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福建省双十中学高三高考热身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31671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福建省双十中学高三高考热身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届福建省双十中学高三高考热身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届福建省双十中学高三高考热身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届福建省双十中学高三高考热身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届福建省双十中学高三高考热身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福建省双十中学高三高考热身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 qu)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 “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 qu),你却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 ”,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 “清华国学研究院 ”。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

2、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 “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岁。 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 “中学 ”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 “西学 ”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 “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

3、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和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 “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 1944 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

4、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 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 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

5、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 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 “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 “拔白旗 ”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 “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 ”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年 8月,阔别 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

6、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 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 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 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 “痛哭古人,留赠来者 ”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书稿完成于 1964年,陈寅恪 74岁。五年后, 1969年 10月 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 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 下遗嘱。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

7、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他提出 “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这需要一个学者的高度,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体现了他的毫不妥协的文人精神。 B “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 ”这是陈寅恪已成学术界 “拔白旗 ”的对象时说的。他的学术操守与当时的政治氛围格格不入,但他依旧保持独立的见解。 C柳如是传将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晚年的陈寅恪就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 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D陈寅恪认为: “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这展示了陈寅恪独立坚持的

8、一面,主张学术研究必须摆脱意识形态等观念的影响。 E纵观全文,传主的精神可以概括为: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慕名利,坚守独立的人格和学术操守:潜心治学,死而后已。 【小题 2】文章题目说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联系全文,说说他的一生是怎样奉献于学术的?请分点作答。( 4分) 【小题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6分) 答案: 【小题 1】 CD 【小题 1】 几乎没有参考书籍, 却能完成两部中古史论。 流亡途中坚持写作。 失明后睁着眼讲课,目光如炬。 病重探讨学术新领域。(或病未愈,口述撰写论再生缘,开始探索明清历史文化。) 成为 “拔白旗的对象时 ”,他坚持信念,不

9、肯屈志从俗。 用十年时间创作柳如是传。(每点 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 1】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传主的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思路清晰,条理性强; 本文精心选取传主各个人生阶段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真切传神; 本文突出表现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人物形象鲜明; 本文运用了侧面 描写、衬托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特点。( 6分。每点 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 1】 C “就是 ”有悖原文,原意是作者的揣度,由 “也许 ”可见。 D “学术研究必须摆脱意识形态等观念的影响 ”不太准确。 【小题 1】概括题,注意对文中信息的梳理

10、。 【小题 1】概括题,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能言树 我听见有脚步声,便抬起头看。一个带着淘金盘子的人正从堤岸上下来。 “这个人是从来不开口的, ”一家小铺子的老板跟我说过, “只很少几个人听他说过 你好 一类的话。他一般总是靠摇摇头或是点点头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大伙儿管他叫 沉默的乔伊 。 ” 现在,这个人来到了一个小池子跟前。他蹲下来,舀了些水到他的盘子里去,伛着身子转动盘子,让盘子里的泥水流出去。我从地上拿起我的拐杖,在卵石滩上一瘸一瘸地走过去,站在他的正对面。 “你好, ”我说, “今天天气真好。 ” 他抬起头来看看我。眼光倒是没有敌意,仅仅有一种狐疑。突然之

11、间,他眼睛里的表情起了变化,露出了 “你好 ”的意思,明显得就像用嘴说出来的 一样。 我跨过小溪朝他走去。 “找到金子了吗? ”他把盘子伸过来给我看,指着沙砾边上的三颗金屑。 “金子就是这样的呀, ”我说, “三粒呢,嗨!世界上一半动乱都是聚敛这种东西引起的。 ”他笑了。笑容慢慢地在脸上漾了开来,慈祥地看着我。片刻之间,我仿佛看到站在我面前的是一棵树,不是那种高不可攀的大树,而是和蔼可亲的朋友般的树。如果我能理解他,我也就能够理解树了。我这么寻思。他又转过身去,再次用沉默把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切断。这沉默不是无话可说的沉默,而是树木那种雄辩的沉默。 “我想跟你一起去看看。 ”我说。我们并排走着。他

12、怕 我摔倒,仔细地看着路面,把地上的小树枝踢开,把悬垂在小路上空的树枝折断。 我们来到了矿井旁。井口上安了一个辘轳,辘轳下面挂着一只沉重的铁桶。 “这就是你的矿呀! ”我朝井下深邃的黑处望去。一股阴冷的气流,直向我脸上扑来。 “天哪,好深呢! ”我喊了起来。我的惊讶使他颇为得意。 “你是打这个梯子下去的吧? ”我问。他的梯子是用铁丝把树枝扎在木头上做成的。 “一般梯子我还是能爬的, ”我喃喃自语道, “不过这样的可没法爬。 ”他怀疑地看看我,脸上泛起了一丝同情。 “是小儿麻痹症。 ”我解释道, “你说能不能用铁桶把我吊下去呢?我 想去见识一下你挖到金子的矿脉。 ”我本想他会把头一摇,表示这事太

13、危险,不好办。 可他倒是不犹豫。他走到井口,把铁桶拉到井边,用手抓住桶把。我把拐杖放在地上,跨坐在吊桶上,两只膝盖夹住桶把。他提起吊桶,于是我就悬在井口上空了。他按住辘轳把,拔掉一个楔子,使劲压着,不让吊桶滑落下去。 吊桶慢慢转动着往下降落,还带下去一片片小瀑布似的沙土。最后吊桶停住不动了。我伸开腿,踩到了井底的土地上。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梯子的嘎吱响声。接着,一根火柴划亮了,他点燃了一只蜡烛,矿道变得明亮起来。 “我真傻, ”我说, “我忘了把拐 杖带下来了。 ” 他若有所思地看看我,很快换了一种决断的表情。他弯下身来,把我背上。他走的时候腰弯得很低。来到坑头,他把我轻轻地放下来,把蜡烛拿

14、到很靠近自己脸的地方,笑容满面地用食指点给我看嵌在石子表面的金屑。 我非常激动,我们果真找到了金子。我向他提出许多问题。他不是雄辩地点点头,便是摇摇头,他就这样回答着我的问题。那段蜡烛头的火光开始摇曳不定了。 “咱们得走了吧。 ”我说道。他站起身,把我背到竖井的底部。这一回,我用绳子把双膝捆在一起,把两腿塞进了铁桶。我坐在桶边,攥紧井绳,等待着。蜡烛闪了几下之后,熄灭了 。我听到那架受到重压的梯子所发出的吱嘎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沉重的黑暗压迫着我。晃晃悠悠地,我突然像只气泡向上升腾。我在空荡荡的空间打着旋,磕磕碰碰地继续上升。突然之间,我来到了炫目的阳光中。一只胳膊伸了出来,一只手抓住了吊

15、桶的把。吊桶向上一提,我便觉得落在厚实的土地上了。他站在那儿看我,一只胳膊伸平了像座桥似的搭在一棵灰色的树上,那棵树和他模样居然有点相像。 我谢了他,在碎石上坐下来。我扯了扯自己的情况,也讲了些熟人的事儿。他听着,一动不动,可我能感觉出他兴味盎然地在吸收着我的话语,有如干旱的土地在吸收 水分。 “再见了。 ”我离开时对他说。 我走了,不过在抵达树丛之前我回过身来向他招手示意。他仍然靠在那棵树上,仿佛他自己也是一棵同类的树,可是他突然站直身子,也挥手向我作答。 “再见。 ”他大声喊道。刹那之间我真的感到一棵树开口说话了。 (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16、)( )( 5分) A当 “我 ”和乔伊打招呼时,他的眼光没有敌意,仅对 “我 ”的出现感到狐疑。“我 ”从他的眼神里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问候。 B “如果我能理解他,我也就能够理解树了。 ”树不会说话,乔伊沉默寡言, 理解乔伊像理解树一样困难重重,无法做到。 C “我 ”和乔伊一起去淘金,两人对金钱有相同的认识,认为世界上一半动乱都是聚敛金子引起的。 D本文开头通过小铺子老板的评价对乔伊进行侧面描写,后文则主要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正面刻画乔伊的形象。 E这篇小说热情讴歌了像乔伊这样的劳动者,赞美他们纯洁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质,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更为开朗、健谈。 【小题 2】结合全文,简析小说题目

17、 “能言树 ”的含义及作用。( 4分) 【小题 3】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乔伊,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 “我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6分) 答案: 【小题 1】 BE 【小题 1】含义:乔伊。 乔伊的模样、性格和树很相似; 乔伊的内心情感很丰富,有 “树木般雄辩的沉默 ”。( 2分)作用: 生动形象地表现乔伊平凡朴实的特点; 启示读者深入解读人物性格及作品主题。(一点 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示例一:主人公是乔伊。 文中写 “我 ”是为了引出乔伊,并借助 “我 ”的视角来展示乔伊的性格特点; 小说的题目为 “能言树 ”,而与其照应的人物就是乔伊; 小说通 过

18、塑造乔伊这一人物形象,赞扬平凡淳朴的人性之美。 示例二:主人公是 “我 ”。 小说的主要笔墨是在写 “我 ”,写 “我 ”的发现之旅; 写乔伊是为了写 “我 ”发现与感悟的巨大意义,深化小说的主旨; 通过 “我 ”这一形象的塑造,揭示小说的主旨:主动走进别人的内心,用真诚友善去感染人,才能真正了解人。(分析合理、充分 6分。若答二人均为主人公,分析合理、充分也可。) 【小题 1】 5分。答对一项给 3分,答对两项给 5分。 【小题 1】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注意文中所说的能言是什么意思。 【小题 1】这是一套开放性的题目。结合文章 亮出自己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文学运

19、动的四兄弟:新诗、小说、散文、戏剧,同气连枝,而各有炎凉际遇。文苑春秋,也像世俗门庭,散文一支,似乎门楣偏低,矜贵不如新诗,显赫不如小说,风光不如戏剧,却也独树一帜,别有一番清华气象。 “五四 ”一代的前辈朱自清,说 “散文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 ”刘知几揭橥作史三长:才、学、识。章学诚认定三者得一不易,兼三尤难,而更增一德字。袁枚以为写诗也须三长,而识为最先。王国维倡言文学二原质,曰景曰情。当代董桥说,散文须学、识、情,合之乃得 “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 ”综合诸家,神而 化之,当可得散文三昧。 中华散文名家名作这部全景式的散文选集,给读者提供了多维的欣

20、赏空间。读者一可以鸟瞰:通读全编,纵览全局,宏观散文世界的发展变化。人文世态的冷暖浮沉,时代潮流的推荡磨洗,也可以由此略见端倪。二可以平视:和素昧平生的作家一一相对,如倾肺腑。文心不同,各如其面,有的渊博,有的深秀,有的严峻,有的真挚,有的隽爽,有的风趣,有的娴雅,有的自然。三可以凝睇:心领神会,赏析美文之美,美在何处?大概离不开体貌、风神、襟怀、素质这些着眼点。而所有这一切,全部体现于抽象的文字符号。司空图品诗,说 “不着 一字,尽得风流 ”,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这句名言,只宜意会,不可黏滞,因为文学的建筑材料只能是文字。要做到韵外有致,弦外有音,也只好通过文字的诱发暗示。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的

21、现代化进程功高北斗,缺点在于没有把白话文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明确区分。艺术性的白话文,不能以 “明白如话 ”自给自足,应当有声有色有光有味,能静能动能歌能舞,善达意,善表情。 “五四 ”至今,白话文成熟到什么程度,大可在散文中测量深浅。四可以远眺:看纸上烟云,字里风涛。散文家的心声常和时代的声音互相呼应,从散文的兴衰中,可以隐然看到一代的政治史、思想史、 风俗史、心灵史。五可以浏览:工余无聊,假日休闲,枕边案头,窗前灯下,随兴所至,信手翻阅,是最有味有益的消遣。 (节选自柯灵散文欣赏的多维空间,略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综合刘知几、章学诚、

22、袁枚、王国维、董桥诸家的见解,领悟其精义并灵活运用于实践,可得散文三昧。 B由于作家个性追求不同,入选的散文风格各异,阅读他们的作品,就是在与不同的人进行对话。 C从 “五四 ”至今的散文可以看出白话文日臻艺术化,艺术的白话文善达意,善表情,有声有色,有光有味 。 D选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既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散文的地位和特点,又为读者介绍了散文欣赏的多维视角。 【小题 2】作者认为中华散文名家名作为读者提供了五维的欣赏空间,其中第一维指的是 “了解时代世态变化 ”,请概括其它四维的内容。( 2分) 【小题 3】作者引述司空图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的名言,是要表达什么样的见解?( 4分) 答

23、案: 【小题 1】 C 【小题 1】 和作家作精神交流, 赏析散文文字之美, 了解认识一代历史, 获得有味有益的消遣。 【小题 1】散文创作不必拘泥于司空图的观点,创作者要善于发挥文字的诱 发暗示功能来表情达意;读者要善于通过散文文字之美来领悟作者情意,赏析作品。(答对一点得 2分) 【小题 1】 C.“白话文日臻艺术化 ”有误。 【小题 1】这是一道信息提炼题,结合原文进行归纳总结。 【小题 1】注意文中作者的观点。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是指诗歌或者文章的意境问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长,师同里季本。为诸生,有盛名。总

24、督胡宗宪招致幕府,与歙余寅、鄞沈明臣同管书记。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宗宪尝宴将吏于烂柯山,酒酣乐作,明臣作铙歌十章,中有云 “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 ”。宗宪起,捋其须曰: “何物沈生,雄快乃尔! ”即命刻于石,宠礼与渭埒 。督府势严重,将吏莫敢仰视。渭角巾布衣,长揖纵谈。幕中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 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 。 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藉宗宪势,颇横。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 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

25、忭力救得免。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厄塞,善李成梁诸子。入京师,主元忭。元忭导以礼法,渭不能从,久之怒而去。 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 “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后二十年,公 安袁宏道游越中,得渭残帙以示祭酒陶望龄,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选自二十五史精华 明史精华 文苑) 注: 埒,音 li,等同,相等。 ,音 z,刺,插。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将献诸朝,令渭 草 表草

26、稿 B 藉 宗宪势,颇横凭借,借助 C 善 李成梁诸子与 交好 D 工 写花草竹石长于,善于 【小题 2】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徐渭 “才华出众 ”的一组是( )( 3分) 仿扬雄解嘲作释毁 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 作铙歌十章 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 将吏莫敢仰视 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徐渭曾拜同乡季本为老师,后成为生员,颇有名气,总督胡宗宪将他招到幕府,与其他几个人一起做管理文书之类的事。 B胡宗宪位高权重,将吏们都很惧怕他,徐渭却头戴方巾,身穿布衣,与胡宗宪行礼、交谈,一点也不受拘束。 C胡宗宪采纳徐

27、渭的计谋,擒获徐海,诱捕王直,结果中了徐、王预先设计的圈套。徐渭凭藉胡宗宪的权势,态度很蛮横,导致胡宗宪被关进监狱。 D在嘉靖时,王、李二人倡导成立七子社,谢榛因是平民而遭排斥,徐渭对他们以官位压制寒士的行为感到气愤,发誓不加入二人的团体。 【小题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 3分) 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3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徐渭有时喝醉不来,胡宗宪却善待他。( 3分。 后来张元忭去世,(他)穿着白衣前去悼念,扶着棺材恸哭,没有告诉姓名就离去了。( 3分

28、。 【小题 1】 “草 ”此处应为动词,可译为 “起草,草拟 ”。 【小题 1】 “作铙歌十章 ”是写沈明臣才华出众,与徐渭无关; “将吏莫敢仰视 ”是侧面描写胡宗宪位高权重,让将吏们敬畏,与徐渭无关。排除 可知答案:。 【小题 1】有两处错误。其一, “结果中了对手预先设计的圈套 ”有误,应为 “徐渭都参与了谋划 ”。其二, “ 导致胡宗宪被关进监狱 ”有误,强加因果,两件事没有必然联系。 【小题 1】 评分细则: “或 ”,常见多义词,此处译为 “有 时 ”; “顾 ”,常见多义词,此处译为 “却,反而 ”; “善 ”,形容词用作动词,善待,对 友善。三个点各 1分。 评分细则: “白衣往

29、吊 ”省略主语,翻译时补上 “他 ”; “白衣 ”,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白衣。去:离开。三个点各 1分。 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 ) 子曰: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 公冶长) 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 颜渊) 孟子曰: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 子 万章下) 【小题 1】根据以上选段分点概述儒家的交友观。 (3分 ) 【小题 2】孔子说: “巧言令色,鲜矣仁。 ”以上选段也涉及仁德培养的问题,请简要分析。 (3分 ) 答案: 【小题】 君子

30、要善于交友,交有德之友; 要讲究交友方式,应坦诚平等对待朋友; 通过交友,来提高自身仁德修养。( 3分) 【小题】 在仁德培养上,孔子提倡为人要真诚,反对巧言令色; 曾子提出要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孟子提出要结交有仁德的朋友。( 3分) 【小题】本题是对文章观点的概括,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即方式、品德、提高个人修养三个方 面。 【小题】对于交友观的分析,注意从原文进行归纳。待友之道、朋友的德行等。 【参考译文】 孔子说: “甜言蜜语、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 曾子说: “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

31、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 孟子说: “(交朋友)不能倚仗年长,不能倚仗显贵,也不能倚仗兄弟的富贵。所谓交友,是结交他的道德,决不能有所倚仗。 ”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 杯深,吹梅 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 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 :吹奏梅花落。 【小题 1】 “聚散匆匆 ”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分) 【小题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3分) 答案: 【小题 1】强调二人相

32、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 1】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 “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 “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 1】解答这道题,注意对 “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这一句的理解。 【小题 1】这是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考查,注意 “孤雁 ”“浮萍 ”这类意象的作用。 【诗歌鉴赏】 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 “金戈铁马 ”、 “整顿乾坤 ”、 “誓斩楼兰 ”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

33、真性情来。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 “无情未必真豪杰 ”,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 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李清照永遇乐词人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之句。 “吹梅角远 ”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远,写笛声悠长。一个 “远 ”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 “匆匆 ”二

34、字埋下了伏线。如果说 “泛菊 ”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 “同在京城 ”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谓构思缜密,惜墨如金。后三句写 “散 ”,写饯行时惜别心情。 “聚散匆匆 ”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聚 ”字结上, “散 ”字启下, “匆匆 ”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 “聚 ”还是 “散 ”,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云边 ”二句具体写 “散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 融,景中见情,

35、情中生景,哀婉动人。比之柳永雨霖铃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 “伤情 ”,然后用 “魂飞梦惊 ”四字,说明他是如何 “伤情 ”。 “魂飞 ”,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 “梦惊 ”,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前边用 “几度 ”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 杂感情描写出来了,真可谓情深意切。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

36、,于是又用 “后夜相思 ”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 ”明月多情随柁尾 “(惜双双)句意,说明此虽之后,他的心象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象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这样的写法,真是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 ”逼 “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材料 ,回答问题。 (7分 )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国内某学校正酝酿出台 “人格证书 ”,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等三个方面,而其他指标

37、,如领导能力等依然需要讨论及论证后最终决定。人格本是无形的名词,如今一旦被实体化了,它的衡量标准会是什么?这样做能否起到提升人格境界的作用?究竟如何提升一个人的人格境界?一时间众说纷纭。 对颁发 ”人格证书 ”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请简要阐述你的看法。 (不少于 150字 ) 答案:略 根据要求完成第( 1)( 2)题。( 3分) ( 1)根据所给注音和解释填写相应的成语。 ( co jin rnmng) :把人命看作野草一样,指任意残害人民。 ( b jng r zu) :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 ( zi ji zi l) :原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前都要把嘴磨一磨;后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

38、努力。 ( 2)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使语意连贯。 考试与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必须一致, ,考试依据教学大纲无疑是正确的。 考试与教学又有所不同。教学是使学生从不知 或 知之较少到知 或 知之较多,从能力较低到能力较高的过程,而考试则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大纲规定如何教学,考试说明 规定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等。 答案:( 1) 草菅人命; 不胫而走; 再接再厉。( 2) 因此; 但是; 则。(对 1处不给分,对 2、 3处给 1分,对 4、 5处给 2分,全对给 3分。) 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述上有三处不够准确、简明,请指出并改正。( 3分)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统计, 截止到 2011

39、年 10月 31日, 世界人口已达到 70亿。 然而这并非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消息, 因为人口迅猛增加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 巨大压力, 也给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 因此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规划成为许多国家当务之急要做的事。 答案: “截止到 ”改为 “截至 ”; 删去 “是 ”; “当务之急要做的事 ”改为“的当务之急 ”。 名著导读 文学名著阅读 (10分 ) 【小题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 A天下大雪,众姐妹在芦雪庵再起诗社。宝玉和湘云在那儿割腥啖膻,大吃鹿肉。在联句中,宝玉的联句最多,大家都笑说是那块鹿肉的功劳。(红楼梦)

40、B觉民躲在黄存仁家,在觉慧的安排下,趁张太太不 在家,觉民与琴终于见面了。两个饱受相思之苦的情人见面后,互相诉说着别后的思念。(家) C杜竹斋虽是吴荪甫的姐夫,但他谨小慎微好贪小利,对吴荪甫的事业不但不支持,反而在关键时刻拆吴荪甫的台,直接造成吴荪甫的破产。(子夜) D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提出要与马斯洛娃一起流放来赎罪。受到她的怒斥和谴责后,他展开了 “沉重而痛苦 ”的内心斗争,这是他思想转变的关键。(复活) E神父说: “这才是牌局里最妙的一着呢。 ”公证人说: “赢了个大满贯。 ”两人妙语双关,说法不一,但说的都是欧也妮嫁给德 篷风这件 事。(欧也妮 葛朗台) 【小题 2】简答题。 (任

41、选一题 )(5分 ) ( 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单福曰: “此非的卢马乎?虽是千里马,却只妨主,不可乘也。 ”玄德曰: “已应之矣。 ”遂具言跃檀溪之事。福曰: “此乃救主,非妨主也;终必妨一主。某有一法可禳。 ”玄德曰: “愿闻禳法。 ”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 “终必妨一主 ”为小说后面的什么情节作铺垫? 单福教刘备怎样的 “禳法 ”?其目的何在? ( 2)阅读下面巴黎圣母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伽西莫多看见小屋里空空的, 埃及姑娘不在屋里, 他跑遍整个教堂去寻找埃及姑娘 他忽然想起副主教。他记得只有堂 克洛德才有通到钟塔楼梯的钥匙。他想起了

42、副主教对那姑娘的黑夜偷袭。第一次伽西莫多给他帮过忙,第二次阻止过他。 (巴黎圣母院第十一卷) 文中的 “第一次 ”、 “第二次 ”分别指哪两件事? 这一次伽西莫多跑遍整个教堂去寻找埃及姑娘,他找到埃及姑娘了吗?为什么? 答案: 【小题】 AD 【小题】 1) 庞统乘刘备的的卢马过 “落凤坡 ”,死于乱箭之下。 教刘备将的卢马赐给有仇怨之人,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单福的目的在于考验刘备 是否真像传说的那样具有仁德的品格。 ( 2) 第一次:在主显节和愚人节的晚上,伽西莫多受克洛德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第二次:在教堂里,克洛德想要占有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阻止了他。 没找到。克洛德和甘果瓦

43、混进教堂,把爱斯梅拉达骗走了。 【小题】 A湘云的联句最多,大家都笑说是那块鹿肉的功劳。 D “一起流放 ”错,是提出要与马斯洛娃结婚的建议。 【小题】这是对小说写作手法的考查,注意细节描写的作用。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6分 ) 【小题 1】总角之宴, 。(诗经) 【小题 2】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其五) 【小题 3】是日也,天朗气清, 。(王羲之兰亭集序) 【小题 4】 ,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小题 5】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已亥杂诗) 【小题 6】自李唐来, 。(周敦颐爱莲说) 答案: 【小题】言笑晏晏 【小题】欲辨己忘言 【小题】惠风和畅 【

44、小题】岸芷汀兰 【小题】吟鞭东指即天涯 【小题】世人甚爱牡丹。 作文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70分) 种子经历与黑暗的抗争,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蛹经历痛苦的蜕变,才能冲破束缚、破茧化蝶。生命的发展,就是不断从一个自己走向另一个自己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许悄然无声,也许轰轰烈烈。 结合上面材料,以 “走向另一个自己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答案:略 【题旨分析】 这个题目的材料突出 “过程教育 ”理念,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教育,重视实践中的体验。材料中运用了种子孕育和蛹蜕变两个喻体,比喻青年学子的成长过程。 “也许悄然无声,也许轰轰烈烈 ”的多种可

45、能性,暗示每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同的特点。 立 意导向: 写这样的话题作文,立意的范围比较宽泛,但根据不同立意写成的文章,质量会有高下之分。上乘的作文,应该是在材料的本体上挖掘,写出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历程。可以写自己成长的典型事例(比较容易写得亲切生动),也可以写所熟悉的他人的典型事例;还可以论述真正的成功者必然要经历一些磨难与奋斗的道理。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事例比较多,但那是艺术虚构出来的,作为论据的话,说服力不强。事实论据最好是现实生活中的。 这类题目如果误解了 “结合上面材料 ”之类的话,真的去演绎 “种子 ”“蛹 ”之类事物的发育或蜕变过程,写成说明性或寓言类 文章,则说明考生未分清材料中喻体与本体的关系,未将比喻义上升到对题意的完整理解,这是一种 “倒退 ”,写出来的文章显得幼稚或愚钝。这样的反面例子较多,要引以为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