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31783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3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3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3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3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文学名著阅读( 10分) 【小题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再不阻止的话,她们为了你要把索漠城抢光呢。 ” 葛朗台住在一所灰暗阴森的老房子里,每顿饭、每天要点的蜡烛,葛朗台都要亲自分发,一点儿也不能多。欧也妮为堂弟在饭桌上多放了几块糖和一些葡萄,他就用霹雳般的目光瞪着女儿,并说了以上的话。(欧也妮 葛朗台) B由于要给高老太爷祝寿,张太太带着琴和来张家玩的梅来到了高公馆。第二天,觉新和瑞珏在花园里与梅相遇,梅转过身默默地走了。觉新偷偷地追了上去,请求梅宽恕,梅忍不住低声哭

2、泣。二人相对而泣,互诉着几年来的相思之情。(家) C吴荪甫本来想请屠维岳滚蛋,但屠维岳的镇静与倔强、机警和魄力,让他在意外之余生出惜才之心,他早就痛恨自己手下没有一个能干的人来管理工厂的秩序,致使工厂动不动就作乱。最后,他命令厂中自莫干丞以下的稽查管车全听屠维岳调度。(子夜) D刘禅亲自扶着诸葛亮的灵柩到汉中定军山安葬,并封其谥 号为忠武侯。孔明一死,东吴在边境增兵。刘禅派宗预入江东,前去重结旧盟,孙权折箭起誓不攻蜀国。(三国演义) E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

3、人一起飘然而去。(红楼梦) 【小题 2】简答题。(任选一题)( 5分) ( 1)请简述聂赫留朵夫先后三次去监狱探访时,玛丝洛娃的不同表现。 ( 2)伽西莫多曾经送给爱斯梅拉达一个小铁哨,请简述这个小铁哨的故事。 答案: 【小题 1】 BE 【小题 2】( 1)第一次探监时,马斯洛娃认出了聂赫留朵夫,并盘算怎样利用他,向他提了要请好律师帮忙上诉的事,同时向他要了十卢布;第二次聂赫留朵夫把要与她结婚的决定告诉了她,马斯洛娃痛斥他,坚决拒绝;第三次马斯洛娃再次拒绝了聂的求婚,但同意了调去医院做护士的建议,并保证不再喝酒。 ( 2)伽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救到圣母院以后,由于自己丑陋,内心充满了自卑,不敢

4、和爱斯梅拉达待在一起,就送她一个小铁哨,在爱斯梅拉达需要他想叫他来的时候,吹响小铁哨,他就会来到她的身边。后来,也就是因为这个小铁哨,才使爱斯梅拉达免受克洛德 的凌辱。 【小题 1】试题分析: BE( B张太太带着琴和来张家玩的梅来到了高公馆是由于军阀混战,张太太的公馆被军队占据了;在花园里与梅相遇时只有觉新一个人。 E应是英莲被拐走后甄家被烧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 点评:本题是对一些名著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只有仔细阅读过这些书,并且熟悉该故事情节才能答出。这道题出的好的地方在于,它很好的检验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程度。 【小题 2】试题分析:简述名著里的某个故事情节,首先要对故事情

5、节比较熟悉,本题考的是两个情节,这两个故事很多同学都很熟悉。除了熟悉文本外,还 要有比较好的叙述能力,语言要简练不能拖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的掌握程度和写作能力。 点评:这类题相当于小型作文,也相当于是对文学常识的一种考查。在 “简述 ”是,语言表述要简洁,但也要流畅,要将故事情节介绍清楚。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 南 蓑 衣 胡明刚 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 的江南

6、,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 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

7、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 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

8、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 ,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在更加

9、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去寻觅所谓的幸福。然而,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他知道,从与蓑衣告别的那天起,曾经宁静的自由的潇洒的心或许迷失,曾经的清 雅的志趣或许不再,曾经的平和的生活或许消逝。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

10、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 巷。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小题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从全文来看,江南的蓑衣也被作者附加了另外的含义,它并不意味着清寒贫穷的生活,也不关联着艰辛而愉悦的劳作,只映射着逝去的宁静平和的内心。 B江南蓑衣情切意浓,流动着清丽恬淡的神韵,贯注着一种飘忽邈远的清气,但不乏有沉滞苦涩之味,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令人回味无穷。 C作者笔下的 “蓑衣 ”成了一个具有深厚意蕴的哲学

11、符号,启迪人们去思考。但文学毕竟不能抽象的说解,作者在段末用的是一幅水墨画式的想象:微风细雨中蓑衣、竹笠伴随主人 “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这是渴望,也是呼唤。 D作者借蓑衣和竹笠的 “翘首远望 ”,形象化告诉我们,人要在平静中反省自己,开始学会渴望活得真实自然,寻找家园,安妥我们的灵魂。 E作者说 “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这一发问暗示了 “主人 ”对相依为命的蓑衣的背叛与绝情,进而引出下文对存在价值的进一步思索。 【小题 2】文章第 段写的景物有何特点?从全文看,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小题 3】 “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

12、远远的翘首远望。 ”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他为什么等待 “内心的救赎 ”?( 6分) 答案: 【小题 1】 AE(答对一项给 3分,答对两顶给 5分) 【小题 2】描写了苍翠山峦、层层叠叠的梯田、赶牛群的牧童、穿蓑衣的山地汉子等物象,构成了一幅朦胧迷醉的烟雨江南图,透露平和而安详的气息。为后文的逆转到作者对蓑衣的怀念做好了铺垫。 【小题 3】 寻找什么:它们寻找的是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日子。( 2分) 远望什么:翘首远望的是主人对它们所代表的潇洒逍遥的志趣和宁静平淡的生活的留恋和回归。( 2分) 为什么等待救赎:因为来自

13、江南的主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曾经宁静自由潇洒的心,失落了曾经的清雅的志趣,失落了曾经的平和的生活。( 2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AE( A从全文来看,江南的蓑衣也被作者附加了特定的含义,它既意味着清寒贫穷的生活,也关联着艰辛而愉悦的劳作,还映射着逝去的宁静平和的内心。 E作者不说 “主人 ”眷念着相依为命的蓑衣,却说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既饱含着深情,又引出下文对存在价值的进一步思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

14、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像 E作者不说 “主人 ”眷念着相依为命的蓑衣,却说蓑衣 “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并不是暗示了 “主人 ”对相依为命的蓑衣的背叛与绝情。 【小题 2】试题分析:景物的特点,就是将描写的景物用简短的语 言概括出来,并归纳出一个名字,像这段景物描写,写了山、梯田,但要将山的特点和梯田的特点都点出来,山是什么山,苍翠山峦,还有层层叠叠的梯田、赶牛群的牧童、穿蓑衣的山地汉子等物象。将这些都找出来以后,再概括图景,然后分析这段景物描写在结构上的作用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鉴赏文章的景物描写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

15、评: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不只小说中有,散文中也多有出现。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命运, 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情等。 【小题 3】试题分析: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这种救赎是指失落了某些东西,当他放弃蓑衣走入城市,那种生活中至纯至美的东西就在悄然间失落了,失落了曾经宁静自由潇洒的心,失落了曾经的清雅

16、的志趣,失落了曾经的平和的生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点评: 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 “意 ”而又不忘 “形 ”,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 “形 ”,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性情中人沙叶新 魏承思 在我收藏的一张名片上写着: “我,沙叶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暂

17、时的;剧作家 永久的;某某理事、某某教授 、某某顾问、某某副主席 都是挂名的。 ”这个沙叶新,既风趣幽默,也耿直倔强;既善良憨厚,也嫉恶如仇,可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 初识沙叶新是在上世纪 70年代初。我们在空荡荡的剧场里刚坐定下来,有人就在远处笑嘻嘻地向小施打招呼。此人体型敦实,身材不高,胖乎乎的圆脸上架一副黑边眼镜。过了一阵,他坐过来陪我们看戏聊天。施松桢介绍说,他就是沙叶新。他们是在沙叶新为写此剧去黄山茶林场体验生活时认识的。 到了 80年代初,尽管没有再和沙叶新来往,但他的名字却如雷贯耳,因为他接连写的两部戏都引起了争议。一部 是陈毅市长,当时一位市委领导不同意上演这部戏。他认为

18、,写陈毅老市长是个严肃题材。沙叶新却不吝重墨地去刻画陈毅的幽默性格,显然和以往歌颂共产党人的创作风格不一样。虽然在他的阻扰下,陈毅市长没有正式上演,但不久后这部戏的剧本不但获得了 “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 ”,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另一部戏假如我是真的,是根据上海发生的一起骗子冒充高干子弟招摇撞骗的真实案件编写的,是第一部反映干部特权的话剧。顿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一直闹到由国家领导人出面表态。其实,这两部戏,一部歌颂,一部批判,爱和恨是相通的,都出自沙 叶新对 “文革 ”后干部能够真正成为人民公仆的期许。 到了 1985年,我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研究室任职,沙叶新刚出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在讨论上海

19、文化发展战略的会上,我们重逢了,老沙居然还认得出我。那次会上,老沙的发言给我印象很深。他用俏皮的语言道破了阻碍上海文化发展的要害 缺乏一个自由创作的环境。此后,沙叶新就成了宣传部的座上宾。大凡有关文艺政策的讨论都能见到他的身影。那些嫉妒沙叶新的人在背后说,他被官方招安了。其实,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沙叶新和宣传部里的年轻人,是因为共同的理念走到了一起。 其间, 发生了一桩也许老沙本人至今都没听说过的事情。 1986年,宣传部提名沙叶新出任上海文化局长。在市委最后批准任命前,老沙在世界经济导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以他惯常的幽默笔法提倡: “离经不叛道,崇洋不媚外,犯上不作乱,自由不泛滥。 ”于是对这项

20、任命就出现了争议。恰巧这时候一位中央领导在上海。市委领导就去征求意见。中央领导看过文章后一锤定音:“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当文化局长? ”沙叶新与文化局长的头衔就此失之交臂。不然,他的那张名片上也许会写着: “上海文化局长 暂时的。 ” 在那些日子里,我们的私人友谊也在与日俱增 。只要有话剧上演,老沙一定请我去看戏,并且介绍我认识了许多话剧界的朋友。我明知他对官位不以为然,故意逗他,见面时一口一声沙院长。风波之后,我们的来往更是频繁。有段时间,老沙躲在永福路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招待所写剧本。那是一项政治任务,为建党 70周年写一部电影剧本。他约我去商量该怎么写这部戏。我说,党的早期领导人是一群有理

21、想有朝气、追求民主自由、反对独裁的青年知识分子,就把他们当成 80年代的中国知识青年来写吧。老沙会心一笑,说:“不管写出来能不能上演,我都会倾注全部心力写好这部戏。 ”老沙的戏还没写完,我就出 国了。他的剧本没有被采用,但不知道他后来的得意之作幸遇先生蔡是不是源自这部剧本。 在我快要离开美国前,老沙来洛杉矶,我开车陪他游览,畅叙别后之情。他说正想写一部戏饭桌,把 20年来目睹的人情世态聚焦在一张饭桌上。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饭局就像二三十年代老舍的茶馆一样重要。我连声叫好:你笔下的这样一部剧作必定是传世之作。可惜至今仍未见到老沙的饭桌面世。 今年春上和章诒和大姐相约去上海找老沙聊天

22、,想见面时一定问个所以然。到了后,打电话怎么也找不到他。过了两天,老沙从纽约发来 调侃我的短信,原来他出国了。 有人说,沙叶新是中国当代最具正义感的剧作家。我看,他是当之无愧的!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 1月)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 “暂时的 ”“永久的 ”“挂名的 ” 沙叶新名片上的这些说法,反映出他真实的内心世界:怎么想就怎么写,不虚伪,淡泊名利。 B作者初识沙叶新,印象并不深刻,也无特别好感,因此直到十多年后才再次见面。 C 70年代初到 80年代初,作者再没有和沙叶新来往,但 1985年二人重逢,沙叶新居然还认得作者

23、 ,这令作者印象深刻。 D上世纪 80年代中后期,沙叶新经常请作者看话剧,这样,他们的友情日益深厚,甚至到了可以相互开玩笑的程度。 E这篇传记主要从沙叶新创作的几部戏的内容和命运以及作者跟沙叶新的交往等角度,刻画出了沙叶新的个性特点、人生追求。 【小题 2】 “性情中人 ”一般指感情丰富、率性而为的人。本传记所叙述的哪些内容表现了沙叶新是一个 “性情中人 ”?请简要概括。( 4分) 【小题 3】在不太宽松的创作环境里,沙叶新创作了多部反映现实生活、有个性特色的、反响强烈的优秀剧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这给你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 【小题 1】 AE 【

24、小题 2】 与朋友交往,热情随和。 “笑嘻嘻 ”打招呼,朋友可以 “故意逗他 ”,他也 “调侃我 ”; 敢于直陈时弊,语言俏皮。在讨论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的会上,直陈上海缺乏自由创作的环境; 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用幽默的文字提倡 “离经不叛道,崇洋不媚外,犯上不作乱,自由不泛滥 ”; 关注现实生活,创作的剧本内容有现实针对性,有个性风格。(每点 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3】观点一:作家只有创作出了反映现实,有个性特色的优秀作品,才有可能被认可。 沙叶新创作的陈 毅市长、假如我是真的都引起了争议,内容都很敏感,但都写出了沙叶新的个性特色和现实追求。 作家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必须要关注现实、深入生活

25、。 作家要有追求、有正义感,敢想敢说敢写。沙叶新不断参加会议、发表文章宣传自由的创作主张。 观点二:事业能否成功,周围的环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的努力。 沙叶新周围的大环境并不适合创作,但他依然完成了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多部剧作,取得了巨大成功,这都是自身努力的结果。 沙叶新为了创作到艰苦的茶林场去体验生活、倾尽全部心力去创作。 为改变缺乏自由的创作环境,沙叶新积极在会议上发言,在报刊上发表呼吁改革的文章。 (观点 2分,论据每点 2分,两点即可。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谈感想,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试题分析: AE(B项 “不深刻 ”“无特别好感 ”文中没有根据,另外,不见面的原因

26、解释错误; C项 “令作者印象深刻 ”主要是沙叶新的会议发言; D项因果颠倒,另外, “相互开玩笑 ”表达不准确。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 【小题 2】试题分析:本题在归纳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筛选:和朋友交往时的态度,对创作的态度,敢于调侃实事,又关注现实生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的 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

27、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 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小题 3】试题分析: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但是无论哪 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公共空间与公共意识 众所周知, “公 ”是相对 “私 ”而言的,

28、公共空间自然应该不同于私人空间。一家人坐电梯下来,电梯就是你的私人空间,一到大厅,有了外人,马上就进入了公共空间,应该小声说话。为什么 怕干扰到别人。这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可是,即便在文明程度很高的今天,我们还是到处可见抽烟、吐痰,甚至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大声打手机 餐馆里的众声喧哗就更不用说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总是将其归因于未能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区分开来。 这诚然是没错的, 但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也不是我要强调的重点。 所谓 “公共空间 ”应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日常公共生活的 “公领域 ”,在这一领域中 “私 ”是无所作为的,只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就行;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思,就是一个

29、将各种各样的私人意见、看法、观点等汇集为公意的地方。没有这样一个 “公共空间 ”,就不会形成真正的 “公共意见 ”。当然,在这一 “公共空间 ”中,需要的是理性,要让人说话,同时要辩论。 中国人的古训是在公共场所 “莫谈国事 ”,而康德却说只有在公共场所,你才应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 在私下里,你倒真应该执行你作为 一个合法公民应尽的义务,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但所有的不满与意见都应该在 “公共空间 ”得到发泄与表达。有学者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就开始意识到了自己是 “国民 ”, “盖国家者,成于国民之共同心 ”,再以后,到 1897年,就有人提到了 “社会 ”这个词,专指国家之

30、外为某种目的自行形成之组织。于是 “社会 ”就成了 “绅士 ”表达其个人意愿的公共空间。而立宪运动一开始就存在着 “皇帝 ”和 “绅士 ”两个主体,正是这两个主体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导致了清王朝的崩解灭亡。 对 “公共空间 ”的意识就叫 “公共意识 ”。有了 “公共空间 ”的意识, 也就是有了公民的意识,知道我应该遵守公共秩序,知道我可以也应该在公共场合表达出我个人的不同见解,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场合,我个人的想法才能形成公共意见,获得别人的承认。 “公民 ”,按其本意,指的是一个人意识到了他对这个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及所享有的权利。一旦 “意识到 ”,就可以在这个公共空间里把本属“私 ”的东西变成

31、“公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 学校篇中也曾提出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公共空间的设想。他主张设立学校,并且认为,设立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使学校成为议政的场所,从而起到限制专权的功效,使学 校成为绅士的公共空间。有意思的是:他心目中的公共空间还是以家族为本位的, “私 ”所指的并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家族,家族的代表就是绅士。 这当然很有中国特色,但我个人对此还是心存疑虑,害怕家族完全取代了个人,害怕家族中的 “家长制 ”蔓延为全社会的行为规则,然后又成为国家统治秩序的正当性依据。 家国一体,社会的伦理秩序就是国家的政治秩序,这是一种人们业已习惯了的生活态度。 但不管怎么说,有了

32、公共空间,有了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即公共意识,中国的社会变革才有了根本前提。 【小题 1】选出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 ) (3分 ) A开头列举在公共场合抽烟、吐痰、大声喧哗等现象,是为了批评人们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 B文中所说的 “公共空间 ”就是指需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汇公议的公共生活场所。 C第 段画线句强调,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D对第 段画线句中人们把社会伦理秩序与国家政治秩序混为一谈的 “生活态度 ”,作者并不认同。 【小题 2】依据文意, “公共意识 ”的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2分 ) 【小题 3】作者在第 段和第 段都援引与中

33、国历史有关的材料,但目的不同,请联系上下文作 简要分析。 (4分 ) 答案: 【小题 1】 D( 3分) 【小题 2】( 1)自觉遵守(维护)公共秩序;( 2)敢于在公共场合发表不同意见。( 2分) 【小题 3】证明 “公共空间 ”、 “国民意识 ”对于促进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以家族为本位的 “公共空间 ”是有局限的。(中国在建设现代 “公共空间 ”的进程中应避免以家族完全代替个人的倾向。)( 4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A开头列举在公共场合抽烟、吐痰、大声喧哗等现象,是为了证明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B.所谓 “公共空间 ”应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日常公共生活的 “公领域 ”,在这一

34、领域中 “私 ”是无所作为的,只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就行;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思,就是一个将各种各样的私人意见、看法、观点等汇集为公意的地方。 C第 段画线句强调,一个人在 “公共空间 ”里,可以有所发泄,而不是随时随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该题型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 【小题 2】试题分析:有了 “公共空间 ”的意识,也就是有了公民的意识,知道我应该遵守公共秩序,知道我可 以也应该在公共场合表达出我个人的不同见解,因为只有在这样的

35、场合,我个人的想法才能形成公共意见,获得别人的承认。所以, “公共意识 ”的具体表现在( 1)自觉遵守(维护)公共秩序;( 2)敢于在公共场合发表不同意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小题 3】试题分析:第四段的引用是为了说明 在私下里,你倒真应该执行你作为一个合法公民应尽的义务,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但所有的不满与意见都应该在 “公共空间 ”得到发泄与

36、表达。也就是为了证明 “公共空间 ”、 “国民意识 ”对于促进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六段的引用则是为了证明指出以家族为本位的 “公共空间 ”是有局限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分析综合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引用在现代文中是比较常见的,一般引用都会引用名人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更可信;也会引用一些典故,来丰富文章的内容;还会引用一些古典诗句,来提升自己文章的文学韵味。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木先生传 (清 )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袭父祖业,有

37、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爽,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 ,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或冬日苦寒,无酒食,邀同好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 ,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为之 “暖足 ”。余族伯祖丽山先生与有姻连,时周之。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士如仇,

38、其尤工者,则尤嫉之。 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缘此,所遇益穷。与余族祖绵庄为至契,绵庄好治经,先生晚年亦好治经,曰: “此人生立命处也。 ”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 “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余返淮,将解缆 ,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 “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 ,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 ”又七日而先生殁矣。先数日,以囊中余钱,召朋友酣饮。醉,辄诵樊川 “人生只合扬州死 ”之句,而竟如所言,异哉!先生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论曰: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

39、砚都无。余曰: “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 ”敏轩笑曰: “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素不习 治 生治:经营 B辛酉、壬戌间, 延 至余家延:推迟 C当 俟 异日耳俟:等待 D吾胸中自有笔墨,不 烦 是也烦:担心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 “流风余韵 ”的一组是( )( 3分) 窘极,则以书易米 夙构者莫之为胜 饮酒歌呼穷日夜 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40、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木先生即吴敬梓,本文写他生性聪慧,祖业富裕,为人豪爽,又不愿参加科举以致更加穷困的故事。 B文木先生因不满巡抚推荐自己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竟不去参加廷试,乃至从此终生不应科举。 C吴敬梓非常痛恨写八股文的读书人,但他平生又非常爱才,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 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小题 4】将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 3分) ( 2)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3分) 答案: 【小题 1】

41、 B 【小题 2】 D 【小题 3】 B 【小题 4】( 6 分)( 1)安徽巡抚赵国麟(公)听说他的名声,招他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得分点:) ( 2)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得分点:) 【小题 1】试题分析: B(应为 “延请 ”、 “邀请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 2】试题分析: D( 不是直接表现,

42、 不能表现吴敬梓 “流风余韵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 “流风余韵 ”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吴敬梓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 “流风余韵 ”,有的可能能体现 “流 风余韵 ”,却是别人的行为。而且有些是直接表现,有些是间接表现,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 3】试题分析: B(文木先生不参加博学鸿词科试与巡抚的推荐没有关系,“不满巡抚推荐 ”曲解原文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

43、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 4】试题分析:( 1)在翻译这 个句子的时候, “赵公国麟 ”译为 “赵国麟(公) ”1 分, “之 ”译对 1 分, “才 ”译为意动用法 1 分。译文不通顺者酌情扣分。( 2)这个句子中 “恒 ”译对 1分, “过 ”译对 1分,倒装句译对 1分。译文不通顺者酌情扣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

44、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文木先生传 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 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大多显赫。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渐渐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 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

45、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 他治学尤其精通文选,诗赋提 笔一挥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着说: “你也到了我这种地步,这种处境不容易立足,怎么办

46、? ”我返回淮地,将要解开缆绳,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别,指着初升的月亮对我说: “跟你一别,日后见面不可约定。面对这样悲伤的情景,想要写几句话送给你,可是文思阻涩,还是等待他日吧。 ”当时是十月七日,又过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所写的书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说写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穷尽读书人的情态,人们争着传抄。 我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比敏轩贫困的。先生抵达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连笔砚都没有。我说: “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 ”敏轩笑着说: “我胸 中自有笔墨,不担心这些。 ”他的流风余韵,足以盖过当时的人。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

47、宋诗,回答问题。 (6分 )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 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 每小息,杖屦 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 床敷:安置卧具。 杖屦:扶杖漫步。 【小题 1】本诗题为 “半山春晚即事 ”,诗人笔下 “半山春晚 ”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3分) 【小题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的表现手法。( 3分) 答案: 【小题 1】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 环境静谧。(意象及其特点分析 2分,意境概括 1分。) 【小题 2】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前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

48、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 也可以答: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 “唯有 ”“好音 ”可以看出,诗人在宁谧的氛围里,听到清脆悦耳的鸟鸣的愉悦,表达了他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手法1分,分析恰当 2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晚春的风把花吹落了,处处绿荫。山上的路护着浓荫,半山园的林屋一片鸟声,十分幽静。有时设椅小坐休息,有时扶杖穿着草鞋探寻美丽的风景。当北山上的小鸟经过时,听听鸟儿唱着好听的歌 (美妙的叫 )。写了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点评:鉴赏诗歌当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诗歌中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小题 2】试题分析:最后两句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