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西省景德镇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31290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江西省景德镇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届江西省景德镇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届江西省景德镇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届江西省景德镇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届江西省景德镇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江西省景德镇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自然灾害发生时,其主要变化为化学变化的是 A台风 B雪灾 C山体滑坡 D森林火灾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 A刮台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空气流动的速度大小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其他物质受到风力的作用移动了位置,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雪灾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物体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C、山体滑坡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物质发生位移,属于物理变化。 D、森林火灾的过程中,有

2、燃烧发生,故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某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则 x的数值可能是:( ) A 9 B 10 C 12 D _ 答案: C; 11; 13 试题分析: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个,易失去电子而形成稳定结构成为阳离子。某 原子失去电子后,还剩余 10个电子,那么原来有多少个呢? /,应该比 10多 1个或多两个或多三个又由于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考点:考察原子和离子之间的关系 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包装,充入的气体应该是( ) A无色 B密度比空气大 C无毒 D 答案: C,化学性质稳定 试题分析:食品防腐一般有两种措施,一是真空包装,一

3、是充气包装。无论那种包装,共同目的要防腐,防变质,因此充入的气体务必化学性质稳定,食品是供人食用的,当然充入的气体应该无毒。 D化学性质稳定 考点: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某气体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A能溶于水 B 不易溶于水 C不会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反应 D 答案: A,密度比空气大。 试题分析:气体收集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排水法,一类是排空气法,此题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意思是能用向上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所以该气体应该是能溶于水,或者能与水发生反应,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能用向上空气法,说明该气体不与空气反应,而且密度比空气大。此题还要注意

4、的是选择该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千万不要把化学性质也算进去。 D项可补充一个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 考点:气体收集方法依据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区分。 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现 象 解释 A 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 分子受热,分子体积变大 B 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食 “二手烟 ” 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大 C 在无外力下,花粉会在平静的水面上移动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水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刻度上升 温度升高,汞原子变大_ 答案: C 温度升高, 汞原子的间隔变大。 试题分析: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是因为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度加快,分子之间间隔加大,宏观上看,气体体积急剧

5、增大,微观上看轮胎炸裂,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各个分子体积也不会有变化。所以不选 A。吸烟者吐出的烟,主要是固体小颗粒,不是气体分子,这些构成烟的微粒在空气气体分子的作用下也不断运动到非吸烟者的身体里,应该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水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刻度上升,是因为汞原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原子之间间隔加大,所以在热水中液体体积变大。 考点:分子的基本性质和物理变化的微观解释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化学性 质不变,但在化学过程中参加了反应,生成易分解的中间产物,中间产物分解时,又生成了催化剂本身。已知 A 、 B、 C三种不同的物质,将它们混合后发生的两步反应为 A +CAC , B+ACA+BC 试

6、推断该反应的催化剂是 A A B B C C D BC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给出信息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不变,但在化学过程中参加了反应,生成易分解的中间产物,中间产物分解时,又生成了催化剂本身。对照两步反应发现中间产物是 AC,因为反应前无 AC 反应后也无AC由于他又分解出了开始就有的 A,所以 A就是该 反应的催化剂。 考点:本题是给出信息题,考查学生信息迁移能力。 卢瑟福的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森在 1903 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线条中,可能是 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A abcd B bcd C abc D ad

7、 答案: B 试题分析:带正电的 粒子轰击金箔原子,金箔原子核带正电,质量远远大于 粒子,但是体积小。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同性相斥,能够排除掉 a 轨迹。所以只有选 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结构发现史。 20l0年 4月 5日,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第 117号新元素,填补了第 116号和118号元素之间的空缺。推测该元素为 117号元素的依据是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电子数 D中子数和质子数 答案: B 试题分析:元素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一种元素。换而言之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区别就在于原子的质子数不同,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种类。没有对于一种具体的元素他的序号和这类元素

8、中的每一个原子的质子数相等。所以选择 B。举例氕氘氚都属于氢元素,质子数都是 1,中子数分别为 0,1,2所以不选 A D。由于核外电子参与化学变化 ,电子数目不是恒定不变的。所以不选 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元素概念。 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A B C D 实 验 装 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排水法收集氢气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 吸收放出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 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 O2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 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集气瓶中的水: 水可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 答案: A 试题分析: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

9、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极易溶于水,二氧化硫有毒,逸散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由于二氧化硫极易溶于水,所以必须用水吸收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所以在水这里起到最重要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 BCD说法都各自体现了水在的主要作用。故选 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对实验探究环节中某种方法步骤的的目的。 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3瓶气体的是 A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B插入燃着的木条 C闻气体的气味 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因为带火星的木条即将熄灭,插入某气体使其复燃仪说明该气体是氧气,若是熄灭却们难以断定是二氧化碳还是空气,并且熄灭以后的木条无法再进行进一步区分另外两种气体

10、,不选 A,如果用燃着的木条插入气体中,立刻使其要灭的是二氧化碳气体,将仍带有火星的木条插入另外量瓶中,是指复燃的是氧气。插入顺序即使变化一样,可以判断出来,所以应选 B由于三种气体都是无味的,闻问道是无法区分的。不选 C。倒入曾庆石灰水可以区分出二氧化碳,但无法区分空气和氧气,不选 D故选 B 考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室加热约 150mL液体,可以使用的仪器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目中给的是加热 150mL液体,量比较大。根据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不选 BD, 是试管夹,用来夹持试管,既然不用试管作加热容器,就不需要选择试管夹了。 考点: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

11、操作分析。 化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市场上有 “高钙牛奶 ”、 “加氟牙膏 ”、 “葡萄糖酸锌 ”等商品,这里的 “钙、氟、锌 ”应理解为 A原子 B元素 C分子 D单质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目中 “高钙牛奶 ”、 “加氟牙膏 ”、 “葡萄糖酸锌 ”都是宏观物质,只要分析宏观物质的组成,就要想到大千世界三千多万种物质的基本成分仅仅只有一百多种,即一百多种元素。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但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高钙牛奶 ”、 “加氟牙膏 ”、 “葡萄糖酸锌 ”都不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所以 A错钙元素是金属元素,客观世界不存在钙分子。 C错。葡萄糖酸锌是一种盐是化

12、合物,含有多种元素。 D错。 考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下列图示的 “错误操作 ”,与相对应选项的 “可能产生后果 ”不一致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倾倒液体药品时,要注意试剂瓶的标签要向着手心防止流下的液体腐蚀标签,所以 A正确。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以免液体回流损坏试管底部,但是不影响产生氧气,故选 C、燃着的酒精灯不能吹灭,而应用灯帽盖灭。若是吹灭,容易将火焰和氧气一并吹入灯内,引起灯内酒精燃烧。甚至会发生爆炸。 D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会使读数高于实际液体体积,导致读数不准确; 考点:实验

13、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近年来,我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增多 现象,下列不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 A可吸入颗粒物( PM2 5) B CO2 C NO2 D SO2 答案: B 试题分析: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和烟尘组要包括: SO2, , NO2 ,CO, O3 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等。所以 A C D都是空气污染物。而 B项 CO2是空气中的正常成分,没有 CO2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氧的循环也无法正常进行。 CO2逐年的增高,引起温室效应,但它自身无毒无污染是空气中不可缺少的正常成分。 考点:对 “身边的化学物质 ”的认识。 填空题 通过化学学习,应该知道有多种途径可以制取氧气。 如:

14、 A电解水; B分离空气; C加热高锰酸钾; D分解过氧化氢;E (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 1)相信你在 E处还可以写出另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 ( 2)若用如图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 ; 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 ,此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 3)夏天室温很高的时候,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合理方法是:将导管口放入水面下,然后 ,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 4)有气体产生的化学反应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时,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容易引起爆炸。 在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实验中,为预防爆炸应采取的措施是

15、(此小题为不定项选择填空,多选,错选不给分,下同) 。 A通过注射器控制滴加过氧化氢溶液的速度 B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一定量的水 C把反应装置浸在冷水中,降低反应温度 D检查装置气密性,使装置不漏气 ( 5)用试管进行排水法集气时,主要出现了如下图示所示的 3种操作,其中合理的是 A B C ( 6)该同学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加热到发红后,伸进一瓶氧气中, 进 一步证明木炭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方法是 答案:( 1) E: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 ( 2) 试管 集气瓶 ;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试管口没有放小团棉花(每空1分) ( 3)用酒精灯给试管微热 ( 2分) ( 4) ABC (

16、2分) ( 5) A ( 2分) ( 6)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 2分) 试题分析:( 1)氯酸钾加催化剂加热制取氧气的方法 ,也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之一。( 2)常见反应容器试管,和收集气体常用的集气瓶。( 3)因为室温过高,用手捂效果会不明显 ,所以要想让气体受热膨胀逸出,则需要加热,实验室常常用酒精灯加热。( 4)题眼是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容易引起爆炸。所以要减慢反应速度,方法长春哪个是降温,降低反应物的浓度,控制加入反应物的速度等等。( 5) A和 B比较优点是导气管伸入集气瓶内部较短,容易将集气瓶移出水面, C项集气瓶倾斜,容易混

17、入空气,致使收集的气体不纯。( 6)木炭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使用澄清的石灰水,此时,要将澄清的石灰水预先加在集气瓶里。 考点:本题考查制取氧气的方法,步骤,以及对二氧化碳的鉴别。 如图所示, 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绑上粗铜丝,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观察到: I、 II中铁丝都剧烈燃烧,且 II中铁丝燃烧比 I中的更剧烈; III中铁丝没有燃烧。 ( 1) III中铁丝不能燃烧的原因是 ( 2)分析 II中铁丝燃烧比 I中的更剧烈的原因 。 I

18、I中铁丝燃烧的现象是 (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 答案:( 1)实验 3中火柴在铁丝上方,用其火焰内焰对铁丝加热,内焰温度低,因此不能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2分) ( 2)铁丝绕成螺旋状,与氧气接触面积增大 ,反应更充分( 1分);火星四射,剧烈燃烧,放热, 生成黑色固体( 1分) ( 3)铁 +氧气 四氧化三铁 ( 1分) 试题分析: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是: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3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我们用逐一排除法可以得出结论 III中铁丝不能燃烧的原因是温度不能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2)分析 II中铁丝燃烧比 I中的更剧烈的原实际上是考查促进燃烧的办法,

19、办法有两个 1升高温度, 2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浓度。冲突中看 II中铁丝绕成螺旋状,与氧气接触面积增大 ,反应更充分。铁丝燃烧,火星四射,剧烈燃烧,放热,生成黑色固体。书写文字表达式首先要找反应物,生成物分别是什么,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考点:燃烧的条件;促进燃烧的方法,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下表(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 1)请从上表中查出关于硼元素的一条信息 _。 ( 2)第 3周期(横行)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 填一种),其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 3)第 11号元素与第 17号元素组成的 物质是 ,构成该物

20、质的微粒是 (选填“分子 ”、 “原子 ”或 “离子 ”)。 ( 4)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填标号)。 a He 和 Ne b B和 Mg c Al和 Si d F和 Cl ( 5)上述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 _。 ( 6)研究表明:第二周期从 3 9号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我分析第三周期从 11 17号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是 _。 ( 7)第 6号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物质乙炔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答

21、案:( 1)硼原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5或硼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5有两个电子层等。 ( 2) Na Na+ ( 3) NaCl 离子 ( 4) a,d ( 5)电子层数相同 ( 6)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 7)乙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试题分析:从元素周期表中可以看到很多信息,例如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算出中子数等等,这里只写出一条就行。第三周期的金属有钠Na, 镁 Mg,铝 Al,后面有要求写出其阳离子,则三种金属阳离子分别是Na+ ;Mg 2+; Al 3+ ,写出一种就可以了。第 11号元素是 Na,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个, 17号元素是氯元素,最外层电子是

22、7个。要形成 8电子稳定结构,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化钠离子化合物,化合物中氯离子与钠离子个数比为 1比 1,所以化学式为 NaCl。在( 4)题中,给出信息: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所以在给出选项中寻找属于表格中同一竖行的就可以了。只是容易再选了 a以后漏掉 d。仔细观察 表格同一周期的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在( 6)中有用信息是:第二周期从 3 9号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依次类推第三周期也是如此。第( 7)题 第 6号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物质乙炔在空气中燃烧放出

23、大量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文字表达式只要找出反应物是什么,写在左边,生成物是什么写在右边,中间用向 “” 连接即可。 考点:我们身边的物质空气的组成和物质的分类。 有下列物质: 过氧化氢溶液 氮气 五氧化二磷 二氧化硫 二氧化 碳 氦气 水蒸气。请用这些物质的数字代号填空: ( 1)可以用空气为原料制造氮肥是因为空气含有 ; ; ( 2)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过一段时间后表面有一层白膜,是因为石灰水吸收了空气中的 ;( 3)属于稀有气体的是 ; ( 4)属于混合物的是 ; 答案:( 1) ( 2) ; ; 试题分析:前三个空主要考察认识我们身边的物质空气的组成,第四个空是考

24、察物质的分类。溶液是混合物,且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有同学会误将化合物与混合物相混。只要给出的是一种物质的名称,那么它就不是混合物。 考点:我们身边的物质空气的组成和物质的分类。 用化学符号表示: ( 1) 3个金原子 ;( 2)氧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 3)硫离子 ; (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答案: 3Au S2-; Al;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故 3个金原子表示为 3Au; 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外层都有要形成 8电子稳定结构的趋势(除第一周期例外),所以氧离子最外层电子是 8个。 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

25、: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 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硫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所以是S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而氧元素是非金属元素,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考点:化学用语 ( 1)已知碳 -12 原子的质量是 1 99310-26 kg,A原子的质量是 5 14610-26 kg,若 A原子核内中子数比质子数多 1,求:(写出计算过程) 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 2)某市的 “二期课改 ”中,初中化学引入 “物质的量 ”的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是一种新的物理量,其单位是摩尔( mol),

26、1摩尔物质大约含有 6 021023个该物质的微粒。如 1mol氢气含有 6 021023个 H2分子,含有 26 021023个氢原子。据此回答 :( 两问用计算式表示) 1mol水(化学符号是 H2O)中含有 个氢原子,含有 个氧原子。 1mol氧分子(化学符号是 O2)分子中含有 个电子。 答案:( 1) 31( 3分) ; 15( 3分) (2) 26 021023; 6 021023(各 1分) 286 021023( 2分) 试题分析:根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除以碳 12原子实际质量的 12分之一所得商 31,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因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

27、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1836 个电子的质量才相当于一个资质的质量,所以原子的质量还约等于原子核的质量,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的质量约等于中子的质量,一个质子的相对质量约等于 1;所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因此设 A原子的质子数为 X,则中子数为 X+1,即 2X+1=31,求得 X=15, 又因为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所以 A原子核外电子数=15 ( 2)此题是给出信息题,学生要充分利用所给信息,进行类比,并且综合自己已有基础知识,例如本题中提到氢气,立刻要想到氢气的化学式是 H2, 1mol氢气含有 6 021023个 H2分子,含有 26 021023个氢原子。

28、是关键信息,再利用我们所熟知的水的化学式 H2O,发现一个水分子和一个氢分子一样都是含有两个氢原子,所以类比成功。而水分子中含氧原子的个数正好是氢原子个数的一半,所以杨原子个数也轻而易举得出了。在第 问中,仿照前面的一步一步求算,先算 1mol氧分子(化学符号是 O2)分子中含有多少个 氧原子,是 26 021023个,那么在求一个氧原子中有几个电子,一个氧原子核外有 8个电子,所以 1mol氧分子(化学符号是 O2)中含有 286 021023 个电子 考点:考察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求算公式的与运用以及原子结构中各种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信息迁移能力。 探究题 注射器是一种普通的医疗器械,但

29、它在化学实验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选择药品 小光小组认为,选择的药品的理由是 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 。他们应该选择( ) A蜡烛 B硫粉 C红磷 D铁丝 查阅资料 白磷的着火点是 40 ,红磷的着火点是 240 ,两种物质的 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 (HPO3)。 设计实验 小明小组设计了如图的装置进行探究活动。 步骤与现象 测量试管的容积为 50mL;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装药品,将注射器活塞调整到合适位置,连接好仪器; 用弹簧 夹夹

30、紧胶皮管,加热粗铜丝,观察现象; 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注射器活塞的移动情况。 反思与交流 ( 1)实验中利用了铜丝的 _性。 ( 2)兴趣小组同学测量试管容积的方法可能是 _ 。 ( 3)步骤 中注射器吸水使活塞至少应调到 _mL 处(填整数)。 ( 4)步骤 中观察到试管中的现象有 _; ( 5)小华同学认为步骤 在保证活塞自由移动的前提下,观察活塞位置时,最好将试管和注射器整体 横放,小华同学的理由是 。 答案:( 1) 生成物是固体; C 反思与交流 ( 1) 导热 (2) 先将试管装满水, 再倒入量筒中测量水的体积即是试管容积 ( 3) 10 ( 4)冒白烟 (

31、5)由于重力产生误差(每空 1分) 试题分析:( 1)氯酸钾加催化剂加热制取氧气的方法 ,也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之一。( 2)常见反应容器试管,和收集气体常用的集气瓶。( 3)因为室温过高,用手捂效果会不明显,所以要想让气体受热膨胀逸出,则需要加热,实验室常常用酒精灯加热。( 4)题眼是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容易引起爆炸。所以要减慢反应速 度,方法长春哪个是降温,降低反应物的浓度,控制加入反应物的速度等等。( 5) A和 B比较优点是导气管伸入集气瓶内部较短,容易将集气瓶移出水面, C项集气瓶倾斜,容易混入空气,致使收集的气体不纯。( 6)木炭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

32、的方法使用澄清的石灰水,此时,要将澄清的石灰水预先加在集气瓶里。 考点:本题考查制取氧气的方法,步骤,以及对二氧化碳的鉴别。 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条件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为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氯酸钾分解速度的影响,甲设计以下对比实验: 将 3 0g KClO3与 1 0g MnO2均匀混合加热 将 x g KClO3与 1 0g CuO 均匀混合加热在相同温度下,比较两组实验产生O2的快慢。 中 x的值应为 _。 乙探究了影响双氧水分解速度的某种因素。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双氧水的质量 双氧水的浓度 MnO2的质量 相同时间内产生 O2体积 50 0g 1% 0 1g 9 mL 50

33、0g 2% 0 1g 16 mL 50 0g 4% 0 1g 31 mL 本实验中,测量 O2体积的装置是 _(填编号)。 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 _,双氧水分解得越快。 丙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比较 _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 3 0g C 双氧水浓度越大 相同时间天平读数差值大小 试题分析: 和 是对照试验,目的是比较 MnO2 和 CuO 的催化作用的不同,所以所用反应物 KClO3 的质量应该控制不变即相等。 课本上给出的排水法收集氧气瓶子倒置,利用水的密度大于氧气,而且氧气不溶于水,氧气进入瓶里,直向上飘,将水挤出集气瓶,水从瓶口流出,直到排净,氧气从瓶一侧逸出。现在是双孔橡皮

34、塞正放在桌面上,如果是排空气法,因为空气的密度小于氧气,那么就应长进短出,氧气直沉入瓶底,将空气逐渐排出,若是排水,通常状况下,水的密度远远大于氧气的密度,所以应该反之短进长出。选 C看表格知道双氧水的浓度越高相同时间内放出氧气的体积越多,也就是分解速度越快。根据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有气体生 成的分解反应中,装置如果不封闭,那么,减少的质量正是生成气体的质量。 考点:考察对单因素对照试验中的控制变量法的理解;氧气收集方法的变式练习,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推断题 将某暗紫色固体粉末 A加热,可产生无色气体 B,同时生成一种黑色固体C 和另一种固体物质 D。黑色固体 C 通常可

35、用于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的催化剂。将一种淡黄色固体 E在无色气体 B中燃烧,放出刺激性气体 F。 回答: ( 1)写出名称: A: C: E: F: ( 2)加热暗紫色固体 A时所发生的反应属于 反应。(填反应类型) ( 3)写出淡黄色固体 E在无色气体 B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答案:( 1) A:高锰酸钾 C:二氧化锰 E: 硫 F:二氧化硫 (每空 1分) ( 2)分解反应 ( 1分) ( 3)硫 +氧气 二氧化硫 ( 2分) 试题分析:此题为推断题。推断物质时,常常依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等。先找到一个突破点,然后 再逐一击破。本题中提到黑色固体 C通常可用于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的催化剂,得出 C是二氧化锰,根据一种淡黄色固体 E在无色气体 B 中燃烧,放出刺激性气体 F。可以断定 B 是氧气,淡黄色固体是 S,F是二氧化硫。于是制取氧气的紫黑色固体 A是高锰酸钾, D是锰酸钾。 考点: 考查学生对物质的颜色气味等物理性特征的识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