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31402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0年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0年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0年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0年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桃李不言, 。 (司马迁李将军列传 )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 ,相逢何必曾相识 ! (白居易琵琶行 )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庄子逍遥游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周敦颐爱莲说 ) 吾尝终日而思矣, 。 (荀子劝学 ) 地崩山摧壮士死, 。 (李白蜀道难) 人间如梦, 。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答案:略。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分) ( ) A湖泊水泊梁山 累赘连篇累牍 押解浑身解数 B隆重安土重迁 拾遗拾级而上 菲薄日薄西山 C纾难别出机杼

2、咀嚼咬文嚼字 扛枪力能扛鼎 D脉搏一脉相承 屏风屏气凝神 泄露藏头露尾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 A厂家认为,电动车之所以 “超标 ”的原因,是因为时速 20公里,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40公斤的车辆配备的电池,最多跑 20公里,连基本出行都非常不便。 B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地铁爆炸案发生后,所有的地铁站都加强了警戒,大批携带武器荷枪实弹的警察牵着警犬守在地铁入口处。 W*w*w.k*s*5*u.c*o*m C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使得西方主流文化价值受到普遍质疑,引发了人们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 D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第 4

3、1届世界博览会,它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为主题,总投资达 450亿人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纪录。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文学的社会承担和 “底层写作 ” 近几年,关于 文学已死的说法一直不绝于耳,这当然不是指文学作品数量的稀少,而强调的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文学逐步从时代的中心位置滑落到社会的边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漠视。由于现代化的推进,产生了某种急功近利、浮躁、焦虑的情绪,使得文学本应珍视的东西逐步丧失了。 文学创作是作者根据心灵世界的需要将语言符号按照某种顺序联系起来,从而构建一个虚构的世界的过程,由于这个心灵世界所选用的材料来自现实世界

4、,因此,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重要的关联。心灵世界必会被不可避免地涂抹上现实的色彩,更重要的,这个心灵世界的产品如何在现实的 社会语境及具体的社会政治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其实就是文学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与承担。 20 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的转型,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获取被极大程度地凸显出来,知识分子的勇于社会承担的热情开始消退,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精神也逐步被淡化。在这样背景下,以底层民众为表达核心的 “底层写作 ”就出现了,作家们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少见的批判激情,显现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本应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底层写作 ”将处于社会底层的 “沉默者 ”集体推向前台,表达他们集体性的诉求

5、,对实现社会和谐和公正发出苦苦的询唤,从而体现出文学可贵的社会承担。这样, “底层写作 ”对只拘囿于形式与 “内心 ”,强调 “物 ”和 “欲 ”的迷恋以及炫耀的文学流弊产生了强有力的反拨,是对彰显白领趣味和生活等级的小资话语、中产阶级文学想象以及新贵文学的反动。 必须要强调的是,文学的社会承担并不意味着要以文学审美特性的丧失为代价。“底层写作 ”的创作要想走得更远,就必须要协调好社会承担与文学审美二者的关系。 当进行 “底层写作 ”的作家们凭借知识分子的 社会良知竭力传达底层群众的声音,毅然选择了文学的社会承担时,如果他们能同时保持一种文学审美的创造与实践,那么,应该相信, “底层写作 ”的

6、创作潮流将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小题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创作就是作者根据心灵世界的需要而创建一个虚构的文学世界的过程,这个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重要的关联。 B文学作品在现实的社会语境及具体的社会政治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其实就是文学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与承担。 C作家们如果能保持文学审美的创造与实践,那么, “底层写作 ”的创作潮流 必然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D进行 “底层写作 ”的作家们要有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才能竭力传达社会底层 “沉默者 ”集体性的诉求。 【小题 2】根据文意,概括 “文学已死 ”的原因。( 6分) 答: 【小题 3】 “底层文学 ”的

7、“社会承担 ”有哪些具体表现?( 6分) 答: 答案:【小题 1】( 3分) C(错在 “必然 ”一词) 【小题 2】( 6分) 随着社会的转型,人们越来越看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获取;( 2分) 知识分子勇于社会承担的热情开始消退,人文关怀精神逐步淡化;( 2分) 由于急功近利、浮躁、焦虑的情绪,文学作品对现实 世界的关注与承担逐渐淡化( 2分)。 【小题 3】( 6分) 作家们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激情,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 作品中表现出了对底层群众的生活命运的关怀; 表达了处于社会底层的 “沉默者 ”集体性的诉求; 反驳了只拘囿于形式与 “内心 ”,强调 “物 ”和 “欲 ”的迷恋以及

8、炫耀的文学流弊; 反对小资话语、中产阶级文学想象以及新贵文学的倾向。 (答对 3点 5分;答对 4点, 6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4题 红松擎天 张抗抗 伊春城像一个巨大沙盘,隐现在苍翠的林海中,红黄蓝白,色彩缤纷。 30多年前,我随农场连队在伊春某林场伐木。森林暖泉、雪地冰坂,是知青年代的珍贵记忆。然而,重新回望那个年代,心生愧疚。还记得男生用锋利的电锯,将茂密的树林扫荡;女生围着锯倒的巨木清理枝桠;卡车满载原木,运出深山。我们将大树锯断,劈成 樱 肼 牛 苄芑鹧娓 逝翊 次屡 步 赴倌瓿刹牡脑 救嘉 医 诠 康目 桑 剐 税擦肟刹闪帜救窦酰 鸾 狻切 拇笫髦校 陀泻焖伞 br 伊春,如今

9、已成为红松在我国的最后一片原始保留地。自然界但凡珍稀树种,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决无苟活之意。这种存活于寒冷 地带的珍贵树木,生长极其缓慢。几十年前,小兴安岭还是红松满山。然而,连年大量砍伐,红松所剩无几。半个世纪以来,伊春为国家输送了 2.3亿立方米红松材质,据说,用火车装这些原木,车厢一节节连起来,可从最北端的漠河接至最南端的三亚。 时值盛夏,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我寻访红松。普查表明,该地存有 614种原生树木,是天然的森林博物馆。沿山路上行,只见草木葳蕤,蕨苔遍地,乔木灌木、针叶阔叶高低错落。石阶木桥、草亭木屋,与山林浑然一体。迎面扑来树叶与青草、朽木与落叶混合的浓郁气息。吸气吐气,肺

10、腑通透,神清气爽。四周忽然 幽暗,一株褐红色的巨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居高临下,冷傲威严。树干浑圆敦实,树皮寸寸皴裂,呈现出清晰的时间刻度。那是红松! 在溪水,我仰视红松。它们在这里巍然伫立了几百年,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中途决不分叉,到树冠才打开伞状枝条。五针一束的松针,玉簪似地插在头顶。阳光透过树顶苍绿而粗硬的松枝倾泻而下。 在溪水,我拥抱红松。红松有骨气:它直立如柱,外刚内韧。它耐腐蚀,抗风雪,可作桥梁、枕木、电杆之用。树皮可提取栲胶,采割松脂;松针可提取松针油;松子为美味坚果,亦可入药 红松,在冰雪之地 伫立了千年万年,是天地日月的精华。它因过于优秀而受到人类的过度青

11、睐,好在人类终于醒悟。 在溪水,我要为红松祝福。五年前,伊春市在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作出了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的决定,同时实施 “天然林保护工程 ”,对红松实行建档立卡管理。伊春人绝不能让 “红松故乡 ”变成回忆中的 “红松故事 ”。伊春伐木工马永顺,一生伐树 3万余株,退休后,倾余生之力,植树 3万余棵,被国人传为佳话。 登上观光塔,环山苍郁,森林像一块巨大的 “祖母绿 ”,在阳光下发出碧玉的荧光。高高的红松树下,喜阴喜湿的细弱幼苗正在耐心生长。将来, 红松高耸入云,如擎天之柱,托起伊春的未来。美丽的伊春城,该是一座隐现在莽莽红松林海之中的巨型宫殿。 在溪水,我 “认领 ”了一棵红松,

12、我愿日日为这棵遥远而伟岸的红松祈福。若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松,蓝天还能用什么来支撑呢? 【小题 1】概括第 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6分) 答: _ 【小题 2】阅读文章 、 自然段,概括红松的珍稀表现在哪些方面。( 5分) 答: _ 【小题 3】 、 两段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红松?请选择其中两种手法加以赏析。( 6分) 答: _ 【小题 4】请探究文题 “红松擎天 ”蕴含了哪几层含意。( 6分) 答: _ 答案:【小题 1】回忆知青年代的伐木生活,对伐木导致的后果心生愧疚。(2分 )照应题目,引出下文追溯、寻访红松的内容 (2分,仅答出 “引出下文 ”给 1分 );为作

13、者认领红松、为红松祈福作铺垫 (2分 )。 【小题 2】存活于寒冷地带 (1分 ),生长缓慢 (1分 ),我国仅伊春有其原始保留地(或 “数量极少 ” “在我国目前已所剩无几 ”) (1分 );浑身是宝,在生产建设和生活中有多种用途 (2分,答出 “多种用途 ”即可得 2分 )。 【小题 3】( 1)用了拟人的手法。如 第 段中用、, “横空出世,挡住去路 ”形象地写出红松的高大威严;第 段中用 “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 ”形象地写出了红松的古老苍劲,用 “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 ”写出红松挺拔不分叉的形态。 (3分,指出修辞手法 1分,能结合一处恰当分析表达作用 2分 ) ( 2)用了比喻的手法。如

14、第 段中将树皮的裂纹比作 “时间刻度 ”,形象地写出红松的苍劲古老;第 段中将 “松针 ”比作 “玉簪 ”,形象生动地写出其身姿秀美。 (3分,赋分同上 ) 【小题 4】红松高大挺拔,直指苍穹,如擎天之柱 (2分 ):红松在地方建设和国家建设中发挥并还将发挥积极作用 (2分 ); 强调了红松在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中的作用。 (2分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题。 施邦曜,字尔韬,余姚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不乐为吏,改顺天武学教授,历国子博士、工部营缮主事,进员外郎。魏忠贤兴三殿工,诸曹郎奔走其门,邦曜不往。忠贤欲困之,使拆北堂, 期五日,适大风拔屋,免谯责 。 迁

15、屯田郎中,稍迁漳州知府, 尽知属县奸盗主名,每发辄得,阖郡惊为神 。盗刘香、李魁奇横海上,邦曜絷香母诱之,香就擒。魁奇引郑芝龙事请抚,邦曜言于巡抚邹维琏讨平之。迁福建副使、左参政、四川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并 有声。或馈之朱墨竹者,姊子在旁请受之。曰: “不可。我受之,即彼得以乘间,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 ”性好山水,或劝之游峨嵋,曰: “上官游览,动烦属吏支应,伤小民几许物力矣。 ”其洁己爱民如此。 历两京光禄寺卿,改通政使。黄道周既谪官,复逮下诏狱。国子生涂仲吉上书讼之,邦曜不为报,而大署其副封曰: “书不必上,论不可不存。 ”仲吉劾邦曜,邦曜以副封上。帝见其署语,怒,下仲吉狱,而夺邦曜官

16、。逾年起南京通政使。入都陛见,陈学术、吏治、用兵、财赋四事,帝改容纳焉。 出都三日,命中使召还,曰: “南京无事,留此为朕效力, ”吏部推刑 部右侍郎,帝曰: “邦曜清执,可左副都御史。 ” 明年,贼薄近郊。不敌,城陷。趋长安门,闻帝崩,恸哭曰: “君殉社稷矣,臣子可偷生哉 !”即解带自刭。仆救之苏,恨曰: “是儿误我 !”贼满街巷,不得还邸舍,望门求缢,辄为居民所救。乃命家人市信石(砒霜)杂烧酒,即途中服之,卒。 鲁时生者,里同年生也,官庶吉士,殁京师。邦曜手殓之,以女妻其子。尝买一婢,命洒扫,至东隅,捧帚凝视而泣。怪问之,曰: “此先人御史宅也。时堕环兹地,不觉凄怆耳。 ”邦曜即分嫁女资,

17、择士人归之。其笃于内行如此。 明史 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小题 1】下 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邦曜絷香母诱之絷:拘禁 B贼薄近郊薄:迫近 C仆救之苏,恨曰恨:仇恨 D择士人归之归:出嫁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忠贤欲困之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B 以女妻其子 其皆出于此乎? C 不乐为吏 辄为居民所救 D 捧帚凝视而泣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邦曜不爱做官,在魏忠贤当道时,没有像许多部门的官员那样到魏府走动,讨好献媚,于是受到魏的刁难。 B施邦曜先是任国子监博士、

18、工部营缮主事等官职,后任屯田郎中,在任通政使期间他擒拿盗贼如神,显示出不凡的治理才能。 C有人送给施邦曜一幅朱墨竹图,他的外甥请求他接受馈赠,施邦曜极力反对,认为这是为他人走后门留下机会。 D在敌人兵临城下、京城陷落之际,得知皇上已死,施邦曜便毅然决然地多次选择自杀来报答皇恩,最后服毒而亡。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期五日, 适大风拔屋,免谯责。 (3分 ) 译: _ 尽知属县奸盗主名,每发辄得,阖郡惊为神。 (3分 ) 译: _ 入都陛见,陈学术、吏治、用兵、财赋四事,帝改容纳焉。( 4分) 译: _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D

19、 【小题 3】 B 【小题 4】( 1)限期五天,正赶上大风吹倒了房屋,没有受到魏忠贤的责备。(期、适、谯为得分点) ( 2)(施邦曜)全部掌握了所属各县犯罪头目的名字,每次抓捕都能成功,全郡都惊奇地认为他是神人。(主名、惊、语意通顺为得分点) (3) (邦曜 )进京晋见皇帝,陈奏学术、吏治、用兵、财赋四个方面的事,皇帝改变了脸色采纳了。 (都 陛见 陈 改容 语意通顺为得分点 ) 诗歌鉴赏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 值芳菲节, 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上阙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这样写

20、景的作用。( 4分) 答: _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使用了哪种修辞?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 答: _ 从下阕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 “寂寥 ”之感?请概括说明。( 4分) 答: _ 答案: 花木繁盛,花香阵阵。 渲染洛阳满城春色,反衬深沉的离愁别绪。(每点 2分) 拟人;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每点 1分) 旅途漫漫、春光无限,愁思也无边无际; 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驿舍偏僻寂静; 抒情主人公夜不成眠,望月思人,倍感 “寂 寥 ”。(答对两点即可) 语言表达 在近日公布的 2010年的时代 “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候选人名单中,美国总统奥巴马、

21、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政坛人物纷纷上榜。让中国网民意外的是,青年作家韩寒也榜上有名。对此,时代公布的官方理由是 “这位 27岁的年轻作家在出版以自己的中学辍学经历为背景的第一本小说后一炮而红,成为中国最畅销的作家之一 ”,网友对此颇有争议。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加以阐述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鲜明,语言通畅,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60字。( 5分) 答案:( 5分)答案:示 例: 我对此表示支持。韩寒的文字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心,对正义的追求,对丑恶现象的无情鞭挞,代表着新一代青年对社会责任的全新理解。 我对此表示怀疑。难道韩寒的影响力已经到了全球的高度了吗?难道仅凭中学辍学

22、、小说畅销就能成为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 ”吗 (观点明确,阐述清晰, 3分;修辞使用恰当,有文采 2分。)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 “低碳经济 ”。(不超过 40 字)( 4 分) 2003年,英国发表的白皮书首次使用 “低碳经济 ”这一概念。随着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不断走向深入,低碳经济的概念广受关注。英国虽然提出了这一概念,但并无明确界定。低碳经济是经济形态还是发展模式,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尚无共识。但各种观点都强调其目标是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其核心特征是低碳排放。而学界对 “低碳排放 ”理解不一。衡量一个经济体消耗单位碳资源所

23、带来的相应产出,即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小于经济产出的增量,则可称之为低碳排放。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同。 低碳经济是一种 的经济形态 (发展模式 )。 答案:【低碳经济是一种】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产生的,以低碳排放为核心特征的,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暖挑战【的经济形态(发展模式)】。( “背景 ”“特征 ”“目的 ”各 1分,语句通顺 1分) 作文 “哥种的不是萝卜 ,是寂寞 ”,“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只是背影 ” 这些看似无厘头的话语频频出现在网络和人们的言谈中, “寂寞潮 ”仿佛一下子淹没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陷入孤独、无聊与颓废之中。 请以 “拒绝寂寞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24、 要求: 角度自选; 立意自定; 除诗歌外 ,文体自选。 答案: 要求: 角度自选; 立意自定;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钱钟书著作等身,一部围城,更是饮誉海内外,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中国的 “文化长城 ”。仅管锥编就涉及几千种书。有人问钱先生:“你怎么读了那么多书? ”他轻描淡写地说: “也就是一本一本看下来罢了。 ” 2、钱先生一生不愿意接触媒体。曾有一名外国记者十分景仰他,声称读钱作,必须拜会钱先生本人,以当面讨教。钱先生婉言相拒: “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非得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 请以 “寂寞与辉煌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

25、文章。 要求: 角度自选; 立意自定;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切入分 52分。 关于审题立意 ( 1) 寂寞为什么成就了某些人的辉煌? 寂寞可以让人沉浸其中不受外界干扰从而潜心钻研醉心研究。 寂寞可以让人去掉浮躁急功近利之心从而有可能通过扎实努力而做成大事、大学问。 寂寞可以让人始终保持冷静心态从而能不断地正确审视自己,修正自己的目标。 寂寞可以让人有时间去思考从而使思维和思想日趋成熟。 ( 2) 辉煌以 后为什么还需要寂寞? 人生是发展的,事业是无止境的,眼前的辉煌转眼间就可能落后,就会如过眼烟云一样,所以还得守住寂寞再创辉煌。 辉煌后往往被鲜花、掌声包围,一个人容易迷失自我,所以想守住寂寞、能守住寂寞都是一种大智慧。 辉煌后守住了寂寞,可以避免无谓的时间和精力损耗,给自己留下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可能取得更大的辉煌 文体意识要强 如果是议论,必须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必须是摆事实讲道理的,必须有条有理,层次清晰; 如果是记叙文,必须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表达手 法是记叙和描写为主,尤其是传神的细节描写,那么简单叙述加大段的议论就不合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