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北京市门头沟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 78%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氢气 D二氧化碳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解答,空气中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含量如下: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故选 B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记住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含量是解答本题关健。 粗盐提纯的主要操作步骤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溶解、过滤、蒸发 B过滤、蒸发、溶解 C过滤、溶解、蒸发 D溶解、蒸发、过滤 答案: A 试题分析:粗盐提纯
2、的主要步骤有: 溶解,将粗盐逐渐加入盛有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所得食盐水是否浑浊; 过滤,过滤食盐水,仔细观察滤纸上剩余物及滤液颜色,如滤液浑浊,应再过滤一次; 蒸发,把所得滤液倒入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故选 A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 点评:熟练掌握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以及过滤和蒸发的操作及其注意事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N2表示 2个氮分子 B镁离子的符号为 Mg2+ C 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 D氯化钙的化学式是 CaCl 答案: B 试题分析:
3、根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以及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既可表示该物质,又可表示一个该分子,故N2表示氮气或一个氮分子,错误; B、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由于镁离子带 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镁离子可表示为 Mg2+,正确; C、化合价是元素化合时变现出来的一种性质,故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0,错误; D、氯化钙中, Ca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 Cl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的原则可知,氯化钙的化学式为 C
4、aCl2,错误。故选B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服务员在餐厅用盖子熄灭酒精火锅,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A隔绝空气 B清除酒精 C降低酒精灯着火点 D使酒精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缺一不可;故灭火只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能使燃烧停止,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根据题意分析, “服务员用盖子熄灭酒精火锅 ”,是隔绝了空气
5、,而达到灭火的目的的。故选 A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 Mg + O2 MgO B 4Fe + 3O2 2Fe2O3 C 2HgO 2Hg + O2 D CaCO3 CO2 + CaO 答案: C 试题分析:化学方程式书写正误的判断方法:化学式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和 的标注是否正确。 A、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但方程式没有配平,错误; B、 Fe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氧化铁,错误; 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书写正确; D、 CaCO3
6、分解需要高温的条件,常温下不能反应,且由于反应物中没有气体,故生成的二氧化碳要加 “”,错误。故选 C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熟记化学方程式书写所依据的两个原则,即要遵循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 低碳减排,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下列不符合 “低碳生活 ”的做法是 A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B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纸杯 C使用节能灯泡,提倡节约用电 D增加私家车用量,提高生活质量 答案: D 试题分析:低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据此分析。 A、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能减少对树木的砍伐,从而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正确
7、; B、因为造纸需要消耗木材,故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纸杯,能减少对树木的砍伐,从而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正确; C、使用节能灯泡,提倡节约用电,能减少因火力发电而对煤的燃烧,故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正确; D、由于增加私家车的使用,会导致矿物燃料燃烧的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汽车尾气,这样会大大增强二氧化碳和其它空气污染物的产生,错误。故选 D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点评:解答本题就要理解, “低碳 ”就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可以从二氧化碳的生成和能量的消耗方面进行分 析解答。 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常用的方法是 A分别测定它们
8、的密度 B观察颜色并闻它们的气味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D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A、三种气体的密度不同,分别测定它们的密度,可以鉴别,但这不是最常用的方法,错误; B、三种气体都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故通过观察颜色并闻它们的气味是无法鉴别的,错误;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种气体中,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木条燃烧得更旺的是氧气,变化不大的是空气, 故可以鉴别,正确; D、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故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石蕊变红的是二氧化碳,另外两种都不变色,故只能鉴别出二氧
9、化碳,另外两种气体不能鉴别,错误。故选 B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利用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不同,设计实验方案,所设计的实验必需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鉴别气体的目的。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石墨用作电极 B氧气用于气焊 C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D用 25%50%的酒精给高烧患者擦拭身体退热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石墨用作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错误; B、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了
10、氧气能支持燃烧并释放热量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正确; C、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错误; D、用 25%50%的酒精给高烧患者擦拭身体退热,是利用了酒精挥发时会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错误。故选 B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部分信息及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硫原子核内质
11、子数为 16 B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2.06 C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D硫原子核外共有 16个电子,最外层有 6个 电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 A. 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且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质子数,故硫原子核内有 16个质子,正确; B. 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是相对原子质量,且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 “1”,可省略不写,但不是 “g”,故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2.06,正确; C. 由于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6,故属于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
12、易得到 2个电子,而变成 8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错误; 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核外共有 2+8+6=16个电子,且最外层有 6个电子,正确。故选 C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通过化学式 “CO2”可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 表示 1个二氧化碳分子 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 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为 44g 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 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3 8 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 1
13、个碳原子和 1个氧分子构成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式 “CO2”分析。 CO2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正确;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 CO2 可表示 1 个二氧化碳分子,正确;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二氧化碳是由 C、 O 两种元素组成的,故属于氧化物,正确; 相对分子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故其单位应为 “1”,所以 “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为 44g”,错误;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结合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可知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4价,错误; 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式 CO2可
14、知,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确; 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 =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之比,故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 =12:( 162) =3 8,正确;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 1个碳原子和 2个氧原子构成的,错误。故选 C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点评:由分子构成的物 质的化学式的含义有:微观上,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宏观上,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将质量相等的铝粉和铁粉分别与质量、浓度均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下列所述的反应情况与图示可能相符的是 A铝粉、铁粉和硫酸
15、均有剩余 B硫酸、铁粉均反应完,铝粉有剩余 C铝粉、铁粉均反应完,硫酸有剩余 D硫酸、铝粉均反应完,铁粉有剩余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铁、铝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Fe+H2SO4= Fe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 56 98 2 54 294 6 A由于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故金属和酸不能同时剩余,错误; B由于等质量的铝粉完全反应时消耗硫酸的质量,远大于等质量的铁粉完全时消耗硫酸的质量,所以,当铁粉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由于稀硫酸的量的不足会造成铝粉剩余,此时等量的稀硫酸都完全反应,故所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这种情况与图示结果一致,正确
16、; C根据金属与氢气的质量比可知,若 1g铝粉完全反应可放出氢气的质量为g,而 1g铁粉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为 g,即等质量的铝粉、铁粉均反应完时产生的氢气的质量是不 相等的,而结合图示可知,反应结束后所得氢气质量相等,与图示不相符,错误; D由于等质量的铝粉完全反应时消耗硫酸的质量,远大于等质量的铁粉完全时消耗硫酸的质量,所以,当铝粉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铁粉早就反应完了,此时不可能有铁的剩余,错误。故选 B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点评:解答本题除了要掌握相关化学知识之外,还要能看懂图像,在讨论图象问题时,要从反应物是否完全反应的角度考虑,考虑问题要全面,才能
17、正确作答。 下列 4个坐标图分别示意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在某一密闭装置内 点燃红磷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具体变化时的物质量的关系,结合图像分析判断。 A、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硝酸钾固体会继续溶解,故溶液的质量会增大,但由于加溶质前已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故开始时,溶液的质量不能为 0,错误; B、在某一密闭装置内点燃红磷,由于燃烧释放出大量的热,故装置内的压强会因气体的受热膨胀而增大,直至完全
18、反应,随后随着温度的自然降低,压强会减小,且由于反应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故最终气体压强要小于反应前,正确;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高锰酸钾会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于氧气的逸出,故剩余固体的质量会变小,又因为其中的二氧化锰是生成物,故其质量会随反应的进行而增大,所以剩余固体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会变大,错误; D、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 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是生成物,故其质量会随反应的进行而增大,直至石灰石完全反应,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改变,错误。故选 B 考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
19、原理,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牙膏中的含氟化合物对牙齿有保护作用。一种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 9个质子和 10个中 子,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A 7 B 9 C 10 D 19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判断,由于该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 9个质子,则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9。故选 B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点评: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 =核
20、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另外,相对原子质量 =核内质子数 +核内中子数,要熟记这两个等式。 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盐酸除水垢 D用洗涤剂清洗餐具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乳化现象与溶解现象的不同点进行分析解答。 A、自来水可以把手上的灰尘、汗液冲去,但用自来水洗手不是利用乳化原理,错误; B、油污易溶于汽油,用汽油清洗油污是溶解现象,不是利用乳化原理,错误; C、盐酸能和碳酸钙(水垢的主要成分)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不是利用乳化原理,错误; D、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种现象
21、叫乳化现象;故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对油污的乳化作用,正确。故选 D 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点评:熟记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 A 试题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故元素种类取决于原子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故选 A 考点:元素的概念 点评: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与熟练掌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22、 A铝 B硅 C氧 D铁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的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故选 C 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点评:熟记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的排序,并能灵活应用到解题当中去,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图标中,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 A、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的回收标志,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交通标志,错误; D、图中所示 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属于消防安全标志。故选 D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
23、标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签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木炭 B镁条 C铁丝 D红磷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化学反应的现象分析判断。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白光,由于其生成物只是二氧化碳气体,故没有固体生成,错误; B、镁条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耀眼的强光,并有白色固体(氧化镁)生成,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有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生成,正确;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即有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生成,错误。故选 C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点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
24、学实验考查的重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烟 ”与 “雾 ”, “光 ”与 “火焰 ”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下列常见的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蒸馏水 B矿泉水 C碘酒 D盐酸 答案: A 试题分析: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进行 分析判断。 A、蒸馏水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故不属于溶液; B、矿泉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属于溶液; C、碘酒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碘的酒精溶液,属于溶液; D、盐酸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属于溶液。故选 A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溶液的特点,只有
25、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以下对 O2、 CO2、 SO2、 MnO2四种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氧分子 B都是氧化物 C都含有氧元素 D都含有 2个氧原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四种物质的化学式分析。 A、 O2、 CO2、 SO2、 MnO2这四种物质分别是由 O2分子、 CO2分子、 SO2分子、MnO2分子这四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故只有 O2中含有 O2分子,其他都不含有,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 O2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错误; C、 O2、 CO2、 SO2、 MnO2这四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正确; D、
26、O2分子、 CO2分子、 SO2分子、 MnO2分子这四种分子的每个分子中都含有 2氧原子,但不能说这 4种物质中都含有 2个氧原子,错误。故选 C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以及氧化物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氧化钛( TiO2)可制作用于家装的白色涂料,其中 Ti的化合价是 A +1 B +2 C +3 D +4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二氧化钛中, O 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可设该物质中 Ti元素的化合价为 x 价,根据二氧化钛的化学式为 TiO2 和化合价的计算原则 “在化
27、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则有 x+( -2) 2=0,解得 x=+4。故 选 D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正确利用化学式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结合化合价的计算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来计算即可。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A O2 B N2 C H2 D CO2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温室气体的种类判断,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甲烷、臭氧、氟利昂等,氮气、氢气、氧气都不具有温室效应。故选 D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点评:熟记温室气体的种类是解题的关键,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另外还有甲烷、臭氧、氟
28、利昂等。 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观点解释的是 A柳絮纷飞 B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 C花香四溢 D 1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微粒的性质分析。 A、柳絮纷飞,是柳絮随风到处飞扬,柳絮比分子大的多,故不能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 B、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间隔,且随压强的增大而减小; C、花香四溢,说明了含有花香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D、 1 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 个水分子,说明一滴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数目之多,由此间接证明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故选 A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
29、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 “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 O2 B H2O C CO2 D H2O2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分析、判断。 A、氧气是由 O2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故一定含有氧分子,正确; B、水是由 H2O 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 H2O 分子,不含有氧分子,错误; C、二氧化碳是由 CO2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 CO2分子,不含有氧分子,错误; D、双氧水是由 H2O2分子构成的纯净物
30、,只含有 H2O2分子,不含有氧分子,错误。故选 A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熟练掌握物质的微观构成,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构成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取用固体粉末 D过滤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慢慢倾倒,错误; B、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否则可能引发火灾,错误; C、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要先将试管横放,再用药匙或 “V”型纸槽将药品直接送到试管底部,最后将试管竖起来,
31、正确; 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液体不能直接倒入漏斗内,否则会有液体溅出,错误。故选 C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 操作,就能轻松解答;所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填空题 (5分 ) 20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 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 1,加热到 50 时现象如图 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3。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 1)图 1中可能为饱和溶液的是 。 ( 2)图 2中甲、乙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 ( 3)图 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
32、线是 ; P点表示的含义是 。 ( 4) 50 时,将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填三种方法,用分号隔开) 答案:( 1)乙 ( 2)相等或甲 =乙 ( 3) N 30 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4)降温 加溶质 蒸发溶剂 试题分析:( 1)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结合图示分析,由于甲仍有部分未溶解,则说明甲形成的溶液肯定为饱和溶液,故乙可能为饱和溶液。 ( 2)图 2中,由于甲乙均全部溶解,即为相同质量的溶剂溶解了相同质量的溶质,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知,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3)根据图 1中信息可知, 20 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 溶解度,而图 3
33、中,20 时, N 曲线的溶解度大于 M曲线的溶解度,故 N 表示的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P点为 30 时, M、 N 曲线的交点,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知, P点表示 30 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4)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 50 时,将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降温、加溶质、蒸发溶剂。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点评:理解和熟记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掌握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方法,以及饱 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6分
34、)在高温条件下, A、 B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 C和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 1)一个 A分子中共含有 个原子, B代表的是 (填化学式)。 ( 2)四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填上图中的字母,下同),有毒的是 。 ( 3)在该反应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置换反应 b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c分子的个数没有改变 d A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5% ( 4)在该反应中,生成 C和 D的质量比为 。 答案:( 1) 5 H2O ( 2) D C ( 3) bd ( 4) 14:3 试题分析:根据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 A为 CH4, B为 H2O, C
35、为 CO,D为 H2;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H2O CO+3H2。 ( 1) A为甲烷分子,一个甲烷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的,所以共含有 5个原子; B的一个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构成的,所以为 H2O 分子。 ( 2)四种物质中,甲烷 CH4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化合物;水H2O 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化合物;一氧化碳 CO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化合物;而只有氢气 H2是由氢元素组成的单质,故选 D。其中一氧化碳 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之失去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故有毒的是一氧化碳,故选 C。 ( 3)根据反应的
36、化学方程式分析。 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两种化合物,所以一定不是置换反应,错误; b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不变的,包括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正确 c在该反应中,方程式左边有两个分子,方程式右边有四个分子,所以分子的个数改变了,错误; d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25%,正确。故选 bd ( 4) CH4+H2O CO+3H2 16 18 28 6 所以 C、 D的质量比为 28: 6=14: 3。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反应类型的判定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试题通过给出微粒
37、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 6分)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 1)下列生活用品中,其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塑料保鲜薄 B 橡胶手套 C棉布围裙 D生铁 ( 2)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如缺 会引起贫血。 ( 3)多吃水果、蔬菜可补充人体需要的 ,此类物质可调节体内各种化学反应。 ( 4)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 ( 5)下列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 (填字母序号 )。 A黄金饰品 B铝蒸锅 C铜导线 ( 6)铁制品在沙漠地区不易锈蚀的原因是 。
38、 答案:( 1) AB ( 2)铁元素 ( 3)维生素 ( 4)天然气 ( 5) C ( 6)沙漠地区干燥,水分少。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的分类分析判断,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类。 A、塑料保鲜膜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橡胶手套一般是用制成合成橡胶的,合成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棉布围裙是由棉花纤维制成的,棉花纤维是天然纤维,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D、生铁属于铁的合金,是金属材料,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选 AB ( 2)根据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进行分析解答,铁元素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故缺乏会患贫血症。 ( 3)水果和蔬菜中
39、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从人体所需的营养素角度看,食用蔬菜 、水果主要是补充维生素。 ( 4)化石燃料亦称矿石燃料,它们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形成的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天然资源。 ( 5)根据金属的性质进行分析, A、黄金饰品是利用金属的延展性; B、铝蒸锅是利用金属的导热性; C、铜导线是利用金属的导电性,故选 C ( 6)根据铁生锈的条件分析,铁生锈的条件是氧气和水同时存在;由于沙漠地区干燥,水分少,故铁制品在沙漠地区不易锈蚀。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生命活动与六 大营养素,化石燃料及其综
40、合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 7分)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不可缺少的资源。 ( 1)自然界的水常常遭到人为污染,污染物中氮和磷含量过高会造成水中藻类过度繁殖,使水质恶化,这里的 “氮和磷 ”是指 A ;(填字母) A元素 B原子 C离子 D分子 ( 2)净水器常用活性炭,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 性。生活中,既能降低水的硬度,又能杀菌消毒的方法是 。 ( 3)电解水的装置如图所示,试管 B中的气体是 , 通过此实验证明水是由 组成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 4)
4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填字母) 。 A汽水 B蒸馏水 C矿泉水 D水蒸汽 答案:( 1) A( 2)吸附 煮沸( 3) O2 氢元素和氧元素 2H2O 2H2+ O2 ( 4) B D 试题分析:(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污染物中的 “氮和磷 ”都是指宏观物质,因此这里的 “氮和磷 ”是指元素。故选 A。 ( 2)由于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故其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当水通过活性炭时,其中的色素和异味就能被活性炭吸附,从而把它们除去。 由于硬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会反应并沉降出来,故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的方法使硬水软化,同时加
42、热煮沸还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 3)根据电解水实验的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即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2: 1),结合示意图可知, B 试管中气体体积较小,故 B试管中生成的是氧气。由于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而负极生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 不变,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由于水通电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 O2。 ( 4)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A、汽水中含有水、二氧化碳、糖、柠檬酸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B、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 水组成的,属于纯净
43、物; C、矿泉水中含有水和一定量的可溶性的矿物盐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D、水蒸气为气态的水,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 BD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纯净物和混合 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计算题 ( 3分)已知金属钠与水在常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 + 2H2O=2NaOH + H2。若要得到 2 g氢气,需要金属钠多少克? 答案: g 试题分析:根据题给的化学方程式,利用氢气与钠的质量比,结合氢气的质量,即可求出需要金属钠的质量。 解:设需
44、要金属钠的质量为 x。 2Na +2 H2O= 2NaOH + H2 46 2 x 2 g 46 2 = x 2 g 解得 x = 46 g 答:需要金属钠的质量为 46 g。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本题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类问题中的简单计算,完整的计算步骤、规范的书写格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 3分)某二价金属 M的氧化物 10 g与 90 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形成无色透明溶液,测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0% 。请计算(保留一位小数): ( 1)该金属 M的相对原子质量和上述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2)反应后的溶液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答案:
45、( 1) 24 27.2% ( 2) 35: 352 试题分析:( 1)二价金属 M的氧化物的化学式可以表示为 MO,金属氧化物与硫酸反应生成金属 M的硫酸盐和水,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O+H2SO4=MSO4+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10g+90g=100g,所以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 =100g30% =30g。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金属氧化物与所生成硫酸盐的质量比,以及硫酸与所生成硫酸盐的质量比,利用硫酸盐的质量,可计算出金属 M 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反应消耗硫酸的质量,进而可求出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设金属 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m,稀硫酸 中 H2SO4的
46、质量为 x MO + H2SO4 = MSO4 + H2O m+16 98 m+96 10g x 30g ( m+16):( m+96) = 10g: 30g 解得 m=24 98: x =( m+96): 30g 解得 x=24.5g 则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 = 100%=27.2% ( 2)由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故所得的溶液为硫酸盐的溶液,其中氢元素全部含在溶剂水中,而氧元素则分别含在水和溶质硫酸盐中,利用水和硫酸盐的质量关系,可计算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 已知反应后的溶液中 MSO4的质量分数为 30%,则 H2O 为 70% 即水与硫酸盐的质量比为 m (H2O) : m (MSO4
47、) =70: 30 =7: 3 设水的质量为 7,则硫酸盐的质量为 3 所以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m (H) : m (O)=( 7 ):( 7 +3 ) =35:352。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点评:这是一道关于化学方程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能先根据反应原理,以及反应后的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来求出生成的硫酸盐的质量,然后再根据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注意解题要规范。 探究题 (8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及性质。结合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a , b 。 (2)用 B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选用 C装置收集氧气,其原因是 。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 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 (NH3),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上图字母 )。 (4)该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