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南片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317140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南片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南片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南片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南片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南片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南片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本大题共 4小题。共 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别时容易 蒋勋 张大千有几方印记是我喜欢的,如 “三千大千 ”、 “大千好梦 ”等;而我最喜欢的一方是 “别时容易 ”。 大风堂收藏的书画是有名的,尤其是石涛八大的作品。然而这些作品也曾经在大千先生手上流散出去。凡从大风堂流散出去的作品便大都钤有 “别时容易 ”这一方印。 对于一个精于鉴赏的人来说,曾经自己收藏的珍爱之物,一旦不得已要拱手让人,的确有难以言喻的感慨。这一方小小的 “别时容易 ”,虽然钤在不起眼的角落,却使我感觉着一种爱物如人的伤

2、逝之情了。 我自己是不收藏东西的,艺术上的珍贵之物,经历了久远的年代,也仿佛是久经劫难的生命,使人要起痛惜之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惧怕这心的痛惜,我对一切人世可眷恋美好之物,反倒宁愿只是欢喜赞叹,而无缘爱,也无缘占有吧。 纳兰容若有一句词说 “情到浓时情转薄 ”,我想是可以理解的。 小时候我其实很有收藏东西的癖好。一些本来微不足道的小物件,如玻璃 弹球,朋友的信、照片、卡片等,因为保存了几年,重新翻看把玩,就似乎有了特别的意义,使人眷恋珍惜,而每次到抽屉堆满,不得不清除时,便有了难以割舍的痛惜。 我们能有多大的抽屉,去收藏保有生活中每一件琐屑之物中不舍的人情之爱呢 几次的搬移迁动,在地球的各个角

3、落暂时栖身,我终于习惯了 “别时容易 ”的心情。 “别时容易 ”也许是从李后主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脱胎出来的吧。但是,去掉了头尾,截出这四个字来,镌成图章,便仿佛多了一层讽喻。把这样的一方印记,一一盖在将要告别的心爱之物上面,那些在人世间流转于不同眷恋者爱抚 之手的书画,也似乎是一个有沧桑的生命了,使人痛惜,使人不舍啊 ! 小时候有收藏东西的癖好,其实也是因为东西实在不多。在物质困难简陋的年代,往往一件东西可以用好多年,那从俭省而生的珍惜,最后也就成了一种对物件的不舍之情吧 ! 随着物质的繁盛多余,有时候不经意地舍弃一件东西之后,才发现,原来物质的富裕已经变成了对物的薄情了。 在许

4、多以富裕繁华著名的大城市中,每天夜晚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各种尚称完好的家具、电视机、冰箱、质料细致的服装等,都被弃置路旁。我行走于那些街道之间,留恋于那月光下凄然被弃置的物件,感觉着一 种大城的荒凉。是因为富裕,使我们对物薄情,是因为对物的不断厌弃、丢掷,变成了这城市中人与人的薄情吗 工业革命以后的大城市真是荒凉啊 !仿佛在繁华最盛的时刻已经让人看到了以后的颓圮,仿佛所有的富裕却是为了把现世装点成一个废墟。 我的不再收藏东西,我的不再保有太多东西,我的不再执著于情爱的缠绵,也许正是害怕着那对物对人的薄情吧。 我愿意,每一次告别一事,每一次告别一物,仍然有那 “别时容易 ”的痛惜。有许多遗憾

5、和怅惘,也有许多歉意和祝福。 大千世界,所有我们相遇过的物与人,容我都一一钤盖这 “别时容易 ”的印记吧 ! 【小 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透过钤有 “别时容易 ”方印, “我 ”似乎能感觉到将心爱之物拱手让人的难以言喻的感慨,爱物如人的伤逝之情。 B张大千的这枚 “别时容易 ”的印章是从李煜的词作中选取的内容,有一层讽喻之情和沧桑之感。 C富裕繁华著名的都市街道却有一种颓圮苍凉之感,这种感觉是源于每天夜晚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 D文章以 “容我都一一钤盖这 别时容易 的印记 ”一句结尾,意在表达对相遇过的人与物挥手作别的潇洒。 E 本文文笔清丽

6、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 理性之美。读后让人久久难忘,回味无穷。 【小题 2】文章引用了纳兰容若的词句 “情到浓时情转薄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理解这句词的 ( 3分) 【小题 3】作者说自己现在不再收藏东西,请结合全文,说说其中的缘由。( 4分) 【小题 4】作者曾说: “散文到最后,恐怕不只是文学技巧,而是要在情怀、气度上完成一种典范。 ”有人也评价蒋勋的作品中有一股文人情怀。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认为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4分) 答案: 【小题 1】 CD 【小题 2】因为眷恋美好的事物,所以离别的时候会有痛惜。( 1分)为了避免痛惜, 反倒宁愿只是欢喜和赞叹而不

7、愿占有,( 1分)这样表面看来就显得薄情。( 1分) 【小题 3】小时候有收藏东西的癖好,是因为物质困难简陋,从俭省而生珍惜;( 1分) 告别所收藏的东西时候,会有痛惜,作者不愿意经受;( 1分)害怕由于不再痛惜告别,而对人对物都变得薄情起来。( 2分) 【小题 4】 此题答案:不唯一,符合文意,见解合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 作者抒情细腻,笔下流露出对物的深情,在他眼中无论是艺术品还是日常的物品,都仿佛具有了沧桑的生命 作者深刻体察现代都市中的人情,流露出对 “人 ”的关怀 (评分标准:情怀2分,结合文章内容恰当解说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C以偏概全,富裕繁华著名的都市街道

8、却有一种颓圮苍凉之感,这种感觉是不仅仅源于 “每天夜晚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 ”,而是源于 “仿佛所有的富裕却是为了把现世装点成一个废墟 ”。 D“意在表达对相遇过的人与物挥手作别的潇洒 ”分析不当,应该是 “有许多遗憾和怅惘,也有许多歉意和祝福 ”。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作答划线句子的含义,一般要答句 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句子的表层含义是句子的字面意思,作答时,总结概括即可;句子的深层含义主要是结合文章主旨来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

9、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 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耳者,大梁人也。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 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 “必欲求贤夫,从张耳。 ”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张耳是时

10、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 以 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 陈余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数游赵苦陉。富人公乘氏 以 其女妻之,亦知陈余非庸人也。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 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 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余五百金。张耳、陈余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两人相对而处。 里吏尝有过笞陈余,陈余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 吏去,张耳乃引陈余 之 桑下而数之曰: “始吾与公言何如 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 ”陈余然 之 。 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

11、张耳、陈余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余贤,未尝见,见即大喜。 陈中豪杰父老 乃 说陈涉曰: “将军身被 坚 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 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 功德宜为王。 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 为 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 ” 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 “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嗔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 为 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 解

12、 也。 ”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陈余乃复说陈王日: “大王举梁、楚而西,务在入关,未及收河北也。 臣尝游赵,知其豪杰及地形,愿请奇兵北略赵地。 ”于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 (节选自史记 张耳陈余列传) 抵:投奔 【小题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2分) A嫁庸奴, 亡 其夫亡:逃离 B父客 素 知张耳素:平素 C将军身被 坚 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坚:坚固 D今独王陈,恐天下 解 也解:瓦解 【小题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张耳 以 故致千里客富人公乘氏 以 其女

13、妻之 B 乃 宦魏为外黄令陈中豪杰父老 乃 说陈涉曰 C张耳乃引陈余 之 桑下而数之日陈余然 之 D不 为 王不可 为 天下除残也 【小题 3】对下列语句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2分) A里吏尝有过笞陈余,陈余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 里中小吏曾因陈余犯了小的过失鞭打他,陈余打算起来反抗,张耳用脚踩住小吏,使小吏受到鞭打。 B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秦国发出命令文告悬赏拘捕他两人,他俩也利用里正卫的身份,向里中的居民传达上边的命令。 C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 重立楚国的政权,使灭亡的国家得以复 存,使断绝的子嗣得以延续,(您)这样的功德应该称王。 D臣尝游赵,

14、知其豪杰及地形,愿请奇兵北略赵地。 我曾遍游赵国,熟悉那里的杰出人物和地理形势,希望派一支军队向北出其不意地夺取赵国的土地。 【小题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张耳从千里之外的大梁来到外黄,成为外黄富人的门客,还娶了富人之女为妻。 B陈余的父亲曾与张耳结成刎颈之交,这成为了陈余、张耳能够共同患难的基础。 C张耳、陈余主动请求追随陈涉起义,目的是能使被暴秦灭亡的诸侯国得以复立。 D张耳为人沉着冷静,能忍小耻,做事不急功近利,陈余与张耳相比则略显浮躁。 【小题 5】分条概括张耳、陈余对陈涉称楚王这件事提出了哪些建议。( 4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15、 B 【小题 3】 A 【小题 4】 D 【小题 5】 不要称王;( 2分) 引兵向西,拥立六国的后代,作为自己的党羽,给秦国增加敌对势力;(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坚:坚固的铠甲。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因为,把 B:于是,就 C:到,动词;代指张耳说的话,代词 D:做,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

16、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A的正确翻译是:里中小吏曾因陈余犯了小的过失鞭打他,陈余打算起来反抗,张耳赶快用脚踩他示意不动,接受鞭打。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 A“成为外黄富人的门客 ”说法错误。 B“陈余的父亲 曾与张耳结成刎颈之交 ”说法错。 C“目的是能使被暴秦灭亡的诸侯国得以复立 ”说法错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5】 试题分析:答案:点在于 “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 ”这句话,可从中概括出两个方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7、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耳是魏国大梁人。张耳曾(被消除本地名籍)逃亡到外黄。外黄有一富豪人家的女儿长得特别美丽,却嫁了一个愚蠢平庸的丈夫,就从丈夫家逃出来,去投奔她父亲旧时的宾客。她父亲的宾客平 素就了解张耳,于是对美女说 “你一定要嫁个有才能的丈夫,就嫁给张耳吧。 ”美女听从了(他的意见),终于断绝了同她丈夫的关系改嫁给张耳。张耳这时从困窘中摆脱出来广泛交游,女家给张耳供给丰厚,张耳因此招致千里以外的宾客。于是在魏国外黄做了县令。他的名声从此更加大起来。 陈余也是魏国大梁人,爱好儒家学说,曾多次游历赵国的苦陉。一位很有钱的公乘氏把女儿嫁给他,也很了解陈余不是一般平庸无为

18、的人。陈余年轻时就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张耳,两人建立了断头不悔的患难情谊。 秦国灭亡大梁时张耳家住在外黄,汉高祖还是普通平民百姓的时候 ,曾多次追随张耳与他交往,在张耳家一住就是几个月。秦国灭亡魏国几年后,已经听说这两个人是魏国的知名人士,就悬赏拘捕,有捉住张耳的人赏给千金,捉住陈余的人,赏给五百金。张耳、陈余就改名换姓,一块儿逃到陈地,充当里正为维持生活,两人相对而处。里中小吏曾因陈余犯了小的过失鞭打他,陈余打算起来反抗,张耳赶快用脚踩他示意不动,接受鞭打,小吏走后,张耳就把陈余带到桑树下责备他说 “当初和你怎么说的 如今遭到小小的屈辱就要死在里吏身上吗 ”陈余认为他说的对。秦国发出命令文告悬

19、赏拘捕他俩,他俩也利用里正卫的身份,向里中的居民 传达上边的命令。 陈涉在蕲州起义,打到陈地,军队已扩充到几万人。张耳、陈余求见陈涉。陈涉和他的亲信们平时多次听说张耳、陈余有才能,只是未曾见过面,这次相见非常高兴。 陈地的豪杰父老就劝说陈涉道 “将军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拿锐利的武器,率领着士兵讨伐暴虐的秦国,重立楚国的政权,使灭亡的国家得以复存,使断绝的子嗣得以延续,这样的功德应该称王。况且还要督察、率领天下各路的将领,不称王是不行的,希望将军立为楚王。 ” 陈涉就此征求陈余、张耳的看法。他二人回答说 “秦国无道,占领了人家的国家,毁灭了人家的社稷,断绝了人家的后 代,榨干百姓的民力,掠尽百姓的

20、财物。将军怒目圆睁放开胆量,不顾万死一生,是为了替天下人除残去暴。如今刚刚打到陈地就称王,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自己的私心。希望将军不要称王。赶快率兵向西挺进,派人去拥立六国的后代,作为自己的党羽,给秦国增加敌对势力。给它树敌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分散,我们的党羽越多,兵力就越强大。如果这样就用不着在辽阔的旷野荒原上互相厮杀,也不存在坚守强攻的县城,铲除暴虐的秦国,就可以占据咸阳向诸侯发号施令。各诸侯国在灭亡后又得以复立,施以恩德感召他们,如能这样那么帝王大业就成功了。如今只在陈地称王 ,恐怕天下的诸侯就会懈怠不相从了。 ”陈涉没听从他们的意见,于是自立称王。 陈余再次规劝陈王说 “大王调遣梁、楚的军

21、队向西挺进,当务之急是攻破函谷关,来不及收复黄河以北的地区。我曾遍游赵国,熟悉那里的杰出人物和地理形势,希望派一支军队向北出其不意地夺取赵国的土地。 ”于是陈王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陈地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余担任左右校尉,拨给三千人的军队向北夺取赵国的土地。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回答小题。(共 7分) 终南山 终南望余雪 王维 祖咏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终南阴岭 秀, 白云回 望合,青霭入看无。 积雪浮云端。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林表 明霁色,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城中增暮寒。 注释: 太乙: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天都:帝王的都城,指长安。 阴岭:山

22、北曰阴。背向太阳的山岭。 林表:林梢。 【小题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2分) A终南山的作者立足 “中峰 ”,用阳光的浓或淡和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百态。 B终南望余雪的作者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看到落日的余晖把树林的顶端照得闪烁发光。 C两首诗都写了雪后初晴时终南山的山势之高和林壑秀美,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D两首诗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点:王诗意境清新,有声有色;祖诗则意境清幽,朴实俏丽。 【小题 2】王维、祖咏两位诗人笔下的终南山共同特点是什么 他们各自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 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5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共同特点:高

23、。(或被白云缭绕)( 1分) 结合诗句赏析:( 4分) 王诗: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解说:这两句诗写诗人身在终南山中,向前走,白云分向两边,回头看,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走出云海,前面是蒙蒙青雾,走进雾中,雾却看不见也摸不着了。( 1分)诗人用身在云雾中的感受突出了终南山山势至高,直插云雾之中。( 1分) 或: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解说:这两句诗写诗人站在终南山的中峰之上,仰观天穹,中峰正处在天际南北分野之处;俯瞰众多山壑,或晴光朗照,或阴影笼盖,无不呈现自己独有的风姿。( 1分)用俯瞰所见东西之广,南北之阔,突出了终南山的高峻磅礴。( 1分) 祖诗:积雪浮云端 解说:这句诗写终

24、南山的阴 岭积雪未化,好像飘在云上,给人以 “浮 ”的感觉。( 1分)。用山顶的积雪浮出云层来表现终南山山岭之高。(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终南望余雪没有表达 “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的情感。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两首诗都突出了终南山之高的特点,并且都运用了衬托的方法来描写其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本大题共 4小题,每小题 2分,共 8分。 诗,推而广之还有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在其所具有的诸般品格中,十 分重要的一条,便是对生活的 _(独具匠心 /别具一格)

25、的打量。【甲】诗人的目光仿佛具有 点石成金 的本领,生活中许多琐碎、平淡甚至枯燥的事物,经过它的抚摸,便产生了丰富的意味,放射出难以言传的美感。美无所不在,_(除非 /并非)只有到风景名胜外域异乡或者遭遇某个惊人的事件,才能够拨动审美的心弦。【乙】凭窗远眺,秋日蔚蓝的天空,悠然飘落的几片黄叶,对面阳台上一只雪白慵懒的猫,窈窕淑女探身晾衣的姿态,都让人感到可亲可恋。【丙】这些美,如同空气和阳光一样,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但汲取、 享用的程度,却因人的审美 _(禀赋 /秉性)的不同而差异极大。当然,诗歌不能当饭吃,但如果每天享用珍馐美味,却不曾被诗歌打动过,这样的生活也仍然是欠缺的。对于精神生活来

26、说,真实和虚幻并非泾渭分明。一个人对于一次历史事件的追想,对某个古代人物的湎怀,不见得比身边的各种琐事,或某件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更缺乏真实性。当我们在日渐富足的今天抱怨生活无聊沉闷时,是不是应该检讨一番自己的内心,察看一下感受的管道是否已经淤塞了呢 【小题 1】 文中黑体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心 弦 ( xun ) 风景名胜 B慵懒窈 窕 淑女( tio) C 汲 取( j)珍馐美味 D湎怀 泾 渭分明( jng) 【小题 2】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独具匠心除非禀赋 B独具匠心并非秉性 C别具一格并非禀赋 D别具一格除非秉性 【小题 3】 对文中加点词

27、语 “点石成金 ”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指的是使生活中的平凡琐事产生丰富的意味和美感 B指的是能够从特殊的角度再现或真实或虚幻的生活 C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中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品格 D指的是作为诗人和文学家的一种特殊的敏锐和细腻 【小题 4】 “一个目光敏锐、感受细腻的人,会时时处处发现美的闪光,会觉得诗情俯拾皆是。 ”这句话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A 【小题 4】 B 【小题 1】 试题分析: A 弦,音 “xin”; B 窕,音 “tio”; D “湎 ”应为 “缅 ”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

28、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小题 2】 试题分析: 独具匠心:具有独特的巧妙心思。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 创造性。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风味)。 除非:犹只有。表示唯一的条件。常跟 “才、否则、不然 ”等连用。并非:表示否定。与不是同义。 禀赋:指人所具有的智力、体魄、性格、能力等素质或者天赋。秉性:指天性,本性。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小题 3】 试题分析:文章下文 “生活中许多琐碎、平淡甚至枯燥的事物,经过它的抚摸,便产生了丰富的意味,放射出难以言传的美感 ”是对 “点石成金 ”的阐释。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

29、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 “凭窗远眺,秋 日蔚蓝的天空,悠然飘落的几片黄叶,对面阳台上一只雪白慵懒的猫,窈窕淑女探身晾衣的姿态,都让人感到可亲可恋 ”是对美的具体描写,故与 “一个目光敏锐、感受细腻的人,会时时处处发现美的闪光,会觉得诗情俯拾皆是 ”衔接紧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微写作。( 10分) 随着 “单独两孩 ”政策(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在各地的落实,中国的独生子女现象将有所改变,这种独特普遍的社会现象也将成为历史。 假如你是一名独生子女,现在,你的爸爸妈妈符合政策要求,生下了第二个孩子,

30、面对这个刚刚出生的小生命,你想对他(或她)说些什么呢 根据以上情境写一段话,要求感情真挚,不少于 150字。 答案:略 试题分析: 内容合理( 4分),表达连贯、得体( 3分),感情真挚( 3分)。 思想感情不健康酌情减 23 分;不足 150字的,酌情减 12 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默写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 4道题)。(共 8分) “诗仙 ”李白追求个性自由,性格傲岸,对权贵不习惯仰 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_, _”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思想感情。 孔子在论语中启发他的弟子们各言其志,曾皙是这样来表达自己人生理想的: “_,

31、 _,咏而归。 ” 李清照的名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化用了国殇中 “_,_”的诗句,展现出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诸葛亮以其忠诚和智慧赢得了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唐有杜甫在蜀相中感慨其 “出师未捷身先死, _。 ”宋有陆游在书愤中赞叹其“_,千载谁堪伯仲间。 ” 中国古代诗词中写 “愁 ”的妙句很多,李煜在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 “_ _”两句就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深重。 答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浴乎沂 风乎舞雩 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或:子魂魄兮为鬼雄) 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两题任选一题,每题 5分,两

32、题皆答者算第一题的分,每空 1分,有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40分) 驴驮重物,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感到十分劳累,它遇到了牛,就对牛说: “帮我驮一点东西吧,我很累,累得走不动了。 ”牛答应了,就帮驴驮了一些东西。 牛到家了,把替驴背的东西给了驴。驴驮着东西又赶路了。 驴喘着气,走了一段路,看见了马,对马说: “我很累,请你帮我背些东西吧 ” 马摇摇头,不同意。 驴不高兴地说: “一路上我都 得到帮助,没想到遇

33、着你这样身强力壮的,却拒绝了我的请求。 ” 马拒绝说: “你这样不知休息地背下去,我帮你背一时又能有什么用呢 ” 驴终于累死了,大家都说是马的责任,如果马能帮助驴一下,驴怎么能累死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700字。 答案: 真正的帮助 狄更斯曾说: “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 ” 可真是如此吗?(开篇巧用狄更斯的名句提出质疑,自然流畅,紧扣主题,引出下文。) 一头只知负重前行的驴,应是被一路上的愚善宠坏。(概括材料精炼,抓住了驳斥 的重点。)助人者太过简

34、单地以为须臾间的分担就是帮助,让驴儿在玫瑰的馥馥香 馨中走向死亡。然而,助人的热情应该建立在理性考量的基础上,设身思考,什么 是表象的好,什么是实质的有利。(对材料的分析深刻,指出了助人不当的危害, “理性考量 ”四字切中要害。) 同样的心肠,不同的帮助,带来的将是截然相反的收场。 “授之以鱼 ”能填一时饥饿,久之,必生怠惰而不胜丝毫风雨; “授之以渔 ”可得千日果腹,久之,必明勤 奋而可当滔天波澜。助人时是该看眼前还是 望远方,显而易见。(提出中心观点: 助人应 “授之以渔 ”。语言简洁明了。 理极易,而行极难。(过渡衔接,顺势引出下文的观点。) 真正的帮助需要理性。理性是和高远的目光相连的

35、。 “授之以渔 ”的深意很难于须 臾之间彰显,所以理性的行善者起初常会惹人批判。面对穷人,是扔下一摞钞票,还是在漫长日子里,教会他致富之术?考试时,面对同窗的恳求,是不假思索地回 复以标榜义气,还是用默然告诉他应该独立作答?有些选择可能不为人理解,甚至 被人称为刻薄,但理性的选择也许暂时让人寒冷,后续却是温暖的。(联系现实, 针对性强,写出了真正帮助的不易。) 真正的帮助需要智慧。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家事喻国事,委婉说理达到效果便是极 好的范例。倘若马儿能更好地向驴剖析利害,而非简单地拒绝,或许驴也不至于不至于倔强地累死。 (这两段写出了真正的帮助是什么?这一段论述稍显蜻蜓点水。) 马虽有不足,

36、却不可埋怨。毕竟他并没有帮助驴摆脱不可承受之重的义务,也从不 可要求别人为自己的生活负责。须知 “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而后天助之。 ” 漫漫人生路,没有哪根树枝会是永久地可依。我们需要的不是不断地寻求依靠,而 是用自己的行为做出改变。东坡在黄州 的那一场突围,亲朋无一字,满目萧然,何 以解忧? “唯山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从外界的自然,到超脱自我的灵魂。 突围在于自身。被迫归隐的稼轩,怎么把如火肝肠供养在瓢泉、带湖?“城中桃李 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春光映在溪头,也映入心底。一头跌入枯井的驴,只 要学会将一铲铲填埋的泥沙抖落化作自救的台阶,就能从困境得救。可若一味不知 取舍地背负,

37、总会被自己的倔强愚昧压垮。无论是何等困苦都必有自我宽慰之道, 从沉重中解脱所需要的不是他人的帮助,而是自助。(这两段是点睛之笔,写出了 真正的帮助是自助,苏轼、辛弃 疾的例子,运用娴熟,论证得当。) 盲目帮助的善心可贵,却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帮助。(结尾点题,总结全文,但什么是真正的帮助要点明,文采方面略显不足。)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寓言型材料作文题,此类材料一般包含多重寓意,写作时可以从故事的不 同对象入手寻找角度,也可以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来审题立意。 寓言故事的结尾是驴子死了,我们可以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来审题立意。驴子累死, 责任在谁?材料中原话: “大家都说是马的责

38、任,如果马能帮助驴一下,驴怎么能 累死呢? ”驴子的死跟马不提供帮助有关,写作时从 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探讨助人 的话题,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不能只做冷酷的理性主义者,而是要保留感性的 温暖。但从这个角度立意,难说是最佳立意。因为材料的主体倾向性并不在于批判马。 驴累死了大家都说是马的责任,但 “大家 ”不代表所有人,大家的观点也不一定有 理。材料中还有一个动物,或故事对象,就是 “牛 ”,牛对驴的死有没有责任呢?牛当然是热心肠的牛,但牛对驴提供的帮助是暂时的,有限的,牛到家了,就把替 驴背的东西给了驴;往深层想,牛提供的是授人以鱼的帮助,而且这样的帮助还培 养了驴子求助人的惯性或是惰性,参见

39、驴子 对马说的 “一路上我都得到帮助 ”,可 见驴子把得到别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了。所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牛如 果准确指出驴子的问题,而不是助长驴子的不切实际的行为,可能结果会有所不同。 但是马和牛在驴子死亡这件事上只是外因,内因在谁?当然是驴子本身。驴子死亡 的真正原因是 “累死 ”,我们来看驴子的行为: “驮重物 ”, “走了很长时间的路 ”, “不知休息地背下去 ”,所以,驴子死亡的原因至少有三点: 1负荷太多,不懂量 力而行。 2不懂得休息放松,劳逸结合,才能走得更远。 3马的意见很中肯,驴子 却只看到了别人的冷漠,因此 “不高兴 ”。所以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 是,别人帮你是道德高尚,不帮你也不能因此一味埋怨。凡事尽量靠自己,把希望 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是愚蠢的。当然如果有人从 “大家 ”的角度立意,得出 “不明 白事情具体的真相,就不要轻易下结论 ”,也是可以的。 材料作文的角度一般是多样化的,同学们在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对材料中有指向性 的词语或句子多加关注,分析原因时注意从不同的对象出发,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在具体写作时,建议抓一个观点写透,切勿面面俱到,泛泛议论。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 为表达运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