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山西省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练兵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28966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山西省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练兵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届山西省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练兵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届山西省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练兵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届山西省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练兵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届山西省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练兵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山西省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练兵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其后题目。( 4分) 文学是一个绚烂迷人的世界。 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国画,你尽可流转明 mu( ),欣赏蓝天白云、激流飞瀑;文学是一座姹( )紫嫣红的花园,你尽可敞开心 fi( ),呼吸玫瑰馥郁、秋菊清香 ; , , 。走进这个世界,我们能砥( )砺闪光的智慧,丰富纯洁的情感,熏陶高贵的灵魂。 【小题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划线字注音。( 2分) 姹 ( )紫嫣红 明 mu( ) 心 fi( ) 砥 ( )砺 【小题 2】请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续写一句话。( 2分) , , 。 答案:

2、【小题 1】 ch 眸 扉 d 【小题 2】示例:文学是一支清脆悦耳的乐曲,你尽可侧耳凝神,倾听莺歌燕语、溪流叮咚。 【小题 1】试题分析:给划线字注音要注意不能望形生音,字读半旁音。 “姹( )紫嫣红 ”中的 “姹 ”应读 “ch”,不能误读成 “ zhi(宅)或 ch(诧) ”;“砥( )砺 ”中的 “砥 ”应读 “d”,不能误读成 “sh或 zh(氏 ), d(氐);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明 mu( ) ” 明眸, “眸 ”不能误写成 “牟、哞 ”; “心 fi( ) ” 心扉, “扉 ”不能误写成 “肺、飞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

3、或给加点汉字注音的能力。 点评: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读懂这段文字,体会文段中的情感,然后根据拼音或汉字提示写出相应汉字或拼音,做题时要注意一些形近字和同音字,给汉字注音时注意不能望形生音。本题考查的四个词语的字形、字音都是常见的、常考的,学生在平时的学校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小题 2】试题分析: 题干中划线句的特点我们可归纳为: “文学是一个数量词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你尽可 动宾短语动词两个与前面动词衔接自然的短语 ”语句格式,所以我们还可以续写一句:文学是一片春意盎然的田园,你尽可以流连忘返,领略鸟语花香,招蜂引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仿例造句的能力。 点评: 仿写是语言运用的基本技能,它要求

4、模仿例句造句。解答这类题,应做到: 找准例句句式特点; 仿写句子的内容与例句的内容要构成一个整体,合理通畅。 选择题 下列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 “可爱的人、敬畏生命、打量一番、雄伟壮丽 ”这四个短语分别是 “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动补短语和并列短语 ”。 B “他们的 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C “九十多年来,嘉兴南湖上那艘船一直指引着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 “船指引方向 ”。 D “我之所以热爱自己的家乡,是因为那是我生长的地方。

5、 ”这个句子是因果复句。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中 “可爱的人、敬畏生命、打量一番、雄伟壮丽 ”这四个短语分别是 “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和并列短语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短语、句子、句子成分等的掌握情 况。 点评:在语文学习中,要把短语的类型(主谓、动宾、动补、并列短语等)、句子分类(单句、复句)、复句关系(并列、因果、转折、选择、递进等)、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语等)等知识熟记于心,做到能够准确判断。 现代文阅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 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

6、墨不读书 ”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 “真经 ”,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 ”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 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

7、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 都是 “边动笔墨边读书 ”结出的累累硕果。 “不动笔墨不读书 ”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间、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 他在读水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 !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 ,毛氏批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了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 然而, “动笔墨 ”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

8、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品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总之, “不动笔墨不读书 ”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 【小题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分) 【小题 2】文章围 绕中心论点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证的 ( 3分) 【小题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 的论证方法。( 2分) 【小题 4】阅读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5分) ( 1)请写出顾炎武 “动笔墨 ”的三种方式。( 3分) ( 2)读书 “动笔墨 ”需要注意哪两方面的问题 ( 2分) 答案: 【小题

9、1】 “不动笔墨不读书 ” 【小题 2】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 “不动笔墨不读书 ”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 “不动笔墨不读书 ”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 【小题 3】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小题 4】( 1)摘录 编写 增改 ( 2)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 【小题 1】试题分析:学生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对于议论文的观点的句子,从文章所在位置的比例,其中有大部分文章的论点在文章的开头部

10、分,学生可以从文章的开头部分找出文章符合论点要求的句子,少数的论点出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学生学会在原文中找出论点。 考点:本题学生把握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 点评:议论文中的论点是 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能从文中直接找到,常出现在文章的下列位置:题目、开头、中间部分、结尾。 【小题 2】试题分析:在议论文中,学生应培养寻找中心句,总结概括文章的小分论点的能力。此题学生可以从强化记忆、训练思维;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三方面来进行阐述和论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 点评:此类题主要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目对所提取的信息有明确的要

11、求,根据这一要求浏览文章内容,可以采用跳读的方式,一般都能找到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有的可以 直接作为答案:,有的需要稍加整理,重新组织语言来表达,得到答案:。 【小题 3】试题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中的 “他 ”指金圣叹,这是举例子,是举例论证。 “打开了一扇天窗 ”“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 ”是比喻句,所以是比喻论证。 考点: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点评:初中阶段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比喻论证等。举例论证:真实具体,说服力强;道理论证:有权威性,论证有力;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对比论证:正误分明,是非明确。无论哪种论

12、证方法都是为了证明 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 【小题 4】试题分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此处能从摘录 、编写 、增改 三个方面来概括顾炎武 “动笔墨 ”的三种方式;文章从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动笔墨 ”需要注意的两方面的问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在文中找到相应信息,借 助它们来确定和提取出正确答案:。 凸 凹 这是 8年前的

13、旧事。那年,刚过完 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 母亲 “哦 ”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的红起来 。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 “住几天吗? ”母亲问。我说: “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 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 ”母亲笑一笑: “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 ”在

14、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晚上,母亲问我: “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 ”我说: “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 ”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的我,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 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

15、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 “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 ”母亲安然说道。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亲给祖父舀 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日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 “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 ”我跟母亲开玩笑。“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 ”听了娘的话

16、,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 。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 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 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踅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 “哎,故乡。 ” 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想随便写些

17、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 【小题 1】结合文章分析第 段中 “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3分) 【小题 2】如果去掉第 段画线句子中 “意外的 ”、 “潮潮的 ”两个词好不好?为什么?( 2分) 【小题 3】根据文意,简要描述 “我 ”眼中的 “母亲 ”和我所见的故乡。( 4分) “母亲 ”: 故乡: 【小题 4】揣摩品味语言。( 4分) ( 1) “故乡滋味 ”中 “滋味 ”的含义是什么?(

18、 2分) ( 2)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中 “酸楚 ”所包含的情感。( 2分) 【小题 5】第 段中的 “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 ”, “感觉 ”为何大不一样?流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2分) 【小题 6】文题为 “故乡滋味 ”,而内容以写 “母亲 ”为主,作者是如何将 “母亲 ”与故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3分) 答案: 【小题 1】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所产生的强烈思乡之情,开启下文回故乡的情景。 【小题 2】不好。因为这两个词起修饰作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因 “我 ”偶尔回家而产生的惊讶、激动和喜悦之情。如果去掉,就没有这一表达效果。 【小题 3】母亲变得

19、衰老、矮小,但依然质朴,仍是那 样的慈祥、善良。故乡仍带着质朴,路依旧,山依旧,仿佛都没有什么变化。 【小题 4】( 1)质朴、温暖的感觉。 ( 2) 为母亲年老,我受宠的日子越来越少而伤感。 为我与母亲相处的时日太短而愧疚。 体会到相对于母爱, “爱情 ”“伦常 ”“友谊 ”却美丽而忧伤。 【小题 5】因为故乡的 “路依旧、山依旧 ”,而 “我 ”却已是 40多岁的人了,母亲更是白发染霜雪,因此,我感觉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 ”。 流露出作者当时内心的失落(落寞、哀怨、叹惋)。 【小题 6】示例: 借写母亲给我的爱,含蓄地表现故乡对我的情。 借我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对故 乡的依恋。 故乡就像母

20、亲一样,给我滋养,给我温暖。 故土难离,就像我对母亲的情感一样,即使身处异乡也难于割舍。(能说清楚其中一点,意思对即可) 【小题 1】试题分析: “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这句话在文章开头一段的结尾处,从内容上看, “我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决定回老家一趟。从结构上看,承接上文所产生的强烈思乡之情,引出下文回故乡的情景。 考点:本题考查记叙文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点评: 记叙文中语句的作用一般会考查首段、尾段或中间段中的某一句话,其具体作用也是不同的,但一般不会脱离两方面,即内容和结构。本 题中的一句话在文章开头部分,内容上,要根据语段内容及上下文内容加以分析,结构上一般为过渡、引起下文

21、、为下文做铺垫等。 【小题 2】试题分析:首先回答 “不好 ”。这两个词出自 “母亲 “哦 ”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的红起来 ”,在句中它们起修饰限制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母亲因 “我 ”偶尔回家而产生的惊讶、喜悦,甚至难以抑制的激动之情。学生回答理由时,不妨把原句与去掉之后的句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区别,理由自然就显现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词语生动、形象性,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 ,体会出它的意思和用法,并将删掉该词的句子和原句加以比较。回答这类题目,一般采用三步法,即首先回答不能,然后指出该词在原句中的意思和作用,接着说去掉会变成什么情况,如

22、去掉题干中考查的词语后,句子变得平淡,不及原句形象、生动,那这个词就不能删掉。 【小题 3】试题分析:此题题干的关键词是 “描述 ”“我眼中的母亲 ”“我所见的故乡 ”,根据此题干我们可以理解为 “母亲 ”可以答外在的形象,更可以是内在的精神品质。而 “故乡 ”只能是描述 “所见 ”的样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种联系语 境并学会用原文信息解决问题的类型题,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和信息或通过材料再加工来解决问题。 【小题 4】试题分析:揣摩品味语言的

23、 “含义 ”是指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解释词语的内涵。( 1) “故乡滋味 ”中 “滋味 ”的含义应理解为 我在故乡时故乡给我带来的感受 不能误答为 我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感情 。( 2) “酸楚 ”所包含的情感:“母亲在世的时间不多了, 我 与母亲相处的时间也不多了,大有 子欲养而亲不待 的愧疚之感。 “爱情 ”“伦常 ”“友谊 ”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只有 “母爱 ”是无私的,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及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

24、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小题 5】试题分析:这道题可以从 “我 ”看到的 “石阶 ”:显得很矮很矮; “水井 ”:显得很浅很浅; “山路 ”: 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的原因,以及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的情形去揣摩、分析 “我 ”当时的心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 点评: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从文字的表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人物当时的心情和想法。当然一些关键性的词语也是很需要注意拿摄的,它们对揣摩人物的

25、心理起着很重要的提示作用。 【小题 6】试题分析: 母亲是故乡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所以说反映故乡某些特征,作者通过对母亲的描写,间接地刻画了故乡的质朴、温暖,表达作者对故乡的喜欢之情。 母亲与故乡都是十分质朴的,给人温暖的感觉,都是远方游子的感觉,母亲是作者与故乡间的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原文内容,从文中找到出处和根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揣摩内在的原因及情感 。 文言文阅读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i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

26、复问其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小题 1】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每句一处( 2分) ( 1)吾 妻 之 美 我 者 ( 2)臣 诚 知 不 如 徐

27、公 美 【小题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4分) ( 1)邹忌 修 八尺有余 ( 2)朝 服 衣冠 ( 3)暮 寝 而思之 ( 4)吾妻之美我者, 私 我也 【小题 3】选出下列句中的 “之 ”字与例句 “之 ”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2 分)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渔人甚异之 D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小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文: (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文: 【小题 5】邹忌认为 “王之蔽甚矣 ”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分)

28、【小题 6】你从文段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2分) 答案: 【小题 1】( 1)吾妻 之美我者 ( 2)臣诚知 不如徐公美 【小题 2】( 1)长,高 ( 2)穿戴( 3)躺着休息,睡觉 ( 4)偏爱 【小题 3】 D 【小题 4】( 1)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2)我的妻子认 为我美,是偏爱我。(意思符合即可) 【小题 5】因为: 齐国是一个大国,齐王位高权重; 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者害怕齐王; 举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每答对一点得 1分,照抄原文扣 2分。 【小题 6】启示: 人贵有自知之明;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批评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只要能答对一点,并能

29、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回答不完满酌情扣分。 【小题 1】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 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 “主 谓 -宾 ”,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这里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点评:文言句读常识既考查了学生的文言常识的知识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很大

30、帮助。 【小题 2】试题分析:( 1)修:长,这里指 “身高 ”;在 “乃重修岳阳楼 ”中是 “修建 ”的意思。( 2)服:名词用作动词, “穿戴 ”的意思;在现代汉语 中常常作为“衣裳 ”意思。( 3)寝:古今异义字。古义:躺着休息,睡觉;今义:睡觉的地方。( 4)私:形容词用作动词, “偏爱 ”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常当 “个人的,自己的,与 “公 ”相对 ”讲,如 “私人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

31、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 3】试题分析:例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中的 “之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A项中的 “之 ”代词,代指前文中的某个东西或者事物; B项中的 “之 ”代词,指代词 指朝政大事; C项中的 “之 ”代词,指看到的景象; D项中的 “之 ”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所以应选 D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掌握和辨析能力。 点评: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

32、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 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小题 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1)句中的关键词有 “之(助词,的) ”、 “者( 的人) ”;( 2)句中的关键词有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美,认为 美) ”、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 偏爱 的意思) ”。最后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 “信 ”(准确无 误)和 “达 ”(通顺流畅)就很不错

33、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 5】试题分析:选文第二段中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 齐国是一个大国,作为一国之君,齐王位高权重;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说明齐王身边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的人很多,这种人越多齐王越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这类综合性的题目做题时必须先认真阅读原文,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再筛选对答题有 价值的信息,最后进行归纳。 【小题 6】试题分析:这类综合性的语言表达题可以从齐王或邹忌的角度谈都可以。齐王

34、: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 门庭若市 ,继而 时时而间进 ,最后 无可进者 ,终于 战胜于朝廷 。启发:作为领导者要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来自下层人民的意见,这样才能取信于民,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带领人民走上富裕之路;邹忌:邹忌在 讽 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 闺房小事 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劝谏 是一门说话艺术,是一个融智慧、知识、技巧于一身的综合能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倡导委婉的方式,讲究说话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联系实际谈个性化感悟的能力。 点评:联系生活实

35、际,谈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种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诗歌鉴赏 春望( 4分)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小题 1】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分) 【小题 2】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 “搔 ”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2分) 答案: 【小题 1

36、】( 1)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 1分),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1分) 【小题 2】 “搔 ”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 1分),传神地表达了 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1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 “破 ”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 “深 ”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

37、“国破 ”对 “城春 ”,两意相反,对照强烈。 “国破 ”之下继以 “山河在 ”,意思相反,出人意表; “城春 ”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 “草木深 ”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国破 ”的断垣残壁与 “城春 ”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点评: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 ”, “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景物在鉴赏古诗的形象、技巧、情感上有重要的作用。 【小题 2】试题

38、分析:诗人满头白发如雪, “搔 ”字说明诗人内心的苦痛无法排解,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更短 ”、 “不胜簪 ”更增哀叹。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 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的忧愁苦闷。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词语言的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诗句内容浅显易懂。古人写诗用字精准,反复捉摸推敲,力求精确达意,这就是所说的 “炼字 ”,要品味古人炼字的成果,更要学习古人这种严谨的写作态度。 语言表达 近年来, “年度汉字 ”的评选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雷 ”、 “被 ”“和 ”等字先后成为年度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民情民意。请根据你对时事的了解,为今年的中国遴选一个 “年度汉字 ”,并简要说

39、明你遴选的理由。( 2分) 年度汉字: 遴选理由: 答案:示例:梦。 2012 年,奥 运 “梦 ”、飞天 “梦 ”、航母 “梦 ”、诺贝尔奖 “梦 ”,都一一实现,我们相信,融合国家与个人的中国之 “梦 ”一定会实现。 试题分析:这道题只要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遴选出一个字,并能结合当前的时政热点表达出自己遴选的理由即可。若遴选的汉字没有关注时政热点或者遴选理由交代不充分的不记分。示例:年度汉字:和;遴选理由:创造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关注时事及理解运用汉字的能力。 点评:这道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唯一,学生设计的答案:只要遴选的汉字关注时政热点,遴选理由比较充分即可

40、。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 2分) 下面是一位同学看了水浒传后写的 “人物印象 ”,请你参照该同学写的示例,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也写一段 “人物印象 ”。( 60字左右) 示例:史进,绰号 “九纹龙 ”,史家庄少庄主,自幼不事农桑,喜欢舞枪弄棒。独斗少华山强盗陈达,见其英勇;义释少华山强盗陈达,见其仁厚;攻打东平府被缉拿入狱,严刑拷打而不招,见其坚韧;十两银子送金家父女,见其仗义。 孙悟空 保尔 宋江 答案:宋江,人唤 “及时雨 ”,仗义疏财,孝亲敬友。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宋江救助他们上梁山。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后 趁机要 挟,宋江怒杀阎婆惜,被迫上梁山。后来被众好汉推为梁山

41、首领。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从 “孙悟空、保尔、宋江 ”三人中任选一个,写一段“人物印象 ”记。从题干中的 “示例 ”可以分析出:学生设计答案:时,只要对自己所选人物姓名及与其有关的情节,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好并作精要的简评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简介名著中人物的能力。 点评:名著阅读题型多样,内容丰富,从呈现形式上看,有选择题、填空题、填表题、简答题;从考察内容上看,有识记积累题、归纳概括题、感悟理解题、欣赏评价题等。命题者选取名著中的一个语段,考查 涉及的作者、出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的评判和鉴赏。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不仅要泛读还要对重点段落精读,深入了

42、解作品中的人物,关注人物的语言、行动,积极探究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默写 古诗文默写。( 10分) 【小题 1】 ?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 【小题 2】落红不是无情物, _。(龚自珍已亥杂诗) 【小题 3】 ,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杜牧) 【小题 4】春蚕到死丝方尽, 。(无题李商隐) 【小题 5】 ,燕然 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小题 6】 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小题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自己临危受命的两句是: , 。 【小题 8】苏轼在水调歌头里面说的 “ , 。 ”两句,阐释了人生没有十全十美这一哲理。 答案: 【小题 1】乡书何

43、处达 【小题 2】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题 3】东风不与周郎便 【小题 4】蜡炬成灰泪始干 【小题 5】浊酒一杯家万里 【小题 6】沉舟侧畔千帆过 【小题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小题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试题分析:默写时,除了要注意 “( 1)乡、达;( 2)化、护;( 3)郎、便;( 4)蜡炬、始;( 5)浊、杯;( 6)沉舟、侧畔、帆;( 7)受任、际、奉;( 8)悲欢、晴、圆 ”等易错字;( 7)、( 8)两句还要注意句中提示性的语言,同时要使整个默写句子保持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察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 点评:古诗文名句默写是考试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

44、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 错别字。 作文 任选一题,按照要求作文。 【小题 1】美丽,是如诗如画的风景,漂亮俊朗的容颜;是丰富渊博的学识,乐观豁达的胸襟;还是脚踏实地的追求,持之以恒的精神 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美丽无处不在。 请以 “ 如此美丽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小题 2】生活中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 “忍不住 ”,有时忍不住欢笑,有时忍不住流泪,有时忍不住赞扬,有时忍不住后悔,有时忍不住好奇,有时忍不住思念 请以忍不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不少于 600字;( 2)文

45、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3)不能用本试卷阅读题的材料 为写作内容 答案:略 【小题 1】试题分析:本题是半命题作文,这则作文由提示语和题目两部分组成。提示语是启迪思维,打开思路的重要部分。我们在分析提示语时很容易受到启示,体会到:美丽,是如诗如画的风景,漂亮俊朗的容颜;是丰富渊博的学识,乐观豁达的胸襟;还是脚踏实地的追求,持之以恒的精神 只要我们用心感受都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来。这样审题之后,写什么内容就可以心中有数了。我们可以写景,写微不足道的事物带给我们的震撼;可以叙事,写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的看似不顺实则受益匪浅的经历;可以议论,表达对一种别样的 “美 ”的赞叹 感悟,如挫折也美丽、

46、苦难也美丽等,主题可以是对人性的歌颂,对亲情的感恩,对名人优秀品质的赞叹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点评:半命题作文的补题很关键,补出的题目显示了作文的选材、立意、情感态度及语言能力,同时也决定作文成败。补全题目常用方法: .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 .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 .从而将一个相 对比较 “大 ”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 “小 ”的题目;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上修辞,

47、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小题 2】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没有任何提示,分析题目中的 “忍不住 ”一词我们可以知道,是文章中的主人公情不自禁地做出某种事,露出某种表情,发出某种声音,想起某件往事等。这事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这表情可以是哭,也可以是笑;这声音可以是赞叹,也可以是批评;这往事可以是使人开心的、获益匪浅的,也可以是受到伤害的、耿耿于怀的等,由此可知,这个题目可写的东西很多 ,主题可以是歌颂、抒情,也可以是反思、反省。这样审题之后,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文章的内容就不难完成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点评:命题作文一定要审清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打开思路,进行合理地取舍,把自己擅长的、易于成文、能表达真情实感的材料选择出来。写作时,要注意书写一定要整洁,标点符号要使用正确,关注作文的词语运用与描写,尽量让笔下的文字灵动起来。当然平时的练笔也是至关重要的,写作其实就是一种习惯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