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31040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燃烧 B矿石粉碎 C铁丝弯曲 D汽油挥发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酒精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矿石粉碎、铁丝弯曲、汽油挥发都是物质形态改变,属于物理变化。选A。 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别。 点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012 年 4 月 15 日,央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生产的药用胶囊里重金属铬( Cr)超标,即震惊全国的 “毒胶囊 ”事件已

2、知铬原子核内有 24个质子,铬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52下列有关铬元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铬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24 B铬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52 C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铬原子呈电中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铬原子核内有 24个质子,即铬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24,铬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24;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数为 52-24=28;铬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呈电中性。选 B。 考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点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氧气 B

3、铜 C水 D空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铜由铜原子直接构成; 水由水子构成; 空气是混合物,由多种成分组成。 选 B。 考点:物质的构成。 点评:气体由分子构成;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金属、非金属固态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由离子构成。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所产生的污染物之一 “碘 -131”,其原子核内有 53个质子, 78个中子,则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A 53 B 131 C 78 D 127 答案: A 试题分析: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碘 -131”,其原子核内有 53 个质子,78个中

4、子,则该原子的核电荷数 53。选 A。 考点:原子的构成。 点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其过程可表示为:取水 沉降 过滤 吸附 消毒 配水。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取水 B过滤 C吸附 D消毒 答案: D 试题分析: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取水、过滤、吸附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消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 D。 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别。 点评:物理变化和化学

5、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电子构成 D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有的原子核内有中子,也有的原子核内没有中子,如氢原子; 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选 D。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 点评: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中,质子数

6、=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品红在水中扩散 -分子在不断运动 B物体的热胀冷缩 -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C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 -分子还可以再分 D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很小 答案: B 试题分析: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物体的热胀冷缩,是微粒间的间隔大小发生了变化; 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说明分子还可以再分; 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ACD正确,选 B。 考点:微粒的性质。 点评:微粒的性质有:微粒很小;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某粒子结构示意

7、图如图所示,下列对该粒子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 A原子核内有 12个质子 B该粒子是阴离子 C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 D该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该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原子核内有 12个质子,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最外层有 2个电子,属于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选 B。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外面的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的是阳离子;小于核外电子数的是阴离子;等于核外电子数的原子。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的空气 B冰水混合物

8、C海水 D粗盐 答案: B 试题分析: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而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海水、粗盐都是混合物;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选 B。 考点:纯净物与混合物。 点评: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成分复杂;而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成分单一。 下列关于各种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把糖和水混合是化合反应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合反应 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是分解反应 D黄泥水经过过滤分成泥和水是分解反应 答案: B 试题分析:把糖和水混合是化合反应,糖将溶于水,这是物理变化;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水,是化合反应;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是物理变化; 黄泥水经过过滤分

9、成泥和水物理变化。 ACD说法错误,选 B。 考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点评:物理变化是 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小兰通过学习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应为 ,但自己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 2: 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C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D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成功 答案: D 试题分析:当实验中有意外情况出现时,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再实验,以找到问题的原因,这才是科学精神。故反复多次实

10、验查找原因、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都是科学的做法,而认为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成功的想法是错误的。选 D。 考点:科学探究。 点评:对待问题,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当实验中有意外情况出现时,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再实验,以找到问题的原因,这才符合科学精神。 下列四种微粒中,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选 D。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性质。 点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

11、子构成,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阳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粒子;阴离子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的粒子。 A、 B表示原子; C表示阳离子; D表示阴离子。选 D。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阳离子;阴离子。 点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外面的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的是阳离子;小于核外电子数的是阴离子;等于核外电子数的原子。 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任何物质对

12、于人类来说都有两面性,我们必须合理使用物质 B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随心所欲,不用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 C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方面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任何物质对于人类来说都有两面性,我们必须合理使用物质,比如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能源,但不当的使用,也会污染环境;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否则环境恶化,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方面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故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

13、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ACD说法是科学的,选 B。 考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化学反应的本质。 点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以下有关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铁丝燃烧 B铁器生锈 C铁杵磨成针 D铁矿石炼铁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铁丝燃烧、铁器生锈、铁矿石炼铁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铁杵磨成针只是物质形态改变,属于物理变化。选 C。 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别。 点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4、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在镁条燃烧的实验中,最能说明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 A发出耀眼的强光 B放出热量 C放出大量白烟 D生成白色固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镁条燃烧生成白色固体,是有新物质生成了,这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选 D。 考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辨别。 点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碱式碳酸铜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常温下为固体 B颜色为绿色 C难溶于水 D受热易分解 答案: D 试题分析: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

15、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 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这是描述的碱式碳酸铜的化学性质。选 D。 考点: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差别和应用。 点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描述中,最准确的 ( ) A一定会放热、发光 B一定有颜色改变 C一定有气体或沉淀生成 D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放热、发光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灯发光放热; 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纸张被染

16、上了颜色; 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加热水,水中的气体逸出;温度降低,溶液中的溶质析出等都不是化学变化。但又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选 D。 考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辨别。 点评: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 A手拿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 B把鼻孔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 C取下试剂瓶瓶塞后,要正放在桌面上 D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触 及容器内壁 答案: D 试题分析: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应用试管夹夹持; 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煽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闻其气味; 取下

17、试剂瓶瓶塞后,要倒放在桌面上,一面杂质污染药品; 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触及容器内壁,悬于容器上方。选 D。 考点:加热试管;闻气体的气味;试剂瓶的使用;滴管的使用。 点评:按照正确的实验操作要求实验,才能保证实验的安全和成功。 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 ) A酒精灯用火柴点燃 B酒精灯的火焰可用嘴去吹灭 C酒精灯不用的时候,必须盖上灯帽 D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答案: B 试题分析: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借火,防止引起失火; 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防止引起失火。 酒精灯不用的时候,必须盖上灯帽,防止因为酒精挥发,灯芯上有水,难以点燃; 禁

18、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引起失火。 ACD的使用方法正确,选 B。 考点:酒精灯的使用。 点评: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过滤时,不正确的操作是( ) A玻璃棒的末端斜靠在过滤器内三层滤纸处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流进过滤器 B使漏斗下端的管口紧 靠烧杯内壁 C过滤器内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D为加速过滤速度,用玻璃棒轻轻地搅拌过滤器内的液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过滤时,要使用玻璃棒引流,玻璃棒的末端斜靠在过滤器内三层滤纸处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流进过滤器; 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这样可以避免滤液溅出,过滤的速度较快; 过滤器内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防止液体顺着滤

19、纸与漏斗间的缝隙漏下; 过滤时,不可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器内的液体,防止滤纸破损,过滤失败。 ABC的操作正确,选 D。 考点:过滤。 点评:过滤时,要遵守 “一贴二低三靠 ”的原则。 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 A量筒 B试管 C集气瓶 D烧杯 答案: B 试题分析:量筒不能加热,只能测量液体的体积; 试管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 集气瓶不能加热; 烧杯可在酒精灯火焰上间接加热。 ACD不对,选 B。 考点:量筒、试管、集气瓶、烧杯的使用。 点评: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烧杯、烧瓶可以间接加热。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倾倒液体 B装入固体粉末 C加热液体 D

20、读取液体体积 答案: C 试题分析: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紧挨着试管口,标签对着手心,瓶塞倒放; 取用固体粉末,要用药匙或者纸槽送入试管底部,再慢慢直立试管,使药品划入试管; 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用酒精灯外焰均匀加热; 读取液体体积,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ABD正确,选 C。 考点:倾倒液体;装入固体粉末;加热液体;读取液体体积。 点评:只有按照规范的实验操作做实验,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和安全。 同学们知道食醋、柠檬酸具有酸性,但是哪种物质的酸性强呢?小敏同学提出用 PH试纸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 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假设 B设计实验 C得出结论

21、D收集证据 答案: B 试题分析: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几个环节,小敏同学提出用 PH试纸检验食醋、柠檬酸的酸性强弱,这一过程属于设计实验环节。选 B。 考点: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 点评: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几个环节,但也不尽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填空题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水中要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原因是 ,电解水的文字表达为: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 ,是 ,体积是正极产生气 体的 倍 。 答案:增强水的导电性;水 氢气 + 氧气;燃烧;氢气; 2 。 试题分析: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水中要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原因是增强水

22、的导电性,电解水的文字表达为:水 氢气 + 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体积是正极产生气体的 2倍 。 考点:电解水。 点评: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是 1: 2,质量比是 8: 1。 下图示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请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解释。 ( 1) ; ( 2) 。 答案:( 1)物理变化; 水分子数目大小没有变化,改变的是水分子的间隔及排列方式。 ( 2)化学变化; 通电后,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氢、氧原子,然后氢、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氧分子。 试题分析:( 1)水沸腾是物理变化,因为水分子数目大小没有变化,改变的是水分子的间隔及排列方

23、式。 ( 2)电解水是化学变化;因为通电后,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氢、氧原子,然后氢、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氧分子。 考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水的沸腾;电解水。 点评: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下图所示,根据仪器图形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 1)写出仪器名称 A , B , C , D 。 ( 2)填写仪器编号回答下列问题: 用于洗涤玻璃仪器的用具是 ; 可盛放反应物作反应仪器的是 。 用作热源的仪器是 ; 用于盛放和贮存液体试剂的仪器是 。 答案:( 1) A、酒精灯 B、烧杯 C、滴瓶 D、试管刷 ( 2) D A B

24、 C 试题分析:( 1)写出仪器名称 A:酒精灯, B:烧杯, C:滴瓶, D:试管刷。 ( 2) 用于洗涤玻璃仪器的用具是试管刷,选 D; 用作热源的仪器是酒精灯,选 A; 可盛放 反应物作反应仪器的是烧杯,选 B; 用于盛放和贮存液体试剂的仪器是滴瓶,选 C。 考点: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点评:不同的仪器有着不同的用途,酒精灯是用作热源的仪器;试管刷是用于洗涤玻璃仪器的用具;滴瓶用于盛放和贮存液体试剂;烧杯可盛放反应物作反应仪器。 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用给出的化学知识点解释下列现象(只填序号): 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隙; D不

25、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墙内开花墙外香 ;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逐渐鼓起来 ; 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 ; 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氮气用作保护气 。 答案: B C A D 试题分析: 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选 B;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逐渐鼓起来,是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选 C; 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氮气用作保护气,说明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选D。 考点:微粒的性质;物质的用途。 点评:微粒的性质有:微粒很小;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性质决定用途,不同的物质由于 其性质不同,也有不同的用

26、途。 探究题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 有人提出如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 (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 2)吹灭蜡烛,立即将一个干冷的烧杯放在白烟上,烧杯内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被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因为 。 答案:( 1) A ;燃烧产

27、生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2)水蒸气; ( 3) C; A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试题分析:实验: (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A ,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2)吹灭蜡烛,立即将一个干冷的烧杯放在白烟上,烧杯内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遇到冷烧杯会凝结成小水珠; (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被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C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A,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考点:实验设计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水蒸气的性质。 点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蒸气遇到冷烧杯会凝结成小水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