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 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读音、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侈谈 (ch)蓊蓊郁郁( wng)遗误战机安之若素 B商榷 (qu)含情脉脉( m)锋芒必露汹涌澎湃 C枷锁 (ji)蜷缩 (jun)凭心而论忠心喜悦 D下载( z)卓有成效( zhu)义愤填膺汗流浃背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项,贻误战机; B 项,锋芒毕露; C 项,蜷缩 (qun),平心而论,衷心喜悦。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常见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点评:本题将字音和字形放在同一题中考查,这也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考生一定要审清题干要求。 下列文学常识说
2、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木兰辞被誉为 “乐府双璧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 305篇,按照内容可以分为风(民间歌谣)、雅(祭祀乐歌)、颂(宫廷乐歌),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C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 政治抒情诗。楚辞与诗经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 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 答案: B 试题分析: B项,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
3、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点评:个人认为本题型值得借鉴推广。在现今的高考制度下,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将我国的古典名著广泛地推广开来,而这种题型并不难,只要考生阅读过就能答出来,操作性强。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些欧美发达国家采用强力刺激经济、维持高福利的发展模式,不仅导致其国家内部产生各种弊病,也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 B地铁公司近期在全体员工中开展安全教育,要求员工牢固树立 “地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保障地铁网络运营安全。 C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全国各大中城市楼市成交量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措施让不少购房者仍持观望态度。 D针对近期发生的
4、 “绿色猪肉 ”事件,沃尔玛公司表示将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并增强员工培训力度和商场的食品管理流程。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 “树立 ”缺少宾语,应在 “地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加上宾语中心语。 C项,句子成分残缺,应去掉句首的 “据 ”。 D项, “增强 流程 ”搭配不当。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本题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选材广泛,联系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联系了社会时事。并且句子中的语病设计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的六种类型,涉及了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等语病,意在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言语意识。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5、颜真卿家境贫寒, 数米而炊 ,于是向好友李光弼求助, “拙于生事 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 ”,这便是颜真卿与李太保乞米帖的由来。 B高利贷具有 涸泽而渔 的 “效应 ”,能够让中小企业暂时 “宽松 ”一下,渡过眼前的难关,避免即刻停业、歇业或者破产。 C奥巴马带着马丁 路德 金的 “梦想 ”入主白宫时 信誓旦旦 ,要把美国从战争、经济衰退的泥沼中拯救出来,要彻底改变美国。 D出狱后的高晓松 “拿自己说事 ”,义务参拍劝诫酒驾公益宣传片,但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 不足为训 。 答案: B 试题分析: B项,涸泽而渔: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放在此处属于对象误用
6、。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成语考试一般要求学生选 “正确 ”的一项,本题要求学生选 “不正确 ”的一项,所以学生要看清题干要求,不能先入为主,导致误选。另外,考生对本题中 “数米而炊 ”这个成语可能有点陌生。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慢生活 ”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 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 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 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
7、“慢生活 ”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 ”“慢旅游 ”“慢运动 ”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 “慢生活 ”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 “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 “过劳 死 ”,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
8、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 “前 40年拼命挣钱,后 40年花钱买命 ”。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 。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 ”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 “慢生活 ”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
9、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 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 11期) 【小题 1】下列各项中,对 “慢生活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慢生活 ”,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 “慢生活 ”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C “慢生活 ”是让人们
10、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 “慢生活 ”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 【小题 2】下列 各项中,对 “慢生活 ”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快生活 ”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B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D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中有乐。 【小题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慢生活 ”方式是意大
11、利人在上世纪 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D “慢生活 ”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功。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 “慢生活 ”并不是生活速度的绝对慢; C项,亚健康并不全是由 “快生活 ”导致的,所以 “慢生活 ”也难以让人们彻底摆脱亚健康状态; D项,“慢生活 ”是要提高生活效率。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道理解重要词语的题,但命题者将概念的
12、把握,概念的内涵、作用、影响等融合在一起,所以不仅仅是一道理解重要概念的题,将题目的信息量扩大了。 【小题 2】 试题分析: D项,文不对题,这是 “慢生活 ”在法国的流行情况,并非 “慢生活 ”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特点在于题干将答题的内容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即 “国人中 ”,而D项明显说的是 “法国人 ”,所以提醒考生答题时一定要审清题,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词。 【小题 3】 试题分析: A项, “慢生活 ”方式是意大利人首先提出的 ,并不一定是首先实践的; B项, “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并不是全由快节奏的生活造成的; D项
13、,放慢生活节奏只是身体健康、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前者并不是后者的充分条件。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 理解文章内容要求考生将题目内容与原文进行仔细的比对,重点比对时间词、限制词、关联词、数量词等。本题就在对象、因果关系上设置了陷阱。 等待着风起的日子 吴光辉 黄栌那鲜红如火的树叶是它生命的最后华章,此前它是黄色的青春,此后它是枯萎的凋零。它们明明知道自己的最终结局,也要充分展示一 番自己的成熟之美,用自己最后的辉煌去迎接死亡,红叶的最后年华犹如天鹅之死。 我迈上太行奇峡群的山门,就一脚跨进了秋天,一脚跨进了由红叶渲染而成的版画之中。那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一大片一大片艳
14、丽夺目的红叶,就是巍峨太行胸前的装饰,就是铁血太行内心的柔情,更是八百里太行飘逸不散的魂。 早晨站在山脚遥望,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红叶就像给这直插云霄的太行峡谷群,用大写意的手法点缀的朱砂;而中午登上双驼峰扶着栏栅朝下俯视,透过缭绕在群山之间的白云,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红叶却又像一缕缕红霞。当我走近它们,看到它们从峡谷的石缝之 间顽强执著地攀岩而起,居然全都生长得树干粗壮、枝桠纵横、蓬勃茂盛。它们每一根枝条都延伸出无数只椭圆形红叶,每一片红叶都迎着轻柔的山风摇摆出它们生命的最后热情,又哗哗作响地留下了无数个细言碎语。那是它们在与树干作最后的生死诀别。 黄栌是一种落叶灌木,最高能长至七八米,树冠呈圆形,
15、到了秋天长出了满身的红叶,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红色华盖。这种树耐得住干旱寒冷和瘠薄土壤,所以它能在太行山生长。它春季开出黄绿色的小花儿,生出淡紫色羽毛一般的花梗,远远地望去犹如万缕罗纱缭绕,故而又有了 “烟树 ”之美称,到了夏天果核便会坠满 枝头。毫无疑问,黄栌的一生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秋天的红叶。因此,黄栌树又被称为红叶树。它在太行奇峡群里比比皆是,断崖绝壁,万丈深渊,坡坡岭岭,沟沟壑壑,如火如荼,如血如丹。它们红遍了情人峰,红遍了赤叶溪,红遍了龙首崖,红遍了流水峡,红遍了神鹰岩。她们在幽静的山谷中坦然地迎接着风起的日子。 于我看来,在红叶们浓妆艳抹的浪漫和凄美之中, 蕴含着一种悲剧美学的生命意义
16、。我登太行是深秋季节,早已万山红遍,落叶缤纷,正是红叶蔚为壮观的时候。已经变冷的寒风在太行峡谷之间徘徊,我想这一阵阵轻风肯定是来给美丽的红叶报信的,风让 美女一般的红叶站在她们生命的枝头在弥留之际作最后的诀别。接着一阵又一阵呼啸的山风,拉开了架势发出尖叫从山外狂奔而来,无数只红叶便纷纷告别枝头,随风在峡谷之间飞舞起来。整个峡谷群到处都是飘扬着的红叶,漫山遍野,无边无际,像是下了一场红叶雪。离别枝头的红叶在山谷的四周上下飘飞,在青褐色的岩石衬托之下彰显出它们生命的光彩。 无数只红叶伴着秋风的节奏,在峡谷之间的千米高空,上下飞舞着,左右翻转着,前后飘飞着,高低起伏着,快慢盘旋着,飘飘洒洒,纷纷扬扬
17、。这时,树上摇曳的,空中飞舞的,地上回旋的,全都是红叶的身影,太 行奇峡群成了红叶的世界。 这漫天飞舞的红叶上下翻腾的姿态,是那么的轻盈,那么的浪漫,突然就觉得它们这时的心情压根儿就不是什么悲伤,而是 那么的欢畅,那么的快乐 。我想红叶们在天地之间飞翔时发出的哗哗声响,肯定是它们一路撒下的欢歌笑语。因为它们站在枝头时虽然拥有了生命,可它们与生俱来就没有自由,它们只能被牢牢地禁锢在枝条上,当它们脱落枝头之后,虽然没有了生命所必须的养分,可它们从此告别了禁锢,欢天喜地地飞向自己看过了千百遍却从未去过的宇宙天地,尽管它们只有片刻的欢愉,尽管它们很快就要死去。这时,我想起 60 多年 前太行山东麓狼牙
18、山上的五位英雄那纵身一跳,他们义无反顾地从万丈悬崖跳落下去,就如同这红叶欢欣鼓舞地坠落枝头。眼前的红叶肯定就是英雄的魂,就是太行山的魂,否则英雄和红叶的品质为什么会如此相似?现在我才真正地理解红叶至死为什么还会如此的艳丽夺目,原来它们是为了自由去作最后的冲刺。 (选自文学报,有删改) 【小题 1】文章首段,作者笔调凝重地描绘出 “红叶 ”的最后华章,这样写有何作用? (3分 ) 【小题 2】请赏析第 段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4分) 【小题 3】联系全文,回答文章为何以 “等待着风起的日子 ”作标题?( 3分) 【小题 4】作者说红叶 “蕴含着一种悲剧美学的生命意义 ”,又说红叶 “那么的欢畅、
19、那么的快乐 ”,两者是否矛盾?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4 分) 答案: 【小题 1】引起下文,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 1分)用 “红叶 ”悲剧性结局与收束语段揭示红叶悲剧性结局的缘由相互照应,( 1分)点明题旨,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表达作者对红叶的赞美。( 1分) 【小题 2】 1、比喻,太行山的红叶,似 “大写意的手法点缀的朱砂 ”、 “一缕缕红霞 ”,传神地描绘出 “红叶 ”对太行山群谷的点缀。 2、拟人,生动的写出了太行山黄栌生命力之顽强和它的追求 。 3、丰富的想象,赋予黄栌红叶以意蕴,给人以深刻启迪。(手法,分析各 1分,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 【小题 3】标题表面写红叶在
20、幽静的太行山谷中坦然等待风起,等待与黄栌枝头作生命的最后诀别;( 1分)实写红叶期待强劲秋风,用艳丽夺目为自由作最后的冲刺,表达了作者对红叶以及和对具有红叶品质英雄们的极度赞美。( 2分) 【小题 4】不矛盾。( 1分) “悲剧美学的生命意义 ”是指红叶漫天飞舞,艳丽夺目,在青褐色的岩石的衬托下彰显出生命的色彩,同时,伴随秋风,红叶站在生命的枝头在弥留之际作最后的诀别,浪漫凄美。( 1 分)说红叶欢畅、 快乐,是因为它们站在枝头时虽然拥有了生命,可它们与生俱来就没有自由,它们只能被牢牢地禁锢在枝条上,当它们脱落枝头之后,虽然没有了生命所必须的养分,可它们从此告别了禁锢,获得了自由。( 2分)
21、【小题 1】 试题分析:( 1)开头句段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引起下文。有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阅读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奠定基调。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 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正反铺垫。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烘托、陪衬。这种方法叫作铺垫。无论是正面铺垫还
22、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调动读者浓厚的兴趣。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突出主体。有的文章开头不作铺垫,直接用较多的笔墨抒写主要对象,对突出文章写作的主体内容。结合文章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中的几个要点。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语段的能力。 点评:本 题是从首段作用的角度命题,是高考中常见的考试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首段,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应该重视首段的作用,从而将首段写好。 【小题 2】 试题分析:艺术手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所以考生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手法。第二段中的比喻、想象的手法应该不难。比喻、想象的作用考生也应该熟悉,关键是要范答题。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表达
23、技巧的能力。 点评:本答案:不太好,此段中的比喻严格的说是 “博喻 ”,连用三个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另外,本段中 “拟人 ”的手法,个人认为值得商榷。 【小题 3】 试题分析:文章标题的基本作用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 “文眼 ”(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等。这道题就是考查标题的作用的。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评价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一道能启发学生思维的好题目,能够让考生从多个方面分析文章的标题上,同时这类题也有利于考生写作时有意识地去拟一个好的标题。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文的主旨是,借红叶宁可
24、放弃生命也要获得自由来歌颂自由,表达对自由的追求。那么 “悲剧 ”即指被吹落枝头, “欢畅、快乐 ”是因为它终于获得了自由。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点评:这是个探究题,做探究题时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去找论述的依据,并把这些依据组织到答案:里去。本文只能有 “不矛盾 ”这一个答案:,因为文章已经有了暗示,考生遇到这类题时要三思,不能一味认为两方面都可以答。 文言文阅读 翻译下列句子( 12分,每题 4分) 【小题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小题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25、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小题 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答案: 【小题 1】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结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只小船举起葫芦做的酒杯互相劝饮。 【小题 2】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感叹书籍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的完呢! 【小题 3】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 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小题 1】 试题分析:注意计分点:况:况且。渔樵:句词活用为动词,打渔、砍柴。 “于江渚之上 ”介宾短语后置。侣、友:意动用法,以 为伴侣(朋友)
26、。 【小题 2】 试题分析:注意计分点:古书之不存:之,取独;意译为 “古书失传 ”。谬:名词活用为动词,弄错。传:动词活用为名词,流传的内容。胜:尽。 【小题 3】 试题分析:注意计分点:或:有的人。诸:兼词,之于。怀抱:古今异义词,胸怀抱负。因:介词,就着。 考点: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和理解重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点 评:翻译课内句子是为准确翻译课外句子服务的,所以选用的句子一定要有代有性。本题所选句子比较有代表性,涉及到了古今异义词、倒装句、词类活用等重要的知识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
27、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28、,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 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
29、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 1】对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正襟 危 坐危:端正 B 渺 沧海之一粟渺 :渺茫 C火尚足以 明 也明:照明 D后世之 谬 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 【小题 2】下列句中加线 “以 ”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余与四人拥火 以 入 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 以 近,
30、则游者众 挟飞仙 以 遨游 又 以 悲夫古书之不存 A / / / B / / / C / / D / / / 【小题 3】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下江陵 不知老之将至 夙兴夜寐 A / / B / / / C / / D / / 【小题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D 凉婢囟 拇 【小题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何为其然也 A而今安在哉 B古人之观于天
31、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可胜道也哉 【小题 6】下列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B于是余有叹焉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共事二三年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小题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B赤壁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C主客问答,
32、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 “力 ”和 “物 ”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 “尽吾志 ”,即使 “不能至 ”,也 “可以无悔矣 ”。 E.人要观赏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4】 B 【小题 5】 A 【小题 6】 D 【小题 7】 A 【小题 1】 试题分析:渺:认为 渺小。从句子结构可以推断出来, “渺 ”的宾语是 “粟 ”,所以 “渺 ”要用作动词。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要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的实词都是常
33、见的,重要而且易错的词语。这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识记和理解重要实词,识记课内重要实词可以为理解课外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题 2】 试题分析: 连词,表修饰; 连词,因为;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修饰; 连词,因为。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点评: “以 ”是文言文中重要而且易混淆的虚词。例如 “以 ”表修饰的与表承接是最难区分的,例如 “拥火以入 ”很多人理解为表承接。再如表原因的 “以 ”,既可以是介词,也可以是连词。考生平时一定要对 “以 ”的用法很熟悉,并能正确分析。 【小题 3】 试题分析: 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名词作状语; 形容词
34、活用为名词 名词作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名词作状语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 点评:词类活用在文言文考试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涉及到实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文意的理解,所以先从课内内容开始熟悉各类词的活用十分有必要。 【小题 4】 试题分析: A冯,通 “凭 ”; C帘,通 “奁 ”; D错,通 “措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 点评:通假字是文言实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理解文意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考生一定要能准确判断通假字,可以从句子结上判断,也可以句子意思上去推断。 【小题 5】 试题分析:例句这宾语前置句。 A宾语前置句; B介宾短语后置句
35、; C判断句, D一般疑问句。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特殊句式的能力。 点评:文言句式是常考的知识点,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课内特殊句子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辨析课外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小题 6】 试题分析: A十一: 十分之一 /数词, 小人:普通人 /品行不好的人; B于是:在这种情况下 /连词,提起下文; 穷困:处境窘迫 /贫穷; C非常:不同一般 /特别; 共事:夫妻共同生活 /一起做事; D学者:求学的人 /有专业知识的人; 虚诞:虚无、荒诞。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点评:古今异义词虽然不多,但很容易给学生理解文章造成障碍。学生平时学习时看到形式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
36、词或多音节词,要将该词的各个语素分开来理解,看是不是古今异义。 【小题 7】 试题分析: A项,是指天下万物都有各自的主人,我们不必去强取,表达一种豁达的胸怀。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错误点设置得很好,选项是断章取义,句子前一分句为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这是对后一分句的解说,学生必须正确理解此句,才能正确判断选项是否正确。命题者抓住了重点和难点。 诗歌鉴赏 夕阳楼 李 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小题 1】第一句中的 “绕天愁 ”一词写出了作者愁绪的什么特点?( 2分) 【小题 2】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
37、最具表现力,这两句选用了什么独特的意象,起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小题 1】( 1)悠长与纷乱。(写出 “悠长 ”, “纷乱 ”各给 1分) 【小题 2】 选用孤鸿这个特定的意象, 以 “孤鸿 ”喻自己,以 “孤鸿 ”的形单影只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寂寞; 以 “孤鸿 ”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每点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花明柳暗 ”有纷繁复杂之意,可见愁绪的多而纷乱;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是说音乐之声悠长,可见愁绪绕天,亦为悠长。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 点评:本题最大的优点在于将学生熟悉的知识用于考查之中,如 “柳暗花明 ”“余音绕梁 ”都是考
38、生相当熟悉的成语,只要考生能举一反三,解答本题就很容易了。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的第一问很明显,因为后两句中只有 “孤鸿 ”这一个意象。第二问要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擅长以物喻人的特点,以及 “鸿 ”这一传统意象来分析,“鸿 ”是漂泊的游子思乡的象征。所以诗中 “鸿不知身世 ”意即诗 人不知身世,漂泊无依。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点评:意象是诗歌情感的重要载体,所以阅读诗歌时一定要把握意象的象征义,特别是要积累一些有固定象征义的的意象,如:秋菊、夏荷、飞鸿、冬梅等。 语言表达 仿照下面一组句子的格式,另写一组句子,不能再重复使用 “明天、冬雪、春雷 ”等词语。( 3分) 只要明
39、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答案:示例:只要青春还在,我就不会悲哀,黑夜终会缓缓隐退,太阳定将冉冉而起。 试题分析: 理解本题,先要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示例,示例是先说结果, 后说原因,其结构是 “只要 还在,我就不会悲哀 ” 。特别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不能再重用 “明天、冬雪、春雷 ”。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与应用的能力。 点评:本题题型新颖,考查信息丰富,既考查了理解分析,还考查了知识的积累,也考了语言的表达与运用。并且有一定的难度,对选拔优秀的考生有作用。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每空 1分) 【小题 1】总角之宴, 。 【小题 2】
40、举酒属客, , 歌窈窕之章。 【小题 3】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小题 4】 ,池鱼思故渊。 【小题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 。 【小题 6】 ,忧伤以终老。 【小题 7】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答案: 【小题 1】言笑晏晏 【小题 2】诵明月之诗 【小题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小题 4】羁鸟恋旧林 【小题 5】雨雪霏霏 【小题 6】同心而离居 【小题 7】岂余心之可惩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晏(易写成 “宴 ”)、衿、悠(易误写成 “忧 ”)、羁、霏。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点评:默写题是基础题,要求考生平时多诵读,背诵时不能模棱两可。要注意音近字、形
41、近字的区别。 作文 因为有了阳光,小草生机勃勃;因为有了阳光,绿树伸向蓝天;因为有了阳光,花儿万紫千红;因为有了阳光,小河淙淙作响;因为有了阳光,鸟儿的歌声更加欢畅。同样,一个微笑,一次帮助,一次畅谈 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读了这些话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发了你哪些回忆和遐想?请以 “走进阳光 ”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题目自拟;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800字左右。 答案:略 试题分析:写好这一类型 (诗歌材料 )的话题作文,有赖于对诗歌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读懂诗句,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思考、发问: “阳光 ”代表什么?何为 “走进
42、阳光 ”?材料的主旨是什么?它给我们那些启示?这些问题没有想或者没有想清楚就去写,立意就会有偏差。 由此分析,可见 “走进阳光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所以可以拟以下标题: “与阳光共舞 ”“心灵的阳光 ”“阳光生活的调料 ”“走进阳光,让心透亮 ”“接受阳光的洗礼 ”“涉足阳光,绽放美丽 ”。文体上本文既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 与应用的能力。 点评:这是高考常考的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并不难,符合当今高考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障碍的原则。从材料得到的启示比较多,考生写作的面出比较广泛,与高考 “让每个考生 ”有话可说的原则一致。本文对当今青年的教化作用也比较明显,很多人的心态不够积极,因此,他从贴近社会,服务社会的角度来看也不失为一个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