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visitstep340 文档编号:31579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 3分) A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资深作家说: “要写出好作品,一定要头顶有天,脚下有地,眼中有人。 ”在座的文学爱好者们听后 拍手称快 。其实,不仅写作如此,要真正做好一件事,无不如此。 B近年来, “红色 ”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探险旅游等特色旅游 方兴未艾 ,甚至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C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那么你还要继续去寻找,千万不要安之若素 。只要你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D随着信贷资金紧缩规模,美国次生金融危机不断升级,

2、人民要求抑制房价,改善居住条件,加快医疗改革步伐的呼声也 不绝如缕 。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拍手称快 :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 C安之若素:指在反常或困苦危难的情况下,能安然处之,毫不在意。这里应该用 “随遇而安 ”; D项 “不绝如缕 ”为 “如同将断未断的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不能混同于 “不绝于耳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 “望文生义 ”误用有个特点,表面上看放在原文中很贴切,但那只是照字面理解。很多成语有转义、比喻义。判断这种误用类型的方法只有一个:必须理解该成语的实

3、质意义。当然,对那些一眼看去放在原文中按字面意思理解很贴切的成语须格外留心。 下面的句子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 (3分 )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答案: C 试题分析: ABD三句都是被动句, C句不属于被动句,而是状语后置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文言特殊句式的判定,要坚持理解句意与语法分析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首先,根据句子句意的标准可以完成被动句进行判定,虽然被动句往往有不少明显的标志词语,比如: “见 ”“ 见 于 ”“于 ”标志被动等等,但

4、是我们应该把握两种句式的实质,即只要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就是被动句,有无标志词语都可做判定。根据文言文句子成分语序跟我们将文言文翻译后的现代汉语语序是否一致,即可完成倒装句式的判定。现代汉语语法的语序排列,一般情况下,主干成分主语、谓语 、宾语顺序排列,而枝叶成分中定语位置在主语或宾语前,状语在谓语前,补语在谓语后,依此对照,就可以明显的判定出四种倒装句式,即两种前置: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和两种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 A相与枕藉 乎 舟中浩浩 乎 如冯虚御风 B若属皆 且 为所虏臣死 且 不避 C而余亦悔 其 随

5、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 孰能讥之乎 D樊将军 以 穷困来归丹 以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在; 地。 B.将;尚且。 C.自己;加强语气,难道。 D.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有规律性。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 “实词虚化 ”,就是这个道理。例如 “之 ”,最初是一个动词, “走路 ”的意思,后来虚化了。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

6、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此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 3分) A 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精灵文洛克,它以英格兰的萨罗普羊为原型,造型活泼而且富有动感,其设计充满了想象力。 B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使得银行必须调整资产的配置,将资金从债券、贷款等高收入品种调整至准备金上,从而对银行的盈利可能产生一定的压力。 C教育部发言人说,高考作为一个选拔性的考试,它所要选拔的是综合能力最强的那些人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 D南方周末创刊于 1984年,是以 “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 ”为特色;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 答案:

7、 A 试 题分析: B项成分残缺,应去掉 “由于 ”; C杂糅, “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 ”应删去; D缺少宾语中心语。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对于病句,首先应弄懂考试大纲中六种病句的类型,并把握它们的典型特征。具体辨析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看词性,辨词义,查用词是否恰当;找主干,辨枝叶,查搭配是否得当;看结构,辨关系,查语序是否恰当;看句意,辨逻辑,查表达是否恰当;看照应,找对象,查成分是否残缺。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 A追 溯 (shu)坍 圮 ( p)忸 怩 ( ni) 酾 (sh)酒临江 B 箴 ( zhn)言 粳 (jng

8、)米 莅 ( l)临 涸 ( h)辙之鲋 C 否 ( p)泰刀 俎 ( z) 肄 ( y)业敷衍 塞 ( s)责 D枕 藉 (ji)重 创 ( chung)根 茎 ( jn) 溘 ( k)然长逝 答案: A 试题分析: “溯 ”应读: s; “怩 ”应读 n。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 级。 点评:本题所考查的字音,涉及形声字和多音多义字,但以形声字为主。形声字选取的都是一些常被误读的形声字。对于易误读字读音的考查,命题者常常把它设置分散在各选项里以增加干扰,因此答题时要注意排除干扰仔细审读题干要求,根据题中信息探求答案:,答题尽可能要避难就易,用好

9、排除法筛选。 现代文阅读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汉族的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 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在我们的五千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 “别婚姻 ”“别贵贱 ”,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

10、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 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现代社会内,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姓氏文化浓浓的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 “四知堂 ”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 “陇右名望 ”,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

11、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 ”入名 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

12、,国讳、宪讳 、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当然也有嫌名不讳、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等不予避讳的规则。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小题 1】下列对 “姓名文化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姓名文化是一种 经过数千年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内容的独特的文化系统。 B姓名文化

13、历史非常悠久,很讲究避讳,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C姓名文化是一笔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其他民族和我国的周边地区都产生了影响。 D姓名文化是一种活的传承,我们每个人都应是它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担负起责任。 【小题 2】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B在我们源于上古的五千多个姓氏中,几乎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C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D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是我国民族伦理精髓的重

14、要体现。 【小题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是 ( ) A如今,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己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在古代,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是避讳的基本原则,但这种人名文化现象没有得以最终的延续,如今,避讳传统已在人名文化中逐渐消失。 C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D作者之所以认为姓名文化是我国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我们的姓名文化那样与我们每个

15、人息息相关。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C 试题分析: 【小题 1】原文是 “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 ”。 【小题 2】 B项原文相关内容是 “在我们的五千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 ”; C项原文是 “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 ”; D项体现 “民族伦理精髓 ”的是 “家讳 ”。 【小题 3】 “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这一推断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和对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次为 B、C级。 点评:试题对这些能力的考查,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这种客观题来考查的。对文章的阅读,特别是对文章的定点阅读与比对,是做好这类题的关键。从某种意

16、义上来说,阅读理解文章重于解题答题。高考命题的目的是通过试题的设置检验考生 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对文章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社科文与科技文的考察。试题一般为客观性选择题 ,通过对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 ,考查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是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其实 ,解决这类题并不难 ,方法一般分三步 :初步阅读材料 (读 ) 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句段 (定位 ) 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细梳理出文章的内容结构。因为社会科学类文章仍然属于文章阅读,阅读的思维类型与自然科学类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中注意理清文章内容的组成与结构,分清各个内容要素的主次轻重,以及上下从属关系。也

17、就是 要求我们要能够准确地拟制出内容提纲,这样才能够在比较宏观的角度去正确解决试题乃至于选择项中的具体问题。 汉家寨 张承志 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汇集的一个点。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 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 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 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

18、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 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那时,我独自一人,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就这样,我走近了汉家寨。 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 “大漠孤烟直 ”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

19、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 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 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更因为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真是异域 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

20、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三个方 向都像可怕的暗示。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蹄了。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 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 它通到哪里 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我又指着另一道: 这条路呢 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

21、人无法 望。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 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 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宋史 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 “又两日至汉家砦 ”之语。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 一千多年了。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

22、,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走过 个转弯处 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 我激动地勒转马缰。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衬映,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起,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 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选自张承志荒芜英雄路,有删节)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我在曝晒中晕眩

23、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及 “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等句子直接描写了汉家寨环境的恶劣。 B “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 ”形象地表现了汉家寨的地理位置、状貌和处境。 C作者永别了汉家寨之后,无论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这可以看作是对前文三岔路口 “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思考的回应。 D本文 通过人物形象传达出一些象征意义。如在汉家寨所见的老汉,他象征着民族的生存与融合,而他痴痴的眼神又传递出作者对汉文化的否定。 E本文语言庄重典雅,折射出西部广袤、苍凉、雄壮的地域特征,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 【小题 2】文章开头几段写

24、出了 “铁色戈壁 ”什么样的环境特点?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小题 3】作者描写了汉家寨的一个 “老汉 ”和一个 “七八岁的小女孩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描写他们的用意是什么?( 6分) 答: 【小题 4】这篇作品传递出的是一种 “坚守 ”的信念。你认同这种 “坚守 ”吗?请结合文中小女孩的形象谈谈你对 “坚守 ”的看法。( 7分) 答: 答案: 【小题 1】 B C 【小题 2】开头几段主要写汉家寨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与世隔绝,贫瘠空旷,死寂苍凉,荒芜残酷,雄大磅礴。( 3分)特定的环境为后文人物的活动设置了背景;这样写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反衬出汉家寨人千百年

25、来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守的精神;作者通过对一路行来所见到的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创造了一种奇异的视觉效果,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广袤、寂寞无边、慷慨悲凉的情绪,为下 文的感触和深沉的思考做铺垫。 ( 3分) 【小题 3】文中的老汉饱经风霜,木讷迟钝,保守谨慎,拒绝与外来客人交流。小女孩穿着破红棉袄,是死寂环境中的一抹亮色,她对外来客人充满好奇,虽然稚嫩天真,却给了这块土地生生不息繁衍下去的希望。( 3分) 描写他们的用意:一老一小很具典型性,正是这样的人,在环境极为恶劣,条件非常艰苦的汉家寨坚守着,他们坚守生活,坚守生命,坚守汉人血脉的延续,引出 “我 ”对他们生存问题的思考,并为下文赞叹人的 “坚守

26、 ”提供依据。( 3分) 【小题 4】答案:示例一(正面说):我赞赏汉家寨人的坚守,也希 望小女孩和老人一样,继续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用这种坚守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答案:示例二(反面说):我不赞同文章里传递出来的 “坚守 ”观念。汉家寨远离尘嚣,与世隔绝,远离时代前进的步伐,有其保守、封闭、不思进取的一面。小女孩与老人的两次 “摇头 ”、 “便不动 ”、 “突然钻进了泥屋 ”不同,女孩 “不眨眼地盯着我 ”、 “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 “一直凝视着我 ” “她的眼睛黑亮 ”、 “一动不动 ”,从中可以看出她

27、对外来客人的好奇,我觉得小女孩应是 改变汉家寨封闭状态的希望。 试题分析: 【小题 1】 A项,不是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感受间接写出环境的恶劣; D项象征着 “民族文化的融合 ”错误, “对汉文化的否定 ”也不恰当; E 项 “庄重典雅 ”错, “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 ”也不恰当。 【小题 2】要答出文章开头几段所描写的环境特点,就要善于抓住这几段中的一些相关的形容词,如 “死寂 ”“空旷宁寂 ”“雄大磅礴的荒凉 ”。这些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同时也为去表现人物的精神、抒写作者的感受作了铺垫。 【小题 3】在文章中找到汉家寨的一个 “老汉 ”和一个 “七八岁的小女孩 ”

28、的相关描写,并注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然后加以概括。作者描写他们,那是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由他们引发了作者的思考,而作者所作的思考就是为了点出文章的主旨或引起读者的思考。这也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小题 4】这题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他们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的坚守,应不应该。不管答出哪一种,只要有充足的理由即可。但在表达自己的的观点,尤其是陈述自己的理由是,一定不要脱离文本讲一些大道理,一定要结合文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与对作品的个性 化解读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F级。 点评: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因此,考查学生对文本结构的分析能力,对作品与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

29、观点态度的分析鉴赏能力,成为散文这类文学作品考查常设点。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 “形 ”抓住 “神 ”,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 “形 ”和 “神 ”的 “结合点 ”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对散文中精彩铺陈的段落,要感受形象、领悟内 涵、捕捉情感、揣摩语言;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位于开头的往往是总起全文,中间的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的往往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是主题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记叙描写以外的议论段落,是散文明事析理的关键

30、段落,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环境描写段落往往是为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的。 文言文阅读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 十六日不进。项羽曰: “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宋义曰: “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因下令军中曰: “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

31、可使者,皆斩之。 ”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 “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即其帐中斩宋 义头,出令军中曰: “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

32、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 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战胜则兵 罢 罢,通 “疲 ” B立羽为 假 上将军假,假扮 C故不如先 斗 秦、赵斗,使 相斗 D救钜鹿下者十余 壁 壁,营垒 【小题 2】下面几句话编成四组,都能表现项羽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 (3分 ) 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 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 项羽为鲁公,为次将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33、。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 (3分 ) A “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 ”充分地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 “久留不行 ”,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候的军队,最后诸侯军 “无不膝行而前 ”而臣服于他。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4、( 8分)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4分) 答: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4分) 答: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C 【小题 4】( 1)现在(上将军宋义)不体恤士卒却曲从个人私利,不是安定社稷的臣子。(补出省略的主语 1分, “恤 ”1 分,判断句式 1分,整体意思 1分) ( 2)在这个时候(楚军)已经攻破了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军的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没有不跪在地上前行的,都不敢抬头仰视(项羽)。( “于是 ”1 分,补充主语 “他们 ”1 分,整体意思 2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假,代理。从具体

35、的语境看, “假 ”所在句的上文说,项羽就在帐中斩下了宋义的头,诸将都畏服,不敢有异议。所以才有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意即于是相约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假,在文言中多讲成 “假借 ”,这里为 “代理 ”,更合乎语境。而讲成 “假扮 ”则是无中生有。 【小题 2】 只是陈说当时的境况; 交代项羽的职位; 写的是 诸侯军。 【小题 3】 A项是宋义暗骂项羽鲁莽并下令禁止的行为; B项文中是宋义话,“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也是无中生有; D项 “诸候的军队 ”是楚军的盟军 【小题 4】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句子的句式与关键词。( 1)句为省略句和判断句,要把省略的主语

36、“上将军宋义 ”补出来,判断句式的特点也应体现出来;恤,体恤。( 2)句也是个省略句,应根据上下文将其补出:在这个时候(楚军)已经攻破了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军的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没有不跪在地上前行的,都不敢抬头仰视(项羽)。 “于是 ”,于,在,是,这。 考 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C级。 点评:文言文阅读,不管怎么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离不开对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离不开对一些与现代汉语不一样的文言句的判断与把握。否则一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都是 “神马都是浮云 ”。就本题而言,哪题中不涉及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只是第一

37、小题作了专门的考查罢了,而其他小题,特别是句子的翻译题,对句子中重的实词的理解,成为句子翻译的关键,评分标准的赋分标准就是一个明证。对此,应该以课本为本,通过阅读和练习,培养语感,积累 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并在此基础上去总结推断与判断的方法。 【文言翻译】章邯击败了项梁军队以后,就以为楚国的兵力不足以忧虑,于是引兵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大败赵兵。这时,赵歇作赵王,陈余为大将,张耳任相国,都逃进了钜鹿城。 楚王召见宋义,与他议事,非常喜欢他,于是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出兵救赵。其他将领都为宋义部属,号为卿子冠军。 行军到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往前进。项羽对宋义说:

38、“我听说秦军在钜鹿围住赵王,(我们应该)赶快带兵渡过黄河,楚军攻打他们的外围,赵军在里面接应,必定可 以击破秦军。 ”宋义说: “不对。现在秦国进攻赵国,打胜了,军队一定疲惫,我们可以趁他们的疲惫之机;打不胜,我们就率领大军,擂鼓长驱西向,必定攻下秦朝,所以不如先让秦赵相斗。披甲胃执兵器,宋义我不如你,但坐下来运用策略,你不如我宋义。 ”于是给军中下达命令说: “势如猛虎,违逆如羊,性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一律斩首。 ”于是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助齐王,亲自送到无盐,大宴宾客。当时天寒大雨,士兵冻饿交加。项羽说:“正当合力攻秦,我们却久留而不前进。今年收成不好,百姓穷困,士卒只能吃芋头、豆子,

39、军中无存粮。况且楚王把全 国兵力集中起来交给上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现在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曲从私利,不是安定社稷的臣子。 ”项羽就在帐中斩下了宋义的头,在军中发布命令说: “宋义与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掉他! ”这时,诸将都畏服,不敢有异议。于是相约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 项羽就引兵全部渡过黄河,把船沉入河中,砸破做饭的锅,烧了住处,只带三天的干粮,用以表示一定战死,不准备再回来的决心。在这个时候包围了王离,与秦军相遇,打了九次仗,断绝了他们的通道,打败了他们,杀死苏角,活捉了王离。这时,楚兵为诸侯军中最强大的。在城下的有十余支救钜 鹿的诸侯军,没有哪个敢出兵。楚军战士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

40、十的,楚兵呼声震动天地,诸侯军都很害怕。在攻破秦军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军的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没有不跪在地上前行的,都不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开始为诸侯中的上将军,诸侯都听从他了。 诗歌鉴赏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小题 1】这首诗借助 “画眉鸟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小题 2】简析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及作用。( 4分) 答: 答案: 【小题 1】诗中借助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和 “锁向金笼 ”的画眉失去自由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投放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题 2】本诗运用了对比手法(

41、 1分),前两句写画眉鸟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宛转鸣唱,后两句写画眉陷入囚笼、失去自由,声音比不上自然的鸣叫动听( 1分)。前后对比,鲜明地表达诗人的情感态度,写出诗人对自由和自然的赞美( 2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诗是借助画眉鸟这一诗歌形象来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因此,要先分析画眉鸟的形象特点。画眉那时候在林间飞来飞去,随自己喜欢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儿 ,在高高低低的树林里翩舞,在万紫千红的山花丛里穿行。今天才知道关在华美的金笼里,怎比得上树林中的自由欢欣?可见诗人对 “林间自在啼 ”多么欣赏,这儿以 “锁向金笼 ”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 【小题 2】诗前两句

42、写画眉鸟一边在高低错落的树丛中肆意地蹦蹦跳跳,在争芳斗妍的山花丛中随意快乐地穿行,一边随心所欲地婉转歌唱;后两句写画眉鸟被关在精致华美的笼子里,失去了在树林中自由自在地鸣叫那样悠扬动听的叫声,可见整首诗用了对比的手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级。 点评: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要立足诗歌的全篇,即使是就诗歌的某一句来理解诗歌的情感也结合上下语境,乃至全篇。具体鉴赏时,要结合题目,要找出诗歌意象并把握意象的特征。有时还要联系作者,有注释,还要结合注释。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解题时应先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指出诗中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对比,要阐明诗歌中

43、是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对比,且对比点要具体、准确,回答要具体。最后要阐明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而表达效果常涉及到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语言表达 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20字。( 5分) (本报讯)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之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有了制度的保证。接下来,两岸交流的重点是文化和教育。只有两岸在文化方面合作,才能解决心连心的问题。 ”在目前于厦门贳笃书院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指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联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本届论坛围绕 “诗经研究 学术 生活 展望 ”主题,来自大陆和台湾 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

44、构的 60余名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当代诗经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诗经学研究的新思路。 答案:海峡两岸学者厦门 共探诗经研究新思路。 试题分析:本则信息的主要信息是第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其主要内容是探讨当代诗经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诗经学研究的新思路。对此内容进行概括,不超过 20个字,就可以了。 考点: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概括压缩的能力,能力层次 E级。 点评:概括一则信息中的主要信息,要认真阅读消息的内容,找准事件的主体,即陈述对象。明确陈述是什么事。必要时,还要对新闻消息分层次,看这则消息写了哪些内容。具体拟写时,又要根据消息的形式要求以及字数要求。 仿照示例,从下面所给的文化名人中任选一

45、位,为他拟写一副对联 ,表达缅怀或赞美之情。要求每句不少于五个字,平仄可适当放宽。( 4分) 示例: 司马迁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忧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鲁迅 南腔北调刺无情社会大声呐喊;朝花夕拾观麻木人心孤影彷徨。 屈原 苏轼 巴金 答案:略。要求:内容切合所选人物的生平事迹及精神品质;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平仄要求可适当放宽。 试题分析:内容上要表达对所给文化名人的缅怀和赞美之情;形式上要符合对联的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又要注意平仄问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 评:仿写对联属于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考查范围,也属于 “仿用句式

46、”考查范围。考点主要立足于仿写,平时应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和对仗修辞方法的特点。了解对联的常见形式和基本的要求。当然,对联的仿写也应该注意题目的要求,尤其不能忽视题干上明示或暗示的信息。联想法是仿写制作对联最基本的方法。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 【小题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小题 2】复为慷慨羽声, , 。(荆轲刺秦王) 【小题 3】制芰荷以为衣兮, 。(屈原离骚) 【小题 4】 羁鸟恋旧林, 。(陶渊明归园田居) 【小题 5】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取之无禁,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47、答案: 【小题 1】粪土当年万户侯 【小题 2】士皆 目 发尽上指冠 【小题 3】集芙蓉以为裳 【小题 4】池鱼思故渊 【小题 5】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用之不竭 试题分析:离骚比较难背些,且生僻字也较多,最后弄懂其要表达的意思,再用心去记。其它篇背出来应不成问题,但里面一些字词,比如 “侯 ”“”“冠 ”等字,皆会因为与之形似的原因,而写错字,这一点要 注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 点评:名句名篇的默写,关键是识记时要细心,对句中的关键字要认真辨析。要特别注意音同形近的形声字,这些字稍不注意,就会误写,这些字要根据句意明确其形旁。如本题中的侯

48、-候、 -嗔等。也要注意音同而形异的同音字,根据句意用心辨析。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 “牵挂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 立意自定; 卷面整洁; 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试题分析:关于题目的理解。 “牵挂 ”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题前的提示语指出: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川情怀。还用两个比喻揭示了“牵挂 ”的内涵。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两个比喻,展开类比联想,由此及彼的切入话题。由 “思念 ”,可作如下具体化:海外游子对祖国的魂牵梦萦、在外求学的学子对父母的惦念、父母对子女的思念等;由 “情怀 ”:子女对家庭的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