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执信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31593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广东执信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广东执信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广东执信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广东执信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广东执信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广东执信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组都不相同的选项是 ( ) A 应 届 /应 试 熨 斗 /蕴 藉甲 壳 /金蝉脱 壳 B信 笺 /缣 帛编 纂 /酒 馔蹊 跷 /休 戚 与共 C复 辟 /辟 谣 症 结 症 状字 帖 /俯首 帖 耳 D 强 制 /强 迫贿 赂 / 绿 林 殷 红 /绿草如 茵 答案: C 试题分析: C ( A熨斗 /蕴藉同读 “yn”,甲壳 /金蝉脱壳同读 “qio”; B信笺 /缣帛同读 “jin”,蹊跷 /休戚与共同读 “q”; D强制 /强迫同读 “qing”,贿赂 / 绿林同读“l”。) 考点:本题

2、考查学生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点评: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但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文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 买 椟还珠 之憾。 B红楼梦人物众多,世相缤纷。各色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大小事件 纵横捭阖 ,许多看

3、似无关的小事,又与主要事件相连,环环相扣,互相渗透。 C 10月 1日,受阅部队沿长安街绵延向东,浩浩荡荡,气势恢弘。观礼台上中外来宾激动万分,无不 侧目而视 ,为国家的强大而骄傲。 D目前,各地 “房叔 ”“房婶 ”四起,一个人坐拥几十套房产,这真让人 不可理喻 。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买椟还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B 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可用 “纵横交错 ”。 C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D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

4、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在全国人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提高农民收入和民工待遇、对征用土地和强制拆迁进行补偿、提供廉价住宅、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就业等改善国民生活状况的措施。 B省政府已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置,以防止低收入

5、家庭远离城区,被边缘化的现象出现。 C有关调 吮砻鳎 泄 诵腋谐中 陆档闹饕 蚴前 时取 毙拍睢 换拧 簧朴诜 盅艄饷娴刃睦硪蛩卦斐傻摹 D元旦期间,广州各大商场都抛出了大幅降价的 “撒手锏 ”,都想以此提高节日消费的人气,商界统计的数 字也表明,今年的元旦是消费总量最好的一年。 答案: B 试题分析: B( A介词滥用导致主语缺失; C句式杂糅, “主要原因 ”和 “造成的 ”二者取其一; D搭配不当,元旦是一年,不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辨析并修改病句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

6、用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介词 “关于 ”“对于 ”“对 ”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类似于 “A”是 “B”的句子,注意 “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用 “和 ”“或 ”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前半句使用了 “能否 ”“可否 ”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怎样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呢? 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这样才能进入它的

7、意境。 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已无须赘言,这里只讲讲戏曲的鉴赏。 而在读剧本 的时候,眼前不但没有布景,而且没有演员,所见到的只是纸上的文字。 那山山水水,千军万马,都要由观众自己去想象。 读者要借助这些文字想象出舞台的情景,让死的文字一个个活起来,变成一些生动的场景。 中国戏曲的表演有很强的虚拟性,乘车荡舟,骑马作战,叩门登楼,各种各样的动作都是由演员通过虚拟的方式加以表现,舞台上并没有真实的布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B(这段话就整个句意来看,中心是在讲戏曲的鉴赏问题。首句是一个设问句,先回答了 “怎样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 ”的问题,所以 句排在最前面。接着 句

8、阐明谈话的中心 “ 戏曲的鉴赏 ”。然后从 句起,则是从中国戏曲表演的虚拟性和阅读剧本都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来进一步解释话题中心。 句要在 句的后面。 要在 的前面。最后以 收束全段, “这样 ”指代上文运用 “联想和想象 ”进行戏曲鉴赏,具有总结的意思,所以排最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语言连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排序题一般先区分语段文体,看是记叙文,还是说明 文、议论文。记叙文排序,一般是按时间、空间顺序;说明文排序,一般是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或事理关系。 现代文阅读 记忆力 申 平 这帮老人家都已年过六旬了,这日却突发奇想,要搞小学毕业 50周年同学会。50 年,

9、整整半个世纪。岁月的风霜早已染白了他们的头发,揉皱了他们的面庞,如今他们再见面,彼此还能认得出来吗?他们是否把珍贵的少年时期的友谊埋藏心底? 于是就打电话、发通知,足足折腾了半个月,还真的把人给弄齐了。全班除 4人提前去了另一个世界聚会以外,其余 41人都答应一定来。 聚会选在一家酒店的一楼,门口挂了标语和彩球,显得非常隆重。来得最早的当然是几个发起者。他们发现,这家酒店的服务真不错:门外有侍应生开门;一进大厅,服务员就把热毛巾递了过来;还有一个提着篮子的小老头儿,给每个人都发一包纸巾。显然,这是为他们流泪准备的。发起者连连赞叹:好,真是想得太周到了。 同学们陆续来到。每一个人的到来,都会引发

10、一阵激动。大家先是静静审视来人,然后突然有个人叫出了他的名字,于是就是一阵欢呼,就是一阵热烈拥抱。也有一些人实在认不出来了,但当他自己一报家门,大家立刻恍然大悟。这种激动就更热烈,因 为其中还包含着惊喜。 想想吧, 50年一聚,容易吗?人生会有第二个 50年吗?昔日的少年,今天的老人,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腰,说啊、笑啊、哭啊 那场面真的是太感人了。 那位小老头儿发给大家的纸巾真的派上了用场,而且有人发现,这个小老头儿竟然也被他们感动得热泪纵横。他也频频用篮子里的纸巾擦自己的眼睛。 激动过后,发起者开始清点人数,发现已经来了 40人,就差一个人没有来。大家都在询问:他是谁呢? 那个提着篮子的

11、小老头儿此时突然放下了篮子,走上前来说:是我啊,你们谁都没有把我认出来啊! “刷 ”地一下,众人齐齐把 惊讶的目光向他射去:你?你是谁啊,有没有搞错啊? 小老头儿在 40双眼睛的审视下有点发窘,他急忙挺了挺腰,大声地说:我是陈大福啊,你们再看看、再想想。 发起者赶紧去查名单,果然有陈大福这个名字,可是 40 双眼睛又从头到脚把他审视了半天,有个发起者忍不住说:你不是酒店 干这个的吗?他指了指老头儿的篮子。接着他又说:你别开玩笑,我们可是同学聚会 小老头儿就显得有点着急:我知道是同学聚会,这种事情谁会冒充啊。我明明就是陈大福嘛,你们睁大眼睛好好认认嘛!小老头儿随后又有点委屈地嘟哝道:这纸巾是我自

12、己给大家买的 酒店还管你这个! 于是 40双眼睛再次聚焦,恨不能看穿了他的骨头,可结果还是失望地摇头。小老头儿这回可真有点急了,他说:你们的记忆力 怎么这么糟呢?你们仔细回忆一下,那时咱班每天是谁最早来搞卫生的?你们再想想,学校开运动会,是谁给你们看衣服,是谁给你们打开水?班里组织劳动,又是谁干得最卖力气 众人仍然半信半疑。突然,一个女同学尖叫了起来:哎呀,我想起来了,他的确是陈大福,他是我们的同学啊! 众人就一齐把目光投向女同学,显然希望她拿出证据来。女同学就有点兴奋地说: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次他偷了学校附近农 民的地瓜,让人家抓住,押到学校门口来示众 噢 !众人齐发一声喊,他们的记忆闸门一

13、瞬间呼啦啦全部打开。现在再看陈大福,怎么看怎么像他们的同学了。 但是此时的陈大福却没有半点兴奋,反而像中了枪一样痉挛了一下,他张大嘴巴,面部扭曲,用颤抖的声音说:天哪,你们还记着这件事啊!我做了那么多好事,就是想让你们忘了这件事,可是你们太 太伤人了! 陈大福慢慢转过身去,提起他的篮子,摇晃着向门外走去,任凭后面喊破了嗓子,他也一直没有回头。 【小题 1】小说第一段写到这群老人 “岁月的风霜早已染白了他们的头发,揉皱了他们的面 庞,如今他们再见面,彼此还能认得出来吗?他们是否把珍贵的少年时期的友谊埋藏心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 【小题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人物之一的陈大福的

14、形象特点。( 5分) 【小题 3】本文标题为 “记忆力 ”,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6分) 答案: 【小题 1】 从结构上(情节)看,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后文写他们如今再见面所发生的故事。( 2 分) 从内容上(小说的主题)来看,提出疑问,引起人们对小说的主题的思考,究竟他们是否还将少年时期的友谊埋在心底吗。( 2分) 【小题 2】 是个平凡、普通、知错就改的人,小学 时候曾经偷了农民的地瓜,后来努力改过做好事 热情洋溢,非常珍惜少年时期友谊的人,聚会时最早去到酒店,并准备了一篮纸巾供聚会使用 自尊心强,十分注重个人尊严的人,当别人只记得他干的坏事,羞愧伤心,一直没有回头。 【小题 3】表层

15、: 50年前的同学如今聚会能认出对方,这说明他们的记忆力之好。( 1分); 同为同学,陈大福却被同学们遗忘,说明了人们的记忆力的之差。( 1分) 深层:女同学靠回忆陈大福当年不光彩的事情而准确地认出了他,彻底打击了陈大福的自信和自尊,显示出不恰当的记忆给人带来的伤害和打击( 2分)。暗含了对人 们善于遗忘别人的帮助和恩惠,只记得别人的缺点和错误的思想的批判。( 2分) (意思对即可,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小题 1】试题分析: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所以它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为下文做铺垫等,在内容上,要跟据小说的主题来回答。答案:围绕这两个方面来组织都可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分析综合

16、”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作用题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头戏,经常会考到,一般这种题要从两方面去回答,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结构,二者缺一不可。 【小题 2】试题分析:注意形象特点 +结合文本分析,该题型的答题思路可以按总 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分析人物形象 ”的能力。 点评:现代文中出现的文学形象一般有人物、事物、景物等,文学形象的把握,对于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倾向,有着举足轻重的衬托作用。文学形象是通过文学语言塑造出来的,描写的传神

17、性、深刻的含蓄性、丰富的审美性,都是应该考虑的范畴,尤其要注意形象的比喻、象征、暗示等作用。 【小题 3】试题分析: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 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山水为何给人美感 梁 衡 人类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大自然为什么给人类以美感呢?因为它蕴含有许多美

18、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 素在我们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杜甫说,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刘海粟十上黄山 “搜尽奇峰打草稿 ”。 人类怎样融合客观景物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 “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 番酝酿吐纳之后才

19、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从而激活人的美感。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就会被这些美好之物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称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还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情感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是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 。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

20、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 “出淤泥而不染 ”的做人之理;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有产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 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天星桥就是这样的。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而文物古迹之

21、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滕王阁被火烧了,只有到滕王阁序里去体验 “滕王阁独为第一 ”(韩愈)之壮美了。只有保护才能开发,开发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旅游开发,卖门票,拉动消费这是物质方面的开发。把山水的美感挖掘来,转化为文、诗、歌、影、画等艺术品,提高人们的审美,这是精神方面的开发。名山名水游人去得多,是因为它的审美价值大 ,便于开发成精神财富。过去讲人战胜自然,现在讲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一种进步,但这只是一小步,是物质层面的生态平衡,其实下面还有精神层面的交流,审美方面的挖掘利用。一个小康社会,除了物质的充裕,还应精神丰富,精神财富中审美是一大内容。 大自然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

22、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感,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人类要永葆一种崇敬、虔诚之心,向自然汲取美感,这是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小题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两项是( 5分,选对一项 2分,选对两项 5分,多选 0分) A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都是大自然中美的要素。 B不论是人还是山水,观察者都能从中获得美感并能上升到感情。 C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界中能找到相似的且可相通的形象。 D山、水、树、木等物的美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的。 E名山名水游人去得多,所以审美价值大,便于开发成精神财富。 【小题 2】对文中所举事例

23、或引用诗文的作用,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举刘海粟十上黄山的事例,说明艺术强调师法自然的道理。 B引用刘勰的话 “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说明美感产生的过程。 C举周敦颐见莲花悟得做人之理事例,说明诗歌能蕴含哲理的美。 D引用韩愈的话 “滕王阁独为第一 ”,说明当年滕王阁的壮美。 【小题 3】作者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应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4分) 【小题 4】简要说明客观景物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的三个层次。( 4分) 答案: 【小题 1】 BE 【小题 2】 C 【小题 3】 保持物质层面的生态平衡( 2分); 精神层面的交流,审美方面的挖掘利用(精神财富中审美)( 2分)。 【

24、小题 4】 以美形引人(被美好之物吸 引); 以美情感人(美感上升到美的情感); 以美理服人(悟出哲理的美,逻辑的美)。(每点 1分,三点答全给 4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BE( B 项以偏概全,原文为 “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 人还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 ”; E项因果颠倒)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 【小题 2】试题分析: C(举周敦颐见莲花悟得做人之理事例,说明 人们能从美的景物中悟出

25、哲理的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时,要注意在原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关的句子,然后一一对应着去分辨对错,只要是原文中的原话,即可算对。如果表述不同,但是意思相同也算正确。 【小题 3】试题分析: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物质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保持物质层面的生态平衡;精神层面的交流,审美方面的挖掘利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级 解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 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 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

26、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小题 4】试题分析: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概括为: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是因为自然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信息源: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概括为:人能够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美 ,产生美感。信息源:人们还只满足 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 概括为:人能够经过思考,将美感上升为与自然景物特点相应的情感,还能够悟出其中的哲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

27、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文言文阅读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乞老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

28、。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 “有衣皆以奉父矣。 ”先生故怒视其父, 曰: “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 “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 ”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 “以养尔余年。 ”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

29、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 “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 ”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 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 。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先生因诣县官,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 :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 ,故设施未竟 ,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其议减湖田之赋 ,华容人将筑祠以报 ,而先生固止之 ,此所谓阴德也。 虽使

30、其子孙世为三公 ,岂为过乎? (刘大 张复斋传,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值吴逆之乱, 崎岖 兵革崎岖:山路高低不平 B子寒如此,而不 恤 之邪恤:怜悯 C民 逋 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D土 卑 而赋重卑:卑微 【小题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上官将疏荐之, 而 先生以母老乞终养若往 而 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 B侍养既二十年, 乃 起为江西之金溪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 乃 从旁泣 C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 以 厚贽 以 养尔余年 D知福建 之 晋江先生 之 听讼仁明多此类 【小题 3】以下句

31、子中,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张复斋 “为利于民 ”的一组是( 3分) 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 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先生出贿付其父 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 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 A B C D 【小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复斋非常孝顺,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亲辗转奔波,后来还为终养老母亲弃官归家。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

32、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他为华容百姓请求减免赋税,华容百姓一直享受着实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 126分 ) 【小题 5】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0分) ( 1)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 4分) ( 2)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 3分) ( 3)华容人将筑祠以报 ,而先生固止之 ,此所谓阴德也。( 3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4】 D 【小题 5】( 1)你看你父亲将受大杖(责打),却安于忍心地看着,你怎么能推托掉不孝顺的罪名呢? ( 2)(对)那些渐渐表现出 (是 )才智出众的年轻人,(先生都)亲自用

33、对待宾客一样的礼节对待他们。 ( 3)华容人准备建立祠堂来报答他的恩情,但先生坚决制止了,这就是所谓的阴德啊。 【小题 1】试题分析: B( A崎岖:跋涉,奔波。 C逋:拖欠。 “责臣逋慢 ”,怠慢 D卑:地势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 :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 2】试题分析: C(以,介词,用,拿。 A 而,表转折关系;表承接关系。B乃,副词,才;副

34、词,反而,竟然。 D之,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这种题型是考虚词题最常见的题型,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只要能将各个句子看懂,分辨出这几个 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 【小题 3】试题分析: D( 表现了张复斋的正直; 表现了张复斋断案的明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 “为利于民 ”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直接表明,有的却不是直接表明。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 4

35、】试题分析: D(原文张复斋从金溪 “解组归 ”,并未说明是 “被罢免 ”;且此次归乡还家,家在华容,而非 “又回到福建晋江 ”,金溪百姓像晋江一样泣别挽留他。) 考点:本题考查 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 5】试题分析:( 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 “若 ”1 分, “大杖 ”1 分,“辞 ”1 分,大意 1 分。( 2)这个句子中关键词

36、“俊秀 ”1 分, “焉 ”1 分,大意 1 分。( 3)这个句子中 “以 ”1 分, “固 ”1 分,判断句 1分。 考点:本题考查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 句子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文言文参考译文】 复斋先生,姓张,华容县人。先生年幼就善于写文章。入官学后,遇上吴三桂叛乱,颠簸往来于战阵中,和他的弟弟召修背着母亲跋涉于危岩深谷之间,几乎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康熙乙丑年间中进士,主政福建晋江,多行善

37、政。上司准备上疏推荐他,但先生因母亲年迈要养老送终(而推辞)。当地百姓挽 留他而不能,都一起供给他食用之需,哭着送到洛阳桥的有数万人。张复斋先生侍养母亲二十年后,才起用为江西金溪县令。 正值荒年,先生请求获得七千多石粮食,多方赈济、借贷,救活了很多人。恰逢有上级官员倚靠朝廷权贵,他所隶属的郡县官员都被胁迫而归依其门下,并向他索求厚礼。张先生不愿屈从,就被解除了官职。金溪的百姓挽留哭送他到晋江。 在晋江时,有商人埋怨他的继母的苛求,而不奉养他的父亲。他到县衙申诉。商人向先生送礼,以家里贫困为由请求宽解。大家都争相去看,天正冷,商人拿新衣服给他父亲穿,而自己穿着破衣服,装出又冻又饿的 可怜相,并说

38、: “有衣服都用来孝敬父亲了。 ”张先生特意怒视他的父亲,说: “孩子冷成这样,你不体恤他吗? ”喊下吏拿大棒来。张先生斜眼看商人脸色如平常一样,突然指着他骂道: “你看你父亲将受杖刑了,却怎么忍心看呢,不孝的罪名如何能推托得掉? ”就用大棒敲那商人,而他父亲就在旁边哭泣。张先生拿出些钱给他父亲,说: “用这安度晚年吧。 ”大家都拍手称快。 百姓欠税久不能交,等到交纳延期那么赋税就更多了。先生诘问得知他们有得已到了卖孩子的地步了,就捐献出俸禄赎回孩子还给他们。有一个看守瓜园而死掉的人,夜里不知是谁干的。先生召集 乡民到社庙来,关上门让他们脱了衣服看,有一个人身体有受伤的痕迹,先生叱责他说: “

39、你去偷那人的瓜,正好那人在戒备,于是两人殴打起来,以至到了这种地步。 ”那人就伏罪了。先生断案明察秋毫而有仁爱之心,诸如此类有很多。 晋江人文比其他县要兴盛。先生到了后,就更勉励父老乡亲,让他们教育开导子弟,那些渐渐地成为俊杰的人,他亲自予以礼遇。从此后晋江参加童子试的多大万人。 先生从金溪免职后归居华容,足不出户。华容在洞庭湖畔,地势低洼而赋税苛重。在明朝末代,百姓多有流亡。国家最初规定赋税准许原来额度每十亩可减为六亩多,后来土 地开垦面积渐渐增加,而朝廷清丈令下达后,县官制定他们欺骗官府、隐瞒实情,准备征收全额赋税。先生说: “我没有中等人家的田产,而乡人就更困苦不堪了。 ”于是到县衙禀报

40、事由,说这地方都是湖岸荒滩之地。十有八九被水浸没,百姓愚昧,不懂得按先例请求减免赋税,被官府误以为是隐瞒而获罪罚,应当准许湖乡按下等地来征收赋税,一亩地只收一升粮。县官信任先生向来是长者,体察百姓疾苦无他人所能及,终于按他说的办了。华容人至今还承蒙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评论曰:先生在官府任职前后只有四年,所以设施没有完成,但是他造 福利于民的事却很多。他建议减免湖田的赋税,华容人准备建立祠堂来报答他的恩情,但先生坚决制止了,这就是所谓的阴德啊。即使让他的子孙世代为三公,难道过分吗? 诗歌鉴赏 【仙吕】后庭花 赵孟 (元)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

41、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中吕】普天乐 滕宾(元)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小题 1】这两首曲的前四句都写了秋景,但手法和意境特点各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4分) 【小题 2】这两首曲分别用不同的抒情手法表达了何种相似的志趣?请作具体分析。( 3分) 答案: 【小题 1】赵曲写景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1分)描写出一幅宁静幽美又灵动清逸的水乡秋暝图。( 1分)滕曲写景用了拟人的手法。( 1分)写出了萧瑟肃杀凄清的秋景。( 1分) 【小题 2】都表达了归隐之志。( 1分)赵曲全篇写景,描绘幽美如

42、画的水乡,只在尾句通过描 述采菱女摘荷叶戴在头上,互相呼唤归去的情景,寓情于景,间接抒情(含蓄)( 1分)表达了归隐之志。滕曲前四句写景,表达人生迟暮之感,后四句直写人事,预想归隐后的田园生活,直抒 胸臆( 1分),表达了倾慕陶渊明,急于归隐的志向。 【小题 1】试题分析:赵曲写景的画面:荡一叶轻舟于清溪上。两岸荷塘满目荷花,采菱女一曲清歌惊起栖息的暮鸥。滕曲写景画面:翠荷凋残,苍梧坠叶,千山应憔悴,万木都稀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形象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点评: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

43、于 “思与境偕、情景相融 ”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 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小题 2】试题分析:滕曲的开头四句为第一层,写秋天到来后花卉凋残、草木摇落的景象。 “千山 ”、 “万木 ”极状空间范围之广,有肃杀的秋氛塞空而下之势。中间三句为第二层,写诗人见秋风起,想起自己过去碌碌风尘,不过是为“蜗角名,蝇头利 ”,虽有归隐之志,但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毅然退隐。表明对官场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四句为第三层,设想归隐后的躬耕生活,表现作者的爱憎情绪和取舍价值。全曲以秋景起兴,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倾慕和景

44、仰,以及自己急于归隐的浩然归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 描写手法: 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 B.侧面描写; C.虚实结合; D.象征手法等。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语言表达 下面的图表是某校高二语文组对学生三次大考主观题得分情况的分项统计结果。请仔细阅读,用简明的语言完 成后面的题目。 (不

45、得出现数字 )( 6分) 项目名称(分值) 第一学期期中得分 第一学期期末得分 第二学期期中得分 三次平均得分比例 古文翻译( 10分) 4 5 5 3 5 2 50 名句名篇默写( 6分) 5 5 2 5 4 86 7 现代文阅读( 15分) 6 7 6 5 43 3 语言表达运用( 12分) 4 6 5 41 7 作文( 60分) 43 45 47 75 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 针对结论,你给该校同学的复习建议是: 。 答案: (1)该校学生名句名篇默写和作文题得分率较高,古文翻译、文学作品鉴赏和语言表达运用题得分率较低。 (4分 ) (2)要想提高主观题的成绩,要在古文翻译、现代

46、文阅读和语言表达运用方面下工夫。 (2分 ) 试题分析:对图表,学生要认真观察,找出图表中所含的信息: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及项目、各种数据及变化特点等,抓信息要全面准确。具体而言,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例如各个项目的分值和三次平均得分比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图文转化 ”的能力。 点评:做图文转化题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2、仔细人读图表, 全面准确捕捉信息。 3、依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 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撰写对联需要综合运用词法、句法、修辞、音韵等方面的知识。十多年前羊城晚报 “联名得意工作室 ”为执信中学高三毕业年级拟写了一

47、副对联: “执锐千军向无敌,信坚一念是为雄。 ”现今读来,其深厚雄浑的气势仍让人倍感振奋。 2013年春节即将来临,请同学们运用对联的知识,为学校的运动场馆、上课教室或其他学生活动场所拟写一副对联,表达新春的美好愿望,或为即将毕业的初三、高三的同学送上你诚挚的祝愿。(拟对联时请标注具体的场馆或年级) 场所或年级: 上联: 下联: 答案:( 1)形式 3分。(上下联应该句式结构相同, 1分。对应词语必须是词性相同, 1分。下联末字只能是阴平或阳平声调, 1分。)( 2)立意角度3分。 试题分析:一般不能用同字相对,宽对可以用同一个字,但决不重复使用上联中(相邻的)两个字,若有扣 1分。 “构思巧

48、妙,立意新颖 ”,选场所的能表达新春的美好愿望,选毕业年级的同学的能表达诚挚的祝福 2分;若构思笨拙,立意欠佳,酌情扣立意分。对联的上下联应构成有机对应或联结关系,不是各不相干的, 1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正确使用修辞方法 ”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对联,就像律诗里的 “对仗 ”,是文学形式之一,写对联要求: 1、仄起平收。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这一条是对联必须要遵守的,也就是基本中的基本。 2、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上联用平,下联则用仄,反之亦然。当然这个要求太严苛了,不容易做到。变通的办法是:关键的位置能做到平仄相对就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