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为了防止曹操陷害,刘备行韬晦之计。一日,曹操忽请刘备饮酒。两人煮酒对饮,展开论英雄的对话。曹操在对刘备所指的英雄一一否决之后,指称天下唯有刘备才是真英雄。刘备闻言失惊落筷。时值雷声大作,刘备忙借惧雷来掩饰失惊的情状,由此解除曹操的疑惑。 B刑台上的卡西莫多嚎叫道: “给水喝! ”他叫了三遍,人们扔向他的却是在阴沟里浸过的抹布、破瓦罐和石头。爱斯梅拉达走上刑台给卡西莫多送水解渴。所有民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连声叫好。 C元妃省亲,让众姐妹各选
2、一匾题一诗。宝玉独占四首,宝玉作了三首,宝钗见他只少 “杏帘在望 ”一首,便帮他作了,让宝玉抄袭,元妃看了喜之不尽,因此把 “浣葛山庄 ”名改为 “蘅芜苑 ”。 D鲁肃再次前往索荆州又不成。周瑜大怒,想借取西川而夺荆州,被孔明识破。周瑜非但夺不到荆州,还遭蜀军四路围杀,气得大叫一声,旧疮复发,坠于马下。又被诸 葛亮来信点明不能去取西川的原因,于是周瑜口吐鲜血,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连叫数声而亡。 E、受王善保家的挑唆,晴雯被王夫人逐出贾府,回到家中卧床不起。宝玉前去探望,她向宝玉诉说如何担了虚名,她夺过剪刀将指甲齐根铰下,二人交换了贴身穿的小袄。当夜晴雯死去。第二天,宝玉前去凭吊,并作芙蓉
3、女儿诔。 答案: AC 试题分析: A、 “天下唯有刘备才是真英雄 ”应是 “自己和刘备是真英雄 ”; C、“宝钗 ”应为 “黛玉 ”, “蘅芜苑 ”应为 “稻香村 ”。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了解文学名著的能力。 点评:个人认为本题型值得借鉴推广。 在现今的高考制度下,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将阅读名著广泛地推广开来,而这种题型并不难,只要考生阅读过就能答出来,操作性强。 现代文阅读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像我这般珍惜故纸的人,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都没头没脑,残损得不像样了。这时我总是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七八,真是楼兰出
4、土的残破纸片。 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 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这些残纸上写满了文字,古朴而雅拙。只是由于残片,即使从内容上细审,我也弄不清哪页残纸在后。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我
5、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 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啊!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啊!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 名流风格如
6、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一般天然动人。当然,有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真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大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够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了,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风沙越来越
7、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相将荡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征,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的侵入了。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 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被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
8、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 【小题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散文的立意并不在于为早已消失的楼兰古国立史,而是借助这些历史的残片驰思骋想,从而突显作者的文化关怀和审美情趣。 B作者面对那些古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让精神穿行在历史的长河,回顾历史,感慨万千,可谓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 C “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 ”运用比拟与比喻手法,突出了楼兰纸片的残破与久远。 D “楼兰人迷蒙的背景 ”中 “迷蒙 ”一语用得恰切,既符合楼兰的地域特征,也反
9、映了楼兰的历史久远,并与 “楼兰残纸 ”暗合。 E、文章通过楼兰书法与魏晋名流书法的对比,突出了魏晋书法技巧的完美,并表达了作者对楼兰书法欠缺婉转流畅的惋惜之意。 【小题 2】根据文意,完成下面两小题( 4分) ( 1) “穿过岑寂的碎片 ”中的 “穿过 ”是什么意思?( 2分) 答:_ ( 2) “楼兰于我来说 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 ”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 2分) 答:_ 【小题 3】面对楼兰的碎片,作者有了很多的感悟,请你写出其中的三条。( 6分) 答:( 1) _ ( 2) _ ( 3) _ 答案: 【小题 1】 B、 E 【小题 2】( 1)神游;精神漫游;心路的漫游;在精神领域
10、中驰骋;驰思骋想。 ( 2)刻骨铭心的神往;向往;心驰神往;分外喜爱。 【小题 3】( 1)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 2)技巧的完美不足以弥补心灵的缺陷。只有心灵的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 3)朴素延期是一种美,它具有长存的生命力。 ( 4)好的东西,即使已经残破不全,但仍具有永存的生命。 ( 5)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 6)碎片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每一条 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条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B“回顾历史,感慨万千 ”有误,应为 “浮想联翩 ”; E、掌握了文章的主题,就能判断出
11、“突出了魏晋书法技巧的完美, 并表达了作者对楼兰书法欠缺婉转流畅的惋惜之意 ”是有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点评:这一类题类似于社科文的理解文意题,但又不完全相同,这类题的内容更丰富,考查的点更多,不仅涉及到内容,还涉及到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所以考生要区别对待。 【小题 2】 试题分析:( 1) “楼兰碎片 ”运用了借代和比喻的手法,代指历史文化,也喻指历史文化的破损和残缺。 “穿行 ”一词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喻指在心灵在历史长河中漫游。( 2) “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 ”是 “我 ”精神上想到达的地方,即向往
12、的地方。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和分析并归纳文章情感的能力。 点评:本题两个句子的难度较大,特别是第一句学生必须从文章的整体来理解。第二句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文中并没有明显的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本为就是个难点,所以选用句子不要太难,否则失去了考查的价值。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的答题区间为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 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 ”。将该段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要点。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体 现了阅读回归本位的精神,阅读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意思,然后才能欣赏。而把握文章大意就要从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入手,这是阅
13、读的基础。 文言文阅读 杨烈妇传 唐 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 陷忭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 “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 ”侃曰: “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杨氏曰: “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 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 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众皆泣,许之。乃徇曰: “以瓦石
14、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 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 “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 ”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 “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其帅,希烈之婿也。 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
15、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 、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注】 李希烈:唐代宗时为蔡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淮西节度留后,唐德宗时为淮宁节度史。建中三年,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建中四年 叛唐。十二月,攻陷汴州(今河南开封)。兵败后,被部将毒死。 爨:烧饭。 高愍女:指作者所作的高愍女碑。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俘 累 其男女累:抓捕 B县令, 诚 主也诚:诚然 C众皆泣, 许 之许:答应 D君不在,则人谁肯 固 矣固:坚固 【小题 2】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烈妇 “智勇双全
16、、忠于国家 ”的一项是( 3分) 君县令,寇至当守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吏人百姓,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希烈叛军连下两州,又兵临项城,县令李侃先是 “不知所为 ”,继而又 “伤而归 ”,在妻子杨氏的鼓励下,终于坚定了抗敌之志。 B在叛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杨氏挺身而出,帮助县令丈夫谋划抗敌对策,激励差吏和百姓抗敌守城,终于取得了项城之战的胜利。 C杨氏向丈夫和差吏、百姓细陈守与不守的利害得失,
17、又登城喊话瓦解敌军,关键时刻充分展示了她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D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李侃与杨氏对比,突出杨氏的形象。 【小题 4】翻译。( 3分) 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C 【小题 4】虽然这样,(但是县令)任期满后就要离职而去,不像县衙差吏和百姓那样。(虽然, 1分;若 然, 1分;句子通顺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固:坚持。 “谁肯固矣 ”中 “固 ”作谓语,作 “坚持 ”解,以 “坚固 ”作 “谁 ”的谓语明显不通。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 点评:文言实词要结合上下文理解,但也可以从已学知识中迁
18、移而来,如本题中的 “诚 ”“许 ”,这样就会让学生学有所用,也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运用能力。本题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 【小题 2】 试题分析: 正确, 指李侃, 指有人。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既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借杨烈妇 “智勇双全、忠于国家 ”的品性给考生以思想上的教化,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 【小题 3】 试题分析: C项,杨氏没有登城喊话瓦解敌军。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在原文有选择性的设置了一个小陷阱。没牵涉到更多的方面,所以难度不大。只要学生比对原文就比较容易看出来,符合考纲中 “浅易 ”的要求。 【小题 4】 试题分析
19、: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虽然:虽然这样(古今异义词)。岁:任期(一词多义)。罢去:离职而去。若 然:像 那样。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并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较好,仅仅一句话,考查到的文言现象有一词多义、丰今异义、固定词组等。考生平时训练时,应有意识地多翻译文言现象丰富的语句。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 ,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 ss ,风泠泠,可以蠲 烦析酲 ,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
20、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 又 潺 喑海 饫淙峄 羲资浚 舻廊耍 鄱 荆 纳嘀 福 淮 碌樱 u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 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 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 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注】 寻:古以八尺为一寻。 ss( tng):水停滞,平静的样子。 蠲:出去,免除。 酲 (chng):酒醒后所感 到的疲惫如病的状态。 矧( s
21、hn):况且。 仆射( y):尚书省长官。 【小题 1】对下列加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灵隐寺为 尤 尤,优异、突出 B地搜胜 概 :概要 C卧而 狎 之者狎,亲近 D山树为 盖 盖:伞 【小题 2】下列对文章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眼耳之尘,心舌之垢 ”是指曾经入耳入目的秽物恶音,以及不好的思想和言论。 B “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意为这就是冷泉亭在余杭和灵隐堪称第一的原因。 C “佳境殚矣,能事毕矣 ”是说天下美景皆集于此,建亭者已黔驴技 穷,本领有限,再也造不出新亭了。 D “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意思是所以我只继承沿循,只记述不再添造新
22、的亭子。 【小题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春之日 ”,草木欣欣向荣,可以 “畅人血气 ”,启发人积极向上。 B “夏之夜 ”,泉平水净,风凉气清,能使人得到一种超尘脱俗、除污去垢后的快感。 C作者赞美冷泉亭的原因,全在其客观景物之美,而不注重景物对人的精神的感召作用。 D本文的感人之处在于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内心感受。 【小题 4】翻译( 6分) 潜利阴益,可胜言哉? 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C 【小题 4】 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可说得尽吗?反问句或翻译为: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
23、好处说不完!( “潜利阴益 ”:互文, 1 分; “胜 ”:尽,完;句子通顺 1分) 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也无法增加它。( “无所 ”:无法, 1分; “焉 ”:它, 1分;句子通顺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概:景色。 “概 ”作 “搜 ”的宾语,应为名词,解释为 “概要 ”肯定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实 词的意义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重点考语境义,本题选词较好, “概 ”的常用义并无 “景色 ”之义,但结合上下文只能译为 “景色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也提醒考生文言实词的理解一定要将释义代入到原文检测。 【小题 2】 试题分
24、析: C项,应为: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极尽匠心工巧之能事。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一个全新的题型,它不同于理解文章内容,只要求局部理解含义,也不同于翻译句子,而是要求理解句子在语境中的深刻内涵。 【小题 3】 试题分析: C项,并不全在其客观景物之美,而是重在景物对人的精神的感召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点评: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一定要把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其中存在哪些异义与分歧。【小题 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25、: 潜利阴益:根据句子结构推断, “潜 ”“阴 ”意思相近, “利 ”“益 ”意思相近。可胜言哉:反问句,胜:尽。 虽:虽然。有敏心巧目,无所:没有什么。加:增加。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 句子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第一句选用得相当好, “潜利阴益 ”一句最能考查学生根据句子结构推断含义的能力,这是翻译句子,读懂文言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考生一定要掌握好。 诗歌鉴赏 白 梅 王冕(元代)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小题 1】诗歌中塑造的 “白梅 ”形象具备什么特点?( 2分) 【小题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两种手法分析。( 4分) 答案: 【
26、小题 1】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小题 2】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的思想感情。 【小题 1】 试题分析:由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散作乾坤万里春 ”可分别概括出其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道规范的鉴赏诗歌形象的题,这类题分析时要扣住诗歌的主旨,从关键词入手。如本诗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要将诗歌中将物当人写的诗句进行重点分析、归纳。 【小题 2】 试题分析:用冰雪衬托梅花的坚毅,这是衬托;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这是对比。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27、点评:这首诗的前两句很明显地都用到了对比和衬 托的手法,所以成为命题者关注的重点,这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当某一内容很明显地用到了某一手法时,它很可能成为命题点。 初授官题高冠 草堂 岑 参 三十始一命 , 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 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 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 辜负一鱼竿。 【注】 高冠:山谷名。 岑参三十岁才举进士,被任命为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小题 1】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小题 2】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4 分) 答案: 【小题 1】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
28、盾心情。( 2分) 【小题 2】最传神的字是 “吞 ”和 “醉 ”。 “吞 ”,( 1分)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 “醉 ”,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 2分)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诗所表达的情感可从第二联、第四联得出。 “旧业 ”“一鱼竿 ”是以往自由的生活, “五斗米 ”“微官 ”指仕途生活。从 “只缘 ”可见无奈之情, “辜负 ”又见其矛盾的心情。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 能力。 点评:本题引导学生要全面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就不要放过任何一丝有用的信息,如
29、标题、注释、作者的身世背景等。另外考生还要能读出诗歌中重要词语中隐含的感情,如本诗中的 “只缘 ”“辜负 ”。 【小题 2】 试题分析:诗歌中最传神的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或名词、副词等活用为动词的词。这些词大多会与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联系在一起。本诗中的 “吞 ”“醉 ”即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答案:也很规范:解词 +释句 +手法 +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5个小题。 贫苦和磨难是人们不愿接受的,但又注定是有些人无法逃僻的。它是残酷的 令有些人(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不求上进)
30、 ,消沉 du 落;它是公平的 。可见,贫苦与磨难并非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精神的贫乏,意志的薄弱。 ( 1)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错字 ;改正字 。 ( 2)将序号 处括号内的句子换成一个四字成语。 成语: ( 3)将序号 处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 4)根据语境,仿照前一句的句式,在序号 处横线上写一句话。 。 ( 5)语段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辨析并改正。 病句: 改句: 答案:( 1)避。( 2)自暴自弃。( 3)堕;( 4) “使有些人奋发搏击,名垂青史 ”或 “使有些人建功立业,流芳百世 ”。是四字短语,符合语境即可。( 5)最后一句。 “并非 ”删去 “非 ”即可
3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能整体把握语段的意义,能正确区分字音、字形、语病等,文段是将各类题型综合在一起,但考查的知识点是一样的,答题思路也是一样的。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点评:本题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将字音、字形、成语、连贯、语病几个知识点综合在一个语段之中, 这种考试形式注重了语境义的理解。有利于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段内容的能力。但相对来说要选到合适的材料比较难,题目的难度也很难把握。 名著导读 简答题。( 5分) ( 1) “突然间,她看见弗比斯头顶上方出现了另一个脑袋,一张发青的痉挛的脸孔和一副恶魔般的眼光,在那张脸孔旁边有一只手,举着一把刀。 ” 语段中所说的 “她 ”
32、和 “另一个脑袋 ”分别指谁?( 2分)请简述与这一情节相关的内容。( 3分) ( 2)爱斯梅拉达在什么情况下吹响了卡西莫多给她的小铁哨?( 3分)结果如何?( 2分) 答案:( 1) “她 ”指爱斯梅拉达,( 1分) “另一个 脑袋 ”指克洛德。( 1分)弗比斯与爱斯梅拉达幽会,克洛德暗中跟踪,当看到他们俩亲热时,他妒火中烧,用尖刀刺杀了弗比斯,然后跳窗而逃。( 1 分)爱斯梅拉达吓得昏了过去,并被巡夜的兵卒紧紧围住。( 1分)人们都说是她刺杀了弗比斯。 (1分) ( 2)获救的爱斯梅拉达被克洛德发现。( 1分)一天晚上,克洛德摸索着来到爱斯梅拉达的身边,想占有她。( 1分)爱斯梅拉达奋力挣
33、扎,情急之下吹响口哨,唤来卡西莫多。( 1分)卡西莫多举起克洛德,扔到地上,想杀了他。( 1分)但又不想把血溅到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就把克洛德拖到门外。( 1分) 试题 分析:副主教克洛德是一个人格分裂形的人物。他收留弃儿伽西莫多,给他父亲般的爱,表现了其善良的一面;一生信仰宗教,以 “严肃和贞洁 ”著称,则是他对宗教规范的自觉遵守。但一旦被情欲所俘虏,他便走上罪恶之路;在得不到爱斯梅拉尔达时,便一手造成她的悲剧,将她送上绝路,表现得极其恶毒阴险。作者通过描写克洛德这样一个以 “严肃和贞洁 ”著称的副主教,在情欲的驱使下,竟背叛上帝,甘作情欲俘虏的结局,对宗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全面的否定。本题的
34、情节正表现了其恶毒的一面。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了解文学名著的能力。 点评:本题对巴黎圣母院考查得比较全面而细致,虽说所选的情节都很经典,但要求考生将一些很小的细节表述出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平时阅读要仔细,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题。( 6分) 子曰: “不愤 不启,不悱 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述而) 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论语 述而) 【注】 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小题 1】从教育的角度看, “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 ”与 “诲人不倦
35、 ”有何区别?( 2分) 【小题 2】启发式教学对老师和学生分别有什么要求?请结合语段 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小题 1】前者说的是教学的方法,后者说的是教学的态度。( 2分) 【小题 2】从老师的角度看,教师教育学生要注重时机,认为学生达到 “愤 ”和“悱 ”的状态是启发教育的最佳时机。( 2分)从学生角度看,希望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够学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 2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 译文:孔子说: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36、 ” 可见,体现了孔子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自己领悟,让学生自己能举一反三。这是教学方法的范畴。 译文:孔子说: “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哪里敢当!不过我朝着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满足,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仅仅做到如此罢了。 ”这是指孔子的教学态度。 【小题 2】 中的 “不愤 ” “不悱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是指学生的学习, “不启 ”“不发 ”“不复 ”是指老师的教学。所以老师要把握时机,懂得方法;学生要自己思考,举一反三。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 分析文化经典作品内容的能力。 点评: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经典的文章都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平时必须多阅读,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了解经典名著的思想,这
37、样积少成多,有助于理解文段内容。本题也意在引导学生多读经典。 默写 古诗文默写( 6分) 【小题 1】 ,秋水共长天一色。 【小题 2】 ,形影相吊。 【小题 3】复道行空, ? 【小题 4】山重水复疑无路, 。 【小题 5】 ,若出其里。 【小题 6】 _,长河落日圆。 答案: 【小题 1】落霞与孤鹜齐飞 【小题 2】茕茕孑立 【小题 3】不霁何虹 【小题 4】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题 5】星汉灿烂 【小题 6】大漠孤烟直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鹜(易误写为 “骛 ”)、茕、孑、霁、汉。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点评:本题最的特点是难写字多,所以提醒学生在平时的积累中一定要正确书写
38、,特别是对难写字,不能有畏难情绪和侥幸心理。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雪纷纷扬扬地下着,树上落满了厚厚一层雪。有的树承受不住厚厚的雪,或整棵树倒下,或折断树枝;雪松却完好无损。仔细一看,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头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落,雪松承受住了厚厚的雪。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略 试题分析: 作文参考立意: 本题论点提炼要有由物及人的思维前提。 用关键词句法提炼论点: 从 “有的树 ”的角度,抓住 “不能承受 ”,可以提炼论点: 1、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承受。 2、缺乏承受苦难的坚韧和智慧,就会受挫甚至毁灭。
39、 3、生命中常有无法承受之重。 从 “雪松 ”角度,抓住 “完好无损 ”,可以提炼论点: 1、面对承受,学会减压。 2、承受也是一种幸福。 3、看淡压力。 4、要学会随机应变。 用由果溯因法提炼论点: 从二者综合的角度考虑,为什么有的树承受不住雪的压力,而雪松面对厚厚的积雪却 “完好无损 ”?因为有的树本性就比较脆弱,或者不像雪松那样懂得弯曲,在承受不住时,弯曲一下,让雪从枝头滑落。由此可提炼论点: 1、要坚韧地面对苦难。 2、妥协有时也是一种智慧。 3、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成功的要素。 4、人生贵在承受。 考点:本题 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的观点很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本观点对学生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既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也体现了高考的教化功能。作为高二学生限定写议论文符合高二的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