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练习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31688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练习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练习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练习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练习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练习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练习卷与答案 选择题 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膏 腴 ( y) 藩 篱( fn) 崤 山( yo)蒙 恬 ( tin) B 逡 巡( qn)锋 镝 ( d) 蹑 足( ni)墨 翟 ( zhi) C 谪 戍( zh)鞭 笞 ( ch) 黔 首( qin) 囊 括( nn) D 隳 名城( hu)户 牖 ( yu) 棘 矜( j) 赢 粮( yn)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 答案: A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因 遗策(由于) 膏

2、腴 之地(肥沃) B 亡 矢遗镞(损失) 秦有余力而制其 弊 (困乏,疲惫) C瓮 牖 绳枢(窗户) 据崤函之 固 (险固的地势) D 履 至尊(登上) 以 致 天下之士(招纳) 答案: A 下列句中 “之 ”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商君佐 之 ,内立法度,务耕织。 B北收要害 之 郡。 C享国 之 日浅,国家无事。 D行军用兵 之 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答案: A 以下句中加横线的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外连衡而 斗 诸侯。 B胡人不放 南 下而牧马。 C 却 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 弱 秦。 答案: B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

3、,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 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 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 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 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 自以为关 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履 至尊 而制六

4、合最尊贵的位置,此处指帝位。 B焚百家之 言 ,以愚黔首言论,这里指著作 C收天下之 兵 聚之咸阳兵器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 池 水池,池塘 【小题 2】下列句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振长策 而 御宇内锲 而 不舍,金石可镂 B 以 为桂林、象郡作师说 以 贻之 C临不测 之 渊以为固邻国 之 民不加少 D天下 已 定学不可以 已 【小题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5、 ”来确保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张本。 【小题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 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 1)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 ( 2)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延伸阅读 【小题 1】 “池 ”应该指护城河。 【小题 1】 C 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A 项,连

6、词,表并列 /连词,表假设; B 项,介词,把 /连词,来; D项,副词,已经 /动词,停止。 【小题 1】 “攻势 ”不对。 【小题 1】略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临兴师周而求九 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 “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 “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 “大王勿悠,臣请东解之。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 “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

7、途之从而致之齐? ”齐王曰: “寡人将寄径于梁。 ”颜率曰: “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 ”齐王曰: “寡人将寄径于楚。 ”对曰: “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 ”王曰: “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颜率曰: “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 夫鼎者,非效醢壶酱 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 。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齐王曰: “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颜率曰:

8、“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 【小题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使陈臣思 将 以救周将要 B非 效 鸟集乌飞像,如同 C凡一鼎而九万人 挽 之引、拉 D寡人将寄 径 于楚道路 【小题 2】对下列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君患之,以告颜率省略句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C寡人将寄径于梁倒装句 D(齐王)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被动句 【小题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国发兵救助东周,才使东周幸免于丧失九鼎的灾难,然而东周丧失九鼎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 B齐国救助东周,目的是为了获得 “九鼎 ”国

9、宝。颜率为解除周君的忧虑,再度出使齐国说服齐王,终于化险为夷。 C颜率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强调齐王提出的搬运九鼎路线的不可取及搬运艰辛登客观因素,致使齐王心悦诚服,自动放弃了谋取九鼎的念头。 D周王的谋臣颜率两次初时齐国,凭三寸不烂之舌与齐王周旋,保住了东周的国宝,表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谋略。 【小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 2)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 ( 3)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题 1】( 1)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

10、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国家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 ( 2)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 。 ( 3)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 【小题 1】 A项, “将 ”是动词,作 “担任统帅 ”或 “统率部队 ”讲。 【小题 1】 A项, “以 ”是介词,后面省略了代词 “之 ”,是省略句; B项,“见 于 ”是被动句的标志; C项, “于梁 ”是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D项为一般的陈述句,而不是被动句 【小题 1】 C项有两处错误,一是颜率的说辞并非 “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 ”,而是一心为周君排忧解难;二是齐王

11、并非 “心悦诚服,自动放弃 ”,而是无可奈何,知难而退。 【小题 1】略 【参考译文】 秦国兴师 、兵临城下威胁东周,而且向东周君索要九鼎(国宝),周君为此忧心忡忡,就与朝中重臣颜率来商讨对策。颜率说: “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 ”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 “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国家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 ”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 5万大军,任命陈臣

12、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一次忧心忡忡。颜率说: “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 ”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 ”齐王说: “寡人准备借道梁国。 ” 颜率说: “不可以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 ”于是齐王又 说: “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 ”颜率回答说: “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

13、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 ”。齐王说: “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 ” 颜率说: “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 9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需要的难以计数,此 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来齐国。所以臣一直在私下为大王担忧。 ” 齐王说: “贤卿屡次

14、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 ”颜率赶紧解释说: “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 ”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语言表达 下面是 2007年 9月 28日国际孔子文化节祭孔子文的开头部分,请你围绕孔子 “开创私学、教授了三千弟子、周游列国推销仁道、编修春秋经书 ”等内容,再续写四句,注意一定要押韵。 天 高气清,惠风和畅。 齐鲁金秋,朗天煦阳。 大哉孔子,华夏师长。 仁义礼智,千秋普光。 , 。 , 。 答案:示例( 1)诲人不倦,私学首创。弟子三千,贤才干邦。 示例( 2)周游矢志,百厄不伤。如椽大笔,春秋煌煌。 下面材料

15、讨论的是语文课改中的问题,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不超过 60字的文字。 适应与转化,是辩证法运用于语文课程改革要坚持的根本原理。所谓适应,是教要适应学。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于过于强调学生的学要适应老师的教,其本质是强调 纫 学生的学 )要适应外因 (老师的教 )。新课程的教学,在于要 创造更能适应学生的学习的教,体现的是创造性利用外因和改造外因以适应内因。所谓转化,是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要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适应是转化的基础。如果教师的教不能促进学生的学,当然就不能实现这种转化。 答案:适应与转化是语文课改要坚持的根本原理。语文课改要做到教适应于学。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要转化为学生

16、的知识与能力。 5月 22日,奥运火炬传递将通过苏通长江大桥。这一神圣的时刻,这一欢腾的场面,一定会令人心潮澎湃,振奋不已。请你给这一镜头拟写一段画外音。(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文采,不少于 60字) 答案:示例一:巍巍大桥迎圣火,滔滔长江扬金波。看,火炬手,高举奥运火炬健步登上苏通长江大桥。顿时,锣鼓欢呼喝彩标语鲜花红绸交织成沸腾的海洋 780 万江海儿女祝福圣火传递一路顺畅,把世界人民的美好心愿一路带到奥运赛场! 示例二:带着亿万人的祝福,传递和平的佳音。祥云火炬来了,来到了举世瞩目的苏通长江大桥。人们啊,为什么你们的脚步如此的轻盈?因为你们迈步在世界第一斜拉索大桥上;为什么你

17、们的笑容如此灿烂?因为民族自豪感在你们心头升腾。看,鸥鸟翔集,长江波涌,欢呼天堑变通途,歌颂奥运谱新篇。 示例三:英姿飒爽的火 炬手高擎着熊熊的圣火健步走在苏通大桥上,桥面两侧跳跃着 “冠军之乡 ”的父老乡亲,苏通大桥攻克道道难关,铸就世界桥梁奥运会的金牌,连接南北两岸;北京奥运打破重重阻挠,成就华夏儿女几代人的梦想,沟通东西世界 这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默写 名句名篇默写 【小题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小题 2】然后践华为城, ,据亿丈之城, ,以为固。 【小题 3】 ,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小题 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 , , 。 【小题 5】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答案: 【小题 1】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小题 1】因河为池 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 【小题 1】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小题 1】度长 大 比权量力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小题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