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三明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31614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福建三明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福建三明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福建三明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福建三明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福建三明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福建三明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 5分) A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 B督邮来巡县,他态度傲慢,呵斥刘备诈称皇亲,虚报功绩,诬陷刘备害民,扬言要免其官职,借此敲诈。张飞酒后听说,大怒,将督邮绑在县前马桩鞭打,还劝刘备杀了督邮,刘备只得这么做了,并挂印而走。 C攻打张绣期间,所过之处,麦熟将割

2、。为赢得民心,曹操传令, “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没想到自己的马因鸟而惊,闯进麦田,违反了军令,理当斩首,于是借李儒之语 “法不加尊 ”,以剑割发代首,并传示三军,显示自己带头执法。 D曹操攻打徐州,刘备引兵相救,太守陶谦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让与刘备,刘备推辞了。曹操 退兵后,陶谦及部下再次表达推让之意,刘备执意不肯。后来陶谦病重,第三次让徐州,刘备终是推脱,陶谦以手指心而死。后来徐州军民都拥立刘备,刘备领徐州牧。 E.吕布被绑至白门楼,吕布求刘备为他在曹操面前说情,刘备点头示意。吕布对曹操表示降服,曹操问刘备如何,刘备以吕布认丁原、董卓为义父而又杀之,劝曹操杀吕布,吕布

3、大骂刘备,曹操下令将吕布勒死,然后枭首。 答案: B C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 5分) A三国演义第六回董卓与袁绍联军交战不利,遂弃洛阳而去。曹操提出“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 天下定矣。 ”建议乘胜追击,却得不到众诸侯的响应,操大怒,自引兵星夜追赶董卓。 B袁绍与公孙瓒领军会于磐河之上。文丑与公孙瓒交锋,瓒败阵而走,望山谷而逃。文丑紧追不舍,危急关头出现一个少年将军: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回,胜负未分。此少年就是赵云。 C曹操遣应劭往琅琊郡迎接父亲曹嵩到兖州。路经徐州,太守陶谦有心结纳曹操,知曹操父亲经过,热情款待两日,然后亲送出城,

4、特差都尉张 ,带五百部兵护送,想不到由此引来杀身之祸。 D袁术派纪灵攻打刘备,并送吕布粮草和密信,要他不救刘备。吕布为助刘备写信请来纪灵,设宴调停,纪灵将吕布的方天画戟插在辕门外一百五十步处,并说如果吕布射中画戟小枝,两家罢兵;不中,则两家厮杀。 E.曹操想通过许田打围来考察朝廷内外的反应,在打围过程中,汉献帝连发三箭不中,曹操讨天子宝雕弓射之,正中鹿背,群臣以为天子射中,涌向献帝高呼 “万岁 ”,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前以迎之,众皆失色。张飞欲斩曹操,被刘备止住。 答案: DE 文言文阅读 课内句子翻译:( 12分) 【小题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 立 【小题 2】实迷途

5、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小题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小题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答案: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 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 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

6、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耶? ”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

7、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陂 ( p tu):不平的样子。 褰( qin):卷起裤脚。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 庐 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要之一饱,而同 委 于臭腐 委:归,付 C子瞻 杖 策载酒 杖:手杖 D无责于外,而 姑 寓焉 姑:暂且 【小题 2】下列句中的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幅巾迎笑,相携 徜徉 而上 B譬之 饮食 杂陈于前 C 往往 留宿于山上 D一旦 大风 雷雨 【小题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8、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 而 喜游 蟹六跪 而 二鳌 B往往留宿 于 山上而相泣 于 中庭 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 以 斤斧 王语暴 以 好乐 D一旦大风雷雨,拔去 其 一 其 如是,孰能御之 【小题 4】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 “乐 ”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B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 “以适意为悦 ”之乐,不以物伤情,这是劝慰别人的话。但文章结尾说 “孰知得失之所在 ”,却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 C文中有二乐:一乐是 “幅巾迎笑 ”“倘佯 ”山水、 “不

9、知其久 ”;二乐为营亭坐观,俯视旁瞻远山近水, “风云变化 ”。 D文中写景浓笔挥洒,给人以一种郁郁苍苍、气势奔流的动态美;写人,以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给人以一种劲操清芬的动态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只要心中无愧,又不受外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这应该就是苏轼这所以能够在这儿获得快乐了吧。 【小题 1】杖:拄手杖,在此处应用为动词。 【小题 1】 “所以 ”在此表原因,译作 “ 的原因 ”。 【小题 1】 D其中的

10、/助词; A均为连词; B均为介词,可译为 “在 ”; C均为介词,可译作 “拿 ”或 “用 ”。 【小题 1】是劝慰自己的话, “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 ”也不完全对,作者主张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虽不无随遇而安,无所作为的消极因素,但联系作者当时的遭遇,这种在失意挫折中以达观自处,在贬官谪居中 “以适意为悦 ”的思想,不只在当时,便是在今天,也仍然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小题 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惟、寓、所以、是各一分,整理语意使之表达顺畅。 【参考译文】苏轼贬谪到齐安,在江上建造屋舍。齐安没有名山,只有大江南岸的武昌的诸座山峰,逶迤蔓延,有清涧深谷。其中有僧人住的房子,西边

11、的叫西山,东边的叫寒溪,它靠大山对沟壑,隐藏于松树枥树之中,寂静得像与世隔绝了一样,很少有人到这儿来。每当风停日出,江水流动缓慢的时候,苏轼就拄杖带着酒,乘小舟横江南渡。山中有两三个人,喜欢结交朋友和游玩。(他们)听到苏轼来了,就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携着手缓步上山,一直走入大山深处,力尽了才停止。(他们)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举酒相互问候,心意舒适得会忘记了回去,常常就在山上 留宿了。因此(苏轼)在齐安住了三年,还不知道那里的具体情况。 然而到西山去时,在苍松翠柏之间行走,山路狭窄弯曲而没有稍微平坦的地方,游人到这儿一定会停下来。倚靠着奇怪的石头和茂盛的树木,俯看大江,仰视山陵,旁观溪谷,风云

12、气候多变,树林和山脚或相对或背离,(所有这些)都呈现在左边或右边。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地方很是狭窄,不能够坐许多客人。亭子旁有数十株古木,都是非常高大,不能够用斧子砍伐。苏轼每到树下,就整天盯着看。一天,狂风暴雨拔去了其中的一棵,就空出了那棵树所占据的地方,亭子的面积就得以扩大。苏轼和客 人进山看到了,笑着说: “这是想成全我修建亭子吗? ”于是就共同营建这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是完备,苏轼由此很是快乐。 我年青时,曾经跟着苏轼游览,(如果)有青山可以攀登,有碧水可以趟过,他没有不是提起衣服走在前面的。(如果)有无法到达的地方,(他就会)因此整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翩然独自前往

13、,逍遥于清泉石壁之中,采摘树林中的花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实,酌取泉水来饮用,见到的人都以为是神仙下凡。大约天下的欢乐本就无穷无尽,而以适合自己心意为其中之最。当自己快意之时,(会觉得)任何事物都无法来代替;而 等到自己厌倦之时,却没有不惊异地嘲笑自己的了。就好像饮食之事,很多东西陈列在面前,总之是为了裹腹而已,最终同样都是归之于腐朽。又有谁知道得失在哪里呢?只要心中无愧,又不受外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这应该就是苏轼这所以能够在这儿获得快乐了吧。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原 弊 宋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

14、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 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

15、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 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 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

16、!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小题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相与笑之曰: 鄙 鄙:卑鄙 B场功 甫 毕 甫:刚刚 C或采橡实、 畜 菜根以延冬春畜:通 “蓄 ” D 籍 之以为厢兵籍:登记 【小题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 过数月 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故曰有

17、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1】 A 【小题 1】 C 【小题 1】根据文意, A项中 “鄙 ”应解释为:鄙陋,见识短浅 【小题 1】 句是说国家长久没有战事,士兵衣食无忧,将导致骄纵怠惰。 句是说遇到

18、灾荒年,州郡官吏挑选健壮者当兵。这两句均与题旨无关,运用排除法,因此选 A。 【小题 1】根据文意,背军粮的任务请他人来做并非因为士卒老迈,而是健壮的士卒骄纵怠惰造成的。 【参考译文】 原弊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施行王政的基础。古代治国者不敢忽视,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说谈论农业方面的事,就互相取笑说:真是见识短浅,只知道征收赋税是紧要公务,不懂得把务农之事放在首位,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分清处理政事的本末轻重啊。懂得务农之道却不了解通过节俭来爱惜农力,这也是没能完全懂得务农的方略啊。 古代施政,上上下下讲求互相帮扶互相补充。下面的民众劳作得非常勤苦,上面的统治者使用

19、财物非常节俭。民众不遗余力,国家也不过度浪费。上面爱惜下面的民力,下面的民众供给 上面的统治者,双方都不使对方陷于困境。一个农夫的力量,加以督责必定都能竭尽;一天的用度,必定量入而出地节俭安排。一年的耕作,交公或自用,都可从田地中产出并常有结余。因此三年里经常有一年的结余来备用。如今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一年的耕种仅够充公,可农民自己够吃的粮食不超过几个月。更有甚者,庄稼刚打完场,用簸箕去除糠皮麦麸,吃不饱满的秕谷稗子,有的还采集橡子果、贮存菜根来准备度过冬春两季。一旦不幸赶上水灾旱灾,就会有许多饿死的人,尸体横七竖八地枕藉在一起,这真是令人 哀叹

20、啊 ! 国家休战以来,有三十三年了。那些历经战阵的精兵已老死殆尽,可后来的兵士不曾听到过战鼓声不识战阵。生在太平无事之时而且衣食无忧,就势必养成骄纵怠惰的习惯。如今派卫兵入内拱守,自己不拿兵器却让别人拿;给禁军分派粮草,自己不运送却让别人来背负。骄纵到了这种地步,他们能冒着艰辛来战斗吗 假使士兵吃苦耐劳而且能征惯战,即使耗费一些民力,也不是不可以的。没法办的是他们有当兵的虚名,却都是些骄纵怠惰的无用之人。 过去凡是身体强健的农夫都在南亩耕种,农闲时就进行军事训练,如今却完全不同,一遇到灾年,州郡的 官吏就用尺衡量百姓的身高,找出其中高大健壮者,招集起来让他们去做禁军;身高不够稍微体弱胆怯者,就

21、登记下把他们偏为厢军。朝廷对招人多的官吏有赏赐,而民众此时正陷入穷困之境,争着当军。所以留在南亩种地的只有老弱病残之人。可官吏还说: “不把他们收为士兵,恐怕会沦为盗贼。 ”唉 !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过去身强力壮的人负责耕作,可老弱之人闲游怠惰;现在身强力壮的人闲散怠惰,老弱之人却留下来耕作。这种反差实在是太大了 !然而努力在南亩中耕种的民众,有时还免不了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 田地去当和尚、士兵,却终身安逸并享有丰足的财食,因此在南亩耕作的农民就必然一天天地减少了。所以说有诱民怠惰的流弊,就是指以上所述的情况啊! 文化经典阅读( 8分) 【小题 1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4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 “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岂有他哉?避水火 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 这段文字孟子指出战争的目的是 战争胜败的原因是 【小题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4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3、。王曰 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 必曰利? 梁惠王关心的是 孟子倡导的是 答案: 【小题 1】战争的目的是救民而不是占领土地;胜败的原因是得民心和失民心,而不是军备的强弱。 【小题 1】如何使自己的国家获利,孟子倡导的是先义后利(讲仁义) 【小题 1】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取与不取都是因为民悦与不悦。所以战争目的不是占领土地。原因关键点是民心。 【小题 1

24、】仔细阅读原文,找出观点句。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先说仁义再说利。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6分) 寄鉴上人 唐 左偃 一从携手阻戈 ,屈指如今已十年。长记二林同宿夜,竹斋听雨共忘眠 冬夜听雨戏作(其二) 檐点滴如琴筑,支枕幽斋听始奇。忆在锦城歌吹海,七年夜雨不曾知。 【小题 1】这两首诗分别 “记 ”“忆 ”了诗人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2分) 【小题 2】这两首在写 “听雨 ”的内容时,运用的手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小题 1】左诗 “记 ”了早年与朋友在竹斋同宿听雨忘眠的情景;陆诗回忆当年锦城军旅的豪放生活。 【小题 1】 2、同:都是用了虚写(联想)

25、手法,写了回忆中的夜雨。 异:左诗都是回忆的虚写;陆诗由眼前的雨写起,先实后虚,兼并比喻、夸张 【小题 1】可联系这两个字所在的 诗句,用描绘性的语言概括则可。竹斋听雨共忘眠和忆在锦城歌吹海。 【小题 1】左诗分别已十年,所以是回忆往事。陆诗 檐点滴如琴筑,眼前雨引发他的回忆。 默写 简述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情节。( 4分) 答案:董卓部将华雄骁勇异常,先后战败盟军多名大将,盟军各将都有些惊慌失措。袁绍正担心没人可拿下华雄时,关羽挺身而出。曹操给关羽酾热酒一杯,与他饮了上马,关羽却叫曹操手下先斟下酒,便提刀而出,俄顷,关羽拍马而回,掷华雄人头于地,而斟的酒还是热的。 默写( 16分) 【小题

26、1】 ,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小题 2】 ,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 。 【小题 3】既自以心为形役, ? ,知来者之可追。 【小题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小题 5】 ,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小题 6】 ,秋水共长天一色。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小题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 。 【小题 8】但以刘日薄西山, , ,朝不虑夕 答案: 【小题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小题 1】 既窈窕以寻壑,悟已往之不谏 【小题 1】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 【小题 1】潦水尽而寒潭清 【小题 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小题 1】落霞与孤鹜齐飞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小题 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小题 1】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作文 作文:( 60+10=70分) 痕迹 约翰 罗斯金 把第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 请以 “痕迹 ”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