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云南省云龙县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31713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云南省云龙县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3-2014学年云南省云龙县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3-2014学年云南省云龙县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3-2014学年云南省云龙县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3-2014学年云南省云龙县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云南省云龙县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央一再 三令五申 地强调 “要确保耕地不能跌破 18亿亩 ”,可是,有些地方仍打着经济开发的幌子在大肆圈地谋利。 B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方向,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方针,就必须深入基层,必须作仔细的调查,必须改变 目无全牛 的工作作风。 C近日,一则 “钱钟书先生一家私人信件手稿将被拍卖 ”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 轩然大波 。 D仁爱礁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公务船在仁爱礁正常巡航 无可厚非 。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三令五申 ”指再三向下级命令告诫。与前面的

2、 “一再 ”表意重复。 “目无全牛 ”形容技艺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属望文生义。 “轩然大波 ”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 “无可厚非 ”指不可以过分指责 ,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不合语境。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燕子矶,长江岸边的一堆石头,海拔只有 36米

3、, , , 。 , , 。 古往今,吸引了几多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乃至熙熙攘攘的平头百姓。 体量不大,却身处要津 然而这是堆有名的石头 号称 “万里长江第一矶 ” 这是堆充满磁力的石头 海拔不高,却壁立险峻 假如搁在大山丛中,定会淹没不名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本题中 是对 的具体解释, 衔接紧密,排除 A项; 是对称结构, 与开头 “海拔只有 36米 ”形成呼应,因此

4、在前, 在后。由此可确定答案:为 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 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 “四素同构 ”系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形成的独特的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到了加强。 B在如何学好语文这一问题上,北大陈教授结合自身经历认为,学好语文主要靠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勤奋自学取得的。 C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符合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多年中美关系的发展告诉我们,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D在普法教育深入

5、人心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大少儿电视法制节目的改革创新力度,充分发挥普法教育的传媒效果。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结构混乱,应为 “靠 取得 ”或删掉 “取得 ”。 C项语序不当,应为 “不仅符合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D项搭配不当, “发挥 ”不能与 “效果 ”搭配。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 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 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转基因作为一个

6、词汇走进人类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但客观实际中,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例如最常见的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的杂交现象;另外,人们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藉此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性。这些过程实质上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自然界的基因转移是被动的、无序的、没有目标性,但这种基因转移模式也构成了生命进化的动因之一,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物种世界。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基因转移 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的精确性和效率较低,转移的基因中还可能包括不良基因。传统的转基因

7、技术的诸多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传统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生命科学世纪的重要代表和具体体现。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转基因生物,是采用重组 DNA 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之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 给后代的技术。这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的遗传改良的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转基因。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种种局限性,大大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加快了种质

8、改良进程,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拓展了新品种研发可选择的特征范围,同时人工设计加工基因的应用则更进一步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转基因生物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晶,是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跃迁,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定向驾驭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时代。 同时,作为新世纪的前沿学科和技术,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转基因的精髓,转基因产品的确存在着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不确定因素、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由此导致人们对转基因产品释放后的生态安全,物种的遗传安全和作为食物的消费安全产生疑虑、争论并不奇怪,但从本质上讲,目前关于转

9、基因的安全性争论已经超越科学的范畴,更多的已发展演变为包括科技在内的社会认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对外贸易问题,甚至宗教和政治问题,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尤为复杂。 (选自朱作言转基因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转基因技术的 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 B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可以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但这种传统的转基因技术也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 C转基因技术是采用重组 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生物体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

10、后代的生物技术。 D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各种局限,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同时还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 【小题 2】下列 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论是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的杂交现象,还是人类用改良作物的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这些过程实质上都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 B自然状态下的基因转移通常是借助自然媒介实现,而转基因生物则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的产物。 C人们对转基因产品的生态安全、物种的遗传安全和作为食物的消费安全产生争论,这种争论已涉及到知识产权、宗教和政治等更多范畴。 D现

11、代转基因技术优于传统育种技术,它提高了基因 转移的效率,可以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转移的基因中不包括不良基因。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且基因的转移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 B尽管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终究因为传统的转基因技术存在诸多的局限性,还是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与实际应用。 C转基因生物与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不同,它可以按人类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 D虽然现代的转基因技术使得转基因产品拥有了许多优点,但转基因产品的确还存在着

12、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不确定因素、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因此,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转基因的精髓。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张冠李戴,原句中的 “之 ”并不是指 “生物体 ”而是指 “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 ”。 这种题型较为简单,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项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 抓住选项中的 “关联词 ”(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 “虚词 ”等标志,;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

13、文中仔细对照。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转移的基因中不包括不良基因 ”无中生有。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基因的转移 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 ”是指 “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 ”。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14、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5分) 魂归大海作波涛 黄敏学 少年时代,聂耳也曾幻想过 “约得几个同志,盖点茅屋,一天研究点学问,弄点音乐,不受外人支配,也不受政府的管辖 ”这样的生活,结果受到批评, “青年志望宜远大,不宜作隐逸之想 ”。当然,作为一名有志青年,聂耳也向往着 “以博 爱互助的精神,为全人类谋幸福 ”, 18岁时,他满怀激越地写下了一首述志诗: 渐放光明的东方 /突起一轮通红的太阳 /残暴怒吼的洪涛巨浪 /一阵阵地涌上他的身旁 /他知道这是他的穷途末路 /只好挣开了他那柔弱的翅膀 /预备着奔向他的自由之乡。 此时的聂耳已收起了幻想,选择

15、了积极的人生道路。为改变黑暗现实,聂耳意识到必须打倒旧社会,建设新社会,同时他也相信自己稍有一点艺术天才,所以要研究艺术。可见聂耳之所以投身左翼文化运动,开创新兴音乐道路,与其早年经历及对自身的认识密不可分。 1930年 7月,聂耳到上海。 “经过十天的奔走,结果,只得到一些滑头的答词或是访人未晤 ”。 “他只有暂时在 云丰申庄 干活,一度将时间虚掷在无聊的闲事上。生活的剧变,让有着远大理想且刚刚步入社会开始独立生活的聂耳倍感困惑与苦闷,他不时思考如何走向那光明的前途。聂耳振作精神,开始阅读进步书刊,同时,他也潜心反思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阅读革命书刊激发了他文艺创作的欲望, “看了几篇革命文学

16、的论文,指示给我现在艺术运动的主要任务是要大众化 ”,因此, “今后我的研究和创作文艺的方针改变了,不再作个人呻吟,而是向着新的艺术运动的路上跑去 ”。 1932年初,聂耳读到夏蔓蒂的名作音乐短论,夏蔓蒂主张音乐是社会的意识形态, “不是难以把握、神秘、超一切的艺术 ”,而是 “绝对现实的东西 ”。这一论述强烈冲击着聂耳,他认为必须用这个指导音乐正确的出路,不然,自己有的思想居然和社会、时代相冲突,这是多么危险啊!此时的他,正在努力寻求新的艺术道路,与旧日之我作彻底了断。 转机出现在这年的 4月,聂耳结识了 “左联 ”常委、剧作家田汉,这使得聂耳的音乐创作思路逐渐清晰起,走向那光明的前途。自此

17、,聂耳的创作思路发生根本性变化,他将学院派的古典音乐和流行的黎派音乐作 为其大众音乐理论的批判对象和革命音乐活动的突破口。 1932年 8月,聂耳退出了明月社,到北平。虽然他仅逗留了短短的三个月,但这三个月的经历却是他人生中一次重要转折。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左翼文化战士,参与左翼戏剧、音乐活动。现实固然残酷,却激起了聂耳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为他此后的新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将更勇敢地去实践人生,在这里取得伟大的材料 ,创作伟大的作品。 1932年 11月,聂耳重返上海,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开始其音乐生涯的全新阶段。从此,聂耳专注于群众歌曲的创作, “为生活而创作 ”。聂耳完成了处女 作开

18、矿歌,又为话剧饥饿线谱写插曲饥寒交迫之歌。聂耳结识了报童小毛头,至今传唱不衰的卖报歌也在其笔下汩汩流出。 近代以,什么是中国的新兴音乐及其发展方向,始终困扰着每一个进步的音乐家。聂耳以其多年的深思熟虑和毕生的创作经验,历史性地对这一难题予以解答, “音乐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态度 ”。聂耳正是以新的内容和新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兴音乐的创作中,代表大众呐喊,谱写救亡乐章。 百年岁月匆匆过,聂耳却如永生的海燕,穿梭于现实的黑暗与理想的光明之间,用 昂扬的音乐激励我们走向复兴,创造辉煌! (选自 2013年第 1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 1】下列

19、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少年时期的聂耳因没有志向而遭到批评,但他在 18岁时收起了幻想,明确了人生目标 ,选择了积极的人生道路,并写了一首述志诗。 B早年的经历,对自己在艺术才能方面的自信,是聂耳投身左翼文化运动,开创新兴音乐道路的重要原因。 C上海是聂耳的伤心之地,在这里,他曾四处受挫,几度绝望 ;上海又是聂耳成就辉煌之地,在这里 ,他创作了许多歌曲。 D退出明月社到了北 平的聂耳,结识了左翼文化战士,参与了左翼戏剧和音乐活动,在这里取得了伟大的材料和创作了伟大的作品。 E文章以时间为序,侧重介绍了聂耳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艺术追求,阐述了其创作思想的形成过程,字

20、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聂耳的赞美。 【小题 2】聂耳的音乐创作思想是 “代表大众呐喊 ”,请根据原文内容概括聂耳这一创作思想的形成过程。( 6分) 【小题 3】请简析作者以 “魂归大海作波涛 ”为文章题目的作用。( 6分) 【小题 4】聂耳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阐述。( 8分) 答案:【小题 1】( 1)答 E给 3分 ,答 B给 2分,答 C给 1分;答 A、 D不给分。 【小题 2】 少年时代就向往 “以博爱互助的精神,为全人类谋幸福 ”。 1930年在上海期间,振作精神,阅读进步书刊,反思走过的人生道路,改变了创作方针。 1932年初,受音乐短论的影响, “与旧

21、日之我作彻底了断 ”,努力寻求新的艺术道路。 1932年 4月,结识了田汉,音乐创作思路逐渐清晰,创作思路发生根本性变化。 1932 年 8月,在北平结识了许多左翼文化战士,参与左翼戏剧、音乐活动,为新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2年 11月,重返上海,开始音乐生涯的全新阶段,正 式形成了 “代表大众呐喊 ”的音乐创作思想。( 1个点 1分,共 6分) 【小题 3】标题一语双关,运用象征的手法。( 2分)一方面高度概括了聂耳人生追求的历程,形象地写出了他胸怀大志,为追求人生目标矢志不渝的特点。( 2分)另一方面 “魂归大海作波涛 ”又象征了聂耳的音乐历程,从最初的困惑到追求新的艺术运动,创

22、作思路发生根本性改变,专注于群众歌曲的创作,为生活而创作。( 2分)(若考生答 “总领全文 ”、 “暗示主旨 ”等,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 4】) 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聂耳从少年时代起就向往着 “以博 爱互助的精神,为全人类谋幸福 ”,此后一直为这目标而努力,因而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 不被一时的困难击倒。聂耳屡陷困惑、迷茫之中,但他并不为之退却,最终战胜了困难。 善于学习、吸收他人的理论。夏蔓蒂的名作音乐短论对聂耳的成功起到重要的作用,聂耳与田汉、左翼文化战士的交往 ,对其音乐创作有启示作用。 生活是创作的泉。聂耳能够创作出卖报歌等歌曲,和他对生活的体验有着密切

23、的关系。启示:可谈目标的重要性。可谈勇气对战胜困难的意义等。(任意答出两点即可。观点明确 2分,结合文本阐释 4分,谈启示 2分。) 【小题 1】 试 题分析: A项, “没有志向 ”错,只是志向不远大; C项, “几度绝望 ”错, 从文中看,聂耳虽然曾 “倍感困惑与苦闷 ”,但不时思考如何走向光明的前途,始终充满希望; D项, “创作了伟大的作品 ”错。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因此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理清结构,研究技法。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

24、题分析: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信息,然后归纳总结。由第一段可筛选出“以博爱互助的精神,为全 人类谋幸福 ”;由第四段可筛选出第二点;由第五段可总结出第三点;由第六段可总结出第四点;由第七段可总结出第五点;由第八段可总结出第六点。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第二思考题目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否线索,贯穿全文,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第三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第四,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第五如果是

25、写人的文章 ,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本文题目运用了双关和象征手法,概括了聂耳人生追求的历程,象征了聂耳的音乐历程,考生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逐一分析即可得到答案:。 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在解答时要分为两步走,先要通读全文,梳理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总结出聂耳成功的原因;第二步要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悟。从全文看,聂耳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有远大的志向,并能为自己的志向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广采众长,学习他人 ,并能向生活学习。谈到感悟,考生可以从上述内容中任选一两点谈一谈,但一

26、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言之成理。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25分) 教 父 赵 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 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撒。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闲暇时常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碟菜,多至深夜。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

27、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的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 没有他不好的。有一次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 。他在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皮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不死。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被冰雪封了顶。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渔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网捞起鱼。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寻找。江面的冰

28、上摆着渔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子捞鱼不慎跌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尽管这样,还是赶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 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 “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 ” 他用手指了指天空: “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 ” 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 “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 给我,他说那边天冷,他快被冻死了 ” 两个舅舅像两只

29、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 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 “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夸你是个大孝子呢 ” 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了。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 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个鱼星,发了脾气。旁边正好有位老渔翁经过,便赌气扔下渔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 用大网捞鱼去了 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过。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父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

30、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 唉,真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 老朋友。罪过呀! ”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 “我 ”为线索,以我的所见所闻串联和组织材料,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这个 “我 ”就是作者赵冬。 B外公兴趣广泛,有一次去雪山打猎,熬 了半个月;冬天去冰面捞鱼,至夜未归,家人找他时只发现渔具,没见到尸首。小说中的这些描述为后面大家都认为外公遇难而他却活着回这一意外情节作了铺垫,并且照应了开头。 C小说通过 “我 ”的两个舅舅在教父面前的种种表现,形象地刻画出他俩淳

31、朴善良,甚至愚昧的性格特征。 D教堂神父和外公的交情甚密,两人经常在一起聊天、对饮,神父待人谦恭、和善。所以,小孩子们都喜欢他,两个才十八九岁的舅舅对教父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E外公临终前说那件狐皮大衣是 “破大衣 ”,这说明那件大衣并不像外公原先所说的那样值钱,外公先前之所 以说那是宝物,主要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打猎技术。 【小题 2】外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小说在刻画教父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 6分) 【小题 4】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很有特点,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小题 1】答 D给 3分,答

32、C给 2分,答 B给 1分,答 A、 E不给分。 【小题 2】 兴趣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 没有他不好的。 勤劳执着:寒冷的天,还去捞鱼;去雪山打猎,一熬半个月打死一头黑熊;没网到鱼,便赌气随老渔翁 到江下游捞鱼 珍惜友情:视友情胜过值钱的狐皮大衣。 心灵高尚(淳朴善良):外公的各界的朋友,大都受过他的恩惠;坚持礼拜,从未责怪教父。(每一点都要结合实例作分析概括,答出三点给 5分,答出四点给满分。) 【小题 3】 对比或反衬。 先扬后抑。 语言和行动描写。 分析: 将外公和教父对比,教父本人前后对比。 先写教父的 “待人谦恭、和善 ”,后写教父的虚伪、奸诈和龌龊。 在两个

33、舅舅面前的欺骗语言,在为外公办丧事时候的 “里外张罗得最欢 ”和外公突然回后的 “以病相避 ”。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手法 3分,分析 3分) 【 小题 4】观点:一波三折,跌宕生辉,层层推进。 分析: 和教父交情甚密的外公一丝不挂地上了天国,教父为他拿走了取暖的破大衣,小说似乎于平淡的叙述中结束了。 然而, “外公突然活着回了。 ”教父于波澜陡起的转折中再未露面,小说的使命似乎真的完成了。 可是,作者还不甘心,让故事再起波澜,最后在外公的临终感言中戛然而止。 小说于一波三折,跌宕生辉,层层推进的情节中,将人物性格不断展示出,最后上升到精神层面,充分展示了外公的真诚、淳朴和高尚,以及教父的

34、虚伪、奸诈和龌龊。(观点 2分,分析 6分。若考生答 “照应 ”、 “伏笔 ”、 “铺垫 ”等,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B 项,而是不是照应开头,而只是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A 项,“我 ”并非实指。 E项,外公说是 “破大衣 ”表明在外公眼里,那大衣不如友情值钱,根据小说的描述,大衣本身确实是件宝物。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因此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理清结构,研究技法。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

35、现手法。能力层级为 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外公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小说 塑造人物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有肖像描写、动作

36、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侧面描写体现在小说中,可以通过对比、衬托来实现。本文在刻画教父这个形象时,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考生可通读全文找出相关内容然后逐一分析就可以得到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一般有: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就开头来 说有倒叙式,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本文的情节特点为一波三折式,考生结合

37、全文情节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 “小韩子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父克勤 坐 “空印 ”事诛,扶丧归葬,哀动 行路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 “此庄士,当老其才。 ”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 “今非用孝孺时。 ”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

38、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 sup 前批答。燕兵起 ,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孝孺曰: “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 稽 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 ”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 上。而陈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帝忧惧,或劝帝他 幸 ,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 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至

39、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 “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顾左右授笔札,曰: “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 “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 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孝 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 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 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节选自明史 方孝孺传) 【注】 y椅 ):古代的一种屏风。 燕兵起:惠帝定策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 ”为由起兵 “靖难 ”。 磔 (zh哲 ):分裂肢体的酷刑,又名 “车裂 ”。 永乐:明成祖朱棣年号( 14

40、031424)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克勤 坐 “空印 ”事诛坐:犯 罪 B扶丧归葬,哀动 行路 行路:行走在 路上 C遣人许以割地, 稽 延数日稽:拖延 D帝忧惧,或劝帝他 幸 幸:皇帝到某地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方孝孺以才学闻名的一组是( 3分) 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 “小韩子 ” 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 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孝孺才学出众,品行端整。太祖在位期

41、间,多次有人举荐他到朝廷任职,太祖也很欣赏他,但认为他的才干尚需磨练。直到惠帝即位,才召他任翰林侍讲。 B方孝孺政务能力强,是国之栋梁。平时惠帝经常向他咨询国政大事。朝堂上大臣们面奏讨论问题而不能决断时,惠帝有时就命方孝孺直接批示作答。 C方孝孺是名副其实的忠臣。燕军打到江北,他出谋划策,想要以割地求和赢得募兵勤王的时机。燕军渡过长江,他劝皇帝离开,并自告奋勇留下守卫京城。 D方孝孺有气节,是铁骨铮铮的硬汉。惠帝自焚后,成祖逼迫他草拟即位诏书,他且哭且骂,至 死不从,最终受酷刑惨死,其宗族亲友受牵连被杀者有几百人。 【小题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孝孺力请守京

42、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 2)曰: “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C 【小题 4】( 1)方孝孺极力请求(惠帝)守卫南京城以等待援军,即使事情不成功,也应为社稷而死。( “即 ”“济 ”“死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译出大意给 2分) ( 2)(姚广孝)说: “南京城被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 ” 成祖点头答应了。( “下 ”“幸 ”“ 颔 ”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译出大意给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行路:行路的人。

43、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写惠帝即位后,方孝孺才终于被召入朝廷任职。 概括方孝孺的文风特点。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 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他劝皇帝离开,并自告奋勇留下守卫京城 ”错,从上下文语境可以看出,

44、他没有劝皇帝离开京城,而是劝皇帝坚守京城以待援军,即使守不住,皇帝为社稷而死也是理所应当。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 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

45、 ”“删 ”“调 ”“换 ”“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 “即 ”, 即使; “济 ”, 成功; “死 ”,为 而死。( 2) “下 ”,被攻下; “幸 ”,希望; “颔 ”,点头答应。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机警敏捷,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有一寸厚的页数。乡里人称他为 “小韩子 ”(小韩愈)。 长大后跟着宋濂学习,宋濂门生中的知名文人都不及他。方孝孺长期以彰明王道、实现天下太平为己任。父亲方克勤因 “空印 ”案获罪而被处死,他扶持灵柩

46、归乡安葬,哀情感动了行路的人们。洪武十五年,因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 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 “这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才,应当让他的才干更成熟。 ”(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朝廷。太祖说: “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 ”授予方孝孺汉中教授之职,方孝孺每天给众儒生讲学毫不倦怠。到惠帝即位,征召他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调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总是向他询问。惠帝临朝,百官奏事,群臣当面议论可否施行时,惠帝有时命令方孝孺趋身屏风之前批示作答。燕王朱棣起兵,朝廷议定讨伐,诏令、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第二年五月,燕军到达江北,惠帝下诏征集

47、各地军队。方 孝孺说: “事情太紧迫了。派人前去以割地向燕王作许诺,拖延几天,东南一带征募的军队会渐渐汇集。北方军队不善于驾舟操揖,在长江上决战,胜负还是难见分晓的。 ”惠帝派遣庆成郡主(燕王的堂姐)前往燕王军中,陈述割地议和的提议,燕王不听。惠帝命众将在长江上集结水军,但陈 率战舰投降了燕王,燕军便渡过了长江,时间是六月乙卯日。惠帝忧虑畏惧,有人劝他前往别的地方,谋划复兴。方孝孺极力请求(惠帝)守卫南京城以等待援军,即使事情不成功,也应为社稷而死。乙丑日,金川门被打开,燕军入城,惠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捕入狱。之前,明成 祖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明成祖,说; “南京城攻

48、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 ”成祖点头答应了。至此,成祖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召方孝孺到宫中,悲切哀恸的哭声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成祖走下卧榻慰问他说: “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罢了。 ”示意左右侍者给方孝孺纸笔,说道: “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起草不可。 ”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 “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 ”成祖发怒,命令在街市中将方孝孺车裂而死。方孝孺慷慨赴死,时年四 十六岁。方孝孺被杀,他的宗族亲友前前后后因此获罪被杀者有几百人。方孝孺擅长写文章,文风醇厚深沉、雄壮豪迈。他每写出一篇作品,全国便争相传诵。永乐年间,私藏方孝孺文章的人判死罪。方孝孺的门生王 暗地里把方孝孺的文章编录为侯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