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一 3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发生自杀式炸弹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多人伤亡,但由于道路被堵,救护人员只能 安步当车 ,步行去抢救受伤人员。 B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 不厌其烦 。 C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西楚霸王一把大火,使得咸阳焦土一片,寸草不生, 赤地千里 。 D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 竭泽而渔 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
2、行为。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 B望文生义。 “不厌其烦 ”意为 “不嫌烦琐与麻烦 ”,这里应用 “不胜其烦 ”,意为 “烦琐、 碌檬谷耸懿涣恕薄 赤地千里:形容旱灾或虫灾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不能形容火灾后果。 D“竭泽而渔 ”指排尽水来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 Ks5u A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人类 68%的疾病的原因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是感冒的主要根源。 B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
3、重要组成部分。这个 “软实力 ”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C在连续遭遇本赛季的五连败后,湖人队的处境令人堪忧,如果后两场比赛再失利,湖人队将跌落至西部赛区第四名。 D许多地方以较低的价格征用耕地盖起高楼大厦,这给国家不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也给老百姓造成极大的利益伤害。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 “原因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 ”句式杂糅,改为 “人类 68%的疾病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 ”; C 项 “连续 五连败 ”搭配不当,五连败就有连续的意思,“令人 ”和 “堪 ”成分赘余; D项语序不当, “不但 ”应放在 “给国家 ”前。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4、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 近日,从不少报纸上看到 “给力 ”二字,有的写入文章,有的做标题。 _,_, _, _, _。 _。让有生命力而过去不见诸大 众传媒的词语,试着在报刊上采用,这无论如何也是一种创新。 虽没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热闹 后来,有人发现人民日报上竟也用了 “给力 ” 我并不反对一些网络词语,包括 “给力 ”在内 进入通行的报刊等媒体 于是,一夜之间,不少报刊便纷纷仿效 但也毕竟制造了一点儿 “声势 ” 据说, “给力 ”原是网络用语,进不了一般的报刊之中 A B C D 答案: C 试题
5、分析: 显然要在一起, 的因果关系, 的转折关系,可从语意及形 式上判断出来。 放在最前面能够很好地与上文及 相衔接, 与后文过渡较好。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找出与 “蚓无爪牙之利 ”句式不相同相同的一项( )( 3分) 客有吹洞箫者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马之千里者。 答案: B 试题分析: ACD定语后置句, B,宾语前置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共 19分) 九 公 凡 夫 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
6、没有不知道的。九公是全村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老人,是远近有名的有趣人,他的趣事就如同他的胡须,多得数也数不清。 九公九岁的时候,被送去读私塾。九公对那些摇头晃脑的 “之乎者也 ”十分反感。先生也不喜欢这个调皮的学生,时不时出一些难题难为他。一天在讲曹植七步成诗时,九公却和周公秘密会谈去了。先生十分生气,就让九公当场作诗一首,不然就挨板子。九公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歪着头,略作思索,遂以雨成诗。 盆泼也 瓢倒也 一滴雨 一个大豆也 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先生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 九公的学业也就到此结束了。 “扫盲 ”的那几年,九公也和大伙一起去村小学学习。那节语文课,老师教学 “人 ”字,九公再次拜会
7、周公,呼呼大睡。老师辈分低,既要严肃课堂纪律,又要给爷爷辈的九公脸面,便耐心地开导他。 “其实汉字很容易学,一人为 人 ,二人为 从 ,是说两人在一起,三人为 众 ,是说很多人的意思 多形象!多生动! ” 九公走上讲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 “如果人上边有人,人下边也有人,人左边也有人,人右边也有人,人加人,人叠人,人连人,念什么字? ”九公在黑板上写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七八个 “人 ”字。 老 师有点生气。 “这不是字! ” “不是字? ”九公面向大伙,手一挥,如同一位镇定自若的将军。 “这个字念 一堆人! ” 从去年入冬以来,天气持续干旱,许多地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干旱袭击,大片大片的庄稼开始
8、枯黄。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大伙开始忙着抗旱保收。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加之抗旱又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效果不明显。人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时,九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天,九公带领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伙计来到河边求雨。九公说,河中心有个千年鳖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他年轻时曾见过有人在这里求雨,当天就电闪雷 鸣,大雨倾盆。方圆几里、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看热闹。 九公在河边支起一个供案,上面摆着供品,然后点燃三炷香,双手捧着擎过头顶,对着上天三叩九拜,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说些什么。 之后,真正的求雨过程开始了。 九公身背一个簸箕 此时他就是千年鳖精的化身。四个帮手分列东南西北,围成一个圈
9、,每人手中还提着一壶水。 九公就在中间爬来爬去。爬到东面,就抬头问: “东海龙王下不下雨? ”帮手忙说: “有雨! ”提起壶在九公身上浇一阵。爬到西面,九公又问: “西海龙王下不下雨? ”西面的帮手忙说: “有雨! ”提起壶在九公身上又浇了一阵子 。 “南海龙王 ”“北海龙王 ”也都声称:有雨!九公就这样爬来爬去,衣服渐渐湿透了。 说来也怪,天真是渐渐地阴沉下来,起风了。甚至还滴下几滴雨来。 轰隆隆,轰隆隆! 一阵响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的巨响在天空回荡。 “打雷了!要下雨了!老天爷显灵啦! ”九公激动得老泪纵横。 “都别傻站了,快跪下来求老天爷吧! ”九公向周围的人群喊去。有两个老太太当即就跪
10、下了。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村支书刘义气喘吁吁地跑过来。 “别瞎闹啦!部队趁着今天的有利天气正在人工降雨呢。炮弹已经打过了,马上就要下雨。谁要是不想饿肚子,就赶快去地里挖 沟引水,我只通知这一次啊! ”刘义说完又转头跑掉了。 人群一哄而散。九公慌忙喊: “哎!别走!哎! ”九公的四个帮手最后也随着人流不见了。 九公一下子瘫坐地上。 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从此,九公就常常坐在村头的那棵大柳树下,对着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不厌其烦地说: “娃呀,好好读书。将来有知识才能长本事! ” 【小题 1】小说中的九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 【小
11、题 2】小说详细描写了九公 “求雨 ”的过程,请分析其作用。 (6分 ) 【小题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有人却认为此结尾画龙点睛,你怎么看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7分 ) 答案: 【小题 1】 不爱读书,不尊重知识; 愚昧迷信,顽固自大; 天真率直,知错能改; 热心公益。 【小题 2】 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九公煞有介事地求雨充分表现了他的愚昧迷信、荒唐可笑,含有讽刺效果。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思想转变更合理可信。 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使九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突出了小说批判迷信、倡导科学知识的主题。 【小题 3】观点一:我认为是画蛇添
12、足。理 由: 该结尾使人物形象前后反差太大,不够真实。九公是一个思想顽固、没有知识的老人,即使因为求雨事件思想有所转变,也很难做出这样的行动,说出这样的话。 使主题显得过于直白,没有韵味。如果去掉这一段,以 “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这一句环境描写结尾,反而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人们深思的艺术效果。 从情节上来说,写到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已经足以说明科学知识战胜愚昧迷信这一主题,故事在这里结束,戛然而止,结构完整;添上这一段反给人画蛇添足、节外生枝之感。 观点二:我认为是画龙点睛。理由: 该结尾使人 物形象更加饱满。九公的思想经历了从顽固不化到悔悟改过的巨大转变,前后的思想
13、行为形成鲜明对照,结尾使九公的形象变得可亲可爱、立体饱满。 使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突出。愚昧顽固的九公最终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好好读书,结尾突出了知识的强大作用,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使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小说围绕九公这一人物展开,情节始于九公自己从小不肯读书,终于他热心督促小学生读书。这样写小说的情节结构比较完整,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和主题。 【小题 1】 试题分析:两次求学经历,都可以看出九公不爱读书,不尊重知识的特点;求雨 过程可以看出九公愚昧迷信,也看出他热心公益事业的一面;最后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九公醒悟,知错能改。 (6分;答出一点给 2分,其中 点中只要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
14、。 )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 “求雨 ”是文中核心的故事情节,其目的一是突出九公迷信愚昧的性格特征;二是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的求雨失败和人工降雨成功;三是彰显主题,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表达了批判迷信、倡导科学的主题思想。 (6分;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对即可。 )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 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两种观点选其一即可,表述时要有充足理由。如认为画蛇添足,主要从小说的含蓄性和人物前后反差极大等角度进行表述;如认为画龙点睛,主要从彰显主题和故事情节完整性上作答。 (7分;有明确的
15、观点给 1分; “理由 ”答出一个给 2分,意思对即可。 )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古文阅读(共 15分)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 , 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 ;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 海 遣 耪韵遄佑谡盼洌 簧笠玻 使 錾硭酪病 br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乐正夔 注 一足, 信 乎? ”孔子曰: “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
16、于草莽之中而 进 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 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 夔一足 ,非 一足 也。 ”宋之 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汲 ,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 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 “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
17、,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 注 乐 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乐正夔一足, 信 乎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 进 之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 节 也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汲 汲:打水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闻而审, 则 为福矣三人行, 则 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 于 鲍叔青,取之于蓝而青 于 蓝。 C
18、有闻 而 传之者曰拔剑撞 而 破之。 D宋君令人问 之 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之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 “类是而非 ”,有的事例 “类非而是 ”,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小题 4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故曰 夔一足 ,非 一足 也。( 3分) 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涉
19、河。( 3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4】 所以说 “夔一个人足够了 ”,不是 “夔一只脚 ”(一条腿)。 有读史书的人说: “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 【小题 1】 试题分析:信:的确,确实。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的 “则 ”是 “副词,就 ”的意思。 B项第一个 “于 ”是 “介词,从 ”,第二个 “于 ”是 “介词,比 ”。 C项的两个 “而 ”都是 “连词,表承接 ”。 D项的 “之 ”是“代词,这件事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 为理解
20、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有的事例 “类是而非 ”,有的事例 “类非而是 ”,说法很含糊; “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的说法也欠准确,除了文章开头几个事例有明显的正反论证外,后面提及的孔子辨 “一足 ”、丁氏之井、子夏辨豕等几个事例似乎同时蕴含着正反两个方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尽量用直译。第一句注意两个 “一足 ”的不同译法,第二句注意 “豕、涉 ”的字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 ,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
21、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 耗抢锾 帕嗽酵豕醇 幕埃 遣 诱盼淠抢锾 帕苏韵遄拥氖拢 挥芯 蟛毂阆嘈帕耍 虼斯 颐鹜鲎约核土嗣 br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 “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 吗? ”孔子说: “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
22、的人,舜说: 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所以说 一个夔就足够了 ,不是 夔只有一只足 。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 “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 “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 “晋军三豕过黄河。
23、”子夏说: “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 己 字与 三 字字形相近,豕 字和 亥 字相似。 ”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 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公元 760年春
24、,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五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小题 1】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堪称全诗的诗眼?请结 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4 分) 【小题 2】有人说,诗的尾联所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 4分) 答案: 【小题 1】 “幽 ”字。诗的前三联紧扣 “幽 ”字来描写物态人事,首联写环境之清幽:清江曲折,绕村而流;颔联写物态之幽然:燕子自由自在,鸥鸟相伴相随。颈联写人事之幽趣:老妻可亲,稚子可爱,合家怡然。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诗人的内心享受着难得的安闲幽然,首联 “幽 ”字正
25、是这种心境的体现。可谓一字经纬,统摄全篇。 【小题 2】同意这种看法。环境优美,生活安定,得享天伦,拥有这些对于饱经离 乱的诗人来说,自然是欣喜和满足的。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 “故人供禄米 ”的基础上的,是不牢靠的, “但有 ”一词正表露出诗人的隐忧;而杜甫这样“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 ”的诗人,怎会满足于独善其身,说 “微躯之外更何求 ”其实是无奈之语自慰之词。所以说,这首诗的欣喜之音中透露着悲苦之调。 【小题 1】 试题分析:赏析诗眼,要看这一个字眼能否带起或串起全篇内容。答题一般规范是:点出诗眼;结合全诗分析各句(联)内容和这个诗眼的关系;最后一句总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
26、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就前人 的分析来谈自己的看法,一般宜顺着前人的观点来分析,不宜贸然否定。同时要注意紧扣作品内容,又要注意相关背景,尤其是在中学课本中介绍过的作家,更应回顾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欣喜之情 2分,分析悲苦之情 3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江村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 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
27、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本诗首联第二句 “事事幽 ”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 “事事幽 ”,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 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
28、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 “但有 ”,就不能保证必有;曰 “更何求 ”,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 “故人供禄米 ”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 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Ks5u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
29、 “此外更何求 ”一句,关合 “事事幽 ”,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 “江 ”字、 “村 ”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 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 “事事 ”,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 “梁上燕 ”属 “村 ”, “水中鸥 ”
30、属 “江 ”: “棋局 ”正顶 “长夏 ”, “钓钩 ”又暗寓“清江 ”。颔联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两 “自 ”字,两 “相 ”字,当句自对: “去 ”“来 ”与 “亲 ”“近 ”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 “画 ”字、 “敲 ”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
31、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 “沉郁 ”,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默写 名句默写( 6分)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答案: 【小题 1】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已 ,则知名而无过矣 【小题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小题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试题分析:默写题的答案:不能有任何书写错误,否则该空不得分。注意 “参、庠、悌、隳 ”等字的写法。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作文(共 40分) 猪八戒照镜子 猪八戒坐在镜子前照镜子。镜子中出现的它,长耳朵,翘鼻子,十分丑陋。
32、它一见就十分恼怒,抡起铁耙,将镜子砸得粉碎。可当它再看时,无论大小,每一块碎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它。 请写一篇不少于 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不得抄袭。 答案: 例文一:猪八戒照镜子的启示 你也许听过 “猪八戒照镜子 ”的故事吧! 故事中说道:猪八戒听说自己很丑,于是想看一看自己到底有多丑。于是当他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相貌时,左看不像人,右看不像人,一怒之下砸毁了镜子。对于这个故事,众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猪八戒爱慕虚荣,怕丑;也有人指责猪八戒砸镜子是野蛮行为 而我却要赞扬猪八戒敢于照镜子这一点勇气。明知自己丑,还要看看自己丑在哪里,怎样个丑法,比起那些不敢面对镜子的人,
33、总算进步的多。 一个人需要 “照镜子 ”,通过 “照镜子 ”来发现各自的缺点和短处。当 然这面 “镜子 ”不是指玻璃镜片,而是指一切先进的因素。 “照镜子 ”就是与一切先进的因素对找比较,从中找到自己的落后点。 我们在学习上,是需要 “照镜子 ”的。考试正是照镜子的一种手段。通过考试,我们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不足和缺陷,才好及时地查补缺漏。有的同学怕考试,不愿考试,实际上是讳疾忌医的表现。如果我们只是学,而不进行任何考试,那么我们就会处于昏昏然的状态之中,甚至盲目地自我陶醉。 我国古代,有很会 “照镜子 ”的人。战国时齐相国邹忌便是一个。邹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别人漂亮,而他的老婆
34、和客人说他多么漂 亮,不过是阿谀奉承,由此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照镜子,对自己的尊容心中无数,尚且有被欺骗的可能。倘若在处理国家大事时也不知道经常照 “镜子 ”,那所受的蒙蔽就严重了!他向齐威王报告了自己的体验。齐威王听了很赞赏,接受了他的建议,实行鼓励臣民批评朝廷的政策,并能正确地对待这些批评,使国家很快强盛了起来。 再有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到屏风上,当作 “镜子 ”,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 “照镜子 ”的体会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由此可见,小到个人, 大到国家,都是离不开 “照镜子 ”的。而要真正做到这
35、一点,又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正需要发扬猪八戒敢于照镜子的那股勇气,敢于发现自己的缺点,还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并改正它。 “ 照镜子 ”是每个人不断完善自己的客观需要,也是关系到我们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更是我们事业必将取得胜利的保证。因此,我喜欢 “照镜子 ”,同时,也希望那些自我陶醉的人们多 “照一照镜子。 ” 试题分析:这则材料可横向分解为三个立意角度:猪八戒、镜子、猪八戒和镜子。 从猪八戒的角度看,它自己长耳朵、翘鼻子,十分丑陋,却责怪镜子,迁怒于镜子,足见它不能正 确看待自己和他人。据此,可立意为: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短处,或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 从镜子的角度看,尽管猪八戒将它打碎了,但它依然反映八戒的丑陋,并不因为被打碎而作丝毫的改变。依此可立意为:要学习镜子不畏强暴、坚持真理的精神。 从二者合一的角度看,猪八戒打碎镜子,可以看成邪恶与暴力向真理挑战;镜子碎了仍反映八戒的丑陋,可看作真理是战胜不了的。所以,其立意可为:邪恶与暴力是战胜不了真理的。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