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31611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翌 ( y)年 果 脯 ( f) 给 ( gi)养 揆情 度 ( du)理 B 蟊 ( mo)贼 呵 ( h)护 湍 ( tun)急 模 棱 ( lng)两可 C 载 ( zi)体 供 ( gng)认 涔 ( cn)涔 呱 ( gu)呱坠地 D 愠 ( yn)色 纤 ( qin)腰 畏 葸 ( x) 殒身不 恤 ( x) 答案: B 试题分析: A(j)养 所需物质和食物、饲料、燃料等的储备。 供给军队人员的主食、副食、燃料和军用牲畜的饲料等的统称。 揆情

2、度理 ku qng du l 揆:估量揣测;度:猜想。按照情和理估量,推测。 C、呱呱坠地 g g zhu d 形容婴儿出生或事物问世。 D、角( ju)色。殒身不恤 yn shn b x 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出自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松驰回溯卫戍皇天后土 B辨认影 牒荣膺残羹冷炙 C豆蔻聘礼修葺金壁辉煌 D城阙编纂恻隐亭亭玉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松驰(弛) 驰 从马部,故与奔跑有关;弛 从弓部,弦松弦紧,故与松紧有关。 B、影牒(碟) 碟一般是指盘状物,古代吃饭用石器,所

3、以用石旁。光碟,碗碟、飞碟;牒意指简札,古时木片也常用作书写材料,小简曰牒,大简曰册。故从 “片 ”。金蝶、玉牒 、家牒、通牒。 C、金壁辉煌(碧)壁指墙壁,说的是墙;碧指颜色,翠绿色。金碧辉煌,意指金光碧色,彩辉夺目。比喻陈设华丽。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菲律宾借口查处 “非法捕鱼 ”为名,屡次进犯黄岩岛,并企图将其改名为 “帕纳塔格礁 ”,中国外交部就此阐明了严正立场。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 “青春之国家 ”! C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

4、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D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句式杂糅, “借口查处 非法捕鱼 为名 ”改为: “以查处 非法捕鱼 为借口 ”,或 “以查处 非法捕鱼 为名 ”删掉 “为名 ”。 C项为词序颠倒;套用上句的结构,宾语应为名词,即 “生命 ”,但本句不是把 “依然坚强 ”简短的调整,而是把 “依然 ”放在 “站立 ”前, “坚强 ”放在 “生命 ”前,且加 “的 ”;当然有人认为,此句应为 “地震没有能量剥夺生命,并且生命依然坚强 ”的两句杂揉也是可以的。

5、D、 “五年以后 ”比 “两年后 ”忘得多是自然而然的事,体现不出递进,二者应该换个位置。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在文中横线处填 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产能力的增强,加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人类对生物形成了过分的优越感,产生了过度的欲望, 。 ,更使一些人误以为可以无视生物的生存权, 。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 , 。 ,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人类能够在尽可能少地影响自然的情况下生存,并且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还可更有效地保护物种和自然环境。 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是人类的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达 看不到生物对人类的重要

6、作用 以至对生物的破坏和干预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 是人 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语言连贯 ”指语句之间的连接贯通,它是语言表达的标准之一,也是在规范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连贯的考查,大多采用排序与语句复位(或 “嵌入式 ”)两种题型。本题的选文是一个议论语段,阐述的是 “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与生物生存权的破坏与干预的辩证关系。解答的关键是注意横线前后的语义衔接,同时要关注横线后的标点符号提示的总分关系。根据第一空前的 “产生了过度欲望 ”,与 中的 “超出生存需求 ”相照 应,可知第一空应接 。排除 A、 B;接着,可从 “生产能力 ”

7、“科学技术 ”“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个关键词入手,可知第二空应填 。结尾应是总说 “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的正面作用,故 应放在最后。所以, D项正确。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鸽子 【美】欧 亨利 陶柏蒙锁上公文包的时候,感到口干舌燥;他颤巍巍地伸手入袋,掏取香烟,觉得手在发抖。他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内心的紧张,稍微缓和了一些。他那疲惫 的蓝眼睛,惶惑不决地注视着那个公文包,公文包里装着他的命运。虽然他心里仍然矛盾,但是他到底还是那样决定了。片刻之后,他就将提着那个公

8、文包,悄然离开这间办公室,一去不再复回。但是,他真不能相信,个人五十四年来的信誉,即将就此毁于一旦。因此他取出飞机票来,困惑地审视着。 这是一个周末盼下午,办公室里静寂无声;陶柏蒙的视线,迟缓地从大写字台移向红皮沙发,然后经过甬道、外室,停驻在魏尔德小姐桌面插瓶里的一束玫瑰花上。魏尔德小姐将和许多其他的人们一样遭受破产;这束玫瑰花,亦将被弃置于垃圾堆中。这似乎太霸道 ,太残酷;但 是,有什么比自保更重要呢?即使是玫瑰,也长出刺来保护自己!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提起公文包,整整衣冠,悄悄走过玫瑰花旁,出门去了。 正是醉人的春天,公园里的景致 ,灿丽锦簇;陶柏蒙决定在回家准备行李之前,先散散步,虽

9、然到南美去颐养天年,是他的毕生大愿;但却不曾想到这个愿望竟会实现得这么快!这完全是医生为他决定的,他回想起医生对他说: “一切取决于你自己如何调养,享乐优裕,也许还能多活几年。 ” 他顺着公园漫步,手指被沉重的公文包勒得有些疼痛,但是心情却并不紧张;他和蔼地对一个巡逻警察古怪地笑笑,甚至想要拦住他,而 且告诉他: “警察先生,我实在不如我的外表一般值得别人尊敬;我是个拐骗六百家客户的经纪人;我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对于我自己的行径感到惊奇,因为我一向诚实;但是,我在世之日已经无多,公文包里的钱财,足够我作最后的享用。 ” 路过一处玫瑰花丛,他又想起了魏尔德小姐。记得是在两个月以前,她怯怯地交给他一

10、张三千元的支票, “陶柏蒙先生,请你把这笔款子替我投资好吗? ”她忸怩地说, “我觉得我早就应该托付给你了。储蓄存款比较起来是最可靠的,而且自一九二九年以来,我一向对股票证券不大信任。 ” “魏尔德小姐,我很愿为你效劳, ”他内心 暗暗得意, “但是,你既然不信任证券,为什么又变了主意呢? ” 她低下头,羞答答地不作声,停了半晌才说: “是的,我在这里服务已经很多年了,亲见你为别人赚了许多钱 ” “你总该知道,这种事情多少有些冒险性,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你真准备承受吗? ” “我相信托付给你是不会有什么不妥的, ”她看看他,爽直地说, “万一不幸,我也不会有二话的。 ” 他提提精神,继续向前走去

11、,远处,哥伦布广场已经隐隐在望了。 忽然,他看见路边蹲着一个人,那人的年纪,和他自己不相上下,也许比他还稍稍大一点;头上蓬着苍苍白发,衣衫褴褛,补绽斑斑。 陶柏蒙放缓脚步,许多野鸽子正围绕着那个人飞舞,争着啄食他手上的花生;在他怀里,还露出花生袋子。从侧面看去,那个人很和蔼,很慈祥;满面皱纹斑驳,想是历经风霜使然。他看见陶柏蒙正在看他,就说: “可怜的鸽子哟!它们经过了漫长的严冬,自从飘雪以来,它们早就被人们忘了,我只要能买得起花生,不论气候多么恶劣,我都必定会来的,因为我不愿意让它们失望。 ”陶柏蒙茫然地点点头,他盯着那个孤零零的人出神: “那个人这么穷苦,还肯把仅有的钱用来喂鸽子,那些鸽子

12、信赖它们的穷施主 ” 这个念头激起他五十四年来清白无疵的自尊心,使他瞿然一惊。他忽然看见那些鸽子变成六百家嗷嗷待哺的客户,其中有几家是孤苦无依的老寡妇,靠亡夫留下的一点薄产,节衣缩食地活着:其中有一只鸽子是魏尔德小姐。而他,就是那蹲在路边喂鸽子的人;至少在今天以前的那些日子里,他就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但是,他不但从来不曾衣衫褴褛,而且一向丰衣足食!羞恶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他回过头来,跑回公司;虽然他的心里还有一个声音在讥嘲他重投樊笼,为人役使,太不聪明;但是他的意念趋于坚定,不再为邪恶的企图心所撼动,心志固如金汤磐石一般。他为那 个喂鸽子的人祝福,因为那个人把他从噩梦中拯救出来,使他及时省悟,

13、悬崖勒马。 这时,那个喂鸽子的人还在公园里:他茫然地环视四周,回过头来,看见一只肥美的鸽子正在他掌中吃得高兴;他熟练地把它的脖子一扭,揣进怀里,然后站了起来。 “朋友们,很抱歉! ”他对四散飞舞的鸽子们温和地说: “你们知道,我也需要果腹呀! ” (原文有删改) 【小题 1】说说小说题目 “鸽子 ”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4分) 【小题 2】魏尔德小姐因为陶柏蒙决定再投资,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5分) 【小题 3】陶柏蒙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4】对于这篇小说的结尾,有人认为应该从强烈讽刺的悲剧意义上去认识,还有人认为应该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艰辛来思考。你认同

14、哪一种观点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6分) 答案: 【小题 1】陶柏蒙将自己的客户想象成了嗷嗷待哺的鸽子,题目是作者的匠心所在,鸽子象征了善良纯朴弱小美好而易被扼杀的人或物( 4分) 【小题 2】 可以从侧面补充陶柏蒙人物形象,他在过去工作态度认真,诚信而受人尊重。 加速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陶柏蒙受到喂鸽子的老人的感化而转变思想提供依据。 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 3】 自私贪婪。在查出重病后想卷走客户的资金过自在逍遥的生活。 诚实努力。认真工作了五十四年,诚信待人,受到六百个客户的信任。 自尊悔过。在逃走的路上,不停地回忆自己清白时的人生、受到的尊重,甚至想向警察坦

15、白,很快就被喂鸽子的老人感化悬崖勒马。 【小题 4】观点一:这篇小说讽刺意味很强,有强烈的悲剧意识。 促成陶柏蒙及时醒悟、悬崖勒马的,原来是一个诱捕鸽子得以果腹的骗子的谎言。这使得陶柏蒙的悔悟多少有些荒诞。 喂鸽子老人的语言和最后的动作之间形成强大的反差。展示了不择手段追逐利益和私欲的疯狂。 促使人们放弃恶念 追求尊严的外部原因如果不是美好与善良,仅靠偶然的灵魂发现,会使整个社会缺乏向善向美的原动力。生存在这样的社会中 ,人们会感到悲凉和无助。 观点二:这篇小说描绘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艰辛,赞美了他们的人性美。 小说结尾,喂鸽子的老人的语言 “朋友们,很抱歉! ”以及他对四散飞舞的鸽子们 “

16、温和地 ”说,都反映出他的举动仅仅为了生存,而非贪婪的掠夺。 老人同陶柏蒙谈及鸽子的那段话是他对自己形象的一种期盼,也正是这种善意生活的真诚态度促成了陶柏蒙的思想转变。 相对于对上流人物巧取豪夺、利欲熏心的无情揭露和鞭挞,欧 亨利在 本文中对卑微的小人物充满温情,写他们的悲惨与堕落,也展示他们的自尊悔恨以及在痛苦中的相互帮助和慰藉。 【小题 1】 试题分析:多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都保持着较为固定的形式,如考查文中词语的含义、句子的含意,考查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等等。此类题型重在考查概述能力,考生首先要找到 “鸽子 ”于原文中所在的信息区间,再看看它前后的内容是否能够作为答

17、案:,然后对相关信息进行勾画、圈点、提炼。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很快地发现这些信息在文中主要体现在倒数第一段至第四段,特别是倒数第三段中 “他忽然看见那些鸽子 变成六百家嗷嗷待哺的客户, ”,这句话更是重点,再结合全文的意思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不难拟出答案:。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 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

18、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 ,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 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 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 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 的心理等; 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 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 的关系角

19、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 +体现点。所谓“作用点 ”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 “体现点 ”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通过人物的 “言行举止 ”即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等方面分析。答题时要具体指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原文相关信息加以分析。陶柏蒙是一个自私贪婪的 人,如在查出重病后想卷走客户的资金过自在逍遥的生活;有些诚实努力,认真工作了五

20、十四年,诚信待人,受到六百个客户的信任;能自我悔过反省自己,如在逃走的路上,不停地回忆自己清白时的人生、受到的尊重,甚至想向警察坦白,很快就被喂鸽子的老人感化悬崖勒马。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个性化解读题目,题干的两种角度的思考,出发点都与小说的主题应紧紧联系,答题时认真鉴赏小说最后两段陶柏蒙转变的原因及喂鸽子老人的形象,可以任选一个角度答题 ,一定要紧扣小说主题分析,且言之有理。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

21、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 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

22、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 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 “熟悉 ”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 “有机的团结 ”,后者是 “机

23、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 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 “习 ”字。 “学 ”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 “习 ”是陶炼, “不亦说乎 ”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 “习 ”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

24、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 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

25、 “孝 ”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 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 “土气 ”成了骂人的词汇, “乡 ”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小题 1】在社会学里,人们通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 ,而现代社会是 ,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4分) 【小题 2】下列对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

26、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 “熟人 ”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

27、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 “孝 ”,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 “土气 ”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答案: 【小题 1】一种并没有具体 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或礼俗社会 , 熟人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或法理社会,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小题 2】 A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时论述类文章的主观题型,考查考生摄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原文第四段

28、开头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即是该题的答案:,对句段信息概括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是第 一段的概括。 B中 “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 ”错,原文说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 C 中 “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 ”,第四段说 “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原文表述

29、的属于现代社会。 D中说 “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而原文第三段说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 BC 两项误解了原文的意思, D项把被动变为主动。理解文章重要词语是湖北近几年的一个保留 题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A项主要是对五六段的概括, C项是对第七段的概括, D项是后三段的概括。 B项中从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中可以看出,乡土社会没有 “根本原则 ”,也不讲究 “

30、普遍联系 ”。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 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 “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 ”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

31、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 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 “不痛绳之,恐无以禁。 ”咏曰: “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 ”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 “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

32、霖隐不 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 “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 张咏传,有删节)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夙儒张覃者未 第 第:科举考中 B 推 辱主帅推:追究 C不痛 绳 之绳:捆绑 D复命 知 益州知:掌管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议 以 咏首荐斧斤 以 时入山林 B 为 乡里所称 为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咏悉宽 其 罚而遣之惜 其 用武而不终也 D饥 者 八九求人可使报秦 者 ,不得 【小题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3、A正由是决行深入 /大致克捷 /时寇略之际 /民多胁从 /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 /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 /大致克捷时 /寇略之际 /民多胁从 /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 /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 /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 /民多胁从咏 /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 /大致克捷时 /寇略之际 /民多胁从咏 /移文谕以朝廷恩信 /使各归田里 【小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

34、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小题 5】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 1)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 3分) ( 2)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4分) ( 3)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 3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A 【小题 4】 C 【小题 5】 张咏便与寇准写信给本州守将,推荐张覃做首选,众人赞许张咏能够谦让。(得分点:致、荐、许) 这些人如果不能用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集起来成为盗寇,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患。

35、(得分点:自活、蜂聚、为患,) 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没有机会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样的人,怎么敢直呼他的名。(得分点:判断句,名。) 【小题 1】 试题分析: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这类题的阶梯方法一般有三种:根据已掌握的 实词知识直接判断;其次是是联系过的课文知识加以辨析;其三就是运用替代法,把提供的词义置于句子中,然后根据语境判断正误。 “不痛绳之 ”绳作动词,译为约束、制裁。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采用从选文中摘取四组 8个例句,每组两两比较,考查其异同的方法,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在

36、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 A项,把 因为; B项被; C项顺承可译为然后; D项 的人 停顿或判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时文言断句主观题,考生根据语文内容和选项暗示的相关信息可作出判断。从选项得知 “深入 ”后应断开,再抓住文中人名地名 “咏 ”“民 ”可推断出。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方法,一般需要从原文着眼,寻找与选项内容一致的信息。考生要比较熟悉这类题设错的方法,如无中生有、张冠李戴、颠倒因果、翻译错关键词等等。另外,四个选项中有三个的内

37、容正确,对考生读懂文章又起着帮助理解作用。 C 项依据原文 “俟秋成,仍当旧法 ”可知,张咏 “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与之 不相符。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5】 试题分析: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 “信 ”“达 ”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 关键词 “致 ”“ 荐 ”“ 许 ”分别译为 “写 ”“ 推荐 ”“ 赞许 ”的意思,本句是直译。 关键词语 “自活 ”译为 “养活自己 ”; “蜂聚 ”译为 “像蜂群一样聚集 ”; “为患 ”译为 “成为祸患 ”。 注意此题特殊句式 “傅

38、先生天下贤士 ”是判断句, “名 ”活用为动词,译为直呼、呼喊。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没有机会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样的人,怎么敢直呼他的名。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 (980),濮州推举进士,舆论以张咏为首位被推荐人。当地有个叫张覃的老儒生还没考中进士,张咏便与寇准写信给本州守将,推荐张覃做首选,众人赞许张咏能够谦让。正好遇上李沆、宋、寇准连续推荐他的才干,张咏因此做了荆湖北路转运使,上奏建议撤去归、峡二州的送水夫,被就地转为太常博士。 宋太宗听说他的强干,召他回朝。张永德任并代二州部署,有个小校官犯了

39、法 ,被他鞭打至死。皇帝下诏审治他的罪。张咏将诏书封起退还,并说: “陛下正委派张永德担任边疆守护大职,若因为一个小校官,使主帅受辱,臣恐怕下级会有轻视上级心理。 ”太宗不听从。不久,果然有士兵联合控告军校的事发生,张咏引用前次的事来议论,太宗改变态度慰抚他。 出任益州刺史,当时李顺叛乱,王继恩、上官正统兵攻讨,但停兵不进。张咏用话激励上官正,劝勉他亲自出击,然后盛情地陈设帷帐为他饯行。上官正从此决意出兵深入,终于大获全胜。当叛军攻城略地之际,民众有很多被胁迫跟随参加叛军,张咏下达公文将朝廷的恩德和信义告谕民众,使 他们各自回到田里。 当初,蜀地士子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欢做官入仕。张咏考察益州

40、人张及、李畋、张逵等人都有学问品行,受当地人称赞;于是敦促鼓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三个人果然全都考取了进士,士子们从此懂得了进取。 咸平二年 (999),这年夏天,以工部侍郎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因当年歉收,民众有很多人私自卖盐来自给,捕获犯法的人数百个,张咏全都减轻刑罚然后遣散他们。部下属官请求说: “不严厉用法律制裁他们,恐怕无法禁止此事。 ”张咏说 “:钱塘一带十万家民众,受饥饿的人九万,如果不靠盐来救活,一旦蜂拥而起做强盗,那就会酿成 大患了。等秋天收获了,当会依旧按原来的法律办事。 ” 咸平五年,真宗因张咏以前在蜀郡政绩优异,又命他再次出任益州知州,恰好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因此令他

41、转告张咏说: “有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了。 ” 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少年同学。傅霖不做官。张咏显贵之后,请傅霖出来做官,请了三十次也没请动,到这时他却来谒见。守门人来报告说傅霖求见。张咏责骂说: “傅先生是天下贤士,我尚还不能跟他做朋友,你是何人,竟敢直呼其名! ”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8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 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 杜鹃:又名子规。 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小题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 “绿 ”字的妙处。( 2分) 【小题 2】

4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6 分) 答案: 【小题 1】 “绿 ”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 2分) 【小题 2】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 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6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型试题,考生首先要指出该字的好处,其次品味该字(词)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根据原句翻译, “绿 ”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吹绿 ”的意思,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

43、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的答题步骤为: 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原诗三四联采用了虚写的表达技巧,全是诗人对友人归家后的想象。根据 “逢社燕 ”“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 ”“ 已息机 ”可分析出友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也包含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著导读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问题。( 1

44、2分) 【材料一】在孟子中有这样的记载:互乡是一个风俗恶劣的地方,人们一般不和这个地方的人打交道,但是,该地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疑惑。孔子说: “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纠着别人的辫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进步,过去的就不要提了。 ” 【材料二】孟子曰: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 (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主张?请简要分析。( 6分) ( 2)材料二中孟子提出 “不屑之教 ”,和材料一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 体 现了孔子 “有教无类 ”的思想( 2分)孔子不因为童子来自乡风恶

45、劣的之地而拒绝他,并告诫门人不要只看到人过往,而要看到人 “欲洁 ”,( 2分)足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不分善恶、优劣等有教无类的思想。( 2分) 不矛盾。( 1分)孔子不会因为对方低劣而不教;( 1分)孟子的 “不屑之教 ”并不是不教,也不是放任之,( 1分)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是要从反面来激发他的自尊心,要其自省,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这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殊途同归的。( 3分)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概括文段主要观点。解答此题需要了解孔子的基本教育思想,然后再结合故 事来分析。孔子认为各种类别的人,不分地域、贫富、老少、贤愚,都是施教的对象。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子张是

46、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孔门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孔子不因为童子来自乡风恶劣的地方而拒绝他,并告诫门人不要只看到人过往,而要看到人 “欲洁 ”,足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不分善恶、优劣等有教无类的思想。 (2) 此题比较孔子与孟子在教育主张上的异同。首先要知道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孟子的 “不屑之教 ”并不是不教,也不是放任之,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是要从反面 来激发他的自尊心,要其自省,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孔子是不会因为对方低劣而不教,孟子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殊途同归的。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默写 古诗文默

47、写。( 5分,每空 1分) 【小题 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诗经 氓) 【小题 2】挟飞仙以遨游, 。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 【小题 3】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答案: 【小题 1】自我徂尔, 三岁食贫。 【小题 2】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 3】剑阁峥嵘而崔嵬 试题 分析: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徂尔 ”、 “终 ”、 “遗响 ”、 “峥嵘 ”、“崔嵬 ”等。每句 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 有两个人相约到山上去寻找精美的石头,甲背了满满

48、的一筐,乙的筐里只有一块他认为是最精美的石头。甲就笑乙: “你为什么只挑一块啊 ”乙说: “虽然漂亮的石头多,但我只选一块最精美的就够了。 ”下山的路上,甲感到负担越来越重,最后没有办法,只好不断地从石头中挑一块最丑的石头扔下,到山下的时候他的筐里也只剩下一块 石头了 ! 要求: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后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1)美石与丑石 ( 2)选择与放弃 答案:略 试题分析:这是材料 +命题作文,立意还得从原材料出发。从材料来看,人生有许多值得留恋的东西,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我们应该学会放弃一些。这是最好的立意角度。当然,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坚持并不一定拥有。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