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31377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2011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0-2011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0-2011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0-2011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0-2011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2011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7分) ( 1) , ,发尽上指冠。 (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 劝学) ( 3)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 , 。(王羲之兰亭集序) ( 4) ,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 ( 5)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 6)把吴钩看了, , , 。(辛弃疾水龙吟) ( 7)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答案:(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 目。 (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3)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 4)江间波

2、浪兼天涌 ( 5)响穷彭蠡之滨 ( 6)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7)夜阑卧听风吹雨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在 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B故乡的槐树,成簇成片,遍布四野,似乎散漫凌乱,却又井然有序;似乎千篇一律,却又各具情致。 C山浪慢转,曲径轻摇,柳色乍染,黄莺初啼,几间茅屋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 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 D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 (节选 )人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语文读本第四册,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模棱两可,而一些专家却明确表示,对此无需大惊小怪。 答案: D 将下列各

3、句排序成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这场运动,因为其广阔的背景和深远的意义,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崛起的光辉史册。 作为 “四月青年 ”的一员,当我今天在此纪念和反思这场运动时,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千言万语难以述尽。 在那个为我们今天所不断回溯、不断给予我们新的启示和力量的春天。 在这场运动之中所凝聚和锻 炼出来的这代青年,被人们亲切而光荣地称为 “四月青年 ”。 我有幸和成千上万的同龄人一起,共同参与和见证了一场捍卫 “精神中国 ”的伟大爱国主义运动。 A B C D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师大今年的自主招生将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着重对考生现有

4、能力和未来潜质的考核,其中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 B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成为激励人们战胜苦难的精神财富。 C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D搜狐第三届 “读本好书 ”年度评选活动日前正在进行,此活动旨在推广一年来文学、社科和生活这三大类图书中最值得传播的好书。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

5、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 “和合 ”一词中的 “合 ”,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 “合 ”;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 “合 ”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 “和 ”的状态。所谓 “和 ”,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 上的 “和 ”,有别于 “同 ”,故而孔子力主 “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 “和 ”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

6、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 “拿得起 ”;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有为 ”;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 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 “想得开 ”;用两个字来说,叫做 “无为 ”;用一个字来说,叫做 “弛 ”。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

7、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 “放得下 ”;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 “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 “放得下 ”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

8、 “终极关怀 ”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 “张 弛和合学 ”;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 “生死和合学 ”;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 2010年 11月 2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 1】关于 “和合 ”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 “和合 ”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 “合 ”,多种要

9、素凑在一起才是 “合 ”,只有 “合 ”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 “和 ”的状态。 C孔子力主 “和而不同 ”,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 “和 ”的状态,而不是 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 “拿得起 ”,道讲 “想得开 ”,佛言 “放得下 ”,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小题 2】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 3分)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 “和 ”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

10、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 “合 ”,所以 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小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 “和合 ”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 “生 ”,不研究 “死 ”,而佛学的引进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 “互补 ”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只有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

11、的学问,才能讲 “张弛 ”之道,破 “生死 ”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原文说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 “和 ”的状态。所谓 “和 ”,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前提错误。 【小题 1】 “要素 ”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 “三家都不可或缺 ”是指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 “信奉 ”。 【小题 1】 A.无中生有,原文没有 “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 不健全的心态 ”之说;B. 偷换概念,改变了范围, “中国

12、固有的学问 ”比 “儒道两家 ”大得多,另外 “只是 ”一词太绝对,原文说 “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 C. 概括失当,并非 “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 互补 之说即无从谈起 ”,儒道两家既可互补,所谓 “一张一弛 ”。 实用类文本阅读( 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24分)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作者: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 que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 “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 que),你却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 ”,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

13、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 “清华国学研究院 ”。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 “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 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 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 “中学 ”必

14、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 “西学 ”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 “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 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

15、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 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 “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 1944 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 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

16、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 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

17、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 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 “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 8月,阔别 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 “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 ” 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 1964年,陈寅恪 75岁。五年后, 1969年 10月 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 79 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

18、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 2007-04-21文汇报 作者:柳青 ,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因为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当他的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时,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就只能主要依靠记忆了。 B 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大导师,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开创用甲骨文 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游列国的著作等身的陈寅恪。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

19、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岁。 C陈寅恪认为 :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D 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我们可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E由上文推断出陈寅 恪是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且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 【小题 2】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并举例说明。( 6分) 【小题

20、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6分) 【小题 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 “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这一主张的理解。( 8分) 答案: 【小题 1】 B、 D 【小题 1】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王国维碑文: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其实他坚持的就 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不慕名利,坚守独立的人格和学术操守;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他提出 “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潜心治学,死而后已。有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作品。(每点 2分)(注意

21、要有事实例证) 【小题 1】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传主的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依次连缀成文,思路非常清晰,充分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 本文围绕反映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主题,选取了传主各个人生阶段 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真切传神。 本文首尾遥相呼应,突出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全文浑然一体。 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特点。(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小题 1】答案:示例:陈寅恪的这一主张深刻地警示我们:我们既要善于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努力使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流,又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好民族优秀

22、传统文化。然而,当今时代,不少青少年甚至不少专业学者开口闭口都是 “国际潮流 ”,对我们的优秀传统道德、民族节日、古典文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却是知之甚 少甚至是嗤之以鼻。这无疑将影响我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长此以往, “本来民族之地位 ”将岌岌可危。(对陈寅恪主张的理解阐释 4分,联系实际 4分。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小题 1】 B、当时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原文说: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 D、原文有: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

23、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 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小题 1】略 【小题 1】略 【小题 1】略 文学类文本阅读( 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24分) 晚 秋 【亚美尼亚】 埃 .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 两个身材

24、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 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 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

25、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

26、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 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 “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

27、“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放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 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

28、,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 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 “我鬼迷心窍了, ”他嘟囔了一句, “真是鬼迷心窍了 ” 凉

29、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 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小题 1】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B “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这段骂人的话语表明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 C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产生的 心理冲击。 D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

30、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E.小说的标题 “晚秋 ”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小题 2】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6分) 【小题 3】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小题 4】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8分) 答案: 【小题 1】 B、 D 【小题 1】 ( 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 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小题 1】心动 紧张 惊恐 慌乱 失望

31、轻松 【小题 1】( 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 瓦萨卡的性格使然; 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 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 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 “鬼迷心窍 ”; 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 “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 2)会据为己有。理由: 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 瓦萨卡贫病 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 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 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 “把他偷光了 ”,表明

32、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小题 1】 B“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瓦萨卡是出于维护伤者利益而骂人,恰恰说明他正直,是有教养的表现。 D.“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 ”于文无据。 【小题 1】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展示人物性格 推 动情节的发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照应标题。 【小题 1】略 【小题 1】略 文言文阅读 (一 )文言文阅读 (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独孤信,云中 (今山西大同 )人也,本名如愿。魏初有四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祖俟尼,和平中,以良家子

33、自云中镇武川,因家焉。父库者,为领人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瑰,由是知名。后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自修饰服章,军中号为独孤郎。及尔朱氏破葛荣,以信为别将。从征韩娄,信匹马挑战,禽贼渔阳王袁肆周。后以破元颢党,赐爵受德县侯,迁武卫将军。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信为大都督。 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 。属周文帝已统岳兵,与信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因令信 入洛请事。至雍州,大使元毗又遣信还荆州。寻征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 e涧。孝武叹曰: “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从我,世乱识忠良,岂虚言哉

34、! ”进爵浮阳郡公。时荆州虽隐东魏,人心犹恋本朝,乃以信为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以招怀之。既至,东魏刺史辛纂出战,信纵兵击纂,大败之。都督杨忠等前驱斩纂,于是三荆遂定。东魏又遣其将高敖曹、侯景等奄至。信以众寡不敌,遂率麾下奔梁。居三载,梁武帝方许信还北。信父母既在山东,梁武帝问信所往,答以 “事 君无二 ”。梁武义之,礼送甚厚。大统三年至长安,以亏损国威,上书谢罪。魏文帝付尚书议之。七兵尚书、陈郡王玄等议,以为既经恩降,请赦罪复职。诏转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寻拜领军将军。 六年,侯景寇荆州,周文令信与李弼出武关,景退。即以信为大使,尉抚三荆

35、。寻除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人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拥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人愿附者数万家。周文以其信著遐迩,故赐名为信。十六年,迁尚书令。六官建,拜大司马。 周孝闵帝践阼,迁大宗伯,进封卫国公, 邑万户。 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过,逼令自尽于家,时年五十五。 信美风度,雅有奇谋大略。周文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既为百姓所怀,声震邻国。东魏将侯景之南奔梁也,魏收为檄梁文,矫称信据陇右,不从宇文氏,乃云 “无关西之忧 ”,欲以委梁人也。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

36、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信长女周明敬后,第四女元贞后,第七女隋文献后。周、隋及皇家三代皆为外戚,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 北史 独孤信传有删节) 【小题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乃表信为大都督表:上表推荐。 B捐妻子从我捐:捐献。 C梁武义之义:以 为义,认为有信义。 D信美风度,雅有奇谋大略 雅:平素、向来。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独孤信 “有影响力 ”的一组是( 3分) 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 流人愿附者数万家 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 少相友善,相见甚欢 矫称信据陇石 诘旦而吏人

37、有戴帽者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的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独孤信原来的名字叫独孤如愿,因为他在担任陇右刺史时,判案快速,关爱百姓,信誉在远近闻名,所以被周文帝赐名后,改称独孤信。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成为北周、隋朝以及唐朝的皇后,这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B独孤信作战非常勇敢,在征讨韩娄一战中,他曾单枪匹马出阵挑战,擒获了渔阳王袁肆周,被赐爵爰德县侯并被提拔为武卫将军。 C独孤信在荆州与东魏的军队作战时,他认为敌我众寡悬殊,无法取胜,便率领部队投奔南梁。三年后,当梁武帝问他回到哪里去,他答说 “事君无 二 ”,表示要归顺梁武帝。梁武帝被他感动,送了丰厚的礼物

38、给他。 D独孤信五十五岁时,晋公宇文护想杀死独孤信,但又因为独孤信的名望太重,宇文护不想亲自杀他来显示自己的罪恶,于是便逼迫得孤信在家中自杀。 【小题 4】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 ( 2)周孝闵帝践阼,迁大宗伯,进封卫国公,邑万户。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题 1】( 1)等到贺拔胜的弟弟贺拔岳被侯莫陈悦害死,贺拔胜便命他入关,招抚贺拔岳的余部。 ( 2)周孝闵帝即皇帝位,(独孤信)升任为大宗伯,晋封爵位为卫国公,食邑一万户。 【小题 1】 捐:舍

39、弃,丢下。同成语 “细大不捐 ”的 “捐 ”。 【小题 1】 句说的是独孤信父亲, 句没有提及受人拥戴, 句只是表明周文帝和独孤信的关系,所以选 D。 【小题 1】独孤信说 “事君无二 ”,并不是表示要归顺梁武帝,而是回到西魏。 【小题 1】参考译文 独孤信,云中人,本名叫如愿。北魏开始有四十六部,他的祖先伏留屯任部落大人,与魏室一同兴起。他的祖父独狐俟 尼,正光时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云中去镇守武川,因而在那里定居。父亲独孤库者,任领人酋长,从小便英勇豪迈,颇有节操信义,北州的人都很敬服他。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射。正光末年,他与贺拔度等人一起杀死卫可环,因此出名。后来,他被葛荣抓住。他正值青春

40、年少,喜欢修饰服装,军队中都称他为独孤郎。尔朱氏打败葛荣,命他为别将。他跟随大军征讨韩娄,单枪匹马向敌人挑战,捉拿住敌人的渔阳王袁肆周。后来因打败元颢的同党,被赐爵为受德县侯,迁任武卫将军。贺拔胜出镇荆州,上表要独孤信任他的大都督。贺拔胜的弟弟贺拔岳被侯莫陈悦害死,贺拔 胜便命他入关招抚贺拔岳的余部。不久被征入朝廷,魏孝武帝很重用他。 等到孝武帝西迁,事情发生在仓促之间,独孤信单人独骑跟随武帝来到 间。孝武帝感叹地说: “武卫将军你能离开父母,舍弃妻子跟随我。世乱识忠贞,怎么能是虚妄之言呢 ”将他晋爵为浮阳郡公。这时荆州虽然被东魏攻陷,人心仍然恋原来的朝廷。因而,朝廷便命他为卫大将军、都督三荆

41、州诸军事,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前去招抚怀柔那里的百姓。他到达后,东魏刺史辛纂领兵迫不及待迎战。独孤信挥兵进击,大败敌兵。西魏都督杨忠等人奋勇向前,斩杀辛纂,于是, 三荆全被收复。东魏又派将领高敖曹、侯景等领重兵杀来。他认为敌我众寡悬殊,无法取胜,便率领部队投奔南梁。在那里住了三年,梁武帝才允许他返回。他的父母都在东魏统治下的山东,梁武帝问他回到哪里去,他答说事君不能有二。梁武帝被他的信义感动,送给他的礼物十分丰厚。大统二年( 536),他来到长安,以亏损国威上书朝廷,表示谢罪。魏文帝将他的奏表给交尚书省讨论。七兵尚书、陈郡王元玄等人认为,他既经朝廷恩准投降,应赦免罪过,

42、恢复官职。朝廷下诏任他为骠骑大将军,加任侍中、开府。不久,拜受领军将军。 大统六年,侯景进犯荆州,宇文泰命他与李弼进向武关,侯景退兵。朝廷便命他为大使,抚慰三荆百姓。不久,他被任命为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原先的守士长官昏弱无能,政令互相乘违。人们有了冤案,提出诉讼,也长年不能决断。他上任后,事情没有积压滞留的。对百姓用礼仪教育,以农桑劝导,数年之间,无论公私都富裕充实,无家可归的流人愿意归附的有数万家。宇文泰因为他的信誉远近驰名,所以赐名他叫信。大统十六年( 551),他迁任为尚书令。文官制度建立,拜受为大司马。周考闵帝即皇帝位,独孤信升任为大宗伯,晋封爵位为卫国公,食邑一万 户。赵贵被

43、诛杀,他因为犯同谋罪被免官。没过多久,晋公宇文护也想杀死他,因他的名望太重,不想显示自己的罪恶,逼迫他在家中自杀,时年五十五岁。 他仪容俊美,胸有奇谋大略。宇文泰初开霸业 , 只有关中这一片地方。因为陇右形胜地险 , 所以派他镇守。他为 当地百姓怀念 , 声名震动邻国。东魏将领侯景投奔南梁 , 魏收起草给南梁的文书 , 假称独孤信占据陇右 , 不听从宇文氏 的号令 , 便说东魏 “ 不用忧虑关西的西魏 ”, 可以全力对付梁国 , 是用来吓唬梁人的啊。另外 , 他在秦州 , 曾因外出打猎天色已晚,骑马飞奔入城时,帽子微向一 旁侧去。第二天一早,官吏百姓有戴帽子的,都因仰慕而模仿他将帽子侧向一旁。

44、他就是这样被邻国和当地的官民所喜爱。 独孤信的大女儿是北周明帝的皇后(谥号敬),第四个女儿在元贞帝的皇后,第七个女儿是隋朝文帝的皇后(谥号献)。北周、隋朝以及唐朝三代都以独孤氏为外戚,(这是)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小题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 5分) 【小题 2】这首诗中的 “山泉 ”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6分) 答案: 【小题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

45、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2分)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2分)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1分) 【小题 1】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 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语言表达 将下面的长句改为四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这部为新世纪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奠基的好书搜集整理了许多

46、以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为重点的既对史事有概要介绍又略有分析的能让读者得到探究语文教育规律的线索的研究资料。 答: 答案: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这部书搜集整理了许多以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为重点的研究资料。 这些资料既对史事有概要介绍,又略作了分析。 它能让读者得到探究语文教育 规律的线索。 因此,这是一部为新世纪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奠基的好书。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每句 2分)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 答( 1) ( 2) ( 3) 答案:(比喻疑问)例句: 感悟是心的眼睛,读懂了多少尘封的历史? 记忆是心的储仓,积累了多少

47、珍贵的往事? 回忆是心的双手,拾起了多少珍贵的从前? 自信是心的航灯,照亮了多少充实的灵魂? 理解是心的桥梁,化解了多少人间的仇恨? 理解是心的钥匙,打开了多少封闭的心扉?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是现代著名诗人沈尹默先生的诗句,该诗于 1918年 1月 15日发表于新青年第 4卷第 1号,诗句中的 “立着 ”“靠着 ”引起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共鸣。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对人生、对个性的思考。 请根据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要求:标题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写作提示 “立着 ”是 “站着 ”“自立 ”“独立 ”的意思, “靠着 ”,是 “依赖 ”“依靠 ”的 意思。“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指的是要独立,不要依赖。立意可以有多个角度:君子善假于物,适时适度依靠 (外力或外物 ),善于 “靠着 ”, “不靠方能立 ”,男儿当自立,说说 “靠着的一代 ”(“啃老族 ”“官二代 ”“富二代 ”),论述 “立着 ”和 “靠着 ”的关系,阐述如何正确对待 “立着 ”和 “靠着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