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山西省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厨房中发生的下列现象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 B铁锅生锈 C汽油燃烧 D牛奶变酸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滴水成冰,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B、铁锅生锈,是只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最后形成铁锈(主要成分是 Fe2O3),属于化学变化; C、汽油燃烧是汽油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这样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新的物质,所以是化学变化, D、
2、牛奶变酸是缓慢氧化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选 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常温下金属都是固体 B塑料水管既经济又耐用 C生铁的含碳量比钢的含碳量高 D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答案: A 试题分析: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A、常温下都是固体,错误, B、塑料相对金属要更不易腐蚀,价格也更低廉,塑料水管既经济又耐用,正确,C、生铁和钢都是铁和碳的合金,其中生铁含碳量: 2%4.3%,钢含碳量0.03%2%,生铁的含碳量比钢的含碳量高,正
3、确, D、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防止金属腐蚀, 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合理开采矿物 , 寻找金属的代用品,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正确,故选 A 考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合金,保护金属资源 自然界的水因含有许多杂质而需要净化,下列操作中不能使水得到净化的是 A蒸馏 B活性炭吸附 C加入肥皂水 D过滤 答案: C 试题分析:水的净化过程; 1、沉淀, 2、过滤, 3、吸附, 4、蒸馏, C、加入肥皂水,是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并不能起到净化水的作用,故选 C 考点:水的净化 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厨房煤气管道
4、漏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洒在实验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电器着火,正确的处理步骤是:首先将电源切断;若有电线连着不能切断电源时,用干木棍或干竹棍挑开电源线;严禁用水扑救。这不但是安全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设备,避免用水扑救后造成设备损坏扩大损失的后果,正确, B、室内起火,不能打开所有的门窗,因为这样会加快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更多的氧气,从而使燃烧更旺,所以这种做法不正确, 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禁止一切与电、火有关的举措(比如开排气扇、开灯检查泄漏部位等),因为在这些做法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火星、火花,从而引燃已经扩散在空气中煤气,发生爆炸,故正
5、确做法:迅速关闭阀 门并开窗通风, D、洒在实验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既可以隔绝空气,又起到降温的作用,所以能迅速起到灭火的作用,故选 B 考点:实验事故的处理,灭火的方法 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氯化钠 B硝酸铵 C蔗糖 D氢氧化钠 答案: B 试题分析:溶解过程中包括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分散的过程,这一过程吸收热量,也包括扩散后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放出热量;二者的热量代数和决定了溶解过程中是放热还是吸热,若前者吸热量大于后者放热过程中的热量,则整个溶解过程为吸热,反之,为放热。 A、氯化钠,钠离子、氯离子向水中分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等于扩散
6、后钠离子、氯离子与水分子结合过程放出热量,故温度不变,错误, B、硝酸铵,氨根离子、硝酸根离子向水中分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扩散后氨根离子、硝酸根离子与水分子结合过程放出热量,故温度下降,正确, C、 蔗糖,蔗糖分子向水中分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等于扩散后蔗糖与水分子结合过程放出热量,故温度不变,错误, D、氢氧化钠,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向水中分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扩散后钠离子、氢氧根离子与水分子结合过程放出热量,故温度升高,故选 B 考点:物质溶解吸热、放热现象 区别 H2和 CO,可采用的方法是 分别通到水中 分别点燃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分别将燃烧产物通入石灰水中 分别与灼热的氧化铜
7、反应并进一步检验生成物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质的区分可以利 用它们物理或化学性质的不同,通过不同的实验现象加以区分, 分别通到水中, H2和 CO都难溶于水,故无法区分,由于氢气燃烧生成水,而一氧化碳燃烧是二氧化碳,所以分别点燃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若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则是氢气,所以方法 可以,分别将燃烧产物通入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一氧化碳,所以方法 也可以,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 H2 + CuO Cu + H2O,CO+ CuO 加热 Cu + CO2在,很明显它们有一种生成物不同,所以可以通过进一步检验生成物加以区别 ,方
8、法 ,故选 A 考点: H2和 CO的性质 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乙醇汽油中添加的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人类通过化石燃料获得能量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C将煤球制成 “蜂窝煤 ”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 D我国南海海底储藏了大量 “可燃冰 ”,它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答案: B 试题分析:燃料的燃烧、能源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A乙醇是由高粱、玉米、薯类等经发酵、蒸馏而得,俗称酒精,属于绿色能源中的一种,属于可再生能源,是正确, B、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当它们在作为燃料燃烧时,放出大量热的同时,其中的碳氧化成
9、为二氧化碳排入大气,生成了新的物质,所以是化学变化,错误, C、控制燃烧反应,是燃料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非常重要,是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要考虑两点: 1、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将煤球制成 “蜂窝煤 ”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正确, D、可燃冰:埋藏于海底,可以燃烧,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储量是化石燃料总和的两倍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所以选 B 考点:资源的利用,环境的污染 及防治 下列有关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 CO2释放 O2 B动、植物呼吸作用吸收 O2释放 CO2 C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过量的 CO2,以
10、解决温室效应 D提倡 “低碳生活 ”,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答案: C 试题分析:自然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如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CO2)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即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 A是正确, ,然后通过生物以及人类活动(即呼吸作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B也正确,大量燃料 尤以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当它们在作为燃料燃烧时,其中的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人类消耗大量燃料对碳循环发生重大影响,最明显的就是 “温室效应 ”,为了缓解 “温室效应 ”,我们就应该故选提倡 “低碳生活 ”,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所以 D正确,虽然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11、但相对巨量的二氧化碳,石灰水无疑是 “杯水车薪 ”,所以选 C 考点:自然界碳循环,温室效应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炼丹专著。书中描写道: “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 ”这句话是指黄金的性质在强热条件下 A易氧化 B易还原 C很稳定 D很活泼 答案: C 试题分析: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但由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不同,所以与氧气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反应的现象也就不同,像铝在常温就能与氧气反应,从而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而俗话 “真金不怕火炼 ”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金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故选 C 考点:金属的活动性 将 80g质量分数为 35%的浓盐酸,稀释成 10%的稀盐
12、酸,需加水的质量为 A 80g B 100g C 200g D 280g 答案: C 试题分析: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的题型之一:溶 液的配制: 1、由稀配浓(即把溶质质量分数小的溶液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大的溶液), 2、由浓配稀(把溶质质量分数大的溶液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小的溶液),这题明显是由浓配稀,计算依据是:在配制前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不变,故可设需加水质量为x, 80g35% = ( 80+x) 10%,求出 x=200g,故选 C 考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填空题 下列是初中化学部分重要的实验或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填空: ( 1) A实验玻璃管 中产生的气体是 ; ( 2) B实验如果
13、实验数据小于 21%,可能原因是 、 (写出两点); ( 3) C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 ( 4)写出用 D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1)氢气(或 H2) ( 2)装置漏气 加热时间短,反应不充分(或铜的量太少,氧气没完全反应;或未冷却至室温就读数等) ( 3)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 4)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试题分析:( 1)电解水的实验:电解水口诀:正氧负氢(谐音记忆为:赡养父亲),氢二氧一,意思是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产生的是氧气,与电源负极项链的产生的是氢气,并且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 2倍, 据图
14、可知,管 中排开水的体积更多,说明产生的气体更多,所以管 产生的是氢气 (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成功的关键几个因素: A、所用的红磷必须足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对于此题,由于使用的反应物是铜,所以如果实验数据小于 21%,可能原因是:装置漏气 加热时间短,反应不充分(或铜的量太少,氧气没完全反应;或未冷却至室温就读数等) ( 3)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 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 ,也不支持燃烧,所以烧杯内的蜡烛会熄灭,而且蜡烛熄灭的
15、顺序是由下而上熄灭,由此又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 4)制取二氧化碳用石灰石与稀盐酸,所以化学方程式是: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考点:电解水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二氧化碳的制取以及性质 下图是小明配制 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 12%的 NaCl溶液的有关实验操作示意图。 ( 1)配制过程中使用的四种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烧杯、 、量筒。 ( 2)请你指出图中一处错误操作,并分析该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 ( 3)图 、图 表示的操作步骤分别是 、 。配制时需称量氯化钠 g,如果氯化钠中含有少量不溶的杂质,溶质的质量分数会 (填 “偏大 ”
16、或 “偏小 ”);量取水最好选择 的量筒(填序号 10mL; 50mL; 100mL)。(水的密度为1g/cm3) 答案:( 1)玻璃棒 ( 2)氯化钠和砝码位置放反,造成称量不准(或量筒中的水没有沿烧杯内壁倒入,造成液滴飞溅) ( 3)称量 溶解 12 偏小 试题分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配制 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 12%的 NaCl溶液,属于第一种配制;( 1)要注意是玻璃仪器,
17、 ( 2)托盘天平的使用原则:左物右码,所以错误操作是:氯化钠和砝码位置放反,造成称量不准(或量筒中的水没有沿烧杯内壁倒入,造成液滴飞溅) (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表达式变形: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100g12%=12g, 如果氯化钠中含有少量不溶的杂质,会是氯化钠的质量减少,自然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在选择量筒的时候,为了减少误差,所以我们选择的时候要根据量筒不超过最大量程范围一次性量取的原则来选择,经过计算 NaCl需要 12g,那么水 =100g-12g=88g,即 88ml,所以应选 100ml的量筒 考点:溶液的配制,天平、量筒的使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从生活走进化学,
18、从化学走向社会。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社会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们给敬老院送去鲜花,花香满屋。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闻到香味的原因 。 ( 2)在普通汽油中加入适 量的燃料乙醇可制得乙醇汽油,用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越来越受到重视。请你答出使用乙醇汽油的优点(两条即可) ; ;乙醇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 3)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员通常用水来灭火,其原因是 。 答案:( 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 2)节省石油资源 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或乙醇属于可再生资源或促进农业生产等 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 3)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试题分析:( 1)物质的扩散,溶解,
19、挥发,水分的蒸发以及闻到各种花香,菜香等,其实都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果,所 以,社会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们给敬老院送去鲜花,花香满屋的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 ( 2)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汽油和柴油作为多数汽车的燃料,它们燃烧时产生的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燃料充分燃烧;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用无铅汽油;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汽车用压缩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作燃料;禁止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其中乙醇属于绿色能源中的一种,属于可再生能源,乙醇汽油是混合物,其优点:节省石油资源,
20、 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促进农业生产,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 3)灭火的原理:( 1)消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消防队员通常用水来灭火,其原因是: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考点:分子的性质,燃料和热量,灭火的原理 如图为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 1) t2 时,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 ( 2)将 t20C时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降 温到 00C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无晶体析出 的是 。 ( 3) 20 时,将 50
21、gA物质放入 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 4)若将 t1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 t2 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答案:( 1) ABC ( 2) A C ( 3) 140 ( 4) B 试题分析:(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t2 时,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ABC (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三种趋势: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溶解 度曲线的坡度较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溶解度曲线的坡度较平);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溶解度
22、曲线的坡度往下)。将 t20C时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0C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A,对于 C,降温,它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所以无晶体析出 ( 3)由溶解度曲线可知: 20 时,物质 A的溶解度是 40g,意思是,在 20时, A物质在 100g水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为 40g,虽然将 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但只能溶解 40g,所以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140g ( 4)将 t1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 t2 ,结合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对于 A、 B 改变的它们的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液中的溶质、溶剂质量仍保持在 t1 温度时
23、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也自然不变,因 B物质的溶解度比 A物质的溶解度要大,所以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B物质大于 A物质,而在 t1 , A、 C的溶解度相等,故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但由于升高温度,对于 C物质溶解度反而降低,所以它会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减少,溶剂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所以,若将 t1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 t2 时 ,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B 考点: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青少年看书、写字一定要爱护眼睛,台灯是在光线不足时常用的照明用具。 ( 1)图中标示的物质属于金属材料的有 (填序号)。 ( 2)灯管后面的反光片为
24、铝箔。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 性。 ( 3)铝比铁活泼,但铝箔比铁螺丝钉耐腐蚀。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 。 ( 4)若要验证铜、铁、铝的活动性顺序,某同学已经选择了打磨过的铁丝,你认为他还需要的另外两种溶液是 。 答案:( 1) ( 2)延展 ( 3)铝与氧气反应表面形成 致密氧化膜 ( 4) CuSO4和 Al2(SO4)3或硫酸铜和硫酸铝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 试题分析:( 1)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和合金, 铁螺丝钉 铝箔反光片 铜质插头,所以选 ( 2)金属的共性均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延展性 ( 3)虽然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
25、,但是在铝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了反应的进行,所以铝在常温下不会锈蚀。 ( 4)验证金属的活动性可利用的原理: 1、金属与酸反应,根据是否能与酸反应,或与酸反应的激烈程度(或反应的速率 ), 2、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果是三种金属,设计的思路:一种金属、两种盐溶液或两种金属、一种盐溶液,所以若要验证铜、铁、铝的活动性顺序,在已经确定了一种金属铁,那么还需要的另外两种溶液是: CuSO4和 Al2(SO4)3或硫酸铜和硫酸铝 考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如图是画家用碳墨绘画的我国明朝诗于谦石灰吟的国画,诗中写道:“千锤
26、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试回答: ( 1)该字画能够保存多年而不变色,原因是 。 ( 2)诗句中 “千锤万凿出深山 ”所体现物质的变化:是 变化; “烈火焚烧若等闲 ”所体现的化学反应是石灰石受热分解,该反应是 反应(填 “吸热 ”或 “放热 ”) ( 3) “要留清白在人间 ”指的是石灰水暴露在空气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该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1)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2)物理 吸热 ( 3)CO2+Ca(OH)2=CaCO3+H2O 试题分析:( 1)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根据碳原子的结构,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为 4,(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原
27、子的化学性质),所以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字画能 够保存多年而不变色, ( 2) “千锤万凿出深山 ”,描述的是人们把大理石或石灰石通过人工的方法,用锤子、凿子把它们开采出来,发生变化的是物质的形状,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 “烈火焚烧若等闲 ”发生的是这个反应: CaCO3 CaO+CO2,这是一个吸热反应 ( 3) “要留清白在人间 ”,指的是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化学方程式是: CO2 +Ca(OH)2 =CaCO3+ H20 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碳和碳的化合物 计算题 现有一瓶标签已破损的过氧化氢溶液,为测定瓶内溶液中溶 质的质量分数
28、,取该溶液 34g于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是 34.4g,将杯内剩余物质过滤、洗涤、干燥后得滤渣 2g。计算: ( 1)生成氧气的质量。 ( 2)瓶内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 1) 1.6g ( 2) 10% 试题分析:化学反应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时前后质量看似不相等,是由于反应前有气体参加,或反应后有气体生成没有加进去,这题中二氧化锰在反应充当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所以最后
29、将杯内剩余物质过滤、洗涤、干燥后得滤渣 2g,就是二氧化锰的质量,所以反应前的总质量就是 =34g+2g=36g,反应后只有 34.4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质量 +36g-34.4g=1.6g,再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 2H2O2 2H2O+ O2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与氧气的质量关系,即可算出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便可求出结果 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质量为 34g-( 34.4g-2g) =1.6g ( 2)设反应前溶液中含溶质过氧化氢质量为 2H2O2 O2+2H2O 68 32 1.6g 解得 g 反应前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
30、=10% 探究题 某同学用相同的铁钉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的实验如图。经过一周观察:试管 A和 C中的铁钉无明显变化,试管 B中的铁钉明显锈蚀。 A B C ( 1)通过探究发现:铁生锈是铁与 共同作用的结果。 ( 2) A中加入的蒸馏水要事先煮沸,其目的是 ; ( 3)通过探究,请你写出防止铁制品生锈的一种措施 。 答案:( 1)氧气和水 ( 2)驱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或空气 ) ( 3)涂油或刷漆或镀上其它金属或制成合金等 试题分析:( 1)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空气(氧气)和水,所以要设计对比实验: A 试管里装水淹没铁钉,并且上面用植物油进行密封, B 试管里装半试管的水,但要使
31、铁钉有一部分留在空气中, C试管里面是铁放在干燥的空气 (封口 ),结果试管 A和 C中的铁钉无明显变化,试管 B中的铁钉明显锈蚀。分析: A、 B试管对比,说明生锈需要氧气, B、 C试管对比,说明生锈需要水,所以通过探究发现: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 2)氧气不易溶于水,若 A中加入的蒸馏水不事先煮沸,那就有可能溶解了少量氧气,这样对实验会产生干扰,所以其目的是:驱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或空气 ) ( 3)铁生锈的条件:空气(氧气)和水,故防止铁生锈的原理:隔绝空气(氧气)和水,具体措施 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 、电镀、烤蓝等 改变铁的单一结
32、构,制成不锈钢 考点:铁生锈条件的探究 推断题 已知: A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D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天然气中最主要的成分。请分析 A、 B、 C、 D、 E五种物质之间的变化关系,回答有关问题。 ( 1) B与 D反应时发出 火焰,其化学方程式为 。 ( 2)请写出 AB+C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答案:( 1)蓝色 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 2) 2H2O 通电 2H2+ O2 分解 试题分析:解答这种类型的试题,就好比破案,寻找出对破案游 泳的线索,找准突破口(又称 “题眼 ”)是题的关键,突破口主要包括:沉淀、气体、溶液的特殊颜色;
33、特征的反应、反应条件、反应形式、转化规律、基本类型等,根据突破口进行,对所给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和思维加工,进行推理、比较、论证等,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像这题的 “题眼 ”就是 A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再加上 A B+C的条件是通电 , 可以推知 A 是水 ,则 B、 C 就是氢气或氧气,D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天然气中最主要的成分 .可以推知是甲烷, B+D充分燃烧生成水和 E,所以不难推知 B为氧气, C为氢气,那 E自然是二氧化碳,甲 烷燃烧发出蓝色火焰,化学方程式为: 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 2) AB+C的化学方程式: 2H2O 通电 2H2+ O2 ,属于 “一变多 ”,是分解反应 考点:框图型推断题,常见物质:水,甲烷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