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31619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有关三国演义的内容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当关羽死讯传来,刘备大叫一声,昏绝于地,想当年桃园结义,三人情同手足,欲兴兵报杀弟之仇,诸葛亮劝谏: “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 ”,但刘备不听劝谏,执意出兵伐吴。 B街亭失守后,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直取西城,此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二千五名军士,诸葛亮临危不惧,命令将旌旗藏匿,传令大开城门,让士兵扮作百姓洒扫城门,自己携两童子登上城楼,焚香弹琴,司马懿担心有伏兵,不敢贸然进兵,便下令退兵。 C诸葛亮用计使曹睿罢免了司马懿的官职,然后上表请求出兵伐

2、魏,蜀、魏两军在西凉大战,赵云为先锋,此时已是七旬老将,仍不减当年之勇,接连斩杀韩德等五员大将,孔明兵围南安,骗出安定守军,智取安定、南安,活捉了夏侯 D庞德向曹操发誓,要忠心报主,特意带上一口棺材出征,表示要与关羽决一死战。庞德大战关羽父子,放冷箭射中关羽左臂,连连取胜。于禁嫉贤妒能,不能审时度势,多次错失良机,关羽趁机水淹七军,结果,于禁和庞德被擒后誓死不降。 E.马谡不听王平之言,执意在山上扎寨,结果被司马懿打败,蜀军伐魏受阻,诸葛亮为严明军纪,不听参军蒋琬劝谏,斩杀马谡。当武士将马谡首级献于阶下时,诸葛亮又为失去情同父子的马谡而大哭不已。 答案: B、 C 试题分析: A项 “汉贼之仇

3、,公也;兄弟之仇,私也 ”是赵云劝谏; D项于禁被擒后投降; E项诸葛亮大哭不已的原因是不听先帝遗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考点:本题考 查阅读与理解作品的能力。 点评:本题选取了三国演义中多个著名的情节,然后在某一细节设置一点小障碍,难度还是有所降低,但考生平时的阅读同样要细致,不然也难以发现其错误之处。 阅读下列两首宋词,选出叙述正确的选项。( )( 2分) 甲、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看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4、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 相思泪。 A均表现浓厚的离情别绪。 B均以避世离俗作为主题。 C均采用先情后景的写作手法。 D均描写临别时刻的场景和心理。 答案: A 试题分析:甲、出自范仲淹苏幕遮。乙、出自晏畿道思远人。( B)与避世离俗无关。( C)甲诗采先景后情的写作手法。( D)非描写临别时刻的场景与心情。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与理解作品的能力。 点评:本题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将鉴赏诗歌的主旨、手法、主要内容融合在一起,信息量有所加大,难度有所降低,符合高二学生的学情。 下列各项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诺贝尔文学奖曾被人戏称为 “死吻 ”,

5、意思是获奖作家住往会更加慎于出手,放不开手脚去创作,作品质量也会 江河日下 。但愿莫言是个例外,小说创作一如既往地游刃有余。 B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 蔚然成 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C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我们中国的出口企业一定要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切不可 目无全牛 ,只看到出口欧美这一条路,而应试图打开国内市场。 D面对中日两国历史,日本理应对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从不屈服的坚强意志有深刻认识,理应知晓 礼尚往来 的多重 含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不能用来形容作品质量。 B、指一件事情逐渐

6、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C、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D、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也就是说朋友之间应该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成语主要是识记和理解,另外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还要注意褒贬得当、谦敬得当等。本题的 A项为望文生义, B项为褒贬失当, C项望文生义,考查到的点还是比较全面。 现代文阅读 扛着铁锨进城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像一块未曾开垦的荒地一样充满诱惑力。 十几个月前,我正是怀着开垦一片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我在一家报社打工,我发现编报跟种地没啥区别,似乎我几十年的种地生涯就是为了以

7、后编报而做的练习。我早在土地上练过了,我把报纸当成一块土地经营时很快便有一种重操老本行的熟练和顺手顺心,而且感到自己又成了一个农民。面对报纸就像面对一块耕种多年的土地,首先想好种些啥,尔后在版面上打几道埂子,根据 “行情 ”和不同读者的品味插花地、一小块一小块种上不同的东西,像锄草一样除掉错别字,像防病虫害一样 防止文章中的不良因素,像看天色一样看清当前的时态政治。如此这般,一块丰收在望的 “精神食粮 ”便送到了千千万万的读者面前。 就这样,三个月后,我结束了试用期,开始正式打工。我编辑的文学、文化版也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 这次小小的成功极大地鼓励和启发了我,它使我意识到我的肩上始终扛着一把

8、无形的铁锨,在我茫然无措、流浪汉一样沿街漂泊的那段日子,我竟忘了使用它。 记得有一个晚上,我梦见自己扛一把铁锨背着半袋种子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我在找一块地。人群像草一样在街上连片地荒芜着,巨石般林立的楼房挤压在土地上,我从城市的一头 流浪到另一头,找不到一块可耕种的土地。最后我跑到广场,掀开厚厚的水泥板块,翻出一小块土地来,胡乱地撒了些种子,便贼一样地溜了回去。 醒来后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肩膀,我知道扛了多年的那把铁锨还在肩上,我庆幸自己没有彻底扔掉它。 经过几个月浮躁不安的城市生活,我发现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原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静下来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城市不过是另一个村庄,

9、城里发生的一切在乡下也一样地发生着,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我握过的那些粗壮黑硬的手,如今换成了细皮白嫩甚至油腻的手。 我在土墙根在田间地头与一 伙农人的吹牛聊天,现在换成了在铺着地毯的会议室一盘水果、几瓶饮料和一群文人商客的闲谈。 我时常踩入低矮土屋、牛圈、马棚的这双脚,如今踏入了豪华酒店、歌舞厅 我并没有换鞋。我鞋底的某个缝隙中,还深藏着一块干净的乡下泥土,我不会轻易抠出它,这是我的财富。 每个人都用一件无形的工具在对付着生活的世界。人们从各自的角角落落涌进城市,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携带着他使唤顺手的一件工具在干着完全不同的活儿,只是他自己不察觉。 我的一位同乡 以前是放羊的,现在一家私营公司当老

10、板。在跟他几次接触之后我发现,这个 “放羊娃 ”虽然脱 掉了那身时常粘满羊粪蛋的衣服,改掉了一嘴土话方言,甚至换上了一身的细皮肥肉,但他始终没扔掉那根羊鞭。他在用一根羊鞭管理着几十号人的公司 这是他惟一会使的一样家什。当他对员工下达指令,派活遣物时一扬手的姿势,活灵活现地重复着他当年挥鞭赶羊的动作。几十年前那个放羊娃一直在背后操纵着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但他不自觉。他忌讳别人谈及他的放羊历史,他把一群羊换成了一个公司,用权力代替了羊鞭。甚至一辆车一幢楼与一头牛两亩地也没啥区别,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已,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他后,他便再不跟我来往了。 而我呢,是扛着铁 锨 这件简单实用的农具在从事我的

11、非农业的工作和业务。我的同事常说我能干,他们不知道我有一件好使的工具 铁锨。铁锨是劳动人民的专用工具,它可以铲、可以挖、可以剁,万不得已时还可当武器抡、砍。但是使唤惯铁锨的人,无论身居何处,他们共同热爱的东西都是:劳动。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的确是一片荒地,你可以开着车,拿着大哥大招摇过市。我同样能扛着铁锨走在人群里 就像走在自己的玉米地里一样,种点自己想种的东西。 上月回家,父亲问我在城里行不行,不行就还回来种地,地给你留着呢。走时还一再嘱咐我:到城里千万小心谨慎,不 能像在乡下一样随意,更不要招惹城里人。 我说:我扛着铁锨呢,怕啥。 节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文

12、章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作者认为自己对付生活和世界的工具就是铁锨,在这里, “铁锨 ”已经超越了它原来的意义,具有更深层的含义。 B本文以新鲜的取材、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见长,而语言也很有个性,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怀念的主旨。 C本文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初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对于城市的复杂心理:既自卑又自信,既怯懦又勇敢。 D本文文题颇有特色, “扛着铁锨 ”点明了作者的农民身份, “进城 ”则写出作者生活空间的拓展。 E.文中描写作者在城中寻找土地播种的梦境,表现了作者既依恋土地、思念故乡又眷恋城市生活的矛盾心情。 【小题 2】文章写了 “我的一位同乡 ”情况,用了什么手法?有

13、何用意?( 3分) 【小题 3】文章结尾写道: “我说:扛着铁锨呢,怕啥。 ”这句话意蕴深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答案: 【小题 1】 A、 D 【小题 2】用了对比的手法。写 “我的一位同乡 ”是为了告诉人们有一些进城的“农民 ”一旦有点成就就忘掉了自己的根,令人厌恶;也通过这 位同乡和 “我 ”的对比,说明人不能忘本,表达了对忘本者的批判。 【小题 3】 “我 ”有农民安分守已的本分,所以 “我 ”不怕; “我 ”有农民勤劳的特点,所以 “我 ”不怕; “我 ”扛着铁锨就有了一种本领、能力,所以 “我 ”不怕; 铁锨可以当武器,所以 “我 ”不怕; 这句话表现

14、了作者对自己品质和能力的自信。(一点两分,任选两点)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错在怀念故乡不是本文的主旨; C项从文中看不出 “自卑 ”和 “怯懦 ”; E项 “眷恋城市生活 ”理解错误,由上下文可知,写梦境是为了表现作者意识到自己一直在 “扛着铁锨 ”,保持着 劳动的本色。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点评:这一类题类似于社科文的理解文意题,但又不完全相同,这类题的内容更丰富,考查的点更多,不仅涉及到内容,还涉及到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所以考生要区别对待。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文的主旨是无论什么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这里的放羊同乡不愿别人谈起他放羊的事

15、,我告诉他用羊鞭管理公司后,他再也和我联系了,说明他忘记了 “农民 ”这一根本。与 “我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命题形式不太好,题干中 “用了什么手法 ”这一句完全可以删去,因为它会造成歧义,让考生误以为是写同乡的内容运用了什么手法。另外,题干中的 “有何用意 ”已包含了 “用了什么手法 ”。所以命题应尽可能精准。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理解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本文卒章显志, “我说:扛着铁锨呢,怕啥。 ”这是文章的主旨句。二、 “铁锨 ”有象征义,它象征着农民的本色。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 点评:本题命题

16、者选材很好,一个句子涉及到了构思技巧、思想内容、重要句子的含义三个方面,可谓一石三鸟。 文言 文阅读 课内文言知识检测。( 6分) (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 2分) A.燕赵之 收藏 ,韩魏之经营 B.鼎 铛 玉 石,金块珠砾 C.楚人一炬,可怜 焦土 D.族 秦者,秦也 (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与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中的 “鉴 ”用法不同的一项( ) ( 2分) A而 耻 学于师 B 襟 三江而 带 五湖 C吾妻之 美 我者 D徐孺 下 陈蕃之榻 ( 3)与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一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2 分)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屈贾谊于

17、长沙 C望长沙于日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答案:( 1) B ( 2) D ( 3) B 试题分析:( 1) A 动词作名词 C名词作动词 D 名词作动词。 ( 2) D该项为使动用法,例句与其余各项均为意动用法。 ( 3) B该项不是介词结构后置,例句及其余各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能力。 点评:文言文的重点在于几种重要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所以对于课内文言文的这些文言现象学生一定要了如指掌。本题抓住了这一核心,有利于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宋庆礼, 持萦滥耆恕倜骶 谖老匚尽蛱焓保 逃

18、 坊秆宸妒苴 诤颖倍先 佑埂 懒搿 寤氐嚷罚 员竿回剩 卣偾炖褚阅逼涫隆炖裱庞蟹铰裕 宸渡趵裰 br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 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 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 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 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

19、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曰: “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 专 ,请谥曰专 。 ”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 “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 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 ”乃谥曰 “敬 ”。 (节选自旧唐书 宋庆礼传 ) 注 安堵:安居。 【小题 1】对下列

20、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庆礼 雅 有方略雅:高雅 B为立店 肆 肆:商店 C遂 罢 镇兵五千人罢:撤去 D议者颇 嗤 其不切事也嗤:讥笑 【小题 2】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 “雅有方略 ”的一组是( )( 3分) 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 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独庆礼甚陈其利 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开屯田八十余所 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认为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有利,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B宋庆礼

21、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原则;于是加谥为 “敬 ”。 C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又下诏让宋庆礼协助桓彦范;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D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 “好巧自是 ”的 “专 ”。 【小题 4】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 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 3分) (2) 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3分)

22、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小题 3】 C 【小 题 4】( 1)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对人太苛察就无可用之人,在东北生出事故,损失的数以万计。(关键字词: “折 ”、 “无徒 ”、 “所亡 ” ) ( 2)宋庆礼为人苦守忠节,是国家的辛劳之臣,一到边疆,历时三十来年。(关键字词: “苦节 ”、 “所 ” ) 【小题 1】 试题分析:雅:一向、平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张衡传),雅:向来。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 点评:文言实词要结合上下文理解,但也可以从已学知识中迁移而来,如本题中的 “雅 ”“肆(酒肆) ”,这样就会让学生学有所用,也更有利于考

23、查考生的运用能 力。本题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 【小题 2】 试题分析: 表现宋庆礼的忠节; 表现他有方略的结果。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既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借宋庆礼雅有方略的品性给考生以思想上的教化,体现了高考提倡高雅追求、弘扬正气的原则。 【小题 3】 试题分析: C 项,是桓彦范特别召请宋庆礼,不是武则天下诏让宋庆礼去协助。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在原文有选择性的设置了一个小陷阱。没牵涉到更多的方面,所以难度不大。只要学生比对原文就比较容易看出来,符合考纲中 “浅易 ”的要求。 【小题 4】 试题分析:注意句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

24、1)刚:刚硬,刚强。折:受挫折。察:苛刻。徒:同一类的人,意译为 “可用之人 ”。有事东北:省略 “于 ”。所亡:损失的。 (2)苦节:苦守忠节。为:是。劳臣:辛劳的臣子。所:表约数。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并理解重要实词虚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两个句子比较难, “刚 ”“折 ”“察 ”“无徒 ”“苦节 ”“劳臣 ”在句中的含义都不是常见义, 所以,考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意。另外翻译本来就是个难点,所选句子不宜太难。 诗歌鉴赏 自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下列对诗句的理

25、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熟谙 ”一句,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的不满,也暗示出上句所写 “病身 ”的原因。 B颔联上下对仗,一取一舍,斩截有力,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闲逸生活的追求。 C “不容真 ”三字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流露出悲愤之情。 D本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议论中突出了形象的特点,饱含着浓郁的感情。 你在这首诗中读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B; 安于贫困潦倒,不作庸碌官吏,有救物济世的热情,怀才不遇无奈归隐。 试题分析: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意思是说,我宁愿安守穷途,做天地间一个隐逸诗人;决不愿窃取

26、俸禄,当人间的庸俗官吏。所以 “对闲逸生活的追求 ”错。 诗中 “乐于贫 ”“怕作乾坤窃禄人 ”“未能忘救物 ”“平生肺腑无言处 ”都是诗人形象的表现。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道规范的鉴赏诗歌题,这类题分析时要扣住诗歌的主旨,从关键词入手。本诗是一首自叙言志的诗,诗中有多个直接表达自己志向的词,分析内容及人物形象时要以此为依据。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对这两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苏诗

27、 “石榴开遍透帘明 ”一句,用石榴花开写出夏日的燥热,与首句 “夏席清 ”形成对比。 B从苏诗末句的 “梦觉 ”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 C杨诗中的 “追凉 ”意即 “觅凉 ”、 “取凉 ”,但与 “觅 ”、 “取 ”相比, “追 ”更能体现对 “凉 ”的渴望。 D杨诗首句点明追凉之因;末句 “不是风 ”三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两首诗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请对此做简要赏析。( 3分) 答案: A; 苏诗用流莺的叫声( 1分)突出了夏日的清幽,杨诗用小虫的叫声( 1分)衬出夏夜的安静。 试题分析: A “石榴开遍透帘明 ”: “帘 ”字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

28、人欹卧于其上, 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所以“与 夏席清 形成对比 ”错。 动静可用在描写角度(动静相衬、动静结合),也可用在描写方法(属于侧面描写衬托),也可用于表现手法(以声衬静或者化动为静等),回答要针对提问灵活处理。答题格式为指出 “动 ”具体对应的内容,反衬出 “静 ”怎样的意境。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点评:作为诗歌的比较阅读命题者喜欢找两首诗的不同点或相同点,然后以此来命题,这两首诗很明显地都用到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所以成为命题者关注的重点,这也为学生的对比阅读提供了一个思考 的方向。 语言表达 答案:( 1) :胄( 1分) ( 2)

29、 “不尽人意 ”应改为 “不尽如人意 ”。( “不尽如人意 ”中的 “尽如人意 ”系成语,意为 “完全使人满意 ”,在它的前面加 “不 ”意思就是指 “某件事情的结果不完全符合人的意愿 ”)( 1分) ( 3)( 2分) B 试题分析:( 1)根据意思去判断字形,盈:满。注意 “胄 ”书写要规范。( 2)“不尽如人意 ”中的 “尽如人意 ”系成语,意为 “完全使人满意 ”,在它的前面加 “不 ”意思就是指 “某件事情的结果不完全符合人的意愿 ”( 3)从现实角度考虑,排除A项。然后根据关联词,后面是 “但 ”,很显然前后是转折关系,因此应用 “虽然 ”,即选择 B。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

30、的能力。 点评:第二小题的词语平时经常容易误用,只有准确把握住词语意思才能保证准确运用,因此平时应该对似懂非懂的词语一定要查字典,搞清楚再用,以免造成笑话。第三小题难度极低,实际上只要考虑的前后句的关系,就可判断出答案:。 名著导读 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 100字左右)( 5分) ( 1)诸葛亮十分赏识姜维的将才,请问用什么计使姜维归降?请简述这一情节。 ( 2)老将黄忠采用谁的计谋夺取定军山,请简 述这一情节。 答案:( 1)反间计。( 1 分)诸葛亮先派魏延佯攻冀城,姜维因母亲在冀城,急忙请求率兵回冀城守护( 1分)。诸葛亮故意把夏侯 帕巳盟 薪到吠局腥盟 桨傩昭越 呀抵 拢 分)。

31、晚上又让模样与姜维相似的士兵扮作姜维前去攻打天水郡,让魏军深信姜维已降( 1分)。姜维只得往长安方向撤,被孔明、关兴前后夹击,无路可走,只得投降。( 1分)采用法正之谋。( 1分) ( 2)黄忠先夺取定军山的对山,夏侯渊不听劝谏分军围住对山,大骂挑战,法正在对山山上举起白旗,任夏侯渊百般辱骂,黄忠坚守不出。( 2分)午时以后,法正见曹兵倦怠,锐气已堕,多下马坐息,于是挥动红旗,鼓角齐鸣,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 1分)夏侯渊措手不及,未及相迎,被黄忠连头带肩砍为两段。( 1分) 试题分析:( 1)姜维蜀汉大将军,第四代执政大臣。诸葛亮北伐事业的继承者。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

32、, 又兼心存汉室深得诸葛器重。随诸葛出祁山,久经沙场,累立战功。姜维继诸葛之略,以攻代守,恢复汉室。又思实际,由是练西方风俗,欲以羌胡为翼,断陇西所属,拓界厉兵。于是伺机十一次兵伐中原,摧破郭淮,降李简部、斩魏将徐质、破大敌王经,一时挫魏国之威。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说的就是姜维。诸葛亮降姜维是三国后期的经典。( 2)三国时蜀国有几大武将智取对手的经典情节,如张飞智取关隘,黄忠计取定军山,魏延献计孔明等。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与理解作品的能力。 点评:作为期末考试题,重点考查一部文学名著很有针对性,不至 于让学生顾此失彼。不过可以在题型上有点变化,仅仅考小说的情节过于单一,是否可

33、以从人物、环境待方面作一点探索。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 子罕 ) 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孟子 离娄下 ) ( 1)孟子说君子想要自觉地有所得的 方法是 ,自觉有所得的最终目的是 。( 2分) ( 2)上面两选段中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教与学的方法,但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请结合选段分析。 (4分 )

34、答案:( 1)( 2分)以道;取之左右逢其原。(或:用正确方法;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 2)孔子侧重于教师的角度,提出要用 “启发式 ”,循循善诱;( 2分)孟子侧重于学生的角度,强调要自悟自得,自求深造。( 2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两个文段的译文为:( 1)颜渊喟然叹息: “仰望孔子及其道,高不可及;钻研孔子及其道,坚不可入;看看在前面,忽然又在后面了。夫子教 人循循善诱,用文章博大我,用仪礼约束我,我想停下来都不能,我竭尽才力,但孔子及其道,如峻绝高山立在面前。虽然想跟从它,但我无路可以到达啊。 ”( 2)孟子说: “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深造,是想使他自己获得道理。自己获得的道理

35、,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积蓄很深;积蓄深了,就能左右逢源取之不尽,所以君子想要自己获得道理。 ”能正确翻译文段,题目便迎刃而解了。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化经典作家作品思想的能力。 点评:文化经典阅读重在思想的理解。本题不同于文言文阅读题,它要求学生全面了解相关作家的思想,而不仅仅是能 将文章翻译出来。从能力层次上来看,比文言文阅读读高了两个层次。 文学名著三国演义阅读。( 14分) ( 1)庞统在落凤坡被张任乱箭射死,孔明不得不离开荆州到涪关协助刘备,把荆州托付于关羽,临走时,特别叮嘱关羽八个字,可保荆州,这八个字是 “ ”。 ( 2)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受文武官员拜贺,进位为

36、汉中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 为五虎上将。 ( 3)刘备兴兵伐吴,为弟报仇,所到之处威声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东吴在危难之计,阚泽挺身而出,举全家性命担保举荐 。 ( 4)在伐魏途中,因粮草在剑阁,搬运不便,诸 葛亮便教人制造 来搬运粮米,甚是便利。 ( 5)在五丈原,司马懿被诸葛亮吓得魂飞魄散,过了两日,才从乡民中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前日车上之孔明乃木人,司马懿感叹: “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 ”因此蜀中人谚曰: “ 。 ” 答案:( 1)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 2)黄忠 ( 3)陆逊 ( 4)木牛流马 ( 5)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试题分析:本题中的几个情节都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

37、。庞统惨死落凤坡有一个细节是,当庞统得知此地叫 “落凤坡 ”便大惊,自己便民料知此处是他的葬身之地。诸葛亮制作的木牛流马,到现在都为人们津津乐道。五丈原吓退司马懿与空城计齐名。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了解文学名著的能力。 点评:本题对三国演义考查得比较全面而细致,虽说所选的情节都很经典,但要求考生将一些很小的细节表述出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平时阅读要仔细,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 1)心非木石岂 无感? _。(拟行路难鲍照) ( 2)千岩万转路不定, _。(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 3)吴楚东南坼, _。(登岳阳楼杜甫) ( 4)

38、卧龙跃马终黄土, _。(阁夜杜甫) ( 5)女娲炼石补天处, _。(李凭箜篌引李贺) ( 6) _,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_。(虞 美人李煜) ( 7) _,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杜甫) ( 8)鸟雀呼晴, 。(苏幕遮周邦彦) ( 9)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 1)吞声踯躅不敢言 ( 2)迷花倚石忽已暝 ( 3)乾坤日夜浮 ( 4)人事音书漫寂寥 ( 5)石破天惊逗秋雨 ( 6)雕栏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7)三顾频烦天下计 ( 8)侵晓窥檐语 ( 9)春光融融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踯躅、暝(易误写为 “冥 ”)、寥(易误写为 “廖

39、 ”)、逗、砌、频烦(易误写为 “频繁 ”)、 融。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内容与教学进度衔接很紧密,并且所选句子都有代表性。特别是易错字较多,比如 “频烦 ”很可能写成 “频繁 ”, “寥 ”很可能写成 “廖 ”。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平时积累时细心、耐心。 作文 哲学上 “秃头论证 ”的理论含有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 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 回答说还是不能。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而这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 成为秃头的界限是头发一万根?一千根?一百根?十根?一根?一根也没有?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头发还剩下一百

40、根、十根时,人们早已公认其为秃头了。突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发生的,当你惊觉时,事物的性质早已走向了反面。 全面理解上面材料的含义,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 800字。 答案: 试题分析:这则材料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哲学问题。而哲学的命题也是来自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总结。那么,我们就可以引证古今中外,或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活泼的事例,来阐述如何提高对事物的预见性,做到抓住事物的苗头,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例如我们的环境变化也是如此:森林正在减少,能在旷野见到零星的树木却再也见不到森林的情景即将发生;动物正在消亡,能在动物园中见到狮虎豹象却再也

41、见不到野兽的情景悄然来临;空气、水质正在恶化,臭氧层空洞正在扩大。也许,在 21世纪 20年代或 50年代或 80年代,地球人蓦 然回首,才体味到生活已面目全非。 综上分析,本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量变与质变。必须时时注意高度警觉,防止由量变发生质变。 2.防微杜渐。必须时时注意掉下的每一根头发,细致 “根 ”由,及早采取措施。 3.反思。必须时时注意细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从点滴小事、每个环节抓起。 4.环境保护。环境的不断恶化警示我们要及时进行环境保护,否则巨大灾难不可避免。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 点评:本题最大的特点是写作的角度很多,这类题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经常做这样的训练,我们的思维必 然会敏捷,深刻,作文水平自然会有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