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学年广东湛江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 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A 档 次抵 挡唠 叨 牢 靠 应 许 应 答如流 B 混 乱 浑 浊 噱 头戏 谑强 加 强 人所难 C眼 眶 框 架 宾 馆 乒 乓油 炸 信息爆 炸 D 脂 肪 指 挥 脊 梁枸 杞累 及长年 累 月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A dn dn lo yn
2、yn; B hn hn xu xu qin qin; C kun bn pn zh zh; D zh zh j q li。故正确选项 B。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 用 不恰当 的一项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 识的重要手段。专业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才华也许令青年学生觉得 鞭长莫及 ,然而阅读活动应当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因此无须对作者 顶礼膜拜 ,而不妨运用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去质疑,去挑战。在思想的 碰撞 中才能真正对作品的深刻意蕴 心领神会 。 A鞭长莫及 B顶礼膜拜 C碰撞 D心领神
3、会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鞭长莫及 ”比喻力量达不到。这里指才华及不上,应用 “望尘莫及 ”。B “顶礼膜拜 ”比喻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符合语境。 C “碰撞 ”一词可用于形容不同思想的撞击。 D “心领神会 ”指深刻地领会,符合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 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虽然互联网金融火热
4、,但据调查显示,仍有超过六成的用户因担心安全问题而减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及服 务的使用。 D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 A.成分残缺,应为 “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 B语序不当,应为 “每当火车鸣着汽笛 ”;C结构混乱, “据调查 ”或 “调查显示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重返报界显雄风 1895年创刊的万国公报,是中国近代的
5、第一份报纸,由康有为出资创办,梁启超、麦孟华负责编辑。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逃往日本,开始了他新的办报历程。 清议报于 1898年 12月 23日,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以介绍民主自由、传播西方先进文化,而成为中国报界的先锋。清议报将 “倡民权 ”、“衍哲理 ”、 “明朝局 ”作为新的办报特色,以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传播中华固有之文明、启迪人民心智为己任。梁启超规定该报以维持中国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增长中国人的学识、发明东亚学术为宗旨, “陈宇内之大势,唤东方之顽梦 ”,此时 的清议报成了刺向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尖刀利刃。 1901年 12月 21日,清议报第 100号发行,梁启超等
6、在报馆举行了百号纪念仪式,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简直是一种怪闻。当时的中国以保守闻于天下,向来无所谓祝典,使得 “前无古人 ”的功绩流离于历史之外,有赞叹而无继述,有率循而无扩充,有考据而无纪念。三年来,清议报经历了无数的风雨,1899年的火灾, 1900年的低迷,还有清政府时时刻刻的压制。可以说,清议报在坎坷中一路蹒跚走到今天,浸满了梁启超和报社同仁的汗水和心血。在百号发行的日子里,梁启超将这一切 记录在中国救亡史的一页里,开创了报界的又一先河。 这时的中国国内刚刚经历了战火,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逃亡,千年古城被清洗一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8月,与列强签订和约,中国
7、完全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社会。社会上要求变法自强的呼声越来越高,清廷为了敷衍外界,数下维新上谕,屡次接见外宾,维新的空气表面上日益蓬勃起来。这时,文化思想界也掀起了改革风潮,以适应运动发展的需要。梁启超也在这一时期创办广智书局,约请中国留学生翻译大量西方文献资料出版,供中国学者研究使用。 清议报被迫停刊。但由 于学术界掀起了维新热潮,梁启超为了指导运动的发展,又竭尽全力创办新民丛报,使其成为学术界的一面新旗帜。 1902年2月 8日,新民丛报在日本横滨创刊,每月 1日、 15日发行,社址在横滨山下町 152番,所需款项均借自广智书局。 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报社无非是上书改革言论,翻译西文书籍,
8、并且记事繁琐,编辑混杂无绪,管理混乱,犹如一乳牙幼儿四处涂鸦。 鉴于此梁启超将新民丛报作为引导报界新气象的武器。形式上,新民丛报采用西式装订法,一改中国古老的线装书式,封面为套色的中国地图。以崭新的面貌问世。内容上,以教育 为主导,以政论为辅从,在介绍新知识、新思想的同时,注重向国人描绘新中国、新世界的蓝图,激发广大民众潜在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说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新民丛报都是新的。梁启超在上面发表的名篇新民说成为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宣言书,长久地影响当时的中国社会。 梁启超为了宣传西学,大量购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使其成为中国思想启蒙的指导。他认为, “有新学术,然后有新道德,新政治,新技
9、艺,新器物,有此数者,然后有新中国,新世界 ”。 大量西方著作的引进使得孟德斯鸠、卢梭、伯伦知理、边沁等西方学术巨人踏进了中国,成为 中国思想、学术界的启蒙火种。梁启超以法国伏尔泰、俄国托尔斯泰、日本的福泽谕吉为榜样,如饥似渴地阅读移植西方学术理论,以服务于自己的祖国。 新民丛报的发展突飞猛进,很快轰动于海内外。梁启超顿时忙碌起来,为了更好地投入到报社工作,梁启超每日奋笔疾书,时常每天写字五千余,甚至连自己三十岁生日也在前往东海道的汽车上度过。梁启超文思泉涌,感情激荡,新民说、新史学等作品陆续面世,掀起了一阵又一阵惊心动魄的文界“飓风 ”。 新民丛报出版后立即引起抢购热潮,发行万余份,还完全不
10、能满足需求,社会上翻印成风, “清 廷虽严禁不能遏 ”。 新民丛报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而作为它的实际领导人的梁启超也成为了公认的 “执中国舆论界之牛耳者 ”,这对于一个常年客居海外的人来说,不可不为一个奇迹。 (选自袁咏红梁启超图传) 【小题 1】广智书局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办起来的?请简要概括。( 4分) 【小题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以 “一乳牙幼儿四处涂鸦 ”为喻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分) 【小题 3】为什么梁启超能够在当时的中国舆论界居领导地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 【小题 1】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 半殖民地社会; 社会上要求变法自强
11、,朝廷不得不下谕旨提倡维新; 文化思想界掀起改革风潮。( 1点 1分, 2点 3分, 3点 4分) 【小题 2】第一问: 指出了当时中国绝大多数报社的现状; 与梁启超办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梁启超办报的特色。( 3分)第二问: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当时中国绝大多数报社在办报上的幼稚和质量上的低劣。( 2分) 【小题 3】 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和广智书局,在介绍民主自由、传播西方文化、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冲破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推进维新改革,引进了西方先进文化,使西方一些有影响的学术思想踏进中国,成为中国思想、学术界的启蒙火种。 其自身有较为先进的思想观念,写了新民说
12、、新史学等大量启迪民众的好文章。 梁启超办报、写文章,对当时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 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此题还要考虑第二句话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答出一点给 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
13、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追问。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友 聂鑫森 无论是见 面交谈,还是打电话问候,他们都称对方为 “书友 ”。 两人都喜欢读书、藏书,还著书立说。 叫舒予的五十有一,是潭城社科院古典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中等个子,稍胖,面白无须,走路不急不慢,性子好得出奇。 叫殳役的和他同年,是湘江大学中文系的 “博导 ”,教的是古典文献的校勘。也是中等个,精干单瘦,下巴蓄着短须,却粗喉咙大嗓子,很容易激动。 同居一城,又有相同的喜好,所以数年来交谊弥重。就藏书而言,他们都有相当的规模,当然是新版书多。但也各有不少镇库之宝
14、 古版线装书,都轻易不肯示人。 他们原本和善的关系,忽然紧张起来。 中秋节之夜,市里发请柬,请一些学术界的大腕,在雨湖公园的湖心岛小酌赏月。舒予和殳役特意互邀,坐在同一张桌子边。桌上摆着月饼及几个佐酒的冷盘,白酒是茅台,红酒是山东青岛的葡萄干红。 皓月当空,湖光耀金,秋风送爽,水气氲氤。他们喝着酒,谈着书的话题,酒力渐渐在全身流转开来。 殳役问: “书友,你此生访书可有憾事? ” 舒予说: “有啊。家传经进周昙咏史诗,为唐代周昙所著,是进奉给皇上的,共有七言绝句二百零三首,每首题下注出大意,诗下引史事,而间杂已意加以论评,谓之 讲话 ,此为当时一种体式。有宋刻三卷本传世,我家 只一卷和二卷,缺
15、第三卷。我父亲生前搜寻未果,我又找了多年,仍然无法补齐。 ” 殳役酒兴正酣,说: “我家却有第三卷,纸张精美,是福建刻印的,应为宋之佳本 ” 说了一半,他忙刹住话,猛猛地喝了一口酒。 舒予的嘴惊得半晌也合不拢,然后低声问: “书友,可否割爱?价由你定。 ” “不!绝不!先父为购置它,跌伤过一只手。 ”殳役回答得斩钉截铁。 子夜时分,赏月会结束。他们默默地挥挥手,各自乘安排好的小车回家去。 这一夜,他们在各自的书房里,一直坐到天亮。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互相再不打电话,也避免任何可以碰面的机会。殳役为自己 的酒后失言而忏悔不已,若不说出家有此书的第三卷,就不会导致舒予的急于购置,一切便会怡然如昔
16、。可他有难言的苦衷。 1948年冬,父亲闻长沙一个书商手上有此书的第三卷,便乘火车去购买。下火车时,因站台结冰不慎跌倒,左手骨折,硬是忍痛把书购回。到殳役长大后,父亲专门说到此事,嘱他若能找到一卷和二卷,则为殳家之幸,也是此书之幸。殳役如将其散出,便是有违父命,则为不孝。若是别的书,殳役绝不会这样。他听城中一家经营古旧书店的老板偶尔谈到,舒予曾打听过可有宋刻汤汉注陶渊明诗的古本,便推断舒予家应有宋刻陶渊明集,而缺少与 之称为双璧的汤汉注陶诗宋刻本。此书他家却有,但舒予并没有向他提起过,当然他就不能慨然出让了。 舒予也很后悔那晚贸然开口索购,这不是要夺人所爱吗?他在没事时,总会从书柜中搬出一个楠
17、木书匣,戴上白而薄的手套,从里面拿出两卷经进周昙咏史诗,小心地翻看。楠木匣是父亲得到这两卷本后,特意请人做的,里面的空间可放下三卷本。一套书未齐备,如一家人之离散各处,不能团圆是一大憾事。舒予想:我们二人爱书、藏书,是为了读书、研书,而不是以占有为乐。若都不肯忍痛割爱,则此书永远不得团圆。他决定连匣带书,慷慨赠予殳役! 星期天的 上午,舒予携书去了殳家。 当舒予说明来意,殳役先是发愣,继而是又惊又喜,最后泪流满面。他寻出第三卷,小心地放进书匣里,再把书匣摆在父亲的遗像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哽咽着说: “爹啊,书友助我完成了您的心愿,您可以再无牵挂了。 ”又转过身向舒予鞠躬致谢,然后说: “
18、古人云,有来无往非礼也。书友家中可藏有宋刻本陶渊明诗? ” “是。 ” “一直想寻访宋刻汤汉注陶诗的古本? ” “想了多少年了。 ” “这就好,我家有!且赠书友以藏。 ” 舒予蓦地站起来,说: “我先去净手,我们再一起去把它 请 出来。 ” 半年后,他们仿佛心 有灵犀,虽未相约,做法却惊人的相似。舒予将家藏的古本书,全数捐赠给殳役供职的湘江大学图书馆。殳役也把家藏的古本书,全部捐赠给舒予供职的潭城社科院图书馆。 (选自天池小小说) 【小题 1】文中两位 “书友 ”有哪些共同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 【小题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5分)
19、【小题 3】小说的结尾写两位书友将家藏的古本书全都捐赠给图书馆 ,请结合文本对二人做出这一行为的原因加以探究。 (6分 ) 答案: 【小题 1】 两人都喜欢藏书、读书,还都著书立说; 两人都很善良,都能为对方着想; 两人都有孝心,非常敬重自己爱书的父亲; 两人都有比较高的思想境界,最后两人都将自己家藏的古书全数捐给了图书馆。( 1点 1分, 2点 3分, 3点 4分) 【小题 2】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文中两个爱书的人一个失言透露自己有宋刻本经进周昙咏史诗第三卷,一个贸然索购,造成尴尬的局面,于是自己在各自的书房里心情极其复杂:殳役对酒后失言忏悔,舒予对贸然索购后悔;( 2分)另外两人都有对父
20、亲的怀念。( 1分)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对二 人复杂心情的具体描写,并为小说结局做了铺垫。 ( 2分) 【小题 3】 两个人藏书、爱书是一个大前提,正是因为爱书才会有给书找到更好归宿的想法; 在书友想购书时殳役拒绝是因为有难言的苦衷,并不是真正的绝情; 两人互换自己珍藏的古书可以看作是后来捐书的伏笔; 同为地方的学术 “大腕 ”,他们参与地方的学术活动,对当地有感情,这也是他们捐书的思想基础。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 语段,
21、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类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结合着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及与主旨的关系;在结构上可根据句子所在段落位置判断,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 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
22、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识分子与传统 郑也夫 时下, “知识分子 ”与 “传统 ”成了两个热门话题。前者往往被看作是变革的生力军。即使像知识分子与传统这本书作者之一,稳健的学者艾森斯塔特,虽认为知识分子 “并不一定是这种变革运动的惟一,甚至不是最主要的领导者,却也以为 他们是变革催化剂的最主要储库 ”。而后者 传统,被时下相当多的人 们视为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和凶恶敌人。纪录片河殇 中华文化反思录的作者坦率地承认,河殇的轰动是他们始料不及的;这实际上说明了:举国上下的反传统心态,就是反传统的先锋作家
23、们也不曾料到的。 可见,与 “知识分子 ”连在一起的似乎应当是 “反传统 ”。这两个词似乎天然地两位一体。打开近现代历史:培根、笛卡尔、卢梭、圣西门、马克思、尼采、萨特,反传统的大知识分子不胜枚举,甚至可以说很难找到近现代历史上的哪位大知识分子没有一点反传统味道。因此, “反传统 ”几乎成了 “知识分子 ”的主要内涵和最鲜明的特征。也因此如艾森斯塔特 所说: “社会思想史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但迄今其关注的中心是作为现有制度的批判者、作为其潜在的或实际的反对者、作为改革者和革命者、作为社会和文化方向开拓者和反传统的开创者的那个知识分子。 ”以至 格劳巴德说: “知识分子 与 传统 两词
24、放在一起就不常见。 ”但是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几位作者却一致地认为:反传统并不是知识分子的标志,知识分子并不都是反传统的。 被称为 “最后一个儒家 ”的梁漱溟在 “五四 ”时代孔学声名狼藉之时,以罕见的沉静独立的心态挖掘和发扬孔学的优良传统。今天大约不会有人说梁漱溟不是知识分子。 西方保守主义思想家雷蒙 阿隆,与他少年时代的同窗、西方文化的叛逆者萨特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场,他终生为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辩护。晚年相逢时倒是阿隆更像一个胜利者。能说这位传统捍卫者不是知识分子么 即使从一个严格狭义的知识分子定义看,这两位传统的捍卫者也显然当在其中。 中国改革思想的最充分阐发者和积极鼓吹者是知识分子。而改革开
25、放前十年最有实效的是农村改革。农村改革说到底是一种回归传统,回到有过二千年实践经验的个体经营中去。诚然,改革的内容中还有很多非传统的新内容,但理性的、实用主义的思维毕竟要人们放弃对传统的轻易 的全面否定,至少在实践上。就改革的最主要目标 重新建构所有制来看,也显然是放弃和否定了建国后浪漫主义和反传统思潮指导下的实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保守主义重新高涨的时代。始于卢梭 马克思的浪漫、激进、反传统的思潮不会随着其后辈实践家的失败而葬送,他们在思想上的价值是永存的。但今天的世界,至少是东方,又开始重现被卢梭、马克思猛烈批判的深层价值观:私有制以及分配不均等的必要性,及与之相伴的对人性的保守主义认
26、识。而推动当代保守主义思潮复兴的无疑是堪称 “社会良心 ”的知识分子们。 狭义的知识分子定义不可缺少的一 个属性是理性和批判精神。理性意味着在判断上不屈从神启,也不屈从权威,无论这种权威是一个特定身份的人还是一种舆论、一股思潮也无论这股思潮是传统的还是反传统的。批判精神的对象也绝不限于传统,反传统的东西也同样是怀疑和批判的对象。特别是当代反传统思想成为一股大潮后裹挟进了那么多非理性的、情感的、情绪发泄的成分,它就当然也将成为理性精神的批判对象。因此,简单化的 “站队 ” 捍卫某些传统还是反传统不是判定知识分子的标准,而要看你这种立场的由来:是理性判断,是情绪所致,还是潮流裹挟。正如艾森斯塔特所
27、说: “知识分子总是 认为自己的角色就是去创造一个传统在其中不发挥作用的社会。而实际上,批判既可以表现为对传统、观念、信仰及权威的拒斥,也可以表现为对它们的赞同和接受。 ” (节选自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说法 ,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学者艾森斯塔特一方面表达了对于知识分子效能的怀疑,另一方面也肯定了知识分子必定会起作用。 B河殇 中华文化反思录的播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表明了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着反传统心态。 C大知识分子身上都拥有反传统的味道,因此 “反传统 ”是 “知识分子 ”的主要内涵和最鲜明的特征。 D西方保守主义者由于受到主流价值观的保护,在与西方文
28、化叛逆者的对峙中往往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E改革开放前十年最有实效的是农村改革,这证明至少在实践层面上要放弃对传统的轻易的全面否定。 【小题 2】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 “知识分子理性 ”的一项是 (3分 ) A梁漱溟在 “五四 ”时代孔学声名狼藉之时,挖掘和发扬孔学的优良传统。 B西方保守主义思想家雷蒙 阿隆终生为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辩护。 C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重新探讨被卢梭、马克思猛烈批判的深层价值观。 D以简单化的 “站队 ”为标准判定知识分子是捍卫某些传统还是反传统。 【小题 3】格劳巴德说: “知识分子 与 传统 两词放在一起就不常见。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小题 4】
29、 “五四 ”时期。既提出了 “打倒孔家店 ”的反传统口号,也存在着梁漱溟对优良传统的发掘与发扬。请根据文意对此现象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小题 1】 CD 【小题 2】 D 【小题 3】 在近现代历史上反传统的大知识分子不胜枚举,甚至很难找到哪位大知识分子没有一点反传统味道。 “反传统 ”几乎成了 “知识分子 ”的主要内涵和最鲜明的特征。( 2分) 格劳巴德的意思是 “知识分子 ”与 “传统 ”不相融合,而并非两个词语不会同时出现。( 2分) 【小题 4】 对传统、观念、信仰及权威的拒斥是知识分子理性和批判精神的一种体现。 “五四 ”时期出了 “打倒孔家店 ”的反传统口号,正是这种精
30、神的表现。(或:知识分子总是认为自己的角色就是去创造一个传统在其中不发挥作用的社会。 “五四 ”时期出了 “打倒孔家店 ”的反传统口号,就是那个时期部分知识分子这种自我认识的体现。 ) ( 2分) 理性和批判精神也可以表现为对传统的赞同和接受,以及对舆论和思潮的不屈从。梁漱溟在五四时代孔学声名狼 藉之时, 以罕见的沉静独立的心态挖掘和发扬孔学的优良传统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C因果判断错误。原文为 “反传统 几乎成了 知识分子 的主要内涵和最鲜明的特征 ”,选项去掉了程度副词 “几乎 ”使得表述绝对化;另外,缺少时间的限定, “近现代史 ”。 D“主流价值观的
31、保护 ”,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D简单化的 “站队 ”不是判定知识分子的标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作答划线句子的含义 ,一般要答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句子的表层含义是句子的字面意思,作答时,总结概括即可;句子的深层含义主要是结合文章主旨来分析。本句的表层含义是赏月更在于月下之影;深层含义观察事物要注重本质,不要注重外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对文章主旨理解考查的题目,需要从
32、正反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对传统既要批判其糟粕,也要继承其精华。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小题。 田京,字简之,世居沧州。举进士,调蜀州司法参军。赵元昊反,侍读学士李仲容荐京知兵法,召试中书,擢通判镇戎军。夏守 为 陕西经略使,奏兼管勾随军粮料。入 对 ,陈方略,赐五品服。 又参夏竦军事。会遣翰林学士晁宗悫 即 军中问攻守孰便,众欲大举入讨,京曰:“夏人 之 不 道 久矣,未易破也。今欲驱不习 之 师,深入敌境,与之角胜负,此兵家 所 忌,师出必败。 ”或曰: “不如讲和。 ”京曰: “敌兵未尝挫,安肯降我哉? ”
33、未几,元昊使黄延德 叩 延州乞降, 以 奇兵出原、渭,败大将任福。 夏竦素不悦京,坐是改通判庐州,徙知邵武军 。乃上言: “请择 要官守沧、卫,凿西山石臼废道以限戎马,义勇聚教,复给粮,置卒守烽燧,用奇正法训兵,徙战马内地以息边费。 ”凡十余事,仁宗颇嘉纳之。 入为开封府判官,坐械囚送狱道死,出知蔡州。王则据恩州反,京缒城趣南关,入骁健营抚士卒。保州振武兵焚民居欲应贼,京捕斩之乃定。 贼遣其党崔象伪出降,京以其持妖言惑众,又斩以徇 ,由是营兵二十六指挥在外者皆慑服,不敢叛。州之南关,民众多如城中,得不陷贼,京有功焉。京督士攻城甚力, 贼系京妻子乘城迫使呼曰毋亟攻城中将屠我辈矣京叱诸军益进攻注矢
34、仰射杀其家四人 。贼知京无 所 顾,乃牵妻子去,恩州平。 以不能预察贼,降监郓州税。 先是,驻泊都监田斌亦以贼发不能捕,待罪兵间,及城破,从诸将入, 以 功迁宫苑副使,而京独被谪。御史言失察贼过轻,忘家 为 国义独重,不宜左迁,乃徙通判兖州。复知沧州,拜右谏议大夫,卒。 (选自宋史 田京传)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分) A入 对 ,陈方略对:应答 B 即 军中问攻守孰便即:来到 C夏人之不 道 久矣道:讲道义 D元昊使黄延德 叩 延州乞降叩:攻打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夏守 为 陕西经略使忘家 为
35、国义独重 B夏人 之 不道久矣今欲驱不习 之 师 C此兵家 所 忌贼知京无 所 顾 D 以 奇兵出原、渭 以 功迁宫苑副使 【小题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贼系京妻子乘城迫使呼曰 /毋亟攻城 /中将屠我辈矣 /京叱诸军益进攻 /注矢仰射 /杀其家四人 B贼系京妻子乘城迫使呼曰 /毋亟攻 /城中将屠我辈矣 /京叱诸军益进攻 /注矢仰射 /杀其家四人 C贼系京 /妻子乘城迫使呼曰 /毋亟攻 /城中将屠我辈矣 /京叱诸军益进攻 /注矢仰射 /杀其家四人 D贼系京 /妻子乘城迫使呼曰 /毋亟攻城 /中将屠我辈矣 /京叱诸军益进攻 /注矢仰射 /杀其家四人 【小题 4】下列对原文
36、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分) A田京有军事才能,并因此受到官员的推荐。赵元昊反叛,李仲容推荐田京通晓兵法, 皇帝下诏在中书考试,升为镇戎军通判,并向皇上陈述方略。 B田京对如何与西夏军队作战有自己的看法,他反对用未经训练的军队,深入敌境,和西夏的军队较量胜负,有人打算请和,田京认为敌人是不可能降服的。 C田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当机立断。王则占据恩州反叛,田京从城上用绳子坠下奔向南关,进入骁健营安抚士卒,振武兵要响应王则谋反 ,也被田京制服。 D田京在仕途上遭到不公平待遇,但得到了纠正。田京因为在恩州不能预察敌情被贬职,田斌也因捕贼不力待罪军中,经御史上奏两人先后得到任用。
37、 【小题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 分) 夏竦素不悦京,坐是改通判庐州,徙知邵武军。( 3分) 贼遣其党崔象伪出降,京以其持妖言惑众,又斩以徇。( 4分) 【小题 6】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田京 “知兵法 ”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 3 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4】 D 【小题 5】 夏竦向来不喜欢田京,由于这次事件改为庐州通判,调任掌管邵武军。( “坐是 ”“知 ”各 1分,大意 1分) 反贼派遣自己的党羽崔象假装出城投降,田京因为崔象用妖言迷惑大众,又将崔象斩首示众。( “其 ”“伪 ”“徇 ”各 1分,大意
38、1分) 【小题 6】 此兵家所忌,师出必败。 敌兵未尝挫,安肯降我哉? 凿西山石臼废道以限戎马。 置卒守烽燧,用奇正法训兵。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叩:请求进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 题 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 “意义和用法 ”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 A动词,担任;介词,为了。 B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义;助词,的。 C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D派;介词,因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
39、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 、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田斌是因功升迁,并未经御史上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
40、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6】 试题分析:答对 1点给 2分,答对两点给 3分。找出的事例只要能体现田京 “知兵法 ”,即可给分。 考点:归纳内容 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参考译文】 田京,字简之,世世代代都居住在沧州。考中进士后,调任蜀州司法参军。赵元昊叛乱,侍读学士李仲容向朝廷推荐田京,认为他懂得兵法,田京奉召应试中书,提升为通判镇戎军。夏守 担任陕西经略使,上奏朝廷让田京兼管随军粮食草料。田京上朝应答,陈述方法策略,被赐予五品官服。 又参与夏竦的军事谋划。恰逢朝廷派遣翰林学士晁宗悫到军中询问进攻与防守哪一个有益些,众人都要大举深入进行讨伐,田京说:
41、“西夏人不守道义已很长时间了,不容易攻破他们。现在要率领不熟悉对方地形的军 队,深入敌方境内,与敌人较量胜负,这是兵家所忌讳的,出动军队一定会失败。 ”有的说:“还不如和西夏人讲和。 ”田京说 “:敌人军事力量未尝遭到挫败,怎么会降服于我们呢? ”不久,赵元昊派黄延德到延州乞求投降,派奇兵出原、渭,打败大将任福。夏竦向来不喜欢田京,由于这次事件改为庐州通判,调任掌管邵武军。田京于是上奏皇帝说: “请挑选重要的官员坚守沧州、卫州,开凿西山石臼废道来限制战马的通行,征召义勇之士集中教导,并给他们提供军粮,安排士兵白天夜晚守候烽燧,用奇正法训练士兵,从内地征召战马来停止守边的费用。 ”总共十余件事,
42、 仁宗皇帝很赞赏并采纳了这些建议。 入朝成为开封府判官,由于用木械拘系囚犯,在送往狱中的路上,囚犯死去,田京因此而调离开封,担任蔡州知州。王则占据恩州反叛,田京从城上用绳子坠下奔向南关,进入骁健营安抚士卒。保州振武兵焚毁民居想应合叛贼,田京逮捕这些人并加以斩首,振武兵才得以安定。反贼派遣自己的党羽崔象假装出城投降,田京因为崔象用妖言迷惑大众,又将崔象斩首示众,因此在城外的营兵二十六指挥都感到恐惧而被驯服,不敢再叛乱。恩州的南关,老百姓像开封城一样多,能够不被叛贼攻陷,田京功不可没。田京督促士兵用力攻城,叛 贼绑住田京的家小登上城墙逼迫他们喊着说: “不要用力攻城,城内的叛贼将要屠杀我们。 ”田
43、京大声呵斥士兵更加紧攻城,抬头发箭,射死其家小四人。叛贼见此知道田京无所顾忌,于是带领家小离城而去,恩州得以平定。田京由于不能预察会发生叛乱,被降为监郓州税。 在这之前,驻泊都监田斌也由于叛贼发生叛乱而不能预先逮捕叛贼,待罪于军中,后来攻破叛军城池,田斌跟随平叛的将领们进入叛城,由于平叛有功被升为宫苑副使,而田京却独遭贬谪。御史上言说没有预先察知叛贼的行为这个过错并不十分严重,田京忘家小为国家的情义值得表彰,不宜对田京降 职处分,于是迁任兖州通判。又任沧州知州,授予右谏议大夫,去世。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中吕】普天乐 江头秋行 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
44、 ,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注】 落:院落、村落。 【小题 1】请赏析 “添 ”、 “淡 ”二字的妙处。 (4分 ) 【小题 2】末尾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分 ) 答案: 【小题 1】 “添 ”是增添,写出了篱落已逐渐增添了收获庄稼的黄色,( 1分)“淡 ”为淡退,写出了 江中小洲的绿色逐渐淡褪;( 1分)这两个动词描绘了秋日景物的深浅颜色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分)极富动感地表现了秋色逐渐加深的过程。( 1分) 【小题 2】末尾三句借快要下山的夕阳、一声鸣叫的过雁、远处矗立的几处高楼等意象描
45、绘了一幅萧瑟、凄清、孤寂的秋行夕阳图,( 2 分)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游子的思乡怀远之情。(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朗明丽的秋景图:稻谷和高粱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芦苇也已秀穗。院墙篱笆,已逐渐被收获庄稼的黄色所装饰;江中小洲,也淡去了绿色。树叶飘零,植被稀薄,山容显瘦,沙鸥在水面翻飞,似乎在报知潮涨潮落,烟雾迷蒙,秋色更显深沉。一声
46、过路的雁鸣,打破了秋野的寂静,夕阳西下,四周的几栋楼阁,在渐次浓重的暮色衬托下,却显得更加高耸。瘦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山形的峭削,展现萧瑟的暮春,从而表达内心的惋惜和凄凉,抒 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 6分) 示例: 教师是柴,燃起学生的求知之火。 教师是火,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灯。 教师是灯,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 答案: 示例一:书籍是木,建造读者的知识之舟;书籍是舟,探索读者的智慧之海;书籍是海,汇纳读者的精神之川。 示例二:亲情是薪,烤热
47、人们的热情之釜;亲情是釜,煮沸人们的真爱之汤;亲情是汤,温润人们的干涸之心。 试题分析:仿写 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仿写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例句如是单句主要分析句子结构,如是复句主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句式和例句一致,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因为艺术须能泯灭实质与形式的分别,而达到这种天衣无缝的境界的只有音乐。 图画所不能描绘的,语言所不能传达的,音乐往往能曲尽其意。 它的节奏的起伏,音调的宏纤, 往往恰合人心的微妙的变化。 英国文艺批评学者佩特说过,一切艺术到精微境界都力求逼近音乐。 这个道理是一般美学家所公认的。 叔本华认为音乐是最高的艺术,因为其他艺术只能表现意象世界,而音乐则为意志的外射。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引入话题, 是对 的解释, “这 ”承前指代, “美学家 ”引出叔本华, 重点论述音乐的地位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