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河南省永城实验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31482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河南省永城实验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1-2012学年河南省永城实验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1-2012学年河南省永城实验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1-2012学年河南省永城实验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1-2012学年河南省永城实验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河南省永城实验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3分) A以前的赛场上,八一队一直与广东队平分秋色,如今由于自身的原因,只能让广东队独霸国内篮坛。 B 2008年月,南方许多地区出现了罕见的雪灾,雪灾过后,不少抗雪救灾的动人场面变成了人们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 C季羡林老先生为了填补国内东方学研究的空白,不顾年老体弱,苦心孤诣,令人感动。 D龙川岛像一张舒展着的荷叶漂浮在浩如烟海的千岛湖上,岛上又有 30多个小湖,湖水明净,映着日光,犹如闪烁在荷叶上的水珠一样。 答案: D 把下面带序号的语句组合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填

2、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人之为人,在于人有思想。 ,而且还能够用行动来实现思想。 从现象中看出本质 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思想 有思想的人能够从事物的个性中看出共性 人不但有思想 用文字来记录思想 A B C D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9分,每小题 3分) 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 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 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 20世纪 80年代末的水平。 在 “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语境中,科学素养作为一项基本公民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个意义上,公民科学素养

3、调查结果应该引发我们足够的深思。 公民科学素 养可以从三个方面衡量: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持积极态度。但是否就意味着科学素养的提高? 这让人想到在过去的一年里,那些备受关注的科学 话题:从 “吃绿豆能治百病 ”的张悟本神话、道长李一的 “盖世神功 ”,到媒体炒作 “地球遭遇千年极寒 ”、 “世界末日将来临 ”,再到 “引渤入疆 ”让新疆变江南、禁止添加面粉增白剂等争议 面对其中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相信、追捧、盲从,媒体不加选择地跟进、扩大、炒作。 在专业层面,我国已是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的 “创造大国 ”

4、,但以衡量质量的论文引用率和国际专利来看,远谈不上 “创新大国 ”。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的 60%- 80%仍存在很大差距。 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看似相距甚远,实 则紧密相连。 不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固然不会参与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但实际上,公众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即使我们凭借少数科技精英的努力能够实现 “上天入地 ”,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在经济高速发展、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如何与之同步? 一个公民是否具有科学素养,并不仅仅看他能否正确判断 “声音是

5、否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这样的科学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不仅 测试公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更考察 公众对科学技术是否持怀疑态度,是否认为科学技术需要控制,期望科学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希望所纳的税费使用于科学技术的哪些方面等。甚至还有国家专门测试公众对于媒体信息是否具有质疑精神和过滤功能。 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不仅应该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强调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精神,理性认识科技应用到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不久前,科技部公布了中国科技实力 “清单 ”:中国科技投入年增 20%,科枝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

6、基础研究取得多个 “首次 ”或 “第一 ”,部 分领域比肩国际前沿。如果说,科技创新成果体现科技发展的 “硬实力 ”,公民科学素养则是科技发展的 “软实力 ”。而通过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任重道远。 (选自 2011年 02月 24日人民日报) 【小题 1】下列对 “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 ”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需要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B科学素养是一项基本公民素质,公民科学素养可以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来衡量。 C应该明白科学技术需要控制,期望科学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希

7、望所纳的税费使用于科学技术的哪些方面。 D需要具备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精神,对科学技术能持怀疑态度,对于媒体信息具有质疑精神和过滤功能。 【小题 2】从原文看,下列对我国 “公民科学素养 ”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持积极态度,但公民科 学素养发展 却不能与之同步。 B面对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盲从,媒体不加选择地炒作,显示了公民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C中国在专业层面上是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的 “创造大国 ”而非 “创新大国 ”,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D离开公众素养这个科技发展的土壤,我们不可能有重大科技成果出现,也不可能

8、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小题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A对于科学素养,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是不能隔离的,两者紧密相连,不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不会参与创新。 B正确判断简单的科学问题,不能说就具有科学素养。我国公民的科 学素养如何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同步,是一个重大命题。 C公民科学素 养是国家科技发展的 “软实力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进而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D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比较低,相 当于某些主要发达国家在 20世纪 80年代末的水平。 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5分

9、)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 ”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 “缺 ”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 “求阙斋 ”,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 ”有什么好呢? “阙 ”简直有点像古中国 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 “常态 ”。 在中国的传统里, “天残地缺 ”或 “天聋地哑 ”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

10、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 ,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 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

11、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 生不如意 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 从此 “地陷东南 ”,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 “天倾西北 ”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

12、下去,只因 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的世界里。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 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 “方其圆时,即其缺时 ”。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

13、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 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选自读者 2002年第 24期,略有删节) 【小题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 或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散文以 “月 ”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的素材之间在内容上看似联系不大,但由于始终紧扣 “月 ”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 。 B本文开篇先由古文献对月的独特解释谈起,接着宕开一笔,引出曾国藩住所的题名,紧接又引述有关中

14、国神话传说,从而为下文阐释有关 “月圆 ”的哲理做了充分铺垫。 C本文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从 “天残地缺 ”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发现了月亮没有真正圆过的真象,并从中悟出了 “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 ”这一道理。 D文章在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主要是为了直接阐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的道理。 E本文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如 “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 ”这些句子的抒情色彩都很浓,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小题 2】作者为什么说 “那解释使我着迷 ”?请写出你的简要理解( 6分) 【小题 3】第 5段中说

15、 “我渐渐爱上了 阙 的境界。 ”请结合有关上下文,简要谈谈作者 “渐渐爱上了 阙 的境界 ”的原因或理由。( 6分) 【小题 4】文章结尾说: “因为我们爱过圆 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 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请简要分析这话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思想感情。( 8分) 答案: 【小题 1】 B、 E。(共 5分,选 B3 分选 E2 分选 A1 分) 【小题 1】按一般常识,月是圆的,也用来象征团圆,可是中国古代文献却用“阙(缺) ”来解释,这种看似有违常理的解释,实在 耐人寻味。 【小题 1】 “阙(缺) ”往往是事物的常态; 缺残(缺憾)往往蕴含着美丽。 【小题 1】世间事物乃至人生的圆满和完

16、美总是相对的,而且常和缺憾与不如意相生相伴,因而要多一份豁达,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喜悦。 【小题 1】 A项错在 “在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本文的线索应是 “月缺 ”或是“天残地缺 ”; C项错在所说从 “天残地缺 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发现了月亮没有真正圆过的真相,并从中悟出了 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 正圆的东西 这一道理 ”的表述; D项主要是为了阐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的道理 ”的表述,应是为了说明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 【小题 1】略 【小题 1】略 【小题 1】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9分 每小题 3分) 吴 ,字伯美

17、,山西沁州人。顺治十六年进士,授河南确山知县。县遭明季流寇残破, 拊流亡,辟芜废,垦田岁增,捕获盗魁诛之。师下云南,县当孔道,舆马粮饷,先事筹办而民不扰。康熙十三年,以卓异入为吏部主事,历郎中。累迁通政司右参议。刑部尚书魏象枢亟称其贤。二十年,特擢右通政,累迁左副都御史。 二十八年,迁兵部侍郎,寻授湖广巡抚。湖北自裁兵乱后,奸猾率指仇人为乱党,株连不已, 悉置不问,而惩其妄讦者,人心大定。陕西饥,流民入湖广就食,令有司分赈,全活甚众。三十一年,诏以荆州兵船运漕米十万石至襄阳备赈, 议: “兵船泊大江下至汉口受米,复西上抵襄阳,计程二千馀里。令原运漕船若乘夏水 顺道赴襄阳,仅七百馀里,即以便宜行

18、事。 ”疏入,上嘉之。未几,丁母忧,服未阕,即授湖广总督,仍听终制乃赴任。故事,土司见州县吏不敢抗礼,其后大吏稍稍假借之。 至,绝 遗,饬谒见长吏悉循旧制,或犯约束,檄谕之,无敢 肆者。 三十五年,召为左都御史。 三十六年,典会试。上北征回銮,顾迎驾诸臣,褒 及河 道总督张鹏翮居官之廉,即擢 为刑部尚书,而以鹏翮为左都御史。三十七年,拜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 熟谙旧章,参决庶务,靡不允当。奏对皆竭忱悃,上每称善。所荐引多贤能吏。 三十九年,复典会试,上手书 “风度端凝 ”榜赐之。寻具疏乞休,不允。上尝临米芾书以赐 ,书其后曰: “吴 宽厚和平,持己清廉。先任封疆,军民受其实惠。朝中之事,面折廷

19、诤,能得其正。朕甚重其能得大臣之体。 ”四十四年,卒,谥文端。翰林院撰祭文,上以为未能尽 ,敕改撰。吏部奏大学士缺员,上以 丧未归,悬缺未即别除,曰: “朕心不忍也。 ” 所至多惠政,两湖及确山皆祠祀。 初,沁州荐饥, 籴米赈之,全活无算。 有司议增沁粮一千三百石, 力争乃已。乡人德之,立祠以祀。雍正中,祀贤良祠。 (节选自清史稿 吴 传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师下云南,县当孔道 孔:通。 B三十六年,典会试 典:主管。 C故事,土司见州县吏不敢抗礼 故事:先例,旧事。 D乡人德之,立祠以祀 德:品德。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

20、接表明吴 才能卓异的一组是 ( )( 3分) 捕获盗魁诛之 舆马粮饷,先事筹办而民不扰 悉置不 问,而惩其妄讦者,人心大定 即擢 为刑部尚书 熟谙旧章,参决庶务,靡不允当 上手书 “风度端凝 ”榜赐之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康熙十三年,吴 因为政绩优异被任命为吏部主事。又因刑部尚书魏象枢多次称赞他贤能在康熙二十年被破格提拔为右通政。 B陕西发生饥荒,流亡的百姓就到湖广地区要饭吃,吴 下令让有关部门分头救济他们,救活了很多人。 C没多久,吴 的母亲去世,他还在丧期,就被任命为湖广总督,不等守丧结束他就前去赴任。 D有关部

21、门讨论让沁州增加上交的粮食一千三百石,吴 尽力争论以为不可,这事才算结束。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至,绝 遗,饬谒见长吏悉循旧制,或犯约束,檄谕之,无敢肆者。 初,沁州荐饥, 籴米赈之,全活无算。 答案: 【小题 1】 D 德:感激 【小题 1】 A 【小题 1】 C “听终制乃赴任 ”意思是:允许他丧期结束后再赴任 【小题 1】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移居东村作 王庭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小题 1】本诗

22、 “鸟不住啼天更静 ”一句与王籍的 “鸟鸣山更幽 ”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5分) 【小题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6分) 答案: 【小题 1】 【小题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爱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 2分)( 1)首联写避地东村, “避 ”字点明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的主动回归。( 2)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仍感满足。( 3)颈联表现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 4)尾联写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 得的心情。(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每点 2 分,要有简要分析) 语言

23、表达 下面的 “通知 ”在格式、内容、表达得体方面有五处不当之处,请指出并改正。( 5分) 通 知 高三全体师生: 学校定于 6月 5日召开 2011届高三毕业典礼大会,望高三全体师生准时参加。无故旷会者,后果自负。 x月 x日 xx中学办公室 修改 修改 修改 修改 修改 答案:( 5分) 删掉开头称谓。 应加具体时间,如 “下午 4点 ”。 没有地点,可补上 “操场 ”或者 “大礼堂 ”。 “无故旷会者,后果自负。 ”不得体,删掉。 时间应写在落款的下方。 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它的语言简明精练。请结合自身实际,自拟一则座左铭(不少于 8个字),并简述理由。( 6分) 答案: 默

24、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 , 。 (2) ,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3) 吴楚东南坼, 。 (4) ,长使英雄泪满襟。 答案: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虹销雨霁 落霞与孤鹜齐飞 (3)乾坤日夜浮 (4)出师未捷身先死, 作文 作文 (60分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一艘货轮卸货后返航,在浩瀚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巨大风暴。惊慌失措的水手们,急得团团转。老船长果断下令: “打开所有货仓,立刻往里面灌水。 ”水手们担忧: “险上加险,不是自找死路吗? ”船长镇定地说: “大家见过根深干粗的树被暴风刮倒过吗?被刮倒的是没有根基的小树。 ”水手们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仓里的水越来越满,货轮渐渐地平稳了。 船长告诉那些松了一口气的水手: “一只空水桶,是很容易被风打翻的,如果装满水负重了,风是吹不倒的。在船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时候;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