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读音 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 A 俳 优( pi)伶 俜 ( png) 蛤 蟆陵( xi) 赍 志而没( j) B木 讷 ( n) 撩 人( lio)潭 柘 寺( zh)白云出 岫 ( xi) C混 沌 ( tn) 庠 序( xing)白云 观 ( gun)少不 更 事( gng) D蕴 藉 ( ji) 晌 午( xing)大杂 烩 ( kui) 便 宜行事( bin)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多音字、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难认字。在答题时,要结合着不同类型字词的特点进行分析时,同时要看准、认清
2、题目的问法,一定要把题目的关键词 “完全正确 ”多读几遍。可以用排除法对最有把握的词语读音来进行比较排除,省时省力。 A蛤蟆陵 h ;C混沌 dn ;D晌午 shng ,大杂烩 hi。所以正确选项是 B。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膨胀噩梦拉剧战休戚相关 B宣泄旋涡乌篷船震撼人心 C饿莩屏弃吊脚楼阴谋鬼计 D爆涨包涵汗涔涔残羹冷炙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大多都是对形近字的辨析考查,在答题时,可以结合着词语的意思,固定词语等进行分析,对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筛选,作出判断。A拉锯战 ,要注意 “锯 ”; C固定词语类型,
3、应为 “阴谋诡计 ”; D形似字错误,应为 “暴涨 ”。故正确选项是 B。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透心凉,心飞扬。 ”在炎炎夏日,雪碧饮品总是给饮者 沁人心脾 的享受。 B美国正积极实施 “回归亚太 ”的政策,千方百计地挑拨中国和日本的关系, 坐收渔利 。 C秃鹰一会儿没入云端,一会儿翱翔天际,灵巧生动, 活灵活现 ,难怪哈萨克兄弟钟情于它,把它称为 “神鹰 ”。 D计算机行业正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它不仅用于我们的工作,还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可以说这个行业的发展 方兴未艾 。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
4、题目一定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整体感悟大体内容的情况下,再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思考分析词语的大体意思,然后判定是否正确。也可以用排除法。 A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 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指欣赏到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B坐收渔利:三者之间的关系。 C活灵活现:形容描写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用在此处不符合句意。 D方兴未艾:褒义词,正在兴起,没有停止。所以,选择 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和奋斗,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民主建设水平、依法治国水平、文化发展水
5、平、社会保障水平、环境保护水平,都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B随着科学化种植的深入,广大农村正在掀起了 一个科学种田的新高潮。 C在拜仁队和纽伦堡队的对决中,埃姆斯 雷的积极抢断,破坏了纽伦堡队的一传到位率。 D十年浩劫带给一些青年的创伤,是难以形容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不容易分辨,分析思考的着眼点在于句子成分的运用上,要反复的琢磨推敲。 A主语变换,构成了 “主 +状,主 +谓 ”结构; B时态不当,“正 ”和 “了 ”有矛盾; C “破坏了 传位率 ”构成了动宾搭配不当。所以正确选项是 D。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句子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人和民
6、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 _。 _,_。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 _;_。这就是中国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重视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 虽然这时的小说已经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 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 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但中国小说总是不 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段落大意的基础上,根据上下句来理解判断。按照事理顺序
7、。文段开头 “文人和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 ”缺少动宾关系语句,故 句式特点符合;从语句顶真句式来看, “重视情节 ”紧跟 后来补充说明;从对 的进一步说明和承接关系上看,句 符合;从关联词语关系看,先 后 。所以正确选项是 C。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 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高老头病危,他要求再见女儿一面,但是两个女儿推三阻四,至死也没女儿来见他。在出殡时,他们派了两辆带有爵徽的空车跟在棺柩的后面。高老头 B探春提议凑份子给平儿过生日,众人射覆、行令、划拳。没有贾母、王夫人的约束,玩个热闹。史湘云醉倒在青泥板
8、上,芍药覆满全身。红楼梦 C孙权听说刘备已去西川,便想断其后路,吴国太怕伤害女儿,不准孙权妄动。孙权和张昭谎称吴国太病危,于是孙夫人带着阿斗离开荆州。赵云奋力拦截,从船上夺回阿斗。 三国演义 D子路向孔子问仁,孔子对仁的解释是 “克己复礼为仁 ”。子路要孔子说出仁的条目和详情,孔子的回答是,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名著作品原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比较,注意选项与原作品的细微差别,然后再做出判断。 D项中 “子路向孔子问仁 ”“ 子路要孔子说出仁的条目和详情 ”属于人物混淆,不是子路,应是颜渊。所以,选择 D。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
9、,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佛鼓 林清玄 住在佛寺里,为了看师父早课的仪礼,清晨四点就醒来了。走出屋外,月仍在中天,但在山边极远极远的天空,有一些早起的晨曦正在云的背后,使灰云有一种透明的趣味,灰色的内部也早就织好了金橙色的衬里,好像一翻身就要金光万道了。 鸟还没有全醒,只偶尔传来几声低哑的短啾。听起来像是它们在春天的树梢夜眠有梦 ,为梦所惊,短短地叫了一声,翻个身,又睡去了。 最最鲜明的是醒在树上的一大簇一大簇的凤凰花。这是南台湾的五月,凤凰花的美丽到了峰顶,似乎有人开了染坊,就那样把整座山染红了,即使在灰漾的清晨
10、的寂静里, 凤凰花的色泽也是非常雄辩的 。它不是纯红,但比纯红更明亮,也不是橙色,却比橙色更艳丽。比起沉默站立的菩提树,在宁静中的凤凰花是吵闹的,好像在山上开了花市。 说菩提树沉默也不尽然。经过了寒冷的冬季,菩提树的叶子已经落尽,仅剩下一株株枯枝守候春天,在冥暗中看那些枯枝,格外有一种坚强不屈的姿势,有一些生发得很早的,则 从头到脚怒放着嫩芽,翠绿、透明、光滑、纯净,桃形叶片上的脉络在黑夜的凝视中,片片了了分明。我想到,这样平凡单纯的树竟是佛陀当年成道的地方,自己就在沉默的树与精进的芽中深深地感动着。 这时,在寺庙的角落中响动了木板的啪啪声,那是醒板,庄严、沉重地唤醒寺中的师父。醒板的声音其实
11、是极轻极轻的,一般凡夫在沉睡的时候不可能听见,但出家人身心清净,不要说是醒板,怕是一根树枝落地也是历历可闻的吧! 醒板拍过,天空逐渐有了清明的颜色,但仍是没有声息的,燕子的声音开始多起来,像也是被醒板叫醒,准备着一起做早课了。 然后 钟声响了。 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它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钟声敲了几下,我算到一半就糊涂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缓缓的咚嗡咚嗡咚嗡之声,接着是一段较快的节奏,嗡声灭去,仅剩咚咚者的急响,最后又回到了明亮轻柔的钟声,在山中余韵袅袅。 我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 ,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
12、的地方,去看更远的风景。 钟声还在空气中震荡的时候,鼓响起来了。这时我正好走到 “大悲殿 ”的前面,看到逐渐光明的鼓楼里站着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 大,与她前面的鼓几乎不成比例,但她所击的鼓竟完整地包围了我的思维,甚至包围了整个空间。她细致的手掌,紧握鼓槌,充满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飞舞游走,姿势极为优美,或缓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飙风 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击鼓,不禁痴了。那鼓,密时如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拂面轻柔;它急切的时候,好像声声唤着迷路者归家的母亲的喊声;它优雅的时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飘过的澄明的云,可以飞到世界最远的地方 那
13、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 者来自更邈远之处。 鼓声歇止有一会儿,我才从沉醉的地方被唤醒。这时 “维摩经 ”的一段经文突然闪照着我,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 “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当场的五千个菩萨都寂静等待维摩诘的回答,维摩诘怎么回答呢?他默默不发一语,过了一会儿,文殊师利菩萨赞叹地说: “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 后来有法师说起维摩诘的这一沉默,忍不住赞叹地说: “维摩诘的一默,有如响雷。 ”诚然,当我听完佛鼓的那一段沉默里, 几乎体会到了维摩诘沉默一如响雷的境界了 。 佛鼓敲完,早课才正式开始,我坐下来在台阶上,听 着大悲殿里
14、的经声,静静地注视那面大鼓,静静地,只是静静地注视那面鼓,刚刚响过的鼓声又如潮汹涌而来。 殿里的燕子也如潮地在面前穿梭细语,配着那鼓声。 (取材于林清玄的同名散文) 【小题 1】 本文题目为佛鼓,作者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 “静谧肃穆 ”的晨景图。请谈谈这样写的用意。( 6分) _ 【小题 2】结合具体文意,说说你对下列两句中加点词 “雄辩 ”和 “感觉 ”的理解。( 4分 ) 凤凰花的色泽也是非常雄辩的。 _ 我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远的风景。 _ 【小题 3】 本文第 13段画线的 “几乎体会到了维摩诘沉默一 如
15、响雷的境界了 ”一句,写的是怎样一种境界?请联系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7分) _ 【小题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本文第 段描写菩提树,并非只是一般的写景,它象征一种静默而坚强的精神,历经寒冬,守候春天,在沉默中孕育着新的生命。 B本文描写女尼击鼓时,以她那 “小小的身影 ”“细致的手掌 ”与佛鼓形成 “不成比 例 ”的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了作者此时心灵的震撼。 C作者在文中多次出色地运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比如用鸟低哑的叫声来衬托了出家人的身心清净,用极轻的醒板声衬托清晨的宁静。 D作者虽然细致记述了听佛鼓的过程,赞美了佛鼓的丰富意蕴
16、,但都是为了突出晨钟给自己留下的更深刻的印象和拂之不去的影响。 E、本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晨景,听醒板,听钟声,听佛鼓,每次内容的转换都衔接自然,文章最后以燕子细语作结,意味深长。 答案: 【小题 1】 作者运用了铺垫的手法,在写 “佛鼓 ”之前先描写了美丽的 “晨景 ”;为下文写 “佛鼓 ”蓄势。晨景以静谧为特征,突出佛寺环境优雅而安宁的宗教氛围,为下文描写 “佛钟 ”“佛鼓 ”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以环境之美衬托佛寺之美,以清晨之静衬托钟鼓之动,从而突出了佛鼓丰富的内蕴。 【小题 2】 “雄辩 ”,这里用拟人的笔法,突出了清晨的 “凤凰花 ”明亮、艳丽、吵闹的张扬旺盛的
17、生命力。 “感觉 ”,是指钟声净化了人的心灵,使人有了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小题 3】( 1)境界:这是一种 “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静默境界,一种沉浸 其中不必用语言表达而心灵已被感染(或有所领悟之类)的境界。 ( 2)我从中受到的启发是: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时,静静地沉浸其中感悟它的魅力甚至要比用言语表达出来更具有触动心灵的力量。作者在听完佛鼓的沉默中,心灵受到震撼,虽无法用语言表达却已沉浸其中,得到了深深的感悟。白居易欣赏琵琶女高超的演技,也是完全沉浸其中,那种沦落天涯之感、同病相怜之痛,就是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静寂中表现出来的。 “沉默是金 ”,只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用真情去感受,那么,高超
18、的艺术也往往尽在不言中。 【小题 4】 CD 【小题 1】 试题分析:从题目 要求上就能看出,分析的方向应是表现手法方面。一般情况下文章开头描写景物或者描摹图画,其表现目的就是为了渲染环境气氛,烘托心情,为下文做铺垫。在组织答案:时,要从本文开头描述图画的静谧肃穆的目的和作用来写,结合着具体的晨景静谧的特点,着重回答对下文写佛钟佛鼓渲染气氛,衬托佛寺环境之美,起铺垫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正如题意要求,要结合具体的文意来理解。在回答时,可以从词语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表达效果方面来组织答案:。如色泽用 “雄辩 ”一词来搭
19、配,属于拟人手法,要答出运用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如能突出清晨的 “凤凰花 ”艳丽、张扬的生命力。 “感觉 ”一词,作者以比喻的手法来形象生动的表达出钟声的感化力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原文中的相邻语段,进行分析,用原文或者自己的话来概括。如文章第 12段 “维摩诘怎么回答呢?他默默不发一语,过了一会儿,文殊师利菩萨赞叹地说: “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从这句话可以概括一种沉浸其中不必用语言表达而心灵已被感染 (或有所领悟之类)的境界。所以,作者在听完佛鼓的那一段沉默里,领悟
20、到了沉默的感染力。在回答启发时,可以结合着欣赏文学作品或者影视节目时,沉浸其中感悟其魅力而不必言语的沉默境界来组织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悟文意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C “鸟低哑的叫声 ”衬托的是 “清晨的宁静 ”, “极轻的醒板声 ”衬托 “出家人的身心清净 ”。 D给 “我 ”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 “佛鼓 ”。所以,选择CD。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21、成第后面题。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要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诗人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到宋代,以禅喻诗遂成为风气,在这 风气中出现了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这部诗话牵涉到的以禅喻诗的评论,又引出各种赞同和反对的意见,是是非非,争论了将近一千年。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
22、禅的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 禅入诗。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 “禅言诗 ”。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能引起我们的兴趣。更值得研究的是另外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
23、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禅宗重视 “返照 ”的功夫,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 苔上 ”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里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冷斋夜话里的一段记载也很有趣。华亭船子和尚有偈曰: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丛林盛传,想见其为人。山谷倚曲音,歌成长短名曰: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明月归。船子和尚写的是垂钓的情
24、景和过程,意象丰富,境界高远,而又寄寓着随缘任运的禅理。千尺丝垂,以见求之深,万波随动,以见动之广;鱼既不食,遂空载月归。诗的意 境亦返于清净虚空,有禅理禅趣而无禅语,简直可以当一首渔父词来读,和柳宗元的江雪、张志和的渔歌子相去无几,难怪为人所盛赞。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细分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三种不同的以禅喻诗。 (摘编自袁行霈诗与禅) 【小题 1】 下列对于诗与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
25、意识形态,诗属于文学范畴,禅 属于宗教范畴,二者的归属、旨趣都不同。 B诗与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追求言外之意,二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C诗与禅建立联系是在禅宗在唐代确立之后,诗人广泛地受到禅的影响,而禅师的诗歌也表现了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 D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焕然一新,充满理趣。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文学批评著作问世后,人们对于其以禅喻诗的评论有不同看法,引出了 一千多年的诸多争论。 B中国诗歌的艺术风格冲和淡泊,在以禅喻诗成为风气后,
26、这种风格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可见,禅对诗的风格是有影响的。 C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这句诗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D王维的鹿柴并没有禅语,之所以能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只是因为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小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赋予禅的是外在的形式,禅赋予诗的则是内省带来的理趣,由此可见,禅对诗的影响更大更深刻。 B船子和尚写了垂钓的情景和过程,丝纶、水波、游鱼、月明等意象丰富,寄寓随缘任运的禅理,意境之美可以和江雪渔歌子相比。 C禅言诗有些是用禅语阐述禅理,有诗歌的形式却没有诗歌的审美价值,可取之处不多,因而不能
27、流传至今。 D以禅喻诗细分起来有三种: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者虽然有区别,但都体现了禅对诗的渗透。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 D“焕然一新 ”理解有误,原文第二段 “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所以,答案:选 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 A 项 “一千多年
28、”有误,扩大了范围,第一段说 “将近一千年 ”; C项 “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有误,文中无据,第二段说 “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 ”。 D 项 “只是因为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说法太武断,第三段说 “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 意 ”。所以选择 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 C项 “因而不能流传至今 ”有误,强加因果关系。原文是 “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
29、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 “禅言诗 ”。 ”所以,选择 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司马光 治平 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 “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 也,同垄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予为我铭其圹。 ”因曰: “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 ”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
30、人曰: “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 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 ”夫人曰: “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 。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 ”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 “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 ”夫人曰: “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 ”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 “汝读书,勿效曹耦
31、,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 “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 死直道,吾亦无戚焉。 ”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 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 “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 ”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 。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祜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选 自苏洵集 附录
32、卷上)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而次之曰次:编次,撰述 B生十八年归苏氏归:出嫁 C由夫人素勖之也勖:勉励 D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没:失去 【小题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二孤轼、辙哭且言曰学且废生,奈何? B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皆识其大义 C父母非乏于财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D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 【小题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程氏 “孝恭勤俭 ”的一组是 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 独夫人能顺适其志 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 不数年遂为富家 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 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33、 A B C D 【小题 4】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2分) ( 1)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 4分) _ ( 2)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 4分) _ ( 3)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 4分) _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4】( 1)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 ( 2)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伤的了。 ( 3)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为他们置办产业。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
34、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D 项 “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 ”从原文的下句 “夫人以嘉祜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 ”大意可知, “没 ”应同 “殁 ”,死。所以,选择 D。 考点: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 A第一个 “且 ”表并列,连词;第二个 “且 ”将要,副词。 B第一个 “其 ” 她的,代词;第二个 “其 ”它们的,指书,代词。 C第一个 “于 ” 在,介词:第二个 “于 ”从,介词。 D项两个 “以 ”都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连词。所以,正确选项是 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
35、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孝恭勤俭 ”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 “孝恭勤俭 ”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 写其持家之才, 写其教育孩子, 写其 善良助人。所以,正确选项是 A。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何为:为什么。独:难道。死:为 而死。戚:忧伤。穷:
36、困窘。振:救济。业:置办产业。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治平三年的夏天,府君苏洵在京城逝世,我前往吊唁。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边哭边说: “我们将护送先父的灵柩回四川安葬。四川人合葬的风俗是同一座坟冢而不同的墓穴。从前,我母亲安葬时,没有为她写墓志铭,请您替我们为她写一篇墓志铭吧。 ”于是我说: “夫人的贤德,不是别人所能知晓的,希望你们能告诉我有关她的大概事迹。 ”苏轼、苏辙两兄弟便把记录母亲事迹的事实材料恭敬地拜送给我。 我恭敬地接受,回到家中,撰述如下:夫人姓程,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时嫁到苏家。程家家境富裕而苏家极其贫穷。夫人嫁过来以后
37、,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不快、傲慢等可以指责的样子,因此大家都认为她很贤惠。有人对夫人说: “你父母并不缺 少钱财,凭借你父母对你的疼爱,假若你去向他们请求资助,应该没有不答应的。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 ”夫人说:“是的。如果我向父母请求资助,父母确实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但万一有人说我的丈夫是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妻儿的,那又将怎么办呢? ”最终也没有向父母开口请求。当时苏洵的祖母尚在世,年老而性情严厉,家人经过堂下时,都非常小心谨慎,即便这样发出脚步声,他们也害怕被责怪。唯独夫人能顺从迎合她的心意,祖母见到她就高兴。 苏
38、洵到二十七岁还不知道学习,有一天,感情激昂地对夫人说: “我看自己现在还是 可以发愤求学的。然而全家要依赖我生活,如果我求学,将会断绝生活来源,怎么办呢? ”夫人说: “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是因为我才学习的!你如果有志向,就让我来承受生活的劳累吧。 ”于是拿出所有服饰器玩,卖掉它们来经营家业,谋求生计,没有几年就成了富裕之家。苏洵因此能够专心致志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夫人喜欢读书,能理解书中的大道理。苏轼、苏辙小时候,夫人亲自教导他们,经常告诫他们说: “你们读书,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 ”常常称述援引有关古人名誉节操的事例来勉励他
39、们,她说: “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伤的了。 ”不久,二子同年考中进士,又同时考进贤良方正科。苏辙答辩语言尤其恳切率直,使人惊异,这都是夫人平时对他勉励的结果啊。 先前,夫人看自家的财物已经有盈余,就感叹说: “这难道就是所说的福气吗?这种情况不停止的话,将会使我的子孙被钱财蒙蔽啊。 ”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为他们置办产业。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济他们。等到夫人逝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可供一年使用的财物储备。夫人于嘉 二年四月癸丑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苏轼进入朝 廷,夫人被追封为武阳县君。唉,作为女子,如果她的温柔和顺从能够使家族和睦,她聪
40、明才智能够治理家事,这就已经是贤能了;更何况像夫人这样,还能启发开导教育帮助成就了自己的丈夫、孩子,使他们都能凭借文学才能被天下人所知、尊重,如果不是见识思虑高超过人,能像这样吗?古人说国君和士大夫们的兴盛衰败没有不来源于妻子的,今天从夫人来看,更可见古人的话是可信的。 诗歌鉴赏 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后面题。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偶题 张良臣 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 【小题 1】两诗在写景上有何不同?( 4分) _ 【小题 2】两诗的三、四句都在咏春,都是描写杏花的特写镜头,构思大体相
41、同,艺术却有高低,谈谈你的看法。( 4分) _ 答案: 【小题 1】两诗前两句都在叙事中写景,张诗以 “不敢敲 ”渲染环境的静,叶诗在以 “小扣 ”衬托环境静的同时,还写出环境的净 【小题 2】张诗中的 “斜 ”虽能给人以流动之感,但终是写静态之景,远不如叶诗的 “出 ”能突出花努力向前伸展的动态。叶诗写 “一枝 ”横逸,突出早春景象,比张诗 “杏花梢 ”更具神韵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从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关键词诗句进行分析不同之处。在回答题时,先把两首诗都把叙事、写景融为一体的特点写出来。在关键词方面,要从叶诗 “小扣 ”的衬托方面回答;张诗, 要从关键词
42、“不敢敲 ”的渲染气氛方面来回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除了感悟整首诗歌的意境之外,此题要从描写杏花的用词以及方法方面去比较哪一种用词表达效果更好,然后组织答案:。如叶诗中的 “出 ”给人动态感,张诗中的 “斜 ”给人静态美;叶诗 “一枝 ”给人以画面感,远比张诗 “杏花梢 ”富于神韵。在组织答案:时,要从动态感远比静态美更富于诗意、活性方面来写。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默写 古诗文填空( 5题限选 4题)( 8分 ) 【小题 1】子曰: “不愤不启, _, _,则不复也 ”。(论
43、语 述而) 【小题 2】 _,独留青冢向黄昏。 _,环 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 【小题 3】明明如月, _?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_。(曹操短歌行) 【小题 4】有志与力, _,至于 _,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 5】洞天石扉, _。 _,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案: 【小题 1】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小题 2】一去紫台连朔漠 画图省识春风面 【小题 3】何时可掇 枉用相存 【小题 4】而又不随以怠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小题 5】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
44、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悱、朔、掇、怠、訇、冥。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 要求作文( 15分) 岁月,流星般穿过我梦幻的心灵,如诗如梦的高中生活将挥手与我告别。别了,我的母校,别了,我朝夕与共、亲密无间的老师。 请写一段表现师生关系密切的文字,要求运用记叙、抒情的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合理使用人称,文中不能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200字。 答案:那天,上完她的课,同学们都去多媒体室照相,大家都挤在前面,我挤不过他们,退在门边,转头看到了站在走廊里的余老师。我笑着走上去,她也笑了,把我拉到她的办公室聊天。 我记得清楚,那天不光是我向她
45、谈了我的家境和近期的学习情况,她还向我谈了她的童年往 事,鼓励我。 她说: “我小时候家里也不富裕,爸爸在矿上工作,全家人的生活都靠他来支撑,他是我们家的顶梁柱。谁知后来发生了事故,爸爸和舅舅还有他们的 200多位工友全都死在井下。当时我正在上初中,你想,我听到这样的消息会怎样,开始那几个月总是流泪,后来我懂事了,更加勤劳节俭,学习更加努力,因为我知道我与别的同学是不一样的,常常在阴暗潮湿的小房子学习到深夜 ” “考上大学了吗? ”我急迫地问。 她笑了,很温和地说: “我要没考上,今天怎么能当你的老师呢? ” 我这才知道我的问话幼稚,搓搓手接着听余老师的故事。 。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师生相处的这段岁月令人留恋,曾经印下了朝夕相处的美好记忆。在写作时,可以从高中生活中,选取一段典型的反映师生关系密切的生活场景来作为材料,运用记叙抒情等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