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复 辟 /裨 益教 唆 /疏 浚殷 实 /殷 红 B渣 滓 /浸 渍 寒 暄 /渲 染 奔 波 /投 奔 C 隽 永 /眷 恋 提 防 /堤 堰牢 笼 /笼 统 D 贞 烈 /箴 言 旋 风 /漩 涡妥 帖 /字 帖 答案: B 试题分析: B z/z; xun/ xun; bn/ bn( A.b; su/ jn; yn/ yn; C. jun; d; lng/ lng; D. zhn; xun xun; ti/ ti)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
2、话常用字的字音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点评: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课外,涉及范围很广。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对于易读错的读音要着重记忆,并且不能想当然,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下列横线处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千灯湖的景观既表现了岭南水乡的风光特色,又体现了 “自然 人 社会 ”的主题。景区周围建筑 鳞次栉比 ,错落有致;长廊如带,曲折环绕;楼阁高耸, 穿云裂石 。每当夜幕降临,千灯竞放,湖光灯色,交相辉映,使人 心旷神怡 , 流连忘返 。 A鳞次栉比 B穿云裂石 C心旷神怡 D流连忘返 答案: B 试题分析: B(A鳞次栉
3、比: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B穿云裂石: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不能用来形容建筑。 C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D流连忘返:比喻喜欢某种事物而忘记离开。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还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来帮助我们判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国内地的婴儿奶粉曾出现三聚氰胺等质量问题,相对而言港澳地
4、区和海外的奶粉质量让人放心,因此洋奶粉虽价格昂贵,却是年轻父母们首先的品牌。 B今年初,为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的管理,环保部官方网站公布了相关文件,指导各地在涉重金属企业和石油化工等高环境风险行业中推进 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 C公共厕所卫生标准 (征求意见稿 )受到了公众的调侃;疾控专家指出,监测苍蝇密度科学的方法有目测法、粘蝇纸法、人工小时捕打法等严格的监测规程,不能理解为简单的 “数苍蝇 ”。 D自 1月中旬以来,英国、爱尔兰等多个欧洲国家已检测出掺有马肉的牛肉食品;到目前为止, “马肉变形记 ”的详细过程,没有一个国家给出权威的调查结果。 答案: B 试题分析: B( A“洋奶
5、粉是品牌 ”搭配不当; C句式杂糅,应改为 “监测苍蝇密度科学的方法有目测法、粘蝇纸法、人工小时捕打法等 ”,或 “监测苍蝇密度的目测法、粘蝇纸法、人工小时捕打法等都有严格的监测规程 ”; D应改为 “对于 马肉变形记 的详细过程,没有一个国家给出权威的调查结果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辨析并修改病句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修改病句,是辨析病句的最终目的。病句修改题考点要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1.辨析并判断句子的正误。 2.从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方面有侧重地修改病句。 3.用符号修改有语病的句子。 4.在语段中找出病句进行修改。修改病句以通顺、正确为原
6、则,不作修饰,不改变原意。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 ,是基本应对策略。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对、结构混乱等语病。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个人如果常有团体合作的训练,在学问上可以免偏陋,在性情上也可以免孤僻。 材料的收集和整理,问题的商讨,实验的配置,遗误的检举,都必须群策群力。 学生们尽管成群结队,实际上各人一心,每人独自上课,独自学习,独自完成学业,无形中养成个人主义的心习。 他会有很浓厚而愉快的群的意识,他会深切地感觉到:能尽量发挥群的力量,才能尽量发挥个人的力量。 现行教育有一个大毛病,就是 许多课程的对象都是个人而不是
7、团体。 其实学问像其他事业一样,需要分工合作的地方甚多。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D(先用 引出中心,再用 解释 “都是个人而不是团体 ”, 解释 中的 “需要分工合作的地方甚多 ”, 是对 的进一步阐释。)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语言连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该题型的答题技巧为: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一般是每句有两种选择,所
8、以每题做对的概率至少 50。 现代文阅读 神木 李磊 那棵树长得并不特别,在树当中无论是相貌还是身段都算是很平庸的那一种。它生长在一座破败的祠堂背后,过了近百年也没有伸出头来。一位寄住在村子里的东北人爬上祠堂,去打探那棵树的 “尊容 ”。那人从房顶上下来后,给我们描述那树的样子:那是一棵驼背的树,树干只有碗口粗,离地不足两米便枝蔓丛生,而且所有枝丫都蛇一样在半空中爬行。 那是像灌木一样生长的树,当然是一棵废树。它的所有枝丫不分主次,都平等地拥有生长的权利。可是每根枝条的愿望都得到充分表达后,树便没了树的样子而变得有些匪夷所思。一棵树在没有任何乔木压迫,也没有受 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只要从
9、墙后伸出头来便可以过上阳光丰足、雨水充沛的日子,而它却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 我们关注那树的那几年里,它一直保持原状,没有长壮更没有长高,仿佛独立于世界之外。它年复一年地枯荣,只是维持生命存在的状态,所以对于它,我觉得不能用生长这个词来形容。它的存在,只能说明它还活着;与其他树相比,它要卑微很多。当它身边那些高大的乔木纷纷被委以重任,成为房屋的栋梁时,它一直安安稳稳地生长在那里,一副昏昏沉沉、与世无争的样子。这样的日子谁都不知道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也没有人知 道还要持续多少年。就当这棵树的索然无味的生活将永无止境地持续下去的时候,突然而来的一场风暴,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祠堂倒了
10、,那棵树获得了自由,我们也看清了那棵树,它的根部已有坛口粗,根部以上便扭曲如一棵古虬的老藤。在这块水土丰盈的平原上,坛口粗的树木早该高耸入云了。我想如果那树不是生在高土墙的背后,而是生长在人的身边,如果人可以轻易地接近它,随随便便地修剪几斧子,它还会是现在这扭曲狰狞的样子吗?也许在它的身上会发生奇迹。 可是,如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它还是它自己吗?事实上,这些年里生活在它身边的一些乔木已经 离开了它们的位置,走到我们的生活中。随随便便推开一家的房门,就可以见到那些树木的身影:一年生的荆条做成了棉弓,两年生的杏树做成了秤杆,三年生的刺槐做成了锄柄,四年生的桑树刚好可以做扁担,而一些具有某种特质的树木
11、未及成年便被委以重任。保持平庸与低调,以换取长久的安宁,也许就是这棵树的生存智慧吧。 在重建祠堂时,村里人决定将那棵百无一用的废树伐掉。锯条在进入那棵树的核心时猝然迸断,换上新的锯条还是如此。有人说,里面难道藏着石头或者钢铁?树倒下之后,人们在它的核心区看到的是一种肉红色木质,细致缜密的年轮紧紧地缩 在一起,像凝固在岩石里的纹理。可以想象那些年它生长得多么艰难。 树倒了可根还活着。有人毛遂自荐去挖根,可挖开泥土就傻了眼,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棵树的根,而是一棵树埋藏在地下的王国。那根不是普通乔木的须状根,而是球状根,那根像红薯一样把阳光的能量与泥土的养料都悄然储存在泥土下面。那树的根系异常浩荡,体
12、积几乎与树冠等同,连青砖的墙基都被搂抱怀中。谁能想到看上去那么卑微的一棵树,会有这么浩荡的根呢? 有人觉得这棵树活得太委屈:这样的一辈子活得值不值?其实,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想法,都会选择自己认定的活法,有的树喜欢 以十分招摇的姿态生活在泥土之上,而有的树则恨不得将自己的头颅也深深地埋进土里。而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选自散文 2009年第 8期,有删改) 【小题 1】请概括文中所描述的这棵树的特点。( 4分) 【小题 2】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5分) 【小题 3】结合文章,联系实际,你认为这棵树 “这样的一辈子活得值得吗 ”?请简述理由。 ( 6分) 答案
13、: 【小题 1】特点: 驼背、低矮,生长缓慢,根系浩荡而壮观; 看似平庸卑微,与世无争,却顽强坚韧,生命力旺盛。 (每点 2分 ) 【小题 2】欲扬先 抑(或先抑后扬)。从 “废树 ”到 “神木 ”,从 “平庸 ”到 “令人惊异 ”,文章欲扬先抑,逐层深入,使文章一波三折,突出了作者对看似平庸卑微(昏昏沉沉、与世无争),内在却坚韧顽强的精神的赞美。 (手法 1分,具体分析 2分,情感 2分) 【小题 3】示例一:值得。那棵树选择了自己认定的活法,保持平庸与低调,换取了长久的安宁,没有像其他乔木为人所用。就像现实社会中,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保持低调、与世无争、内心坚韧的人往往生活更加从容,更
14、加自由与安逸。这是一种高明的生存智慧。 示例二:不值得。与其他树纷纷为人们所用相比,它只 是一棵 “像一棵灌木一样生长的废树 ”,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实际价值。现实社会中,面对生活中的压力,社会上的竞争,只有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表现自己的人,才能获得更多机会,展现更多精彩!(言之有理即可)。(观点 1分,与之对应的 “活法 ”特点 1分,价值表现 1分,联系现实 2分,总体表达 1分) 【小题 1】试题分析:概括这棵树的特点,要从全文出发,找出能体现它的特点的文句。例如他的卑微的枝叶和他强大的根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
15、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 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小题 2】试题分析:本题也可以说是托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虚实结合或象征)。用树木比喻人,写出树木似平庸卑微(昏昏沉沉、与世无争),但内在却坚韧顽强,赞扬了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庸卑微,但内在却坚韧顽强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 方法。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
16、双关等。 描写手法: 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 B.侧面描写; C.虚实结合; D.象征手法等。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小题 3】试题分析: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文章中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单纯的道理论证。选一种观点作答、意思对即可,要注意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分析充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 题,分值也比较高,但是一定要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加以评论。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17、文化:不能逃避之担当 在汉语里, “文化 ”这个词最早大概是 “以文化之 ”的意思,和 “武化 ”相对。用文明去感化别的部族,和用武力去攻打别的部族,是建立威望的两种不同方式。也就是说, “文化 ”最早是用来探讨怎么和自己以外的他者相处的,是一个用于区分的概念,而不是想象中那样用于包容的概念。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当一个罐子没有和杯子、碗等不同容器摆在一起的时候,它叫什么其实并无所谓。 回想起来,我其 实相当怀疑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先祖并没有什么文化的概念。他们读经、治学、吟诗作对、饮酒、喝茶、过他们的小日子 但是他们没觉得自己干的这些事是在生产文化。一直到英国使节来到乾隆的大殿上,不肯
18、下跪,才多多少少让满清的官员们觉得这些化外之民跟咱们不是一个东西。 1840年之后,那些闲来遛鸟听戏的中国传统读书人被打到家门口的坚船利炮一下子弄懵了,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些个玩意儿,才知道自己跟人家是不一样的。 “文化 ”这才一下子成为整个民族的关键词,一会儿说要中体西用,一会儿说要全盘西化,五四以来的一代又一代 知识分子七嘴八舌,总之是焦虑,没有了 1840年之前的神定气闲。 这样尴尬的局面倒并非只有我们在面对。地理大发现之前,各种不同的文化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相对独立发展,就好像临湖的少年那喀索斯,只看到自己,就越看越顺眼。而一旦殖民运动把全球联结为一个整体,那喀索斯抬起眼一看:哟!林子
19、里还这么多人哪!他就不得不以别人为参照,重新审视自我。因此 文化的问题,其实是文化间的问题 ,是思考在多元的文明生态中如何自处的问题。 历史的强力就在于后世将永远不能不面对已然发生的变故,那喀索斯们一旦相遇就永难分离,他们将拥抱、争斗 、亲吻、残杀、亲如兄弟或互为仇雠。无法再渴望 1840年之前的单纯生活,自那以后的每一代青年,若要求得在历史当中的自立,就必须思考文化的问题,必须在他人与自我之间作出选择或求得平衡。而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不是分裂和疏远了各种文化样态,反而使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和混乱。紧接着到来的全球化时代更使得多元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处变成一个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即以语言的变迁
20、观照现实世界: “文化 ”这一词汇的含义在几十年来变得越来越驳杂,与它相关的词组不再仅仅是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之类;还有消费文化、大众文 化、网络文化、酒吧文化、青年亚文化,甚至浴室文化、厕所文化,等等等等。后现代光怪陆离的文化现场,要求我们这一代青年更加复杂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它呼唤激情,同时也呼唤理性。这样的历史使命,让人几乎难以承受却无处推脱。 面对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或许迷茫,或许不知所措,或许感到空虚乏力,正如在发现了林子里其他的身影之后,那喀索斯的那种痛苦。但是既然树林已经向我们敞开,我们就必须一步步向林中走去。否则只会在对自己身影的迷恋中一头栽入湖中。对于文化
21、这样宏大的概念,我们即使从未懂得,也必须保持思索。惟有思索,才能担 当。 【小题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 “文化 ”这个概念最初是用非武力的方式去感化别的部族,建立自己部族威望的一种方式。 B在清朝之前,我们的先祖读经、治学、吟诗作对等,他们并没有从事生产文化的行为。 C英国使节来到乾隆的大殿上不肯下跪这件事点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 D鸦片战争以后, “文化 ”成了中国社会的焦点话题,引起了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关注。 E全球化时代让多元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处变得越来越复杂,文化也越来越多元化。 F既然世界已向我们敞开胸怀,我们就应该勇敢地面对
22、这个开放的世界,而不是逃避它。 【小题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 “文化是多元的 ”的是( ) ( 3分) A中国人见了皇帝要下跪,英国使节来到乾隆的大殿上却不肯下跪。 B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使各种文化样态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和混乱。 C “文化 ”这一词汇的含义在几十年来变得越来越驳杂,越来越多样。 D临湖的少年那喀索斯,只看到自己,就越看越顺眼。 【小题 3】怎样理解 “文化的问题,其实是文化间的问题 ”?( 4分) 【小题 4】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以 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 4分) 答案: 【小题 1】 B C 【小题 2】 D 【小题 3】文化关注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
23、( 1分),是思考在多元的文明生态中如何自处的问题( 2分),文化应该是互相包容的( 1分)。 【小题 4】面对越来越多极化的世界,越来越多元化的文化( 1分),我们要勇于面对,勇于思索,勇敢担当起应负的责任( 3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B C( B见第二段,原文是 “我其实相当怀疑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先祖并没有什么文化的概念。他们读经、治学、吟诗作对、饮酒、喝茶、过他们的小日子 但是他们没觉 得自己干的这些事是在生产文化 ”, “没觉得 ”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在做。 C英国使节来到乾隆的大殿上不肯下跪这件事只是让清政府意识到中西方文化有区别,并未引起恐慌。 F项的语意可以在最后
24、一段 “既然树林已经向我们敞开,我们就必须一步步向林中走去。否则只会在对自己身影的迷恋中一头栽入湖中 ”中找到依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 【小题 2】试题 分析: D(那喀索斯是自恋的代名词,他 “只看到自己,就越看越顺眼 ”表明他只是把眼光聚集在自己身上,而没有关注到别人,这与文化是多元的观点不相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
25、息时,要注意在原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关的句子,然后一一对应着去分辨对错,只要是原文中的原话,即可算对。如果表述不同,但是意思相同也算正确。 【小题 3】试题分析: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这句的开头还有一个词 “因此 ”,因为这个词,给了我们提示,这句话的缘由,应该在前面。而这句话是半截话,所以后面的一句也是一部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小题 4】试题分析:
26、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 。曾伯祖 ,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想,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
27、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 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 ,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 “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 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
28、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 ;凡经其门,必 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子周六、周七,才三四岁。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 .柳宗元传) 注释: 系孙:远世子孙。 郁悼( y yo):通 “郁陶 “,忧思郁积。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与古为 侔 侔: 齐等 B与之 图 事图: 谋划 C以男女 质 钱质:以人或财物抵押、担保 D时人 义 之义: 通 “议 ”,译为 “议论 ”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后
29、魏侍中济阴公 之 系孙当时流辈咸推 之 B 与 同辈七人俱贬如何 与 母偕行 C 为 骚文十数篇览之者 为 之凄恻 D吾 于 禹锡为执友名动 于 时 【小题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柳宗元的才学或品行的一组是( )( 3分) 精裁密致,璨若珠贝。 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 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 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A B C D 【小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柳宗元多次升官,又多次遭贬官,起起伏伏,而他一生著述颇盛,坎坷的仕途境
30、遇又造就了他感时伤世的文学创作。 B王叔文曾经将柳宗元等人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后来运动失败,王叔文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 C柳宗元不忍心看到好朋友刘禹锡远赴边疆播州任职而不能与年老的母亲团聚,因此主动提出要与刘禹锡交换任职的地方。 D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大胆改革柳州恶俗,并且出私钱将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 【小题 5】断句和翻译。( 9分) ( 1)用 “/”给下列句子断句。( 3分) 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 2)把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即草章奏,请
31、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4】 B 【小题 5】( 1)禹锡有母年高 /今为郡蛮方 /西南绝域 /往复万里 /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 /便为永诀 /吾于禹锡为执友 /胡忍见其若是(每错两处扣一分) ( 2) 于是立即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 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都不以数千里为远来跟随柳宗元学习。 【小题 1】试题分析: D( D时人义之的 “义 ”是意动用法,应译为 “认为 .有义气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
32、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 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 2】试题分析: B( B两个 “与 ”都是介词 “跟,同 ”; A第一个 “之 ”是结构助词 “的 ”,第二个 “之 ”是代词 “他 ”; C第一个 “为 ”是动词 “写作 ”,第二个 “为 ”是介词; D第一个 “于 ”是介词 “与,跟 ”,第二个 “于 ”是介词 “在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33、B级。 点评:这种题型是考虚词题最常见的题型,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只要能将各个句子看懂,分辨出这几个常见虚词 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 【小题 3】试题分析: C( 写的是柳宗元遭放逐的经历和体验, 说的是读者读屈原骚体文章后为他悲惨的经历而伤心, 讲的是观察使裴行立为柳宗元处理善后的事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直接表现,有的却不是。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 4】试题分析: B( “王叔文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 ”不正确,应该是 “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
34、一起都被贬谪了。 ”)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 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 5】试题分析:( 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翻译出 “草 ”1分,翻译出“以 ”1分,句意 1分。( 2)这个句子中翻译出 “远 ”的意动用法 1分,翻译出 “师法 ”1分,句意 1分。 考点:本题考查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翻译文 言语句
35、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文言文参考译文】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的远世之孙。曾伯父祖 ,是高宗朝的宰相。父亲柳镇曾任太常博士,最后官做到侍御史。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在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 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 (今陕西 )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 (803),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即
36、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 (今湖南宝庆 )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 (今湖南零陵 )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行走文章。作骚体 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侧哀婉。 元和十年 (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 (今属广西 )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 (今贵州遵义 )刺史,诏书下达时,柳
37、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 ”于是立即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 (今广东连县 )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都不以数千里为远来跟随柳宗
38、元学习。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为成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 “柳州 ”。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 (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子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诗歌鉴赏 送灵 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小题 1】这首诗写出了一个什么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分) 【小题 2】这首诗在描写上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小
39、题 1】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在暮色苍茫中荷笠归远的独行僧清寂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深挚情谊和送别挚友的依依不舍之情(答出形象 1分,感情 1点 1分) 【小题 2】 正衬:自然之景为人物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图画,人物置身于自然之景中,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反衬,以声衬寂。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一点也可以回答为 “视听结合 ”) 使用叠词:第一句 “苍苍 ”写出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第二句 “杳杳 ”写出竹林寺的深远和暮钟声的悠扬,音韵和谐,画面精美,诗意盎然。(每点 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手法 1分,分析 1分) 【小题 1】试题
40、分析:这个形象就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即可,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写了一个在暮色苍茫中荷笠归远的独 行僧,再加上寺院和钟声,凭空添了几分清寂。从文题可以看出作者是在送友人,这样看着友人独行,体现出诗人对灵澈上人的深挚情谊和送别挚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公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答题思路为: 首先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 进而分析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小题 2】试题分析: “青山 ”即应首句 “苍苍竹林寺
41、 ”,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 ”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自然之景为人物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图画,人物置身于自然之景中,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考点:本题考查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考点,能力层次为 D 点评: “表达技巧 ”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 段落 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
42、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秋逼暗虫通夕响 ”以动衬静。 语言表达 请从下列历史人物中任选一组,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位,并陈述理由。 第一组:孔子与庄子 第二组:项羽和刘邦 第三组:李白和杜甫 要求:对所选中的一组人物比较,不出现常识性错误,字数在 50-70字之间。( 6分) 50 70 答案:第一组:第一组人物中,我更喜欢孔子。庄子超然物外,是一种抵抗,但毕竟消极;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固然很辛苦,但这种积极用事的精神可贵,也更必要。 第二组:第二组人物中我更喜欢刘邦。他仁慈宽厚,知人善任,虽有人指责他狡黠无赖,但比起项羽的
43、自矜武力,刚愎自用,又何尝不是一种机智? 第三组:第三组人物中,我更喜欢李白,都说李白浪漫杜甫现实,但我认为李白更现 “实 ”,他积极入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立即关爱自身。杜甫可敬,李白更可爱。(唐代诗坛的两位泰斗 -李白与杜甫,我更喜欢李白。喜欢他 “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气势,喜欢他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的骨气,喜欢他 “天生我才必有用 ”的傲气。而杜甫忧国忧民忧身,少了一份豪情。) 试题分析:该题是要求考生能够流畅地阐述一些自己的观点。这三组人物都是考生相对熟悉的,他们的观点也极其熟悉。只要说出自己的看法,对所选中的一组人物比较,不出现常识性错误,言之成理 即可得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44、 “语言表达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该题题型新颖,难度较小,一般都能够得分。每组中每个人物 2分,要写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表明观点 1分;文采 1分。 从下面这则关于四川大地震的新闻材料中提炼一个论点,并将材料概括成一个能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不超过 50字( 6分) 听到乐刘会的呼救声,救援人员闻讯赶到此时乐刘会压在废墟中已近 70个小时,援救过程中她断断续续告诉记者: “被困时,我没有掉过一滴眼泪 ” “我等着你们来救我,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 ” “我听到外面有人在说话,我就不停地喊 救命 ” “没有(你们的)声音,我就不喊了我要节省力气 ” “我坚持着我现在还活着,我很高兴
45、” “我希望大家不要为我担心,我在里面会自己保护自己的 ” 在废墟中,她告诉其他被埋的同事: “一定要坚持,肯定会有人来救我们 ”正是靠着坚定的信心,她熬过了漫长的时间 5月 15日下午 4点,被埋 72个小时后,乐刘会终于获救当躺在担架上的乐刘会看到妈妈时,她再也忍不住了,放声痛哭。 论点:(不超过 10个字)( 3分) 论据:( 50字以内)( 3分) 50 答案:论点:信心能创造奇迹( 3分) 论据:四川地震中,乐刘会被埋在废墟中 72个小时她坚信会有人来救援,并不断地鼓励同事,最终获救( 3分) 试题分析:本题解题步骤如下: 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
46、并审清题目的要求,本题主要就是论述信心能够创造奇迹; 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 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 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一句话新闻的答题要点:必须是一句话,一般应该具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四要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压缩语段 ”, 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做 “压缩语段 ”这类题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准确筛选文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不丢失。 归纳相同信息,删除重复、冗余信息,以保证语句简洁。 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如,
47、恰当地使用代词、过渡性语句以及表示相通、相同、相反的词语 (如 “同样 ”“相反 ”“否则 ”等 )。 合理地根据阅读材料及表达方式进行压缩,合理地根据材料结构和层次进行压缩,合理地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表达。 默写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题,多选则前 3题计分) (6分 ) 【小题 1】惟觉时之枕席, _;世间行乐亦如此,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小题 2】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小题 3】江畔何人初见月 _? _,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小题 4】 _ ,波心荡 ,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 _ 。(姜夔 扬州慢 ) 答案: 【小题 1】失向来之烟霞 古来万事东流水 【小题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 而望矣 【小题 3】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小题 4】二十四桥仍在 年年知为谁生 试题分析:默写( 1)时,注意 “霞 ”的写法。默写( 2)时,注意 “”的写法。默写( 3)时,注意 “已 ”的写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级 点评: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的依据是课标规定的古诗文名句、名段、名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