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贵州湄潭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31784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贵州湄潭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3届贵州湄潭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3届贵州湄潭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3届贵州湄潭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3届贵州湄潭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贵州湄潭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 ,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 A龙应台说莫言 “长的就很有喜感,胖胖的一团 ”。在龙应台心中,莫言 “既泥土 又狂野,既荒诞又现实 ”,有山东人 一挥而就 的自然和率真。 B据了解, “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 ”中 “海水西调 ”观点的 始作俑者 为西安 交通大学社会工程研究中心教授霍有光。 C中学语文课文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中学生打基础,而鲁迅杂文令疲惫不堪的学子们 因 目无全牛 ,而对这些课文产生畏惧和逆反心理。 D在现今的商业时代,生产商只靠降价来吸引消费者,只能是一种 饮鸩止渴的手段。 答案:

2、 D 试题分析: A “一挥而就 ”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应改为 “浑然天成 ”。B “始作俑者 ”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这里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能不合理,但不能说是做坏事。 C “目无全牛 ” 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本句误解为 “支离破碎 ”之意。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本题考到了对象误用(始作俑者)、望文生义(一挥而就、目无全牛),这是成语使用的几种最常见的错误,几个成语也是常用成语,本题是一 道较好的成语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央视面对面记者在对他专访时问道: “

3、你幸福吗? ”莫言回 答道: “不知道。 ”莫言关于幸福的回答,出乎许多人的意料,耐人寻 味。 , , 。 , , ,因为幸福是主客观的统一体,是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 自人类有文字记载历史以来 似乎是 “哥德巴赫猜想 ” 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哲人们穷其智慧,说得都不无道理,但又都不是最终答案: 但关于什么是幸福 对幸福的回答形形色色,林林总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的突破口在于关键词 “但 ”,第 句不可放在句首,因为此处与前文没有转折关系,其次 关系紧密,而 不能放在最后,因为与后文衔接不上,只有 哲人与哲学才有联系。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明

4、、连贯、得体的能力。 点评:排序题要注意句子前后的关联,如词语(关联词、指代词)的照应、话题一致、结构一致、语言风格一致,逻辑联系等。本题根据词语照应和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即能得出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 A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发展,而实现水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是西部开发的关键。 B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 惠政策,扫除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诸多法律空白。 C “中国制造 ”的繁荣当然说明我们的进步,但 “中国制造 ”的不足却值得深思: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少核心技术,不仅我们会沦为 “

5、打工者 ”,而且还将受制于人。 D如何防止国家重要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免遭国际恐怖主义分子破坏,已成为连 任 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深感头疼的问题。 答案: A 试题分析: B扫除 空白。搭配不当。 C不仅我们。关联词语和主语的位置颠倒。 D防止 免遭。语意赘余。 点评:本题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选材广泛,既联系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联系了社会时事。并且句子中的语病设计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的六种类型,涉及了搭配不当、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语病,意在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言语意识。 现代文阅读 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 蒙恬列传中写道: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

6、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秦、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金、明等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近代以来, “万里长城 ”的声名逐渐远播世界,长城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伟大建筑奇迹。孙中山评价长城说: “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 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长城成为中华民族 精神的象征,被写入义勇军进行曲,后者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1987年,只得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世界上体量、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

7、产。国人早已熟知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的长城段落,以及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明长城巍峨雄伟的景观深入人心。 长城又是中国人最陌生的文化遗产之一:长城的修筑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就地取材、形式多样、附属设施多、保存状况差别大,长期以来,不仅普通人难以分辨,就连学界也无法说清 “什么是长城 ”、 “长城到底有多长 ”,有重大影响的学 术成果不多,对于一些长城相关遗迹的性质、年代等长期存在较大争议。 2006年,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这是中国第一次针对单项文化遗产制定专项保护法规。同年 12月,中国第一次系统、规范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正式启动。 人们第一次发现并确认,两千多年来,中国现存历

8、代长城总长度达到了21196 18千米,分布于 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403个县域内,包括墙体 10053段,壕堑 1762段,单体建筑 29507座,关堡 2210座,相关设施 189处,共计 43721 处长城遗产,共同组成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 。 2006年,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在长城资源调查过程中,文物考古工作者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 尽管长城的 “家底 ”已基本摸清,但长城保护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长城沿线的考古发掘、历史文化研究多存空白,长城正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对长城的文化价值认识不清,

9、经济建设、居民生活、旅游不当开发、不当维修等,都时刻威胁着长城的存续。 长逾 2万公里的长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复杂多样的长城、贯穿中国两千年历史的长城,还有太多秘密等待人们发现。 (摘自 2012 11 望新闻周刊韩冰长城的 “家底 ”) 【小题 1】下列关于长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城是中国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 B长城是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尚有很多秘密等待人们发现。 C长城既是中国人早已熟知的景观,又是中国人最陌生的文化遗产之一。 D复杂多样的长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长逾 2万公里,贯穿中国两千年历史。 【小题 2】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虽然长城的修建历史悠久,但直到近代以来 ,随着 “万里长城 ”的声名逐渐远播世界,长城才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伟大建筑奇迹。 B国人早已熟知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的长城段落,以及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这说明长城巍峨雄伟的景观深入人心。 C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关于 “什么是长城 ”“长城到底有多长 ”这样的问题,不仅普通人难以分辨,就连学界也无法说清。 D 2006年,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文物古工作者通过系统、规范的调查工作,才第一次基本摸清长城的 “家底 ”。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千年

11、前,司马迁在史记 蒙恬列传中关于长城 “延袤万余里 ”的记载,表明中国的长城早就具有了巨大的规模。 B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长城成为中国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写入义勇军进行曲,后者因此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C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是中国第一次钍对单项文化遗产制定专项保护法规,这足以说明长城的重要。 D长城的保护受到多方面的威胁,包括对长城的文化价值认识不清,经济建设、居民生活、旅游不当开发、不当维修等。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 “第一 个 ”应是 “首批之一 ”。 【小题 2】 “说明 ”错,与原文无关系。 【小题 3】 “后者因此成

12、为新中国的国歌 ”错,没有因果联系。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能力。 点评:一、本文既能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给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二、选用学生熟悉的材料会让学生有更大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做题时会更加流畅。三、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其中的分析题最能考查学生是否深入阅读,是检测能力的重要手段。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选) 刘仰东 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 1916年,他 23岁时就在蔡 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次年开讲,先讲 “印度哲学 ”,再讲 “儒家哲学 ”。讲 “儒家哲学 ”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

13、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 “知名学者 ”来看待他的。 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他生前曾在许多文章或演讲中明确表态。 1930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 “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 么 哲学家 佛学家 国学家 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 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非是有心 我只是好发现问题 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现问题。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

14、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外人看我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学问也。 ” 此时,梁漱溟不足 40 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他曾说: “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 ”他认 为如果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则 “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 ”!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自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把 “四书五经 ”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年依然认为

1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栋,除了少数研究者,未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 1924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毅 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大学的讲台上。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绝了这些邀请。多年后,他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 “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 ”又说,我 “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 “人生实践 ”之路。 他在 1924年( 31岁)辞去北大教职

16、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海、山西、河南等地办学和考察。自 1931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 的乡村建设活动。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 “没有水电,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灯。 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他在自撰的生平述略中说: “1931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 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 ” 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但随后他进入了自己政治

17、上的活跃岁月。 1938年 1月,梁漱 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接触。 1939年 2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与国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罗荣桓、陈光、彭雪枫等都进行了会晤。1940年底,梁漱溟与黄炎培等共同发起组织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试图以 “第三方面 ”的力量促成两党的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 30岁到 50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而梁漱溟从 31岁退出北大后,二十余年间奔走于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 动家。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

18、节)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梁漱溟 23岁时,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四年后, 就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使他享有了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B抗战爆发后,梁漱溟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C梁漱溟认为,把 “四书五经 ”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为了实践这一观点,他在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 村建设活动。 D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这就是梁漱溟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的目的。 E梁漱溟虽

19、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这正是他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意义之所在。 【小题 2】梁漱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学者?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察, 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请根据全文,简要说说梁漱溟的 “与众不同 ”之处。( 6分) 【小题 4】文章作者认为,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你是否认同这一 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答案: 【小题 1】 B、 D 【小题 2】 梁漱溟不认为自己是学者,是因为:他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只是好发现问题,好用心思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已,谈学问,只是不得已,外人看他像是在谈

20、学问,其实,志不在学问,(分,意思对即可) 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察,原因是:梁漱溟注重人生实践,他要把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分)梁漱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是把解决中国问题放在心上,离开北大到各地考察办学,是他进行人生实践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好方式。 【 小题 3】 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 他不慕名利,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 大教职,他却在他当讲之年毅然辞去。 注重实践。许多人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当做哲学思 想来讲,而他认为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是把中 国问题最大问题摆在心,不怕困难,先后用七八年的时间,到许

21、多地方办学和考察。(每点分, 答出点即可得满分)观点明确,给 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 6分。) 【小题 4】观点一:认同,梁漱溟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不是学者。 梁漱溟从不自视为学者,他做学问是不得已,其缘起、目的和态度都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 梁漱溟注重人生实践,研究学问,是为了实践。 梁漱溟辞去北大教职,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许多地方办学和考察,抗战的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这些都表明他是一名社会活动家。 观点二:不认同。梁漱溟还是一个学者。 梁漱溟在北大期间主要身份就是学者,虽然离开北大后,从事了许多社会活动,但最终使他闻名后世的,还是他在学术上所取得的

22、一系列成果,并使自己享有 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学者并不是只呆在书斋里一味研究学问的书呆子,把自己的思想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中探索发现,同样是学者的本分。 世人历来也是以 “知名学者 ”来看待他的。 观点三:梁漱溟既是学者,又是一个社会活动家。 梁漱溟的学术水平、学术成果以及学术地位,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梁漱溟是优秀的学者。 梁漱溟注重人生实践,梁漱溟辞去北大教职,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许多地方办学和考察,抗战的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这些都表明他是一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这两种角色不是截然分开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种身份在梁漱溟 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和目的研究学

23、问,产生了学术成果,又以学者深厚的学养实践于社会活动。所以,尽管梁漱溟不自视为学者,但实际上,他首先是学者,然后才是一个社会活动家。 试题分析: 【小题 1】 A.使梁漱溟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盛名的不仅仅是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 C.从文中句子 “我 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 人生实践 之路 ”可以看出,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活动,并不仅仅是为了实 践其观点; E.梁漱溟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的意义,并非是虽享学者这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 【小题 2】 “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

24、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 哲学家 佛学家 国学家 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 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非是有心 我只是好发现问题 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现问题。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外人看我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学问也。 ”第一 问可由此归纳出来。第二问的主要依据有: “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自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把 “四书五经 ”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

25、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 ” “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 ”又说,我 “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 【小题 3】本题是一典型的归纳概括题,难度不大,考生先要找到答题的区间,然后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即可。本题还要注意 “学者 ”身份这一特定信息 。 【小题 4】这是一道探究题,从题目性质来分析,本题既可赞成也可不赞成。但无论是赞成还是不赞成,都要依据原文。从本文来看,最好答 “既是学者,又是社会活动家 ”,因为他从事社会活动是将学者所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而已。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现代实用类文本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的材料对当代中学

26、生的教育意义很大,中学生应该学习梁漱溟的实践精神,应该学习他为社会服务的精神,要像他一样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要学以致用。题目中的第四道题正是基于给学生以思想上教育为目的而命的,体现了高考既考知识能力也考思想品质的精神。 船 魂 王海群 夕阳西下,晚风渐起。 乌蟒河缓缓地流, “半江瑟瑟半江红 ”。 河对岸静泊着水泥船,岸上还是低矮的小茅棚,它们的主人还是艄公何大伯吗 何大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我和同船玩闹的另一个孩子都落水了。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激流永远地卷走了。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呀 何大伯,今天我看你来了。可是,我却怕何大伯认出

27、我来。 一个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对岸。船过来了。是何大伯 !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 他老了,背弯了,头发、胡子全白了。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 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深深的愧疚压着我的心,假如他的驹儿不被激流卷走,假如他的第二个儿子还在他身边 何大伯看了我一眼,扭过头,说了声: “上船吧,同志。 ” 难道他真不认识我了 我工作了,成了一名年轻的法官,已有 9年没来看他了。不认识也好,哦,不,也许怪我没先叫他,可是 上了船,他只是摇桨,默不作声,我打破了宁静,说: “今天没什么风浪嘛,老人家。 ”“有风浪也不怕,撑船的怕什么风浪 ”声音沙哑,却带着当年的豪气。 船到河心,夕阳已落,河水一片混沌。 “这水

28、比以前浑多了。 ”我说。 “清水也好,浑水也好,只要有船, 就能渡人。 ”何大伯接过我的话,眼睛却不看我,只是摇桨。 “还要有像你这样的老艄公才行啊。 ”我说。 “不行,老喽。再干 6年,我小儿子白龙回来啦,就交给他。 ” 他说得那样平静,我的心却提上嗓子眼,不敢看他。 船到岸边,我身上没零钱,只好掏出一张百元钞给他。 “怎么,用大票子吓我 ”他露出一丝笑意。 他边点钱边说: “现在我烟酒都断了。等儿子回来,我想买条新船。 ” “买条新船好啊。 ”我说。 “只是,我看,光靠我这条船不行啊。 ”大伯叹了口气:“别看我老了,但还看得清。你看,有些伢仔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 条船;

29、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多拿,坑害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请客送礼,替他们开脱。要我说,没有政府这条大船,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己给呛死。 ” 我边听边点头赞许。何大伯,你或许不知道,你的小儿子白龙的案子就是我判的啊。 20年前,你为了救我失去了大儿子驹儿,可是后来,我却没给你的小儿子白龙留一点情面 “你看,天不早了,快回去吧,我这人瞎 隆! 我百感交集下了船。回望对岸又有人朝河边走来,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复 又上船, “老人家,我想帮你摆一次渡。 ” 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我抓过竹篙,一头抵向岸边。 一

30、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 我扭头看他,他却侧脸,目光投向了远方浩渺苍茫的水面,嘴中嗫嚅着什么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讲述主人公 “我 ”在乘老艄公何大伯的船渡乌蟒河过程中和何大伯多次交往的故事。 B写老艄公 “两只 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 ”,是以外貌描写来表现他因失去孩子驹儿、二儿子犯罪入狱、年老、 对世事的忧虑等综合因素而造成的沉痛心情。 C何大伯对 “我 ”有救命之恩,可 “我 ”却没有因此而宽容他犯罪的小儿子,这说明 “我 ”是一个秉公执法的法官。 D “我 ”提出摆

31、渡这一请求,是希望我与老人相互谅解,而 “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 ”,是对我的要求一时的不理解。 E “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一句景物描写展示了一幅十分美丽的夕阳西下时的河景,同时也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 【小题 2】小说从 “我 ”不主动介绍自己,自认为何大伯没有认出了我来这个角度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从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上,哪些地方能看出何大伯已认出我来了 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小说的题目 “船魂 ”,含意丰富,请结合全文,从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A、 D 【小题 2】从这样一个角度写,有利于以一个乘船

32、者和老艄公谈话的方式展开情节;有利于何大伯借题发挥,表达自己对世态人情的看法;有利于表现主人公何大伯一身正气,以平常心对待判自己儿子徒刑的法官;也更真实地表达出了我的愧疚之情。 【小题 3】从刚上船时的 “扭过头 ”“默不作声 ”“眼睛却不看我 ”等处和结尾处的“他却侧 脸 ”几处描写中可以看出,何大伯是认出 “我 ”来了,只是不想正面交谈。从 “一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 ”这一细节描写上看,何大伯是一个认识并十分理解我的心情的人。从何大伯对 “别看我老了 把自己给呛死 ”一段感叹的话看,就是针对小儿子一事而发的,是有意说给我,让我理解大伯的心情的。 【小题 4】船魂

33、也就是人魂,是老艄公的精神,从小说中看,它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意: 渡人过河不惧风浪的豪气; 有人渡河就世代为人摆渡的职业责任感和有人从自己的船上落水,就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 热爱社会,认识到政 府这只大船的重要的爱国意识。(抓住一个方面,结合小说,阐释合理即可。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观点 2分,阐释合理 6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 A、 “主人公 我 ”不准确,小说的主人公应是何大伯;且 “多次交往 ”,也不准确,从 “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 ”看,二人交往并不多。 D、 “希望我与老人相互谅解 ”不当。老人是十分理解也谅解 “我 ”的,而且怕我尴尬还进行了开导;“我 ”

34、对老人则不存在谅解的问题。 “我 ”是出于对老人这种谅解的感激才要帮老人摆一次渡的。 【小题 2】解答本题可以从反面入手,如果一开始就写何大伯认出 了 “我 ”,或者 “我 ”主动介绍自己,那么后面的情节就会无法推进,甚至会转向另一方向,无法刻画人物,也无法反映小说的主旨。 【小题 3】本题考查小说中的 “暗示 ”艺术。暗示,是小说作家通过含蓄委婉的表达,借助烘托反衬、象征隐喻和计白当黑等艺术表现手法,曲言尽意,并收到一种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审美效果,真正实现了小说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以虚写实和深蕴隽永的艺术理想。所以解答本题时要找到文中的蛛丝马迹,以佐证 “何大伯认出了 我 ”的观点。

35、【小题 4】本题是考查标题作用和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综合题。文章标题的基本作用为:概 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 “文眼 ”(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等。这道题就是考查标题的作用的。本题还要扣住“魂 ”这个有生命的词来理解标题的内涵。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点评:一、文章描写凡人凡事,但从平凡人的身上体现了崇高的品质。二、文学作品阅读不仅仅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要给学生以思想上的教化,本文在这一点上体现较好。三、命题有创新,其中第三小题最为突出, “暗示 ”的手法很少考到,新的考查内容

36、有利引 导学生多方位理解小说。 文言文阅读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 “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 穰苴曰: “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 “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 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 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

37、束。 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 “何后期为? ”贾谢曰: “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 ”穰苴曰: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召军正问曰: “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 ”对曰: “当斩。 ”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 “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问军正曰: “驰三军法何? ”正曰: “当斩。 ”使者大惧。穰苴曰: “君之使不可杀之。 ”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

38、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节选自史记 司马穰苴列传)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徇:示众 B士卒次舍 次:按次序 C士卒暴露于境暴露:日晒夜露 D身自拊循之拊循:抚慰安抚 【小题 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穰苴能 “附众 ”“威敌 ”的一组是( 3分)( ) 身与士卒平分粮食 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 愿得君之宠臣,国

39、之所尊,以监军 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 燕师闻之,度水而解 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晏婴识才举荐,齐王能纳谏任贤,使穰苴的才能得以发挥,未战而屈人之兵。 B穰苴很有谋略,请派国君的宠臣为监军,又逆君命将他斩首,借此附众、立威。 C穰苴体恤部下,恩威并施,身先士卒,一战而击退晋、燕之师,尽复 “所亡封内故境 ”。 D穰苴出身低微,但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请缨抗敌,表现了 “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精神。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

40、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 5分) 译文: ( 2)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 “何后期为? ”( 5分) 译文: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4】( 1)齐景公召见了穰苴,跟他共同议论军国大事,齐景公非常高兴,立即任命他做了将军,率兵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 ( 2)规章号令已经制定,日暮时分,庄贾才到来。穰苴说: “为什么约定了时间还迟到呢? ” 试题分析: 【小题 1】次:驻扎。 【小题 2】排除 , 是表现其 “附众 ”的原因,也不能表现其 “威敌 ”, 是庄贾作为监军应该履行的职责, 是穰苴向景公的请求。 【小题 3】 B“

41、忤逆君命将他 斩首 ”有误,斩首应在君命出来之前,谈不上 “忤逆君命 ”C“一战 ”不对,齐师是不战而胜; D“挺身而出,请缨抗战 ”错,是晏婴举荐, “表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精神牵强。 【小题 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说:通 “悦 ”,译成 “高兴 ”。将:动词,率领,带领,捍:抵抗、抵御、抗拒。( 2)约束:名词,规章号令。乃:才。期:约定(时间)。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点评:一、人物传记是高考中常考的文体,这类文章一般不会太深奥,符合高考 “浅易 ”的要求。二、文言实词题都是课内知识迁移,与教材结合紧密。三、翻译题句子 选得很好,包含的文言现象多,有利于学生

42、深入理解文本。 诗歌鉴赏 生查子 独游雨岩 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 ,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 ,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此词是辛弃疾削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所写。雨岩位于江西永丰县二十里的博山脚下。 【小题 1】作者是如何写清溪的?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6分) 【小题 2】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5分) 答案: 【小题 1】作者行走在溪边,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水天一色,甚至连自己也在随 水中的流云移动。(解读诗意得 2分)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溪水之“清 ”,而是巧妙地用水中的倒影来衬托溪水的清澈

43、透明的。(衬托或侧面描写得 2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溪水纤尘不染,透明见底的特点。( 2分) 【小题 2】( 5分)词中写自己 “高歌 ”而问 “谁和余 ”,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不闻有人和,只有 “空谷 ”中响起的 “清音 ”,表达了作者心境之孤独、寂寥。( 2分)作者一生力主抗金,但却和者甚寡,作为一名驰骋疆场的抗金将领,却遭受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内心充满强烈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此词 前二句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写的是词人在溪边行,从溪水倒影中照出,可见溪水的清澈。溪中倒影不但有人,而且有天,天在溪底,把清溪之 “清 ”写尽。溪水

44、平明如镜,人影只是水镜中一点,其背景有广阔的天空,一齐照入溪水,从中使人得知溪面之大。但天空本是青冥无物,照入水底如何见出?于是借 “行云 ”来点明。行云本在天,而今水底的天反借行云而见,这是词人体物精到处。 “天上有行云 ”句,说的是水底之天,它承上补足 “天在清溪底 ”句,启下引出 “人在行云里 ”句。这个 “人 ”是遥应首句溪水中的 “照影 ”,这才有 “在(水底天的)行云里 ”的 视觉感受。以上四句全从清溪倒影落墨,表现的是词人当时那种自觉行走于蓝天之上、白云之中的飘飘似仙的独特感受和恬静愉悦的心情。 【小题 2】下片写自己的清傲孤独。 “高歌谁和余? ”这高歌不是一般的歌,是正义的,

45、抗金的歌。和者是 “空谷清音起。 ”从这里也看出作者寄情山水是迫不得已的,但是倔强不渝的爱国决心,却从高歌中唱了出来。词调轻快清新,景色如画。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点评:本题从诗歌曲的情感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考点。本题的第一小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是一个亮点,反衬手法学生虽 然经常用到,但本题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本题要求考生深入阅读,真正理解了本诗,才能准确答题。 语言表达 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 4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可以改变语序,增 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具有重量轻、能耗

46、小、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和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的新型星际 “指南针 ”。 答案: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新型星际 “指南针 ” 这种新型星际“指南针 ”的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 它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确度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它还具有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 试题分析:本题是将长句变换成短句,解答这种题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再将句子的主干组成一个短句,将句子的定语或状语组成若干个短句。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能力。 点评:长句变短句、短句变长句的考试形式是最能考查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必须弄清句子内部

47、的逻辑关系,并且 能够组织通顺的语言。个人认为这种题可以推广。 下文是描写梅花的,请你在空格处填上与上文相同的句式,注意:除加点字词外,其余不得重复,字数不超过空格。 (6分 ) 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是凛冽的北风;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花坛暖房早,它不开;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阳春三月,消逝了它傲视群芳的踪影;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答案:滋育它成长的不是可口的甘露,是肃杀的严霜。冰天雪地里,它怒放。寒冬腊月,爆发出它震撼人心的力量。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仿写和对联题的综合题,所以结构上 要与上文一致,内容上要与上文相关,字数上要与上文相等。另外,所写内容要符合常理,要与上下文能自然衔接。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创新,让考生自己填写句子,组合成宽松的对联,比简单的做选择题难度有所加大,但更能考查考生的能力。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小题 1】亦余心之所善兮, 。 ,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 【小题 2】 ,幽咽流泉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 【小题 3】遥岑远目, ,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辛弃疾水龙吟 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