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31392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0年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0年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0年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0年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 2)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 3)可惜流年, ,树犹如此! ,红巾翠袖, h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答案: ( 1)侣鱼虾而友麋鹿 举匏樽以相属 ( 2)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3)忧愁风雨 倩何人唤取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3分) ( ) A “学习就怕 认真 二字, ”张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态

2、度决定一切 ,确实有道理。一个人做事如果没有认真的态度,那他将一事无成。 ” B真正将水 “用光 ”有两种情况:水从游泳池、蓄水池或水塔蒸发,进入大气层;或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水从植物叶面蒸腾到大气层,这两个过程合称为蒸发蒸腾作用。 C按照中国医学的传统理论,风作为自然界的 “六气 ”之一(风、寒、暑、湿、燥、 火),只有在气候变化异常、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下,才可能成为致病的因素。 D 37岁的邓亚 萍 9月 27日正式入主人民搜索 一个尚处于测试中、非垄断性的官方搜索网站, 并成为正局级官员的消息,着实牵动了众人的神经。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 ) A有些老师在

3、收取学杂费、班费时,为防止收到假币,要求学生把姓名写在人民币上,对这种不爱惜人民币的违法行为,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B具有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评判健康的标准。目前,许多都市人正面临着睡眠危机的影响。 C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一些鸟开始选择高楼大厦的顶部,或者选择高压电线杆,甚至教堂的圆顶也成了他们哺育儿女的乐园。 D有数据表明 ,2009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因此,节能减排计划能否完成将影响到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及其他政经博弈中的话语权。 答案: D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 A毗临既往不咎请帖(

4、 ti)拾( sh)级而上 B精悍泱泱大国诤( zhng)友汗流浃( ji)背 C疏浚和颜悦色重创( chung)曲( q)尽其妙 D涵盖粲然一笑(lio)望咄咄(du)逼人 答案: D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 A壹基金这个由影星李连杰创办的公益基金,要离开它已依附着三年的 “挂靠 ”单位 中国红十字会单飞了。 B这家企业在危机发生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找理由推脱责任,让本可继续下去的合作,变得很难进行。 C不论什么时候,她都是亲切随意、如坐春风、自如自在地发表她的观点,不摆架子而棱角自见,不事喧哗而锋芒难避。 D某出版社分册出版了一部散文全集

5、,各册书的颜色、用纸都不统一。对此,责任编辑说: “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但对出版书籍的其他环节,我就望尘莫及了。 ”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原生态 ”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文化的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 “原生态 ”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原生态的音乐声调古朴原真、嗓音鲜润婉转、高亢雄浑,让人们犹如听到了天籁之音;原生态的舞蹈服 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将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原型化的乡土风貌

6、。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苗寨的山歌闪烁如祖传的银冠,蒙族的乎麦宽广如无垠的草原;一曲十二木卡姆,一书 “山药蛋 ”,一嗓子信天游;那古朴原真的乡间俚语、原汁原味的山歌吆喝、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歌舞中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节奏都构成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在歌唱领域中,要是没有正确把握各民 族的语言,唱得再好,也不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不然,就失去了原生态歌唱的意蕴。如在劳动中所产生的 “劳动号子 ”,在田野山间所产生的

7、 “山歌 ”,其语言韵调都有明显特点。 原生态艺术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古的长调牧歌,侗族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既有高山大川,又有丘陵平原;既有江南水乡,又有北方草原。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也为原生态艺术 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音乐我们还是第一次欣赏到,它们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原生态民歌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加丰富,更加有味道,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如青歌赛上云南省代表队的原生态唱法选手纳西姐妹组合,以动情感人的嫁女调获得青歌赛第五名,很

8、多观众都说,这个剧目唱得非常好,很有地方色彩,非常感人。 当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快速消失,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正在发生变化。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失去原有的 形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虽然目前保护原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原生态的土壤依旧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避免原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下变质、在不断发扬中消失、最终沦为一种表演,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文化的美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尊重,而不要去排斥!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原生态文化中的纯洁美! 【小题 1】下列

9、有关 “原生态 ”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原生态 ”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某个地域,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且未经商业开发。 B “原生态 ”文化具有天然美、自然美 、原始美的特征,是文化的最初的、最原始的 状态。 C “原生态 ”文化的特质在原生态舞蹈上有充分的体现: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 D “原生态 ”文 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音乐和舞蹈,它们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小题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各民族的原生态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如苗寨的山歌、蒙族的乎麦等,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所独有的艺术语言

10、。 B在歌唱领域中,原生态唱法只要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 不会失去原生态歌唱的意蕴。 C原生态艺术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而我国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D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上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失去原有的形态,也许会像许多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文化现象一样快速消失。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原生态艺术有着独有的艺术语言和地方特色,其它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 B原生态民歌因为唱法丰富,有味道,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

11、,所以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 法,更胜一筹,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 C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离开这块土壤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与 “原生态 ”是冲突的,不利于原生态的发展。 D目前,原生态文化生存的土壤正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果我们不去想办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那么,它可能最终会变质,沦为一种表演。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1】原文 “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 ”,且原文说 “文化艺术领域的 原生态 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而不是音乐、舞蹈。 【小题 2】说法绝对,原文 “就是在强调原生态

12、唱法语言上的特点 ” 【小题 3】 A “其它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 ”错,文中 “纳西姐妹组合 ”受欢迎可为证据; B “更胜一筹 ”误,原文没有把原生态民歌和美声、通俗比较,一决高低之意; C 原文 “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 ”,且 “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不利于原生态的发展 ”推断有误,原文纳西姐妹组合获得好评,实则有利于原生态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25分) 国学大师钱穆 国学大师钱穆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按传统学科分类,他兼及经史子集四部,为传统国学中的 “通儒之学 ”。按现代学科来看,其治学范

13、围涉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等,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 70余种,如国史大纲、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等,总共 1400万字。 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 1930年,他在燕京大学教国文时,看见 “M”楼、 “S”楼、 “贝公楼 ”时,极为不快,质问学校当局: “此何文 所谓中国文化者又何在 ”事后,学校采纳了钱穆的建议,将 “M”楼改为 “穆 ”楼,将 “S”楼改为 “适 ”楼, “贝公楼 ”改为 “办公楼 ”,其他建筑也一律冠以中国名称。 钱穆大半生在中华民族危亡和西学东渐、中国文化衰落的年代中度过,他时时刻刻都在思索,如

14、何才能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指出,西学东渐后,中国人面临两 大问题:第一,如何赶快学到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好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地位支撑住;第二,如何学到了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而不把 “自己传统文化精神丧失掉 ”。若第一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国家民族根本不存在;若第二问题不解决,则中国的国家民族虽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失。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它必须要体认和凭借中国文化自身的机制。只能从以往的旧有中孕育生成,决不能 凭空翻新,绝无依傍。 钱穆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 1933年秋,钱穆在北大一人独任 “中

15、国通史 ”课。经过一年的讲授 ,形成了具有钱氏风格的 “中国通史 ”课。钱穆的 “中国通史 ”课,事实性强,不尚空谈,有考有识,简要精到。上课时满腔热情,激荡全室又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如他比较中西文化,说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罗马文化像一盏巨灯,熄灭 了就一片黑暗。当时钱穆讲课的教室设在北大梯形礼堂,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课听者近三百人,坐立皆满。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据说只有胡适一人可与之媲美。 钱穆学识广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积累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 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1942 年 9 月 8

16、 日,钱穆带学生徒步到新都赏桂,途中告诉严耕望等人: “一个人无论读书做事,一开始规模就要宏大高远,否则绝无大的成就。 中国学术界实在差劲,学者无大野心,也无大成就,总是几年便换一批,学问老是过时 !这难道是必然的吗 是自己功夫不深,写的东西价值不高 !求学不可太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宜当缓缓为之;但太缓又易懈怠,所以意志坚强最为重要。 ”至于读书方法,钱穆谈道: “读书或采直阅式,不必管校勘、训诂等枝节问题;或采跳跃式,不懂无趣的地方,尽可跳过,不要因为不懂而废读;或采闲逛式 ,如逛街游山,随兴之所之,久了自然可尽奥旨。 ”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这些治学和读书的经验是他多年积累而得,对后来

17、的治学者多有启迪。钱穆自 1912年登上讲台,先后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地的小学、中学、大学任教 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 1990年钱穆在台湾辞世。有人称他的离去 “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 ”。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的守护者) 来源 :学 ,科 ,网 (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 70余种, 总共 l400万字,正因如此,他成为被人仰慕的国学大师。 B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也不能凭空翻新。据旧开新、老干萌新便是钱穆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的道路。 C钱穆是当时北大最

18、叫座的一位教授,不仅因为他学力、才气兼备,讲课深入浅出,还因他富于民族感情,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D钱穆认为只要不急于求名求利、意志坚强,就会学问不过时、学术成果有价值,最终读书做事有大成就。 E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在多年治学和读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他摸索出的 “直阅式 ”“跳跃式 ”“闲逛式 ”等读书方 法都有借鉴价值。 ( 2) “钱穆是一 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 ”,为什么这样评说钱穆?请简要分析。( 6分) ( 3)为什么说钱穆 “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 ”?请简要概括。( 6分) ( 4)有人称钱穆的离去 “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 ”,

19、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 “大师 ”的认识。( 8分) 答案: ( 1)答 B给 3分,答 E给 2分,答 A给 1分,答 C、 D不给分。 ( 2) 钱穆很重视语言文字对于民族文化的承载作用,在燕大任教时,要求校方将建筑的英文名称改为汉语名称;( 3分) 钱穆时刻都在思索使中国既达到富强 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途径,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据旧开新的道路。 ( 3分) ( 3) 钱穆教学风格独特,教学效果好。 钱穆教学经验丰富,他把自己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对后来的治学者多有启迪。 钱穆任教 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 ( 4)答案:示例: 大师应该是有才华有建树

20、的人。 钱穆学识广博,治学范围广,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著作等身,毕生著作总共 l400万字; 成就多面,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 大师应该是道德高尚,行为师表的人。 热爱国家和 民族,时刻都在思索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途径; 做事认真,不务虚,讲课事实性强,有考有识,不尚空谈,简要精到; 对后生晚辈热诚无私,上课满腔热情,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积累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大师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 钱穆学识广博,治学范围广,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热爱国家和民族,时刻都在思索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途径; 做事认

21、真,不务虚,讲课事实性强,有考有识,不尚空谈,简要精到。 ( 1)略 ( 2)略 ( 3)每点 2分 ( 4)(观点明确 2分,论 述合理 6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禹 ,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毕士安见而器之。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知长洲县。同年生罗处约时宰吴县,日相与赋咏,人多传诵。端拱二年,太宗亲试贡士,召禹 ,赋诗立就。上悦曰: “此不逾月遍天下矣。 ”即拜左司谏、知制诰。未几,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 ,有诏勿治。禹 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四年,召拜左正言,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至道元年,召入翰林

22、为学士,知审官院。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太祖)孝章皇后崩,迁梓宫 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 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 初,禹 尝草李继迁制,继迁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 却之。及出滁,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 爱其儒雅,为买一马。 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 ”移知扬州。真宗即位,迁秩刑部,会诏求直言,禹 上疏言五事,疏奏,召还,复知制诰。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其卒章云: “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 亏! ” 后知黄州。咸平四年,州境二虎斗,其一死,食之殆半。群鸡夜鸣,经月不止;冬雷暴作。禹 手疏,引洪范传陈戒,且

23、自劾。上遣内侍乘 劳问,醮禳 之,询日官,云: “守土者当其咎。 ”上惜禹 才,是日命徙蕲州。禹 上表谢,有 “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 ”之语。上异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禹 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 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 (节选自宋史 王禹 传) 【注 】 反坐:对诬告者处以刑罚。 梓宫:皇帝或皇后的棺材。 ( r):古代驿站用的马车。 醮禳( jio rng):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毕士

24、安见而器之器:器重 B召禹 ,赋诗立就就:完成 C尝作三黜赋以见志见:表现,表明 D禹 上表谢谢:推辞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禹 “直躬行道 ”性格的一组是 ( ) 禹 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 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禹 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 爱其儒雅,为买一马 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守土者当其咎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禹 在文学上很有才华。他与罗处约互相赋诗唱和,诗文被很多人传诵;皇帝召禹 赋诗,也对他的诗大加赞美,认为不出一个月此诗即可传遍天下。 B王禹 性

25、格刚直。庐州妖尼道安诬告徐铉,道安应当反坐治罪,但有诏令不对其治罪。王禹 上疏直言,为徐铉洗刷 冤屈,请求判道安的罪,因此被贬。 C王禹 遇事敢于发言。宋太祖的孝章皇后去世后,棺材被移放在燕国长公主的府第里,大臣们也衣衫不整,穿着随便。王禹 对客人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D王禹 勇于承担责任。在出任黄州知州时,境内有灾异之事,王禹 亲笔写奏章,引用洪范传来自警,并检举自己的过失。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 “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 ” ( 2)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26、【小题 3】 C 【小题 4】( 1)有人说王禹 买马时少给了卖马人钱,太宗说: “他能拒绝李继迁送的五十匹马,岂肯亏欠一匹马的价钱呢? ” ( 2)跟他交游的必定是儒雅之人,对有文学才能的年轻晚辈,他总是极力称赞褒扬他们。 【小题 1】 “谢 ”应是 “谢恩 ”,因为后文有 “果至郡未逾月而卒 ”,说明王禹 并没有推辞。 【小题 2】直躬行道 ”是 “以直道立身、履行道义 ”的意思, 体现王禹 喜爱与儒雅之士交往, 是日官所说的话,不能表现王禹 性格 【小题 3】 “群臣不成服 ”的意思是 “大臣们也不穿丧服 ”,不是 “衣衫不整,穿着随便 ”,也不是 “对客人们 ” 【小题 4】( 1)采

27、分点: “或、亏、却、顾 ”各 1分,语句通顺 1分。或,有的人;亏,欠或少;却,拒绝、推辞;顾,岂、难道 ( 2)采分点: “游、后进、艺、称扬 ”各 1分,语句通顺 1分 参考译文 王禹 字元之,是济州钜野(今山东钜野)人。世代务农,九岁就能写文章,毕士安见到后对他非常器重。(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 983)考取进士,任长洲知县。与他同榜考中进士的罗处约当时正做吴县知县,每天和他互相赋诗唱和,很多人传诵他们的诗文。端拱二年,太宗皇帝亲自对贡士进行考试,召试王禹 赋诗,他一挥而就, 皇上高兴地说: “这首诗不出一个月就可传遍天下了。 ”随即任命他为左司谏、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的官员,为清要之

28、职)。没过多久,署理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告徐铉(南唐旧臣,因道安诬告被贬),道安应当反坐治罪,有诏令不对其治罪。王禹 上疏直言,为徐铉洗刷冤屈,请求判道安的罪,因此犯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淳化四年 ( 993),被召回京城,任左正言(正言:官名。唐有左右拾遗,宋初改为左右正言,掌规谏),皇上因为王禹 性情刚直,不能容人,命宰相劝诫他。 (宋太宗)至道元年( 995),被召入翰林院做翰林学士,主持审官 院。对皇上诏令中不适当的地方,他多有议论上奏。(宋太祖)孝章皇后去世,棺材被移放在已故(太祖同母妹)燕国长公主的府第里,大臣们也不穿丧服。王禹 对门客说:皇后曾是天下人母的仪范,应该遵用旧礼(

29、予以安葬服丧),因此被认为有议论讥刺朝廷之罪,降职为工部郎中、滁州知州。 起初,王禹 曾经起草李继迁制。李继迁(党项夏州政权统治者,夏国创建人)送他五十匹马当作酬劳,他推却不受。等到出任滁州知州,闽人郑褒徒步前来拜谒他。王禹 喜欢他温文尔雅的风度,给他买了一匹马。有人说王禹买马时少给了卖马人钱,太宗说: “他能拒绝李继迁送的五十匹马,岂肯亏欠一匹马的价钱呢? ”后调任扬州知州。真宗即位后,迁升为刑部郎中。恰逢皇帝下诏征求正直之言,王禹 上疏谈论朝廷的五件政事。奏疏呈送之后,王禹被召回京城,又担任知制诰。他曾写了一篇三黜赋来表明白己的志向,其中最后一章写道: “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 (

30、身体上受到委屈,道义上却不受委屈,即使被贬谪一百次,又有什么损失呢) !” 出任黄州知州。咸平四年,黄州境内有两只老虎争斗,其中一只死了,被吃了将近一半;群鸡夜晚鸣叫,过了一个月还不停止;冬季里突然响起了雷声。王禹 亲笔写下奏章,引用尚书 洪范传陈述警戒,并且检举自己的过失。皇上派遣宦官乘坐驿站的专车前往慰问,并且举行祭神消灾的祭祀仪式。皇上又就这些灾异之事询问掌管天象历数的官员,该官员说: “治理当地的官员将承受这一灾祸。 ”皇上爱惜王禹 的才能,当天下令让他调任蕲州知州。王禹 上表谢恩,表文中有 “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 ”的语句。皇上感到奇怪,果然王禹 到达蕲州后

31、不到一个月就死了,享年四十八岁。 王禹 作文章敏捷迅速,词采富丽渊博,遇事敢于发言,喜欢品评人物,以直道立身、履行道义为己 任。他作文著书,多涉及规劝讽谏,因此很不被流俗所容,所以屡次被贬斥。跟他交游的必定是儒雅之人,对有文学才能的年轻晚辈,他总是极力称赞褒扬他们。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下题。 浣 溪 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 【注】 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此处是诗人自指。 【小题 1】这首词上阕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其用意是什么 ( 6分) 【小题 2】词的最后一句 “此情惟

32、有落花知 ”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 哪几重意思 ( 5分) 答案: 【小题 1】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画面:春日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以乐景写哀情(或 “以乐衬哀 ”“反衬 ”“先扬后抑 ”);面对如此良辰佳景作者却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这与万物盎然形成反差,乐景、哀情相衬,愈见诗人的感伤。 【小题 2】 “此情 ”是指诗人孤独寂寞和思念故旧亲人的感情( 1分) ;第一重,这种情感无人理解,惟有落花能知,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第二重,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第三 重 ,即使落花

33、能理解作者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劝慰,更显作者心情之凄惘。 【小题 1】描述画面 2分,画面特征 1分;手法 1分;简析 2分。 【小题 2】每点 2分,答出 2点即可 语言表达 指出下面文字中的四处语病,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4分)( ) 10月 16日,上海世博会单日入园观博客流达到 103 27万人次,创造了 160年世博史上最高单日客流。 对于单日出现的百万客流,世博会组织方已提前建立了相应预案,做好了相应的安排。 有关方面综合世博会客流规律以及团队预约等因素,预计 10月 23日园区客流将再次超过 70万左右人次。 世博会组织者提醒广大游客错峰参观,年老体弱者量力

34、而行。 来源 :学 +科 +网 Z+X+X+K 组织者希望游客能安排合理的参观时间,尽量避开周末大客流。 序号 修 改 答案: 成分残缺,改为 “创造了 160年世博史上最高单日客流的纪录 ”。 搭配不当, “设立 ”改为 “设计 ”或 “制订 ”。 去掉 “左右 ”。 语序不当,改为 “游客能合理安排参观时间 ”。 同窗故事向高三各班同学征集临别赠言。请你拟写一则,要求感情真挚,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超过 30字。( 4分) 答案:开放性试题,答案:不统一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分) 相传扁鹊兄弟三人都从医。大哥善于 “防患于未然 ”,把病消灭在萌芽之前,结果病人老是怀疑自己没病,大哥的名字天下不闻;二哥善于把病消灭在萌芽之中,结果闻名乡里;扁鹊善于在人病入膏肓时让人起死回生,结果闻名天下。 以上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开放性试题,答案:不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