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31425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1-2012学年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1-2012学年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1-2012学年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1-2012学年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9分)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人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 “抛来 ”的东西,这是 “抛给

2、 ”的,说得 gun min些,可以称之 为 “送来 ”,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 “送去 ”再说什么,否则太不 “摩登 ”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 ln s一点, “送去 ”之外,还得 “拿来 ”,是为 “拿来主义 ”。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示其 “平民化 ”,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 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 不弄 “出售存膏,售完即止 ”的玄虚。炮枪和烟灯, 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 看, 我想,除了送一点进

3、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 “拿来主义 ”怕未免有些危机。 【小题 1】根据拼音正确填写词语 gun min ( ) ln s( ) 【小题 2】依次填入第 段中划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 虽然 但是 所以 B只 却 虽然 但 C只 但是 只要 但 D只有 因为 所以 因此 【小题 3】依次填入第 段中划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 虽然 但是 所以 B只 却 虽然 但 C只 但是 只要 但 D只有 因为 所以 因此 【小题 4】选段中第 节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 5】第 段中 “抛来 ”与

4、“抛给 ”在实质上有什么主要区别? 答案: 【小题 1】 guan mian 冠 冕 ln s 吝啬 【小题 1】 B 【小题 1】鲁迅先生是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 【小题 1】承上启下 【小题 1】 “抛来 ”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 “抛给 ”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小题 1】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字形。即要会读又要会写。 【小题 1】本题考查虚词。注意上下文的语意。 【小题 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写作手法,此处作者使用了归谬法。 【小题 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结构特点。第三处承接上文的送去,开启下文的拿来。 【小题 1】本题考查词语。两词语意相差在后面的一个字

5、,给可后接宾语,有目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21分) 亦短亦长多伦路 多伦路终于安静下来了。当开发的热潮渐渐降温,繁华与喧闹逐步消退,多伦路又回复当初的宁静和闲散。或许只有这个时候,承担着许多盛名的多伦路才能稍稍喘一口气。那些历史的惊涛骇浪,自由进步灵魂的慷慨激昂,渐渐演化成为马路淡淡的背景。 我在多伦路长大,在这条马路上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女时代。它于我而言,只不过是一条亲切温暖的马路。 这条不长的马路位于四川北路最北端的一隅,呈 L形。我家便在这 L的折角处。在我初有记忆的时候,多伦路甚至比现在更加人流如织。那时,这条马路还是条石子路,路面是用一小块一小块的不很规则的石子 铺成的,上海人

6、叫做“台阶路 ”。大半条马路都是菜场,总是充斥着讨价还价的叫嚣声、运输蔬菜家禽的卡车的来往之声。到了雨天便会污水横流。马路上用塑料顶棚遮蔽着,那时你若要走过多伦路,多半也不会注意它两旁的各色洋房。即使是晴天,你也看不见湛蓝的天空。 多伦路文化街改造项目的启动,让菜场在瞬间轰然倒塌。菜场顶棚被掀掉的那天,我站在一边相当诧异,多伦路的天竟会如此明澈和灿烂。那时翻新工程还未开工,老洋房也未被整修,放眼望去,一幢幢灰扑扑的房子掩映在各家门前的绿树中,倒也质朴可爱。 多伦路开发后不久,我家便搬离了那儿 。城市开发热潮让本已隐退的多伦路又开始充斥着 “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躁动。这条交织着革命历史和海派文化

7、的小马路将何去何从? 穿越了历史的回廊,这里曾经是一条多么悠闲和富丽的街道,一条隐藏着激情和青春的街道。景云里,那是当年 鲁迅 先生从北京南下,辗转厦门广州后,于 1927年 10月来到上海后一直到死都居住的地方,是鲁迅与许广平相恋相知之地,是一个痛苦而伟大灵魂的栖身之所。这条不过 10余米的巷子里,还住着郭沫若、茅盾、瞿秋白、叶圣陶、丁玲、夏衍、冯雪峰和柔石等当年左翼文化运动领导人以及进步文化人士,年少的我似乎能 感觉到他们呼吸的气息。 短短不过 500米 的多伦路上汇聚了荷兰、西班牙、法国新古典主义等不下十种风格的建筑。如果要找一个可以代言多伦路的地标,我会选择建于上世纪 20年代的鸿德堂

8、。只因为它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在上海甚至在中国的教堂建筑史上都算一个异类。教堂的设计打破了西方传统,屋顶采用中国的斗拱飞檐结构,外墙用青砖砌成,檐下彩绘,中国韵味浓郁。里面那些昭示着历史的物件尽管蒙上了尘埃,却依旧典雅地显示着当年的风貌和雅致。它们老了,旧了,可是依旧风情万种,依旧让人赞叹。另外,名闻遐迩的公啡咖啡馆、孔祥熙公馆、白 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等遗址,更使得多伦路彷佛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当年,我最钟意的去处是永安里对面的旧书店。书店充斥着萧瑟兮兮的怀旧气息。一本本泛了黄、卷了边的古旧书籍、海报被主人用透明玻璃纸袋仔细装饰了起来,标上了让你没有任何理由再把他们当作故纸堆垃圾的价

9、钱。而后,你就学着去发现它们的价值与有趣;而后,你开始动了心;再而后,你就会流连于书香,迷恋于历史,久久不愿离去 如今,这条见证近代中国命运变迁的著名城市街道,被冠了名,立了牌坊。街道两头矗立着颇具石库门风格的崭新银灰色牌楼,赫然刻着 “多伦 路文化名人街 ”几个大字,不长的街道两旁除了博物馆和展览馆,更多的是古玩字画、书屋文苑和茶室吧廊等各色店铺。马路东头靠近四川北路的地方便是如今文艺青年汇聚的多伦美术馆。这幢灰红相间的建筑虽然显得有些突兀,却应和了 80年前多伦路存在的意义。而我则更喜欢这里不定期举办的艺术普及活动。在六楼那个有着玻璃天花板的咖啡馆里,数十人围坐倾听,或是古筝,或是昆曲,或

10、是哑剧,无不让人获益匪浅,陶醉其中。 多伦路作为上海变迁与发展的 “软名片 ”,它有充满魅力的过去,也有发展求新的今天。走在这条改造后的老街上,感受到的是 “百年上 海滩 ”的人文风情,还有 “文化搭台 ”衍生出的商业气息,她让我亲切,又感觉陌生了。 多伦路将亲切温暖植入了我的记忆,也为这个城市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文化上影响着这个城市,影响着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居民,多少还影响这个城市的未来走向。 【小题 1】文章标题中 “短 ”和 “长 ”分别指的是 , 。 【小题 2】第 段为什么要叙述马路菜场的脏乱与嘈杂? 【小题 3】多伦路给我的 “亲切温暖 ”的记忆体现在哪些方面?(分条概述) 【小题

11、4】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本文从 “多伦路居民 ”的独特视角来打量多伦路的变迁 。 B本文对多伦路历史风貌的描述富于诗意,充满老上海风情。 C鲁迅的定居与左翼文化人士的活动是多伦路久负盛名的原因之一。 D鸿德堂因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被 “我 ”当作多伦路的地标。 E多伦美术馆在多伦路上显得突兀,与文化名人街不协调。 F多伦路因冠名为 “文化名人街 ”而成为 “百年上海滩 ”的 “软名片 ”。 【小题 5】第 段中的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 。 【小题 6】本文与胡同文化的作者对叙写对象在城市发展中的变化都表达了复杂的感情,结合文章内容评析两者的 异同 。 答案: 【小

12、题 1“短 ”实指多伦路 只有 500米长 .(1分 ) “长 ”指多伦路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对所在城市长远的影响。( 1分) 【小题 1】 “脏乱与嘈杂 ”的马路菜场真实地再现了多伦路于我的亲切温暖( 1分),同时为下 文叙写菜场及多伦路的变化作铺垫。 【小题 1】马路菜场的石子路及前后的变化; 感受鲁迅及左翼进步人士的青春与激情; 充满风情且风格各异的海派建筑; 旧书店的怀旧气息以及让 “我 ”心动的书籍。(四点中出现其中三点即可,答出一点给 1 分) 【小题 1】 EF 【小题 1】这三个关联词呈递进层次,突显出 “我 ”对古书由发现到动心到迷恋的由浅而深、由识而知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

13、1】相同:两位作者都表达了怀旧、感伤、留恋之情。 不同:胡作者认识到封闭的胡同及胡同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走向没落是必然的,态度达观而理性,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本文作者认识到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多伦路得改造时必须的,担忧中有认同,失落中更多的是期望。(相同点 1分不同点各 2分) 【小题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短指的是具体的路长,而长则指抽象的时间。 【小题 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写作特色。这一 段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具体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可从路的变化,名人的故事,海派建筑、 旧书店等方面概括。 【小题 1】 E却应和了 80年前多伦路存在的意义,所以也是

14、协调的。 F多伦路因冠名与成为 “软名片 ”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小题 1】本题考查虚词。这是三个连词,层层递进,可从心理感受和心理变化的两个方面答。 【小题 1】本题考查比较异同。两篇文章都是怀旧性的文章,相同点可从作者对此的感情方面答。不同点抓住作者对旧事物的态度来答。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 15分) 与冯宿论文书 韩愈 ( 1)辱示初仕赋,实有意思。但力为之,古人不难到;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 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即人必大怪之也。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即必以

15、为大好矣, 不知古文,真何用于今世也,然以俟知者知耳。 ( 2)昔扬子云著太玄,人皆笑之,子云曰: “世不我知,无害也;后世复有扬子云,必好之矣。 ”子云死近千载,竟未有扬子云,可叹也!其时桓谭亦以雄书胜老子。老子未足道也,子云岂止与老子争强而已乎?此未为知雄 者。其弟子侯芭颇知之,以为其师之书胜周易。然侯之他文,不见于世,不知其人果如何耳。以此而言,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即使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 ( 3)近李翱从仆学文,颇有所得,然其人家贫多事,未能卒其业。有张籍者,年长于翱,而亦学于仆,其文与翱相上下,一二年业之,庶几乎至也。然闵其弃俗尚而从于寂寞之道,以

16、之争名于时也。 久不谈,聊感足下能自进于此,故复发愤一道。愈再拜。 (注:冯宿,字拱之。婺州东阳人。公同年进士 扬子云:名雄) 【小题 1】第( 1)划线句通过作者自己怪诞的遭 遇,表现了 和 的矛盾。 【小题 2】( 3分)简要说明第( 2)段的举例论证的作用。 【小题 3】对第( 2)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不了解这个世界,这对我无所损害,后世还会有扬子云出现,一定会喜欢我的。 B 世人不理解我,这对我是没有妨碍。后世还会有像我一样的人出现,他们会喜欢我的文章的 C 我不了解这个世道,但也不会有害于我。后代会有一个叫扬子云的人来喜欢我的文章的。 D 世人不了解我,这对我是

17、没有害处的,以后我还会出现,他们会喜欢我的。 【小题 4】结合全文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倡导写古文的韩愈认为,向古人学习写作古文已经很困难了,而更难的是不为世人所认可。 B 韩愈认为相对于太玄,老子不足道,是因为他尊崇儒家道统。 C 这封信是韩愈对于古文的好处不为人知,由所感发而作,从中也流露出他的坚强和自信。 D 这封信文笔简洁廉悍,强烈的感情贯穿始终。 【小题 5】结合课文师说的主要思想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 3)段作者列举李翱、张籍学习状况的作用。( 4分) 答案: 【小题 1】写作古文、文坛流俗 【小题 1】举扬子云不但为当世人非笑,千年来未得知音,从而得出真正的作者不求

18、人知的结论。 并表达了将坚定不移地坚守自己主张。( 3分) 【小题 1】 B 【小题 1】 A 【小题 1】( 1)赞赏他们能够从师学习( 2)感叹弃俗尚而写作古文的寂寞( 3)激励同道(答出一点 2分共 4分) 【小题 1】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注意文中提到时俗,即写作与时俗的矛盾。 【小题 1】举例子用来说明观点,归纳出作者的观点,即不求人知。 【小题 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主旨,作品的主旨为不求人知。 【小题 1】 “向古人学习写作古文已经很困难了 ”错。 【小题 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赞赏、激励的角度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21分)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

19、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 蹋 匀粢病律嬷 唬 亲鹩谄搿 唷 院 骸 巍 馈 猩街 玻怀 i棘矜,非 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 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 环蜃髂讯 呙磴模 硭廊耸郑

20、煜滦 撸 我玻咳室宀皇 刂 埔煲病 br【小题 1】解释加线字: 蹑足 行伍之间 将 数百之众 且夫天下非 小弱 也 非 抗 于九国之师也 与陈涉度长 大 一夫作难而七庙 隳 【小题 2】选出下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 ) A 履 至尊而至六合 /虽大风浪不能 鸣 也 B 席 卷天下 /吾从而 师 之 C然陈涉 瓮 牖绳枢之子 /非能 水 也 D 子孙 帝王 万世之业也 /不 耻 相师 【 小题 3】选出下列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余威震 于 殊俗 /学 于 余 B 今其智 乃 反不能及 /乃 使蒙恬北筑长城 C然秦 以 区区之地 /士大夫终不肯 以 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D 其 贤不及孔子 /

21、秦有余力而制 其 弊 【小题 4】选出句式不同的一组( ) A非 于钩戟长铩也 /而耻学于师 B 铸以为金人十二 /石之铿然有声者 C为天下笑者 /不拘于时 D 蹑足行伍之间 /蚓无爪牙之利 【小题 5】翻译句子: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小题 6】简要概括本文与阿房宫赋主旨上的不同之处。 答案: 【小题 1】 蹑足 ( 置身于 ) 将 ( 率领 ) 小弱 ( 变小变弱 ) 抗 ( 高,强 ) ( 衡量 ) 隳 ( 毁坏 ) 【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 D 【小题 1】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

22、着粮食,影子似的跟着他。 【小题 1】本文最后一句为重点,阿以戒骄奢淫逸为重点 【小题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性。 【小题 1】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C 名词做动词。 A名词做动词 /使动。 B名词做状语中 /意动。 D名词 做动词。 /意动。 【小题 1】 A向 B竟 /于是 C用 D代词 【小题 1】 A状语后置 B定语后置。 C被动句。 D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小题 1】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关键点:兵、云集、景。 【小题 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找出主旨句,具体解释即可。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小题。( 8分) 满江红

23、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 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 成底事 ?平凡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 注释: 严陵滩:东汉严光隐居时钓鱼的地方。 区区:有跋涉辛苦之义。 “成底事 ”:就是一事无成。 从军乐:即指玉粲从军行一诗,因为平仄要求,故改 “行 ”为 “乐 ”。 【小题 1】柳永, 朝 派词人。 【小题 2】选择对词的上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写 “雨 ”、 “川 ”、 “帆 ”、 “蓼 ”和 “风 ”,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 B

24、“飞短艇 ”的 “飞 ”字,表现渔人归心似箭的喜悦之情。 C “村落 ”寄托了词人和谐、宁静的生活理想。 D一静一动,通过对比,表达词人渴望回归自然的情感。 【小题 3】词的下片运用了典故,请具体说出其表达效果。 答案: 【小题 1】北宋 婉约 【小题 1】 D 【小题 1】写严光钓鱼处,(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或王粲从军行,表达词人渴望归隐,向往和谐宁静的生活理想。运用典故,不仅含蓄,而且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 3分) 【小题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柳永是北宋的词人,而且其词作风格属于婉约派。 【小题 1】表达词人渴望回归自然的情感。 【小题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答题时要写出

25、什么典故,什么情感,表达效果。(各 1分)例如归去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默写 名句默写 (6分 ) 【任选 6空,超过 6空,按前 6空评分】( 6分) 【小题 1】师者, 。 (师说) 【小题 2】 ,官盛则近谀。(师说 【小题 3】 ,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 【小题 4】 ,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 【小题 5】分野中峰变, 。(终南山) 【小题 6】 ,日月照耀金银台。(梦游天姥吟留别) 【小题 7】 ,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 【小题 8】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劝学) 【小题 9】顺风而呼, , 。(劝学) 答案: 【小题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 1】位卑则足羞

26、 【小题 1】青海长云暗雪山 【小题 1】可堪孤馆闭春寒 【小题 1】阴晴众壑殊 【小题 1】青冥浩荡不见底。 【小题 1】花近高楼伤客心 【小题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题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作文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 ,按要求作文。 荷兰北部不知名的古镇德拉赫腾现在因镇内 “无红绿灯 ”而正受到世界关注。在这里,人们上街时早已习惯于直接与其他路人用眼神和手势交流来达成默契,素不相识的 驾驶者会在路口互相让行, “汽车让自行车,自行车让行人 ”是人们默认的规则。表面似乎有些 “混乱 ”的交通,实际上在有序地运行。在市中心,每天车流量 2万多辆,行人、自行车更是川流不息,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交通事故,这被视为 “奇迹 ”。 要求 :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