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315810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 妙手偶得 ,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B在我父亲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极为特殊、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的变迁如白云苍狗 ,谁也无法预料。 C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对对小而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 活灵活现 。 D在四十四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 浓墨重彩 的一笔。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

2、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B项:白云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C活灵活现:形容描绘得非常生动逼真,使人好像亲眼看到一样。 D项: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点评: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第 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合要求的。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

3、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 , 一连好几天, , 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 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我天天都站在阳 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美丽如醇酒,越久越浓香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和 ,选 ,倒装强调 “近在咫尺的美 ”; 和 选 ,结尾 “望它们 ”与下句衔接紧密; 和 选 ,与上句 “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 ”照应。 考点:语言表达连贯。 点评:本题考到了连贯题中常用的

4、方法:话题一致、前后照应,是一道较好的连贯题。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璐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定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B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 “吃饱 ”向 “吃好 ”、 “吃健康 ”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 C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课程,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D伊朗客机空难, 168人全部遇难

5、;法航空难, 228人全部遇难 近年来,经过频频空难消息 的打击,使得人们对航空飞行安全有了很大的忧虑。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 “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一句缺主语。 C项 “对我们很陌生 ”主客颠倒 D项 “经过 ”“使 ”两个介词造成无主。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点评: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标志性病句。 现代文阅读 为什么我们容易区分上下,但却不容易分

6、辨左右?一位哲人说过,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 ”,我们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这是区分上下的最为直观方便的参照系。但左右就不同了,左和右并无明显的参照系。小时候,大人教我们:拿筷子的是右手,端碗的是左手。两只手的功能的不对称,帮我们分辨了左右。可见,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 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 !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因而动物不能区分左右。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我们的右脑与 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一个简单的测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给出这样的问题:所有的猴子都会爬树,豪猪是一种

7、猴子,豪猪会爬树吗 这是一个三段论。大前提正确,但小前提却是错的。对于左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右脑仍然起作用,于是他回答:豪猪怎么能爬树呢 它不是猴子,它的刺多得像一只刺猬。但对于右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左脑依然起作用,他的回答则全然不同:豪猪是一种猴子,它当然会爬树。这个测试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右脑与具体情景有关,因而右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记得豪猪的模样,它当然不是猴子;而左脑则与逻辑有关,因而 左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运用演绎逻辑来推理,但他却不知道豪猪长什么样。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偶尔也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时想不起某物或某景的抽象名词,但却能在大脑中生动地再现其具体模样。这就是左右大脑分工的不同。人类正

8、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变得荒唐不堪。 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心脏偏于左侧。或许因为我们处处遭遇对称,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 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称性。以哲学史上有名的 “布里丹的驴子 ”为例,当它置身于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时,将难以在向左走与向右走之间做出抉择。它置身于对称性之中,若不打破这种对称性,它就会被活活饿死。自然,现实中的驴子决不会饿死,由于某种细微差别的影响,它会以

9、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对称。 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以性别为例,基于雌雄相异的两性生殖,为生命界带来无穷的变异与活力。而人类的两情相悦,更是生活而不是活着的见证。以时间为例,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 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 【小题 1】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 ( ) A人类大脑的特征 B对称性 C分辨左右的意义 D不对称性 【小题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明确指出:无论是区分上下还是区分左右,都依赖于打破对称性,找到在功能上更直观方便并且不对称的参照系。 B动物不能区分左右因为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并通过实验

10、证明了这个结论,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 C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原因或许就在于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 我们处处遭遇对称。 D现实中的驴子即使身处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也决不会饿死,因为它会凭借其大脑的不对称性,打破逻辑上的对称。 【小题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大脑的不对称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 B人类区别左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C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力,都来源于所处世界的对称性。 D我们之所以充满希望,就是因为未来必定比过去美好。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A 试题分析: 【小题 1

11、】 “不对称性 ”是此阅读材料的中心话题。 C项为易混项, “分辨左右 ”只是文章的一个引子,文章核心还是在阐述 “不对称性 ”。 【小题 2】 A项,第一段明确指出的是: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 B项原文为 “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 ”。 D项,原文为 “由于某种细微差别的影响,它会以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对称 ”。 【小题 3】 B项原文 “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 ”可见人类区别左右的能力。是天生的。 C项原文 “随着不对称性而来 的,就是创造和活力 ”,可见,人类所有的创造

12、和活力,都来源于所处世界的不对称性。D项易错, “必定 ”太绝对。 考点:概括文章内容。 筛选文中信息。 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或辨析正误。 点评:我们也应了解命题的特点,出题者在命题时往往是从局部到整体出题的,即:重要句子(重要概念) 分论点 中心论题 作者倾向。但在平时复习时,我们最好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这样才能完全读懂原文,并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要点与重要信息。即:作者倾向 中心论题 分论点 重要句子(重要概念)。因此,在解答主观题时,应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内容,进行有效 阅读,这对作答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掐辫子 刘心武 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去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见到瀑布深潭,她高

13、兴得跳起来欢呼,山风掠过,将她的草帽吹落潭中,她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跃入潭中。捞起草帽,游回潭边,跃到岸上。她还没做出反应,周边的游客已经响起掌声,还有人说: “跟电影镜头似的! ” 他们躲到僻静处,他把上衣脱下,晾到灌木上。她说: “吓死我了。知道你要表达,可也犯不着这么冒险。 ”他说: “除了对你表达,其实,还有另外的内心秘密。 ”她狐疑了: “什么另外的秘密? ”他告诉她,掉在潭里的,是草帽。草 帽是用什么做的?她随口说:稻草。他告诉她,不,是麦秸。把麦秸用水泡过,然后用双手编成辫子,他们老家的妇女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在做完别的活计后,来顺手干这个,叫做掐辫子。一挂辫子大约弯成五圈,近年来的

14、收购价,是一挂一元钱,一个能干的妇女,一天掐辫子能出五六挂 她听到这儿放心了,明白他内心里,有区别于她这样的城里生城里长的人的眼光和心思,草帽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可是对他来说,是他到城里来上大学以前,奶奶、妈妈、姐姐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她引他聊得更多。他细细叙说。他告诉她,他们家乡,离交通枢纽 远,历史上属于兵家必弃之地,如今则属于商家缓争之处,无山无水,开发不成旅游区,离最近的一处古迹也还有百里之遥,他也曾苦苦查阅过,竟找不出自古到今各方面的名人有出生在他们那个地方的。总之,那是一处平凡、平淡、平庸的所在。但是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城市化的浸润离得还远,村庄虽然盖起了新房

15、,却仍有古朴风貌。有人问城市膨胀耕地减少,为什么还有粮食吃?他说,那就是因为还有他家乡那样的存在,每年还种大片的小麦,小麦收过种大片的玉米。而大田劳作之余,妇女们就维系着久远的传统,掐辫子。 她在秋阳下听他讲家乡,心里仿佛陆续注 入一缕一缕的光亮。他没想到她爱听这些。他进一步告诉她,他大学四年的费用,学费是爸爸供,生活费呢,全是奶奶、妈妈和姐姐掐辫子掐出来的。她把玩着那渐渐变干的草帽,忽然觉得,那是有生命的东西,她把草帽像宠物般拥在胸怀。 他们原来的计划,是顺那山谷跋涉到最深处,据说那谷的尽头有更高更奇更美的瀑布,那里有开发出的农家院接待游客,在那里可以吃到若干特别的鲜鱼山蔬。但是,她提议改变

16、行程,转而去他的老家,她说她想看掐辫子,甚至想学着掐辫子。他很高兴。他们交往并不久。这是他原来幻想过却不敢贸然提出的。是的,这个假期很长,他们 完全来得及转换目的地。 她随他前往他的家乡。绝对距离并不远,却要先坐火车,慢车站票,熬过一夜,再换长途汽车,再换三轮摩托,车载的终点是一处大集,从那大集镇再徒步一小时,才到他家那个村子。确实无特点可言,就是不多的树,模样雷同的房舍,不甚整洁的村道,一种只能以农村命名的混合气息。 他把她引到自己家时,已经夕阳西下。一进院,不用他指点,她就看到好几个盆,有塑料盆、铝盆,还有一只陶盆,里面浸泡着大体等长的麦秸,散发出一种介于香臭之间的暧昧气息。他妈妈迎面出了

17、屋,手臂上有几挂刚掐好的辫子,不是知道他们来了表示欢迎,她是地道的不速之客。他叫完 “妈 ”就介绍说 “这是我女朋友 ”,她赶忙称呼 “大妈 ”。进屋以后又见到他奶奶。姐姐已经出嫁,但就在邻村,他说明天或许就会回来见面。奶奶坐在那里掐辫子,弄明白她的身份后咧开只剩几颗残牙的嘴无声地笑了好久。她随即听见院子里鸡在拍翅狂叫,她到门边往外看,是大妈在抓 鸡。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他知道她的心思,怕她跑出去拦阻,就站到她身边轻轻搂住她的腰。她懂得,大妈听见儿子把她介绍出来时,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表情,但是此刻她那满院抓鸡的肢体语言,把她面对意外之喜的满腔热情表达得淋漓尽

18、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如此看重,并且以如此淳朴的形态表达出来,是她职场生活中不曾经历的。 晚饭后和大妈聊天,才知道如今四季都有人进村来收妇女们掐好的辫子。除了去做草帽,广东那边又有盘成 “黄金条 ”的。没多久是下元节,祭祀亡魂,要给他们烧 “黄金条 ”。 她发现东厢柴草间堆 了不少废弃的辫子,大妈悄悄告诉她,那都是奶奶掐的。老人手劲不够,掐不出合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还由着老人掐 她意识到这里的妇女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了。 他的爸爸是兽医,那天到外地出诊,第二天一早才回来。她和他一起站在院门外,远远看到那乡村兽医骑着自行

19、车从白杨树下过来,她忽然想大声呼唤: “爸爸! ” 【小题 1】文章以 “捞草帽 ”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 6分) 【小题 2】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画线的语句。( 6分) 【小题 3】你读 完本文后有怎样的感悟?请先用一句话概括,后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具体阐述。( 8分) 【小题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 “他 ”介绍麦秸辫的收购价,并说 “他 ”上大学的生活费全是 “掐辫子 ”换来的,蕴含着 “他 ”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B “她 ”在 “他 ”家体验到了自己在职场生涯中未曾体验到的东西,不由得产生了对职场生活的厌倦。 C文中说 “平实之地也有

20、平安之福 ”,表现出作者对城市和农村相反的情感态度。 D “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 ”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母鸡被抓时的热闹场面,烘托了大妈的喜悦心情。 E.以 “掐辫子 ”为题,点明了全文线索,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答案: 【小题 1】 以精彩又惊险的场面吸引读者。 设置悬念,不知他的女朋友会有什么反应,下文还有什么情节。令人思考为什么小伙子一定要跃入深潭去捡回草帽。 为下文做铺垫,引出农村妇女辛苦掐辫子辅助养家糊口的内容。( 6分) 【小题 2】 内容上 :表现了家人对奶奶的尊重与爱,说明奶奶把劳动视为精神寄托,也写出了她对这家人的感情 更深,更崇敬了。(

21、 3分) 结构上:与上文写奶奶坐在那里掐辫子相照应,为下文她想喊一声 “爸爸 ”做铺垫。 手法上:小中见大,以普通的细节蕴含深厚的感情,特能感染读者。( 1点 2分, 2点 3分) 【小题 3】示例:朴实、勤劳的劳动者是最美丽的。( 2分)小伙子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的家人勤劳、淳朴,以辛勤的劳动供他上学,以淳朴的品质影响着他和女朋友的灵魂,令人深深敬佩。( 3分)而生活中,很多人好高骛远,瞧不上普通的劳动者,一心想当阔人,也就失去了朴实、美好的品质,是可悲的。( 3分) 【小题 4】 BC 试题分析: 【小题 1】审 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

22、答,看看这一场景描写对全文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小题 2】对一个语段的赏析,可以从多角度切入,切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本题通过阅读分析,我们可以从结构、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进行赏析,注意尽量全面,并要言之有理。 【小题 3】应注意强调个性阅读,并不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根据个人生活经 验和阅读经验解读文本,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当因个人的生活经验不足无法准确把握

23、文本时,可以通过已学过的文章,间接掌握的人生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帮助准确探究。 【小题 4】 B项, “产生了对职场的厌倦 ”无中生有。 C项, “相反的感情态度 ”太绝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结构、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 探究文本某个问题。 筛选文中信息。 点评:自确定全国新课标卷开考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为选考内容,考的都是小说,分值 25分,所占比例较大,题型仍以 主观题为主,但增加了一道客观题,分值为 5 分。从考查内容看,试题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了考生的创意解读能力和探究能力。试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

24、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阅读文学类文本。了解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 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 尉迟敬德 隋末,有书生居太原,

25、苦于家贫,以教授为业。 所居抵官库,因穴而入,其内有钱数万贯,遂欲携挈。 有金甲人持戈曰: “汝要钱,可索取尉迟公帖来,此是尉迟敬德钱也。 ”书生访求不见,至铁冶处,有煅铁尉迟敬德者,方袒露蓬首。锻炼之次,书 生伺其歇,乃前拜之。尉迟公问曰: “何故? ”曰: “某贫困,足下富贵,欲乞钱五百贯。得否? ”尉迟公怒曰: “某打铁人,安有富贵?乃侮我耳! ”生曰: “若能哀悯,但赐一帖,他日自知。 ”尉迟不得已,令书生执笔,曰:“钱付某乙五百贯。 ”具月日,署名于后。书生拜谢持去。尉迟公与其徒,拊掌大笑,以为妄也。书生既得帖,却至库中,复见金甲人呈之。笑曰: “是也。 ”令系于梁上高处。遣书生取钱

26、,止于五百贯。后敬德佐神尧,立殊功,请归乡里。 敕赐钱,并一库物未曾开者,遂得此钱。 阅簿,欠五百贯,将罪主者,忽于梁上得帖子。敬德视之,乃打铁时书 帖。累日惊叹,使人密求书生,得之,具陈所见。公厚遣之,仍以库物分惠故旧。 (选自太平广记 定数 ) 【小题 1】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足下 富贵尊称 “您 ” B以为 妄 也荒谬 C立 殊 功特殊的 D仍以库物分惠 故旧 有旧交情的人 【小题 2】下面各组句子全都表明尉迟敬德的富贵乃是定数的一项是: 此是尉迟敬德钱也 方袒露蓬首 某贫困,足下富贵 令系于梁上高处 后敬德佐神尧,立殊功 阅簿,欠五百贯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

27、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贵之前,尉迟敬德以打铁为生,生活贫困。 B尉迟敬德心地善良,虽然觉得书生的话很荒谬,但是仍然给他打了借条。 C本文选自太平广记 定数,反映了人之富贵是命中注定的思想,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D金甲人看到尉迟敬德的借条很高兴,命令书生把它系在房梁上,作为后来清点财物时的证明。 【小题 4】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居抵官库,因穴而入,其内有钱数万贯,遂欲携挈。( 5分) 2.敕赐钱,并一库物未曾开者,遂得此钱。( 5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A 【小题 4】( 1)他家靠近官府仓库,于是他挖了

28、个洞钻了进去,那库内有几万贯钱,于是他想拿些钱。 ( 2)皇帝下命令赐给他钱财,还有未启封的一库财物。于是尉迟敬德就得到了那一库钱。 试题分析: 【小题 1】殊:很大的。联系前后文 “后敬德佐神尧,立殊功,请归乡里。敕赐钱,并一库物未曾开者,遂得此钱。 ”可以推断出殊:很大的意思。 【小题 2】 是描述打铁时的现状; 是尉迟敬德看自己写的字。 【小题 3】 “生活贫困 ”文中没有出现。打铁不一定贫寒。 【小题 4】注意得分点:( 1)抵,靠近, 1分;穴,挖洞, 1分;携挈,拿、带, 1分;补主语 1分;整体连贯畅通 1分 ( 2)敕,皇帝下命令 1分;并,还有、另加, 1分; “一库物未曾开

29、者 ”定语后置 1分;补出 “尉迟敬德 ”一分;整体连贯通畅 1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 筛选文中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点评: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要把它们一一记住,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记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试时照样会出错。因此,把握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 遵从语法规律。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 “主谓宾定状补 ”,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

30、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 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参考译文:隋朝末年,有个书生在太原居住。家里很穷苦,只好教书养家糊口。他 家离官府仓库很近,于是他挖了个洞钻了进去,那库内有几万贯钱,于是他想拿些钱。 这时出来一个戴金甲的人手里拿着兵器对他说: “你要钱,可以到尉迟公那里要个公帖,这是尉迟敬德的钱。 ”

31、于是书生就到处访求尉迟敬德,可一直也没有找到。有一天到了打铁的铺子里,听说有个打铁的 尉迟敬德,正在赤着上身蓬着头发打铁。书生等到他休息了,就上前拜见。尉迟就问他: “为什么这样? ”书生说: “我家很贫困,您又很富贵,想要五百贯钱,不知能不能给? ”尉迟很生气说: “我是个打铁的,怎么能富贵?你是在侮辱我吧! ”书生说: “如果你能可怜我,只要给我写个字条就可以,以后你就会知道怎么回事了。 ”尉迟没办法,只好让书生自己写字条。字条上写: “今付某某五百贯钱。 ”又写上月日时间,在最后署上尉迟的名。 书生得到字条拜谢后拿着走走了。尉迟和他的徒弟拍着手大笑,认为这书生太荒谬了。书生得到字条后回到

32、库里,又见到金甲人 ,把字条呈给他,金甲人看后笑着说: “对 ”。让书生把字条系在房梁上边,让书生拿钱,只限五百贯。后来敬德辅佐英明的君主,立下特大的功劳,当他解甲归田时, 皇帝恩赐给他钱,另加还未启封的一库财物。于是尉迟敬德就得到了那一库钱, 等开库看钱,对帐查点,发现少了五百贯。正要处罚守库人,忽然发现在房梁上的字条,敬德一看,原来是打铁时写的字条。他一连几天惊叹不已,派人暗暗寻找书生,找到后,书生把所见到的事都告诉了敬德,敬德又重重赏了他,又把库中的财物分给了以前的朋友们。 诗歌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33、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与友人夏十二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 楼,指岳阳楼。岳阳,指天岳山南面一带。 下榻,指住宿。整句意为 “在岳阳楼上住宿,好像在云间住宿一样 ” 【小题 1】 “雁引愁心去 ”一句,有的版本写作 “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5分) 【小题 2】李白笔下岳阳楼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诗人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结合有关诗句分析。( 6分) 答案: 【小题 1】 “雁引愁心去 ”一句更好。( 1分) 这一句用了拟人手法, “引 ”将大雁写得有人情味,有意帮助作者带走了愁心。 “愁心去 ”与诗人遇赦后愉悦

34、痛快的心情相吻合。 与下句 “山衔好月来 ”对仗工稳,情感一致。(答出任意两点即给 4分) 【小题 2】岳阳楼的突出特点是 “高 ”。( 1 分)作者用衬托的手法写岳阳楼的高。( 1分) 首句 “楼观岳阳尽 ”,登上岳阳楼就能望尽天岳山南面一带的风景,以所见之景的阔远衬托岳阳楼的高耸。 三联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写在岳阳楼上休息、喝酒有如在云间、在天上一样,用自己恍若神仙的感受衬托岳阳 楼的高耸。 尾联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以急风衬托楼高,所谓高处不胜寒。(任意两点给 4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

35、,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别秋江去 ”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 “衔好月来 ”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山衔好月来 ”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 “衔 ”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 纵逸,诙谐风趣。 【小题 2】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点评

36、: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 “托物言志 ”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

37、“请欣赏这句诗 ”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四、看技法。五、看意象。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划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句式协调一致,匀整 对称。(可适当增减数字)( 5分) 本款小排量汽车预计 2013年实现升级换代, 制造工艺会更加讲究,车的性能也会更好,整车组装技术不断提升、更新,具有国际领先的设计理念。 答: 答案:设计理念国际领先,制造工艺会更加讲究,整车组装技术不断更新、提升,车的性能也会更好。( 5分) 试题分析:应该按照从汽车设计到工艺到技术最后到车的性能的顺序来排列,这才符合正常的顺序。 考点:语言表达连贯。 点评:语言的连贯,是

38、指在一个语段内,词语与词语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内容和形式都接得上,扣得紧,意思贯通,文笔流畅,能够完整、 准确地表达一个意思。语言表达的连贯讲求话题要统一:即上下文的陈述对象一致。文段的陈述对象是固定明确的,文段是以它为中心展开叙述的。解题时,必须紧紧围绕叙述对象,把握文段的叙述。 下面句子的格式,另写两个句子。( 6分) 欣赏高山,自然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悍和凝重。 答案:示例: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和尊严;欣赏小草,自然会在小草的葳蕤中汲取执着与希望。 试题分析:从内容上来看,应该体现出所写对象的最明显的特点;从结构上来看,句式是一个复句;从修辞上来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39、。 考点:句式仿写。 点评:先要分析、确认原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尤其是分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然后依样画 “葫芦 ”。若是续后句或补上句,还要考虑上下文语意的照应和文路的一致。仿用句式的题型大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仿照例句,单独造句,仿写的句子与例句之间在内容上没有任何内在联系,主要要求仿句句式结构及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与例句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本题就属于这种类型的。 默写 名句默写( 6分) 【小题 1】携来百侣曾游, 。 【小题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 【小题 3】青青子衿 , 。 【小题 4】狗吠深巷中 , 。 【小题 5】或因 寄所托 , 。 【小题 6】寄蜉蝣于天地

40、, 。 答案: 【小题 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小题 2】无与士耽 【小题 3】悠悠我心 【小题 4】鸡鸣桑树颠 【小题 5】放浪形骸之外 【小题 6】渺沧海之一粟 试题分析: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峥嵘 ”“稠 ”“耽 ”“颠 ”“粟 ”。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点评:现在新编语文教材文言文分量与现代文平分秋色,复习时除背诵古代诗词散文外,对现当代作品中、知识短文中、注释中的引语,凡具有一定 “知名度 ”的,也应该特别注意。做到既重视课本 “名句名篇 ”背诵,也兼顾非 “背诵篇目 ”或 “背诵段落 ”中的 “名 句 ”的背诵,这样才能够更全面一些。 作文 一句良言会让人 “三冬暖 ”,一

41、个笑容会暖人心,一篇好文章、一只援助之手、一杯热茶、一顿热饭 都会给人带来温暖。暖了才幸福,暖是每个心灵的追求 请以 “暖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要求: 立意自定;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略。 试题分析:这个作文从审题上来说,没有任何的难度。全命题作文通常对写作内容的限制较强。在写作时,要注意试题内容的开放性和立意的新颖性。从字面上讲, “暖 ”是一种感觉,初看取材范围极为狭隘。但提示: “一句良言会让人三冬暖 ,一个笑容会暖人心,一篇好文章、一只援助之手、一杯热茶、一顿热饭 都会给人带来温暖。暖了才幸福,暖是每个心灵的追求 ” 这就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许多

42、有意义的细节,都是一个值得叙述的素材,关键是你如何在限定的题目里打开思路。 以 “暖 ”为题,老题新作,常写常新,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只要肯对这种老掉牙的题材加以发掘,同样可以写出令人称赞的好文章。要写好全命题作文,一方面要善于借助语言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省和选择,关注、体验和反省自己的生活,从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双抚慰的大手,一句温馨的话语中去体味、揣摩 、感受。同时也可借助联想与想象建构自己的生活,找到适合表达的个性化的方式,真实、生动地再现生活的画面。其它问题如:写别人的感受,自己感受只字不提、缺乏过渡性词句、泛泛空谈没有具体事例、议论文不符合内容结构要求等,属少数情况。 考点:写作。 点评:这篇作文题充分体现 “新课标 ”的精神,它意在要求学生倾吐真实的体验,充分表达浓郁的情感,抒写自我心中的友情。虽然命题形式由半命题作文变成了全命题作文,但继续保持以往的一贯风格,着重考查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能力,强调学生心存感悟来作文。此题贴近生活,选材广泛,使考生有 话可说、有情可抒,易于学生充分发挥水平,展示自我的才情,而且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作文就是生活,作文就是要写出真情实感,为今后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