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31611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迤 ( y)逦 锱 ( z)铢必较 玷 ( din)辱果品酒 馔 ( zhun) B尺 牍 ( du)星分翼 轸 ( zhn) 踹 ( chui)水逸兴 遄 ( chun)飞 C 斗 ( du)拱茕茕 孑 ( ji)立衣 襟 ( jng)门衰 祚 ( zu)薄 D 沮 ( z)丧宇宙 坍 ( dn)缩 岑 ( cn)寂蓬头 垢 ( gu)面 答案: A 试题分析: B尺牍 du应读 d; C衣襟 jng应读 jn; D沮丧 z应读 j,坍缩dn应读 tn。

2、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庇佑素不相识碎琼烂玉挨声叹气 B辖制战战兢兢感恩带德学富五车 C援例咬文嚼字筋疲力尽兴高彩烈 D幽灵词藻典故富丽堂皇熟能生巧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挨声叹气 ”应为 “唉声叹气 ”,发出的声音与 “口 “相关,所以 “唉 ”应为 “口 ”旁; B“感恩带德 ”应为 “感恩戴德 ”; C“兴高彩烈 ”应为 “兴高采烈 ”, “彩 ”和颜色有关。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林冲杀了仇人陆谦、富安、差拨,用三颗人头祭拜山神,被褥

3、与葫芦都不要了,提了枪,冒着 沸沸扬扬 的大学投东而去。 B近段时间,两岸四地的歌手同台在全国巡回演出,每到一处,那场面人山人海, 摩肩接踵 ,真可以用间不容发来形容。 C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 苦口婆心地 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他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D今年端午佳节,黄州各大商场都举办了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几乎所有的柜台前都 人满为患 ,很有节日的氛围。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不能形容雪,可改为 “纷纷扬扬 ”; B 间不容发,比喻与灾祸距离极近或情势危急到

4、了极点。不能形容距离小; D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通过细节描写,真实而生动地揭示了高俅之流阴险、狠毒和残忍,在促使林冲性格和情节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B在大众眼里,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产物 ,白色恐怖的时代特征在他身上有着鲜明而深刻的体现:诚惶诚恐,不敢越雷池一步 C借助边城这部小说,湖南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湘西为重点的旅游事业,为整个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D在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还未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

5、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成分残缺,一是 “阴险、狠毒和残忍 ”后加 “的本性 ”,二是 “促使林冲性格 ”后加 “转变 ”; C成分残缺,在 “湘西为重点 ”前加介词 “以 ”。 D缺主语,“在梁思成的一生中 ”应为 “梁思成的一生中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意通过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较量,展现三国时期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并总结了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B三国演义刻画了老将黄忠忠义尚勇的性格,曹操费尽心机的笼络,渲染出黄忠的高尚气节;而

6、“过五关,斩六将 ”的果敢之举,将他矢志于义的信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C堂吉诃德本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乡绅,闲来无事埋头读骑士小说,后来带着仆人桑丘去行侠仗义,四处冒险,演出了大战风车、大战羊群等匪夷所思的闹剧。 D为挽救堂吉诃德,大学生加尔拉斯里将计就计,装扮 “白月骑士 ”,与堂吉诃德决斗。堂吉诃德败北后,结束游侠生活。临终时,他承认自己不是骑士堂吉诃德,而是善人吉哈诺。 答案: B 试题分析: “重义尚勇 ”“过五关、斩六将 ”的是关羽,而非黄忠。 考点: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抗日神剧 ”:罔顾公共理性 董阳 “八路军战士 ”像撕

7、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 “鬼子 ”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 “八路军女战士 ”被一群日军侮辱后,腾空跃起,数箭连发,几十名“鬼子兵 ”接连毙命。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一段时间以来,如此种种 “神奇 ”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已经成为电视荧幕上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事实上,雷人桥段层出不穷透露出的是,近来风靡荧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越来越类型化。“抗日 ”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 “抗日 ”, 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乍一看,颇具大无畏的革命乐

8、观主义精神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大胆想象力!不过,我们实在不能把这种慷先驱之慨的做法称为 “幽默 ”。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切肤之痛的历史相去不远。中国尽管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但我们的前辈也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这种代价因为侵略者人性中的恶,也因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文明上的落伍。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 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卸下了宣传教育 的 “包袱 ”,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的内在逻辑。但这种 “自我解放 ”也确实够 “彻底 ”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 “神剧 ”中

9、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真可算是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了。然而编创者又是极其 “理性 ”的: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 一个都不少,非但不敢突破简单化的观念窠臼,还用离谱的编造强化陋见,在 “民族大义 ”的包裹下, “神剧 ”们实则是精明的商业算计。 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武打、警匪 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 “替代性满足 ”,要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 “正义战胜邪恶 ”“好人好报 ”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好的故事把欲望

10、与道德这两个 “死对头 ”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但毕竟,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文艺作品就越接近于赤裸裸的欲求本身。比如,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 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还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 “抗日神剧 ”庶几近之。 (选自 2013年 3月 2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 1】下列对 “抗日神剧 ”的表述,不正确的

11、一项是 A “抗日神剧 ”之所以称为 “神剧 ”,在于它们过渡渲染和夸大了我抗日志士们的神勇与盖世神功,雷人桥段层出不穷。 B “抗日神剧 ”实际上是以抗日故事为包装的武侠剧、偶像剧,充斥着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元素,表现出类型 化特点。 C “抗日神剧 ”用 “笑谈 ”的方式,虽然诠释的是血肉之躯筑就的抗战精神和 “民族大义 ”,但由于流于空洞化和游戏化,往往教育意义不大。 D “抗日神剧 ”为商业算计而植入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等内容,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功能,也放弃了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 “抗日神剧 ”慷先驱之慨的做法

12、不可取,但是,剧中体现出的乐观、无畏的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还是有价值的。 B那段抗战历史带给我们中国人切肤之痛,且距今不远,在文艺作品中用非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讲述是不太合适的。 C认识抗战历史要看到侵略者的恶和近代以来我国的落户导致我们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是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有的基本理性。 D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抛开过于精明的商业算计,突破观念简单化的状况,抛弃编造离谱的做法,真正将 “民族大义 ”至于正确的位置。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剧可以不承担教育责任,但绝对不能罔顾公共理性,赤裸裸的宣扬人性中某些本能欲求。 B人的本能欲求可以通过电 视剧中的情爱、武打、警匪

13、等内容来实现 “替代性满足 ”,但要实现人的心智平衡,还需要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的介入。 C如果故事不离谱,也有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的介入,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就不存在你在共通性。 D如果文艺作品过分强化人们对暴力的依赖,那么暴力对象是谁就无关紧要了,因为它渲染的是暴力本身。 “抗日神剧 ”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作品。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参照原文第二自然段,就知道这种表述不合文意,不符合作者的观点态度。抗日神剧 “彻底 ”卸下了教育的 “包袱 ”,不但没有教育意义,其罔顾公共理性的本质还有极坏的影响和作用。 考

14、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根据文中 “乍一看 ”可知 “剧中体现出的乐观、无畏的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还是有价值的 ”判断错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反推错误, “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 ”是不可变更的前提。 考点:筛选 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 20分,共 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后面题目。 窗的随想 刘心武 中国古典建筑的窗,要求窗框就是画框,看出去是一幅图画。杜甫除有 “窗含西岭千秋雪 ”的名句外,还有若干

15、 “望窗外如赏画 ”的吟诵,如他在成都草堂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奢 ”,于是窗框就框出了美景: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如果窗外望不到自然风景,那么,就人造景观,比如竖起太湖石,栽种芭蕉、梧桐、竹丛、鸡爪红枫 所面对的墙壁会让爬山虎点缀,甚至放养一只仙鹤。 窗的基本功能,是进 光、透气。当然在更古的时候,窗洞也是烟囱。中国古典窗,往往为了追求审美效果,而牺牲掉透光量和透气性。西方的古典窗则非常重视透光、透气的功能,比如他们很早就有落地窗,窗户的下部直接与地板衔接,这在中国古典居室建筑中是几乎没有的。德国古典小说茵梦湖里写到蝴蝶窗,这种窗户体型大,上部呈圆弧形,窗扇可充分推开以至与外墙面

16、紧贴,这样从外面望过去,窗扇就如蝴蝶的两只翅膀。西方从古典窗始,就追求窗扇闭合时要十分严密,尽量做到隔音、隔气息以及一切窗外的信息。但中国古典窗不但不追求严密隔绝,相反,还追求窗里窗外的沟通,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对于从窗外渗进的地气与虫声,不但不反感,而是倍觉欣慰。最典型的例子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他有四句诗, “散发乘夕凉 ”,从外面回到家里,就把头发散开乘凉, “开轩卧闲敞 ”,把建筑物的窗户全都打开,躺到凉榻上,于是,他眼、耳、鼻、舌、身、心,全方位地享受窗户给予他的生命快乐:窗框如画框,窗外是图画,视觉享受自不消说;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有嗅觉、听觉享受,在那

17、样一个暑日的傍晚,闻着荷花香,听到竹丛那些竹叶叶尖上凝聚的露滴不断地落到地面或荷池中,肯定满口生津,舌享受也有了,而卧在榻 上的肢体肯定也就更加惬意,进一步,他就想弹琴,想知音,想跟朋友分享这美好的一切,心中诗意盎然,灵魂也就从至美升华到至善的境界。 中国窗的私密性差。以往的窗,木质窗棂上糊的是高丽纸,北京有俗语 “捅破那层窗户纸 ”(意味着让真相大白),更有 “听窗根 ”“隔窗有耳 ”之说,那种窗户纸不但用手指头很容易捅破,用舌尖的唾液也能将其舔破。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宁国府的女主子尤氏,带着丫头银蝶,从荣国府回到宁国府,去到其丈夫和一群狐朋狗友聚赌胡闹的屋子窗外,又偷听,又偷看,情节的合理

18、性,就在于那个时代的中国即使是贵族府第, 窗棂上多半还是糊着高丽纸,既难隔音,也难隔影。 西方的窗,则很早就重视维护隐私的功能。在玻璃大量使用以前,会以厚实的木材,甚至辅以铁皮,来制作窗扇,一旦窗扇关闭,室内就成为一个与窗外完全隔绝的私密空间。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幕,场景是朱丽叶的卧室,两个恋人在那里幽会,但是时间匆匆流逝,很快到了天亮时分,朱丽叶母亲随时会来到这个地方,没办法,罗密欧必须离开,这时候就有一句台词由朱丽叶道出: “那么窗啊,让白昼进来,让生命出去! ”窗,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道闸门,将隐私空间与公众共享空间严格地划分开,但是 白昼来临,罗密欧必须通过窗户、阳台逃走,因此朱

19、丽叶对窗充满哀怨 它竟不能让他们永享私密的爱情。 东西方传统窗文化的差异,并无对错优劣高低妍媸之分,人们到处生活,各处的人们纷纷创造出既有人类共通性又具民族特殊性的窗。现在值得讨论的,是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首先在城市里,出现越来越多的无窗建筑,特别是摩天楼等大型公共建筑,采用透明墙面,外望或许有窗的意味,但是没有了可以开启关合的窗扇,也就不能称窗。以北京为例,国家大剧院、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楼,以及号称全球最大单体建 筑的天竺机场 T3 航站楼,都无窗,这种趋势也已经推衍到某些高档公寓楼,据说是 “智能建筑 ”,已经根本用不着窗户来提供照明、换气等功能

20、,通过其本身的能源系统,能全天候地保持光亮、通风以及恒温、恒湿。人类的建筑,是否正在走向 “窗灭绝 ”? 今年年初,国际上有 “建筑界诺贝尔奖 ”之称的普利兹克奖,颁给了中国建筑师王澍,他的那些作品,还大量地有窗,既有中国古典窗的元素,也有西方古典窗的元素,更从中国乡村农舍窗中汲取了营养,形成了一些可资研究的新型窗。 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人们不能只是跟 Windows(视窗)打交道,从居 室之窗,到心灵之窗,孟浩然那样的窗享受,应该具有永恒的意义。 (选自 2012年 8月 20日文汇报,有删节) 【小题 1】你对文中画线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4分) ( 1)心中诗意盎然,灵魂也就从至美升华到

21、至善的境界。 ( 2)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人们不能只是跟 Windows(视窗)打交道。 【小题 2】东西方的窗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词名句或中外小说、戏剧作品,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4】从文中可以看出,窗子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随着新型建 筑材料的推广,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窗子却濒临灭绝的境地。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6分) 答案: 【小题 1】 受到美丽景色的熏陶,心情变得美好舒畅,心性修养也得以提升,进而萌发善念,要同朋友共同分享这份美好。(环境对人的影响, 1分;与朋友分享, 1分) 现代科学技术

22、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交流需要面对面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 1分)而不是在虚拟的网络交流平台上传递信息。( 1分) 【小题 2】 中国古典窗,追求审美效果,而不大注重进光量和透气性;西方的古典窗则非常重视进光、透气的功能。( 2分) 中国古典窗追求窗里窗外的沟通;西方古典窗追求窗扇闭合时要十分严密。( 2分) 中国古典窗的私密性差;西方古典窗则很重视维护隐私性。( 2分) 【小题 3】 充分佐证了作者的观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窗的文化内涵。( 2 分)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 分) 【小题 4】观点一:虽然科学发达了,时代进

23、步了,但是传统的一些美好的事物,我们还是需要保留的。比如,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窗,它在人类几千年的使用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我们要保护这种文化,进而享受它带给我们的生活上的乐趣。 观 点二:新事物出现,旧事物随之慢慢消亡,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我们要坦然面对。传统的窗,固然美好,但在实用性上不及现代化的窗,被取而代之是合理的,所以,我们不必悲切烦恼,还是顺其自然为好。(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便可酌情给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对句子的理解,可结合原文分析句子的内涵,如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则要指出来。 回到原文第二段段末分析, “心中诗意盎然 ” 指受到美丽景色的熏陶,心情变得美好舒畅,灵

24、魂升华说的是心性修养也得以提升,进而萌发善念,要同朋友共同分享这份美好。 位于文末,结合原文最后三段分 析作者对居室之窗的思考上升到心灵之窗的思考,意思即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交流需要面对面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而不是在虚拟的网络交流平台上传递信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文结构结构非常清晰,考生很容易答对。回到原文二至四段,每一段都运用总分结构介绍了中西窗的不同特点,可找到段落中关键语句提炼观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

25、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考生需要从作者的创作思路和文学性去考虑写作目的。作者在每介绍一个中西窗的不同特点时,都引用了相关的诗句证明观点,这些诗句充分佐证了作者的观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窗的文化内涵;其次从文本文学性考虑,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对文中 “窗灭绝 ”现象,可持赞成观点,亦可持反对观点,但在每陈述一种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支撑。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 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6、后面题目。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 “是不足为也。 ”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术盖出于此。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且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 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予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矣。 ”又欲以术告后世

27、,故著难经辨数万言。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 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 “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 ”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有

28、问以华佗之事者,曰: “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 ”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 “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 ”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 庞安时传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 横线 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 而病 聩 ,乃益读灵枢聩:耳聋 B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 治 之治:学习,研究 C 踵 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踵:跟随 D尝 诣 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诣:前往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庞安时 “医者仁心 ”的一组是 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 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 其

29、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 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安时出身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其父曾向他传授脉诀,他却认为过于浅显,而后认真研读黄帝、扁鹊的脉书,逐渐通晓医理,悟出新意。 B庞安时旁涉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有难经辩本草补遗,诊脉重视人迎脉和寸口脉并用,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真知灼见,为祖国的中医学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C庞安时医术精湛,面对桐城孕妇七日而子不下的疑难杂症,他沉着冷静,仔细观察,找出了孕妇难产的根结所在,最终在徒弟李百全的帮助下巧施针术,使孕妇

30、顺利 产子。 D庞安时不仅医术精湛,活人无数,而且医德高尚,一切从患者角度考虑,不以私利为重,他对自己的病情了然于心,乐观豁达地面对死亡的到来,最后平静地告别了人世。 【小题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 1)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 ( 2)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 “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 ” 【小题 5】请用斜线 “/”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处)( 3分) 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然。 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

31、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趣)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4】( 1)不久,(庞安时)已能通晓书中全部内容,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别人与他)辩论驳诘都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 “通 ”“说 ”“屈 ”“未冠 ”各 1分,大意正确 1分。) ( 2)有人曾用与华佗有关的事询问他,(他)说: “医术如此(高明),不是人所能达到的。大概史书的记载是虚妄(或:没有什么

32、根据)的吧! ” ( “术 ”“非 也 ”“妄 ”各 1分,大意正确 1分。) 【小题 5】 鸟无防患之心 /自能毕其能事 /且扪舌一夜 /技痒于心 /至此皆思调弄 /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 /此其独宜于晓也。 【小题 1】 试题分析:理解实词翻译应回归到原文中,根据上文 “庞安时给人治病,大都十有八九痊愈 ”,这里 “踵 ”应为 “亲到,至,登 ”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是对扁鹊医术难经的推崇, 体现他艺术的高明, 间接表现仁心,主要体现医术高明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在徒

33、弟的帮助下 ”文中无此信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 “信 ”“达 ”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 1)关键词 “通 ”译为通晓; “说 ”译为内容、意思;“屈 ”译为使 屈服; “未冠 ”译为没 有成年( 2)关键词 “术 ” 译为医术;固定格式 “非 也 ”译为 “不是 的 ”; “妄 ” 译为虚妄。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5】 试题分析:此题要紧密联系前文内容,结合俗语 “不

34、鸣则已一鸣惊人 ”可以推断出在 “所谓 ”与 “弄 ”之间断句, “是也 ”为句末语气词应与后文断开。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鸟音适宜在早晨听赏,人们都知道这个情况;然而正是它单单适宜于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察觉它。鸟儿防备射猎,没有哪个时候不是这样。过了卯时辰时之后, 人们都起床了,人们起了床而鸟就不能自在安宁了。忧虑担心的念头一萌生,虽然想要鸣叫都不能,鸣叫起来也一定没有动听的声音,这是它(听赏鸟鸣)不适宜在白天的原因。早上人们却都没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鸟儿没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尽情表现它(善于鸣唱)的本领。况且舌头憋

35、了一夜,心里痒痒的只想一展唱技,到这时都想摆弄歌喉了,所说的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的情况就是这样,这是它(听赏鸟鸣)适宜在早晨的原因。 【参考译文】 庞安时,字安常,是蕲州蕲水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读书,过目就能记住。父亲是位世医,教他学脉 诀,安时(学完后)说: “这不能够成为治病的依据。 ”只取来黄帝和扁鹊的脉书研究。不久,已经能够通晓书中全部内容,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与他辩论驳诘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不久,因患病而耳聋,于是他更加刻苦研究寻枢太素甲乙等珍贵罕见的医书,经史百家凡是涉及医学内容的,没有不能融会贯通的。(庞安时)曾说: “世上的所谓的医书,我基

36、本上都看过,唯独扁鹊的医论比较深奥。所谓难经就是扁鹊在书中将其医学要旨隐藏,但是讲述得并不详细,意思是让后人自己从书中去学习领会吧!我的医术就 是来自扁鹊的难经之中,按照该书所言来诊断病患的深浅,诀断死和生,就像符合到一起一样恰当。而且观察脉象的关键,最重要的莫过于人迎脉和寸口脉。这两脉阴阳相应,犹如两条引绳,阴阳平衡,则以绳大小相等。这都是扁鹊大体开启了诊治这两种脉象的端倪,而我用内经等书加以参考,考证研究后得出这种结论。仔细考察病症以后才应用,顺着这个理论然后治病,所有疾病都逃不出这一范围。 ”他打算将自己的医术告知后世,所以著难经辨数万言。药物有的后来增加,古人所不知道的,今人不能辨别的

37、,经过尝试,确有功效的不应该遗漏,(他为此)写 了本草补遗一书。 庞安时给人治病,大都十有八九痊愈。登门求医的病人,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使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那些无法救治的病人,一定如实告诉他们病情,不再为他们治疗。治好了无数的病人。患者持金帛来感谢,(他)并不都收下。 (庞安时)曾前往舒州的桐城,有位民家孕妇恰好临产,已经过了七天但是胎儿还没有生下来,用了许多办法都无效。庞安时的学生李百全家恰好是他家邻居,于是邀请庞安时前往治疗。(庞安时)刚刚看见产妇,就连声说不会死的,并告诉产妇家人用热水温敷产妇的腰腹部,并亲自为产妇上下按摩,产妇感到胃肠一

38、阵微痛,呻吟间生出了一个男孩。她的家人既惊又喜,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庞安时说: “婴儿已出胎胞,而一只手误抓着母亲的肠不能解脱,故不是符药所能治疗的,我隔腹抚摸胎儿手所在有位置,然后用针刺他的虎口,胎儿既然感觉疼痛就会立即缩手,所以就立 即生了下来,并没有别的方法。 ”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针扎的痕迹仍在。他的医术就是这样高妙。 有人曾问他有关华佗的事,他说: “华佗医术如此高明,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大概史书的记载没有什么根据吧! ”五十八岁时疾病发作,他的学生请求他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 “我已仔细地研究了,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脉象,现在我的胃气已绝,该死了。 ”于是他不再服用药饵。过了几天,坐着

39、与客人谈话时去世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 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注释】 潘阆:字逍遥 ,又号逍遥子。至道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后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 水云寒:因是清秋,所以水云觉凉。 【小题 1】词的五、六两句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描写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4分) 【小题 2】宋杨 古今词话云: “潘逍遥狂逸不羁,往往有出尘之语。 ”词的结尾两句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营

40、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寄托了词人什么思想?( 4分) 答案: 【小题 1】 词人运用了白描的 手法( 2 分),继续描写楼上的见闻。上句写声,形象地描摹了笛声悠远渺茫,若有若无;( 1分)下句写形,表现白鸟倏然惊起又翩然飞逝的形态。( 1分) 【小题 2】 营造出一种苍茫寥廓的意境( 2分),寓情于景, “闲 ”“入 ”表达了词人出世之情,寄托了词人的隐逸思(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该题两问。考查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和写景的方法。抓住这两句诗的翻译 “在开满芦花的芦苇荡里传来隐约的笛声,被突然惊起的白色鸟排成行掠水飞过 ”知,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继续描写楼上的见闻,上句写声,下句写形。 考点:

4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两问,考查诗歌 “意 ”(情)与 “境 ”(景)的主要特点和关系,答题时要结合全诗意象分析,规范答题步骤。原诗三至六句是诗人凭栏远望之境, “钓鱼舟 ”“岛屿 ”“芦花 ”“白鸟 ”远景角度由下至上,意境苍茫寥廓;末尾两句是诗人想象闲来没事就整理我的钓鱼竿,准备到那水云寒处钓鱼, “闲 ”“入 ”表达了词人出世之情,寄托了词人的隐逸思( 2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中对中国诗 “暗示 ”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解 读,下面是一位老师对此作

42、出的梳理。请你仿照下列说法中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4分) 专业的说法:富于暗示。 幽默的说法: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形象的说法:中国诗的暗示性,就是只给你一片花瓣,却让你品嗅到了春天的芬芳。 中国诗的暗示性,就是 ; 中国诗的暗示性,就是 。 答案:示例 :只给你一粒沙子,却让你远眺到了沙漠的广袤;只给你一朵浪花,却让你想象到了大海的浩瀚。 示例 :只给你一颗星星,却让你遥想到了夜空的宁静;只给你一片雪花,却让你重温到了冬天的浪漫。 示例 :只给你一粒稻谷,却让你体验到了丰收 的喜悦;只给你一支红杏,却让你遥望到了满园的春色。 试题分析:此题注意仿写格式 “只给你 ,却让你 ” ,其

43、次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再注意所写的两句话内容上的逻辑性,连贯性。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把下面几个较短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契诃夫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 这些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 “小人物 ”的平凡生活。 契诃夫在这些作品中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 契诃夫通过这些作品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 答案:示例 :契诃夫一生创作了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 “小人物 ”平凡生活的、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残暴的、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的七八百篇短篇小说。 示例 :契诃夫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 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

44、 “小人物 ”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 试题分析:一般类型的短句改长句的步骤是先要在短句中找到一个表达中心意思的支撑句,然后将其他有关的短句看成句子成分,将短句改为短语,插到状语、定语的位置上 (多是插到宾语的定语这个位置上 )。要注意改后对句子进行调整,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析几个短句都在谈契诃夫的作品特点,可以判断 为中心句,然后将 变成短句插入到 中作 “七八百篇短篇小说 ”的定语。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面是黄冈市某中学文学社通过微博发布的一则招募信息,请你将这一信息改写成招聘启事正文,要求:内容准确、层次清晰、表达得

45、体,不超过 70 字。( 4分) 帅哥靓女,你喜欢文学不?希望在文学的天空翱翔不?希望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不?快来看看哦, “星空文学社 ”在这里撒网啦!现根据文学社发展需要,招收有一定 文学功底的新社员 30名,心动不如行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哦!要是有意,请于 5月 31日前到学校 “崇德楼 ”二楼 “星空文学社 ”报名,等着你大驾光临,不见不散哦。 答案:示例:学校 “星空文学社 ”根据发展需要,招收新社员 30名。要求热爱文学,有一定文学功底。有意者请于 5月 31日前到学校 “崇德楼 ”二楼 “星空文学社 ”报名。 试题分析:此题考生注意微博用语比较口语化,二招聘启事用语要求书面化

46、,简明扼要,直接了当的说明需求,还要注意启事格式。而此题只拟写正文,可忽略格式要求。根据微博信息,招聘启事中要注明 “星空文学社 ”招聘学 员的数量,对他们的素质要求及报名时间地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 5个小题作答)( 5分) 【小题 1】悟以往之不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小题 2】云无心以出岫,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小题 3】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小题 4】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序) 【小题 5】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小题 6】至

47、人无己, ,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小题 7】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小题 8】 ,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答案: 【小题 1】知来者之可追; 【小题 2】鸟倦飞而知还; 【小题 3】落霞与孤鹜齐飞; 【小题 4】不坠青云之志; 【小题 5】水击三千里; 【小题 6】神人无功; 【小题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小题 8】乌鸟私情。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型需要考生熟记教材中该背诵的篇目,其次考查能否正确书写汉字。( 1)注意 “知 ”“之 ”( 2)注意 “倦 ”( 3)注意 “鹜 ”( 4)注意 “坠 ” 注意“击 ”( 6)注意 “神 ”( 7)注意 “期 ”( 8)注 意 “乌 ”的写法。 考点: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在黄冈农村,经常可以看到锯锯的场景。借助锯来加工木材,可以将木料按照需要截切成各种规格木材。人们在锯锯时都有这样的体验:不管是人自身作用力的发挥,还是锯条在木材中运行,总是有 “进 ”的方向,也有 “退 ”的姿态。而正是在这样一种 “进 ”与 “退 ”的变换之中,人们完成了木材加工,满足了生活需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答案:略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中 “进 ”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