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31264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 “生态文明建设 ”首次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要求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使用洁净能源 B全面关停化工企业 C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 D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和塑料 答案: B 试题分析:虽然化工企业会造成一定的污染,但目前,化工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能关停的。 考点:环境保护。 自然科学领域,对于 “物质 ”概念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物质不灭理论说明物质不会转化 B物质用肉眼都能看得见,但构成物质的微粒,用肉眼都是看不见的 C物质是可变的,但物体在

2、静止状态下,构成物质的微粒是静止的 D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按一定规律构成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不灭理论说明物质是可以转化的,但在转化过程中是不会消失的, A 错;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用肉眼看见,如氧气、氢气等就看不见, B 错;构成物质的微粒不管宏观物质处于什么状态,都是在不停的运动的, C错。 考点:物质的构成、质量守恒定律。 关于 Cu与 Cu2+说法不正确的是 A质量相差很大 B Cu2+和 Cu都是铜元素 C Cu2+和 Cu核外电子数不相同 D Cu2+得到 2个电子后能变为 Cu 答案: A 试题分析: Cu与 Cu2+相差了 2个电子,电子的质量很小, 1个电子的质量

3、约是1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 1/1836倍,所以 Cu与 Cu2+的质量相差不大。 考点:原子,离子。 碳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会生成 CO和 CO2。若测得 CO、 CO2和 N2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4,则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可能是 A 10 B 30 C 50 D 70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 CO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12:16=3:4, CO2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12:32=3:8,假如混合气体中只有 CO和 N2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4%=32%,假如混合气体中只有 CO2和 N2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4% =64%,又因为混合气体中 CO2和 CO都存在,所以

4、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在32%64%之间。 考点:化学式的计算。 利用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的 CO在低温下转化为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 后四氧化三钴纳米棒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C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D反应前后氧原子数目发生了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反应的反应物中的氧气是单质, A错;四氧化三钴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不变的, B错;通过此反应,可以把有毒的一氧化碳转化成无毒的二氧化碳, C对;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D错。 考点:单质,化

5、合物,质量守恒定律,环境保护。 鉴别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鉴别的物质 鉴别的方法 A 蒸馏水和自来水 观察是否澄清透明 B 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加二氧化锰,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C 纯水和矿泉水 加入等量肥皂水,振荡,观察产生泡沫多少 D 二氧化碳和氧气 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答案: A 试题分析:蒸馏水和自来水都是无色澄清透明的,所以区分二者不能通过观察澄清透明的方法。 考点:物质的鉴别。 电解一定量的水,当某一电极上产生 5 ml气体时,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可能是 A 2 5 ml B 5 ml C 10 ml D 15 ml 答案: AC 试题分析:在电解水的实验

6、中,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2:1,所以当产生的一种气体的体积为 5mL时,又没有说明该气体是什么气体,因此如果 5mL是氢气,则另一种气体是氧气,体积应为 2 5mL,如果 5mL是氧气,则另一种气体是氢气,其体积为 10mL。 考点:水的电解。 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一定条件下, SO2和 O2生成 SO3,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镁燃烧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 C 8gCO 完全燃烧生成 8g CO2 D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 CO2和 H2O,则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答案: B 试题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改变, A的说法不恰当;由于镁条燃烧后生成的氧化

7、镁有一部分以白烟的形式跑到了空气中,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 B对; 8g CO 完全燃烧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算出应该生成 12 6g二氧化碳, C错;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 CO2和H2O,只能推断出该物质中一定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错。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图所示。 下列关于以上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 X的值为 52 C 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 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4 1 答案: BD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前后质量的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不难确定出

8、反应物是 W的 O2,参加反应的它们的质量分别是 23g、 48g , H2O 和 CO2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质量分别是 27g和 44g ,所以 X的值是44g+8g=52g反应的表达式是 w+O2 H2O+CO2, B对, A错; H2O 中氢元素的质量: 27g 100%=3g, H2O 中氧元素的质量: 27g-3g=24g, CO2中碳元素的质量: 44g 100%=12g, CO2中氧元素的质量: 44g-12g=32g,由于3g+12g=15g23g,所以 W中含有氧元素, C错, W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3g:3g=4:1, D对。 考点:根据化学式的试算

9、,质量守恒定律。 加强对空气质量的监测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下表是我国北方某市一年四季空气质量监测的平均数据。请你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可吸入颗粒物 (TSP) 氮氧化合物 (NO2等 ) 二氧化硫 (SO2) 空气质量级别 春季 88 40 44 夏季 67 33 36 秋季 90 46 54 冬季 98 69 60 ( 1)对该市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指标是 。 ( 2)空气质量最差的季节是 。 ( 3)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答一点即可 ) ( 4)可采取的有效防治措施是 。 (答一点即可 ) 答案:( 1)可吸入颗粒物或 TSP ( 2)冬季 ( 3)冬季天气较冷,取暖所用煤的

10、量增大(合理叙述均给分) ( 4)用清洁燃烧或大量植树造林(合理叙述均给分) 试题分析:对比表中数据不难发现,可吸入颗粒物对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由于冬季天气较冷,取暖所用煤的量增大,植物净化空气的能力减弱,使得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的含量都比其他季节 偏高,所以冬季空气质量最差;避免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等有害粉尘和气体的产生是防治空气污染的最有效的方法,应该从改善使用燃料的类型,植树造林等方面进行思考。 考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某粒子核内所含的质子数多于其核外电子数,该粒子是 A原子 B分子 C阳离子 D阴离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质子带正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

11、单位的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核内质子数多于其核外电子数,说明该粒子带上了正电荷,属于阳离子。 考点:原子的结构、离子。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它们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 。 考点: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化学式的写法。 科学研究证明:头发的成分能反应一个人的健康情况,健康人的头发每克含有的成分如下表: 铁 锌 铝 硼 质量 /毫克 130 167-172 5 7 这里的铁、锌、铝、硼是指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离子 答案: A 试题分析:头

12、发分的组成比较复杂,其中的铁锌铝硼是分别指这些原子的总称,属于元素。 考点:元素。 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钙,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 CO2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以上三变化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 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我国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 含有锰、铁、铜等金属的矿物。已知锰原子的质子数为 25,相对原子质量为 55,则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 25 B 30 C 55 D 80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原子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考点:原子的结构。 2013年 “世界水

13、日 ”和 “中国水周 ”活动的宣传主题为 “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保护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农药 B利用沉降的方法,将硬水转化成软水 C任意排放工业废液,不会污染水体 D城市浇花,使用喷灌、滴灌技术 答案: D 试题分析:为保护水资源,应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A错;利用沉降的方法,不能将硬水转化成软水,应用蒸馏或煮沸可以把硬水转化为软水, B错;工业废液中含有很多有害物质,任意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 C错。 考点:爱护水资源,硬水和软水的转化。 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蒸馏水 B氯化钠 C金刚石 D铁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C

14、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D 是由铁原子构成的;B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考点:物质的构成。 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过滤 D洗涤试管 答案: C 试题分析:过滤时就该用玻璃引流。 考点:实验基本操作。 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现 象 解 释 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 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 40L的钢瓶中 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易于压缩 C 在无外力下,花粉会在平静的水面上移动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 分子受热后,分子的体积变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是

15、因为分子受热后,分子间的间隔增大的原故。 考点:分子的特征。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且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白光 D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雾,烟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的,雾是液体小珠滴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的。 考点: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 黄金是贵重金属。其性质稳定,应用广泛。有关金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为 276 B原子序数为 118 C中子数为 79 D相对原子质量为 197 0 答案: D 试题分析:元素周期表一格中,

16、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它在数值上等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中间的文字表示元素名称,最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考点:元素周期表。 填空题 现有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请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A B C D E F G ( 1)写出图中标示的仪器名称: , 。 ( 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收集装置为 。 ( 3)若用 A装置制取氧气,写出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通过排水量测定所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则 可用装置选用 A、 F、 G,且各装置的管口连接顺序是: abcd,请在 F装置图内画出导管( “b”和 “c”

17、)的长短情况 。如实验过程发现 F瓶中的水变红了,则在 A装置组装时出现的错误是 ; ( 4)用收集到的氧气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时,发现瓶底炸裂,发生失误的操作原因可能是 ,请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5)我区某中学王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上述实验时,发现 “一同学不慎碰倒装满氧气的集气瓶,迅速扶起后,瓶中剩余的氧气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对此,王老师让该同学往集气瓶装入半瓶水,再用排水法收集 1/2集气瓶的氧气 ,发现瓶中的氧气也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用下列方案收集 “1/2集气瓶的氧气 ”,其中最合理的是 _(填字母)。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如何判断集气瓶中气体已收集满?答: _。

18、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21%。本实验中,集气瓶内的氧气约占总体积的_%,所以用 “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来检验集气瓶中充满氧气的方法并不是完全可靠的。 答案:( 1) 长颈漏斗 水槽 ( 2) B C或 E ( 3) 2KMnO4 K2MnO4+MnO2+O2 图略( c管向下延伸至集气瓶底部) 未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合理即可) ( 4)集气瓶底未放水或铺一层沙(合理即可) 3Fe+2O2Fe3O4( 5) a 观察到集气瓶口旁有气泡向外逸出 60 5 试题分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进行选择,发集装置应根据所收集气体的密度、溶解性、是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等方面进行

19、选择,由于过氧化氢是液体,二氧化锰是固体且反应在常温下进行,所以应选固液不加热型装置 B,由于氧气不易溶解于水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 C或排水法 E进行收集;若用 A装置制取氧气,从装置特点需 要加热且试管口放置一团棉花可知,这是利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由于氧气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 F装置内的 b管应刚刚露出橡皮塞, c管应插到集气瓶的底部,水变红是因为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团,使得高锰酸钾颗粒随气流进入到了水中而引起的;引起细铁丝燃烧的实验中集气瓶炸裂的原因主要从集气瓶底是否放一些水或铺一层细砂方面进行思考;在 a、 b、c三个收集 1/2集气瓶的氧气的装

20、置中, b的导管口没有放在集气瓶中,收集不到氧气, c的导管口伸集气瓶太长,收集满气体向外拿出导气管时,会有一部分氧气跑出,这两个装置都不科学;用排 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内的氧气收集满时,会在集气瓶口处向外冒出气泡,据此便可判断氧气已经收集满;收集1/2集气瓶的氧气的装置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2+1/221%)/1100%=60 5%。 考点:氧气的制取,铁在氧气中的燃烧。 有关水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 1)图 1 为简易净水装置,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_;图 2 为简易蒸馏装置,海水分别经图 2与图 1 装置单独处理后,所得水质成分的区别是 _。 ( 2)图 3 为简易水电解器,电解

21、水的化学方程式: _, A 管中产生的气体是 _。 ( 3)双氧水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水和双氧水都含有相同的元素,但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 _。 ( 4)下面实验中水的作用解释正确的是( ) A B C D 实 验 内 容 仪器连接 硫的燃烧 检查气密性 准备过滤器 水 的 作 用 连接前用玻璃端蘸水,起润滑作用。 瓶中的水起到防止实验时炸裂瓶底的作用。 形成密闭系统,用于观察现象检查装置是否漏气。 用胶头滴管滴少量水,让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答案:( 1)吸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 2) 2H2O 2H2+O2 氧气 ( 3) 2H2O2 2H2O+O2

22、分子结构不同(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 4) ACD 试题分析:( 1)在水的净化中活性炭起到了吸附的作用,经过图 1装置净化后的水中还会含有一些可溶性的杂质,仍然是混合物,经过图 2蒸馏装置净化后的水,得到了彻底净化,得到的是纯净的水。( 2)从图示信息可知, A管与电源正极相连,收集的应该是氧气。( 3)双氧水和水虽然都含有氢氧两种元素,但由于这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也不相同。( 4)在 硫的燃烧实验中集气瓶底部的少量水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硫,防止其污染环境。 考点: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子的基本特征,水的作用。 1909年,化学家哈伯用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条

23、件下首次合成了氨气,反应原理是N2+3H2 2NH3。氨气在氧气中能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近年来,科学家发现用催化剂在常温下就能合成氨气,使其有望成为替代氢能的新一代能源。 ( 1)若用下面三幅模型图表示合成氨气的过程,则从反应开始到完成的排列顺序为 _(用字母表示)。 ( 2)氮氧化物有毒性,但在一定条件下,氨气燃烧产物却没有任何污染,该反应原理是 4NH3+3O2 2X+6H2O,其中 X是 _。 ( 3)如果氨气不慎泄露,在关闭阀门的前提下,喷洒大量水雾即可。由此可知氨气可能具有的一条性质是 _。 答案:( 1) acb ( 2) N2 ( 3)极易溶于水(或易溶于水,能溶于水,能与

24、水反应等合理答案:即可) 试题分析:( 1)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的过程,图中 a表示的,是氢分子和氮分子是反应开始前的状态, c表示是氮原子和氢原子,是反应中间状态, b表示的是氨分子,是反应后的状态;( 2)从 4NH3+3O22X+6H2O 可以看出,反应物中有 4个氮原子、 12个氢原子和 6个氧原子,而生成物中的6个水分子中含有 12个氢原子和 6个氧原子,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 2X中含有 4个氮原子, 1个 X中含有 2个氮原子故 X是 N2;( 3)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不难推断,氨气极易溶于水或易溶于水。 考点:化学反应的实质,

25、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性质。 核电荷数为 1 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 1)在第 二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 ;该周期中,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 。 ( 2)在第三周期中,元素类型的变化情况是:从左到右由 元素过渡到 元素,并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 3)写出一个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阳离子 。 ( 4)一般地说,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稀有气体除外),原子的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原子的半径随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增大。请比较:氮原子半径磷原子半径;氧原子半径 氟原子半径。(填 “ ”或 “ ”) 答案:( 1)各原子

26、的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 增 ( 2)金属 非金属 ( 3) Na+( Mg2+、 Al3+) ( 4) 试题分析:认真观察第二周期中,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不难发现,它们都有 2个电子层,该周期中,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在第三周期中,最左边的是金属元素然后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氩结束;氖的核外有 2个电子层 10个电子,失去电子后核外有 10个电子的阳离子的原子主要有钠、镁和铝;由于氮和磷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磷是 3层,氮是 2层,所以磷的原子半径比氮的原子半径大,由于氧和氟的电子层数相同,且氟的原子序数比氧的原子序数大,所以氧的原子半径 大于氟的原子半径。 考点:元素周

27、期表。 金属钠可在氯气 (Cl2)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并有大量白烟(氯化钠)生成。 ( 1)写出化学符号或化学符号的表示意义: 2个钠原子 ; 氯化钠中的阴离子 ; 2Cl2 。 ( 2)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中钠元素的化合价由 价变为 价。 答案:( 1) 2Na Cl- 2个氯分子 ( 2) 2Na Cl2 2NaCl 0 +1 试题分析:元素符号可以表示原子,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所以 2个钠原子可表示为 2N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其中的阴离子是氯离子,它的符号是 Cl-,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所以 2Cl2表示 2个氯分子;钠在氯气

28、中燃烧的的生成物是氯化钠,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 Cl2 2NaCl,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 0,由于氯化钠中氯是 -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氯化钠中钠的化合价为 +1价。 考点: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物质构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合价。 钙是人体必须的常量元素,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钙。目前市场上的补钙药剂很多,右图是某种品牌的补钙药品的 部分说明书。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CaCO3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 2) 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3)若每片钙片的质量为 0 5g,则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4)如果按用量服用,每

29、天摄入钙元素的质量为 g。 答案:( 1) 1:4 ( 2) 40% ( 3) 20% ( 4) 0 3 试题分析:( 1) CaCO3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 =12:163=1:4。( 2) 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40%。( 3)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20%。( 4)每天摄入钙元素的质量 =0 5g20%3=0 3g。 考点: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探究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如下图所示,玻璃管左、右两端分别放有脱脂棉,注射器中分别装有浓盐酸和浓氨水。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 NH3)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 HCl)能发生如下反应

30、, NH3+ HCl=NH4Cl。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 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过一会,先在 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试管。 根据现象回答问题: ( 1)生成物 NH4Cl常温下的状态是 (填 “固体 ”、 “液体 ”或 “气体 ”) ; ( 2)有同学认为先在 A处产生白烟是因为 HCl分子比 NH3分子运动速度慢,请你分析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因素可能是 ; ( 3)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还有温度,请举出生活中的一个实例 ; ( 4)该实验中的注射器也可改用胶头滴管直接滴入液体,相比较用注射器的优点是 。 答案:( 1)固体 ( 2)分子的质量大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大小(

31、合理即给分) ( 3)阳光下或者温度高衣服干得快,温度高水蒸发的快,糖在热水里比在冷水里溶解的快等合理即可 ( 4)易于控制加入液体的体积,节省药品;减少气体 挥发造成的污染(合理即可) 试题分析:( 1)通过题干描述的现象在 A处产生大量白烟,可知氯化铵是固体,因为烟是固体物质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的。( 2)因为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都相同,所不同的是氯化氢和氨气的相对质量不同,应从这个方面进行思考。( 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如湿衣服在阳光下干的快,蔗糖在热水里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等。( 4)注射器与胶头滴管相比较,注射器优点在于易于控制加入液体的体积,节省药品等。 考点:分子的特征,影响分

32、子运动的因素。 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 Mg3N2),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验证。 步骤 l:用盛水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蒸发皿、橡皮塞等装配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另准备一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 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 步骤 2: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却, 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瓶内水面原上方空间的 1/5左右。 步骤 3:往水槽中加水使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点燃镁条,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放出热量;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 ( 1)步骤 2的目的是 。写出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 2)在步骤

33、3“待 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 ”是由于瓶内气压 (选填 “大于 ”“小于 ”或“等于 ”)外界气压。 ( 3)根据上述实验和你所学的知识,请写出镁在空气中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 镁与氧气反应: ; 镁与氮气反应: 。 答案:( 1)除尽空气中的氧气 4P+5O2 2P2O5 ( 2)小于 ( 3) 2Mg+O2 2MgO 3Mg+N2 Mg3N2 试题分析:( 1)步骤 2的目的是为了除尽瓶内空气中的氧气,避免对步骤 3造成干扰。( 2)步骤 3中的镁带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氮气,使得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引起水面上升。( 3)书写化学方程式 时要找准找全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所需要的条件。 考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