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山西省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题。( 4分) 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味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黛玉葬花之悲;秋色似火,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概。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给人的是勃发的 y ng yu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的欢乐。一个人只要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充实。 【小题 1】给上面文段中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 3分) 春花灼 灼 ( ) y ng yu( )之情 憧憬 ( ) 【小题 2】文段里有一个错别字,它是 ,应改为 。( 1分) 答案: 【小题 1】 zhu 踊跃 chng j ng 【小题 2】概 慨 【小题 1】 试题分析: “灼 ”字的读音要 注意声母 “zh”与 “sh”的区别, “踊 ”字不要写成三点水旁, “憧 ”声调是第一声,不是第四声。 考点:汉字读写。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用字,细心识读便可。汉字读写好错的原因是 “音同 ”和 “形似 ”,平时学习注意易错点,仔细辨认,加强记忆,可避免这方面的错误。 【小题 2】 试题分析: “概 ”与 “慨 ”确实易错,它们都是形声字
3、,注意他们的 “形旁 ”不同,一个是 “木 ”字旁,一个是竖心旁,抓往特点记忆,可避免错误。 考点:错别字辨识。 点评:本题不难,但要细心,否则难于辨认。汉字中形似字非常多,有偏旁不同而形似的,有笔画判别 形似的,了解易错的原因,对判断错别字很有帮助。 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分) 春天来了,一切都显得那么温馨、和谐。海风轻拂,海浪轻逐。 天空中又一次飘满风筝和鸟鸣 。沙滩上散落着各式各样的贝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们漫不经心地随意走在沙滩上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温暖的阳光。 在海天一色的美景中,使我们陶醉了 。 答案: 删去 “鸟鸣 ”或改为天空又一次飘满风筝,回
4、荡着鸟鸣。 删去 “漫不经心地 ”或 “随意 ”。 删去 “使 ”或删去 “在 ”和 “中 ”。 试题分析: “飘满 鸟鸣 ”动宾搭配不当; “漫不经心 ”包含有 “随意 ”的意思,与 “随意 ”语义交叉; “在 中, 使 ” 介词搭配不当,缺少主语。 考点:病句修改。 点评:本题容易,几个病句病因明显。此题将病句放在一段话中明示,没有必要,因为判断这三句病句不需要借助语境,直接对句子判断即可,如果是在一段文字中可以不标明病句,让学生去判断,这样即让学生阅读了文字,又训练了学生判断病句的能力。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 划线 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祖国山河壮丽,文学家以 脍炙人
5、口 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 B春天里每一朵盛开的鲜花又像是一个个 忍俊不禁 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C济南城外的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真是 巧夺天工 。 D朱自清笔下的春雨图是一个多么宁静的世界呀, 万籁俱寂 ,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答案: C 试题分析: “巧夺天工 ”此成语指的是人的创造胜过自然,而 C 句中写的是小山,本是自然物,不是人的创造,所以此词使用不当。 考点:词语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有滥用成语的习惯,对成语意义只是从字面判断,不了解成语真正的含义。使用成语一定要了解成语的意义、情感
6、色彩和适用对象。 现代文阅读 (四)秋的气魄( 15分) 提起秋,人们会马上联想起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相去甚远。 从枫的红到银杏的黄,红叶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直接来自这些色彩的感触和对深沉专注的秋的感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城市里也许不是这样,只要踏进乡间一步,你会看到山裾树林的红叶、田野稔熟的金黄的农作物、红彤彤照射着的日脚 当你一一抽出来单独静观的时候,就会发 现,毋宁说它们是属于残暑的,不是真正的秋的领域。 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 没有活力的红叶,经一夜冷风,散落而去。只有这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从飘落到庭院的一枚桐叶,到林中飞舞的无数的树叶,
7、或者多半经霜打枯的田野的草叶,都浓浓地涂抹着秋的气韵。踏着沙沙作响的落叶,走过林中小径时,人最深切地感受着秋。 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微风中,常绿树的病叶和落叶树的红叶,是那样毫无反抗地自然地从树梢飘到了地上。大自然窃窃私语:让地上的回到地上去。而落在地上的枯叶,却依然无法在原地安住,被风四处吹散开 去。循着一个方向出了林子,收获后的广袤的田地,裸露着肌肤,一望无垠地扩展着。经霜打枯的草丛,结籽的杂草茎静静地迅速生长。人的心,被自身的寒气和寂寥所驱使,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淡梦般的令人憧憬的世界。 秋是寂寞的,因为秋真实。秋将所有的外皮 不用的或必需的 自行剥光。万物赤裸裸地
8、伫立着。说秋并不寂寞的人,一定是愚钝麻木之徒,因为他们对脱衣裸体而立时那种奇妙的无所凭依的苦寂丝毫没有感觉。 为这个落叶的、剥脱的世界平添一层特殊情味的是淡薄而敏锐的阳光。渐渐南倾的日脚和北方来的泠泠 的微风,使阳光变得又弱又淡,但因有了极度澄净的天空和大气,这日光非常锐利地直照下来,宛如于真空中一般。这毫无遮挡的光线,是如何将光和影鲜明地投射到地面上的啊!看到这番情景,人们深深感到了秋。落叶上的树影,田亩上的草影,原野上的鸟影,还有,即使是狭小的城镇里,那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以及那映在格子门窗上的树枝的清荫,所有这一切都和明丽的日光区分得清清楚楚,人们见了心中会涌起一丝难以名状的震颤
9、。 这震颤正是秋本来所具有的感觉。静谧、澄净的是剥脱的世界里,清晰地显现出明暗的区别,直接迫击着人们的心扉。在那 赤裸的心里,也鲜明地投射着光与影。人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凝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纯的、不纯的,清澄的、污浊的,所有这一切,都毫不含糊地现出了原形。 这赤裸的凝视的眼,从它自身的性质来说,不是向着未来,而是回顾着本来的自己 肩负着过去的现在的姿影。自然、人、整个秋的世界,都在默默地专注地守护着自己赤裸的身姿。 能够忍受这专注的沉默,并能从中尝到真味的人,只有对他们来说,秋才不是寂寞的、清苦的。这里只有清净的冥想。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的灵魂,满怀着原来的憧憬又回归于胸中。这劲健而清
10、新的激情,吹拂了一切 杂念,强化了自己的存在感。 11 只有基于这种意义,秋才是可赞美的。那令人想起修道院祈祷的爽净的黎明,那令人回忆着心灵的恋爱的月明之夜,都丝毫不为任何卑俗之情所玷污,原原本本为人的灵魂所收容。 【小题 1】作者在第 段中写道: “提起秋,人们会马上联想到红叶 ”,作者认为红叶是秋天的标志吗?为什么?( 4分) 【小题 2】作者主要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 3分) 【小题 3】题目是 “秋的气魄 ”,作者认为秋天有什么样的气魄?( 4分) 【小题 4】文章最后一段说 “只有基于这种意义,秋才是可赞美的 ”, “这种意义 ”指的是哪种意义?( 4分) 答案: 【小题 1】作者
11、认为红叶不是秋天的标志,红叶和秋的本质相去甚远。因为作者认为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只有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 【小题 2】无数的落叶、霜打的草丛、淡薄而敏锐的阳光、澄净的天和大气等。 【小题 3】秋是寂寞的,秋是真实的,秋是一个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秋迫击着人们的心扉,让人们进入了凝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净化了人的心灵。 【小题 4】能够忍受专注的沉默,并能从中尝到真味,感到秋不是寂寞的、清苦的,只有清净的冥想。吹拂了一切杂念 ,强化了自己的存在感 一种反馈于母胎的存在感。 【小题 1】 试题分析:第一段作者明确否定红叶是秋天的标志,第三段作者说明了理由。 考点:文意理
12、解。 点评:本题容易,文中有明确的文字信息。理解文章中的一些问题,首先可直接在文章的文字中寻找答案:,有明确的文字信息直接摘引作答,其次根据作者的叙述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说明。 【小题 2】 试题分析:从第五段中摘录作者描写秋天景物的词语即可。 考点:文字梳理,概括要点。 点评:本题不难,从文段中直接摘录即可,梳理文字信息,概括要点,是阅读重要的训练方法,信息点有时集中于某一段中,有时散见于全文各处,阅读时要细节,把梳理文字的要求看清楚,根据要求把相关的信息点集中起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就是概括要点。 【小题 3】 试题分析:作者在六七八几段中阐释了 “秋的气魄 ”,抓住作者赞美秋天的词语概
13、括。 考点:文章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文中相关的文字信息隐含,不太好概括。解答此类问题,还要是从作者对某事物叙述描写的细节处入手,从作者描写事物的特点和语言表达上分析作者的态度、情 感、思想。 【小题 4】 试题分析: “这种 ”,一般指代前者,这里在段落开头,指的是上一段,要将上一段内容加以概括。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文间中的表述很清楚明白。一篇文章,前后句子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有的表现在文字表现,有的表现在语言内在的逻辑关系,阅读时要注意。 (三)( 16分)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
14、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 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新。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 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 6个月之后, 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 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 葡萄压榨机和
15、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形发 了一种新形式。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 “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 ”由此组合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 布歇内尔。 1971 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 ”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小题 1】你认为创造性思维有哪 些必需的要素呢?( 3分) 【小题 2】第 段中的
16、 “这种情况 ”指代什么?( 2分) 【小题 3】为了证明论点,此文举了两个事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事例。( 4分) 【小题 4】读了此文,你有什么启发?( 3分) 【小题 5】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 费 因格所说的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龟兔赛跑的故事还记得吗?请把你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来的观点写在下面。(至少两个)( 4分) 答案: 【小题 1】必需的要素有: 丰富的知识; 善于运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 持之以恒的精神。 【小题 2】指代 “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 【小题 3】( 1)约翰 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
17、 ( 2)罗兰 布歇内尔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小题 4】人应该有自己的奇思妙想。 【小题 5】( 1)做人不应该像兔子一样骄傲自满。 ( 2)做人应该像乌龟一样坚持不懈。 【小题 1】 试题分析:从第二段中要分析得出,作者先赞同了 “有丰富的知识 ”这一观点,然后又有所补充,把作者补充的观点概括出来即可,关键在 “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 ”这句。 考点:提炼论点。 点评:本题不难,但要细心分析方可得出解答,学生容易只看到作者赞同的观点而忽略作者补充的观点。提炼作者的观点(论点),一定要把与观点有关的文字信息读全,概括主要的意思。 【小题 2】 试题分析:注意看前一
18、句,作者引用别人的话中有三句话,以句号为标志, “这种情况 ”在第三句后,自然是对第三种。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文字中 “这种 ”指代比较明确。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前后句的意义关系,一般来说,指代的是本句前面的句子的内容,以句号为标志。 【小题 3】 试题分析:最后两段首句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另一个例子 ”就是要举例论证。概括论据时说出人物和事件信息即可,不必阐述。 考点:论据了解,语言概括。 点评:本题不难,文字信息明确。举例论坛是议论文中常用的证论方法,它往往与讲道理结合使用,事实论据一般都是具体的事例和社会现象。 【小题 4】 试题分析: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谈认识,可参考第
19、一题。 考点:理解文意,发表观点。 点评:本题是主观题,并不难。读文谈认识,首先要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找到,或作解释,或作联想,或作引申,不可只复述,一定要有自己新的观点。 【小题 5】 试题分析:注意提干的提示,提炼的观点要有两个,且这两个不可相似,那就要从乌龟和兔子两个角度来说。 考点:提炼观点。 点评:本题不难, “龟兔赛跑 ”道理浅显,易于提炼观点。对一个材料提炼观点,要以抓住材料中的事件所表现的现象来分析,可以抓住材料中的 “人 ”或 “物 ”的特点(性质,精神表现)来提炼。理解材料所讲的道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文言文阅读 (二)( 15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20、,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乙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 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 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青。猿鸣至清,山各传响,泠泠 不绝。 注 纡:湾曲; 形容:形状; 类:相似; 泠泠:声音清
21、脆。 【小题 1】 甲 乙 两文都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 对三峡之景的描述,选自他的 一书。 甲 文主要描写的是三峡中的巫峡之景, 乙 文要描写的是 之景。( 3 分) 【小题 2】 甲 乙 两文都抓住了两岸之山 的特点进行描述。 甲 文中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突出夏水 的特点。( 2分) 【小题 3】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4分) ( 1)略无 阙 处 ( 2)沿 溯 阻绝 ( 3) 属 引凄异 ( 4)泠泠不 绝 【小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2)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小题 5】 甲 文中写到
22、 “高猿长啸 ”, 乙 文中写到 “猿鸣至清 ”,试思考两篇文章描写猿鸣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2分) 答案: 【小题 1】郦道元 水经注 江水 西陵峡 【小题 2】连绵、陡峭、高峻、遮天蔽日 湍急、迅猛(或迅疾) 【小题 3】( 1)同 “缺 ” ( 2)逆流而上 ( 3)连续 ( 4)停止,断 【小题 4】( 1)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 2)极陡峭的山崖有的高达一千多丈,那山石的颜色形状,大多是相类似的。 【小 题 5】 甲 文用 “高猿长啸 ”烘托出三峡秋景的悲凉。 乙 文用 “猿鸣至清 ”以声写静,反衬三峡山谷的清静。 【小题 1】 试题
23、分析:水经注为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 考点:文学常识。 点评:本题不难,课文注释有注解。教材中的课文注释中有大量的知识信息,学习时不要忽略,要注意识记,尤其是古代汉语和文学方面的知识。 【小题 2】 试题分析:甲文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和乙文中 “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 ”写山的特点。甲文中作者说将水流与奔马相比,说奔马没有水流速快。 考点:古诗景物描写。 点评:本题不难,诗中有描写。古诗描写景物相当精彩,阅读分析时注意诗人的描写方法(如本题中的对比),注意诗句字词的含义及
24、表达效果。 【小题 3】 试题分析: “阙 ”本义为城墙上的凹陷处,唐王勃有诗句 “城阙辅三秦 ”; “溯 ”,逆流而上,诗经中有诗句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 “属 ”另有通 “嘱 ”义,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绝 ”另有 “消失 ”义( “千山鸟飞绝 ”)和 “隔绝 ”义(桃花源记中 “来此绝境 ”)。 考点:文言字词。 点评:本题不难,古文字词出自所学课文。古文字词的理解,一是要根据文意句意理解,二是要加强识记,记忆时要注意一词多义和活用现象。 【小题 4】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是本文中最精彩的句子,不仅每个字词都要译出,语句还要通顺;第二句中
25、 “绝壁 ”“彩色 “形容 ”“或 ”等字词要注意一字一义,古今义的不同。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 点评:本题有难度,两句不好翻译。翻译古文,是学习古文必备的能力之一,学习是注意老师对难释句的讲解,抓住难点,注意理解,灵活地运用现代汉语来翻译文言句子的意思。 【小题 5】 试题分 析: 抓住两文中相关句子 “属引凄异 ”“猿鸣至清 ”中的 “凄异 ”“清 ”不难理解,且甲文中有社会生活描写的内容,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考点:古文句意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虽然两文中有文字暗示,但学生分析时不一定能看出,学生对古文解词翻译关注得多,对内容分析关注得少
26、。本题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拟题很多,让学生了解对同样的景物有写上的异同。 诗歌鉴赏 阅读理解( 50分) (一)浣溪沙( 4分)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 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小题 1】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分) 【小题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分) 答案: 【小题 1】春季。山下兰芽短浸溪 【小题 2】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小题 1】 试题分析: 兰花刚刚出牙,溪水漫浸,子规鸟(又叫 “杜鹃 ”“布谷鸟 ”)啼鸣,这些都是春天的事物。 考点:古诗
27、景物描写。 点评:本题不难,诗中文字信息提示明确。古诗中写景基本上都突出景物的特点,可从诗中某些字词上找出景物的季节时令特征。 【小题 2】 试题分析:诗的最后一句 “休将白发唱黄鸡 ”,反用白居易的诗句,意为不要叹息年华易逝。白居易在醉歌示妓人商玲珑一诗中,称 “黄鸡催晓 ”, “白日催年 ”,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白日的流动中一天天变老的,因此他慨叹 “腰间红绫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休将白发唱黄鸡 ”。“白发 ”,指年老, “黄鸡 ”,指代白居易诗中的年华易逝的感慨。全句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人生也会返老还童。 “将 ”即 “现在 ”。 考点:古
28、诗情感。 点评:本题不难,教学中教师会讲到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 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如本题最后一句)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名著导读 文学名著汤姆 索亚历险记故事情节自然流畅,人物形象生动逼真,阅读后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回忆汤姆 索亚与蓓姬在洞中历险后,第二次去探险时哪一位小伙伴同他一起去的?他们探究的目的、结果怎样?( 3分) 答案:是哈克。目的是寻找钱箱。结果在印第安人乔举烛的地方发现了埋财宝金钱箱的小石窟,找到了钱箱,汤姆和哈克平分了这笔钱。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是几个问题, 第一个
29、问题的是 “同伴 ”,而不是主人翁,第二问要陈述清楚,但语言要简洁。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 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此书宣扬的是勇敢正义的精神。 考点:名著知识。 点评:本题不容易回答出来,学生阅读不太好记忆书中的细节。阅读名著是很好的语文学生活动,名著中动人的情节,丰富的形象,精美的语言,精密的结构,无不给学生教益。 默写 默写填空。( 8分) 一年四季,岁序更替。诗人有意,四季有情。春天,是美丽的季节,花草睁开蒙 的眼睛,新奇而喜悦,韩愈的 “ ,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 夏天,是热闹的季节,
30、万物躁动于炎热的天气,尽情欢唱。辛弃疾的 “ , 。 ”唱出了农家丰收在望的喜庆之情。 秋天,是抒怀的季节,秋景萋萋,游子思乡,成为主唱,然而刘禹锡的 “ , 。 ”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唱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冬天,是静寂的季节,更是雪的世界,冷寂肃穆中常有奇景出现。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 ”以春花喻冬雪,堪称咏雪奇句,老舍的“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 。 ”更是妙语。 答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 试题分析:
31、根据每段的文字描述,填写符合季节特征的诗文的句子,注意不要写错字,不要填写错位。 考点:诗文名句归类识记。 点评:本题不难,有文字的描述提示,学生选择的范围大。本题拟题非常好,不像通常此类题的条目化,而让学生阅读文字,根据要求归类填写诗文句子,即考查了 学生的知识水平,又学习了描写,一举多得。 作文 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城市,还是生活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某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留意田间小路,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 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心醉神迷。 请你以 “ 让我陶醉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在横线上填上相应内容,
32、补全题目。 不少于 600字。 答案:略 试题分析: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是 “自然 ”,从其提示看,是要求以 “自然景物 ”为材料来写文章,且基本上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体裁应该是写景散文。“陶醉 ”的自然是美景,实际上把一处景物写得有特色,让人如临其境,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因为学生们缺乏观察,缺乏对自然的感悟。为了写好这作文,不妨把眼光放任于大自然中,放任于四季中,不盯一处仔细捉摸苦苦雕琢,挤牙膏似的挤出一点词句来。应该放开胆去写,写得大气些。你了解春夏秋冬吧,你了解山水花鸟大地天空海洋的特点吧,那么好,就一段一段地写开去。比如写四季,你让我陶醉(不 妨用第一人物),一般写一个季节,写点这
33、个季节特有的景象,总结出这个季节的特点,即美在何处,让人的美好感受在何处,然后要点一点这个季节给你的生活或人物的感悟,比如,春,生命,播种;夏,热情,成长;秋,沉静,收获;冬,沉默,珍藏,这些词都有丰富的意义可感想。陶醉的不仅是美丽的景色,更是景物其间蕴含的意义。这样从大有角度写“自然 ”,比紧盯一处写要好写得多,因为它不需要过多的细节描述(这是学生缺乏的能力),只要大致写出 “大景物 ”的大特点,然后感慨几句就行,这样写立意很容易 “立 ”起来。 考点:写作能力。 点评:现在的 考场作文,虽然大多数都 “文体不限 ”,似乎写什么体裁都可以,其实不然,有的提示中暗含要求,暗自 “规定 ”了内容和体裁,你要写成其它的文体,要么会偏题,要么写成了四不像的文章。比如,本题作文,以 “保护自然 ”为主题写成议论文,大谈 “保护自然 ”,就不合适,是离题的。如果不看提示语,写成 “校园生活让我陶醉 ”记叙文,也是不合适的。 “文体不限 ”,不是说 “文体不要 ”,而是要选定某一体裁,一旦选定,就要按这个体裁的规范来操作,至于选定,要根据文题(包括材料提示)和自己写作的习惯和擅长来选择, “文题 ”暗含的规定还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