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2012学年河南省通许县丽星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这篇文章层次不清晰,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太多,书写马虎,阅卷老师真是 不忍卒读。 B “织围脖 ”(即 “写微博 ”)是当前的时尚,如今互联网已迅速进入 “围脖时代 ”,不仅名人热衷于 “织围脖 ”,普通人也纷纷成为 “织男 ”“织女 ”, 乐此不疲。 C我们对高一入校新生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结果是成绩悬殊, 良莠不齐。 D他闭着眼睛,嘴里 振振有词 ,可是没有人能听懂。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3分)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
2、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 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 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 答案: 选择恰当的语句,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感动中国人物(刘伟)颁奖词的横线处,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_ , _, _,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 _,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
3、膀 那变幻的旋律,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 他依然执拗地屹立在钢琴旁 平静而坚定的眼神 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 A / B / C / D /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乱世出奇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 365 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 427 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丈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多年来,
4、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 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乘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人之所以
5、超越于凡人,并 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 “天才 ”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 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 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
6、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 “猛志逸四海 ”,也曾经 “抚剑独行游 ”,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 公元 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 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陶渊明的 故乡江洲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
7、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固此油然而生。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 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 现的。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
8、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 57岁。 (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 “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 ”的一方面原因 。 B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保全性命的明智抉择。 C “外忠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 ”。但外忠内乱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 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
9、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 “猛志逸四海 ”, “抚剑独行游 ”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E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 “乱世出奇才 ”,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 “奇才 ”。 【小题 2】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6分) 【小题 3】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 ”,请简要分析其 “条件 ”。( 6 分) 【小题 4】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 “归隐 ”呢,还是像孔子所说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呢 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答案: 【小题 1】 AC
10、【小题 1】 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 偶现豪壮之气 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每点 3分) 【小题 1】 不平凡的时代,让人的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 不平凡的人生,让人有了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每点 3分) 【小题 1】观点一:像陶渊明一样 “归隐 ” 理由: 归隐是独善其身,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归隐不是单纯的苟且偷生,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观点二:像孔子所说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理由: 人生应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 应不惧失败,勇敢的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观点明确 2分,理由 充分 6分) 【小题 1】答
11、C给 3分,答 A给 2分; B给 1分;答、 D、 E不给分; B“保全性命 ”以偏概全,还有对黑暗时代的不齿和无奈及独善其身; D“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没依据; E“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 奇才 ”错。 【小题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陶渊明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有其与众不同的风格及重要的贡献。所以答题时要从风格及贡献两个方面筛选信息。答题区间在第一自然段。 【小题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第二自然段的开头就交待了本段所要叙述的内容,即条件。所以筛选后面 的信息即可。注意至少找出两点,从时代的不平凡及人生的不平凡来答。 【小题 1】本题
12、具有开放性。可赞成任何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 、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浓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
13、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 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
14、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 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
15、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 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 也
16、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 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服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小题 1】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以反衬的手法贬长城褒都江堰,满怀激情地赞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 B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作铺垫,因为二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C 本文在
17、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D作者赞美都江堰,主要是因为它历史悠久,长城只是它的小弟弟,是它的后辈。 E.作者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的角度,鲜明地提出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小题 2】第二段首先概括长城的伟大,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6分 【小题 3】第三段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 6分 【小题 4】作者在最后两段用生动形象的笔墨写都江堰的水,写它的狂野,强悍;写它的驯顺,规整。写水是否是作者的写作目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8分 答案: 【小题 1】 AD 【小题 1】
18、( 1)留下了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2)从今天看历史,保持自然古朴,给人以浑厚的感觉。 【小题 1】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点。 【小题 1】否。作者写水是为了写出都江堰的巨大威力,是要写出都江堰背后的人来,是对充满自信、爽利地驯服自然的人的礼赞,也就是对都江堰创建者李冰父子的高度赞颂。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之情。蕴含着对 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 【小题 1】 A.褒都江堰是实,写长城是运用 “陪衬 ”手法,文中并未一味地贬长城。 D.时间是赞美都江堰的一个因素,但并非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应为都江堰的社会功能。 【小题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已确定,找
19、出第一条比较容易,但 6分的题至少要找同 2条,所以第二条可从最后一句中总结。 【小题 1】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注意作品中的这样的句子,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等句,可概括出答案:。 【小题 1】理解本题要结合文本主旨,因其主旨是赞美都江堰,尤其是它的修建者李冰。由此可知,写水只是表面现象,通过写水赞人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 ) 上世纪末,散文创作空前繁荣。其中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呈两极化发展:一方面是思辨化、大型化,即所谓 “大散文 ”,如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等;一方面呈情感化、软化
20、、细化趋向,即所谓 “小散文 ”,特点是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红尘中自身的瞬间体验。 “小散文 ”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消解了文学的审美性,而呈现出一种所谓的 “散文的消费性格 ”: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也有人把它归纳成一种模式 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加上娓娓倾谈的小情调,加上模糊不清的小感悟,给在快节奏、重功利、轻人情的现代生活中奔走的人们一种廉价的抚慰。同样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所谓“明星写作 ”。它因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读者的好奇心理和对于成名的期待与想象而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不过,就整个发展趋势看
21、, “小散文 ”也好, “明星写作 ”也好。轰动的热潮都不会维持很久。相反的,那些体现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 感,深入人的心灵境域,抵达人性深处的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倒是有着长久的文学生命力。它们或者采用平实、自然的话体风格,抒写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使人感受到冬天炉边闲话、夏日豆棚啜茗的艺术氛围;或者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流露着一种浓酽的文化乡愁;或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达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 文化散文的兴起,有其现实的、社会的根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的主体意识、探索意识、批判意识、超越意识大大增强,
22、审美趣味发生变化,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 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学艺术的含义与功能随之也发生了转换。文学观念趋向多样与宽容,各种文学话语、理论话语逐步呈现出表现自我的自觉性,放弃以往散文创作过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标,摆脱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对文学的扭曲,致力于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终于使散文以自由的心态、优雅的格调、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了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 由于文学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家也好,读者也好,存在着回归文学本体、张扬人文精神、重视生命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学品质的审美期待,这构 成了今日散文繁荣兴盛的基础。 (节选自王充闾文学
23、创作与生命体验 ) 【小题 1】下列关于 “小散文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散文 ”具有情感化、软化、细化的趋向,其特点是侧重于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红尘中自身的瞬间体验。 B “小散文 ”虽然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但它同时也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和文学的审美性。 C “小散文 ”的 “消费性格 ”表现为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其共有模式是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加娓娓倾谈的小情调,加模糊不清的小感悟。 D “小 散文 ”能给现代生活中奔走的人们带来廉价的抚慰,但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它和 “明星写作 ”一样,所引起的轰动热潮不会维持太久。 【小
24、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具有思辨化、大型化特点的 “大散文 ”是上世纪末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之一,但它却不及 “小散文 ”和 “明星写作 ”那样能引起轰动的热潮。 B “明星写作 ”能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既是因为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又是因为它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和对于成名的期待与想象。 C “大散文 ”选材多样,可以抒写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可以表现对传统 文化的审视与反思,也可以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达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 D因文学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家和读者中都存在着回归文学本体、张扬人文精神、重视生命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
25、学品质的审美期待。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之所以具有长久的文学生命力,是因为它们体现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感,能深入人的心灵境域,抵达人性深处。 B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球化的浪潮,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们审美趣味、文化观念、生活观念的变化等都对文化散文的兴起产生了影响。 C以往的散文创作追求过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标,受到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的扭曲,而今日的散文创作已摆脱了这些影响。 D对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的探索,使散文能以自由的心态、优雅的格调、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
26、精神对接。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A 【小题 1】 C 【小题 1】以偏概全,原文是 “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 ” 【 小题 1】无中生有,说 “大散文 ”“不及 小散文 和 明星写作 那样能引起轰动的热潮 ”原文中无此信息 【小题 1】说法绝对,原文中 “逐步呈现出表现自我的自觉性 ”意味着散文还没能完全摆脱外在影响,达到彻底的自觉,所以说 “今日的散文创作已摆脱了这些影响 ”过于绝对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19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
27、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 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
28、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 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
29、项是( ) A 盖 失强援盖:因为。 B暴秦之欲无 厌 厌:讨厌。 C终继五国 迁 灭迁:改变。 D 苟 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小题 2】作者说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 (齐 )与嬴而不助五国 丹以荆卿为计 牧以谗诛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智力孤危 三国各爱其地 A B C D 【小题 3】对这篇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 “盖失强援 ”。 B作者申明了燕、赵 “用兵之效 ”而 “用武不终 ”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 “
30、反其道而行之 ”,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分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C 【小题 1】 1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2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
31、天割地,月月 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小题 1】厌:满足。 【小题 1】 是说齐、燕、赵三国采取的错误策略, 是总结三国方针上的失误。如果他们能够避免这些错误的做法,那么,胜负、存亡究竟是谁,真的很难说。 仅仅是叙述燕、赵所处的客观形势,并不能说明 “或未易量 ”的结果。 【小题 1】提示: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是,齐、燕、赵虽然没有贿赂秦国,但在基本国策上有失误,齐是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是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是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C项表达错误。 【小题 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注 意关键词: 1向使、爱、当、相较、句意各一分。( 2
32、)势、劫、日、削、被动句式各一分。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 “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 ”(回答)说: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 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 ”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 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
33、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 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 “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
34、,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 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
35、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 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11分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36、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秋日。断肠,销魂。 【小题 1】贺诗中的 “裁 ”字,李诗中的 “逐 ”和 “拂 ”字,用词有什么特点?对表现诗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6分) 【小题 2】李诗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具 体分析诗中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诗人的感情?( 5分) 答案: 【小题 1】贺诗中的 “裁 ”字用拟人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美丽,而且把“似剪刀 ”的视之无形的春风形象化地描绘出来。春风 “裁制 ”出美丽的春色,是对大自然活力的歌颂。李诗中的 “逐 ”字用拟人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
37、 ”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拂 ”字形象地描绘了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姿态,有动态美。 【小题 1】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凋零。春柳婀娜多姿,生气蓬勃; 秋柳在寒秋中又当斜阳,再加上秋蝉哀鸣,更显零落憔悴。通过强烈的对比描绘,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 【小题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炼字。用字好,好在其用了恰当的表现手法,非常生动形象的写景抒情。答题时要指出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贺诗抓住歌颂,而李诗则抓住其轻盈与动态。 【小题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东风代表春天,而清
38、秋则指秋日,可见其通过对比来表达情感,写清秋一般表达哀伤、悲叹之情。 语言表达 仿照所给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使语意前后连贯,构成一组排比句。 (6分 ) 与其咒骂黑暗, 不如点亮一支蜡烛, _, _; _, _。 答案:与其痛恨荒漠,不如播种一片绿茵 与其抱怨寒冬,不如燃起一丛篝火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 5分) 项目 百分比 项目 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 65.0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 79.3 害怕陌生人 40.0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 52.7 总是
39、害怕被身边人欺负 34.7 ( 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3分) (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分) 答案:( 1) 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4分。其他合理答案:正常判分) ( 2)留下你的关爱,守护他(她)的心灵。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小题 1】人生得意须尽欢, _。 _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小题 2】 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_ 。 杜甫蜀相 【小题 3】白云一片去悠悠, _。 谁家今夜扁舟子? _?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 答案: 【小题
40、 1】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小题 1】两朝开济老臣心。 长使英雄泪满襟。 【小题 1】青枫浦上不胜愁。 何处相思明月楼? 作文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分 ) 一老僧见一只蝎子在 水流中挣扎,迅速将其捞起,怎奈,被蝎子刺伤。次日,这位老憎又遇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不假思索,又迅速将蝎子捞起,又被刺伤。路人不解,问:大师为何不吸取教训 如此毒蝎,由它去吧 !老僧曰: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苍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