对光的反射和光的反射的不同的作用进行理解,也就是认真的审题,正确的把握题意。 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人在湖边看到对岸的树木在水中

8、的倒影 B从早晨到中午,阳光下旗杆的影子逐渐变短 C夏日在浓密树阴下的地面上出现了许多光斑 D人在河边看水中游动的鱼 答案: D 试题分析: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传播方式,对应着各自不同的光现象: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考点:时间单位的换算以及速度和路程的计算 A 人在湖边看到对岸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不符合题意 B 从早

9、晨到中午,阳光下旗杆的影子逐渐变短是光线 经过不透明的物体时在物体的背面产生的阴影区,属于光的直线传播,不符合题意 C 夏日在浓密树荫下的地面上出现了许多光斑,这是小孔成像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D 人在河边看到水中游动的鱼实际上是由光线经过水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择 D 考点 ; 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 猴子看见水井中的 “月亮 ”,就要去捞 ,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的 “月亮 ”离水面的远近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月亮 ”就在水的表面上 B和猴子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C等于井中水的深度 D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答案:

10、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根据规律,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在井中看到 “月亮 ”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其中的水面就是平面镜,所以水中的 “月亮 ”到水面的距离应该与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故答案: D 考点 ; 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规律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然后进行判断。 如图所示,由于风的缘故,河岸上的旗帜如图飘扬在河面 上的两艘船上旗帜如图状态,则关于两条船的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乙船肯定是向左运动的 B甲船肯定是静止的

11、C甲船肯定是向右运动的 D乙船肯定是静止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利用参照物的知识来解答,河岸上的旗帜作为参照物,旗帜是向右飘扬,说明风向是向右的。而河中乙船上的旗帜方向与河岸上的旗帜的方向相同,则说明乙船的运动情况可能是静止的,可能向左运动,也可能向右运动但是速度小于风速。而甲船上的旗帜的方向与河岸上的旗帜的方向相反,则说明甲船一定是运动的,并且运动的方向与风的方向相反。故答案:选 C 考点 ; 本题考查参照物的知识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参照物的概念来进行判断。 一束阳光照射到平面镜上,与镜面夹角是 300.保持入射光线不变,使平面镜转动 100,则反射 光线转过的角度是( )

12、 A 100 B 200 C 300 D 400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当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反射定律中,法线的位置非常重要,即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又始终垂直于反射面。因此,当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平面镜转过 100后,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改变了 100,夹角改变了 200,故答案:选择 B 考点 ;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光的反射定律进行判断。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乐器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物体振动

13、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 D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便停止传播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声音知识的一个综合的考察,既有噪音又有乐音的知识还有声音的传播。 A 乐器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音 此答案:不合适,噪音的定义有两个,一个是从物理角度定义的,凡是不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都是噪音;还有一个是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定义的,凡是影响别人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休息等的声音均为噪音。所以乐器发出的声音也可以是噪音。 B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此答案:不合适,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相同的,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传播介于两者之间。 C 物体振动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 音

14、调由频率决定的,而频率取决于物体振动的快慢,所以此答案:合适。 D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便停止传 播,此答案:不合适,声音能在各种介质中传播,所以遇到障碍物后,声音可以通过障碍物进行传播,并且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遇到障碍物后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 考点:声音的传播、噪声的知识以及音调。 点评:此习题属于声音部分比较综合的考察,要求学生对声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全面,综合能力比较强才可以。 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 B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C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D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答案: A 试题分析:噪声是指由

15、不 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减弱噪音的途径主要有三点;一是从声源处减弱,比如利用消声器等;二是从传播途径中减弱,如植树种草,关闭门窗等;三是在接收处减弱,如带上耳塞等。所以根据题意 A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 可以减少空气的污染,与噪音无关,故选择 A答案:。 考点:减弱噪音的途径 点评:解决此类习题,学生要对减弱噪音的途径很熟悉,尤其是要能够把减弱噪音的途径和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 在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 “余音未止 ”,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音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 “延长 ”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

16、仍在振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了,声源也就不再发出声音,但是声音要通过不同的介质向外传播,虽然声源不再振动,不再发出声音,但是声音仍然在传播。 A 一定是大钟的回音 回音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而要把回声和原声区别开,障碍物到声源的距离至少是 17米,所以此答案:不合适。 B 有余音说明大钟仍然在振动 根据题意,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作为声源的大钟就停止振动了 ,所以此答案:不合适。 C 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 “延长 ”的缘故,人的听觉是由外界介质将声波传到人耳内,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结构才能听见,如果没有声波传过来,人不会听见声音,人的听觉没

17、有什么 “延长 ”的问题。此答案:不合适。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大钟发出声音后,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空气在传播过程中也是要振动的。此答案:是正确的。故选择 D答案: 考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点评:声音的产生非常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放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中,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误解,不会根据理论来正确的解答。 坐在逆流而上的船中的乘客,说她是静止是以下列哪个为参照物 A河岸上的树 B船舱 C迎面驶来的船 D河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参照物基本知识。参照物是指在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所选择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它的选择原则是任意的。可以选择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也可以选择移

18、动的物体。一般情况下都是选择地面或者与地面固定在一起的物体,如树木,山川,房屋建筑等。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判断。 A 河岸上的树 乘客相对于树来说,位置是变化的,所以应该是运动的,不合适。 C 迎面驶来的船,乘客相对于迎面驶来的船,位置也在随时发生变化,所以也是运动的,不合适。 D 河水 乘客相对于河水来说,位置也是随时发生变化的,不合适。 故答案:选择 B 考点:参照物的选择 点评:对此类习题,学生应该对参照物的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根据参照物来判断研究对象是否发生了机械运动,若发生了机械运动,则物体是运动的,若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则物体是静止的。 某物体以 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第

19、 10s的速度为( ) A 10m/s B 20m/s C 2m/s D 0.2m/s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 题考查速度及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指的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也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它的特点就是速度不变,运动的路线是直线。在这里要着重让学生体会的就是 “匀速 ”这一个特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始终是不变的。 A 10m/s 速度变化了,不合适 B 20m/s 速度变化了,不合适 D 0.2m/s 速度也变化了,不合适。 故答案:选择 C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点评:对此类习题,学生要把概念真

20、正的掌握住,把握概念中的关键词 “匀速直线 ”,不能被题目中的迷惑条件所左右。 甲、乙两个运动物体,已知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12,所需的时间之比为 35,则甲 .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 ) A 103 B 310 C 56 D 65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学生运用公式解决计算题应该没有太多的困难,但是对于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的把握却比较少,例如当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等等。这样就导致学生对公式的运用不灵活。解决这个题目,学生可以把题目给出的比值作为数值,直接代入公式,计算出速度就可以解决了。 V 甲 =S 甲 /t 甲 =1/3 V 乙 = s

21、乙 /t 乙 =2/5 所以 V 甲 : V 乙 =1/3: 2/5 =5: 6 故答案:选择 C 考点:速度公式的应用 点评:对此习题,学生习惯上用数值计算速度,而不习惯用比例进行比较,还是对公式的理解不透彻。公式给出的是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正比或者反比的关系。这一点要好好把握。 小明用正常速度匀速步行 30m需要 40s的时间若以正常的速度用 6 min 30s的时间沿操场跑道走完一圈,那么跑道的周长最接近( ) A 400 m B 300 m C 200 m D 150 m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首先计算出小明的速度; V=s/t=30m/40s

22、=0.75m/s.然后根据速度与时间计算出路程,在计算时要注意时间单位要换算为 s; 由 V=s/t得 s=vt=0.75m/s390s=292.5m。所以 B答案:最接近准确数值,故选择B。 考点:时间单位的换算以及速度和路程的计算 点评:解决此类习题,学生要对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公式变形应用掌握的比较熟悉,时间单位的换算要熟知。 “隔墙有耳 ”的意思是说,在墙的一面说话时,墙另一面的人也能听得到。这个现象能够说明( ) A声音能够穿透墙壁传播 B声音能够拐弯传播 C固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D耳朵有这个特异功能 答案: C 试题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

23、空中传播。所以,隔墙有耳,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墙壁和空气传递过去。因此,答案:选择 C。 考点:声音的传播 点评:解决这个题目,不能只是就题论题,而要根据题目提供的现象,解释出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B超 ”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却听不到仪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太小 B超声波无法传到人耳 C超声波的频率小于人耳能听见的声音的频率 D超声波的频率大于人耳能听见的声音的频率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超声波的频率范围以及人的听觉范围。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而超声波指的是频率范围超过 20000Hz的声波。 A声音太小 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和本题无关。 B

24、超声波无法传到人耳 超声波可以传到人耳,只是人耳无法接受,所以听不见。 C 超声波的频率小于人耳能听见的声音的频率 正好解释相反了,应该是大于人耳能听见的声音的频率。 故选择 D答案: 考点: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及超声波的频 率范围 点评:解决此题,学生要对超声波的定义以及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了解清楚才能正确的解答。 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演奏前, 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在调节弦发声时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答案: B 试题分析:乐音有三要素,分别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与发声体本事有关,而音调是由发声

25、体振动的频率来决定的,发声体震动的频率又和物体的松紧程度、材料、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因此本题选择 B答案:。 考点:音调和什么因素有关 点评:解决此题,学生不单单要记住声音的三要素,还要知道影响三要素的影响因素都是哪些,才能正确的解答。 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下列对两人声音描述正确的是( ) 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响度和音调的概念,这是乐音三要素中最容易混淆的两个因素,其中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发声体的振幅决

26、定的。而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这两个概念是独立的,互相不受影响,响度大音调不一定高,相反亦然。根据题意,男低音独唱,低音说明音调低,独唱说明响度大;而女高音说明音调高,但是轻声伴唱说明响度小,故选择答案:D 考点:响度和音调的概念及区别。 点评:解决此类习题,学生要对响度和音调的概念掌握准确,不要产生歧义。 某位战士对着一个高大的山崖射击,在射击 3s后,听到了射击的回声,则山崖离战士的距离大约是(设声速为 340m/s)( ) A 1020 m B 510 m C 340 m D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回声以及相关的计算。回声是指声源发出声音后,

27、遇到障碍物又反射回来的声音。因此,在计算回声的问题时,要注意路程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两倍的关系。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做如下解答:由 V=s/t得 s=vt=340m/s3s/2=510m.故选择 B答案:。 考点:回声的定义及有关回声的计算 点评:解决此类习题,学生要对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公式变形应用掌握的比较熟悉,关键是理解回声的意义,回声所经过的距离是实际要求距离的两倍的关系。 实验题 测量地图上一段铁路长度应选用器材是( ) A刻度尺和三角板 B刻度尺和细线 C刻度尺和量角器 D刻度尺和圆规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实际测量中,有些长度并非直线,如地图上铁路或河流的长度、圆柱体的周长等,无法直接

28、测量,可以借助于易弯曲但弹性不大的细线等,与被测物体紧密接触,然后量出细棉线的长度即可,此种方法被称为 “变曲为直法 ” 解:把细线仔细与地图上 铁路线重合,然后把线拉直,测出线的长度,然后根据比例尺来计算出铁路线的实际长度; 故选 B 考点:长度的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知道如何将不易测量的弯曲的物理量转化成易于测量的直线段 ( A)如图所示,用抽气机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听到的电铃声将 。实验说明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 B)图,用两个圆纸盒、一根棉线做成的 “土电话 ”,是靠 把声音传给小女孩的,这个例子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答案:变小;真空 棉线。固体 试题分

29、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当利用抽气机抽取钟罩内的空气过程中,随着空气的减少电铃声逐渐变小,当抽空后声音就会消失; 故答案:为:变小,真空 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所以 “土电话 ”利用连接两个小纸盒的铜线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将说话的同学发出的声音通过铜线振动传播到另一个同学的耳朵里故答案:为:棉线 固体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点评:解决此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 A)如图所示,用 A、 B两 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放置正确的是 (选填 “A”或 “B”)刻度尺,该物体长度为 。

30、 ( B)如图所示,测得圆筒的外径为 。 答案: A, 2.55cm 1.23cm 试题分析: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 1)看:使用前先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损坏; ( 2)放:放正尺的位置,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 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4)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记上数值和单位 解: B刻度尺的刻度线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 A刻度尺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是 1mm; 物体的长度是: 2.55cm 圆筒的直径是两个三角板之间的刻度尺的数值,还要考虑起始位置是 1.00厘米故圆筒的直径是: 1.23cm 故答案:为: A; A

31、, 2.55cm 1.23cm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中学物理中有很测量仪器,不同仪器使用方法不同,但首先都需要看清它的量程与分度值,刻度尺是需要估读的,这一点区别于其它仪器,应特别注意 小明在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 A、 B、 C三处时 电子表的显示: (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 “大、小 ”)。 ( 3)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通过 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

32、s。 (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点后 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 AC 段的平均速度 VAC偏 (填 “大、小 ”)。 答案: 小 0.25 0.5 0.33 大 试题分析:( 1)公式 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 2)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由于受力不平衡,会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 ( 3)读出 A、 B、 C对应的刻度值和时间,就能算出 SAB、 SBC、和 tAB、 tBC、用公式 能算出各段的平均速度 ( 4)如果让小车过了 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 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

33、为 故答案:为: (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 故答案:为:小 ( 3)由图示, SA=10.00cm, sB=5.00cm, Sc=0cm, tA=15: 35: 20, tB=15: 35:22, tC=15: 35: 23 所以 SAB= SBC =5.00cm, tBC=1s, tAB=2s 故用公式 计算出平均速度分别为0.25、 0.5 、 0.33 ( 4)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 算出的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大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速度的计算 点评: “测小车的平均

34、速度 ”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严格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 算出平均速度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如图所示。 ( 1)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折射角 入射角。 ( 2)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角 度。 ( 3)在某次实验中,一束光线斜射入水面并与水面成 ,且它的折射光线跟反射光线垂直,则它的反射角为 ,折射角为 。 答案:小于 0 试题分析:光的折射规律可概括为 “三线同面,两线分居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光线、法线和折射光线重合,传播方向不改变 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

35、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 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光线、法线和折射光线重合,所以折射角是 0度,由题意知,光线与水面成 ,则入射角为 。而又因为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由此可得折射角为 。 故答案:为:小于 0 考点:光的折射规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定律内容,属于识记性的内容,要求学生不但能够牢记,而且要学会熟练应用 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如右图所示,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下面,再取两支等长的蜡烛 A和 B分别放在玻璃板前后的直尺上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 A,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 B,并如图那样观察,当

36、蜡烛 B移到与蜡烛 A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时,蜡烛 B好像也被点燃了。 ( 1)由直尺分别读出玻璃板到物(蜡烛 A)、玻璃板到像(即蜡烛 B)的距离分别是 u和 v,得到的结果是 v u(选填 “ ”“ ”或 “ ”)。 (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 3)移去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这时,观察者直接对屏观察,光屏上 (选填 “能 ”或 “不能 ”)接收到蜡烛 A的烛焰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答案: = 大小 不能 虚像 试题分析:在做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先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在这对蜡烛的同侧观察另一侧的蜡烛,直到另一侧的蜡烛与观察者一侧的蜡烛完全重合

37、时,停止移动,记下蜡烛的位置,即得到相应的蜡烛的位置,这是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用刻度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移去玻璃后的蜡烛时,换用白纸时,在白纸一侧看到到白纸上没有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解:( 1)物象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 大小关系 ( 3)若移去蜡烛 B,并在其所在 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虚像 故本题答案:为: =;大小;不能;虚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注意要使平面镜与桌面垂

38、直,这样才能使确定出像的位置 填空题 小红面向镜子站着,她距离镜子是 0.5m,她在镜中的像距离她是 m。如果她远离镜子 1m,她在镜中的像跟她的距离增加 m。她在镜中像的大小将 。(填 “变大 ”、 “变小 ”或 “不变 ”) 答案:; 2 不变 试题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 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大小相同。同时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点评: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大小相同来分析实际问题。 歌曲 “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

39、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 ( 1)优美的歌曲是由于歌唱家声带 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到听众的耳朵的。 ( 2)看到海面倒映的白塔是由于光的 而形成的。 ( 3)以白塔为参照物,人是 的。 答案:( 1)振动;空气 ( 2)反射 ( 3)运动 试题分析: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考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光的反射现象及参照物。 点评:本题考查了初中物理的多个知识点,知识的综合性很强,包括了声音、光以及运动等。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0、全面,综合应用能力要加强。 计算题 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 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多少 m?(声 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 答案: m 试题分析: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 解: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t=1/24s=2s, 该处海水的深度: s=vt=1500m/s2s=3000m 答: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 3000m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求出超声波单趟(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是本题的关键

41、一列火车长 80米, 2分钟内通过了 1120米的路程,这列火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按这个速度通过一座长 600米的大桥需多少时间? 答案: m/s 68s 试题分析:火车完全通过 1120m的总路程为这段路程加上火车长,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火车的速度; 过桥时通过的路程等于大桥长加上火车长,利用速度公式求过桥需要时间 ( 6分)解: ( 3分) ( 3分)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弄清火车完全过桥时行驶的路程等于桥长加上火车长是关键 公路上一辆公 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 30s追上它前方 42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的自行车,求这辆自行车的速度为多少 m/s

42、? 答案: m/s 试题分析:已知汽车的速度和行驶时间,根据公式 S=Vt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汽车行驶的距离等于 450m与自行车行驶距离之和,从而求出自行车 30s运动的距离,再利用公式 求出自行车的速度 解: ( 3分) ( 1分) ( 2分) 考点:速度的计算;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和路程的计算,难点是明白汽车经过的路程等于 450m与自行车行驶距离之和;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简答题 请从图中选择一幅图片, 根据图片情景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并根据物理知识回答。 问题: 回答: 答案:问题:小孩是运动还是静止。 回答:以树木为参照物,小孩是运动的。 (其它提问,只要

43、正确均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转换法,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是通过其他现象来体现的,鼓面的振动是不易看清的,把碎纸放在鼓面上利用碎纸的跳动来体现鼓的振动,这是一种转换法的思想 问题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回答 1:鼓声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 问题 2: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 回答 2: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影子的形成 点评:当被研究的现象不易观察或现象不明显时,可以通过其他现象来体现,这是转换法,本题就是转换法的一种应用 作图题 ( C)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大致画出图中入射光线 AO 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并用箭头标出光线的方向。

44、 答案:如图 试题分析:( 1)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答( 1)由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首先过入射点画出法线,法线与界面垂直(虚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 OB; ( 2)光由液体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则

45、OC为折射光线。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及光的折射定律 点评 :在光路图中,法线要画成虚线,如果能够确定反射角,在光路图中,一定要标出反射角的度数;画折射光路时,一定注意光从哪种介质进入哪种介质 ( B)作出如图所示中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答案: 试题分析:要作出物体 AB在平面镜中的像,要先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虚像、左右相反,及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其次,先作出两个端点 A、 B在平面镜中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 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点评:本题考查了如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在 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时,注意先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就能得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一定要掌握这种技巧。 按要求完成下列光路图: ( A)完成如图所示的光路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答案: 试题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知,入射光线与镜面成 30,则入射角和反射角都为 60。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点评:本题利用了的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